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1页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2页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3页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4页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058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1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多样化的区域文化。本课古代西亚与北非的文化即重要的例证。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文化和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化,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阿拉伯帝国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中亦涉及本课内容。这些为学生进一步开展本课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然而,学生学习本课仍有一定难度。一是本课内容的时间跨度长,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8世纪以后;二是本课内容的空间范围广,从西亚、非洲到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这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转换思维,对各地区的文化进行联系和比较。同时,本课涉及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且古代西亚文化、北非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与中华文化相比有很大差异,这些需要教师补充史料,建构情境,并设置相应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三、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2.通过分析《吉尔伽美什》史诗、《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金字塔及神庙建筑,以及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概括这些地区文化的特点。3.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理解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4、认识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难点:概括各地区文化的特点,理解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五、教学过程图1刻着楔形文字的泥板①教师讲述:1625年,意大利探险家彼得罗·代拉·瓦勒来到了两河流域。在荒漠中,他发现了一些刻有奇怪文字的残破泥板,并将这些泥板带回了欧洲,引起了广泛关注。1700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海德将其定名为“楔形文字”。当时无人能识读这种神秘的古文字。然而,1835年,英国军官罗林森到伊朗担任军事顾问。公务之余,他多次爬上贝希斯敦小镇附近的峭壁拓制楔形文字的碑文,这片碑文颂扬了大约公元前50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的军事胜利,包含三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楔形文字即古波斯文、巴比伦文和埃兰文。这三种文字互为译文,成为破解楔形文字的关键。什么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究竟是谁创造的?楔形文字的背后透露了怎样的文化信息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本课的学习。(设计意图)以楔形文字的发现和破译过程设置悬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本课内容的兴趣。本环节指向的是:(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2)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①[美]斯波德克著,陈德民译:《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第58页。(一)泥板上的记忆-古代西亚文化材料一约从公元前3300年开始,最早的苏美尔书吏出于商业上的目的,开始使用书写文字来标记商品包裹的内容、主人的名字,并且把这些信息在单子上分类列出。他们用骨棒和中空的芦苇秆做笔,在泥板上刻画出象形文字,用图画形式表现书写的内容。到公元前3000年,他们已能够用楔形的符号-就是我们所说的楔形文字,来表述图画内容的主要特征。有的楔形符号代表整个词语,但其他一些符号代表构成词语的单个语音。······考古学家们已发掘出数万块苏美尔泥板,上面刻有文学作品和有关商业贸易的记载。这些泥板已被送到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供研究。-[美]斯波德克著,陈德民译:《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第57页教师设问:楔形文字是谁创造的?有何特点?研究泥板上书写的楔形文字有何意义?(参考答案:创造者-苏美尔人。特点-以芦秆等为书写工具,以泥板为书写材料,主要用作商业记录。意义-有助于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进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成熟的楔形文字。由于苏美尔人用的是芦苇秆、骨棒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古文字称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不懂得造纸,他们将粘土做成方形的泥板,在芦苇、骨棒或木棒上削出三角形尖头,再在泥板上刻字,然后把泥板晾干或用火烤干,这就是泥板文书。苏美尔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这种泥板上才保存下来。通过这些泥板文书,人们得以揭开古代西亚苏美尔文明的神秘面纱。(过渡)随着楔形文字的成熟,记录的文字内容也变得越发复杂。据学者统计,泥板文书中绝大部分是商业和行政记录,也有少部分的文学作品,包括神话、史诗、诗歌、故事、格言以及历史性的记录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很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借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西亚人民的想象力和世界观。材料二《吉尔伽美什》史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在于诗的十足的力度和惊人的世俗性,因为它记载的完全是一位人类英雄在一个受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法则支配的世界上的冒险经历和热望。在经历艰苦的战斗和爱情遭遇之后,吉尔伽美什向一对老年夫妇寻求永生的秘密。这对老夫妇在上帝决定发洪水毁灭整个人类时躲在一条方舟中而幸免于难。他们告诉吉尔伽美什永生是不可能得到的,不过他们告诉他一种至少可使他恢复失去的青春的植物的方位。吉尔伽美什历经艰辛从海底搞到了这种植物,但不幸的是,由于未加防备,在吉尔伽美什熟睡之际,一条蛇把它吞吃了。(据该史诗的说法,这就是蛇通过蜕皮每年获得一次新生的原因。)因而这位渴求永生的英雄不得不承认,他应及时行乐,不要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吉尔伽美什,你将漂向何方?/你所追求的永生,永远无法得到,/因为上帝造人之际,就让死亡与人相伴。/······吉尔伽美什,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着你手的儿女,/愉悦怀中娇妻。/人应关心的,唯有这些事。”-[美]菲利1998年,第59-60页教师设问:《吉尔伽美什》史诗有何文学特征?反映了古代西亚人民怎样的价值观念?(参考答案:文学特征--世俗性。价值观念-悲观主义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诗的主角吉尔伽美什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公元前2600年左右当政的一位苏美尔国王。他的卓伟功业大大激发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力,有关他的传奇故事被广为传颂。经过几个世纪的口耳相传,吉尔伽美什的故事变得越发神奇,以致最后几乎完全成了虚构。《吉尔伽美什》史诗展现了一个诸神的世界。在诸神面前,人类是被动的、恐惧的臣民。然而,吉尔伽美什既不顺从于人,也不顺从于神,情感丰富,极具个性。在故事中,为了拯救好友恩奇都,吉尔伽美什历尽艰苦,找到了能令人长生不老的不死之草,但最后又被蛇偷走,恩奇都最终难免一死,吉尔伽美什终于认识到,痛苦和不幸在人类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这首史诗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免失败的悲剧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描写了“天堂的故事”“大洪水的故事”很可能是希伯来人《圣经》中“失乐园”“诺亚方舟”等故事的原型。材料三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扎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常常引起特大洪水,洪水不是充满灌溉沟渠,而是毁坏了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善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可见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啊,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地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有一首苏美尔人的诗写道:“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1页教师设问:为什么古代西亚人民对大洪水印象深刻并表现出悲观主义的情感?(参考答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河流与人类的孕育和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美索不达米亚是地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流冲击而来的黏土被人们用于制作书写的泥板,而河流两岸盛产的芦苇不仅被用作书写的笔,更是建造房屋的重要材料,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钢筋,可以提升墙壁的坚固性。美索不达米亚因其形状恰如一弯新月,故而有“新月沃土”的美誉。然而美索不达米亚气候恶劣,再加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泛滥不定,人们无法把自然视为可以依赖的繁衍生息的因素。另外,由于美索不达米亚是片开阔的平原,周围没有可以倚仗的屏障,以致屡屡遭受外来人侵,政权更迭频繁。因此,苏美尔人对来世的看法相当悲观,他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很快就会消失,没有人能在另一个世界复活并享受永生。所以他们不注重后事的操办,没有加工木乃伊、精心营造陵墓的习惯,随葬品也较少。两河流域那难以预测的洪水,使得河畔的农人饱受命运的捉弄,战争的频繁更增加了命运无常的感叹。①(过渡)面对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感,美索不达米亚人注重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其中,《汉谟拉比法典》是最杰出的一部。材料四《汉谟拉比法典》部分条款第6条: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第23条: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第196条、第197条: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第203条、第205条: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2页图2《汉谟拉比法典》石碑顶部的浮雕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四,《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反映了古代西亚地区怎样的社会面貌?(参考答案:保护私有财产;信奉同态复仇;奴隶制社会形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是古巴比伦王国的著名君主,他雄才大略,功勋卓著,统一了两河流域。然而真正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当时,奴隶制经济和商品贸易急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奴隶制更加完善,各种经济活动频繁,人们对公正法律裁判的需求空前增强。汉谟拉比在之前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完善,最终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将法典镌刻在石碑上、泥板上,知名度最高的《汉谟拉比法典》镌刻板,是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顶端雕刻的是太阳神沙玛什和汉谟拉比,备受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玛什端坐宝座上,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玛什郑重地将象征执行法律权力的权杖和圆环交给汉谟拉比。石刻图案下方是法典全文,包括序言、正文和结语,采用楔形文字铭刻。法典正文列出了282条法规和惩罚条例,包括司法、刑法、公民权利义务法、田宅不动①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2页。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文化交流与传播产法、借贷和管理法、婚姻法、继承收养法、伤害赔偿法、奴隶买卖法等,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规定的社会等级差别、赋税义务、同态复仇原则等具有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设计意图)泥板是书写载体,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是研究古代西亚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吉尔伽美什》史诗、《汉谟拉比法典》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西亚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们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与维护。本环节指向的是:(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过渡)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滋养了美索不达米亚,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在很早就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而发祥于尼罗河、地处北非的古代埃及文化亦毫不逊色。(二)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文化材料五尼罗河流域土地肥沃,给人类提供了大量农业财富;不仅如此,尼罗河年复一年地在夏季数月定期泛滥,并总是在不误作物茁壮成长的季节退潮。因而,埃及人感到大自然是可以预测的和宽厚仁慈的。此外,由于尼罗河谷受到沙漠和红海的环抱,埃及相对说来不易受到外族入侵的威胁。······从各方面来说,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确实有理由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1-82页教师设问:为什么埃及会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参考答案: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业生产;河水定期泛滥,便于掌握自然规律;有自然屏障,不易受到外来入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洪水过后河的两岸沉积着一层厚厚的肥沃的黑色土壤,这是埃及赖以发展农业的基础。凭借长年的经验,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河水开始上涨的这一天,拂晓时分,天狼星总会出现在地平线上(偕日升)。于是,他们把这天作为起点,制定了一年365天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尼罗河谷两侧的沙漠使得埃及免受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外部侵略;位于河流上游、极为险峻且无法逾越的大瀑布,在南方提供了阻挡努比亚的天然屏障;地中海则成为埃及北部的防御边界。材料六在埃及有记载的5000年历史中,前2500年通常都是在本土王朝的统治之下。国王的统治大约始于公元前3100年,其间除了少数例外,持续了将近2600年,那是一段史无前例的有着政治和文化的连续性的时期。-[英]迈克尔·伍德著,刘耀辉译:《追寻文明的起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5页教师设问: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其早期国家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较早实现并长期保持统一,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尼罗河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使古埃及成为一个长期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大约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得到统一,直到公元前525年被波斯人征服,这2500多年间只有三个帝国统治过古埃及,而且这三个帝国相间隔的时间也都相当短暂。这对于早期埃及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材料七公元前3100年前不久,他们有了一种叫作“象形文字”的文字体系。······文字确实大大增加了行政管理的效能,同时显然是埃及古代政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即南北埃及的统一的先决条件。-[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2页材料八数百年来,苏美尔人和埃及人一直都在黏土上写字。······但是黏土板很重,既不好存贮,也不便携带,这使得它能存贮的信息非常有限。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名埃及史官发现,可以在纸莎草上写字。······比较起来,纸张就容易携带得多。信息可以卷起来,掖在衣服或口袋里。尼罗河流域的官僚统治者住得比较分散,南北之间的沟通就需要用这种简便方式来完成;如果一个信使需要背着三四十斤重的黏土从尼罗河上游走到下游,可想而知会有多么不便。-[美]苏珊·鲍尔著,李盼译:《古代世界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33页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七、八,还有哪些因素有助于早期埃及实现并保持统一?(参考答案:象形文字的发明;书写材料的变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几乎与古美索不达米亚同时,早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便出现了书面文字。与楔形文字不同,古埃及人创立了被称为“象形文字”的书写体,这一文字的使用有助于政府对于国家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最初,古埃及书吏与美索不达米亚人一样在泥板上书写,幸运的是,埃及有纸莎草这种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带遍地都是的植物,古埃及人把这种草压平晒干,制成莎草纸,再用象形文字作记录,然后可把它们卷成桶状储存起来或传送出去。从此,古埃及人拥有一种廉价的书写原料。与在泥板上书写相比,在莎草纸上书写文字更加便于携带和传送。因而莎草纸不仅成为古埃及的通用书写材料,而且通过古埃及人的传播被古希腊和古罗马采用。(过渡)尼罗河给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地,这让生活在这里的早期古埃及人衣食无忧,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开始思考一些超越日常生活的问题。渐渐地,宗教开始出现,古埃及人对死亡以及有关肉体和灵魂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并因此推动了人类建筑史上奇迹的出现。材料九金字塔在埃及语中的意思是“上升之地”,······毫无疑问,所有文明都通过建造这种大型公共象征物来证明他们统治大众的合理性。还有什么能够让国王的真实权力受到更多敬畏呢?不过,金字塔不仅仅是威权主义建筑的早期表现。现在,学者们相信,在埃及金字塔之中,死去的国王是太阳神的化身。·····这是埃及人想象力的典型特征-以物质形式呈现不朽观念。在冬季的吉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阳光刺破云层,光辉呈金字塔形洒向大地:这是太阳的光芒形成的天堂之梯,“聪敏英明的国王可以由此升华为不朽的星辰”。-[英]迈克尔·伍德著,刘耀辉译:《追寻文明的起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3页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九,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参考答案:国王证明统治的合理性;相信灵魂不朽)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金字塔的修建不仅反映了古埃及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死观念。同时,也是古埃及中央集权制的产物。由于统一王国的建立,埃及法老可以随心所欲地集中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文化交流与传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他修建金字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规模巨大、工程浩繁的金字塔是法老征集和役使大量奴隶修建的,然而1991年考古学家在吉萨高地的金字塔附近发掘出一片基地。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为了建造胡夫金字塔,大约有1万名工人轮流工作,其身份并不是人们普遍以为的奴隶,而是可以拿到报酬、食宿全部免费的自由人。①如果说金字塔的建造代表了古埃及早期建筑史的最高成就,那么神庙则是古埃及后期建筑的辉煌点。王权理论的成熟是神庙建筑发达的重要推动力。在古埃及人的宇宙、社会观中,神定的秩序是最基本的概念,而国王作为神在人间的代理负责维持这种秩序,他的成功意味着人类对神最好的回报。神庙是神在人间的居所,也是以法老为首的人们向神供奉、与神交流的神圣之地,是神定秩序的运转中心。此外,历届法老都在即位之初大兴土木,也是对创世主原初创世活动的模仿,通过这种模仿,表达创世需要不断重复进行的思想,从而强调法老在人间的活动的神圣目的。②大型建筑的修建对数学水平的要求很高。在数学领域,古埃及人在测量方法方面成就卓著。他们最早把圆分成360度,并注意到所有圆的圆周率都是一样的。此外,他们还发明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及金字塔、圆柱体和半球的体积的方法。受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古埃及人深信:人死后灵魂只有与尸体相结合才能获得永生。为了追求永生不灭,就必须永久地保存尸体,为了使灵魂和肉体实现共存共生,古埃及人发明了制作木乃伊的技术。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古埃及人积累了解剖学方面的知识,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他们对人的生理状况和人体器官及其功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认识到心脏是人体之本以及脉搏与心脏跳动的关系。材料十埃及文明的类型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类型形成对照,是一种帝国文明而非城市文明。这一文明之所以颇为稳固且延续很长时间,主要得益于其地理环境。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没有因不时的外族入侵而引起的万花筒似的帝国更换。······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每年会爆发毁灭性的、不可预测的洪水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和的可预测的大河。虽然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4页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十,古代埃及文明与古代西亚文明有何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参考答案:差异-古代西亚文明是一种城市文明,抗争悲观,注重现世,而古代埃及文明是一种帝国文明,自信乐观,注重来世。原因-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都依托河流发祥,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也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埃及更容易形成统一的集权体制,而两河流域①雷钰、苏瑞林著:《埃及史话》,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第65页。②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8页。在最初的国家形成时,就出现了十二个城邦国家,后来政权更替不断,外族人侵严重。从经济上看,受尼罗河河水定期泛滥的影响,古埃及始终以农业为主,而两河流域由于多变的政治状况,民众拥有较多自由,十分有利于商业发展。宗教信仰上,古埃及人特别关心来世,相信灵魂不朽,而古西亚人虽然祈祷神灵,但求的是现世的福祉而非永生。(设计意图)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尼罗河的地理特征和水文特点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与古代埃及的建筑、数学、医学等领域成就之间的关系。通过古代埃及与古代西亚文明的比较,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受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本环节指向的是:(1)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过渡)古代西亚、古代埃及作为人类文化起源较早的两个地区,创造出璀璨光辉的文化形态,但最终湮没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公元8世纪,一种崭新的文化迅速崛起,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三)东西交融的结晶--阿拉伯文化材料十一西方人通常不分青红皂白地看不起拜占庭希腊人,却对穆斯林往往较为尊.敬和畏惧。在这方面他们也许是有道理的,因为伊斯兰在其鼎盛时期确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虽然它组织较为松散,但它借助于一种伟大的宗教和共同的制度,把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印度人以及非洲不同部落的人团结在一起。这种多民族的联合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界标,它不仅造就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多元的社会,而且创造了一种有着许多独创发现和成就的卓越的遗产。-[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517-518页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十一和《7-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①地图,分析西方人为何“对穆斯林往往较为尊敬和畏惧”?(参考答案: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创造了多元灿烂的阿拉伯文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拉伯人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来,阿拉伯半岛基本实现统一。7世纪中期开始,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对西方的基督教国家产生严重威胁。阿拉伯人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创造了多元灿烂的阿拉伯文化。材料十二故事小说是阿拉伯文学宝库中一枝瑰丽的花朵。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就是典型代表。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于10世纪前半叶形成初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直到16世纪,才最后定型,成为分夜讲述的连环故事记,从而才有了《一千零一夜》的名称。《天方夜谭》有童话、寓言、传奇、轶事以及历险、恋爱和历史故事等,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①张芝联、刘学荣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52页。以及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昊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7頁教师设问;《天方夜谭》反映了阿拉伯文化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和融合了东西方各种文化的精华)教师讲述:除文学外,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科学领域也取得突出成就。印度的数字被阿拉伯人吸取,“阿拉伯数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白塔尼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作为医学的标准教科书。材料十三伊斯兰文明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之一阿拉伯半岛。·.····半岛地处几个古老文明的中间,非常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融合。半岛的西边跨过红海和西奈半岛与非洲的大国埃及相邻,北部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接近。从半岛的东北方向延伸过去,就是古老的两河流域;跨过东边的海洋,是亚洲的大国印度。-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48-349页材料十四巴格达的地势,适于做一个航运中心,便于与当时所认识的全世界进行充分的联系。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也有本地的羊皮筏子。······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277页材料十五阿拔斯王朝对获得其他社会的知识给予了官方支持,他们邀请外国学者来到巴格达宫廷,赞助把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的文学和科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到公元10世纪,穆斯林和犹太人、基督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的翻译家已经为穆斯林获得外国的知识准备了大量图书。-[美]本特利、齐格勒著,魏凤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02页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十三至十五,分析为什么阿拉伯人能够创造多元灿烂的文化?(参考答案:阿拉伯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阿拉伯帝国内经济交流频繁;阿拉伯帝国官方的支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拉伯半岛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周边是各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便于吸收各种文化的成果。阿拉伯帝国的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辗转世界各地,视野开阔,信息交流渠道通畅。帝国统治者对文化交流持开放的政策,他们重视教育,热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政府主持兴办各类科学研究机构,鼓励翻译各地的科学文化著作。例如,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曾派遣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其中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