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文示例解读与特练_第1页
高考论述文示例解读与特练_第2页
高考论述文示例解读与特练_第3页
高考论述文示例解读与特练_第4页
高考论述文示例解读与特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论述文示例解读与特练考点:1.沙红兵《中国文学的经典、正典与美典》——概括词与理由2.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3.《事实与价值》——类比论证4.《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能够印证再现论思想的论据【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类比论证2.概括词与理由3.能够印证再现论思想的论据4.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考点示例】一、沙红兵《中国文学的经典、正典与美典》——概括词与理由【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对材料中引用、举例论证的理解3.下列诗文中可以成为文学正典的——论点与论据4.概括词与理由5.理论应用:金代诗人赵秉文曾评:“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内容概括文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对于文学经典的界定与要求,往往体现着独有的性质与特点。如中国古代文学往往从“正”与“妙”的差异、依存标准出发评价作家、作品,就是值得注意的经典批评的路径与特点之一。《诗》《骚》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经典,班固批评《离骚》中的一些神话传说太过妄诞,“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但也肯定其文“弘博离雅,为辞赋宗”,“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文心雕龙·辨骚》也指出《离骚》既有“同于《风》《雅》”的一面,也有“异乎经典”的一面。刘勰最后将“正”与“奇”对举,与班固所谓“明智”与“妙才”一脉相承。通过诗、骚对比,班固、刘勰都认为诗之“正”(“明智”)高于骚之“妙”(“奇”),同时承认和肯定骚的经典价值。后世的批评延续了这一标准。据《环溪诗话》记载:“环溪从兄常从容谓:古今诗人既多,各是其是,何者为正?环溪云:‘若论诗之妙,则好者固多;若论诗之正,则古今惟有三人。所谓一祖、二宗,杜甫、李白、韩愈是也。’”《䂬溪诗话》论李白、杜甫:“历考(李白)全集,爱国忧民之心如子美语,一何鲜也”,“余窃谓如论其文章豪逸,真一代伟人,如论其心术事业,可施廊庙,李杜齐名,真忝窃也。”这里,所持的标准都是“正”(可施廊庙)与“妙”(文章豪逸)。对文章的评价也同样如此。钱锺书曾指出,论文学史,当分“重要”与“美”两种看法,文学史作者常对二者缠夹不清。这对于理解文学经典也颇具启示。有些可称得上美典的作品却不一定重要,而有些重要的亦即被称为正典的,却必须同时是美的。但细绎之下,中国古代既有符合儒学正统意识形态与美学要求的诗文“正典”,也有以语言之美见长的诗文“美典”。《诗经》是最早的文学正典,《毛诗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郑玄笺云:“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无论化下还是刺上,都要在字面意思与言外含蓄或寄托的教化、批评之间维持微妙平衡。《诗经》主“文”即以艺术之工、情感之力见长。杜诗韩文也是公认的文学正典。杜甫晚年七律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黄庭坚、陈师道等学其盘硬韧瘦,陈与义、陆游等学其酣畅饱满,衍其一绪,胥足名家,反之也凸显出杜律兼备众妙的艺术特质。韩文方面,前人形容韩愈“赠序”诸文莫不极文章之变;苏轼尝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可见,“美”是《诗经》、杜诗、韩文等成为文学正典的基本条件。当然,要成为重要的文学正典,仅有美还不够。茅坤《与王敬所少司寇书》云:孔、孟没而圣学微,于是六艺之旨,散逸不传。汉兴鉴秦,招亡经,求学士,虽不敢望圣学,秦之所燔始稍稍出,……故西京之文号为尔雅。而魏晋以还,惟唐韩昌黎愈、柳柳州宗元,宋欧阳学士修,及苏氏父子兄弟、曾巩、王安石辈之八君子者,赋材不同,然要之并按古六艺及西京以来之遗响而揣摩之者,……盖尝就世之所称正统者论之,六经者,譬则唐虞三王也。西京而下,韩昌黎辈,譬则由汉而唐而宋间及西蜀、东晋是也。文学作品能否由“美”进而变得“重要”即成为正典,也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具体来说,文学正典往往要符合以下几个特质:第一是____________。这包括现实之实与平实之实,即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同时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反对虚饰、浮夸和怪奇。《诗经》最早树立典则,它推崇暗示、迂回的谲谏,但既然是谏,就是对政治缺失的严肃批评与指正。杜甫早年也以稷、契自期,晚年《登楼》诗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方回点评云:“老杜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九首,当写以常玩,不可暂废。”“‘锦江’‘玉垒’一联,景中寓情;后联却明说破,道理如此,岂徒模写江山而已哉。”指出杜律雕之琢之的诗艺,是与战乱频仍的国家命运及报国无力的哀痛相契相合的。如果王维等的神韵、意境代表着古典诗很高的境界,那么杜诗的雄浑悲壮,将个体感怆与国家民族忧叹融为一体,则代表着最高的境界。第二是____________。古代文学为了树立理想的正统标准,往往严肃批评文人在性格和道德上的种种“无行”与“瑕累”,同时认为在作家的人格修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正向关系又包括了两方面。一是人品即文品,如纪昀云:“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反过来,从文章也可以推见人品。这方面杜甫又最为典型,杜诗可当年谱看,细按行年,见其心迹。二是以内在修养、真情实感达到气盛言宜。韩愈《答李翊书》云:“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坚持长期耕耘,反对急功近利,坚持有为而作,反对无病呻吟。第三是____________。批评家往往在后世作品与六经之间建立联系,从思想到文体都要宗经合古。诗是古诗还是律诗,文是诏令还是表启,都有着使某一类诗、某一体文之所以成立的内容与形式要求。因此,在题材或内容选择、词汇运用、表现技法、文体形式等方面,代代累积的规范作用于人的意识,人们也就往往认为古代、前代具有更高的价值。朱熹云:“虞夏以来,下及魏晋,自为一等。自晋、宋间颜、谢以后,下及唐初,自为一等。自沈、宋以后,定著律诗,下及今日,又为一等。”“至律诗出,而后诗之与法,始皆大变,以至今日,益巧益密,而无复古人之风矣”。另一方面,文学创作要与古为新,杜诗韩文都是在集大成基础上的因革。秦观《韩愈论》云:“钩列、庄之微,挟苏、张之辩,摭班、马之实,猎屈、宋之英,本之以诗书,折之以孔氏。此成体之文,韩愈之所作是也。盖前之作者多矣,而莫有备于愈;后之作者亦多矣,而无以加于愈。”第四是____________。作品广为流传,或者被选入总集、类书,是成为经典的重要条件,但古代批评家也十分注意将文学正典与时俗、俚俗文学区分开来。时俗文学指一个时期里流行、受人追捧的作品,各个时期也流行不同的时俗文学。韩愈《与冯宿论文书》云:“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从负面贬抑当时的骈偶文章;元稹称杜甫律诗:“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从正面肯定杜律的脱俗。俚俗文学指来自于民间或一些文人所作的内容和格调都较通俗甚至低俗的作品。《诗经》中的“郑卫之声”历来受到诟病。《文心雕龙》亦对一些乐府作品颇表不满:“艳歌婉娈,怨诗诀绝,淫词在曲,正响焉生?”文学正典应以古雅惩时俗,以文雅救俚俗。(摘编自沙红兵《中国文学的经典、正典与美典》之“儒学正统与文学正典”)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刘勰“正”与“奇”的对举,还是钱锺书指出的“重要”与“美”的看法,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对文学经典评论的理解。B.凡是符合文学经典特征的作品一定包含着文学正典,符合文学正典特质作品一定包含文学经典的特征。C.有些可称得上美典的作品却不一定“重要”,而有些重要的正典必须是美的,这里的“重要”指的是要符合儒学正统的要求。D.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界定,要用独特、复杂的眼光来看待,需要在不断争执的动态过程中才相对稳定下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凡是符合文学经典特征的作品一定包含着文学正典,符合文学正典特质作品一定包含文学经典的特征”过于绝对,结合“这对于理解文学经典也颇具启示。有些可称得上美典的作品却不一定重要,而有些重要的亦即被称为正典的,却必须同时是美的”等可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相互关系。故选B。问题2下列对材料中引用、举例论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李白、杜甫作品是否能被看做文学正典的评价上,《环溪诗话》和《䂬溪诗话》的看法是一样的,他们都认为李、杜作品是属于文学正典的。B.作者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学杜甫之例,是为了证明杜甫晚年的七律诗很重要,符合文学正典的要求,他们各学杜甫一面即成大家。C.茅坤在儒学道统下考察文学,同时以政治正统譬喻文学正统,指出儒家政治文化思想是持续的文化主导趋向,也建构出儒学价值导向的经典观。D.作者引用朱熹所论古今之诗的“三等”变化,是为了证明,不同时代的诗在题材、内容、技法等方面不同,特别是在唐格律诗后变化更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环溪诗话》和《䂬溪诗话》的看法是一样的,他们都认为李、杜作品是属于文学正典的”曲解文意。《䂬溪诗话》评论的对象是李白,“忝窃”是谦辞,“谦言辱居其位或愧得其名”,这里是说李白就“心术事业,可施廊庙”是不可与杜甫比的。B.“是为了证明杜甫晚年的七律诗很重要,符合文学正典的要求”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杜甫晚年七律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黄庭坚、陈师道等学其盘硬韧瘦,陈与义、陆游等学其酣畅饱满,衍其一绪,胥足名家,反之也凸显出杜律兼备众妙的艺术特质”可知,举例是为了证明杜甫晚年七律是“美”的。D.“是为了证明,不同时代的诗在题材、内容、技法等方面不同,特别是在唐格律诗后变化更大”强加因果,引朱熹原文最后“而无复古人之风矣”,是想证明“人们也就往往认为古代、前代具有更高的价值”。故选C。问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中,可以成为文学正典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C.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D.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文学作品能否由‘美’进而变得‘重要’即成为正典,也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评判”以及作者给出的几个标准可知,可以成为文学正典的作品,除了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之外,还应为社会政治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A.未与现实关切,未体现文学正典的思想性。B.体现了对战争的控诉与百姓的同情,符合文学正典的要求。C.为华丽骈文,不符合“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这一要求。D.为闺怨之作,未能“将个体感怆与国家民族忧叹融为一体”。故选B。问题4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文学正典的具体特质,并阐述理由。答案循实(从实),即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同时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人格(人品、文品),作家的人格修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合古(崇古、学古),从思想到文体都要宗经合古;矫俗(惩俗、救俗、正俗),文学正典应以古雅惩时俗,以文雅救俚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针对第一点,根据原文“这包括现实之实与平实之实,即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同时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反对虚饰、浮夸和怪奇”可见,作者在这里重点论述了文学正典在内容上的“现实之实”“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平实之实”“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反对虚饰、浮夸和怪奇”。由此可知,文学正典遵循“实”这一重要特质,故可填循实(从实)。针对第二点,根据原文“认为在作家的人格修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正向关系又包括了两方面。一是人品即文品”“反过来,从文章也可以推见人品”“二是以内在修养、真情实感达到气盛言宜”可看出,此处重点论述的是作家人格修养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正向关系,故可填人格(人品、文品)。第三点,根据原文“批评家往往在后世作品与六经之间建立联系,从思想到文体都要宗经合古”“在题材或内容选择、词汇运用、表现技法、文体形式等方面,代代累积的规范作用于人的意识,人们也就往往认为古代、前代具有更高的价值”等可知,这里是在讲思想文体上的宗经合古倾向,故可填合古(崇古、学古)。第四点,根据原文“但古代批评家也十分注意将文学正典与时俗、俚俗文学区分开来”“从正面肯定杜律的脱俗”“文学正典应以古雅惩时俗,以文雅救俚俗”可知,文学正典总体上反对、鄙弃“俗”,故可填矫俗(惩俗、救俗、正俗)。问题5金代诗人赵秉文曾评:“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请结合文本,分析杜诗韩文集大成者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①内容上反映现实问题,综经合古,体现人品。②艺术形式上,语言美,兼备众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根据原文“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同时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反对虚饰、浮夸和怪奇”“杜诗的雄浑悲壮,将个体感怆与国家民族忧叹融为一体,则代表着最高的境界”等可看出杜诗韩文都反映了现实问题。根据原文“文学创作要与古为新,杜诗韩文都是在集大成基础上的因革”可看出他们都综经合古。根据原文“反过来,从文章也可以推见人品。这方面杜甫又最为典型”“韩愈……坚持长期耕耘,反对急功近利,坚持有为而作,反对无病呻吟”可看出其体现人品。由此可见,杜诗韩文在内容上反映现实问题,综经合古,体现人品。根据原文“杜诗韩文也是公认的文学正典”“杜甫晚年七律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反之也凸显出杜律兼备众妙的艺术特质”“韩文方面,前人形容韩愈‘赠序’诸文莫不极文章之变”“可见,‘美’是《诗经》、杜诗、韩文等成为文学正典的基本条件”等可以归纳出:艺术形式上,语言美,兼备众妙。摘录【钱钟书文论摘录】1.钱锺书曾指出,论文学史,当分“重要”与“美”两种看法,文学史作者常对二者缠夹不清。二、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考点解读】1.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4.阐述老人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理由——“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莱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如果有一个读者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⑤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共构。如果对峙的两方面有了强弱,那就很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最高典范,都是两难结构。⑥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也能。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⑦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传》,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一个人的“自身矛盾”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书中的故事全都高屋建瓴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秀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⑧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闭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有删改)问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是人们为了解读《离骚》而强加上的普遍都能理解的主题。B.西方艺术作品主题思想和结论比较模糊,没有统一的理解,更接近伟大作品本身。C.黑格尔论述了《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中的两难,认为其是文学典范的必备条件。D.拐杖和两难调解方案,都是人们基于世俗心里做出的封闭解读,远离了作品伟大之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黑格尔论述了《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中的两难”错误。黑格尔“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可知,文学典范的必备条件是两难结构,不是两难。故选C。问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人们对好作品的标准普遍存在着认知偏差,容易影响对伟大作品的判断。B.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对胜利与失败无果而终的论辩,都是因为双方论据势均力敌。C.“万丈深渊”指的是两难结构,批评家自身无法理解,他们提出的调解方案依然是“伪解决状态”。D.伟大作品的创作最忌开宗明义、洞察一切,而应把作者与观众一起带入作品中,去主题化、结论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去主题化、结论化”错误,原文“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可知,是没有明晰的主题,也没有简明的结论。故选D。问题3下列《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一项是(

)A.妙玉内心善良,作为出家人她以慈悲为怀。她非常瞧不起身份低微的刘姥姥。B.史湘云在群芳射覆游戏中私传谜底给香菱,被当场拿获。对待主仆不分厚薄。C.薛宝钗出手相救使香菱避免沦落薛蟠之手。她明知金钏死因却说她贪玩,失足落水。D.王熙凤精明能干,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她心狠手辣“反误了卿卿性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中“两难”是指“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A.妙玉一方面出家,有慈悲的一面,一方面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符合“两难”的处境。B.史湘云在对待主人和仆人态度一样,心地宽阔,随性行事,善解人意,没有两难结构。“两难”。D.王熙凤一方面精明能干,是治家的能手,另一方面却草菅人命,心狠手辣,两者是“两难”的表现。故选B。问题4请依据《老人与海》课文节选部分分别阐述老人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理由。答案①失败者:老人几经挣扎,终于捕获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②成功者:桑提亚哥认为“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五斗鲨鱼,坚韧不拔、永不服输,表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当他的鱼刀被折断的时候,我们谁都明白失败在所难免,再也无法击退鲨鱼的袭击了。往后,无论怎样的努力,终将归于失败,在这个层面上讲,老人是失败者。依据课本的小说节选,在归航的途中,面对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主人公桑地亚哥一直战斗到手无寸铁,赤手空拳为止。尽管失掉了那条费尽千辛万苦才捕到的大鱼,但是,他却是一位英雄和胜利者。老人根本没有屈服和妥协的念头——不管能不能赢,他决不低头。不论你是多么凶恶的鲨鱼,只要你敢于咬我的鱼,我就要向你举起木棍——只要有东西可举,我就要举,然后重重地敲下来。实在无物可举时,我还会举起赤空的拳头——尽管这于事无补,是自信和毅力让老人又是胜利者。问题5材料第⑧段认为“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请用第③段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①两种常规选择把伽利略表现成了典型的科学家形象,分别封闭在天文观察与发现领域和与教会冲突中。②布莱希特把伽利略置于一个作为普通人该不该屈服的两难结构中,没有把他封闭在科学领域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定位上。③布莱希特在书中没有给出自己的结论或偏向,而是把一切人都卷入到该不该屈服的苦恼中,这种艺术效果依然引发着今天和未来观众的深思,震撼人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意思伟大作品都存在无法明确的两难,是没有定论的开放型作品。原文“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可知,两种常规选择把伽利略表现成了典型的科学家形象,分别封闭在天文观察与发现领域和与教会冲突中。原文“但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可知,布莱希特把伽利略置于一个作为普通人该不该屈服的两难结构中,没有把他封闭在科学领域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定位上。原文“布莱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可知,布莱希特在书中没有给出自己的结论或偏向,而是把一切人都卷入到该不该屈服的苦恼中,这种艺术效果依然引发着今天和未来观众的深思,震撼人心。【考题对接】一、《事实与价值》——类比论证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事实与价值=1\*GB3①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2\*GB3②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然而,事实却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事实”这个词儿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有关——证据当然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3\*GB3③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我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檩子,制成木板。树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4\*GB3④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李四打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拳”截取下来的。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5\*GB3⑤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6\*GB3⑥我们为了论证什么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在有些领域,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作出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但判断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系了起来。=7\*GB3⑦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弓箭因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8\*GB3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然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里拿走了1000元。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也容许其他的解释,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法庭要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事实。⑨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1.(2分)第②段加点词“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具体指2.第=3\*GB3③段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4分)3.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一、《事实与价值》【答案】1.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才从发生的事情中确立的(或选择、截取的)。(2分)2.示例一:论证充分。第=3\*GB3③段紧承第=2\*GB3②段“事实的论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做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等。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抽象事理类比,把道理阐释得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答案示例二:论证不够充分。第=3\*GB3③段紧承第=2\*GB3②段“事实的论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做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等。虽说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但对成为“证据”的事实的目的性强调不够,止于类比,深入分析阐释还不够,因此我认为论证不够充分。3.本文首先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银元不同判断的现象,引出“事实与价值”是否需要区分这一论题;然后运用类比、比喻论证比较“事情”和“事实”的区别,阐明事实截取于事情之中,但角度等不同,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以法庭、科研与日常生活对事实要求的区别,论述“通常”情况事实与价值连在一起,进而强调法庭和科研是只陈述事实和专注于事实的;最后得出并没有事实和价值两个世界,不过有时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事实和价值相分离这一结论。二、《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能够印证再现论思想的论据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①当你看完一本经典的名著,亦或者精彩跌宕的悬疑小说,你会不会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手中那本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亦或者我们可以用一种更规整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②法国哲学家欧盖尼·弗尔龙在他的著作《美学》中提出:所谓艺术,即心灵情感的表现。他的这一定义拉开了文学表现论的序幕。秉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把文学视为是一种心灵的外化,无论是戏剧的演绎,还是诗歌的咏叹,都不过是传递内心情感的外在媒介。从更高维度看,不单单是文学,包括绘画的线条、音乐的旋律,这些艺术形式也一同参与了“表现论”的构建:其所拥有的特殊艺术语言都是人内心抽象情感具现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符号。一般我们普遍认为,弗尔龙的这一定义是对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特点的有力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以瑰丽多彩的想象、善恶美丑的对立以及澎湃昂扬的情感为基础,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一实践供给了表现论的理论基础。③但是表现论无法克服由其定义内涵所引发的现实诘难:如若说文学作品以抒发心灵为最终旨归,那么它的形成应该往有利于作者现实生存的方向行进,可海明威、芥川龙之介乃至中国的海子都以自我生命了断的方式作为人生叙事的结束,不免令人对表现论之于心灵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生疑。可见仅仅抒发情感,并无助于对于现实的改善,尤其是基于一些由现实问题产生的文学作品。④与表现论相对应的是再现论。后者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再现生活,真实呈现某种生活原型或背景。早在古典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便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对于文学本体作用的较早阐释。而在文艺复兴后,欧洲的艺术家将这一思潮从“对生活的还原再现”进一步明确指向现实社会,并赋予其一定的政治职能。至此再现论实践创作可以进一步迈向批判现实主义,通过主动呈现和暴露社会的丑态现象,引导读者对现实境遇的关注,司汤达的《红与黑》,哈代的《苔丝》等一大批此类作品相继应运而生。⑤不过在诸多批评者看来,再现论的现实批评作用实质上是一种文学的越俎代庖。如果文学的作用主要聚焦在政治批判性,它如何与历史、政治等学科区分?它是否有必然超过这些学科之上的对现实指涉作用?还是说它文学的使命本应该植根于自身特有的形式上,坚守自己特有的艺术立场?这也就催生了形式论。⑥形式论者强调任何一种艺术在产生特定效果时,都必须恪守自己的立场:即首先遵守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绘画重视自己的画面构图,音乐强调自己的旋律变化,正如文学应该寻觅属于自身不易被替代的表现手法。在形式论的文学观中,过于强调自身心灵感受的表现论和妄图指导外部世界的再现论都是一种“不本分”行为,真正的文学应该努力展现独属于自身有区别性的美。显然王尔德和唯美主义思潮是这一观点的绝对拥趸。⑦从以上各类理论的阐释,我们不难看出三类观点的共同之处:都渴望通过强调文学作用的方向来定义文学本体价值。不过这一思路易于陷入功利主义的陷阱,仿佛文学是先有特定作用才运用而生的工具。我们不认为文学的目的性先于它的存在本身,恰恰相反,文学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的学科,所以它必然首先以人为核心。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种不矛盾于以上思潮但又可以包含它们的更完满解释是:文学的产生只是在解释人的存在,展现人的生命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显现论。文学并不是一个好为人师的老先生非要揪着读者的耳朵听他唠叨,并且勒令你第二天还要复述他的话,他应该是一个阅尽沧桑的说书人,在讲完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生命状态后便转身离去,只留下听故事的人驻足叹息,感受到心中升起一股悲悯——这份悲悯来自渺小个体的人对宏大世界的无力。这或许是文学真正承载的属于人的渴望。1.第⑤加点字“越俎代庖”在文中具体是指

2.以下选项可以根据原文内容推断出的一项是(

)A.由于表现论的文学思潮,欧洲文坛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B.《红与黑》等作品是基于再现论文学观的进一步发展。C.海明威等人的文学作品抒发对生命的绝望,导致作者的自尽。D.显现论主张解释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与其它三种主张完全不同。3.以下能够印证再现论思想的一项是(

)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诗言志,歌永言C.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D.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以下对形式论概括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为人生而艺术 B.为快乐而艺术 C.为生活而艺术 D.为艺术而艺术5.关于《窦娥冤》的文学作用属于哪一类,小明认为属于“再现论”,而小红则认为是“表现论”。假如你是小明(或者小红),请站在自己的立场与另一人对话,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评析。二、《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答案】1.再现论的现实批评作用超出自己的范畴而去处理历史、政治等学科范畴的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写出“越俎代庖”在文中具体含义,即词语的语境义。“越俎代庖”的本义是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原文第五段“不过在诸多批评者看来,再现论的现实批评作用实质上是一种文学的越俎代庖。如果文学的作用主要聚焦在政治批判性,它如何与历史、政治等学科区分?它是否有必然超过这些学科之上的对现实指涉作用?”据此看出,“越俎代庖”的语境义是指再现论的现实批评作用超出自己的范畴而去处理历史、政治等学科范畴的事情。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由于表现论的文学思潮,欧洲文坛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错。原文第二段“一般我们普遍认为,弗尔龙的这一定义是对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特点的有力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以瑰丽多彩的想象、善恶美丑的对立以及澎湃昂扬的情感为基础,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一实践供给了表现论的理论基础”,据此看出原文是说弗尔龙的定义对欧洲文坛的浪漫主义文学特点进行了概括,并供给了表现论的理论基础,不能推理出表现论使欧洲文坛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B.由原文可推断出结论。原文“而在文艺复兴后,欧洲的艺术家将这一思潮从‘对生活的还原再现’进一步明确指向现实社会,并赋予其一定的政治职能。至此再现论实践创作可以进一步迈向批判现实主义,通过主动呈现和暴露社会的丑态现象,引导读者对现实境遇的关注,司汤达的《红与黑》,哈代的《苔丝》等一大批此类作品相继应运而生”,据此看出再现论实践创作可以进一步迈向批判现实主义。C.“海明威等人的文学作品抒发对生命的绝望,导致作者的自尽”错。原文第三段“但是表现论无法克服由其定义内涵所引发的现实诘难:如若说文学作品以抒发心灵为最终旨归,那么它的形成应该往有利于作者现实生存的方向行进,可海明威、芥川龙之介乃至中国的海子都以自我生命了断的方式作为人生叙事的结束,不免令人对表现论之于心灵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生疑。可见仅仅抒发情感,并无助于对于现实的改善,尤其是基于一些由现实问题产生的文学作品”,据此看出原文并未说海明威等人的文学作品抒发对生命的绝望,是说对表现论之于心灵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生疑,无助于对于现实的改善。D.“显现论……,与其它三种主张完全不同”错。原文第三段“我们不难看出三类观点的共同之处:……我们完全可以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