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环境卫生学课件_第1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件_第2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件_第3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件_第4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环境与家畜的关系1.家畜环境对家畜生存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包括空气、水、土壤、饲料和其它生物在内的生活和生产条件。2.家畜环境因素分类(1)自然环境

非生物环境:理化因素,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太阳辐射等。

生物环境:有益微生物、有害微生物、寄生虫、昆虫、野生动物、牧草等。(2)人为环境:牧场、畜舍、畜栏、畜舍建筑物与设备等。第一节家畜的环境3.环境因素具有两重性

从环境因素作用结果来看,环境因素对家畜具有两方面的作用:(1)有利的方面:环境是家畜生存的必要条件。a.

家畜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如家畜吸入O2,排出CO2;从环境中得到营养物质。

b.

家畜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增强体质、提高生产力。

如适度的温度变化能促进产蛋鸡的抗寒和耐热能力,提高产蛋率。(2)有害的方面:在有害因素的刺激下,当生理调节机能与有害因素的刺激保持平衡,机体产生保护反应而不出现病理状态;当机体反应能力低下或外界刺激的性质、数量和强度超过机体的适应能力时,机体呈现病理状态。如适度太阳照射:消毒空气,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

强烈太阳辐射:皮肤烧伤、中暑等。研究外界环境因素的目的:

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方面,消除和防止有害因素(方面),保证家畜健康生产。4.环境与机体的平衡a.环境与机体的生态平衡:

环境与家畜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环境中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因素对机体的作用,使机体与环境经常保持着一定的平衡。

环境与机体的平衡是通过机体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实现。新陈代谢的速度和强度时刻受到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b.平衡的破坏:当环境中某种因素发生剧烈的异常变化而超出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时,就可引起机体某些功能、结构的异常反应,甚至出现病理状态,造成了环境与机体间生态平衡的破坏,机体出现非健康状态。c.影响环境与机体平衡的因素: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特性、变化强度、作用于机体的持续时间等。

机体状态:种类、品种、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条件等)。

环境因素与机体的接触方式:e.g.家畜破伤风疾病的产生。第二节环境与家畜机体的热平衡一.

体热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使代谢产热量和从周围环境获得的受热量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称体热平衡。(一)机体热的来源:

a.机体代谢;b.外界环境传入。(二)机体热的散发:

A.散发的途径:a.皮肤(主要);b.呼吸道,少量消化道、泌尿道。

B.散发的方式:a.辐射;b.对流;c.传导;

d.蒸发;e.排泄。1.辐射:热辐射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进行。

正辐射:环境温度>皮温,热从环境向畜体辐射;

负辐射:环境温度<皮温,热从畜体向环境辐射。2.

对流:借助机体周围热冷空气的运动而实现的散热方式。相关因素:a.动物体表面积;b.体表温度;

c.环境温度;d.气流速度。3.传导:该散热方式是由于畜体表面与周围物体的接触而产生的。相关因素:接触面的温度、接触面积、接触物体的导热性。4.蒸发:水从液态变成气态需从环境或机体吸收大量的汽化热。相关因素:空气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分类:发汗蒸发、隐汗蒸发、呼吸道蒸发。5.排泄:通过粪、尿排泄散发热量。

以上散发方式中:1、2、3、5

为可感散热;

4为非可感散热。二.体热平衡表达式

M±C±R–E=S M:

Metabolize

C:

Convection+Conduction R:Radiation E:Evaporation S:StorageS有三种状态:

S=0,此时机体体温恒定;

S>0,机体蓄热,体温升高;

S<0,机体失热,体温下降。

三.小气候对家畜体热调节的影响

小气候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辐射。1.

温度:主导作用a.环境温度升高:机体毛细血管扩张,外周血液循环加强,皮温升高,使辐射、对流、传导、蒸发散热增加。b.环境温度继续升高:蒸发散热起主导作用。c.环境温度下降:与a相反。此外,机体在生理上(呼吸、血液分布、皮温等),行为上(采食、饮水、活动、休息等)和生化上(腺体分泌、体内物质氧化、代谢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2.湿度:重要作用在高温、低温条件下,湿度对体热调节影响较大,且高温也促进病原微生物,尤其是霉菌和寄生虫的繁殖和滋生。a.高温:相对湿度增高:阻碍蒸发散热;促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滋生。b.低温:相对湿度增高:机体失热增加,冷感明显。

e.g.同样0℃,南方与北方的冷感大不一样。c.温度适中:对家畜影响不显著。过高湿度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和滋生;过低湿度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易引起空气灰尘飞扬。3.气流(风)a.环境温度>皮温:气流促使机体从环境中吸热,热感明显,不利体热平衡。但气流可促进蒸发散热。b.环境温度略低于皮温:气流促使机体热的逸散,有利于体热平衡。C.环境温度较低:气流促进机体失热,尤其在高温时,机体失热明显而感到寒冷。4.辐射:太阳辐射、畜体与环境之间的辐射。a空气干燥时,畜体与环境因辐射而引起的热交换少;b空气潮湿时,热交换多(因水的比热大)。因此,在寒冷地区的冬季,畜禽要加强保温,降低空气湿度。c在太阳辐射方面,注意防止大家畜野外作业或放牧时的日射病。一.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物的概念1.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中本来的组成成分或状态以及环境素质发生了变化,扰乱并破坏生态系统与人、畜正常的生活条件,对人、畜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称环境污染。

具体地讲,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空气、水体、土壤和饲料的污染,达到致害的程度。2.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物质。第三节环境污染对家畜的影响二.环境污染的分类污染物质种类多,数量大,据它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目前起重要作用的是人为污染,它可分为:1.工业上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2.交通运输排放的尾气:主要有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重金属元素等。3.生活、生产污水和垃圾:包括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有机物、具异臭意味物质等。4.农药和化肥等。5.其它:放射性污染物、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噪声等。三.环境污染物的转归1.慨念(环境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在生物圈内发生迁移、转化的过程。当污染物少量而一时性进入环境中,由于环境的自净作用,可使环境保持和恢复原来的状态,不致破坏生态平衡。因此,环境自净作用是实现环境与生物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2.环境自净的途径主要通过下列三方面作用来实现:a.

物理作用:进入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能进行扩散、稀释,或受重力作用而沉降;此外,还能被植物表面和土壤颗粒吸附。b.化学作用:如氧化还原反应,或与其它物质结合,使其化学结构和物理性状发生变化。c.生物作用:在各种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需氧或厌氧分解下,各种有机污染物可很快地分解成简单的化合物而使其变为无害。一.气象常识1.大气层: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气象学中,根据空气温度随高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由地面向上,将空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外大气层。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慨念及我省的气候特点A.

对流层:最紧贴近地面,在此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5℃。对流层约占大气层厚度的1%,但空气质量的4/5和几全部的水汽均集中于此,并且天气的变化都发生于此层中,所以它与家畜的关系十分密切。B.平流层:对流层以上,到离地面55千米处的范围内均为平流层。它是臭氧(O3)集中的地方,此层中的臭氧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绝大多数紫外线。2.气象要素:表明空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因素。如太阳辐射、气温、气湿、气流、气压、云量、降水等。3.小气候:由于下垫面结构和特性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特殊气候。如畜牧场、畜舍、畜栏、仓库、住宅区的小气候等。

4.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是产生各种极其复杂的天气现象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光谱可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光波波长(nm):30万-760760-390390-5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大气透明度(云雾等)、CO2等的影响,能量的数量和光谱的组成都发生变化。能量数量:总辐射能明显减弱,其中:

43%被反射和散射而返回太空;

14%被大气吸收;

43%以直射光(27%)和散射光(16%)到达地面。光谱组成:

红外线的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汽和CO2所吸收;

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到达地面;

紫外线变化最大,99%被20-40千米高空中的臭氧层所吸收,1%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的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1.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球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它跟纬度、季节和一天的不同时间有关。2.

大气透明度:大气中灰尘、水汽、CO2等越少,太阳光被吸收、散射也就越少。3.

海拔:

海拔越高,太阳能被散射就越少。4.

地表面性质、状态:不同颜色地面,反射光线的能力也不同。5.气温:

用用数值表示空气的冷热程度称空气温度。通常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oF来表示。

在华氏温度中,在标准大气压情况下,蒸馏水冰点为32oF,沸点为212oF。

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5/9(oF-32)由于太阳辐射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引起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这种变化通常用气象因素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大小,及其出现的时间来描述。A.

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的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最高值一般在午后2点钟左右,最低值一般在早晨太阳出来以前。气温日照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它与下列因素有关:

纬度、季节、植被、天气、地表性质等。

我国气温的日照差从东南向西北有递增想象。B.

气温的年变化在北半球大陆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2月(夏至6月22日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冬至12月22日最小)。气温年照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气温年照差与纬度、海拔、离海洋远近、地形、天气状态等有关。C.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气温除具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外,还往往会由于大规模冷暖气流的水平活动而引起不定期的非周期性变化。如南方在3-4月,常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而会变冷。6.气湿

用数值表示的空气干湿程度称气湿。

气象上常用: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等来度量空气湿度的大小。A.水汽压: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B.绝对湿度: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容积空气中实际所含有的水汽质量的多少。空气中水分越多,则空气的绝对湿度越大。C.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它较常用,它的大小反映出湿度离饱和程度的多少。相对湿度越大,则空气越潮湿。D.饱和差:同温时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饱和差越大,空气越干燥。E.露点(温度):

在水汽压不变的情况下,因温度降低而使空气中所含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空气未达到饱和状态;当气温等于露点温度,空气刚达到饱和状态;当气温低于露点温度,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

由于温度、水份蒸发等影响,湿度也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因为温度的高低影响蒸发作用的强弱。所以绝对湿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一般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一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则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反。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季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从海洋带进潮湿空气;冬季则吹西北风,它来自内陆,较为干燥,所以夏季相对湿度大,冬季相对湿度小。7.

气流(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通常用风向和风速来表示风的状态。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常以8或16个方位来表示。风向频率:

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的次数占全部风向次数的百分比。主风向:风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向。气象因素对各种家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处决于动物的种类、品种、个体、性别、年龄、生理状态、被毛状态、适应性、气象因素的严酷程度、作用时间等因素。(-)气温

年平均气温:15-18℃;

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

7月份:全省平均在27-30℃。

1月份:浙北地区3℃;浙中4-6℃;浙南在6℃以下;东南沿海在7℃以上。二.浙江省气候特点

日最低气温≤0℃:

浙北20-45天;浙中、浙南20-30天;东南沿海10天。日最高气温≥30℃:丽水、龙泉天数最多,占全年的1/3左右;舟山、乍浦天数最少,占全年的1/6;其它地区为67-93天。日最高气温≥35℃:

沿海地区10天以下;嘉兴、宁波12-15天;其他地区23-46天全省最高气温可达39-42℃。(二)湿度(浙江比较潮湿)沿海地区以上相对湿度在80%,霉雨季节可达

93%;内陆地区在75%左右(年平均)。在我国相对湿度的年变化又受到季风的影响,最高值出现在降水最多的夏季,最低值在冬季。我省以5、6、9月份相对湿度最大。(三)气流(风)我省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风向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冬季:处于蒙古高原高压影响,多为偏北风,风力较强;夏季:处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多为东南风,风力较弱。平均风速:冬季大,夏季小。春季大于秋季。(四)日照 全省平均1800-2100小时/年。南部、西北山区在2000小时以下/年;其他地区在2000小时/年以上。(五)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省也有气温上升的趋势。工业化程度提高,植物数量下降,使地球表面空气中CO2含量到2050年比现在增加1倍,这可引起全球气温上升1.5-4.5℃,这会导致:1.海水上升:0.26-1.65米。2.降水模式发生变化。3.O3层受到破坏。4.酸雨更为严重。5.作物的病虫害增加。

一.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可以通过动物的皮肤和眼睛或直接穿透头骨而作用于大脑皮层而产生全身性的影响。太阳辐射对机体的作用取决于:

a.辐射的强度;b.被吸收的程度;c.生化作用的特性(即光的波长)。

第二节气象要素对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一)紫外线(390-5nm)适度的紫外线对家畜的主要作用:1.

杀菌作用:杀菌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紫外线的波长、辐射强度和微生物的抵抗力。波长越短,杀菌能力越强,如295nm的紫外线杀菌能力是395nm的1500倍。2.

抗佝偻病:紫外线能使皮肤中的麦角固醇和胆固醇变为维生素D2、D3与Ca、P代谢有关。3.

增强抗病力:

a.提高血液的携O2、CO2的能力;

b.提高白血球的吞噬能力;

c.兴奋呼吸中枢,使机体气体交换更加完善。

过量的紫外线会引起家畜的不良反应:a.体温升高,生产性能下降;b.引起光照性皮炎、眼炎及皮肤癌症的发生。(二)红外线(>760nm)主要的作用是光热效应使组织深层的微血管扩张,加速组织的理化过程和物质代谢,促进细胞增生。同时,还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过强的红外线可使家畜发生热射病(中暑)。(三)可见光(390-760nm)与红外线一起起光热效应。光通过视神经对机体的生理过程,特别是生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二.气温(一)气温对家畜健康的影响

1.环境温度和机体代谢产热

体温过低体温过高体温

代体温恒定

谢产

热温度适中区量

环境温度过低环境温度过高

环境温度图1

环境温度与代谢产热量、体温的关系模式图舒适区:家畜的产热量刚好等于散热量,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就能使机体保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温度适中区(等热区):依靠物理调节就可以使体温保持正常的环境温度。

临界温度(临界低温或下限临界温度):当外界温度下降时,机体的散热量增加,动物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刚刚开始提高代谢率的环境温度。当温度过低时,机体会出现寒颤,使代谢产热大大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如果环境温度继续下降,机体会因失热过多而引起体温下降,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过高温度(上限临界温度):

如果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从而引起代谢率提高,这种因高温而开始引起代谢率升高的环境温度。

当温度继续升高,机体会出现热性喘息和体温的升高。环境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家畜热死。2.影响动物温度适中区的因素:a.

动物的种类、品种、个体特征(年龄、体重、生产性能、生理状态、被毛特征等)。如高产奶牛代谢率高,产热量也多较耐低温。b.

饲料情况:包括饲料供给充足与否及饲料营养含量情况等。c.

环境条件:设施适宜,温度适中区较宽。如冬天畜舍密封程度高,则机体散热减少,耐低温能力增强。d.饲养管理技术及制度:饲养密度大,则温度适中区宽。e.动物对气候的适应性:寒冷地区的家畜温度适中区比温暖地区的家畜宽。f.气象要素:气流和气湿等在不同条件下都影响机体的散热。3气温影响家畜健康的机制环境高温对机体影响(示意图)

散热减少外界热能进入体内体温升高

CNS兴奋CNS机能障碍

内分泌机能增强呼吸及循环机能障碍分解代谢增强组织缺氧产热量增加氧化不全、酸中毒环境高温

环境低温对机体的影响主要通过:机体散热增加低体温低血糖寒冷引起的感冒等疾病或死亡增加;b.对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增加,引起疾病或死亡。(二)气温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1温度对生长的影响温度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在于影响机体的能量转化率和进食量,而能量转化率是食入能量和机体维持需要能量的函数。即R∝αI-βM(+γ

D)环境温度则影响进食量I和维持需要量M

,且影响日粮的消化率D

1.1在寒冷环境中家畜进食量↑,维持需要能量↑↑,日粮消化率↓,所以,用于生产的能量减少。

若温度继续下降,低温会引起家畜寒颤性产热,此时,能量消耗更大。为了减轻寒冷环境对机体生长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在寒冷的冬天日粮中能量配比应增加,采用相应较高的能量饲料。低温环境对初生仔畜的影响更大。这主要是幼畜:

a.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b.皮下脂肪较少;c.皮肤较簿;d.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高。所以,在寒冷环境中给初生仔畜或幼畜保温就显得较为重要。仔猪

6日龄以后才开始有体温调节能力,通常7-10日龄内需要保温。雏鸡

15日龄以后才开始有体温调节能力,到20日龄才有较好的体温调节能力,通常30日龄内需要保温。1.2 在炎热环境中家畜进食量↓,维持需要量↑,日粮的消化率变化不大,导致生产力下降。若环境温度继续升高,机体会出现热性喘息,此时机体的维持能消耗更大。

表一.温度对猪(70kg)进食量、增重和饲料效率的影响

气温℃进食量kg/d日增重kg饲料/增重能量效率%

05.070.549.4519.453.760.537.1025.7103.500.804.3741.7153.150.793.9945.8203.220.853.7948.2252.630.723.6550.1302.210.454.9137.1351.510.314.8737.4

过高和过低的环境温度还会影响肉的品质。饲养于高温环境中的肉牛,肉中所含的脂肪较低,而且长期处于热应激状态下,会出现PSE肉(pale,soft,exudativemeat)。

饲养于低温环境中的瘦肉型的猪,脂肪含量增加,使廋肉率下降。

1.3.2生长肥育猪及不同日龄雏鸡最适宜温度生长肥育猪15-25℃鸡1日龄34.4-35℃18日龄26.7℃32日龄18.9℃

雏鸡生长的最适温度随日龄增加而下降。

管理经验

2温度对产乳的影响A.一般地,产乳的最适温度为10-15℃;产乳量在

0-21℃范围内变化不大;当气温高于27℃时,产乳量会大幅度下降。B.环境高温对产乳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进食量减少和饲料利用率减低所致。C.乳牛的产乳量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而不断降低,而乳的组成成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D.环境低温也会影响产乳量。一般认为温度低于

–6℃,产乳量会下降,但低温对产乳量的影响远没有高温对产乳量的影响大。3温度对产蛋的影响各种家畜产蛋最适宜温度为13-23℃。一般地,在4-24℃时机都可以比较经济地生产,但温差不能过大,每周温差以6℃为限,否则,产蛋率和蛋壳质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过高温度产蛋率下降,蛋形变小,蛋壳变薄、脆且表面粗糙。高温期间采食量明显下降,热性喘息明显,饮水量大大增加。表母鸡产蛋性能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环境温度(℃) 21 32 38

产蛋率(%) 79 72 41

蛋重(%) 100 95 80 4温度对家畜繁殖的影响环境温度尤其是高温对家畜繁殖的影响比对其它生产力更为严重。4.1对公畜的影响①高温环境会降低精液品质,使精子密度、精子活力、正常精子百分率下降,死精率升高,导致母畜的受胎率下降。②高温影响公畜的性行为。温度越高,公畜的性行为就越低。据统计,在7、8月份没有性欲反应的公畜有16%,而其它月份没有这种现象。

环境高温影响公畜繁殖的机制①正常情况下,公畜阴囊的温度比体温低4-7℃,当环境高温时机体不能有效地调节阴囊的温度,使阴囊温度升高,从而影响公畜睪丸生精上皮的生精作用及睪丸中精子的存活,严重时精子就不能产生。②甲状腺素合成下降,这使蛋白质合成减少,影响生精。4.2对母畜的影响高温对母畜有较大的影响:①影响母畜的发情

高温使母畜发情周期延长,发情持续期缩短,有的甚至不发情。如环境温度33℃时,有10%的母牛不发情;环境温度高于38℃时,产后母畜一般就不发情。表环境温度对更赛小母牛发情期及发情持续期的影响发情状态环境温度(℃)

18.233.5

发情周期(天)19.521.4

发情持续期(小时)17.012.5

②高温会使母畜的受胎率减少。牛、猪在排卵前受到高温影响则排卵数减少,卵子形态异常率升高。③高温会影响胚胎各个发育阶段。在高温状态下,母畜产仔数减少,初生仔畜体形小,死胎率增加,甚至可导致流产的直接发生。不同的家畜在怀孕期对高温的敏感性不一样:牛:怀孕中期(4-6个月时)及配种后第2-3周时的影响大;猪:临产前二周(100天左右)及配种后第2-3周时的影响大。④对产后母畜也有不良影响。高温会降低哺乳期母畜体重和产后母畜体质恢复,且产后母畜易发乳热(体温升高)和继发其它疾病,如猪丹毒病。环境高温影响母畜繁殖的机制①引起体温升高,影响母畜卵子的生长和发育。②母畜采食量下降,甚至废绝,从而引起胎儿营养不良。③外周血液循环加强,供给子宫血液量下降,造成胎盘生长缓慢,使胎儿与母体的营养交换下降。④内分泌失调,雌二醇含量下降;血液中的某些酶活性发生改变(如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升高,乳酸脱氢酶含量下降等),蛋白质合成减少,使机体代谢紊乱,影响母畜的繁殖性能。三.气湿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机体一般无明显作用。家畜可耐受30%-90%的相对湿度。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净化空气中的灰尘,控制呼吸道疾病。但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条件下,相对湿度的高低都将严重影响机体的热调节和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饲料、垫料等,从而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力。(一)气湿对家畜健康的影响一般地,饲养在高湿度环境中的家畜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高湿环境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感染、传播创造条件,使家畜对传染病的感染率增加,易造成传染病流行。1高温高湿(如霉雨季节)a.猪瘟、猪丹毒、鸡和兔的球虫病、幼畜的肺炎和白痢等疾病最易发生和流行。b.家畜易患疥癣、湿疹及禽痘等疾病。c.由于霉菌的繁殖,造成饲料、垫料的霉烂,引起曲霉菌病的大量发生。2低温高湿家畜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及风湿性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肌肉和关节的风湿性疾病等。(二)气湿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在高温(≥30℃)或低温(<15℃)环境下,增高相对湿度,家畜、家禽的生产性能将降低。表68kg的猪在30℃温度下增重的变化相对湿度(%)平均日增重下降

30309048

四.气流和气压(一)气流对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气流和气温、气湿结合对家畜健康产生的影响,取决于风速的大小、气温和相对湿度的高低。1健康方面

低温而潮湿的气流促进机体大量散热,使机体受冷,常引起肌肉和关节风湿性炎症、感冒、肺炎等疾病,严重时直接造成家畜的死亡。如冬季饲养于密封程度差的畜舍中的水牛,受较冷气流的影响,可直接导致死亡。2生产力方面

低温条件下,增大风速将严重影响家畜的增重速度。

表.气温和气流对雏鸡增重和死亡率的影响。舍温℃气流m/s死亡率%1日龄体重g7日龄体重g180.3563780 100.10163779 90.35513774 (二)气压对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通常气压对家畜无直接影响,但当海拔达到3000米以上时,因气压及空气中含氧气量的减少而引起机体缺氧,使家畜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高山病:局部血管扩张,呼吸和心跳加快,粘膜和皮肤发绀,中躯神经机能障碍等。一般地,幼年家畜对缺氧的耐受力较强,老年家畜对缺氧较为敏感。在引种时要注意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引种而引起的不适反应。五.气象因素对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综合作用在自然条件下,气象因素对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作用是综合的。气温、气湿、气流等因素的作用都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如高温、高湿、无风最炎热的环境

低温、高湿、大风最寒冷的环境。为了评定温热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国际上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法:

1.有效温度(实感温度)

2.温湿指数(THI)(不适指数)

3.

风冷指数一.天气、气候对家畜疾病的影响1.直接引起家畜疾病大多是由光照、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疾病

日晒红斑、光照性皮炎等日射病;中暑(热射病)。气温大幅度升降

是呼吸道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干燥的风尘促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气候多变、寒冷的刺激,常大批发生幼畜肺炎,并诱发鼻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肾炎等;急慢性风湿性病多在天气突变时加剧。

2通过对饲料影响引起家畜疾病A.在特定条件下影响饲料作物的化学成份,特别是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致使畜禽发生各种营养性疾病。

如干旱年份的饲料含磷量低,易引起家畜的缺钙缺磷性疾病;夏季多雨时饲草镁含量减低,引起牛羊青草搐搦症。B.饲料中的有毒物质、有毒真菌和细菌所引起的疾病都与天气、气候有关。

如饲料、牧草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高温高湿使饲料霉变,饲料原料玉米、蚕蛹等的霉变与脂肪氧化都与天气、气候有关。

3受天气、气候影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家畜疾病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繁殖和感染均于天气、气候有关,许多疾病的发生呈季节性变化的特点。表1受天气、气候影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家畜疾病

4.天气、气候对病媒昆虫影响而引起家畜疾病传播

天气、气候直接影响病媒昆虫的分布、习性和生活史,从而影响家畜疾病的发生。表2受天气、气候影响由病媒昆虫传播的家畜疾病5.

天气、气候对寄生虫及中间宿主的影响引起家畜疾病

寄生虫虫卵和幼虫以及中间宿主要在一定温度、湿度和光照环境中才能发育和感染。如牛羊肝片吸虫虫卵随牛羊粪便排出体外,环境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开始发育。虫卵对干燥敏感,粪便中至少要有60%以上的水份才能保持生命,所以此病在多雨温暖的季节易流行。表3天气、气候对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的影响引起的疾病

综上所述,天气、气候对许多家畜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有着及其复杂而重要的影响,对研究家畜疾病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找出影响家畜疾病发生、传播和发病强度的主要关键性气象因子尤为重要。二.季节性变化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1季节与繁殖春秋两季是繁殖的高峰期,这与日照、气温、营养及其它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相关。2季节与生长肥育3季节与产乳4季节与产蛋

天气、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很大。根据当地气候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必须正确处理畜牧业的季节性生产。但随着畜牧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人为环境控制,天气、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在不断减少。

良好的空气是保证家畜正常生理机能和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当排放到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所允许的极限时,即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时,空气的质量恶化,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第四节空气污染

一.化学污染物(一)大气中的污染物1.SO2

含硫燃料燃烧、含硫原料加工处理过程中所产生。SO2

分布广,排放量大,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指标,我国卫生标准规定大气中SO2最高允许浓度为0.5ppb。

SO2

有腐蚀作用,易溶于水,吸入时易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粘膜所吸收,作用于上呼吸道,是一种窒息性气体。2.氟化物含氟原料加工处理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氟化物(HF和SiF4),主要通过污染牧草而对家畜造成危害。大气中氟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2ppb。氟对家畜的危害主要是影响机体Ca、P的正常代谢,慢性中毒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牙齿变粗糙、无光泽而呈黄褐色、黑褐色、臼齿参差不齐和骨质疏松易脆。3.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

包括N2O、NO、N2O3、

NO2、

N2O5等。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以煤、油为燃料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气。危害:主要作用与深部呼吸道,引起肺水肿、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中枢神经的损害。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各种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由若干有害气体所组成的大气污染物。其中最大比例的是O3,它能刺激和破坏深部呼吸道粘膜组织。

4.重金属微粒随着工业、交通的发展,不少有毒重金属如Pb

、Cd、As、Cr、Mo、Hg等排入大气中,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机体而危害家畜。

畜舍里的有害气体大多来自畜粪、腐败饲料残渣与垫料,以及家畜自身。通常鸡舍的有害气体含量比猪舍和牛舍要高。设计和管理不当的畜舍中有害气体可高达较高的浓度,对人、畜产生毒害作用。(二)畜舍中的有害气体1.氨

来源:畜粪、腐败饲料残渣与垫料等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其浓度高低与畜舍的卫生状况、饲养方式、

通风条件等有关。危害:

少量

暂时吸入少量氨,能被机体转化而排出体外。

长期而少量的氨刺激机体会使家畜体质变弱,对某些疾病敏感,采食量、日增重及生产力下降(称之为氨的半中毒)。

高浓度

当氨在空气中达到较高浓度时,会引起家畜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和症状。主要表现为:A.刺激粘膜;

B.刺激三叉神经末梢,引起呼吸中躯反射性兴奋;

C.破坏血液的运氧功能(NH3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机体缺氧)。各种动物对氨的敏感性不一致:

鸡最敏感,猪次之。鸡舍的卫生要求<20ppm;

其它家畜畜舍<26ppm。

2.硫化氢来源:

A.畜粪、腐败饲料残渣与垫料等含硫有机物的厌氧分解;

B.家畜胃肠功能不良时;

C.大量破损蛋。

H2S比空气重,畜床附近浓度高,且溶于水。所以,H2S对家畜有下列危害:

H2S对家畜有下列危害:

A.刺激粘膜引起眼炎、呼吸道炎,造成畏光流泪、咳嗽、鼻炎、气管炎及肺水肿;

B.长期吸入低浓度H2S,会产生植物神经紊乱,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C.与组织中氧化型细胞色素酶的Fe3+结合,使酶失去活性,细胞氧化过程受阻,造成组织缺氧,使机体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

高浓度的H2S会直接抑制呼吸中躯,引起窒息死亡。H2S在畜舍中的卫生标准<6.6ppm.

3.CO2

它是衡量空气新鲜程度和受污染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其比重比空气重,且主要来自家畜,所以畜舍下部含量较高。CO2本身无毒,但畜舍内CO2含量高时,空气中O2含量相对较低,家畜长期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生长缓慢,体质、抗病力下降,特别易感结核病。畜舍空气中CO2的卫生标准<1500ppm。

4.CO

在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封闭式畜舍内用燃料燃烧供暖且排烟不良时,舍内CO含量会急剧升高,引起家畜的中毒。

CO是一种对血液、神经有害的气体,能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结合。碳氧血红蛋白不仅没有携氧能力,而且,还能减缓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和氧的释放,造成组织双重缺氧,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及体内无氧酵解造成的酸中毒。中毒的家畜全身无力,步态不稳,呼吸麻痹。卫生标准≤

24ppm。

(三)消除畜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措施1

合理设计畜舍,设置良好的除粪装置和排水系统。2

及时清除舍内的粪尿和污水。3

合理换气,将有害气体及时排出畜舍。4

加强畜舍的防潮和保温。5

合理利用垫料。6

给育雏舍、幼畜舍生火供暖时,必须设置烟道,并保证烟道内通气良好,以防CO和SO2中毒。二.生物性污染物(一)空气中的微生物:舍外空气由于大气稀释、空气流动和日光照射等影响,病原微生物存在较少。

在畜舍内,特别是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环境管理差的畜舍中,由于灰尘,微生物的来源较多,紫外线的杀伤力较弱,微生物的数量就远比大气和其它场所多,并可能存在来自畜体的某些病原微生物。畜舍内空气的细菌数与舍内干燥状况、家畜密度、饲养操作、管理制度、畜舍的通风状况及动物的行为有关。

(二)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方式畜舍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附在灰尘、飞沫等介质上传播疾病。1.灰尘:主要是风吹起的干燥土壤,及少量的植物碎片、花粉、孢子等,在畜舍内,还有动物的毛屑、饲料粉粒等有机成份。畜舍空气中灰尘的数量与家畜的种类、饲养密度、饲料形式、地面类型、家畜活动情况、气温、气湿及通风等因素有关。灰尘是微生物的主要附着物,一切使空气中灰尘增多的因素,都有可能使微生物随之增多。

2.飞沫:当家畜咳嗽和喷嚏时,可产生数以百万个飞沫,这种飞沫往往含有多种病原菌,且有95%以上的飞沫直径在5微米以下,可长期浮游在空气中,从而引起病原菌的传播。同时,飞沫在空气中能迅速蒸发形成飞沫核,飞沫核直径很小(1~2微米),它能进入深部呼吸道,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衣原体、霉形体等的疾病)。

(三)生物性变应源的污染

变应源是一种能激发机体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如花粉和各种真菌孢子,这些物质进入畜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殊的抗体(免疫球蛋白E),可引起家畜相应的变态性疾患。如植物花粉可引起家畜变态性哮喘。

(四)减少生物性污染物的措施1.选好场址,设立防护:a.牧场应远离一切可能引起疾病的传染源。如医院、兽医院、屠宰场、皮毛加工场等。b.牧场四周应设立防护设施,以防牧场外的动物和野生动物随便进入场内,应远离交通要道。

2.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a.牧场、畜舍在使用前应全面消毒。b.在牧场、畜舍的出入口设消毒池(坑、室),对外来车辆、人员进行严格消毒。c.畜群的“全进全出”制。d.畜禽出舍后及进舍前,对畜舍、畜栏、用具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以彻底消灭传染病传播的可能。e.定期向畜舍空气中喷雾消毒液,以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f.必要时可在畜舍内安装紫外线灯以消毒空气。

3.尽量减少灰尘的产生,防止灰尘传染a.场内植树绿化;b.精饲料粉碎场所,堆放和粉碎干草的场所都应远离畜舍;c.分发干草和饲喂干粉料时,动作要轻,打扫畜舍地面时,事先应洒水;d.尽量减少家畜的骚动,以免产生过多的灰尘。4.保证畜舍通风换气性能良好,使舍内空气经常保持清新三.噪声污染:1.

噪声:不管是什么样的声音,只要对人的生活、学习和休息带来了妨碍和干扰,这种声音就称噪声。同样,噪声对家畜的健康和生产力都有不良影响。噪声以分贝为单位。2.噪声的来源:

a.外界传入:如各种车辆、机械等发出的声音。

b.畜舍内机械:如风机、清粪机、喂料机等。

c.

家畜自身产生:如鸣叫、争斗、采食、走动等。

3.对家畜的影响噪声对神经系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表现为:头痛、恶心、乏力、烦躁。严重的噪声(如大于100~120分贝),可改变家畜的生理功能,特别是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升高,使脉搏、呼吸频数、泌汗和物质代谢增强;唾液、反刍、胃分泌机能减弱,末梢血管收缩。此外,还会引起内分泌机能的紊乱。鸡和牛对突然的噪声较为敏感,往往会造成生产力的骤减。

卫生标准为≤85分贝。4.减少噪声的措施a.在选择牧场时,场址应远离主要交通干线、机场、车站及噪音较大的工厂。b.合理规划场内各设施,饲料加工间、发电机及各种车辆应远离畜舍。c.加强植树绿化,可减弱噪声的传播。d.日常管理工作中,人在畜舍内的动作要轻,同时选用合理的家畜饲养密度,以减少畜舍内部噪音的产生。一.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1.

工业废水:如有害有毒物质的废水;

a.有机物质的废水;

b.无机悬浮物质的废水;

c.病原微生物的肥水;

d.放射性物质的废水。2.

农药、化肥:

a.长期滥用农药、不合理施用化肥;

b.农药厂、化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第一节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3.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寄生虫卵等。4.

畜产污水畜牧生产中的污水,主要由冲刷畜床上的粪尿产生的,其中含有多量的有机物,并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及虫卵,污染水体后,也有引起介水传染病传播的危险。5.

其它水体中水生植物如水草、藻类等大量死亡,残体分解,造成对水体的污染。二.水体污染对家畜的危害1.引起介水传染病流行

如钩端螺旋体病、结核、猪瘟、猪丹毒、禽霍乱等。

2.引起急、慢性中毒有毒物质对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毒物性质、浓度和作用持续时间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饮水引起急性中毒的事例较少见;但通过长期饮用含低毒物质的水,往往会导致慢性中毒。

3.其它影响水体受到污染,还可造成很多间接危害。如水体的感官性状恶化,可使水有异味、臭。水体中正常微生物生长、繁殖受阻会妨碍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氧化。三.水体的自净过程1.水的自净

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污染逐渐消除,这个过程称水的自净。

水体的自净与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排入量、浓度和水体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2.水体的自净因素主要有a.混合稀释:最后达到不能引起毒害作用的程度b.沉降和逸散:比重大、颗粒粗的悬浮物+水中胶质微粒引起沉降。

污染物中某些挥发性物质,在阳光、紫外线、温度、水流搅动等作用下,可逸散到大气中。

c.中和:酸性废水+碱性废水。d.有机物分解:需氧分解生成性质稳定的化合物;

厌氧分解生成性质不稳定的化合物,它们常常具有难闻的臭味。

e.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的消亡:由于日光紫外线照射、水生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噬菌体的吞噬作用,以及不适宜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使微生物和寄生虫逐渐消亡。

一.感官性状

水受到污染后,水的感官性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指标主要有:1.水温随气温的季节性变化,水温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温直接影响水中细菌的繁殖和水的自净作用,所以在水质检查时,常记录水温。过低的水温会影响家畜的健康。2.色泽饮用水应为无色。水呈任何颜色都表明水中存在有污染物质。含腐植质的水呈棕色或棕黄色;富含藻类的水呈绿色或黄绿色;含低铁盐的水到达地面后呈黄褐色。第二节水质卫生评定指标

3.混浊度

清洁水应是透明的。若水中含有泥沙、有机物、矿物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藻类的生长,都可使水的混浊度增加。混浊的水也往往含有大量微生物,使介水传染病发生率增高。4.臭和味清洁水无异臭、异味。人、畜粪便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水中大量藻类死亡、含硫地层的地下水都可产生异臭。水中溶解的各种盐类和杂质都可产生异味。如含铁盐的水涩味,镁盐苦味等。二.化学指标

1.pH值

天然水pH值多为7.2-8.6;饮用水标准为6.5-8.5.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水体时,pH值可发生明显的改变。酸性和碱性土壤地区,池塘或水库中的水也往往相应地呈酸性和碱性。2.总硬度(1升水中含有的碳酸钙的mg数)家畜可以饮用不同硬度的水,但饮用软水的家畜如突然改饮硬水,或从饮硬水突然改饮软水时,会引起家畜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腹泻。一段时间后则会逐渐适应。饮用水硬度≤450mg/L.

3.氮化物

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氮化物是动植物中含氮有机物分解所产生。有机物分解形成NH3,当水中氧气充足时,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H3易被氧化生成亚硝酸盐氮,然后进一步氧化成为硝酸盐氮。当氧气不足时,该氧化过程不易进行,产物以NH3、亚硝酸盐氮为主,这些物质不易变成硝酸盐氮,它们对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4.溶解氧(DO)

溶解于水中的氧气称溶解氧。它是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的重要条件。若水中溶解氧较低,在不同程度上说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饮用水DO≥4mg/L.5.耗氧量(COD,化学耗氧量)

用强氧化剂(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氧化一升水中的有机物质所消耗掉的氧的含量。是一个间接指标。COD越高,说明水受有机物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6.生化需氧量(BOD)

水中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一升水进行生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在实际工作中常用BOD5来表示。

BOD5

是指20℃时,一升水培养5日后所消耗氧气的含量,称五日生化需氧量。

饮用水BOD5≤3-4mg/L.7.有毒物质

F、Cd、Cr、Hg、酚类、农药、工业废水等的排放,使水中这些有毒物质的含量升高。三.细菌学指标

水体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污染,可使水中细菌大量增加。通常检查水中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余氯来间接判断水质受到污染的情况。1.细菌总数

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小时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集落总数。当水被人畜粪便污染时,细菌总数可急剧增加。饮用水≤100个/ml.2.总大肠菌群

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表示方法:

a.大肠菌群指数

每升水中所含有的大肠菌群的数目(个/L).

饮用水≤3个/L.

b.大肠菌群值

发现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量。即多少毫升水中可发现一个大肠菌群。

水中大肠菌群的增加是直接反映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肠道中主要有大肠菌群、粪链球菌和厌氧芽孢菌三类。它们都可随人畜粪便进入水体,而大肠菌群数量最多,且它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条件与肠道致病菌相近。所以水体中大肠菌群的多少是直接反应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3.游离余氯

水的消毒一般用氯进行,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氯的用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氯化消毒后尚能剩余一些氯,称之为游离余氯。若水中测不出游离余氯,说明水的消毒还不彻底;水中有游离余氯,则说明水的消毒已经彻底。一.水源的卫生学特征(一)降水

质软;因吸收了空气中的各种杂质及可溶性气体,从而会受到污染;收集困难、储存不便。一般不作饮用水水源。(二)地面水水质较软;水量充足,取用方便;水体被污染的机会较多,较混浊,细菌含量多;卫生防护较困难。作为饮用水水源时,一般都需经过适当的净化和消毒处理。(三)地下水经地层过滤,水中所含悬浮物、有机物及细菌等较少,受到污染少。所以,水质较透明、清洁。但往往含矿物质较多,硬度大。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咸度可能会较高;有的地下水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使水的化学指标超标。如Fe3+、硫化物含量较高等。第三节水源选择和卫生防护二.水源选择原则1.水量充足

能满足牧场人、畜生活和生产、消防、灌溉及今后发展用水的需要。2.水质良好应符合水质卫生指标要求。3.取用方便水源应取用方便,投资节省。4.水源周围环境条件好,便于进行卫生防护。三.水源的卫生防护(一)地面水1.用河、湖、池塘水作水源时,取水点附近及上游不能有任何污染源。2.在取水处可设置汲水踏板或建汲水码头伸入河、湖、池塘中,以便能汲取远离岸边的清洁水。3.也可以在岸边建自然渗滤井或沙滤井,以改善地面水的水质。(二)地下水主要是水井卫生防护:1.选择适合的水井位置:水井应便于取用;不宜建在低洼或沼泽地带;水井周围环境应清洁,附近不得有厕所、粪坑、垃圾堆、废渣堆等污染源。

2.良好的水井结构

井底用沙、石、多孔水泥板作材料,以防搅动底部泥沙。

井壁水泥、石块等材料,以防地面水漏入。

井台、井栏高出地面,使地面水不能从四周流入井内。3.设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以及时消除污染。

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卫生要求,通常需要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水的净化和消毒处理方法有:

沉淀(自然沉淀,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及其他特殊的净化处理等。沉淀和过滤的主要目的:

改善水质的物理性状,除去悬浮物质及部分病原体。消毒的主要目的:杀灭水中的病原体。一般地,浑浊的地面水需要沉淀,过滤和消毒,较清洁的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即可。第四节

水的净化与消毒一.沉淀:自然沉淀和混凝沉淀

地面水中常含有泥沙等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因而使水的浑浊度较大,水中较大的悬浮物质可因重力作用而逐渐下沉,从而使水得到初步澄清,称为自然沉淀。但悬浮在水中的微小胶体粒子多带有负电荷,胶体粒子彼此之间互相排斥,不能凝集成较大的颗粒,故可长期悬浮而不沉淀。

这种水在加入一定的混凝剂后能使水中的悬浮颗粒凝集而形成较大的絮状物而沉淀,称之为混凝沉淀。这种絮状物表面积和吸附力均较大,可吸附一些不带电荷的悬浮微粒及病原体而共同沉降,因而使水的物理性状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减少病原微生物90%左右。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碱式氯化铝、明矾、硫酸亚铁等。二.过滤

过滤是使水通过滤料而得到净化。过滤净化水的原理:①隔滤作用:水中悬浮物粒子大于滤料的孔隙者,不能通过滤层而被阻留。

②沉淀和吸附作用:水中比砂粒间的空隙还小的微小物质如细菌、胶体粒子等,不能被滤层隔滤,但当通过滤层时,即沉淀在滤料表面上。滤料表面因胶体物质和细菌的沉淀而形成胶质的、具有较强吸附力的生物滤膜,它可吸附水中的微小粒子和病原体。

通过过滤可除去80-90%以上的细菌及99%左右的悬浮物,也可除去臭、味、色度及寄生虫等。

常用的滤料

砂、无毒的矿渣、煤渣、碎石等,甚至瓶盖。但这些物质都必须无毒。三.消毒

常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