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2年除夕夜,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虎年春晚,给观众们强烈的精神震撼。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A.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表明青铜器面具融合了多元的制作技术,体现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没有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项;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之一,无法得出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的结论,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同母之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答案】B【解析】从西周宗法制来看,异母弟属于庶子,不是嫡子,因此这一规定是为了强化宗法制的嫡庶之别,故答案为B项;这一规定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没有体现出礼乐教化,排除A项;宗法制是为了维护父系权威,排除C项;这一规定不是分封制的内容,排除D项。3.墨子认为“一人则一义(议)…共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主张“一同天下之议”;荀子认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造成了社会的动乱。据此可知百家争鸣()A.推动了思想解放 B.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基础C.孕育了思想统一 D.得到了统治集团积极支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议”,荀子认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造成了社会的动乱,故可知,百家争鸣孕育了思想统一,C项正确;AB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赏识的学派是法家,排除D项。故选C项。4.根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的魏、燕、赵、秦等地区出土了大量铁制农具,其种类有镘、镰、臿、锄、铲、耙、犁铧等。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 B.铁制农具普及全国C.农业收益得以增加 D.治铁业由官府垄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种类全、数量多的铁制农具的出土,说明战国时期农具的进步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排除A项;仅北方地区的考古发现,不能说明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普及全国,排除B项;治铁业由官府垄断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5.“出塞”是汉唐诗书中常见的字句,是指向中原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交通活动,如“张骞出塞”是从关中出发,一路至于西域。而战国时期秦国的“出塞”多为东行,由关中平原而东进。汉唐与战国时期“出塞”指意不同源于()A.政治形态的变迁 B.交通路线的开拓 C.统一市场的形成 D.华夏认同的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汉唐时期,是从关中出发,一路至于西域,而战国时期则是东行,由关中平原而东进,可以看出汉唐时期国家是大一统,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而战国时期的“塞”一般是指诸侯国内地形上的山川、河流等天然屏障,“塞外”相当于这些天然屏障之外的区域。当时诸侯国众多,各国以其本身为地理基点,如齐、秦等国成为四塞之国,而其余诸国也就是塞外了,是诸侯之间割据混战导致,可见两者的不同是由于政治形态的变迁,A项正确;两者区别与交通路线,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6.有学者认为,讲中国传统政治,秦代只是汉代之开始,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下列项中,能体现“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的是()A.中朝 B.分封同姓诸侯王 C.刺史 D.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秦朝三公之一御史大夫,汉朝建立有依然设有御史大夫,因此能体现出“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D项正确;中朝是汉武帝时期开创的,秦朝没有,排除A项;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刺史是汉武帝时期才有的,秦朝则没有,排除C项。故选D项。7.“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从这段材料中无法得出的确切信息是A.儒学地位提升 B.太学开始设立C.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 D.设立中外朝加强君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是关于儒学地位、太学、选官等方面的内容,无法确切得出中外朝的信息,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见儒学地位提升。“兴太学”,可见太学开始设立。“举其俊茂”,可见察举制实行。故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8.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该政令有助于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 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 D.阻碍北魏的汉化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可得出这样规定即相当于给予官员一定的财产俸禄,减少其腐败的现象,因此有利于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B项正确;阻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目的不在于打压豪强,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北魏的汉化进程,而不是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9.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后汉书·西南夷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梁书·西北诸戎传》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 B.棉纺织技术在边疆地区出现C.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 D.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快【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南朝梁(中国)。依据材料“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可知,汉代西南夷地区就已经出现棉纺织业;依据“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鸡’”可知,南朝时,高昌国即新疆地区出现了棉纺织业,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B项正确;A项中的“最早”无法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相反,材料体现了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仅运动种类多,而且女性参与运动,这说明唐朝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活力,A正确;题干未涉及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材料主旨并非关于唐诗,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统治者,而且踏青和力量无关,排除D。11.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王武俊、李纳等势力,公开反叛朝廷。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唐德宗遣使于吐蕃,请发其兵,后未果。据此可知()A.藩镇是拱卫唐政府的关键力量 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C.吐蕃纳入中央的正式行政管辖 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地方藩镇有一定的财权,能为朝廷提供军粮,反映了唐政府对藩镇有一定的依赖性,B项正确;材料未突出藩镇的特殊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吐蕃纳入中央正式行政管辖,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12.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表现为洒脱、阴柔气象,而北朝疆域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魏碑成了后人反正统书法的范式;自隋至唐,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唐代书艺的标志。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变化A.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 B.反映民众审美观念趋向一致C.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偏好与推崇 D.体现了书写者不受礼法约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战乱纷仍,社会动荡,佛道兴起,儒学衰微,文人多谈玄说道,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艺术发展;自隋至唐,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加强,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尤其是政治家作为书家的现象,使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所以这种变化是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民众审美观念趋向一致,排除B项;取决于表述错误,排除C项;不受礼法约束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个“唐宋变革期”。在唐宋时期,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转折点在唐朝。下列史实可用于实证该现点的是()A.科举制正式确立 B.曲辕犁的发明C.景德镇成为瓷都 D.元曲空前发达【答案】B【解析】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在江东地区发明的一种新式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B项正确;科举制正式确立是隋朝,排除A项;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北宋时期,排除C项;元曲空前发达是元朝,排除D项。故选B项。14.有史书指出王安石变法“其施设之意厚矣……而民反有受其弊者”“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该史书作者意在表明A.变法目的不太明确 B.变法措施不合时宜C.变法过程违背民意 D.变法施行用人不当【答案】C【解析】根据“民反有受其弊者”、“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等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反而给人民造成负担,说明变法过程违背了民意,故选C;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明确的,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不合时宜和用人不当,排除BD。15.宋代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所谓的名望,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表明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基本被废除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人们的门第观念不断淡化【答案】D【解析】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体现的是宋朝时期门第观念的淡化,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科举制的影响有关,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与材料无关,排除;封建社会等级森严,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6.元朝行省是在中央派出机构基础上演化而来,任命行省官员遵循原则是:“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至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朝A.行省官员位高权重 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行省官员任命基本由中央掌控,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行省官员的地位并不能体现,排除A;题干中没有提及元朝行政区划层级,无法得出行省是最高行政区划,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行省的官员任命而非疆域管理,排除。17.在元代的三国戏中增加了很多有才之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中张飞的唱词:“少不的一事无成两鬓斑,恁时节后悔晚。”《醉思乡王粲登楼》中王粲的唱词:“男儿自有冲天志,不信书生一世贫。”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B.儒学始终受高度重视C.市民文化的日益流行 D.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长期停止科举制,因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使得大量有才之士失去了上升空间,因此他们借戏曲人物之口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的是文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与民族交融和市民文化流行无关,排除A、C两项;儒学在元初受到冷落,其后慢慢得到统治者重视,排除B项。故选D项。18.山水画起初是人物画的衬景,在宋代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宋代画家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绘画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强调对山水程式化、规律化符号的总结,将个体生命意识融入绘画之中,寄托作者的思绪情怀。据此可知,宋代的山水画创作()A.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B.折射出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C.缘于科举制的日益完善 D.摆脱了传统绘画理论的束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注重内心的修养”、“注重意境”、“寄托作者的思绪情怀”等均是理学思想的体现,而宋代山水画具有这些特点说明其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壮大带来的是风俗画的发展,排除B项;山水画并不属于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因此其创作并非缘于科举制的日益完善,排除C项;据材料中多次出现的“更加”一词可知,宋代山水画发展了传统的绘画理论,而非摆脱,排除D项。故选A项。19.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培根旨在强调三大发明()A.代表了古代科学技术最高水平 B.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C.提升了古代中国国际影响力 D.助推了人类社会向近代的转型【答案】D【解析】依据“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可知,材料旨在强调中国古代三大发明的外传助推了人类社会向近代的转型,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最高水平,排除A项;B项不是主旨,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 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可得出,明代出现内阁、宦官权势上升及相互抗衡的局面。说明掌握这两者的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故D项正确;内阁和司礼监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B项错误;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于皇权,故C项错误。21.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乾隆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意思是乾隆已经认识到西藏地区与中土风俗不同,应当根据本民族习惯因地制宜,清代通过尊重差异的民族政策较好的解决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故C正确,B错误;“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说明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存在隐患,A错误;D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2.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促使政府对外开放【答案】B【解析】材料“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体现是在闭国锁国政策下,清朝仍然在推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非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B正确,A排除;材料未涉及朝贡体制,C排除;D说法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不符,排除。故选B。23.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从宋元时期的“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到明清时期的“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这种变化反映了A.市民阶层的壮大B.佛教渐趋本土化C.伦理纲常的强化D.人文精神的淹没【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理学日益发展,并不断强化纲常伦理的作用,使思想上的专制束缚进一步加强,才会出现材料中“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作用,故A项错误;孙悟空诚心向佛,并不能说明佛教的本土化,排除B项;“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的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人文精神的淹没,中国古代强调思想专制,人文精神也没有发展起来,故D项表述错误。24.明清之际,王夫之指出:“天地之间有土而人生其上,因资以养焉。有其力者治其地。故改姓授命而民自有其恒畴,不待王者之授之。”该主张意在A.减轻民众负担 B.批判君主特权 C.倡导土地国有 D.发展商品经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故改姓授命而民自有其恒畴,不待王者之授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考察与批判,王船山描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其社会理想以“公天下”为思想核心,对君主的特权进行批判,因此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自从十世纪后,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北宋南渡,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同时还进行了军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南方农业获得了大发展。——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二(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马端临《文献通考》(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并分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文化的影响。材料三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答案】(1)原因:①北人南移给南方带去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②辽、西夏、金不断南侵使北方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或答“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③北宋南渡,临安成为政治中心;④统治者奖励农耕。(答“南方劳动人民的作用”“统治者的重视”也可)影响:①带动南方文化进步;(或答“促进南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化重心南移”也可)②朝廷采用南北分卷制度;③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地区。(2)表现: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变革: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农村商品生产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由材料“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可知,北人南移给南方带去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由材料“自从十世纪后,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十世纪我国北方辽、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因为战争,北方遭受较大的经济破坏;由材料“北宋南渡,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可知,北宋南渡,临安成为政治中心;由材料“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可知,统治者奖励农耕。第二小问,关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文化的影响,由材料“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带动南方文化进步;据所学可知,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相应南移,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地区,科举考试中南方学子时常处于绝对优势,迫不得已,政府被迫实行南北卷制度。【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由材料“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可知,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由材料“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可知,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第二小问,关于明清市镇发展所引发农村经济变革,由材料“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可知,主副业倒置;由材料“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可知,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由材料“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农村商品生产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材料反映了朱斌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看法: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理由: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品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事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从而扩充了官僚阶层队伍。通过实施科举制,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入仕为官,从而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述的,看法要具体、明确。结合所学可得出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看法进行论述,可以从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论述。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也可以以演变历程的完整性进行补充,如补充西周时期的世官制,并阐述这一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可以补充九品中正制,运用九品中正制的相关史实说明理由。也可以补充同一时期并不是单一的选官制度,如汉代除了岁举孝廉外,还有征辟、特诏等选拔方式,唐代除科举外还存在恩荫子弟等选拔方式。可从举孝廉的察举制度下地方有一定的选官权,对材料“朝廷掌握官员任命权”进行修改,运用察举制的相关史实说明理由。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