第8课 三国至隋唐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1.唐朝时期,儒家学者提倡三教合一,统治者却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由此可以推知A.儒家主流思想地位的丧失B.儒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C.推行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D.唐朝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3.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4.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福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5.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6.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文化“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7.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级其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8.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洛神赋图》局部《女史藏图》局部D.爱国忧民的情怀《洛神赋图》局部《女史藏图》局部9.关于以下两幅作品说法错误的是A.两幅作品都出自东晋画家顾恺之之手B.《女史箴图》人物造型动态自然,线描富有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秀雅和高贵C.《洛神赋图》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10.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善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B.达到了得意忘形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D.蕴含世俗化倾向11.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A.“颜柳二公书尤多”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李杜诗篇万口传”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北朝贾思想《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农书B.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C.火药在唐初用于军事领域D.吴道子被尊为画圣13.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内容为:第一章“方田”、第二章“粟米”、第三章“衰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第五章“商功”(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等。这反映出《九章算术》A.系统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B.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C.形成中国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D.体现了统治阶层的实际需要14.数学史专家钱宝琼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琼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15.《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A.因地制宜B.多种经营C.商品生产D.重农抑商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B.贾思恕C.祖冲之D.郦道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权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轨。……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种蔬菜和粮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般。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南史•循吏传•郭祖深传》材料二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指佛教)害政,桑门(指僧人)蠢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葬,思拯其溺。…又惑以茫味之言,惧以阿鼻(指地狱)之苦,诱以虚诞之辞(词),欣以兜率(指天堂)之乐…………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馨于情游,货弹于土木。……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而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范缜《神灭论》(1)“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对封建国家有何危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二,指出范缜写《神灭论》的背景和动机。(3)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唐代的习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的相关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1—5BCDCD6—10CBDDD1116DCBBAC17.(1)危害:封建国家的人头税收入大减。原因:僧、尼和白徒、养女都不在国家户籍管理之内,不承担赋税福役。(2)背景:佛教盛行,严重危害国计民生。动机:从理论上反对崇信佛教,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的目的。(3)材料一主张僧、尼还俗务农(“还俗附农”);材料二主张僧、尼自食其力(“耕而食”“蚕而衣”)。18.示例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佛教在传播中日益本土化,儒学也吸收了佛、道中的有益成分得到发展;当时中外交流频繁,唐代的艺术作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常带有异城风情,如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外国的服饰、食物等的传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文化存在保守倾向。阐述: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土地和赋役等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