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数学)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把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看、比拟、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展简便计算,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力量。
3、培育学生运用新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预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局部名称:
板书:5x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悟主题图
(1)、观看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依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例如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看,比拟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白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2、出例如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争论两种解法的一样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x5)x2=25x(5x2)
(5)、观看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觉了什么?
(15x6)x10()15x(6x10)
(125x80)x3()125x(80x3)
(12x25)x4()12x(25x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拟、概括、归纳
比拟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觉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稳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x()8x2=2()
AxB=()x()ax()=15x()
125x7x8=()x()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设计意图: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并把握了一些简洁的估算方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能对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方法进展估算。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一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表达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组织学习材料时,我们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在创设富有启发性、思索性的情境,帮忙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熟悉估算的意义,经受估算的过程,把握、归纳估算的方法。为此,在课中,我们依靠北京奥运主会场的图片,弥补学生对大型体育场馆熟悉的缺乏;通过估算可称重的人数,帮忙学生熟悉估算的意义;利用体育场、班生数、报纸、大豆不同等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环境中经受不同的估算过程,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凸显课堂教学主线,表达教学的实效。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进展。
估算教学中,算法的多样性是很好的进展学生思维,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素材。为此,在课中通过观看、比拟、操作、沟通等活动,引导学生对算法的多样性进展探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沟通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在归纳整理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组织性。
三、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对待,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既拥有独立思索的空间,又拥有与人沟通的权利,也能在沟通活动与他人共享成果,还能进展置疑评价,真正表达学生是课堂的仆人。
教学目标:
1、把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详细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展估算,进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沟通自己的估算方法,在沟通活动中培育学生倾听、观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行,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敏捷、合理地对详细数据进展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量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日我们要连续学习估算的本事。
1、课件出示:北京2023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教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沟通、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根本的熟悉。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后,依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状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索,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沟通,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沟通汇报。
哪位同学情愿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索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终一个看台,也是最终一排最末的座位。假如每个看台的座位数一样,你能估量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索、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沟通解决。
(2)沟通反应,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详细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展估算。
三、拓展练习,稳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班级一(1)班一(2)班二(1)班二(2)班三(1)班三(2)班四(1)班四(2)班五(1)班五(2)班六(1)班六(2)班
人数484750495253565550524850
你能依据表中信息估量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依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展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量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量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展,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沟通在投影仪下进展。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量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现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
学生沟通估算方法,进展评价。
四、回忆反思,培育力量。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力量。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铺张现象,估一估铺张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圆,了解圆的根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看、操作、沟通等活动,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育学生的思维力量。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预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安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浪。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观赏)
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分,感知圆的特征,并提醒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阅历,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看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学生可能消失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教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学生其次次用圆规画圆,深化熟悉。
(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教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现)
教师也可以仿照体育教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示教师的?
【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熟悉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熟悉圆心、半径和直径
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提醒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索: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觉的?
4、介绍墨子的发觉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绽开思索,发觉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讨论成果,提醒出圆各局部的名称及根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稳固练习
1、推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全部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肯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推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表达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表达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假如告知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习,稳固所学的学问,表达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拟中深化熟悉。(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拟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试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洁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熟悉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查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初步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力量。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预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例如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觉妈妈正在厨房预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看、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诞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索解决问题的最正确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假如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加到小组活动中。
(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仆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情愿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拟:“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教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觉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需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正确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尝试,再进展比拟,既可以有效地帮忙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根底,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力量。)
3、拓展延长: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刚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正确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假如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沟通,并比拟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假如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沟通,使学生找到最正确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假如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沟通,并比拟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假如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34
同时烙两张饼快速烙饼法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15
烙饼方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912
78910
212427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认真观看表格、小组争论沟通,说一说自己的发觉。
(依据状况打算是否给学生启发:
1、认真观看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觉了什么?
2、认真观看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沟通探讨的根底上,得出结论:
1、假如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假如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终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约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学问进展了稳固,也为学生思维力量的培育供应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挨次才比拟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沟通
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日所学的学问来解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受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熟悉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展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体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把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受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展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可怕
师:观看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日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讨论: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消失作预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教师为大家预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翻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讲解: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特别好,教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当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办法!下面我们采纳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翻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沟通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讲解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留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感谢你的沟通!
师:教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刚留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绽开了一局部,(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慧!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绽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特别标准,请回
师:我们刚刚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留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现: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刚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局部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便利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晰,教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现,一锐角不能量)教师也留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适宜吗?(不适宜)怎么办?小组争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熟悉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特别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许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创造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标准,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假如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想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局部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刚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依据角的哪一局部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教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翻开,认真观看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看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分?(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争论一下。
师:大局部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沟通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认真观看,教师在量角时留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头!
学生开头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沟通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觉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感谢你聪慧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受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当留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辨别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沟通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特别标准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刚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终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精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终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仔细讨论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教科书P.58例4及练习九。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依据实际状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展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培育学生估算的意识,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学问链接,引入新课
1、口算:20×40=130×50=100×90=2100×3=3000÷6=4×23=2100÷7=28×3=20xx×7=50×6=800×5=720+58=
2、估算:89×3032×4843×2235×1924×3963×2971×8052×683、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教师大约应当预备多少钱呢?这就是今日要学习的内容:乘法估算
学习目标: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依据实际状况选择估算方法。
二、指导自学
1、你们能帮教师估算一下大约应当预备多少钱吗?
2、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指导,教师巡察指导。
1)小组内学生沟通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2)全班沟通。反应学生估算结果。
3)鼓舞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展评价。师:你认为谁估量得更接近精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精确值(符合实际);计算便利(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检测自学效果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洁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四、达标检测
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a1800米b1200米c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假如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第63页8、9、10、11、12。
七、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111页的第4题,教科书的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稳固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会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答复一些简洁的问题。
3.培育学生综合应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展简洁的数据分析。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育细心观看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依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预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本节课对“统计”这局部学问进展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翻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情愿汇报你们组的沟通状况?
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课堂作业】
1.统计
画条形统计图需要留意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2题。
依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留意找出纵轴上的数据要精确,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3.练习二十一第16题
画梯形,并且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695202305076000
5.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6.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7.估算。
297×3≈789×4≈5392÷9≈
8.(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9.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10.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2.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把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4课时统计
学问点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在统计中的作用,它能清晰直观反映各数据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依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简洁运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设计理念]: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精确地熟悉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阅历根底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供应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现和进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力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操作熟悉平角和周角。
2、知道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间的关系。
3、培育学生实际操作和观看比拟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关系。
难点:熟悉平角和周角。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今日我们来连续熟悉角。(板书:角)
(二)学习新课
1、熟悉平角
我们已经知道,一条射线围着它的端点旋转,就能形很多不同的角。现在教师手中有把扇子,当扇子旋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就隐蔽着这样一个图形(多媒体演示折扇图1),它是角吗?请大家谈谈自己观点。
指名答复,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角的概念来分析是否是角。
2熟悉周角。
教师手中还有一把扇子,扇子的一边连续旋转一周,隐蔽着另一个图形,这时还是角吗?同学们再谈谈你的看法。
3、角的分类
(1)我们把新熟悉的角放到角的大家族中,(投影:出示一堆角三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平角、一个周角、三个钝角),让学生感觉凌乱,你想知道些什么?指名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在下面谈论什么呢?你现在最想干的是什么?
(我想知道它们每个角的度数;还有它们的各自的名称;我觉得很乱,可不行以分一分类等。)
好,今日我们就通过角的分类来进一步了解这些角。(教师板书课题:角的分类)观看一下,它们可以分为几类?把你认为是一类的角的序号写在一块。
教师观看分类状况。
让几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将贴纸分类。
(2)通过观看我发觉大家对这三个特别角比拟感兴趣,这样吧,我们先讨论者几个特别的角吧。(将直角、平角、周角移开成一列)对于这几个特别角,你有哪些了解?
同学们,你怎么知道平角是180°,周角是360°?下面拿起你预备好的白纸,跟教师一起来验证吧。
①学生动手,用预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
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用笔标出直角)这个角是多少度?
板书:直角90°
②把刚刚折成的直角纸翻开来,如右图。两个直角组成我们新熟悉的角,它叫平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它是多少度?
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
板书:平角180°
连续问: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角?
③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
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一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
板书:1平角=2直角
④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两条边重合了。
教师指出:通过刚刚的动手操作,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360度。
板书:周角=360°
你能说说周角、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吗?
引导学生明确(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3)今日你们表现的都很棒!真不错。(将移开的角归位)下面我们来看剩下的这些角,同学们,你说这位同学分的合不合理?他是按什么标准分的?独立思索。
我们来看这一类角,它们和直角的关系怎样?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这一类呢,它们和直角的关系怎样?有补充的吗?
从同学们的介绍和图中显示,直角、平角、周角都只有一个角,而锐角、钝角有三个。对吗?钝角呢?平角,周角呢?
好了,这几类角我们都了解了,谁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总结关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现在大家还感觉乱吗?
(三)稳固反应:
1`指出下面的角各是哪种角
∠1是()∠4是()∠7是()
∠2是()∠5是()
∠3是()∠6是()
2、口答。
(1)80°角与()°角能拼成一个直角。
(2)一个平角与一个钝角的差,肯定是()角。
(3)一个直角与锐角的和,肯定是()角。
3、已知∠1的度数是124°,你能求出其他角的度数吗?
学问延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相对的两个角互称为对顶角。图中∠1与∠3,∠2与∠4为对顶角
4、今日的表现都不错,下面我们再来挑战一下自己吧,已知∠3的度数为40°,你能求出∠1的度数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把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敏捷运用“四舍五入”法进展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把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敏捷运用:“四舍五入”法进展估算。
教学预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60÷20=40×8=80÷40=
300×3=120÷30=20×3=180÷60=
60×4=240÷40=80×5=420÷60=
50×9=240÷60=6÷2=400÷80=
24÷6=720÷90=40÷8=359÷40≈
90÷3=220÷18≈80÷4=80÷38≈
60÷5=62÷20≈
二、谈话:
师:今日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擅长观看,教师盼望大家连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沟通共同完本钱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学问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限时5分钟)
1、请翻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里面有几个()。
所以用()法计算,列式是()
2、讨论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由于20×()=80所以80÷20=()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由于8÷2=()所以80÷20=()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假如两人都完成,沟通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学问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80÷19≈
想:观看发觉,()接近(),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由于()÷()=(),所以83÷20≈()
同理,()接近(),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由于()÷()=(),所以80÷19≈()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的数用“”法估算成()数,再进展口算。
很简洁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教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90÷30=80÷40=
61÷30≈92÷30≈80÷38≈
2号学案:(请你根据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翻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就是求。
2、口算方法:⑴算()法想()法
由于所以。
⑵利用()计算
由于所以。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我观看发觉:()接近(),所以在估算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由于()÷()=(),所以()
比拟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的数用“”法估算成()数,再进展口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凹凸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行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共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盼望你会喜爱!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熟悉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详细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把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熟悉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育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力量和综合、抽象、概括的力量,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熟悉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详细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把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育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力量和综合、抽象、概括的力量,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例4)
(二)探究发觉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觉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假如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假如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依据乘法算式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例如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觉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假如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假如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依据乘法算式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稳固发散
教材P52-P53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应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熟悉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详细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把握这两组数量关系。熟悉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敏捷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依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
4.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力量。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依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索。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看,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觉?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2.比拟垂直与相交。
同桌争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推断它们是不是相互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索,通过折一折,折出相互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假如有困难,可以同桌相互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现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许多相互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相互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觉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现汇报沟通: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缘由?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详细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相互垂直的线。反应沟通。
三、稳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试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争论。
全班汇报沟通。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拟: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觉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详细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单元分析
教学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核电站钢结构模块化吊装工程验收及保修协议
- 返乡标兵就业协议书
- 项目结束清算协议书
- 事故车转让理赔协议书
- ktv管理承包协议书
- pvc水管合同协议书
- 逆风集团攻略协议书
- 门店部分转让协议书
- 养殖羊合作合同协议书
- 修理厂车辆质保协议书
- 安徽省历年中考地理试卷真题合集(共3套)
- 孔融让梨(故事PPT)
- 2022-2023学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土壤地下水专项应急预案
- 白塞氏病护理病例讨论
- 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 空调维保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基于MATLAB仿真的烤箱的温度控制分析
- 22S803 圆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
- 电信运营商社会渠道管理报告
- 2022-2023学年宁夏回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数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