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之必然趋向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出出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接壤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可用来说明()A.农耕文明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B.游牧文明的扩张性与开放性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 D.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答案】C【解析】材料前半句呈现多样性,有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材料后半句体现两种文明的交融和交流,C项正确;A项和B项只是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排除;材料体现文明的多元性而无法体现一体性,排除D项。故选C项。2.如图为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录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它反映出当时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最好的朋友恩基杜被杀身亡,在悲痛中,他不愿放弃他的朋友。当国王接受沮丧现实的时候,吉尔伽美什出发去寻找永恒的秘密。在海洋底部,他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不料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A.神灵崇拜盛行的社会生活 B.渴望人类永生的观念C.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 D.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吉尔伽美什想尽一切方法拯救最好的朋友恩基杜的生命,如材料中“他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不料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但最后未能如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有些规则是无法改变的,人必将走向死亡,而死亡是无法复生的,即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灵崇拜盛行,排除A项;材料不是人类渴望永生,而是吉尔伽美什想拯救他朋友的生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对生活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3.希波战争后,柏拉图三次说到波斯兵力胜过雅典,无论是马拉松战役还是萨拉米斯海战,雅典均是以弱胜强。伊索克拉底在《泛希腊集会辞》中指出,希波战争时雅典面对波斯强大的海军和部分希腊人的背信弃义,决心为了“自由”而战。这些言论()A.使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B.培育塑造公民的勇敢品格C.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D.借用战争来建构国家形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古雅典城邦。根据材料“希波战争后,柏拉图三次说到波斯兵力胜过雅典,……雅典均是以弱胜强。伊索克拉底在《泛希腊集会辞》中指出,希波战争……决心为了‘自由’而战。”可知,两者都强调了希波战争中雅典以弱取胜的信息,雅典的胜利确保了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及安全,这有助于构建雅典城邦的形象,D项正确;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此时的古希腊人文主义并不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塑造公民勇敢品格的信息,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排除C项。故选D项。4.早期罗马法规定,无论当事人的主观状态如何,只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式完成,契约就具有法律效力;从公元前l世纪起,罗马法规定,由于海难、海盗、抢劫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的违约,司法要予以救助并允许债务人抗辩。这一变化表明()A.罗马共和国开始注重社会平等问题 B.法律体制的公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罗马民主改革 D.成文法取代了习惯法是历史的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与早期罗马法相比,公元前1世纪以后的罗马法考虑到了当事人的主观状态,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的违约,司法要予以救助并允许债务人抗辩,这表明法律体制的公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社会平等问题,且“开始”材料无从得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规定的变化,与民主改革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规定的变化,与成文法取代习惯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有英国学者指出,整个中世纪,当英国国王力量虚弱或国王尚未成年时,就会出现更多的贵族控制下的官僚政府;当国王强大时,就会出现国王个人控制下的王室政府,但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这一变化的背景是,16世纪英国()A.成为主权强大的民族国家 B.国王权力不断受到限制C.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D.封建庄园经济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6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6世纪以前,英国国王和贵族围绕国家权力进行了激烈斗争,国王力量虚弱时,贵族对政府的控制加强,国王强大时,国王对政府的控制加强,但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结合所学,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贵族势力被进一步削弱,英格兰逐渐建立了民族国家,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A项正确;16世纪英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国王和贵族的权力变化,与资产阶级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政治而非经济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6.英国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希腊人发明,传入印度,又传入阿拉伯,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是由于各文明交流促进的,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贸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人的创新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7.阿兹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产生了初级的文字和阶级分化,而且他们的生计活动富有创造力,利用浮动园地和水利设施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效能,但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据此可知阿兹特克文明()A.依然处于原始社会 B.文明演进动力不足C无法建立中心城市 D.尚未进入国家阶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阿兹特克相对亚欧文明来说,地理位置封闭,文明演进动力不足,没有产生金属工具以及发达的工具,B项正确;阿兹特克有了阶级分化,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兹特克文明是否进入国家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8.据记载,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当时一棵郁金香被炒到3000荷兰盾,可以交换8只肥猪、4只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奶酪、1个银制杯子、1包衣服、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B.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C.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D.荷兰丧失“海上马车夫”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当时一棵郁金香被炒到3000荷兰盾,可以交换8只肥猪、4只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奶酪、1个银制杯子、1包衣服、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可得出荷兰出现了以物抵物的交换经营方式,说明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A项正确;材料与价格革命无关,价格革命是指市场物价高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贸易中心的变化,也没有涉及到地位的丧失,排除CD项。故选A项。9.1484年意大利学者皮科写道,上帝对人这样说:“我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央,以使你观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我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使你死亡或永生。归根结底,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你的方式来构建自己。”这一看法()A.开启意大利宗教改革的序幕 B.体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84年(欧洲)。根据材料“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你的方式来构建自己。”可知,意大利学者皮科认为,人是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重新构建自己,说明要对个人进行改造,重塑新的个人,体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而材料中时间早于此时间,排除A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天主教会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0.18世纪欧洲的一位著名人物提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群众的圈套。”上述观点体现了()A.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 B.宗教改革的主题思想C.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 D.资产阶级革命的追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据材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群众的圈套”可知,康德强调不盲从于任何权威,批判质疑,理性思考,所以这一观点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C项正确;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是人文主义,是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材料强调的是理性思考,排除A项;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不符合理性思考,排除B项;据材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求是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不能实现思想启蒙,排除D项。故选C项。11.卢梭认为,个人的最大自由无疑是群体的最大不自由,而“在社会状态中,正义代替了本能,行动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性”,因此个人必须服从公共意志,建立政治共同体,“遵守同样的条件”,才能获得全部的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据此可知,卢梭主张()A.以公意保障个体的平等 B.契约是全体一致的同意C.人民应该让渡个人权利 D.国家是保障自由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个人必须服从公共意志,建立政治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认为个人的自由不是没有限度的,个人要服从公共意志,国家是保障自由的工具,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个体平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契约,排除B项;卢梭没有提出人民应该让渡个人权利,排除C项。故选D项。12.外国学者对西方某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有如下的评论:“这是反面经验,因为它引发了反对它的民族主义,但也是正面经验,因为在占领者走后……在政治辩论中,祖国、人民、民族、个人自由等概念具有重要地位。”这段评论描述的是()A.光荣革命实现英国政体的转变 B.美国联邦宪法颁布的伟大意义C.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 D.法国大革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广义的法国大革命包括了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对外的战争对欧洲既有传播大革命理念的作用,也有对欧洲国家的侵略性,引起了广泛的民族主义,D项正确;英国没有被占领,不符合材料“因为在占领者走后”的描述,排除A项;美国不符合材料“引发了反对它的民族主义”的描述,因为美国是反对英国的殖民,实现自己的民族独立,排除B项;德意志统一是通过对外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也没有被占领,排除C项。故选D项。13.有学者说,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只不过是按照普鲁士的纪律捆在一起的一些地方政权的集合体”。该学者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德意志帝国()A.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B.是在普鲁士主导下创建形成的C.重新确立了普鲁士的领导地位 D.为容克贵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是在普鲁士主导下完成的,根据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但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帝国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联邦会议主要由普鲁士操纵,国家的主要统治力量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为主,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政治体制……保守”,排除A项;普鲁士是通过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才确立了在德意志的领导地位的,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容克贵族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B项。14.从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为限制总统权力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些“准立法权”,使得“那些管理政府日常工作的独立管理机构制定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与法规……成为构成联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动脉”。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A.保证了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致使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遭到破坏C.未能摆脱政党分肥制的影响 D.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博弈中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国会为了限制总统在立法和行政权力上的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定的立法权,通过这种委托形式,文官扩大了对国会立法决策的影响力,推动了文官制度的演变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的政治化倾向,而非保证公共权力运行,排除A项;三权分立原则未遭到破坏,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反映出政党制对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5.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 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 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会议对国际河流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并设置了相关的机构,这些规定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C项正确;“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排除B项;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A项。16.1701年,一位英国人在《东印度贸易观感》一文中写道:“当东印度贸易向我们提供比我们更为便宜的货物,它将迫使我们去发明加工工序和机器,使我们有可能以比较少的劳力和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把我们的制成品的价格降下来。”以上史料()A.揭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源 B.证明了印度的生产率高于英国C.丰富了工业革命研究的视角 D.反映出亚洲具有明显贸易优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东印度贸易向我们提供比我们更为便宜的货物,它将迫使我们去发明加工工序和机器,使我们有可能以比较少的劳力和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把我们的制成品的价格降下来”可知,廉价货物的冲击促使英国生产力的变革,即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丰富了工业革命研究的视角,C项正确;工业革命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证明印度的生产率高于英国,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力,亚洲具有明显贸易优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7.19世纪最后30年中,英国议会中两大政党的最大分歧是关于“无形帝国”和“有形帝国”的争论:自由党政府坚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无形帝国”,保守党则主张限制自由贸易,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有形帝国”。这一分歧()A.改变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 B.反映了英国实力变动的现状C.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 D.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由放任政策曾是英国强大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保证,英国19世纪后半期开始衰落后,自由放任政策不得不被修改并终止,从无形帝国政策向有形帝国政策转变,故材料中的争论反映了英国实力变动的现状,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两党的争论,得不出改变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实现了工业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8.下表所示的是英、法、美、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单位:%)。其中,④代表的是()国家/年代1880年1900年1913年1928年1938年①22.918.513.69.910.7②14.723.632.039.331.4③8.513.214.811.612.7④7.86.86.16.04.4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答案】B【解析】解读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较少,比重偏低,且制造业的相对份额在逐渐减少,所以④代表的是法国,B项正确;英国作为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制造业实力强大,但一战后受到战争的打击,制造业的相对份额逐渐减少,所以①为英国,排除A项;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呈不断上升趋势,经济实力强大,制造业的相对份额逐渐增加,所以②为美国,排除C项;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制造业的相对份额逐渐增加,所以③为德国,排除D项。故选B项。19.恩格斯回忆说:“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以外的,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地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恩格斯此话表明当时()A.社会主义者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阶级亟须科学的指导思想 D.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根据“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地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可知,恩格斯等工人阶级的领导人认为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工人阶级自身努力,而一些人却向“有教养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寻求支持,说明工人阶级亟须科学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人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A项;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20.1871年,巴黎公社在关于选举的公告中明确指出,公社委员会即是"公社议会"或"市政议会”,是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把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实行“议行合一”,明令“公社委员应担负所在区的行政领导工作”。这表明巴黎公社()A.宣告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B.改良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C.明确了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原则 D.实践了工农联盟的革命方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议行合一”、“公社委员应担负所在区的行政领导工作”并结合所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可知政权具有无产阶级民主性质,C项正确;首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排除A项;“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政治架构,不能说改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农联盟,排除D项。故选C项。21.1889年,第一次泛美会议召开。在接连抛出“和平共处”与“谋求友好贸易”的诱饵后,美国在会议上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即“达成解决成员国纷争的仲裁协定,同意修建一条连接南北美洲的铁路;建立了泛美联盟的雏形”。这表明泛美会议的召开()A.维护了拉美的独立 B.消弭了美洲国家间的分歧C.彰显了美国的意志 D.推动了世界贸易有序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泛美会议是1889年美国为控制拉丁美洲各国召开的一次美洲国际会议。从材料“美国在会议上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主要体现了美国的利益要求,维护其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C项正确;19世纪初期刚获得独立的拉美各国要求建立泛美联盟,抵御欧洲的殖民侵略,为了独霸西半球美国利用门罗主义,接过“泛美主义”旗帜,于1889年10月至1890年4月在华盛顿召开由18个国家参加的第1次美洲国家国际会议(即泛美会议),A项无法体现出美国的真实意图,排除A项;“消弭了”用词过于绝对,分歧依然存在,排除B项;泛美会议是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会议,无法得出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2.印度国大党成立后,提拉克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是使人民互相接近的重要手段,并宣称《薄伽梵歌》是印度“吠陀宗教树上所结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A.谋求民族派的合法政治地位 B.弘扬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C.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 D.打击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答案】C【解析】【分析】提拉克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由此可知,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谋求民族派的合法政治地位,排除A项;弘扬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打击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不符合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23.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答案】A【解析】拉美文化来源包括黑奴从非洲带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瑞典等欧洲人带来的海盗文化,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等,反映出拉美文化具有多元性,拉美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说明拉美文化具有独特性,A项正确;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侧面,偏离了材料整体,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拉美文化促进了不同种族交融等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4.据统计,1914年法国只有1.5%的人逃避征兵,远远低于官方原先估计的5%一12%;在没有征兵制的英国,在一战爆发后的10个月中共有200万人志愿服役;德国人根本不曾萌生违抗命令的想法:俄国在总数1500万的兵役征募者中只有几千人抗命。据此可知,当时的欧洲()A.民族主义泛滥 B.自主意识强烈 C.社会理性丧失 D.民主氛围深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的欧洲。从材料中所统计的欧洲各国逃兵的人数及占比可以看出,此时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愿意为自己的国家民族而战,说明当时各国的民族主义泛滥,不惜上战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为民族而战,而不是个人的自主意识,排除B项;为国家而战也是理性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氛围,而是民族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25.1919年,法国的女性法学学生是1914年的10倍,女性医学学生是那时的3倍;超过30岁的英国妇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选举权,德国的妇女投票权更为完整;裤子成为可以接受的妇女服装,裙角也骤然上升。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科学教育水平提高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马克思主义传播 D.工业化迅速开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9年,欧洲女性获得更多的教育、政治等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男性数量大量减少,战后经济政治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这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B项正确;科学教育水平在当时并没有显著的提高,且这与女性权利增多关系不大,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是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女性权利增多关系不大,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1919年主要是战后经济政治建设,而不是工业化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26.据《列宁全集》载,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下列做法符合“围攻”的是()A.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B.工业领域推行了“新经济体制”改革C.主张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D.使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材料中的“强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现在要转向“围攻”即实行新经济政策,政策的内容之一是使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项正确;A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排除A项;B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故排除B项;C是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改革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7.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认为此时的国际社会“产生着最深刻、最尖锐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这种危机孕育着新战争”。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时有出现,甚至有联合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的行动。由此推断,苏联将()A.把维护国家安全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B.调整战略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支持欧洲工人运动来缓和国际矛盾 D.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来应对危机【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时有出现,甚至有联合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的行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了封锁的行动,促使苏联调整了国家发展战略,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安全,涉及的是反对西方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洲工人运动的状况,排除C项;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并不是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28.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考查二战。材料反映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实际上仍然奉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导致战争的进一步扩大,说明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D项正确;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并未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教训,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德军入侵波兰时尚无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C项。故选D项。29.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生动地描述了“新殖民者”的形象,他们手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殖民者”形象的转变是由于()A.旧国际秩序的长期存在 B.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C.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欧美国家实力普遍衰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殖民者的形象由“枪支”、“战斗服装”、“传教的福音”,转变为“计算器”、“上班的服装”、“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所以造成“殖民者”形象转变是由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项正确;二战后的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所以旧国际秩序在二战后已经瓦解,并未长期存在,排除A项;新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推行,并不是两极格局形成与瓦解的原因,排除B项;二战后,西欧国家实力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30.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竞选演说中谈到:“有些经济学家仍在试图找出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在1929年遭受挫折。我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我认为我是了解的,使我们遭受打击的是十年的放荡不羁,十年的集团的利己主义———所追求的唯一目标表现在这种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结果是,98%的美国人口都遭受到天诛地灭。”这一演说()A.强调实现社会平等的意义 B.体现实行国家干预政策的意图C.主张改变奢侈浪费的风气 D.旨在抨击某些经济学家的迟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有些经济学家仍在试图找出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在1929年遭受挫折。我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我认为我是了解的,使我们遭受打击的是十年的放荡不羁,十年的集团的利己主义所追求的唯一目标表现在这种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结果是,98%的美国人口都遭受到天诛地灭。”可知,罗斯福认为,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十年的放荡不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即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要摆脱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需要进行国家干预经济,B项正确;强调实现社会平等的意义,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平等,排除A项;主张改变奢侈浪费的风气,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旨在抨击某些经济学家的迟钝,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1.20世纪5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组织了一批美国体育界名人访问亚非拉国家,希望通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士与当地民众直接接触,从而改善亚非拉国家民众心中的美国形象。该做法旨在()A.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 B.扩大美国文化影响C.与他国进行非政治性交流 D.推动体育文化外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组织了一批美国体育界名人访问亚非拉国家,希望通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士与当地民众直接接触,从而改善亚非拉国家民众心中的美国形象。”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组织一批美国体育界名人访问亚非拉国家,改善亚非拉国家民众心中的美国形象,这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维护,扩大美国的影响力,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A项正确;通过对亚非拉国家的访问,扩大了美国的影响力,而不单单是美国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与他国进行非政治性交流是表象,而非实质目的,排除C项;体育文化外交是表象,而非实质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32.1964年中法建交被称为“外交核弹”。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中法建交后各国的连锁反应说明了()A.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出现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D.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可见中法建设后,各国处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发表了不同的态度,可见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越来越多,世界朝着多极格局趋势发展,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调各国对中法建交的态度,并非中国综合国力如何,排除A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所述并不能推出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33.1989年,在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即:美国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转向突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推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自决与独立”,“促进各种思想和民主价值观在苏联的自由交流”。布什政府进行的战略调整主要是基于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推动 B.苏联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C.美国长期的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 D.美苏两国国家实力对比差距明显【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89年是苏联解体前夕,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受困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美苏两国的国家实力出现差距,因此此时的美国侧重以经济手段与苏联对抗,故选D;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排除A;此时的苏联没有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排除B;布什政府的战略调整本质上来说还是与苏联的对抗,所以主要是由于两个国家国家实力的差距,而非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排除C。34.1959年,印度同时开工的鲁尔克拉、杜加普尔、比莱钢铁厂都是年生产能力达百万吨级的大型钢铁厂,对西德、英国和苏联的援助依赖性较强。印度石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有限,严重依赖进口。一位美国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尼赫鲁时代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国际事业。”由此推知,当时印度()A.成为东西方争夺的焦点 B.坚定执行不结盟政策C.民族振兴道路崎岖坎坷 D.开启了工业化的历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印度工业的发展依靠国际资本和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从长远来讲,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说明印度民族振兴道路崎岖坎坷,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度成为东西方争夺的焦点,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61年,排除B项;开启工业化的历程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5.“由于国家保持食品的低价,不断扩大补贴规模,1989年用于食品需求的补贴金在国家预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1/3左右,主要食品零售价的补贴份额已高达80%。”该材料表明当时的苏联()A.牺牲农业以推进工业化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甚微C.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9年左右的苏联。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89年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了保证食品的低价,国家不得不增加食品价格补贴,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折射出政府无法通过经济改革稳定物价水平,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甚微,B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对食品提供价格补贴,并非牺牲农业,“牺牲农业以推进工业化”与本题结论不一致,排除A项;本题的主要结论是政府很难真正稳定物价,“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与本题结论不一致,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与本题结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36.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对中间技能人员的替代最为严重,而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则有所增加。该学者意在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A.扩大了收入的差距 B.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C.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D.增加了社会失业的风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替代一部分中间技能人员,而增加了对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的岗位需求,影响了岗位需求和就业结构,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岗位收入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经济增长情况,排除C项;根据材料,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可能导致一部分中间技能人员失业,但同时有利于增加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就业岗位,不能简单认为人工智能增加失业,排除D项。故选B项。37.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两位领导人所要表达的相似思想是()A.自由放任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 B.社会保障体系不利于社会稳定C.社会福利政策已不适应新形势 D.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政府减少福利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自由放任政策,排除A项;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反映要改革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仍是社会需要的。排除C项。故选D项。38.据报道,美国商务部以提高芯片“供应链透明度”为由,要求台积电、三星等晶圆代工厂交出被视为商业机密的库存量、订单、销售纪录等数据。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表示,如果他们不自愿分享信息,她可能会援引冷战时期的《国防生产法》,迫使他们分享信息。这表明()A.美国力图解决全球芯片短缺问题 B.科技的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根本C.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D.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面临阻力【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商务部通过强制手段,要求台积电、三星等晶圆代工厂交出被视为商业机密的库存量、订单、销售纪录等数据,说明的是经济全球化受到美国的霸权主义的阻碍,也反映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面临阻力,D项正确;美国强制合作伙伴交出商业机密不能解决芯片短缺问题,排除A项;材料与科技的自主创新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排除C项。故选D项。39.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为声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埃及和叙利亚,对以美国为首的偏袒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了禁运,使得油价暴涨,引发197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结束,出现了广泛的长期的“滞胀”现象。这说明了()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两极对峙B.全球化促使世界经济和政治紧密相连C.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D.石汕输出国组织控制世界经济主导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年西方。材料体现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行为,最终引发了“滞胀危机”,说明的是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和政治已紧密相连,B项正确;两极对峙是指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并不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峙,排除A项;材料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至今仍然是发达国家掌握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并非是石汕输出国组织控制世界经济主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40.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A.中国积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D.中国的合作方案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BD说法过于绝对,部分西方国家并不认同该主张,排除。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小题,其中第41题11分,第42题17分,第43题1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律在两河流城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英国学者萨格斯统计,在迄今所发现的楔形文献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在苏美尔文献中占95%左右。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法典的制定和颁布成为两河流域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乌尔第三王朝国王乌尔纳木颁布的《乌尔纳木法典》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开创了两河流域成文法典之先河。影响最大的法典当属《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摘编自关颖、唐韵娣《欧洲文化源流》材料二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其宪法被西方学者誉为“近代宪法之母”,不过英国至今并无一部系统、完整的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其宪法的渊源包括三部分:成文的宪法性法律、不成文的宪法性惯例以及涉及宪法制度的判侧。英国宪法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无论其成文的宪法性法律,还是不成文的惯例和判决,都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定型、完善的。新的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旧的宪法渊源,而是对旧的渊源的继承和充实,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摘编自《外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法律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台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近代英国宪政形成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史实对文叶·划线部分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答案】(1)特点:法律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关注社会生活);立法受到高度重视(法律服务于国家统治);法律逐渐规范化、成文化(注重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涉及内容广泛;法律较为完整和系统化。(任四点)(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历史传统的影响(任四点)举例说明: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是一贯的精神。从最初用法律限制王权到《权利法案》将部分王权转移至议会,适应资产阶级需求,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英国宪法在继承中不断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由材料“法律在两河流城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知,法律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由材料“乌尔第三王朝国王乌尔纳木颁布的《乌尔纳木法典》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开创了两河流域成文法典之先河。”可知,法律逐渐规范化、成文化(注重法律的权威性);由材料“影响最大的法典当属《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可知,法律涉及内容广泛;法律较为完整和系统化;立法受到高度重视(法律服务于国家统治)。【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关于促进近代英国宪政形成发展的因素,由材料“英国宪法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无论其成文的宪法性法律,还是不成文的惯例和判决,都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定型、完善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13世纪的《大宪章》的颁布为英国的近代宪政的形成奠定基础;据所学可知,近代英国的宪政是人类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来讲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在革命成功后践行启蒙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第二小问,举例说明划线部分的观点,据材料划线部分“新的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旧的宪法渊源,而是对旧的渊源的继承和充实,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知,英国近代宪政发展并没有彻底告别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旧宪法,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是一贯的精神。从最初用法律限制王权到《权利法案》将部分王权转移至议会,适应资产阶级需求,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英国宪法在继承中不断发展。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蛆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自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材料二到20世纪末,国际经济关系已逐渐类似于一个全球自由市场。在前共产主义国家,指令性经济的垮台终结了它们与外部世界的隔绝,它们的领导人欢迎国外投资者及其奋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新型私有工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大的经济力量是跨国公司、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它们的投资和投机性活动,每天让数万亿美元在世界流动。计算机使用和通讯的全球化,打开了以类似方式完成分散的员工工作的可能,这种“外包制”在印度发展尤为迅速。——摘编自(美)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些变化对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推动“国际经济关系已逐渐类似于一个全球自由市场”的因素。【答案】(1)变化:英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国际贸易规模扩大;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任三点)影响: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加剧;殖民扩张加剧了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任三点)(2)因素: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指令性经济的垮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