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练习(含解析)试题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练习(含解析)试题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练习(含解析)试题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练习(含解析)试题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练习(含解析)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年5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分析不恰当。谢主任感慨“肩膀硬”突出的是基层干部负责任的特点,赶车老人感慨“肩膀最硬”是突出“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的吃苦耐劳的特点。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是自然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自然背景。故事里的两个主要人物——谢主任和老赵曾经关系紧张,而随着两人之间关系的缓和,插入的景物描写“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等,营造温馨的氛围,暗示二人心理的变化。小说情节在富有田园色彩的景物描写中持续发展,让读者在清新的田园风格中,体会到那个时代勃勃的生机。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答题时要兼顾全篇。在分析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时,要从结构、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一问,从小说内容看,两个乘客的“沉默”与赶车老人的话的内容有关,可知赶车老人的话引发了乘客的思考。第二问,题干中的“首尾均有”,提示作答时要考虑“前后照应”这一角度;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再结合故事结尾常有引发读者思考等独特的表达效果,思考分析这一细节的深刻含意。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有声电影老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通过对特定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错,二姐等人开始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虽然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但不是因为思想意识转变。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有声电影,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乱作出评价。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有很强的指向性,由此可知考生应该按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表现进行概括分析。“看有声电影的经过”分别为:没看电影之前先有说法,刚刚听说了有声电影之后要去看,到了电影院之后谈家事,看完电影之后胡乱评价。根据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人物的行为举止等分析概括人物不同的心理即可。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文中使用的手法很多,如引用经典语句、排比、夸张、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反语等,都使文章语言诙谐幽默。考生找出原文内容之后,针对手法进行分析并说出造成的效果即可。如文中第一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以及第九段“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化用经典诗句,取得幽默效果,等等。三、(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这主要说明了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同时,小说突出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这一主旨,并奏响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旋律。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告诉我们,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联系小说的体裁特点来看,要回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一问题,应当从情节安排、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在情节安排上,“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在主题表达上,“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应多角度进行挖掘,联系小说的叙述角度、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分析。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就显得真实可信。从情节安排看,结局给出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就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从读者角度看,读者是希望知道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考点内容侧重对文本内容的综合分析和鉴赏,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分析小说的标题、语言、手法,探究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文本意蕴。考查形式客观题与主观题都会涉及。分值为15分。趋势分析预计2021年仍会考查小说,以中国小说为主,在设问方式上可能会有所创新,关联名著或教材,形成群文阅读。题组1小说的情节【概括故事情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刘心武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沫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从头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品通过对驾驶员韩冬生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体制不完善、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B.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D.作品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的能力。“大胆想象”不当,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说成了是想象。本文在塑造韩冬生人物形象时,多使用的是人物心理描写的手法。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情节结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乘客闹事,韩冬生与乘客吵架;交通警前来询问情况,韩冬生宣布车不开了;看着几辆出租汽车,韩冬生心生不平,回忆以前的经历;韩冬生想坚持罢工。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关涉人物较多,可从主人公的角度,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情节进行划分,交通警登场前后各为一个情节,其后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一个情节,最后交代坚持罢工为一个情节。3.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此对待乘客确实有些嚣张,但这样写使韩冬生这一人物更具真实性。因为面对社会不公,他不想当公共汽车驾驶员,又遭遇乘客的怨骂,自然难有好态度。描写人物的嚣张,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平,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不公的问题,呼唤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时可从塑造的人物真实与否、对表现主题有无作用等角度进行考虑。就公共汽车驾驶员而言,韩冬生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但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态度?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进行这样的思考,不难得出答案。【赏析情节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老樊的烦恼袁良才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周健是个能人,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吃住都方便,再说老樊和他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沾亲带故,没啥好拘束的。老樊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他立马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简直是千古以来至理名言,他眼下正被这六个字折磨得心烦意乱,恨得牙根痒痒。那天老樊在家里实在憋得慌,就出去转转,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老樊首先看见的是传达室老汪。老汪是老樊的扶贫对象,当时的樊局长就把老汪弄到单位当了保安,一下子就脱了贫,老汪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视之为恩人。今天怎么啦?老樊感觉老汪脸上的笑容没有过去灿烂了,跟自己打招呼没有过去恭敬了。老樊心里很生气,没想到你老汪也是个势利小人!当然老樊是有涵养的,他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对老汪干笑两声,道声谢谢,轻车熟路地上到二楼。办公室主任小魏恰好在,见了老局长,立马让座,敬茶,陪老樊有一句没一句地寒暄。老樊不时点头,微笑,间或应答,实际上老樊心里相当不爽:办公室不可能不准备太平猴魁,可小魏只给自己泡黄山毛峰!老樊越想越气,终于忍不住了,皮笑肉不笑地起身告辞。老樊出门时与郑局长差点撞个满怀,老樊脱口而出:“大郑啊!”又礼节性解释道:“我路过单位,过来翻翻报纸,老习惯,一时难改。”郑局长热情地说:“您没事就到局里多转转,我还有不少事要求教您呢!今天不巧,我正要带魏主任他们下乡调研,改天再陪您聊。”老樊只觉脸上一阵火烧火燎,这不明摆着下“逐客令”吗?这个白眼狼,你接任局长也有我向组织上推荐之功嘛。罢罢罢,老樊昏头昏脑地从单位大楼逃也似的出来,决计永远不再踏入这里一步了。老伴被老樊闹腾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她担心老樊这样下去……她简直不敢想下去。听说老头子想去乡下老家散散心,老伴自然求之不得,担心他身体,要陪他去。老樊眼一瞪,没好气地说,我够烦了,你也来烦我?我一个人去就行!但老樊只在发小周健家住了一夜就打算回去了,他感觉发小老两口貌似热情如旧,但实质上也变了。老樊是从一个小细节——一盘菜里琢磨出来的。老樊最爱吃“香辣酸菜鱼”,菜是老白菜腌菜或雪里蕻腌菜均可,鱼非乌鱼片不可,这叫黄金搭档,绝配,细嫩爽滑,口感最好!以前每次去老周家,周健都给老樊做这道他的最爱。这回做是做了,食材却以次充好,换上了胖头鱼片。老樊顿觉胃口全无,食之无味,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菜,喝了二两酒,饭都没吃,就说饱了。第二天,老樊起得很早,眼圈是黑的,眼袋更明显了。老樊打算吃过早饭就走,这里他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老周两口子还没起床,大门关着。老樊本想开了门出去,到村里随便转转,乡下早晨的空气真好!但他怕遇见熟悉的乡亲,遂断了这念头,只坐在客厅沙发上发呆。突然,窜出一条小宠物狗,通身雪白像个滚动的小雪球,冲到老樊跟前汪汪直叫。老樊感到奇怪!这是周健家养的宠物狗,听老周说,是什么“博美”,英国名犬,老周两口子叫它“小不点”。按说这狗跟自己也不是不熟啊,原来每次来它都摇头摆尾,打躬作揖,要么翻筋斗,今天怎么也翻脸不认人,对自己又扑又吼的?“让你这个畜生也狗眼看人低!”老樊正想着,那狗竟扑咬起老樊的裤脚来。老樊终于忍无可忍了,一脚踹去,“小不点”退缩回去,呜呜哀鸣。“樊局长,‘小不点’这是叫您给它开门,它好出去方便呢!这狗,贼爱干净。”老周爱人打开大门,一团雪球闪电般滚了出去。“啊?”老樊吃惊地张大了嘴巴。接着,老樊像想起了什么,叹口气道:“嫂子,我已经不当局长了,退休喽!”老周边穿外衣边走下楼来,朗声说:“退不退休,跟我没关系!冬天乌鱼爱沉到深水里,甚至煨泥巴,难捕。我今天再去试试,争取让老朋友吃上正宗的‘香辣酸菜鱼’!”老樊的脸一下子红了。红了脸的老樊心情却好起来,哈哈笑着说:“人好,水也甜哩!我这就打电话,叫你弟妹也下来,我们多住几天!”(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3月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樊“实在憋得慌”,“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原因在于不适应突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变化。B.小说中老樊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它们既是对老樊退休前生活境遇的有力补充,也是解读老樊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C.老樊从拒绝老伴陪自己下乡到结尾主动提出让老伴到乡下小住几天,既表明他被周健夫妇的热情、真诚所打动,又表明他对退休后生活境遇的变化已经释怀。D.小说讲述了退休局长老樊经历的“人走茶凉”“人情冷暖”的官场故事。作者讽刺官场司空见惯的势利的同时,于结尾处彰显了普通百姓的真诚良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综合赏析的能力。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分析可知,“对退休后生活境遇的变化已经释怀”属过度解读。2.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悬念。小说开头写老樊决定去周健家是为了“散散心,消消火”,使读者急切地想知道老樊心中冒“火”的原因。制造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得情节更加紧凑。②误会。周健请老樊吃“香辣酸菜鱼”,没有用老樊最爱的乌鱼片,用的是胖头鱼片。老樊认为周健故意轻怠自己,后来才知道误会了好友。这样的设置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③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和周健对老樊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樊退休前后老汪等人对老樊的态度也存在对比(从老樊的心理活动中可读出)。这些对比突出了老樊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象,突显小说的主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分析可知,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合“这回做是做了,食材却以次充好,换上了胖头鱼片”“冬天乌鱼爱沉到深水里,甚至煨泥巴,难捕。我今天再去试试”分析可知,作者用了误会来设置情节,使情节曲折,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结合文本第五、六、七、八、九段内容分析可知,作者用对比来设置情节,如老樊退休前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形成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的变化和周健的不变形成对比。这些都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象,突显小说的主题。3.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樊,也有人认为是周健,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老樊。首先,老樊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小说的标题与老樊有关,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老樊的烦恼展开的。其次,老樊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示例二)周健。首先,作者虽然对周健着墨不多,但小说正是通过对周健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这些品格的塑造,彰显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其次,小说写老汪、小魏和郑局长也主要是为了衬托周健。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谁是主人公,考生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了什么主题。本题需要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果认为主人公是老樊,理由可以写全文主要是围绕老樊退休这件事情展开的,主要内容写老樊的烦恼;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老樊这个人物形象。如果认为主人公是周健也可以,结合文本结尾内容分析可知,周健待人真诚、重情重义,彰显了本文的主题;前面老汪、小魏和郑局长等人的表现与周健的表现形成对比,凸显了周健这一人物形象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爬梯子秦德龙他又梦见自己爬梯子了。梯子吊在半空中,上边是天,下边是地,左边是云,右边是风。他在梯子上爬着,艰难地爬着,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掉下去。掉下去,肯定是粉身碎骨。这样的梦境,总是让他心惊肉跳,胸口里如揣了一只疯狗。他经常梦见自己爬梯子,每次从梦中醒来,都是大汗淋漓。在官场上混,谁不想爬到金字塔上去?有梯子要上,没有梯子,创造梯子也要上。他知道,往梯子上挤的人很多,只有把别人挤下去,才有可能让自己爬上去。因此,他左踹一脚,右跺一腿,干掉了一个又一个逞能的家伙。但他心里总是不静,总是梦见自己爬梯子。这让他非常痛苦,他就在心里琢磨:又该修理谁了?说实话,他没少修理人。那种铜头钢脸铁脖子的货,一看就是杠子头,对这号货,有一个灭一个。而另一种闷不吭声的蔫货,真恨不得揭开脑瓜盖,将脑汁咕咚咕咚喝了!最倒胃口的,是那种半男半女的阴阳货,只要掐一把,除了冒酸水还是冒酸水。在他看来,隔三岔五,就要把这些货捞出来,修理一顿,不然的话,他们可能在暗地里锯他的梯子,哪怕是拉个小口子,也会让他一落千丈。有时,他也在想,算了吧,自己能耐再大,也未必能干到联合国。后来又一想,这个思想要不得,真是要不得。你不去联合国,有人去联合国。去联合国的梯子很高很长,你不爬,有人爬,等别人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了,你不就成了跟屁虫了吗?一想到跟屁虫,他的脸色就绿了。他不想拾别人的屁吃,只想让别人拾他的屁吃。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往上爬。他也知道,往上爬,飘忽不定,是要冒风险的。因此,他每次看见消防战士爬云梯,看见民工爬高楼刷墙面,都要头晕,都要惊出一身冷汗。是的,每次梦见爬梯子,就说明又有坎坷了。可是,他又希望梦里有梯子。只要梦里有梯子,就表明自己仍然有高升的可能。坎坷算什么?只要有梯子可爬,吃些苦头也是在所难免的嘛。记得有一次,他在梦里爬梯子,爬来爬去,爬到了一条江边。他也不明白,明明是向上爬的,怎么会爬到了江边?真是荒诞!荒诞的还在后面。江边有人在做“升棺”表演,也就是把棺木从船上吊到空中,而后,再拉入峭壁上的洞穴里。这也叫“悬棺”表演,是千古奇绝。就在他爬着梯子,兴致勃勃地观赏“升棺”表演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棺木在上升的过程中,突然断了绳索!棺木从半空中掉了下来,砸到了水里。一具死尸从棺木里飞了出来,落到了水里,被鱼儿分食。他爬过去去看那死尸,死尸的脸,居然是他的脸!他当时就吓醒了。不错,前些年,去南方旅游,的确是看过“升棺”表演的,当时棺木并没有从空中掉下来呀!梦见棺木掉下来了,而且,死尸的脸是他的脸,可把他吓得不轻。他从床上爬起来,提上裤子,就去银行提款了。该烧香的烧香,该拜佛的拜佛,见庙就磕头,心里才渐渐平静下来了。他就是这样落下来毛病的。他常常对着冷月叹息:当官真危险啊!当官,是最有风险的职业!当然,这样的感叹,也只是说给自己听的,是不能对外人说的,说了人家也不信,人家反而会骂他作秀,骂他腐败!让他想不到的是,他正在梯子上爬着,日复一日地爬着,饶有兴趣地爬着,却忽然间“软着陆”了。上边下来了“一刀切”的政策,他这个年龄线的人,像割韭菜一样,全被割下来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谁不想多坐一小会儿呢!他心里真不平衡啊,可又有什么法子呢?从梯子上下来后,虽然意犹未尽,他还是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了。其实,他和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他还吃着一份俸禄呢,衣食无忧。他每天上街闲转,看见一片树叶落了,也会发出一声冷笑。这天,转来转去,他转到了一家装饰公司的门前。有几个工人正在忙着。让他眼前一亮的是,他看见了一架梯子!他简直高兴死了,弯下身去,爬开了梯子。几个工人都笑他:“这个人,神经了,梯子在地上躺着呢,爬什么爬?”他听见了工人们的谈笑。于是,直起了身子,愣愣地看着躺在地上的梯子。他在心里恨恨地骂着:“梯子本来就在地上躺着的,我却爬了几十年!这几十年,我一直在地上爬着!”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他”和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都是比较典型的形象,两人都处在一种精神困境中,但造成困境的原因却有所不同。B.文中多次对“梯子”进行了细致描写,因为“梯子”是小说的线索。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了主人公的结局。C.小说借助梦境刻画了他内心的感受,同时,用“软着陆”“一刀切”的现实与日复一日地爬着的梦境形成反差,讽刺意味浓。D.“该烧香的烧香,该拜佛的拜佛,见庙就磕头”一语双关,既指虔诚地烧香拜佛磕头,也指他为了保住官位用钱去打点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综合赏析的能力。“多次对‘梯子’进行了细致描写”说法错误,文中并未多次对“梯子”本身进行细致描写;“‘梯子’是小说的线索”也不恰当,小说的线索是“爬梯子”而不是“梯子”;“暗示了主人公的结局”说法也不恰当,“梯子”并未暗示主人公的结局。2.小说的主人公是“他”,这个“他”用得很妙,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第三人称“他”,体现作者对小说所反映的问题的冷静思考,也更能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和评判;“他”具有不确定性,像“他”这样的人社会上还有很多,以小见大,使小说反映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解析“他”既是小说的叙述视角,又是文中的一个角色,应该从这两个角度思考作答。从叙述视角看,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小说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显得更客观,更容易引导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对小说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冷静思考。从人物形象看,“他”具有泛指性,没有具体姓名,所代表的是社会上的一类人,是一个类型化的角色,使小说所反映的现象更具普遍性。3.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及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用:①主人公的反省,深化小说主题,更具有讽刺意味;②首尾照应,使结构更紧凑。含意:①“梯子本来就在地上躺着的”意味着当官要脚踏实地,为百姓服务;②“我一直在地上爬着”意味着为了升官,他不择手段,失去尊严,像狗一样在地上爬。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关于结尾段的作用,从位置看,一般具有照应前文、深化主题的作用。这段话是小说主人公“他”从官位上退下来之后的反思,“这几十年,我一直在地上爬着”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结尾写“爬梯子”与小说开头“又梦见自己爬梯子了”照应。画线句的含意要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小说主题来理解。在本文中,“梯子”意味着当官者的仕途,而“梯子本来就在地上躺着的”,说明当官者不应盲目“向上爬”,而应当脚踏实地,贴近百姓;小说中的“他”始终在地上爬行,说明了“他”为了仕途的发展丧失了基本的理智和尊严,不择手段。【分析情节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①那个傍晚,在窑壁上刻下第一百七十八条道儿,乌鸦叽里咵嚓往下拉屎,顺子爹死了。听窑外硷畔上的来人议论,说顺子不孝顺,以前还和大家一起去挖极花(一种类似冬虫夏草的草,当地人挖了冒充冬虫夏草卖以补贴家用),虽然极花越来越少快绝迹了,可毕竟和家里人团圆着,后来顺子执意去了城市打工。这一走就走了四年,没有音讯,而家里的媳妇竟生了个孩子。村里人便指戳起他爹,又说如果不是顺子爹的事,那就是村里的谁。村里的男人多,又有十几个光棍,于是你怀疑了我,我又怀疑了他,直到前三天,顺子媳妇和那个前来收购极花的男人抱着孩子私奔了,大家才相信了顺子爹的清白。②此后顺子爹总哭自己没给儿子守护住媳妇,一天傍晚喝下一瓶农药,七窍流血死了。黑亮和他爹他叔一起帮着去料理后事,但狗还在窑的外面卧着。③硷畔沿,四棵白皮松上又站满了乌鸦,叽里咵嚓往下拉屎,那个傍晚拉的屎特别多,响声也特别大,臭气就热烘烘地扑到我的窑里来。④窑里的老鼠一直咬箱子。箱子里并没有粮食,只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破烂棉絮。我不会起来撵它的,也不会敲打炕沿板儿去吓唬,咬吧咬吧,让老鼠仇恨去,把箱子往破里咬了,也帮我把这黑夜咬破!⑤差不多六个月前的晚上,我用指甲在窑壁上刻下第一条道儿,自后就一天一条道儿地刻下来。就在这个土窑里,黑亮的娘,生命变成了一张硬纸挂在了墙上,而我半年来的青春韶华就是这些刻道儿?屈辱、愤怒、痛苦、无奈使我在刻下第一百七十八条道儿时,因为用力太狠,右手食指的指甲裂了,流出一点血来,我把血抹在了美女图上。⑥美女图是用糨糊贴上去的,美女从脖子到脚好像被刀砍过,刀刀深刻,以至于把墙土都砍了出来。从门缝里钻进来一只蚊子,细声细气地从我耳边飞过,落在了美女的脸上,开始叮我抹上去的血。我看着美女,美女也看着我。我一下子又歇斯底里了,嗷嗷地叫,去揭美女图,但它已经揭不下来,就双手去抠,指头像铁耙子一样抠,美女图连着墙皮成了碎屑往下掉,然后便趴在窗台上喘息。⑦六个月来,我被关闭在窑里,就如同有了腥气,村里人凡来找黑亮爹做石匠活的,都要苍蝇一样趴在窑门缝往里窥探,嚷嚷着黑亮有了个年轻漂亮的媳妇,而且读过中学有文化,还是来自城市的。我就站在窗格里露着个脸让他们看,再转过身把后脑勺和脊背还让他们看,我说:看够了吧?他们说:真是个人样子!我就大吼一声:滚!……⑧我无法去睡。油灯光越来越黏稠,窑门外的狗似乎有了梦呓,那么吠了一下,再就无声无息。乌鸦仍在不断地拉屎,但已经看不见乌鸦了,它们的颜色和夜搅在一起,白皮松的阴影浓重地罩住了硷畔沿。⑨当我被拉扯着进村,挣扎中我大声呼叫着王总,王总答应给我找工作的,身旁的人哈哈大笑:王总发财了,正数钞票呢!一拳就打在我下巴上,醒来后我就在这土窑里了。⑩油灯的芯吧吧地响,还溅了一下火花。这村子至今仍没有电灯。黑亮爹就在这时又开了窑门出来,走向井台,手里提着那双高跟鞋。⑪那是我的高跟鞋呀。我在城里就买了这一双高跟鞋,真皮的,五百元,是把娘收捡来的两架子车废品卖掉了买的。为此,娘跟我怄气,说高跟鞋是城市人才穿的,你乱花的什么钱!这话我不爱听,我告诉娘:我现在就是城市人!这钱算我借的,会还你的,五百元还五倍,两千五百元!⑫我穿上了高跟鞋,个头一下增高了许多,屁股也翘起来,就在屋里坐不住,噔噔地到街道去,噔噔地又从街道返回出租屋大院。房东老伯说我是飞着走哩:呀呀,谁会觉得胡蝶是从乡下来的?娘说:乡下人就是乡下人,乌鸡是乌在骨头上的。⑬高跟鞋现在却提在黑亮爹手里。黑亮爹每天晚上把高跟鞋栓吊在水井里,第二天早晨再把高跟鞋从水井里提出来,一日一日,不厌其烦。这是村里的一种讲究:凡是谁家有人丢失,或是外出了久久不归,家里人就把这些人穿过的鞋吊在井里,盼着能寻到和早日回来。(选自贾平凹《极花》,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个傍晚,在窑壁上刻下第一百七十八条道儿”,小说开篇设置悬念;“六个月来,我被关闭在窑里”照应开头,解答了读者的全部疑惑。B.小说多次写到“乌鸦拉屎”这一情节,或让人联想到环境的污秽,或渲染悲伤压抑的氛围,或烘托出胡蝶孤独、烦躁、无奈等复杂的心情。C.“我”是怀着愤愤的心情在听老鼠咬纸箱,因为自己的反抗太微弱,于是希望老鼠的破坏能替自己出口恶气,也含蓄表达了她欲冲破眼前困境的强烈渴望。D.小说通过叙述被拐卖女孩胡蝶的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拐卖妇女的社会问题,也试图借胡蝶的所见所闻启示人们思考拐卖背后更深刻的原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综合鉴赏的能力。错在“全部”一词,“我”究竟是谁,因何被关等依旧是困惑读者的问题。2.小说开头交代顺子一家的遭遇,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内容上:交代故事的背景是远离现代化的农村,位置偏僻,经济落后,贫困迫使人们远离家乡去城市谋生;从村民们主动帮忙料理顺子爹的丧事表现了村民的纯朴善良。(2)结构上:为下文胡蝶被拐卖到此地给人做媳妇的情节作了铺垫。正因为当地贫穷闭塞,小伙的婚姻成了难题,村里的光棍有十几个,才有了“我”被拐卖的情节。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开头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1)从内容上看,描述了顺子一家的遭遇。顺子的媳妇跟人私奔,顺子爹自杀,顺子外出打工四年未回,并交代当地人挖极花冒充冬虫夏草换钱,而且当地人认为顺子不孝顺,这一切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即经济落后的偏僻农村;从人们帮忙料理顺子爹的后事,可以看出村民的善良。(2)从结构上看,为引出下文“我”被拐卖到此地一事作了铺垫。3.小说用了较多笔墨来写胡蝶的“高跟鞋”,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写高跟鞋利于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其心理。胡蝶姑娘来自乡下,既爱美更渴望成为城里人。在她眼里,高跟鞋就是城里人身份的象征。为了买高跟鞋,她不惜花费五百元以致惹娘生气,穿上高跟鞋后她兴奋不已。(2)写高跟鞋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故事发生在社会大转型时期,人的外表容易被修饰或美化,但精神层面的成长却未必同步。胡蝶的人生遭遇(进城——被拐——卖回农村)引人深思。(3)黑亮爹不厌其烦地将高跟鞋挂进取出,自然是希望花钱买来的儿媳妇能安心地住下去。透过买卖婚姻这面镜子,折射出偏僻农村渐趋衰败这一严峻现实。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回答问题,首先要找出文中描写“胡蝶的‘高跟鞋’”的情节段落,即文章的第⑩段至第⑬段。其次,可从“高跟鞋”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入手分析。如:从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看,“我”不惜花高价,用娘的辛苦钱去买高跟鞋,表现了“我”爱美且向往成为城市人,希望摆脱贫困的心理;从黑亮爹按照村里的讲究,每天把“高跟鞋”拴吊在水井里又提出可知,他想让“我”接受被拐的现实,安心留在此地。同时这也折射出偏僻农村思想的落后,生活的困顿。从文章主旨方面看,对“高跟鞋”的描述,实际反映了社会生活中拐卖妇女的问题,引发人们深思。【情节探究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珠子的舞蹈谢志强国王接纳了一个老人的进贡。据老人自称,他代表他所在的那一方土地上生活的臣民,表达对国王的拥戴,这两颗珠子便是明证。国王占领这个王国,屡受刺杀、谋害,他觉得这个王国处处隐匿着敌人。他还是第一次看臣民的忠诚表白。老人说:陛下,我这一对珠子是家传珍宝,它们一碰着毒药就兴奋,兴奋地跳舞。国王大悦。他现在时常面对膳食提心吊胆,已有数名侍从中毒身亡。他进食前,必须有侍从先品尝把关。国王立即安排了放毒药的菜肴。果然,两颗珠子浸入菜肴,便一跃而起,兴奋不已地蹦跳,在桌上此起彼伏,像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王宫舞女,跳得姿态优雅,还不时地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两颗珠子成了国王的忠实侍从,这个秘密只有国王知道。可是,还是不断地有人自投罗网,隔数日,两颗珠子就对送来的菜肴跳舞。国王立即发旨追查投毒罪犯——膳食房的厨师、帮手,又牵连各自背后的王宫官吏,一抓就是一串子。很快,王宫上下,都知道了那两颗珠子。国王便对两颗珠子宠爱有加。他要求保管珠子的侍从:珠子享受王亲的同等待遇。珠子是物件,无法加官俸禄,但是,在形式上珠子的政治、生活待遇已超过了宫内的宠臣。珠子沾满油珠和饭屑。侍从当着国王的面给珠子“净身”,那是用羊奶或驼奶又浸泡了鲜花的花瓣制成的净身液。国王最后会捧着珠子吻一吻,那是无限的深情。国王觉得珠子维系着他的生命。侍从在替珠子“净身”的过程中,稍有磕碰,国王便动怒。可是,国王又生出忧郁,毕竟珠子长久没有舞蹈了。国王喜欢欣赏珠子的舞蹈,而珠子一旦舞蹈,又意味着威胁的逼近。无聊至极,国王就授意在膳食中下毒,他要观看珠子的舞蹈——久违了毒药,珠子的舞蹈近乎疯狂,甚至一跃,双双落在石板的地上,敲击地板的劲头使得国王心疼。国王不再采用这种方式了,他沉浸在对珠子的舞蹈的回忆之中,他在最后那次珠子的狂舞中感到一种死亡的气息。于是,国王格外地呵护它们。原来的“净身”仅仅是膳前餐后,他又规定,还加上早晚各一次。净身液的鲜花,有的是乡间采摘,王宫专门修建了暖房,终年鲜花盛开。珠子已习惯了净身,甚至,天气酷热,珠子偶尔不安地跳动——那不是舞蹈,而是珠子表达它们的愿望,国王以为珠子表演了,可一旦珠子置入净身液,它们又陶醉地平静下来。国王又要求伺候珠子的侍从在天热天冷的时候,增加珠子的净身次数。珠子始终散发出特殊的芬芳,似乎珠子已吸纳了天地间花香的精华。国王不再观赏珠子的“净身”,那是一个复杂费时的过程,他只随身佩戴着它们。不幸终于发生了,那个不幸似乎酝酿了许久——国王中毒了。那次用膳,照常是珠子浸在膳食的碗里,珠子没有做出反应,它们应当及时地舞蹈呀。国王腹中绞痛,他知道可怕的谋杀终于降临了。他望着珠子,说:你们怎么没舞蹈?那个献珠的老人来了——国王早已安排老人在王宫里当差——看护花房。国王忍痛责问老人,说:你谋害了本王。老人笑了,说:陛下,是你过分宠爱了珠子,从我的祖辈起,珠子洗浴的都是毒水,它们本来对毒药很敏感,我说过,它们一碰毒药就兴奋地舞蹈。国王说:可,它们没有舞蹈……老人笑着平静地说:陛下,你改变了它们的本性,它们已习惯了你安排的生活。现在,它们一碰净身液就跳舞了,你已经看不见这一点了。国王的口中流出乌黑的血液。他的生命之火熄灭的最后那一瞬,脑子里闪过的是一对珠子的狂舞。(选自《文学港》2004年第1期,有删节)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围绕“珠子的舞蹈”展开,先写珠子碰着毒药就舞蹈,然后写珠子碰不着毒药就不安地跳动,最后写珠子碰着毒药也不舞蹈,情节一波三折。B.这是一篇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作者以奇异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两颗神奇的珠子,赋予它们灵魂和生命,两颗珠子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喻。C.小说擅长细节描写,譬如“侍从当着国王的面给珠子‘净身’”以及“他只随身佩戴着它们”这两个细节,就表现出国王对珠子的宠爱。D.国王中毒后,老人说“你已经看不见这一点了”,语义双关,既表明了国王不再观赏珠子的净身因而不知道珠子本性已改变,也表明了国王必死的结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项中“然后写珠子碰不着毒药就不安地跳动”错误,珠子不安地跳动是因为想净身而不是想碰毒药。2.小说结尾部分写了老人的笑,笑中隐含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计划实现的欣慰;②对国王中计的嘲讽;③计划高明的自得。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的能力。国王因中毒责问老人,老人并不惊慌,而是自如地“笑”。这表明了他的立场和态度,且他对珠子不再跳舞的原委细细道来,说明他对这一切早已料到。这些都暗示了他“谋杀者”的身份。老人“笑”是他对自己计划实现的欣慰;国王中计主要是由于他对珠子的宠爱,是国王自己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所以“笑”也是对国王中计的嘲讽;老人并没有直接毒杀国王,而是采用了巧妙的手段,所以“笑”应该还有他对自己谋划高明的自得。此题的难点在于分析老人真正的身份和用意,在阅读文本时,应当留意细节的暗示作用。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多余,删去也不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不能删。理由:写国王“脑子里闪过的是一对珠子的狂舞”,很好地照应了标题和前文。对国王垂死情形的描写,表现了国王的悔恨、遗憾以及求生的欲望等,丰富了人物形象,也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作者描写国王中毒后垂死的情形,使小说更有震撼性和警示性。(示例二)可以删。理由:从老人说“你已经看不见这一点了”一句,已经可以看出故事的结局,戛然而止,更有余味。以老人的话结尾,老人形象的主体性更突出,也更有弦外之音,小说的主旨也在其话语中表达出来,显得更明确。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题可以转化为分析小说最后两段的作用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从最后两段各自对文章的情节、人物、结构、主旨、艺术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分条陈述即可。知识拓展1.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及各自的作用(1)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2)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铺垫。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①考虑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关系;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③考虑情节与塑造人物性格的关系。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值得玩味的三种结尾方式及其作用:(1)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突起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使文章内容、结构完整,揭示主题的作用。(3)戛然而止式这种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另外,在分析情节作用时,要注意情节与标题的关系。4.小说标题的作用(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故事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主旨等作用。题组2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我去寻找路小丫了闫玲月雪下得这么大,娘今晚会早些回家吧。路小丫张开嘴巴呵着凉凉的小手,一团白雾在手心里飘散。炉火仿佛失去了动力,火苗微弱地摇摆着,路小丫连忙添进一铲子煤面。炉内腾起一条火龙,迸发出生命的热量,把她的脸蛋烤得红扑扑的。“吱扭”一声,门开了,一股冷气裹挟着一个雪人进来了。路小丫赶忙拿起毛巾为雪人打扫满身的雪花,雪人眨眼间变成了亲切的娘。娘问小丫饿坏了吧,小丫摇头。娘把裂满血口子的手伸向胸前,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说,快趁热吃吧!路小丫接过烤红薯,一缕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勾起她的食欲。路小丫细心剥去外皮,让它露出烤得焦黄的薯身,递到娘的嘴边说,娘饿了,娘先吃。娘轻轻咬了一小口,笑眯眯地说,娘的小丫真懂事。红薯又被送到路小丫嘴边,小丫张开嘴巴高兴地吃起来。绵软甜香的烤红薯温暖着路小丫的童年时光。娘不是亲娘,路小丫是烤红薯的娘在路边发现的。那个冬天真冷,冻得路小丫都快哭断气了,娘一狠心,捡回她的半条命,取名路小丫。娘没旁的亲人,就把路小丫当成亲闺女养活。娘没别的本事,以烤红薯为生。路小丫幼时睡觉总喜欢佝偻着小身子往娘的怀里钻。懂事后她对娘说,娘身上有一股好闻的香味。娘笑了,这丫头,娘又没钱搽脂抹粉,哪来的香味儿。后来她才懂得娘身上的香味儿就是经久不散的薯香。路小丫每晚在散发着阵阵薯香的娘的怀里安然入睡,一睡就是八年。八年后的一个下午,路小丫家里来了一个女人,女人与娘说了好久,不断用手帕擦泪。女人朝路小丫伸出嫩白的双手,路小丫躲到娘的身后。娘脸上挂着泪珠,笑着说,去吧孩子,这是你的亲妈,你们两个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路小丫舍不得离开娘,两步一回头。娘说,走吧孩子,那个家才有属于你的幸福生活。娘说完,把一扇大门死死关上。女人要带路小丫上车时,娘从后面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递给小丫一个小包袱,说,娘能给你的只有这么多了。路小丫抱紧小包袱,一路上不曾松手,不必打开她也知道,里面是娘亲手烤的红薯。来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家,房子里的一切在路小丫眼里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包括那个让自己称呼她为“妈妈”的漂亮女人。妈妈说,路小丫这个名字太土气了,得先改个名字,爸爸姓陆,不如就叫陆小雅吧,虽然只取谐音,意义上却有了天壤之别。陆小雅被高价送入一所重点学校,同学们只知道她叫陆小雅,路小丫的名字随着她的记忆淡去了。陆小雅的妈妈发誓要把女儿培养成如她当年一样出色的舞蹈演员。陆小雅每天在妈妈的监督下练功,妈妈就是她的老师,严厉的眼神,严厉的话语,陆小雅找不到娘那样的温暖。陆小雅清楚地记得,那次,她在一家大商场外闻到一股久违的香味,就不由自主地一路追寻,终于在拐角处见到一个烤红薯的,陆小雅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喜万分,抓起一个烤红薯就吃,才吃两口就被随后赶来的妈妈一巴掌打掉在地,妈妈说,真丢人,这是咱们吃的东西么!陆小雅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着,上学练功、吃饭睡觉都在妈妈的关注中。陆小雅朋友很少,话语很少,没有谁见她开怀大笑过。妈妈却说女孩子矜持点好,这才是大家闺秀的风范。有一天矜持的陆小雅突然失踪了,如同一只断线的风筝不知去向,只给妈妈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去寻找路小丫了”。(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中“一股冷气裹挟着一个雪人进来了”与娘“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形成冷暖对比,更加有力地突出了娘对路小丫的疼爱。B.在寒冷的冬夜,母女二人吃烤红薯的这一幕,生动地表现了母女情深,也为最后写“陆小雅”的出走设置了悬念。C.“娘说完,把一扇大门死死关上”,这是因为娘不希望路小丫的亲妈看到她为路小丫烤红薯。D.在亲妈那里,“陆小雅”找不到娘那样的温暖,是因为她还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还沉浸在对娘的思念之中,也不能明白亲妈的期盼,误解了亲妈的严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综合赏析的能力。B.不是设置悬念,是作铺垫。C.娘死死地关上门,主要是因为她不希望路小丫看到她伤心难过。D.不是因为她不明白亲妈的期盼,而是这个家庭没有娘那样的温暖。2.文章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一种寒冷而又温馨的氛围;③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路小丫微弱而又顽强的生命力;④寄托了作者对路小丫的命运的美好祝愿。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回答这类题时,一要弄清环境的特征,二要明确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之间的关系,三要理解环境描写与表现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四要弄清环境描写与小说情节发展之间的关系。“雪下得这么大,娘今晚会早些回家吧”“路小丫连忙添进一铲子煤面”等语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一种寒冷而又温馨的氛围。此外,这样的环境正好与主人公路小丫的命运相似,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然后再结合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主人公命运的美好祝愿来作答即可。【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老锁匠曹杰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了年轻人的行囊。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他的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