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红色十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周作人在《美文》中倡导写作“叙事与抒情”的“艺术性”美文开始,一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散文各有特色。同时,什么是散文、何为散文的审美规范等话题被反复探讨。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地位得以提升,但“散文美学”体系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中国现代散文借鉴外来资源,并继承明清小品文的写作风格,形成自己的审美规范。现代散文诞生后,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对于抒情,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了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过“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文化散文将历史意识引入散文,赋予散文文化的品格。承载千年大历史是读者对文化散文的最初认知,由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开拓。今天,文化散文已不囿于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比如红色文化、女性文化、生态文化等。非虚构文学给散文带来了技术操作层面的冲击。散文创作也在文体跨界中实现新的开拓,不只记叙、描绘个人的往日亲历,状写情感世界的丰富性,还采用调查采访、查阅文献材料等方式,或者用对话、场景呈现现场,或者融入合理想象进行艺术编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即使是非虚构文学也申明散文具有某些不可逾越的文体特征,而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打动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生命意蕴。以生态散文为例,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我们也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摘编自于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散文在新品频出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美学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对传统散文和外来资源的借鉴,形成自己的审美规范。B.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如果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就会限制住散文的范围,并且在内容上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C.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手法多样,不断涌现出新的创作潮流,出现文体跨界现象,散文文体特征渐趋消弭,散文容量扩大。D.散文创作离不开深切地体验生活,准确地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优秀的散文是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高度上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列举了余秋雨和梭罗的作品,论证了在散文创作中应强化生命意蕴和哲学内核。B.文章从内涵和技巧两个维度论证,有利于读者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特征问题的理解。C.文章置抒情问题于对散文文体认识的历史及散文美学体系中,有利于进行深入论证。D.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谋篇布局,论证层层推进,脉络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但情感性是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这-点还是受到了人们的质疑。B.文化散文赋予了散文文化品格,专注于大历史书写,强化散文的文化内涵、思想意蕴,使艺术视野不断开阔。C.优秀散文作品应有一种哲学品格统摄和表现世界或人生,这就要求作家要有一定时间的生活沉淀和自我精神建构。D.散文创作中,要有个性情感精神的透视,还要具有理性思考和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这样的作品才会是好作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全国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全国公布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1065片历史文化街区,确定5.41万处历史建筑。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叶,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一个个数据、一个个项目,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成果。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颁布,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与此同时,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汲取养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节目栏目推出,一批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意文化产品涌现,一批深入研究阐释传统文化精华、普及文化经典的图书佳作出版。《2022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掀起观看热潮。开播7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推动诗词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说:“近年来,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总台文化节目,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观众,寻求观众内心需求的契合点。”每逄节日,高跷表演成为浙江嵊州市金庭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源于古代百戏中一种技艺性表演的金庭高跷;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近年来,当地推动高跷进入课堂,在学校进行技艺展示、教学训练等。延续文化基因,展现精神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传承传统文化。(摘编自王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材料二: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巴”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契合于时代的要求。在当今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蘊含的时代价值,汲取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继续焕发生命力,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强大助力。(摘编自张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材料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与公众“云见面”。90后苗族女银匠潘雪,生长于四代银匠世家。以前缺乏销售渠道,银饰基本只在本地人中买卖,年轻人并不乐于传承这门不赚钱的手艺。大四那年,潘雪发现很多同龄人都很喜欢银饰,她于是回到家乡,以“短视频+直播”的形式介绍手工银饰打造技艺。“我拍摄的视频既包含古法银饰制作,也包括将银饰与珐琅、花丝等工艺结合的创新,同时借助剧情挑战等形式,让传统技艺更加通俗化、年轻化、时尚化。”潘雪说。非遗触网,为传统文化扩大影响力打开了一扇大门。对于非遗而言,可利用互联网传播载体进一步激发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传承人而言,也能够借此得到更多认同。(摘编自郑海鸥《非遗触网活力增》)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建设和保护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绩。B.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相关工程、重点项目的扎实推进和国家规划、制度保障。C.《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D.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报国情怀、献身精神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些年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B.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3068名,古籍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次,说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C.金庭镇高跷表演在使当地传统技艺性表演复活的同时,又走进课堂,极大地促进文化的延续和传播。D.90后女银匠潘雪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她能敏锐地发现商机,观察到很多同龄人都喜欢银饰。6.三则材料都写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问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说明。(6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舞者与花椒木手杖肖复兴一进天坛北门,东侧高台上,几排白杨树下,有一片开阔的空地。这是老北京人健身的专属之地。每天下午两点以后,有个人会提着录音机来到这里,放响悠扬的舞曲,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随着舞曲翩翩起舞,都是三步或四步的交际舞。一般到三点左右,人最多,是高潮时分。这有些像乡间舞会,在晒麦场或打谷场上,踢踏着欢快的舞步,漾起脚下的灰尘,音乐声袅袅地飞进云间和炊烟里。这里的交际舞,,和豪华舞厅里的不同。舞者如同山间流淌的溪水中的鱼一不是舞厅里那些衣着华美的俊男靓女,那是精致鱼缸里的龙睛金鱼。这里的舞者水平参差不齐。跳得差的,穿着一般都不讲究,他们把跳舞当作锻炼。跳得好的,可不这么想,他们的一招一式都像模像样,把它当作艺术对待。他们都会特意穿着漂亮的衣服,手搭肩、斜歪头的笔挺姿势,更让人感到有几分专业舞者的范儿。来这里跳舞的,大多是老年人。满脸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是任何漂亮的服装都遮掩不住的,映衬之下反而更加醒目。但是,在这里跳舞带给人以快乐,由此蔓延出的交流更是驱散了老年人的孤独寂寞,这是年轻人的舞会、豪华舞厅中的舞会所不能及的。那天下午天色阴沉,但依然挡不住这些人如约而至,舞曲依旧悠悠荡漾在白杨树下,人们款款动情而有些忘我。我看到其中有一对舞者,年龄六十多,在这里不算是岁数大的。引我注意的是,男的步子有些呆滞,几乎是一小步一小步蹭着地皮,小心翼翼地在挪。女的是随梆唱影就合着他的步子,一点点蹭着向前。说是向前,因为步子实在太小,其实是原地转磨一样打着转转。我看清了,男的洁白的衬衫塞进裤腰里,外套一件砖红色西式马甲,颇为鲜艳;女的黑色高领束腰毛衣,黑色阔腿曳地长裤,黑精灵一般一身黑。两人的头发都是新染的,黑亮如漆,一丝不苟。别看动作迟缓,衣着却笔挺讲究。我还看到,他们手的姿势很是特别,女的右手在胸前紧紧握住男的一只手,左手则拐向自己的身后,紧紧地握着男的伸到她后背的另一只手。这样的姿势,在所有的舞姿中绝无仅有,对于女的来说难度很大。男的像是中风后有些偏瘫,她是担心他跌倒。显然,她希望舞蹈有助于他恢复身体,更可能是帮助他回忆曾经美好的年月。他们紧紧地贴在一起,女的手更是紧紧地抓住男的手,仿佛只要一松手,男的就会像一片叶子被风吹走。刚准备过去询问他们几句,一位老人拄着手杖,颤巍巍地向我走过来,我赶紧折过身子迎向老人。其实是我的错觉,老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我,他只是独自一人随着舞曲在慢慢地踱步。他没有任何的舞姿,只是让手杖帮助他敲打着节奏,自己跟着手杖,踩着舞步的步点儿。手杖,成了他的舞伴。我走到老人的身边,发现他的手杖非常特别,是用一根粗粗的树枝或树干做成的。手杖上布满一个个突出的疤节,如同密密麻麻的老年斑和突兀的骨节。老人告诉我,这是花椒木。我知道花椒木质地坚硬,而且有药用价值,特别适合老人用。手杖上涂抹了一层绿漆,只不过年头久,漆色脱落很多。老人告诉我,花椒木是自家院子里种的,截下一节粗细适合做手杖的,然后抹上油,涂上漆,为的是不让它开裂。他又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他自己干的,自己给自己找伴儿!老人八十四了,我赞他耳不聋,眼不花,还能跳舞,身子骨儿这么硬朗。他大笑:“跳什么舞呀,就是每天到这里来瞎扭扭!”回家的路上,我的眼前总晃动着那根花椒木手杖和那对男女原地打转的舞步。忽然想起匈牙利的音乐家巴托克。巴托克晚年患有白血病,到美国的佛蒙特养病,他的妻子给他买了一根酸苹果木手杖,可以帮助他支撑病歪歪的身子,他的身子已经瘦骨嶙峋,如枯枝上的残叶,在风中瑟瑟发抖,不知哪一阵风吹过就会从枝头飘落。有一天,巴托克拄着这根酸苹果木手杖到住所前的林中散步,看到一排白桦树倒卧在地,已经枯死多年。他忽然发现,一棵枯树桩的侧面,布满了一个个半圆形的小孔,每个小孔之间的间距像是用尺子量出来似的,每个小孔里面都有一株淡绿色的嫩芽探出头来,,摇曳着,在一片昏暗与枯萎中,是那样的清新明快。这个发现让巴托克暂时忘却了病痛。他扔下手杖,蹲下身来,用双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一株株嫩芽,喊妻子来看。他用手指敲打着那些小孔,嘴里发出“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的节奏来。他兴奋地告诉妻子,是啄木乌呀,那些小孔是啄木鸟啄出来的,才会这样的整齐,树倒下了,死了,但那些小孔还在,嫩芽就长出来了,死树就又有了生机,生命有了新的轮回。巴托克在晚年谱写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那天籁一般的“虔诚的柔板”中,就运用了“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的节奏。那是啄木乌啄木的节奏,是木管吹出的节奏,也是酸苹果木手杖和花椒木手杖敲打在地上的节奏、年迈的舞者脚下的节奏,那是生命的节奏。(有删节)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把天坛北门舞会与乡间舞会、豪华舞厅里的舞会作比较,又将舞者比作山间溪水中的鱼,表明文章定位为写一般人。B.文章写参加天坛北广]舞会的舞者,有穿着不讲究的,跳得差,有穿着讲究的,跳得好,以此表明他们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C.文章写偏瘫老人这一对舞者时,逼真细致地描写了他们的服饰、动作等,这不仅再现了他们的舞蹈,还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D.文章结尾段,和上文内容紧密呼应,强调了“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笃"这一节奏,点明这是“生命的节奏”,突出主旨。8.文章开篇为什么写天坛北门平时跳舞的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9.文章颇有意蕴,请结合文中写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的内容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重修南宫县学①记张裕钊②南宫县学自明成化十七年移建今邑治,其后历宏治③迄国朝嘉庆中,重修者十有二,今又百年,稍稍圮坏。摄县事李君与邑人复谋茸而新之,期年而工竣,乃走书裕钊记其事。裕钊:惟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然今之学者,则学为科举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艺取士,历数百年而其弊已极。士方其束发受书,则一意致力于此,稍长,则颛取隽于有司者之作,朝夕伏而诵之。所以猎高第、跻显仕者取诸此而已无不足。经史百家、自古著录者芒不知为何书;历代帝王、卿相、名贤、大儒至不能举其人;国家典礼、赋役、兵制、刑法问之百而不能对一;诸行省、郡县疆域不辨为何方;四裔朝贡、会盟之国不知其何名;卑陋苟且成于俗而庸鄙著于其心;其人能骥目攘臂而道者则所谓“仁义道德”,腐熟无可比似之言而已矣。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毅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义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且朝廷取士其立法之始,盖亦欲群天下之士,范之孔孟之道以端其趋。又益试之诸经艺、策问之属,以觇其所蕴蓄,其所以博士于学问之涂者,故不可谓不备。士诚一一求其实而践之,其学之成固自足出而为天下用,即其试于有司亦未必不角出于庸俗之人。然而相习而靡者苟得之弊中于人心,而莫有能振拔于其间者也。士莫先于尚志而风俗之移易,莫大乎君子之以身为天下倡。今天下师儒学子,诚得一有志之士,闵俗之可恫耻,庸陋污下之不可以居。毅然抗为明体达用之学以倡其徒,同明相照,同类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志气所动,人蹶而兴。由一人达之一邑,一邑达之天下,风会之变、人才之奋,未可以意量也。嗟乎!九州之大,独无一二豪杰之士有意乎此者哉?今南宫近在畿甸,沐泽游原,且又南宫子④所生之邦也,流风遗烈宜有未泯者。有能闻斯言而皇然兴起者乎?则李君是役诚不为无裨也已。光绪十二年五月记。[注]①县学:又名儒学,即县级的官办学校。②张裕钊:字廉卿,与吴汝纶等人师事曾国藩,号称“曾门四弟子”。③宏治:应为“弘治”,明孝宗年号。④南宫子:指南宫适,周文王贤臣,曾协助武王伐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义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B.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义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C.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义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D.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义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摄,在文中是“代理”的意思,与屈原《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的“摄"意义不同。B.制艺,又称“制义",在明清两代亦称作“八股文”,其文体在科举考试中有明确的规定。C.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故常以“束发"代指成童,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除外。D.朝贡,原意是指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前来朝拜君主并贡献礼物,在本文中指代藩属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概述县学的悠久历史,指出其历经风雨、破旧残损,亟需重修,为此地方官员发布公文要求作者作文记述此事。B.文章第二段第一句话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历数科举制度的弊端,批评科举学子身上存在的鄙陋无知、死板腐朽等缺点。C.文章第三段点明朝廷科举取士的初衷,并提出教育革新的主张,号召志趣相投的有志之士聚集起来为改变社会贡献力量。D.作者通过记述南宫县学重修一事,批判了封闭、落后的教育现状,表达了对培育人才的殷切希望,体现了先进的教育观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且朝廷取士其立法之始,盖亦欲群天下之士,范之孔孟之道以端其趋。(5分)译文:(2)士莫先于尚志而风俗之移易,莫大乎君子之以身为天下倡。(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凤凰台次李太白韵①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结绮临春②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注]①北宋诗人郭祥正曾登上金陵西南凤凰山上的凤凰台,创作了这首诗。②《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殷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该诗是按李白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的一首和诗,立意、内容在-定程度上与李白原诗存在关联。B.首联侧重写实,昔日凤凰游的盛景已不在,唯剩-座空台面对汹涌澎湃、东流人海的浩浩长江。C.颔联怀古,“青蛾”原指美人之眉,这里比喻美貌的女子,诗中与战争之后累累白骨形成对照。D.“年年荒草向人愁”与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虽都是登上凤凰台抒发的愁情,但愁的内容不同。15.“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两句被后人认为是诗歌中“写景说理”的典范,请简要分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阿房宫赋》铺排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两句将宫中奏乐和市井言语进行了比较。(2)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各自用“_”和“”分别表达了欢聚和祭奠之意。(3)音乐之于宴饮,有人认为必不可少,比如《琵琶行》中,白居易送别友人之时就因“举酒欲饮无管弦”而“醉不成欢";而有人则认为并非必要,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就直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从只会墙_上挂相框,到学着“实景布置”;从支起几张空桌子就开张,到如今张罗起多媒体影音手段;从讲述村子的历史,到发扬村风村德的教化之用....分布在中国乡村的大小村史馆,照见着一代代农民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___①的岁稔年丰。忆乡愁,看变迁。逛村史馆已成为一些乡村的新年俗。走进村史馆,村史馆馆长李洪浩追忆起当年的②_,他的爷爷李义丰带领村民修建了最早的石泉湖水库,后来总共修了四座水库,使80%的土地变成了水浇田,石泉湖村获得连年大丰收,成为沂蒙老区农业战线的典型。而“落难沟”村改名为“落满沟”村的趣闻更是折射出这个小村庄的百年变迁史。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村干部、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全村迅速变化,泥路变硬化路,窑洞变砖瓦房,接着又通了自来水,有了宽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