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

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

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

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

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

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

1

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

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

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

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

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

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

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她,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

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

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

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

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

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

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

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

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

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

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

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

2

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

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

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

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

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

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

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

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

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

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

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

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

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

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

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

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

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

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

3

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

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

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

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

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

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法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

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

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

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

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

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

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

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

“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

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

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

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

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

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

4

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

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

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

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

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

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

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

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

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

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

相似点。

5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

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

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

同的一项是(3分)

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特》

C.《雷雨》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

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分)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

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

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奇人与奇石

谈歌

于瑞军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但在观赏石这一个行当里,他却极不普

通。

2008年国庆长假,于瑞军去内蒙阿左旗看望几个哥们儿。吃饱喝足

后,准备打道回府前,他决定去阿左旗的古玩街逛逛——阿左旗是个出

产奇石的她方。

6

游逛了几家店铺,都没什么惹眼的物件,他信步踱进了一家“徐家

古玩店”。小店不大,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正束身站在柜台里,

埋头写毛笔字,见于瑞军进来,点头道:“欢迎光临。”说罢又埋头写

字。于瑞军四下里打量,目光黏在了东墙货架上的一块石头,心下悄然

一动,走近细看,果然是一块奇石,外形酷似红烧肉,和台北故宫博物

院里的馆藏珍品“东坡肉”极为神似。

于瑞军的心开始咚咚急跳。他稳了稳神儿,走上前去,做出一副若

无其事的样子,与老板搭讪:“这块石头有点意思呢,卖多少钱呢?”

徐老板抬头看了看于瑞军,浅浅一笑:“对不起,这块石头不卖。”

“为什么不卖呢……”

徐老板拱拱手:“这块‘东坡肉’是我多年的收藏了。今天早上,

我心血来潮,拿出来把玩了一下,就顺手摆在货架上了。”

“既是放在货架上了,那您不妨说个价钱。”

“八十万。”

于瑞军呆住:”能不能让让价钱呢?”他问得很无力。八十万,即

使让出一半,他也买不起。

徐老板摆手笑道:“不好再让啊,它就值这么个价钱。”

于瑞军绝望她“哦”了一声,又呆呆地打量了一下那块石头,告辞

离去。

坐在最后一班长途汽车上,他回头望去,阿左旗越来越远,那块“东

坡肉”也越来越远了……

7

一个月后,于瑞军借用一个休息日,又来到阿左旗。上次回来后,

他茶饭不香,那块“东坡肉”,总在他眼前晃动。他此次再来,别无它

念,只是想请求徐老板,给这块石头拍个照,留个念想。但徐老板一口

回绝,没有八十万,啥都不行。

回家后,他心里总怏怏不乐,日甚一日。

自古知夫莫若妻。妻子忧郁地说道:“你若总是苦思苦想,你就买

下来吧。”

于瑞军仰天叹道:“哪里有钱呢?”

妻子轻轻叹息一声:“咱们有两套房子呢,卖一套吧。”于瑞军惊

奇地打量着妻子,妻子本是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

冬天过去,大地回春,于瑞军第三次去了阿左旗,带着卖掉房子的

四十万和他收藏的两块鸡血石。

徐老板却不在。那块石头也不在店里,看店的是徐老板的儿子——

小徐老板。于瑞军便问那块石头。小徐老板嘿嘿讥笑道:“我爸呀,天

天把那块石头看得跟宝贝似的,锁着。那石头看着像是块肉,可它毕竟

不是肉啊。怎么能值那么多钱呢?我看不懂呢。你等我老爸回来吧。”

于瑞军等了几天,徐老板仍没有回来。因为还要上班,于瑞军不好

再等,正无奈欲走,有人叫住他,是徐老板。徐老板笑道:“不急走,

我带你到我家看看。”

徐老板家住在郊外,一个很古旧的宅子。院中三棵苹果树,高高低

低,错落得别致。

8

进了屋子,徐老板的家人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吃着饭,又说开了

那块石头。

于瑞军把那两块鸡血石掏了出来:“这两块石头跟了我多年,如果

徐老板能让让价钱,这两块石头,再加上四十万块钱,我想换先生那块

石头!”

徐老板目光盯着于瑞军:“于先生呀,我看得出,您是真喜欢这块

石头。”

于瑞军苦笑:“徐老板呀,我为此跑了三趟了,也赶得上刘玄德了。”

徐老板点头说:“您说得不错,这样吧——这块石头,我就送给您

吧。”

于瑞军听得一愣:“您是说....您可以让让价了?”

徐老板摇头,说:“您没有听明白,我是说,我白送您了。”

于瑞军大吃一惊:“这怎么行呢?于某断然不做这样的事情。”

徐老板想了想,叹道:“于先生,这块石头,我就送您了。咱们交

往了这些日子,我看得出,您是一个诚实君子。”徐老板顿了顿,又叹

道:“其实这里边,已经没有钱的事儿了。您和这块石头有缘。宝剑赠

英雄,玉脂馈美人。这点古训我还是懂的。您见过我儿子了,您一定看

得出,他不好这个行当。我能想得出,一旦我不在了,他肯定拿这东西

随便就换了钱花了。那时,真不知道这块石头落到什么人手里,我到了

地下也不会心安。所以,我决定把这块石头送给您了。这样吧,两块鸡

血石,我收下了;这块‘东坡肉',就随您去吧。你我之间,互不欠了。”

9

于瑞军彻底懵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登时口吃了:“徐老

板……这……”

徐老板仰天叹道:“六十年前,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落难到我

家门前,当时我才七岁,给了他一顿吃食,他把这块石头送给了我。六

十年了,我一直想找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其实,我摆在店里,就是想找

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后来遇见您,您与它的缘分胜过我呀。快带着它走

吧,我怕一会儿后悔。”

徐老板说罢,便起身:“您还得回去上班呢。我送你。”

二人走出院子。

四野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轮明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老板本来无意出售"东坡肉”这块奇石,他故意提出高价难为于

瑞军,目的是为了看于瑞军是否对奇石真心诚意。

B.于瑞军的妻子本是精打细算的人,却愿为奇石卖掉房子,可见她对

丈夫爱石的理解与支持,体现出她的爱夫之心。

C.徐老板埋头写毛笔字,住在古旧的宅子里,收下两块鸡血石等细节

均体现了他富有雅趣、不流于俗的特点。

D.奇石由六十年前的前辈赠送给徐老板,又在六十年后被转赠给素不

相识的于瑞军,体现了奇人与奇石的缘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

A.小说以于瑞军普通又不普通作为开头,引出下文"奇人与奇石"的

故事,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三次到访时,于瑞军的表情从"苦笑""一愣"到"一惊"的变

化,反映了他从无奈、出乎意料到惊喜的心理转变。

C.小徐老板虽为次要人物却很重要,不仅和爱石懂石的于瑞军形成对

照,而且使徐老板送石的情节更合情合理。

D.小说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于瑞军获赠"东坡肉”的过程,有利于突

出人物形象,也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8.小说结尾处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标题是"奇人与奇石",请结合文本分析"奇"在哪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

彼崎,其势不敌。”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

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

棘跛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持角经略之会

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

军用不克,富民家赞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乙亥,使王玄

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

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

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

11

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

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

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魏

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使还。仁将八万骗

追及康祖于尉式。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

祖怒日:"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日:

“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失

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不能战,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

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

担而立。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日:“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

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

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

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插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B上匕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

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掩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C.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

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插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D.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

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掩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12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五,抽调比例,魏晋南北朝时征人服兵役,多实行三丁取一,五

丁取二。

B.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煮小名,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入侵者。

C.间行,文中指秘密地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行”

相同。

D.石头城,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南京的

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

败之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

谟。

B.王玄谟虽然兵多器良,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魏军将到

时,又因刚愎自用,不听部众和钟离太守垣护之的劝谏,最终兵败

溃逃。

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

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

UJ_|、由

期溃。

D.魏主拓跋煮抵达瓜步渡口,并且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

慌,百姓纷纷准备逃跑;到了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

归。

13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4分)

(2)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4分)

14.辛弃疾认为"元嘉草草"是宋文帝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本文

相关内容,简要说明"草草"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①?

眼边俗物②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曜③?

尚策爬沙④追历块⑤,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洛溪、唔台和唔亭,称谓"三吾",代指永

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

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

"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曜qu: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

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点明写作缘由,"湘江晓月”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又渲

染出离别氛围。

14

B接着写诗人久久目送友人的车马扬尘离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二

人友情之深厚。

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更加突显对友人再次乘

兴来访的期待。

D.第五句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以此反衬友人

的高洁风雅。

16.南宋张镒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

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斩。(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有一家开在森林公园里的美术馆,创办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

的",",将其命名为“流观"。

(2)有些同学在积累作文素材时,囱囹吞枣摘抄名言警句,却不

注重领会思考。用俗话来说,这叫"捡芝麻丢西瓜"。这种做法是不明

智的。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3)姜夔《扬州慢》中","两句,言及杜牧的文学

才能,却表达的是深沉悲怆的情感难以抒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5

驱车而往,一路蜿蜒曲折,直至柳暗花明之处,豁然开朗。永丰村

三面环山,南面水口,形成天然圈椅。村中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

底地依次而建,错落有致。(),缓缓上升,台阶、石

栏依势而构,O

这里,英才辈出。徽商巨擘苏成美、知名学者苏继庙、

杜草甬等名人大家,都来自永丰。这里也是革命老区。1934年12月,

中共秧溪区委书记曹祥麟在这一带成功组织领导了打击土豪劣绅、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想不到吧,这处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

挂落花格窗的村落,也曾,汹涌澎湃。

小巷里的石板路,轻轻踩上去,仿佛能够感受到石缝间苔葬的呼吸。

你不禁会猜,几百年前的此刻,是否也曾有人如自己一般,一步步走过

这些石阶,,触碰过墙上的粉漆。时光啊,就像在路上堵了车,

便也摇下车窗,悠然欣赏起这里的风景来。昨天和今天,这么近。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落窠臼鬼斧神工风云激荡恍惚之间

B.独具匠心钟灵毓秀风云激荡不经意间

C.不落窠臼钟灵毓秀风起云涌恍惚之间

D.独具匠心鬼斧神工风起云涌不经意间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村落古宅,村西少而分散,村东多而集中;青红两种石板铺成的村

中古道,纷繁有序,由北向南

16

B.村落古宅,村东少而分散,村西多而集中;青红两种石板铺成的村

中古道,纷繁有序,由南向北

C.村落古宅,村西多而集中,村东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两

种石板铺成,纷繁有序,由南向北

D.村落古宅,村东多而集中,村西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两

种石板铺成,纷繁有序,由北向南

20.文中画波浪线处可以改写成"这个村落,青砖错落,小瓦铺顶,马头

墙处处可见,挂落精美,回廊曲折,花格窗时时可遇"。从语义上看二

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今年8月8日,我们迎来第十四个“全民健身日活动期间,“2022

年全国大众欢乐冰雪周”系列活动火热开展,中国冰雪大篷车百场巡回

主题活动在部分省份有序开展。线下活动如火如荼,①,M

行、跑步、滑板、跳绳等项目,在“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平台陆续上

线,深受群众喜爱。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今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全民健身

系列公益视频广告和海报,引导群众积极健身、②。秋季天

气转冷,健身时一般要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

并根据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③,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

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如健身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盐,以

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此外,运动锻炼还要在最佳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

17

态情况下进行。俗话说“春困秋乏”,睡眠充分不仅是加大机体免疫力

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能让人获得健康,恢复体力。

2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睡眠充分不仅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能让人恢复

体力,获得健康。

B.睡眠充分不仅能让人恢复体力,获得健康,也是加大机体免疫力的

一个重要手段。

C.睡眠充分不仅是加大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能让人获得

健康,恢复体力。

D.睡眠充分不仅能让人恢复体力,获得健康,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

一个重要手段。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著名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

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

“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

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8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解析】A.原文"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

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B."鲁迅认为"错误,这

是作者的观点。D.”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

世’"错误。从原文"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脍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

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

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

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

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

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来看,曹雪芹并没有规避"伤

时骂世"。

2.D【解析】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

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

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

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

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

进的客观趋势",即新生事物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选项"新

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曲解文意。

3.B【解析】B.《哈姆莱特》中有大凶大恶之人,即哈姆莱特的叔父

克劳迪斯。这是与《红楼梦》不同的善恶对抗的悲剧。其余三项都没有

19

大凶大恶的角色,都是各人性格、思想、立场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

剧。

4•【答案】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如开篇

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②使用严谨的论证语言,如"几乎

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选择典型的论据,文中选

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

强。(每点2分,共4分。答对两点即满分)

5.【答案】示例一: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

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

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

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

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

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

黛的爱情悲剧。(每点2分,共4分)

示例二: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

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

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

最终也只能是悲剧。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

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

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悲剧。(每点

2分,共4分)

20

6.C【解析】徐老板收下两块鸡血石是为了让于瑞军心安理得地接

受赠石,这是一种礼尚往来,体现了徐老板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善。

7.B【解析】于瑞军"大吃一惊"中蕴含的心理不是惊喜,而是震惊

和意外。

8.①环境上:渲染了宁静+高远/深幽/开阔/雅致/祥和的氛围。

②人物上:烘托了于瑞军终于得到奇石后的复杂心情(愉悦/释然/

宽慰),突出了徐老板超然洒脱(高洁/不俗/拥有雅趣)的奇人形象。

③结构上:以景结情。写成"以景结文""以景收尾"不得分。

④主旨上:寄托了于、徐二位奇人因石结缘的知音之情(惺惺相惜

)0

写成"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不得分。

⑤读者心理上: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余韵悠长/充分引

发读者的联想。

(每点2分,要点1分,分析1分。)

9.①奇石:这块石头形似东坡肉,天然珍奇。②奇人:奇在买家于

瑞军的爱石成痴。他为了奇石三次拜访古玩店,甚至不惜卖掉了房子,

充分表现了他对奇石的喜爱。③奇人:奇在卖家徐老板的任情洒脱。他

不重钱财,最终将价值不菲的奇石赠送给于瑞军,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气

超然。④奇遇:奇在于瑞军一次无心的闲逛却遭遇奇人奇事,卖掉房子

后又得到徐老板赠送的经历,也奇在徐老板六十年前因帮助他人而获得

奇石的传奇。(每点2分,要点1分,分析1分。任答出三点即可。其

中"奇遇"能答出徐老板和于瑞军得到奇石经历的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如能答出妻子因爱夫而卖掉房子的行为"奇”可酌情给分。)

21

【补充】物奇(石头奇)、人奇、事奇(情节奇),概括出这三点,

一点一分。

每点结合文本说明1分。如物奇,这块石头像东坡肉,与台北故宫

博物院馆藏相似等均得1分。人奇,须结合人物行为概括出人物特点,

才可得1分。事奇,选取的情节必须体现出不合常理、出乎意料、巧合

等意思才可得分。

10.D.句意:近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的

困苦焦急。踮起脚盼望我们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

军。柔然也派密使远道而来献上诚心,发誓要同我们互相支援。收复中

原的时机,正在今天。

11.B."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错误,结合"庆

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意思是拓

跋煮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以及节选自

《宋文帝图恢复》可知,这里的"佛狸"就是指拓跋煮。

12B"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强加因果,结合"王玄谟

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可知二者没

有因果关系。

13.(1)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

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求:寻找;遂:结果;幸:幸亏;奈何:

为什么。)

22

(2)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

的过错。(劳怒:劳苦怨恨;不得:不能;贻:留给;予之过也:判断

句。)

14.自负不听劝谏;用人不当;准备不足仓促出征。

【解析】结合"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

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

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可概括出:自负不听劝谏。结合

"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贤满五

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可概括出:准备不足仓促出征。结合"乙

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

攻城数月不下……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

械山积",可概括出:用人不当。

【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宋文帝打算讨伐北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劝

谏说:"我们是步兵,对方是骑兵,这情形我们敌不过对方。"文帝说:

"胡虏所依仗的只是马。等到冬初,我们各城的防守相互连接,胡虏的

骑兵越过黄河,就会成为俘虏。"秋季七月庚午日,宋文帝下诏说:"近

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的困苦焦急。踮起脚

盼望我们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军。柔然也派密使

远道而来献上诚心,发誓要同我们互相支援。收复中原的时机,正在今

天。”当时,军队大规模出动。因为兵力不足,在六州百姓中每家三男

抽一、五男抽二。有关部门又奏报军用物资不充足,富裕民众凡家财满

23

五十万钱的,一并出借四分之一供朝廷军用,战事平息后就偿还。乙亥

日,派王玄谟进军包围滑台。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

齐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

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

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跋煮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退

兵逃走。魏军追击,王玄谟军被杀死一万多人,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

丢弃的军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此前,钟离太守垣护之听说魏军将到,

派人飞马送信劝王玄谟急速攻打滑台。王玄谟不听从。萧斌派沈庆之带

领五千人救援王玄谟。恰巧王玄谟逃了回来,萧斌准备斩杀王玄谟,沈

庆之坚决地劝谏说:"拓跋煮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

所能抵挡的?"萧斌这才停止。北魏永昌王拓跋仁进攻项城,攻克。宋

文帝害怕魏军到寿阳,征召刘康祖,让他回京。拓跋仁率八万骑兵在尉

武追上了刘康祖。刘康祖有部众八千人,军中副将胡盛之打算依傍山中

险要秘密行走到寿阳。刘康祖发怒说:"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

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在军中下令说:

"回头观望的人斩首,掉转脚步的砍脚。"魏军从四面进攻,宋军将士

都拼死作战。有支流箭射穿了刘康祖的脖子,他从马上坠落而死。其余

部众不能再战,于是崩溃,魏军冲杀,将宋军几乎杀光。十二月庚午日,

魏主拓跋煮到达瓜步,拆毁百姓房屋,砍伐芦苇做成筏子,声称要渡过

长江。建康城内震惊恐惧,百姓都挑着担子等待逃跑。文帝登临石头城,

面有忧色,对江湛说:"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

24

的忧患,是我的过错。"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日,魏军劫掠居民,焚毁

百姓房屋后离去。

15.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错误。颔联承接首联,诗

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应该能够作诗千首,用夸张的手法赞美友人敏捷的

才思与高雅的情趣。)

16.①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

不愿做水中的野鸭。爬沙的螃蟹、疾行的良马、水中的野鸭都是生活中

的事物,诗人善于观察自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其截取入诗;

②诗人采用比喻,把愚钝的自己比喻成爬沙的螃蟹,把才华横溢的

友人比喻成疾行的良马,"尚策爬沙追历块"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

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比喻新奇有趣,生动活泼;

③诗人借物抒怀,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

极进取的高远志向。(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题目要求用尾联印证张镒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

罕有先生活法诗",即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这个

观点。这个观点说明了杨万里诗歌的特点:善于观察自然,捕捉生活中

的细节,鲜活有趣地抒情言志。

爬沙的螃蟹、疾行的良马、水中的野鸭都是生活中的事物,诗人却

能够将其截取入诗,说明诗人是很善于观察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托

物言情,寄托遥深。

"尚策爬沙追历块",是说像赶着缓慢爬行的螃蟹去追疾行的良马

那样,鞭策愚钝的自己去追赶学习才华横溢的友人,"未甘直作水中凫"

25

是说自己不甘做那水中平庸的野鸭。诗人用新奇有趣的比喻,生动活泼

地抒情言志,也可体现杨万里诗风之"活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