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_第1页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_第2页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_第3页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_第4页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应的旧标准:SDGJ 11-90ICS27.100P61备案号:J16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51422002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 Code for designing ash handling system of power plant 20020427发布 2002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发 布  目 次 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除灰渣系统3.1 一般要求3.2 原始数据选取3.3 除灰渣系统型式4 气力除灰系统4.1 一

2、般要求4.2 负压气力除灰4.3 正压气力除灰4.4 空气斜槽4.5 回转式风机及水环式真空泵4.6 空压机4.7 灰斗及灰库4.8 气力除灰管道5 水力除灰渣系统5.1 一般要求5.2 除灰渣供水系统5.3 灰渣管5.4 水力喷射器与灰渣沟5.5 沉渣池5.6 灰渣脱水设备5.7 浓缩、搅拌装置5.8 灰渣泵5.9 柱塞泵6 机械除灰6.1 埋刮板输送机6.2 带式输送机6.3 汽车运输7 水运除灰7.1 一般要求7.2 船舶7.3 码头和装卸设施8 石子煤输送8.1 一般要求8.2 水力输送系统8.3 机械输送系统8.4 布置9 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排放9.1 一般要求9.2 系统的选择10

3、 烟气脱硫装置废渣排放10.1 一般要求10.2 系统的选择11 对有关专业设计要求11.1 热控及电气专业11.2 土建及水工专业11.3 采暖、通风专业11.4 总交专业附录A (规范性附录)雷诺数Re的计算附录B (资料性附录)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4)值附录C (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锅炉的灰渣分配附录D (资料性附录)灰渣密度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石灰石成分及Ca/S摩尔比附录F (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用词说明条文说明 前 言  SDGJ1190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定自颁布实施以来,在电力建设中,为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体现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统一明确建设标准,

4、保证火力发电厂除灰系统技术先进,实现安全、经济运行,满足环保要求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组织以及各设计院、电厂和制造厂家等单位除灰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自行开发、研制了许多国产的先进的除灰技术和设备,引进、消化和吸收了许多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使我国的除灰技术,特别是气力除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逐渐形成了我国现有的除灰技术。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现行“除灰设计技术规定”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司关于确认1998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电力199940号文)中的安排,在国家电力公

5、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指导和组织下,以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为主、其他院参编,以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为依据,对SDGJ1190进行了修订工作。 本标准的修订工作,积极贯彻并落实“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符合国情”的电力建设基本方针和原则,推广先进、可靠、成熟的除灰技术,注重节水、节地、节能和控制非生产性设施的规模和标准;修订后本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我国除灰技术的实际情况,对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为我国火力发电厂除灰在21世纪的发展和建设做好设计技术准备。 本标准对SDGJ1190作了较大修订: 新增埋刮板输送机和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规定; 新增水运除灰的设计规定

6、; 新增石子煤输送系统的设计规定; 新增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排除系统的设计规定; 新增烟气脱硫装置废渣排除系统的设计规定; 删除了水力排渣槽、沉灰池、负压受灰器等淘汰设备的有关设计规定; 对水力除灰和气力除灰系统的设计规定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调整等。 本标准代替SDGJ1190。 本标准附录A附录F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都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华北电力设计院、华东电力设计院、西南电力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 本标准

7、起草人员:周军、董世武、蒋学典、梁保寿、房民生、胡火安、魏新光。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型火力发电厂除灰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设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容量125MW及以上凝汽式发电厂的除灰设计,也适用于50MW及以上供热式机组的热电厂和采用洁净煤发电技术的发电厂的除灰设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或扩建电厂的除灰设计,改建工程的除灰设计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8、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 29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DL 5000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32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定 DL 5053 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 DL/T 5054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3 除灰渣系统 3.1 一 般 要 求 3.1.1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应符合DL 5000的要求,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设计方案必须安全可靠,力求技术进步、经济合理、施工运行方便、节约用水、节

9、约用地、节约能源。3.1.2 除灰设计应为灰渣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积极配合满足“干湿分排、粗细分排和灰渣分排”综合利用要求的设计原则。3.1.3 除灰系统应按电厂规划容量全面规划,根据机组的建设进度分期建设,若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认分期建设不合理时,亦可一次建成。3.1.4 除灰设计应在不断地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地、有步骤地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运行和检修条件。3.1.5 除灰渣系统的出力应根据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燃用设计煤种时排出的灰渣量进行设计并留有裕度。并根据工程具体条件采用燃用校核煤种时的灰渣量进

10、行校核。当灰渣综合利用时,除按综合利用要求设置输送系统外,尚应有能将全部灰渣输送至灰场的设施。3.1.6 除灰渣系统宜设置除灰集中控制室,在控制室内应考虑良好的采光、防噪声及通信联络设施。根据地区条件和控制设备要求设置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除灰设施的设计应符合DL 5053的要求。3.1.7 除灰设备集中布置处应设置必要的检修场地和起吊设施,并应考虑工具和备件的存放场所。 起吊设施的起重量,应当根据检修时需起吊的最重件选择。 起吊设施的安装标高,应按所需起吊设备的起吊高度确定。3.1.8 在除灰渣设备集中布置处,应设有必要的地面冲洗、清扫以及排污设施。除灰设备基础宜高出地坪100mm150m

11、m。 3.2 原始数据选取 3.2.1 每台锅炉的灰渣量可按下式计算: (3.2.11) 式中: Ghz灰渣量,t/h; Aar燃煤收到基灰分,%; Gm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时的实际耗煤量,t/h; Qnet·v·ar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 q4锅炉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应按锅炉厂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在未提供数据时,其数据可参照附录B选取,%。 每台锅炉的除尘器灰量可按下式计算:GhGhz× h×c (3.2.12) 式中: Gh除尘器灰量,t/h; h锅炉排出的灰在灰渣量中所占的百分比,%; c除尘器效率,%。 每台锅炉的渣量可

12、按下式计算:GzGhz× z (3.2.13) 式中: Gz锅炉排渣量; z锅炉排出的渣在灰渣量中所占的百分比,%。 每台锅炉的省煤器灰量可按下式计算:GshGhz× sh (3.2.14) 式中: Gsh省煤器排灰量; sh锅炉省煤器排出的灰在灰渣量中所占的百分比,%。3.2.2 锅炉各部分排放的灰渣量应按锅炉厂提供的灰渣分配比例进行计算,在未提供数据时,其数据可参照附录C选取。3.2.3 电除尘器的效率应采用制造厂提供的数据,在未提供数据时,各电场效率可按75%85%选取。3.2.4 灰渣密度应由实验取得,在未取得实际数据时,可以参照附录D选取。 3.3 除灰

13、渣系统型式 3.3.1 除灰渣系统,应根据灰渣量和灰渣的化学、物理特性,除尘器和排渣装置的型式,水质和水量,电厂与贮灰渣场的距离和高差,电厂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以及灰渣综合利用和环保要求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符合相应的国家及地方标准的要求。3.3.2 除灰渣系统分为: 1 水力除灰渣系统: 1)灰渣沟自流输送系统; 2)灰渣混除输送系统; 3)灰渣分除输送系统。 2 气力除灰系统: 1)正压气力除灰系统; 2)负压气力除灰系统; 3)联合气力除灰系统。 3 机械除灰渣系统。 4 水力、气力、机械混合除灰渣系统。3.3.3 当灰中的化学成分CaO含量大于10%时,不宜采

14、用水力除灰系统,可采用气力除灰或机械除灰系统。 4 气力除灰系统 4.1 一 般 要 求 4.1.1 气力除灰系统的选择应根据输送距离、灰量、灰的特性、除尘器型式和布置情况以及综合利用条件等确定。在输送距离上,可按下列条件选择: 1 当输送距离较短(小于或等于60m)而布置又许可时,宜采用空气斜槽输送方式。 2 当输送距离超过150m时,不宜采用负压气力除灰系统; 3 当输送距离不超过1000m时,宜采用正压气力除灰系统; 4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上述系统的单一系统或联合系统。4.1.2 气力除灰系统的设计出力应根据系统排灰量、系统型式、运行方式

15、等确定。 对采用连续运行方式的系统应有不小于该系统燃用设计煤种时排灰量50%的裕度,同时应满足燃用校核煤种时的输送要求并留有20%的裕度;对采用间断运行方式的系统应有不小于该系统燃用设计煤种时排灰量100%的裕度。 必要时可设置适当的紧急事故处理设施。4.1.3 气力除灰系统单元的划分应根据锅炉容量确定: 1 出力670t/h及以下锅炉,每个单元不宜超过4台炉; 2 出力1000t/h锅炉,宜每12台炉为一单元; 3 出力2000t/h及以上锅炉,宜1台炉为一单元,其设备可按2台炉一并布置,灰库可为2台炉公共设施。4.1.4 气力除灰的灰气比应根据输送距离、弯头数量、输送设备类型以及灰的特性等

16、因素确定。4.1.5 气力除灰管道的流速应按灰的粒径、密度、输送管径和除灰输送系统等因素选取。4.1.6 压缩空气管道的流速可按6m/s15m/s选取。输送用压缩空气宜设空气净化装置,管道材料,宜采用碳素钢管。4.1.7 设计气力除灰系统时,应考虑当地海拔和气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4.2 负压气力除灰 4.2.1 负压气力除灰在每个灰斗下应装设手动插板门和除灰控制阀。4.2.2 当装设除灰控制阀且系统中设有多根分支管时,在每根分支输送管上,应装设切换阀,切换阀应尽量靠近输送总管。在每根分支管始端还应设有自动进风门。4.2.3 在抽真空设备进口前的抽气管道上应设真空破坏阀。4

17、.2.4 当采用布袋收尘器作为收尘设备时,布袋收尘器风速不宜大于0.8m/min,布袋收尘器效率不应小于99.9%。4.2.5 布袋收尘器应装有自动脉冲反吹装置,吹扫用的空气品质应达到仪用空气品质,其压力和耗气量按制造厂提供的资料选取。4.2.6 在计算系统出力时,应核算距收尘器最近和最远灰斗的输灰出力。如从最近的灰斗输灰出力大于收尘器负荷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限制其输灰出力,或选用处理能力更大的收尘器。4.2.7 在一定的输送距离和浓度条件下,采用除灰控制阀的负压气力除灰系统的出力主要取决于管道的直径,其关系可按表4.2.7确定。 表4.2.7 系统出力与管径关系 管径mmD

18、N100DN125DN150DN200DN250系统出力t/h5810101520404060 注:输送距离短时取上限,反之取下限。 4.2.8 负压系统的系统出力可按下式计算: (4.2.8) 式中: Gf负压系统的系统出力,t/h; Q负压设备进口空气流量,m3/s; v1负压设备进口空气比容,m3/kg; v2负压设备出口空气比容,m3/kg; p1负压设备进口空气压力,Pa(绝对); p2负压设备出口空气压力,Pa(绝对); m绝热系数,可取1.2; V管道平均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9.81m/s2; L输送水平距离,m; f摩擦系数; H垂直升高,m; N90

19、76;弯头个数,当弯头小于90°时,折算为90°弯头。 4.3 正压气力除灰 4.3.1 当采用仓泵正压气力除灰时,宜采用埋刮板输送机或空气斜槽等机械设备,先将灰集中于缓冲灰斗,再用仓泵向外输送,缓冲灰斗的容积不宜小于进料设备5min的进料量。4.3.2 仓泵正压气力除灰系统,应设专用的空气压缩机,每台运行仓泵宜采用单元制供气方式,相应配一台空压机。当有措施能保证输送气源压力稳定时,也可采用母管制或公用制供气方式。4.3.3 仓泵进料时的排气宜排至烟道、除尘器入口,排气管出口应接至灰斗或灰库高料位以上;排气管上应设手动阀门,排气管布置应有一定斜度,避免积

20、灰。当排气管较长时,还应考虑管道内的放灰和吹扫点。4.3.4 正压气力除灰的输灰管宜直接接入贮灰库,排气通过布袋除尘器净化后排出。当采用布袋除尘器作为净化设备时,布袋除尘器风速不宜大于0.8m/min,排气含尘量应符合GB16297标准。4.3.5 布袋除尘器宜选用脉冲反吹方式对布袋进行吹扫,吹扫用的空气品质应为仪用空气品质,其压力和耗气量按制造厂提供的资料选取。4.3.6 当管道吹堵方式采用仓泵出口设置旁路泄压反抽,加压吹堵时,正压气力除灰系统可不设独立的吹扫空气管道。4.3.7 仓泵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集灰斗壁和下灰管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宜小于60°; 2 仓泵宜地上布置,仓

21、泵的底部与地面净空宜为300mm; 3 在仓泵进料阀处应设检修维护平台。4.3.8 当采用正压系统时,在除尘器灰斗与仓泵之间应装设手动插板门;当采用多台仓泵时,出料管与主管汇合处夹角宜为30°。4.3.9 压力式(仓泵)除灰系统中,直管沿程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4.3.9) 式中: p1压力式除灰系统中直管沿程的压力损失,Pa; pkz除灰管终端绝对压力,Pa; k空气摩擦阻力系数; L除灰管的直管长度,m; kz终端空气的密度,kg/m3; Vkz除灰管终端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9.81m/s2; D除灰管的内径,m; K两相流系数; 灰气比,kg/kg。4.3.10

22、 气锁阀系统应在每个除尘器灰斗下装设气锁阀。4.3.11 气锁阀的气化板应供给洁净的空气。4.3.12 气锁阀的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单个气锁阀排放: (4.3.121) 多个气锁阀排放: (4.3.122) 式中: V气锁阀的容积,m3; qmx系统出力,t/h; E系统效率系数,考虑气锁阀在部分充满以及管道吹扫的影响,可按表4.3.121选取; 表4.3.12-1 系统效率系数 气锁阀排放个数n12多 个系统效率系数E0.80.850.9  k在气化状态下灰堆积密度系数,可取0.75; n气锁阀同时排放个数; t气锁阀底阀开启时间,按表4.3.122选取,s;h

23、灰堆积密度,t/m3。 表4.3.12-2 气锁阀底阀开启时间 气锁阀容积Vm30.711.42气锁阀底阀开启时间ts253040 4.3.13 当输送系统设有分支管系统时,每一分支管道上的气锁阀数量不宜多于10个。在每个分支管接入总管处应设切换阀。若采用分段变径时,在变径后的速度不应小于最小输送速度。4.3.14 回转式风机进口应装设过滤器和消声器,出口处应装设消声器及弹簧止回阀和安全阀。4.3.15 输送系统的分支管道宜与烟气的流动方向垂直布置。4.3.16 气锁阀系统到每一分支管的空气输送管上应安装一孔板,孔板的孔径可按输送管道和平衡管道之间的压差为7kPa

24、来确定。4.3.17 当系统具有一个以上的分支管道时,在空气管(平衡管后)到每一分支管的水平管段上应安装一个弹簧止回阀,以防带灰气流倒流入平衡管内。 4.4 空 气 斜 槽 4.4.1 空气斜槽的输送量可按下式计算:Qx3600KxbhVx x (4.4.11) 式中: Qx空气斜槽的输送量,t/h; b空气斜槽宽度,m; h灰层厚度,可取0.10m0.15m; Kx系数,可取0.9; Vx灰在空气斜槽中输送速度,m/s;x流动状态时灰的密度,应由试验取得。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 x0.75n (4.4.12) 式中:x流动状态时灰的密度,t/m3;n灰的堆积密度,

25、t/m3。4.4.2 空气斜槽内灰的输送速度,可按下式计算: (4.4.21) 式中: Vx空气斜槽内灰的输送速度,m/s; i空气斜槽的斜度,%; Rn水力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4.4.22) 式中: b空气斜槽宽度,m; h灰层厚度,m。4.4.3 空气斜槽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空气斜槽的斜度不应小于6%; 2 空气斜槽宜考虑防潮保温措施; 3 灰斗与空气斜槽之间应装设插板门和电动锁气器; 4 落灰管与空气斜槽之间,以及鼓风机与风嘴之间宜用软连接; 5 电除尘器下分支斜槽的输送方向宜从一电场向三(四)电场方向输送。4.4.4 空气斜槽的单位耗气量可按1.5Nm3/(min·

26、;m2)2.5Nm3/(min·m2)(透气层)选取,输送气源应采用热风,热风风温宜为4080。4.4.5 空气斜槽的总风压可由计算取得,一般风压可为3kPa5kPa。风源宜由专用风机供给;专用风机可不设备用,有条件时也可由锅炉送风机供给。 在空气斜槽的起点设置一个进风点,每隔30m处和转向处,宜各设置一个进风点和气室隔板。4.4.6 空气斜槽的排气宜接至锅炉除尘器入口烟道,其间应装设关断门。排气管应有一定斜度,避免积灰。 4.5 回转式风机及水环式真空泵 4.5.1 负压气力除灰系统应设专用的抽真空设备。抽真空设备可选用回转式风机、水环式真空泵或水力抽气器等。

27、回转式风机及水环式真空泵的额定流量可按计算值的110%选取;回转式风机的额定风压可按系统计算值的120%选取;水环式真空泵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65kPa。 当输送灰量较小(20t/h),除灰点分散,而且外部允许湿排放时,负压除灰系统的抽真空设备可采用水力抽气器。水力抽气器出口的灰浆,可利用高差自流至灰场或直接排入排浆设备。4.5.2 在一个单元系统内,当12台抽真空设备同时运行时,可设1台备用。同时运行3台及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4.5.3 气锁阀输送系统用的风机宜采用回转式风机。风机的额定风压可按系统计算值的120%选取。 在一个单元系统内同时运行的风机为12台时,应设1台备用;同时运行在3台

28、及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4.5.4 回转式风机房及水环式真空泵房的布置应靠近负荷中心,宜为独立建筑物,当与其他建筑物毗连或设在其内时,宜用墙隔开。4.5.5 回转式风机房及水环式真空泵房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设备宜采用单列布置; 2 设备间的主要通道不宜小于1.5m,设备与内墙之间的通道不宜小于1.2m。4.5.6 设备所用冷却水参数应由制造厂提供,其水源宜由工业水供给,并宜考虑回收措施。 4.6 空 压 机 4.6.1 除灰空压机房的设计应符合GBJ29的要求,空压机房宜为独立建筑物,当与其他建筑物毗连或设在其内时,宜用墙隔开。4.6.2 空压机房内,空气压缩机的台

29、数宜为36台,对同一品质、压力的供气系统,空气压缩机的型号不宜超过两种。4.6.3 当运行的空气压缩机为12台时,应设1台备用;运行3台及以上时,可设2台备用。4.6.4 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m3/min)应满足系统设计出力计算容量的110%;其出口压力不应小于系统计算阻力的120%。4.6.5 空气压缩机的吸气口,应设置消声过滤装置,若吸气口设在室外,应设有防雨措施。4.6.6 储气罐应布置在室外。立式储气罐与机房外墙的净距不应影响采光和通风,并不宜小于1m。 空气压缩机与储气罐之间,应装止回阀。 储气罐上应装设安全阀。4.6.7 空气压缩机的冷却水参数应由制造厂提供。在未取得资料时,其进水

30、温度应低于33,入口处的给水压力可为0.07MPa0.3MPa,其水源宜由工业水供给。4.6.8 空气压缩机出口储气罐的容积应等于或大于仓泵压力回升阶段内所必需的容积。 在系统用气点之前应设油水分离器。4.6.9 空气压缩机及后冷却器的冷却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悬浮物含量不宜大于100mg/L; 2 pH值不得小于6.5,不宜大于9; 3 具有热稳定性。4.6.10 空气干燥装置的选择,应根据空气用途,经技术比较后确定。4.6.11 空气压缩机房的布置宜满足下列要求: 1 空气压缩机宜采用单列布置; 2 机房通道的宽度应根据设备操作、拆装和运输需要确定,空气压缩机组间通道净距不宜小于表4

31、.6.11的规定。 表4.6.11 空气压缩机组间通道的净距 名 称空气压缩机排气量m3/minQ1010Q40Q40机组主要通道m单列布置1.52双列布置1.52.0机组之间或机组与辅助设备之间的通道m1.01.52.0机组与墙之间的通道m0.81.21.5 4.7 灰 斗 及 灰 库 4.7.1 静电除尘器一电场集灰斗的容积不宜小于8h的集灰量。4.7.2 除尘器灰斗应设有加热及保温设施,灰斗内宜装设气化装置。4.7.3 除尘器灰斗的气化装置应为连续供气,每块气化板的面积宜为150mm×300mm,其用气量可为0.17Nm3/min。每个灰

32、斗的进气管上宜安装调节装置。4.7.4 除尘器灰斗的气化系统应装设专用的气化风机,在一个单元系统内,当13台风机经常运行时,可设1台备用。风机的压力和流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气化板灰侧压力等于40kPa; 2 风机的压力等于分支管线供气压力55kPa加上最长管道阻力; 3 风机的流量等于电除尘器灰斗气化总风量。4.7.5 除尘器气化空气应为热空气,气化系统应设专用空气加热器,加热器宜靠近除尘器灰斗布置,加热器后的气化空气管道应保温。4.7.6 除尘器灰斗不宜装设机械振打器。4.7.7 灰库的总容量可按外部转运条件确定: 1 当作贮运灰库时,宜满足贮存24h48h的系统排灰量; 2 当作中转灰

33、库时,宜满足贮存8h10h的系统排灰量; 3 2台300MW600MW机组灰库宜合并设置,并宜按两个粗灰库,一个细灰库设置; 4 灰库有效容积的计算可按灰库有效高度减少1.5m2m计算。4.7.8 灰库结构应按灰的物理特性设计。灰库底部排灰口的标高应按转运设备要求确定。钢灰斗的保温措施应根据气象条件考虑。相邻的灰库宜设连通管及隔离阀。4.7.9 灰库库顶应设有真空压力释放阀。4.7.10 灰库设计为平底库时,在库底应设置气化槽。气化槽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库底气化槽应均匀分布在底板上,其最小总面积宜不小于库底截面积的15%,并应尽量减少死区; 2 气化槽的斜度宜为6°; 3 当

34、库底设有2个排灰孔时,其中心距大于等于1.8m时,应在两孔间用两段坡向相反的斜槽向两个排灰孔供料; 4 库底斜槽每平方米气化空气量可按0.62Nm3/min计算; 5 在气化板灰侧的空气压力与灰的堆积密度有关,宜不大于80kPa; 6 各进气点的进风量应保持均匀稳定,各进气分支管上宜装设流量自动调节阀; 7 靠近库底的侧壁应设人孔门。4.7.11 灰库设计为锥形库底时,则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斜壁与水平面夹角 应不小于60°,气化板的布置可见图4.7.11; 图4.7.11 锥形库锥部气化板布置示意图  2 第一排的两块气化板对称布置,并应靠近库底排出口处; 3

35、第二排的四块气化板应在四个侧面对称布置; 4 每块气化板的面积宜为150mm×300mm,其用气量可为0.17Nm3/min,在气化板灰侧的压力可为50kPa; 5 灰库直筒部分应设人孔门。4.7.12 灰库气化系统应设专用气化风机,当13台风机经常运行时,可设1台备用。气化空气应为热空气。在系统中应装设专用空气加热器,加热器应靠近灰库布置。加热器后的气化空气管道应保温。4.7.13 灰库库顶应设排气布袋收尘器。对于负压气力除灰系统,其过滤空气量应为灰库气化空气量与灰库进灰置换排气量之和;对于压力式气力除灰系统,其过滤空气量应为灰库气化空气量、灰库进灰置换排气量及输送空气量之和。4.

36、7.14 灰库卸灰设施应按下列原则配置: 1 每库至少设2个排出口; 2 当厂外采用水力输送时,应设制浆装置; 3 当装卸干灰时,应设能防止干灰飞扬的装车(船)设施; 4 当外运调湿灰时,应设灰水搅拌装置,加水量宜为灰重量的15%30%。4.7.15 当设有3座灰库或以上时,宜设有客货电梯。 4.8 气力除灰管道 4.8.1 气力除灰的管件和弯管应采用耐磨材料,管道布置应尽量减少90°弯头。4.8.2 气力除灰的直管段材质的选择与除灰系统方式有关,宜采用普通钢管。若输送磨损性强的灰渣需要采用耐磨材料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8.3 除尘器灰斗下除灰控制阀或

37、气锁阀装置的支管道接入除灰主干管时应水平或由上向下接入。4.8.4 气力除灰管道每段水平管的长度不应超过200m,布置时宜采用管接头等补偿措施。4.8.5 气力除灰管道可沿地面敷设,也可架空敷设。输灰管道布置时应避免很长的倾斜管和U形或向下起伏布置,同时应满足5.3.8条的要求。 输灰管道支架的设置应满足5.3.9条和5.3.10条的要求。4.8.6 在灰斗出口处或灰管需要改变方向时,在拐弯前宜有不小于管径10倍的直管段。4.8.7 在较长距离输送的气力除灰系统中,除灰管应采用分段变径管。其分段数量和各段长度应由计算确定。4.8.8 长距离正压气力除灰管道根据系统需要沿线可设吹通管。吹通母管直

38、径宜为DN50DN100,支管直径宜为DN50DN65,间距可为15m20m。吹通支管接入除灰管的夹角不应大于30°,并应在紧靠除灰管处的吹通支管上装设止回阀、旋塞阀或球阀。 当除灰管集中布置时,每23条除灰管可公用1条吹通母管。 5 水力除灰渣系统 5.1 一 般 要 求 5.1.1 当锅炉采用机械排渣装置时,应采用连续除渣方式。 机械排渣装置的设计出力,应不小于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时的排渣量;最大出力应保证锅炉4h的排渣量,1h输送完毕。5.1.2 当锅炉采用水封式排渣斗装置时,应采用定期除渣方式。 水封式排渣斗的有效容积应能贮存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时不

39、小于9h的排渣量;当锅炉燃用的煤质较差,灰分很大,其有效容积应能贮存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时不小于5h的排渣量。5.1.3 电除尘器、省煤器灰斗排灰方式若为定期运行时,每次排灰周期应有不小于2h的间歇时间,灰斗的充满系数应取0.8。5.1.4 当采用水力除灰方式时,电除尘器、省煤器灰斗下宜采用箱式冲灰器、搅拌桶等制浆设备。灰斗与制浆设备之间应装设插板门、电动锁气器,并应考虑吸收灰斗和落灰管道的热膨胀。5.1.5 拟定水力除灰系统时,应根据工程条件复用电厂排水,不宜使用新水,除灰系统的用水应考虑回收利用,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制浆方式和灰水浓度。 灰库下干灰制浆输送灰水比宜为124; 除尘器灰斗

40、下制浆设备的输送灰水比宜为147。5.1.6 高浓度水力输送灰水比宜小于11.5。5.1.7 厂内灰渣水力输送有压力管和灰渣沟两种方式,设计时应根据厂内除灰渣设备,厂区及主厂房布置以及地下设施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当灰渣需排至高位渣斗或脱水仓时,宜采用灰渣泵或水力喷射器直接输送。5.1.8 除灰系统的管道设计应符合DL/T5054的要求,管道的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水管道的流速,可按下列数据选取; 离心水泵吸水管道:0.5m/s1.5m/s; 离心水泵出水管道和其他压力水管道:2m/s3m/s; 无压力排水管道:小于1.0m/s。 2 灰渣管的流速与灰渣浆浓度、灰渣粒径、化

41、学成分及管材等因素有关,可按下列数据选取: 灰管不小于 1.0m/s; 灰渣管不小于 1.6m/s; 渣管不小于 1.8m/s; 液态渣管不小于 2.2m/s。5.1.9 在灰渣浆池、沉渣池、浓缩机、脱水仓、澄清池等容易使人跌入池内或高空危险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必须符合DL5053的要求。5.1.10 厂内其他系统的排水、污水以及厂区内的雨水等不应排入除灰渣系统。 5.2 除灰渣供水系统 5.2.1 锅炉排渣装置的水封和熄火冷却用水,在喷嘴入口处的压力应为0.1MPa0.15MPa。水封及熄火冷却用水应保证连续供应,水量及水质应由制造厂家提供。在未取得制造厂家资料时,水量可按

42、下式计算: (5.2.1) 式中: Gs水封及熄火冷却水量,m3/h; Gz锅炉每小时排渣量,t/h; A锅炉炉膛排渣口面积,m2; ts1冷却水进水温度,; ts2冷却水溢流水温度,可取60。5.2.2 锅炉排渣装置定期排渣时,冲渣水压不宜小于0.8MPa。耗水量可按制造厂提供的资料选取;亦可根据制造厂提供的冲渣水喷嘴直径及个数通过计算确定。5.2.3 冲渣和激流喷嘴的耗水量可按下式计算:Gj3.98×103× j×d2×p0.5 (5.2.3) 式中: Gj冲渣和激流喷嘴的耗水量,m3/h; d喷嘴的直径,m; p喷嘴入口处冲洗水压力,kPa; j流

43、量系数,可按表5.2.3选取。 表5.2.3 j与喷嘴直径的关系 喷嘴直径mm81016182022 j0.70.750.80.85 5.2.4 锅炉排渣装置冷却水的溢流水,应经处理后重复使用。5.2.5 液态排渣槽的粒化水宜采用低温水源,并应保证连续供应。其水压应按照制造厂家资料选取,当无资料时,粒化水在粒化水箱入口处的压力不应低于0.2MPa。 粒化水箱的溢流水温不宜大于50。5.2.6 粒化用水的单位耗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5.2.61) 式中: Glz粒化用水的单位耗水量,m3/t; cs水的比热容,4.1868kJ/(kg·); cz渣的比热容

44、,kJ/(kg·),按式(5.2.62)计算; tz1液态渣温度,采用锅炉热力计算数据; tz2经粒化水冷却后渣的温度,按50选取; t2粒化水箱的溢流水温度,按50选取; t1粒化水箱的进水温度,按夏季最高温度选取,; 251熔渣潜热,kJ/kg。 渣的比热容按下式计算:cz0.7120.251×103(tz1tz2) (5.2.62)5.2.7 除灰渣供水系统可按下列条件确定: 1 出力为670t/h及以下锅炉,每个单元不宜超过4台炉; 2 出力为1000t/h锅炉,宜12台炉为一个单元; 3 出力为2000t/h及以上锅炉,宜每台炉为一个单元,但2台炉的设备可集中布置

45、。5.2.8 水力除灰系统各种水泵出口压力可按下列数据选取: 1 冲渣(冲洗)水泵:0.8MPa1.2MPa; 2 冲灰水泵:0.5MPa0.6MPa; 3 粒化水泵:0.2MPa; 4 水封和熄火冷却水泵:0.1MPa0.15MPa; 水泵流量应是计算水量的105%。5.2.9 除灰渣系统使用的各种水泵,每种水泵应各设一台备用泵。5.2.10 水封式排渣斗冲渣后的补充水如果由冲渣水泵供给,则冲渣水泵的容量还应考虑能在短时间内将渣斗充满水的要求。5.2.11 当回收除灰渣系统的溢流排水做冲灰渣用水时,除灰渣水泵宜选用杂质泵。 5.3 灰 渣 管 5.3.1 灰渣管阻力按下式计算: (5.3.1) 式中: phz灰渣管阻力,kPa; 局部阻力系数,初步设计时可采用0.020.05; 阻力系数; V灰渣浆流速,m/s; L灰渣管长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