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月10日上午8:00—9:15;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表明西周时期()A.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 B.君权至上地位得以确立C.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 D.血缘宗法观念逐渐强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殷商以前包括周初的最高统治者对地方的控制比较松散,而分封制实施以后,周天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说明和夏商相比,西周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而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实行,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中枢权力体系,排除A项;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2.秦汉时期,人们流行用胶泥块封住简牍文书并在泥上按压官印,用于检查核验,防止私拆泄密,这就是“封泥”。下列“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A.行政职官制度 B.制陶工艺演变C.书写载体变化 D.基层治理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图1右丞相印(秦朝)、图2弋阳侯相(东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行政职官制度,秦朝中央设立丞相,丞相有左右二员,东汉地方存在侯国官制,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制陶工艺演变,排除B项;材料中书反映的是简牍文书,书写载体没有变化,排除C项;秦朝“封泥”反映的是中央官制,东汉“封泥”反映的是基层治理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3.宋神宗时期,外戚向氏兄弟“交通宾客、漏泄机密”,翰林学士蔡京等“奔走其门,务相交结”,因而“物议籍籍”。右正言陈璀上疏指责道:“谄事外戚,不畏上天,一至如戏”,请求朝廷“流窜蔡京”。最终,蔡京被贬官出京城。朝廷这一做法()A.有助于政府公信力提高 B.打击了勋贵旧族势力C.推动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D.杜绝了朝纲不良风气【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交通宾客、漏泄机密”,“奔走其门,务相交结”,“流窜蔡京”等信息可知北宋时期,蔡京等由于交结外戚,受到了言官的弹劾,说明宋代政府反对朝臣结交权贵,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政府在民众中形象,树立政府威信,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皇后的弟弟向氏兄弟的惩处,排除B项;材料属于言官陈瓘上疏指责的个体行为,排除C项;杜绝了朝纲不良风气,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4.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中体现清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宋明清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 B.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乡约宣讲朱元璋‘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所渗透,体现了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B项正确;儒家教化和法律的结合不等于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且材料也没有涉及设律博士,排除A项;教化服务于法律,而非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排除C项;教化没有取代法律,排除D项。故选B项。5.对如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明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B.鞑靼曾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C.长城是当时地域文化交锋交汇的主要屏障D.瓦剌刺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并恢复扩大互市【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关键信息可知,九边重镇大致分布在长城沿线,结合所学可知,长城在明朝时是地域文化交锋交汇的主要屏障,C项正确;“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描述的是元朝时的边疆管理特征,排除A项;鞑靼和瓦刺曾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排除B项;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排除D项。故选C项。6.1906年3月,清政府学部专折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提出教育宗旨五端(项),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前两项为第一类,系“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后三项为第二类,系“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这一宗旨()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 B.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有利于推动教育近代化 D.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06年3月,清政府学部专折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提出教育宗旨五端(项),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前两项为第一类,系‘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后三项为第二类,系‘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可知,体现了清末教育改革的信息,明确提出了五方面的教育宗旨,保留了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但也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可操作的要则,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C项正确;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表述有误,仍然以“中体西用”为主要框架,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人事来源构成概况,据此可知()途径章京考选驻外使馆同文馆与译学馆留学生举贡考试其他合计人数68154579224233比例29.18%6.44%19.31%33.91%9.44%1.72%100%A.中国外交人才选拔重务实 B.清末“新政”的效果显著C.传统科举选士制度已瓦解 D.外务部逐渐居六部之首【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出国留学的人才明显增多,反映了当时的外交人才选拔更务实,注重与国际接轨,A项正确;材料并未指明具体原因,排除B项;表格中有章京考选以及举贡考试,说明科举制度依然存在,排除C项;从表格中不能得出外务部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8.1911年10月28日,宋教仁抵达武昌,起草了《鄂州约法》,订明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集会、结社信教、居住等自由。又确定:都督及政务委员负责行政,议会负责立法,司法独立,互相限制。这反映《鄂州约法》()A.完全践行了三民主义理想 B.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C.具有西方启蒙思想的烙印 D.宣告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11年10月28日,宋教仁抵达武昌,起草了《鄂州约法》,订明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集会、结社信教、居住等自由。又确定:都督及政务委员负责行政,议会负责立法,司法独立,互相限制。”可知,宋教仁起草的约法中,确定了行政、立法、司法相互独立,又相互限制的思想,与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具有西方启蒙思想的烙印,C项正确;完全践行了三民主义理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排除D项。故选C项。9.1928年,恽代英在《苏维埃建立》一文中指出:“只要能够将一乡的敌人势力驱逐消灭,便要即刻为那一乡建立乡苏维埃。”因为“先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比先召集权限代表会议成立县苏维埃,它的基本[础]更坚实巩固些。”恽代英的这一主张()A.开辟了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B.巩固了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有效统治C.系统阐释了中国革命问题 D.体现其对中国革命斗争道路的探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恽代英认为能先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比先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更符合实际,更加巩固。由此可知,恽代英强调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要循序渐进,体现其对中国革命斗争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苏维埃政权建设,未涉及武装夺取政权,排除A项;仅凭恽代英的这一主张,不能得出“巩固了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有效统治”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一个主张,不能说系统阐释了中国革命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图是彦涵于1948年绘制的《豆选》,反映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针对老百姓不懂文字的现实创造出的一种选举方式,一颗豆子即为一张选票。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B.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一措施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C.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D.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重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题干中豆选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C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是为巩固抗日根据地而建立的,豆选也并非反映“三三制”,排除A项;1948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列史料可用来说明()史料中国传统价值观:一是重视伦理道德;二是从仁义出发,强调集体利益,促进人与人、阶级与阶级、国与国之间平等和谐相处;三是主张“和为贵”,提倡“和而不同”有容乃大”不干涉原则来源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卢梭的思想A.新中国的外交与西方外交的本质区别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深刻的思想渊源D.中西文化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答案】C【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平等”“和谐”“和而不同”等核心理念,是传统文化底蕴在新中国外交实践中的外化与彰显,而五项原则中的“不干涉原则”来源于西方古典政治学说,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想,而非中西方外交的区别和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兼容性,排除D项。故选C项。12.修昔底德说:“伯里克利是所有的人当中最有才能的人⋯⋯他的继任者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彼此间大都处于平等地位,而每个人都想力争居于首要地位,最终他们竟准备靠牺牲整个城邦的利益来迎合民众的幻想。”据此可知,修昔底德揭示了()A.民主制是城邦走向鼎盛的关键 B.城邦民主政治有一定的盲目性C.理性的平等竞选成为时代主流 D.公民的民主权利高于城邦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彼此间大都处于平等地位,而每个人都想力争居于首要地位,最终他们竟准备靠牺牲整个城邦的利益来迎合民众的幻想。”可见在雅典民主政治下,过激民主导致权力异化,出现了个人利益凌驾于城邦利益之上的现象,说明当时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B项正确;民主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理性的平等竞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城邦民主政治存在一定问题,并非公民的民主权利高于城邦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13.《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A.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C.是相对独立兼有自治特点的政治集团 D.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单位,C项正确;西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具有相对的封闭性,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属于封建社会,庄园居民不同于奴隶社会的奴隶,排除B项;庄园主掌握经济、行政和司法权力,司法权不独立,不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排除D项。故选C项。1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生效,使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使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使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使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促进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C.确定了欧洲均势原则 D.促使集体安全体制得到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明确了近代国家的国家观念,涉及领土、主权等要素,从而促进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B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欧洲均势原则确定,而且欧洲均势体系主要指的是维也纳体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各国为集体安全体制所作的努力,排除D项。故选B项。15.郭素萍在《论西方文官的职业化》中认为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公开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这一规定有利于()A.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B.杜绝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C避免争权夺利现象出现 D.提高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公开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可知,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保持中立性原则,不参与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保持队伍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D项正确;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杜绝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避免争权夺利现象出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6.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194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A.议会权力民主性和至上性 B.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C.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一些重要事件”可知,《议会改革法案》、第二次议会改革、第三次议会改革、《阿斯奎斯法案》和《人民代表法案》,这些事件的进程,是英国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B项正确;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在这些事件中议会权力没有重点体现,排除A项;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说法比较宽泛,与题意不符,尤其是曲折性无法体现,排除C项;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这些事件没有体现超前性和完备性,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谏议制度比较完善的时代,谏议形式走向多样,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材料一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它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材料二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时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特点:进谏纸张专用;谏官须每月上封,指陈时政得失;谏官未尽职事会有处罚;奏事不需回避。(2)原因:社会:唐代的社会环境比较开明开放;制度:谏议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思想文化: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经世致用”风气的盛行,文化教育繁荣。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防止君主过失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推动唐朝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对后世谏议风气有一定积极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所用之纸是专用的”可知进谏纸张专用;根据材料一“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指陈时政得失”可知谏官须每月上封,指陈时政得失;根据材料一“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可知谏官未尽职事会有处罚;根据材料一“‘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可知奏事不需回避。

【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可知唐代的社会环境比较开明开放;结合所学,从谏议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经世致用风气的盛行、文化教育繁盛、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等角度分析说明。影响:结合所学,从对君主的监督与约束、政治清明、后世谏议制度的影响等角度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摘编自贾志扬《宋代科举》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答案】(1)特点: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使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丰富考试内容,比较注重实用。(2)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解析】(1)根据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可得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是:使殿试成为定制;根据材料一“……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可得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是: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根据材料一“……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可得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是: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根据材料一“……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可得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是:丰富考试内容,比较注重实用。(2)根据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可得出,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是: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根据材料二“……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可得出,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根据材料二“……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可得出,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是: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根据材料二“……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可得出,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是: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00年8月,拿破仑下令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并限期是年11月完成。期间,共召开102次讨论修改会议,他亲自主持的达半数以上,最后,又力排众议,简化批准程序,使民法草案在立法院中通过。《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并辑集多种的法律、命令、习惯、法理和理想而成的。全典共计2281条,分为“人”“财产”“财产取得之各种方式”等三篇,内容之广泛,实不多见。诚然时人及后世对其编制过程及技术多有批评,但《拿破仑法典》所以能供许多国家做模范,且历百余年而不至根本动摇者,或正以此。拿氏之自认可以赖它而垂不朽者,或非纯粹意气之谈。——摘编自梅汝嗷《<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事立法变化发展大事记建国之初,民事立法受到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诸多有关民事单行法。依据“五四宪法”并借鉴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1954年开始第一次民法草案的尝试,因历史局限而未达立法初衷;1962年虽也进行了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最终天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国情,采取了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先后制定了如《经济合同法》《继承法》《物权法》等诸多民事单行法。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通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事基本法。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編纂迈出了第一步。2020年5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据王勇旗《新中国成立70年民事立法变迁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法典》制定的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的认识。【答案】(1)背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民法典维护自身利益;拿破仑个人高度重视等。(4点)影响:《拿破仑法典》用法律条文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世其它国家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部法典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趋势:由单行法到制定法典,实现法典化;由借鉴苏联立法经验到借鉴世界立法成果,体现出开放性;改革开放前立法成果较少,到改革开放后立法成果斐然,呈现出阶段性。(3点意思相近即可)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这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1800年8月,拿破仑下令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并限期是年11月完成”可知,拿破仑个人高度重视;根据材料“《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并辑集多种的法律、命令、习惯、法理和理想而成的”可知,罗马法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全典共计2281条,分为‘人’‘财产’‘财产取得之各种方式’等三篇,内容之广泛,实不多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民法典维护自身利益。影响:根据材料“1800年8月,拿破仑下令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并限期是年11月完成”“全典共计2281条,分为‘人’‘财产’‘财产取得之各种方式’等三篇,内容之广泛,实不多见”可知,《拿破仑法典》用法律条文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根据材料“诚然时人及后世对其编制过程及技术多有批评,但《拿破仑法典》所以能供许多国家做模范,且历百余年而不至根本动摇者,或正以此。拿氏之自认可以赖它而垂不朽者,或非纯粹意气之谈”可知,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世其它国家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典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趋势:根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国情,采取了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先后制定了如《经济合同法》《继承法》《物权法》等诸多民事单行法”“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編纂迈出了第一步”可知,由单行法到制定法典,实现法典化;根据材料“依据‘五四宪法’并借鉴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1954年开始第一次民法草案的尝试”及所学知识可知,由借鉴苏联立法经验到借鉴世界立法成果,体现出开放性;根据材料“1954年开始第一次民法草案的尝试,因历史局限而未达立法初衷;1962年虽也进行了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最终天折”“党的十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