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铿锵上册_第1页
长路铿锵上册_第2页
长路铿锵上册_第3页
长路铿锵上册_第4页
长路铿锵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长路铿锵:全2册/陈多硕著.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4

ISBN978-7-113-24979-3

Ⅰ.①长…Ⅱ.①陈…Ⅲ.①报告文学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I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18488号

书名:长路铿锵

作者:陈多硕著

责任编辑:奚源电话:(010)83545974

封面设计:朱文斌潘林

责任印刷:赵星辰

出版发行: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100054,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西街8号)

印刷: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

版次:2019年4月第1版2019年4月第1次印刷

开本:700mm×1000mm1/16印张:33.5字数:452千

书号:ISBN978-7-113-24979-3

定价:88.00元(全二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铁道版图书,如有印制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读者服务部联系调换。电话:(010)51873174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1873659

心血化墨写春秋

——读陈多硕的报告文学选集

张建波/文

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本写铁建人的报告文学集。

没有生活阅历和现场体验的作者很难把握铁建人酸甜苦辣的生活质感,

更无法抓住铁建人的特质去书写他们灵魂深处的涛涌。只有像陈多硕这样

当过铁道兵,干过项目书记、企业文化部长,集作家、编辑、文化与党务

工作于一身的国家高级企业文化师、高级政工师才能把铁建人的故事讲透。

20多年来,在中国铁建系统和陕西新闻界早有名气的多硕一直在全国

的各个工点打捞中铁建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碎片,寻找着铁建历史和现实的

契合点,以春秋之笔记录企业的发展,用心血讴歌这个时代的建设者,写

出了1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通讯和散文,同时出版了《议论风生》——

1

报刊言论选集;编写了《理念手册》《使命故事》等企业文化管理系列丛书。

这些作品是他独有的生命体验,也是一个央企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

这些作品选材新、定位准、文字精,有高度、有深度,字里行间无不透出

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和一个群体精神归属的家国情怀。

如今,多硕整理出了厚厚一摞文稿,准备将自己多年来的精品筛选结集

出版。

初读书稿,感觉到这是一部有激情、有高度的大气之作。多年来,多硕

像一个精益求精的建筑师,在孤独寂寥的创作中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一丝不

苟地建筑着自己神圣而庄严的文学殿堂。他的很多作品虽结构简单,行文

朴素,叙述观点也很直观,但他却在简单朴素里追求叙述的力量,极尽故

事的延展,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概括出一种壮怀激烈、古劲苍茫的意境。

在他的勾勒下,那些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细节,

以及细腻而不落窠臼的写作风格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读着这部40万字的书稿,通过多硕的记述,我感觉到如同一幅徐徐展

开的画卷,层次分明地再现了铁建建设者的风貌,展现了铁建人用辛勤的

劳动和汗水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搏风击浪劲帆万里颂华章》

《构筑文化强企的梦想》等作品中,多硕抓住国有企业重大的本质问题,

深刻地反映改革中的企业发展,讲述央企非凡历程,在向读者呈现企业辉

煌的同时,努力揭示企业深层的文化背景,寻找文化的源头,使这部书有

了厚重感和普遍价值。

多硕作品的另一价值在于能给人以启迪,并激励人奋进。《天门关大捷》

《巍巍太行有奇峰》《摘取“皇冠上的明珠”》等作品刻画深微,既有现

场感也有透视感,在对国企铁建事业的历史追溯回顾的同时,对建设者崇

高纯洁和无私奋斗的精神进行了热情讴歌。他笔下的人物抛家舍业,四海

为家,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止,却不求回报和获取,令人肃然起敬。

2

在《安得广厦千万间》《湘江有情起歌声》《开拓者的凯歌》等作品中,

多硕写出了筑路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有血有肉地

塑造出筑路人所独具的典型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在工程建设中建设者

们遇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和攻坚克难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尤其在《区域经

营:撑起广阔天地》一组系列报告中,多硕没有简单停留在企业“揽活儿”

的表象上,而是努力解剖企业发展的背后成因,把一系列人物群像放到巨

大的社会背景中,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细加描写,从而深切地反映出

人物难以割舍的筑路情结和执着追求,从这些形象中让人能看到筑路人的

崇高精神风貌⋯⋯

毋庸讳言,从文学的角度看,多硕的作品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报告

性强而文学性稍弱,在结构安排、人物刻画、心理描写等方面还欠缺深厚

的艺术功力。这些都是他今后创作中需要注意的。

作为多硕的同事,我希望他在写作的道路上多加历练,更加成熟,写出

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2017年12月于贵阳

(作者为贵广铁路公司、沪昆客专贵州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3

驰骋在文学与新闻创作的广阔天地

——读陈多硕先生的报告文学集《长路铿锵》有感

阎冬/文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新闻宣传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外

树形象,内强素质”。近读陈多硕先生的报告文学集《长路铿锵》时,觉

得这句话被诠释得更为透彻。

在这部40万字洋洋洒洒的文集里,收录了他20余年来创作并发表在相

关报刊的近百篇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从篇幅上看少则两三千字,多则上

万字、两万字,虽不是字字珠玑、篇篇精华,却全是热情讴歌所在企业的

人和事,读来亲近而生动,故事情节真实而感人,人物形象平凡而高大,

字里行间都打上了深深的企业烙印,的确是一部“外树企业形象,内强职

工素质”的佳作。

刚好大我十岁的多硕兄,安徽怀远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高级企

4

业文化管理师。长达20余年在企业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岗位上,他像一位

充满激情的智者,以一个作家的情怀,以一名企业文化建设干将的担当,

用一支永不生锈的犀利的笔,驰骋在文学和新闻创作的广阔天地,写下了

一篇篇宣传企业文化,歌颂职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长篇通

讯(我称之为报告文学),以其扎实的创作实践和丰硕成果成为企业文化

建设忠实的策划者、践行者、坚守者和传播者。

在长期的工作中,多硕兄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新闻宣传和党建工作,

先后担任《企业风采》《建设文化与管理创新》杂志的执行主编、工程指

挥部书记。他始终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地把读书、思考、调研、采访和写作,

当成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创作出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符合企业实际、

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和新闻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

国铁道建筑》《陕西工人报》等报刊发表专访、报告文学200多篇,新闻稿

件数千篇。

他写言论、写散文、写诗歌、写杂文,更多的是写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

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多面手。2008年他的第一本言论集《议论风生》出版时,

已经奠定了他在陕西“职工作家”中的地位。记得当时我俩拿着加入陕西

省作家协会的登记表,携手走进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的陕西省作家协会大

门,陈忠实先生倡导并用生命诠释的“文学依然神圣”,见证了我们同时

成为陕西省作协会员的文学情缘。我是工人报记者,他是企业文化部部长,

除了新闻稿件往来之外,更多的是以文会友,常常分享、交流在文学创作上

的心得体会。多年的交往和了解,在我眼里,他之所以在写作方面成就斐然、

著作等身,就是在于一个“钻”字。他主编、主笔杂志期间,需要每期写评论,

其实压力很大,他便尝试在压力下“逼迫”写评论的滋味。他时常自拟题

目写评论,有时工作忙了,顾不过来,就得“加班加点”。有时整个杂志

的文字已经编排校对完毕,他还没把评论员文章写出来,只得写到深更半夜。

5

多硕兄为人谦逊,好读书,不嗜烟酒,专注于文学和新闻创作,是一位

多才多艺多产的铁路作家。在沉寂多年以后,他将多年来为企业撰写的新

闻通讯、报告文学进行精心挑选,归类总结为这部我认为是报告文学的专

著——《长路铿锵》。当然,有人会问我,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是两个概念。

但我要说,好的新闻通讯就是报告文学,特别是用文学手法表现出来的新

闻事件本身就是报告文学的一种创作手法。这一点在《长路铿锵》里表现

得更为突出。

如在《一路风尘一路歌》的开头他写道:“鲜花和掌声属于强者。开拓

者的脚步,从来都不畏艰险,从来都永攀高峰,从来都直面挑战,从来都

敢于超越。他们精心谋事,潜心干事,谨慎行事。成功,是他们共同的梦

想和追求。”这诗句般的语言向我们表达着什么?这不就是一篇气势磅礴

的报告文学的开头吗?

再比如《巍巍太行有奇峰》:“这是一条南通中原,北出长城的经济

高速路。它纵贯太行山脉凝重的山峦,像一条黑色巨龙承载着无数期待的

目光横空出世。驱车于这条充满现代气息的快速大通道上,感觉非常惬意,

好像是在飞翔。飘逸流畅的线条,光亮平坦的路面,没有颠簸和噪音,银

灰色的护栏,绿色的隔离栅,还有洁白的标线伸向天际,犹如一幅水墨丹

青的国画。此时此刻,我感到展现在眼前的仿佛不是一条高速公路,而是

一座山西交通建设史上的丰碑,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阅读的时候,

感觉这些文字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像这样的文章,在《长路铿锵》里举

不胜举,处处都打上了文学的浓厚色彩,再加上上万字的篇幅,不就是一

篇篇歌颂铁路建设者丰功伟绩的报告文学吗?细翻整部作品,如《摘取“皇

冠上的明珠”》《构筑文化强企的梦想》《湘江有情起歌声》《安得广厦

千万间》等都是宣传企业文化、歌颂劳动创造的力作。“新闻通讯写作的

最高境界就是报告文学。”在通读《长路铿锵》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

6

就是多硕兄在重新整理、选择这些所谓的“新闻通讯”的时候,是用报告

文学的手法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这应

该是年轻新闻记者和企业通讯员学习的范本。

“以笔为犁勤耕耘,衣带渐宽终不悔。”弹指间20多年过去了,他在

物质上没有什么财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发表在各大报刊上的、剪贴起来

是厚厚10大本新闻和文学作品,被评为“优秀报道积极分子”和“百佳通

讯员”的一摞摞荣誉证书,还有用心血凝成的文字。

移笔至此,我真诚地祝愿多硕兄在文学和新闻创作的广阔天地,不忘初

心,纵横驰骋。

2016年12月于西安

(作者为《陕西工人报》记者部主任、执行总编,陕西省和西安市

作家协会会员。)

7

心中有片天

——写在《长路铿锵》出版之际

唐相彦/文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在昆明腊月煦暖的阳光下,拜读师

兄陈多硕的书稿《长路铿锵》,心里更多了几分暖意。算来,从咸阳古都

相识至今,也有20余年了。在时光这台收割机前,所有人都会平等地老去,

但面对多硕兄这厚厚一本报告文学集,我反而觉得他的精神愈加焕发了。

脑子里满是夜深人静他在咸阳那幢五层红砖楼的办公室里,坐在电脑前敲

击键盘写稿的画面。

新世纪初期,当我从青藏高原再次返回机关,他已是企业文化部部长了。

然而,岁月似乎没有带走什么,他身上那种对待工作的认真劲更加突出了。

后来,他转岗担任北京、天津工程指挥部书记和沪昆高铁项目书记,我也

因工作调动离开了那座古城,见面少了,但回忆多了,因内心留存有很多

8

美好的东西。这些美好,使我对他更多了敬重,见面招呼或网上聊天,总

以“部长”称呼他。

部长作文与为人一样,明快爽朗又富有激情。年轻时为了追梦,他毅然

当兵,后来兵改工转入央企打拼,一晃就是30年。与文字为伴的机缘,使

他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我欣赏部长的人品和智慧。这么多年,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

度和真诚善良的处世原则。他爱憎分明,为人爽直,待人谦和,诚恳真切,

不伪善不作假,极具学习和钻研精神,率真刚正的性情彰显人格的魅力,分

外难得!他的整个学习和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尤其是他

在沪昆的几年非同寻常——担纲央企规模数一数二的高铁项目党政主要负责

人之一的重任,在从事党务工作的同时,仍以热烈的文学情怀执着于写作,

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其间,我邀他来昆明为企业通讯员培训班做言论

写作知识讲座。他的授课丝丝入扣,异彩纷呈,以多年的授课经验,从自己

的言论写作中琢磨出写言论的技巧、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布道解惑,让

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吸引力。授课中,他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扎实的

授课基本功、精心的课前准备、灵动的授课过程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就新闻评论的写作做出这样一句总结:“删繁就简三秋树,文似看山不喜

平。”他认为,新闻评论的写作一定要精简,删繁就简,留下最精华的部分。

这是新闻评论的文字要求。同时,道理却要丰满,这是新闻评论的高度要求。

他写新闻下手快、能吃苦,刊稿量大。他在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

言论等领域笔耕不辍,成就斐然。作品入选《成功之路》《中国当代改革者》

等5部书,编写了《理念手册》《使命故事》《铁流》等百余万字的企业文

化管理系列丛书。他的《议论风生》一书,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字里行

间透着深思与灼见。他曾说:“只有坚持,才能无悔,好年华时我拼过了!”30

年得失、恩怨和成败,是他独有的生命体验,刻骨铭心。

9

一个人在尽力做好自己本职以外,业余兴趣又大有斩获,非兼有悟性与

定力而不能为。他那些诚实的话语,充溢着笔耕不舍的心血,有着与众不

同的分量。他曾经跟我说:“在这么一个大项目的环境下,不仅仅是一种

锻炼,一种磨砺,更多的是一种自豪。”话语间流露着几分“率直严谨,

雷厉风行”的军人气质。熟悉和了解他的人都会感叹:他是一个对工作特

别认真执着的人。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无论是什么文体,他总是有一

种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的苛刻,只要心中有一点不满意,他决不拿出去

发表。为了写一篇自己满意的稿件,他总是反复推敲,不断变化角度琢磨,

直到从素材里挖掘出“金子”。

他是个非常善于琢磨和观察的细心人。他特别注意琢磨各种报纸的版面

及栏目风格,做到写稿时结合实际有的放矢。《人民日报》上曾刊登了两则“用

治策管住对策”的新闻。他以此为由头,写了一篇《下有对策,上有治策》

的言论,很快被《经济参考报》的“打开天窗说亮话”、《中国铁道建筑报》

的“月末文萃”、《中国劳动报》的“说经道纬”转发了,反响非常强烈。

他还有一股许多人没有的干劲,多少年来,加班加点早已是家常便饭。

有一年,时间已经过半,而剪贴本上只有几篇稿件,公司党委又把宣传工

作的担子压给了他。要保住先进单位,他必须面对工作头绪多、时间紧、

报道人员少等诸多的不利因素。但他从无怨言,也不强调客观,把写稿当

成一种硬任务,在完成企业文化工作计划外,给自己制定了完成时间和采

写篇数。去基层采访归来,便开始奋笔疾书,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写稿上,

坐在电脑跟前,常常是起身时已东方发白。不到3个月,他在部级以上报

刊发稿65篇。其中长篇通讯《举棹扬帆逐浪潮——奋进中的中铁二十局集

团六公司》在《中国铁道建筑报》整版刊登,干部职工深受鼓舞。

他还是一个对文字执着而坚定的人。一直以来,他始终把读书、思考、

调研、采访和写作,作为人生和事业乐此不疲的追求。先后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人民铁道》《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专访、

10

通讯、报告文学200多篇,新闻稿件数千篇。曾12次被评为《中国铁道建

建筑报》优秀通讯员和百佳通讯员,30多篇作品被省部级媒体评为优秀作品。

在众多的新闻文体中,他的言论作品备受称赞,通讯和报告文学也极具特色:

一是能集新闻、文学为一体,对即时或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新闻性、

趣味性、生动性地再现或复活;二是敢于挑战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他的文

学性叙事,总是对准人,即“大写的人”,写人的命运、情感、爱情、生存、

奋斗、尊严、荣誉,诸如使命和奉献牺牲这些内容无所不包。他写通讯、

报告文学,不凭道听途说,总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实地体验、现场采访,

字斟句酌地写出来,既栩栩如生又真实可信。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因为真实,

所以震撼。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凝结着他心血和汗水的报告

文学选集即将出版之际,谨向他致以一个挚友的衷心祝贺。

心中有爱,青春不老。以他的心性,他的这片天空才刚刚迎来生机盎然

的春天啊!

2016年12月于昆明

(作者为《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中铁二十局集团五公司党工部部长)

11

目录

构筑文化强企的梦想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斗磨隧道施工纪实⋯⋯⋯⋯⋯⋯⋯⋯⋯12

龙腾黔滇跃神州贯通沪昆大通道

——沪昆客专贵州公司高标准推进沪昆高铁贵州西段建设打造西南山区

高铁精品工程纪实⋯⋯⋯⋯⋯⋯⋯⋯⋯⋯⋯⋯⋯⋯⋯⋯⋯⋯⋯⋯⋯⋯25

质量立项——管理创新大手笔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沪昆项目部建设纪实⋯⋯⋯⋯⋯⋯⋯⋯⋯38

高铁建设的“定海神针”

——记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沪昆项目部构建安全文化⋯⋯⋯⋯⋯⋯43

从“心”塑造“九种文化”⋯⋯⋯⋯⋯⋯⋯⋯⋯⋯⋯⋯⋯⋯⋯⋯⋯⋯47

为了心中那份深切的牵挂

——中铁二十局集团董事长周富、副总经理张文峰沪昆巡礼⋯⋯⋯⋯50

13

标本兼治保安全

——访中铁二十局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沪昆客专贵州指挥部指挥长

冯军武⋯⋯⋯⋯⋯⋯⋯⋯⋯⋯⋯⋯⋯⋯⋯⋯⋯⋯⋯⋯⋯⋯⋯⋯⋯⋯⋯55

沪昆高铁的“领航舵手”

——记中铁二十局集团沪昆客专贵州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王志军⋯⋯⋯58

科技干部的楷模——罗宗帆⋯⋯⋯⋯⋯⋯⋯⋯⋯⋯⋯⋯⋯⋯⋯⋯⋯⋯63

沪昆高铁一帅才

——记中铁二十局集团沪昆客专贵州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李帅⋯⋯⋯⋯68

王新亮新亮“龙虎阵”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沪昆项目部改革纪实⋯⋯⋯⋯⋯⋯⋯⋯⋯71

品质引领独树一帜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沪昆客专贵州项目部文化管理纪实⋯⋯⋯76

职教花开别样红⋯⋯⋯⋯⋯⋯⋯⋯⋯⋯⋯⋯⋯⋯⋯⋯⋯⋯⋯⋯⋯⋯⋯80

技术创新破难关⋯⋯⋯⋯⋯⋯⋯⋯⋯⋯⋯⋯⋯⋯⋯⋯⋯⋯⋯⋯⋯⋯⋯84

穿越喀斯特敢教高铁连滇黔

——中铁二十局集团攻坚克难推进沪昆高铁贵州段建设纪实⋯⋯⋯⋯88

临危受命顶起“沪昆”一片天⋯⋯⋯⋯⋯⋯⋯⋯⋯⋯⋯⋯⋯⋯⋯⋯⋯98

惠民兴黔以道唯善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沪昆客专贵州项目文化建设纪实⋯⋯⋯⋯102

区域经营:撑起广阔天地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整合自身优势实现大发展(一)⋯⋯⋯⋯109

14

区域经营:撑起广阔天地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整合自身优势实现大发展(二)⋯⋯⋯⋯115

区域经营:撑起广阔天地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整合自身优势实现大发展(三)⋯⋯⋯⋯124

区域经营:撑起广阔天地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整合自身优势实现大发展(四)⋯⋯⋯⋯130

区域经营:撑起广阔天地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整合自身优势实现大发展(五)⋯⋯⋯⋯135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西安项目部发展纪实⋯⋯⋯⋯⋯⋯⋯⋯⋯141

科学发展的“惊人一跳”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竞争图强纪实⋯⋯⋯⋯⋯⋯⋯⋯⋯⋯⋯⋯153

开拓者的凯歌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朔黄铁路项目部做久做强纪实⋯⋯⋯⋯⋯166

做大做强工程项目的典范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西安兰乔圣菲项目部发展纪实⋯⋯⋯⋯⋯180

英雄本色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宝鸡蟠龙大桥建设纪实⋯⋯⋯⋯⋯⋯⋯⋯185

襄渝线上的领跑者

——中铁二十局集团襄渝线II线指挥部第一工程队施工纪实⋯⋯⋯196

15

脚手架上的铿锵玫瑰

——记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西安办公住宅楼项目经理黄玉茹⋯⋯⋯204

风口浪尖荡舟人

——记中铁二十局集团五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项目经理王维⋯⋯⋯⋯⋯207

温暖的“职工之家”⋯⋯⋯⋯⋯⋯⋯⋯⋯⋯⋯⋯⋯⋯⋯⋯⋯⋯⋯⋯⋯212

“铁燕子”的故事⋯⋯⋯⋯⋯⋯⋯⋯⋯⋯⋯⋯⋯⋯⋯⋯⋯⋯⋯⋯⋯⋯215

西环征战献赤诚

——记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广州西环项目副经理胡智慧⋯⋯⋯⋯⋯217

架西环彩虹谱辉煌乐章

——记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承建的广州西环金沙立交桥

和徐边高架组合工程⋯⋯⋯⋯⋯⋯⋯⋯⋯⋯⋯⋯⋯⋯⋯⋯⋯⋯⋯⋯⋯220

青春放歌

——记奋战在中铁二十局集团广州西环项目部的青年职工⋯⋯⋯⋯⋯223

扬帆起程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襄渝Ⅱ线四队施工纪实⋯⋯⋯⋯⋯⋯⋯⋯226

一路风尘一路歌

——来自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广州西环南段高速公路

建设的报道(一)⋯⋯⋯⋯⋯⋯⋯⋯⋯⋯⋯⋯⋯⋯⋯⋯⋯⋯⋯⋯⋯⋯230

一路风尘一路歌

——来自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广州西环南段高速公路

建设的报道(二)⋯⋯⋯⋯⋯⋯⋯⋯⋯⋯⋯⋯⋯⋯⋯⋯⋯⋯⋯⋯⋯⋯237

16

一路风尘一路歌

——来自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广州西环南段高速公路

建设的报道(三)⋯⋯⋯⋯⋯⋯⋯⋯⋯⋯⋯⋯⋯⋯⋯⋯⋯⋯⋯⋯⋯⋯243

一路风尘一路歌

——来自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广州西环南段高速公路

建设的报道(四)⋯⋯⋯⋯⋯⋯⋯⋯⋯⋯⋯⋯⋯⋯⋯⋯⋯⋯⋯⋯⋯⋯249

17

构筑文化强企的梦想

——中铁二十局集团六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凡长盛不衰的

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它不仅是一个企业弘扬企业精神,创新经营理

念、管理思想和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更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凝聚力、创造

力和核心竞争力。这篇专题报道介绍的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铁

建二十局集团六公司对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探索和实践,对我们铁路建筑企业

培育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深厚文化底蕴,铸就光辉历程

七月流火,古都西安浐灞生态区,一抹斜阳洒在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六公

司的办公大楼前。但见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苗禾急匆匆地走进自己的办公室。

他这是刚从沪昆客专贵州段项目部巡视归来。最近,他一会儿贵阳、一会儿广州,

又一会儿兰州、一会儿新疆,几乎跑遍了本公司的十多个主要工点。虽说年富

1

力强,也经不住这样的连轴转。他累了,一屁股坐到沙发上,随手拿起遥控器

打开电视机,一个熟悉的人物形象闪现在他的眼前:这个人歪戴着军帽,浑身

灰扑扑的,嘴上挂着狡黠的微笑。这不是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

团长李云龙吗?苗禾十分钦佩这位战争年代的常胜将军,常对身边的同事说,

像李云龙和他的独立团,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队伍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光

荣传统一如既往,的确难能可贵。

正如纪实风格浓厚的小说《亮剑》作者所说: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

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由这

支队伍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

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

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

不是由个体形式而是由群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

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

这些天来,苗禾的脑海中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自己的队伍同样有着类似

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60多年来,为了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这

只兵改工的队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铸就了彪炳史册

的物质文明的丰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奠定了奉献报国、造福人民

的共同理想,打造了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培育了求真务实、科学

严谨的工作作风,形成了诚信至上、崇尚文明的先进理念,造就了一大批引领

时代潮流的英模人物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六公司作为中国铁路建设

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他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联系自己担任公司总经理两年

来的艰辛和努力,他苦涩中流露着几分欣慰。

2012年,一个不平凡的年度。这一年苗禾与公司党委书记董增强搭档,组

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董增强是个明白人,睿智儒雅又不失威严。面对变化万端、

复杂多样、诡异纷呈、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他们经受住了生产经营跌宕起伏

2

构筑文化强企的梦想

的严峻考验,年初部署“45,35,10”的美好愿景,即承揽任务45亿元,完成

产值35亿元,并要最大限度地引领全员提高经济效益。为实现这个美丽的梦想,

公司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抓好“经营承揽、项目管理和清收清欠”三个基本点,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构建学习型企业,提升“文化自强,文化强企”的正能量,

促进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低端经营向高端经营转变,做到信用评价、

工程队建设、安全质量标准不折不扣,强力推进房建资质申报、房地产开发、

海外经营、经营决策集约化与施工生产扁平化,尤其是以“适度扩大规模效益,

深度挖掘管理效益,努力提高经营效益”为抓手,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经营

承揽节节攀升,产值创造历史新高,在建项目趋稳向好,风险管理基本可控,

机关作风日益改进,企业基础厚实牢固。全年实现经营承揽54.64亿元,57个

在建项目完成36.39亿元,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圆满实现既定目标和局集团

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承揽与在建均创历史之最,在集团公司综合考

评中名列各子公司之首。

当我们探询六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秘诀时,苗禾感慨良多。他说:

国家经济经历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后,而今已出现调整的势头,央企要

有3至5年“过冬”的心理准备。何况六公司近10年来生产经营一直稳步持续

增长,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谈何容易。但作为总经理,面对市场经济与风险,

不能犯难,不能糊涂,尤其对公司发展思路与经营决策不能糊涂。一糊涂,企

业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正常运作。要做大做强做久企业,六公司这辆战车只能

左右两个“轮子”一起转。这左边的轮子就是国内市场,修路建桥这一块不够

我们消化,因为我们要加快发展,需要发挥自己的房建优势,拓展房地产市场。

在局集团公司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打开了挖掘局内市场的潜力,继承建机械

公司综合办公楼、集团公司康乐园基地住宅楼之后,又成功将二公司西安办公楼、

渭南基地住宅楼、集团公司咸阳基地住宅楼等项目收入囊中,重庆房地产公司

87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也悉数笑纳。为了进一步提高房建综合实力,我们分别

3

与西安市政集团、新疆吉瑞祥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搭建

了“强强联合”的合作平台。而这右轮就是海外工程——依托局集团公司海外

工程指挥部,搭船出海,扬帆国外。

而今,六公司承建的安哥拉体育场馆项目已经上场,埃塞俄比亚公路、阿

尔及利亚保障房等项目稳妥推进,两个轮子一起转,六公司的生产经营又一次

步入快车道。当我们问及驱动力来自哪里,苗禾不假思索地说:“来自文化强

企的战略思想!”

是的,市场竞争拼到最后,其实还是拼文化气质。眼下急功近利的事很多,

但急功近利换不来真正的企业形象。公司全员都需要不断强化文化自强意识。

十年来,六公司的领导班子十分活跃,能人一个个蹦出去,班子随之换届频繁。

从总经理杨惠民、书记黄锦波到董事长王广建、书记黄锦波,从黄锦波董事长

兼书记到总经理张文峰、书记黄锦波,从张文峰到总经理苗禾与书记董增强搭档,

已是第五届了。班子一茬接一茬,领导成员变了,领头雁的作用没有变,文化

传统没有变。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路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企业

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正是苗禾、董增强一上任就能打开局面的法宝。

弘扬企业精神,创新管理理念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如此,企业亦然。六公司之所以昂首阔步走到今天,

在中国铁建136家子公司中跻身十强,文化的力量和作用不可小觑。早在2001

年,时任六公司党委书记的黄锦波,就把这支队伍“人在阵地在”的优良传统

同市场经济接轨,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提出了“精品人品同在,质量生命共存”

的企业精神。正是靠弘扬这种精神,他们创造了一批又一批对人类和环境充满

关怀的建筑艺术品,致力于培育文化软实力之花,终于结出核心竞争力大幅度

提升的丰硕成果。不少企业纷纷登门取经,他们的良好声誉一时不胫而走。

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漫漫长征中,人是改革的主体,观点的改革、思想方式

4

构筑文化强企的梦想

的改革,也就是人的主体自身的改革。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

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六公司的历届领导班子成员都

有一颗科学的头脑,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求着“文化自强,

文化强企”的梦想。一提到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谁也不会忘记黄锦波最早的

搭档——时任总经理的杨惠民。这位杨总有着健康而机敏的思维头脑,他周密

的逻辑思维、丰富的形象思维与潜意识灵感思维能力令人叹服。他正确而巧妙

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充分发挥思维主体的潜能,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

抓住机遇,提出了颇具阳刚之气的经营管理理念——“人制管理”。这种新的

管理模式是在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坚持标准化施工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作用。

这与企业文化的功能不谋而合。企业在经历了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到后来的科学

管理和战略管理后,最高水平的管理思想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重点在于对

人的关注和重视,认为企业的成败由满意的员工来决定,而人的管理就要靠文

化、靠价值观来统一和协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以肯定群体意识和企

业精神的巨大作用为前提,强调在经营管理中要特别突出思想教育和作风培养,

注重发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的机制的作用。

它有助于减少模糊性,能明明白白地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做事,什么是重要的、

应该做的事。

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时期快速建立起的一些强制实施的、从理论到实践都

并不牢固的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地被冲击。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逐

步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六公司在2005年开展了“现场管理文化年”活动,

把人本文化纳入管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实施。毫无疑问,这是六公司

建设管理文化中一次质的飞跃。为了牢固树立“人制管理”的理念,在这一年

的企业文化建设年会上,杨惠民掷地有声地说:三年前,我们公司只能小打

小闹,干一些路基、小桥涵、住宅楼,而今大桥、长隧和高楼大厦等高、大、

难、新、险的工程,我们也不惧怕,敢揽敢干,能有这样的胆识靠的是什么?

5

是管理创新。持续创新管理,是我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不这样做,我们

的企业很难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变革时代幸存下来,并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我们

推行现场管理文化,就是要让施工现场“文化”起来,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工艺、

流程、标准和方法,对施工现场的各个方面,诸如质量、安全、成本、效益等

进行有效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件事,不尊

重它的发展规律,比如现场管理文化如果忽视硬性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的作用,

是搞不好的。

为了帮助全体员工深刻领会严格管理制度、坚持标准化施工的重要性,杨

惠民循循善诱,用讲故事的方式阐明人与制度的辩证关系。在这次企业文化年

会上,杨惠民向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他的一

块地皮和250本书赠给了当地的一所学院,这所学院就是后来世界著名的哈佛

大学。哈佛大学一直把哈佛牧师的这批书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

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携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

了哈佛楼。在大火发生前,一名学生碰巧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册名为《基督教

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出了馆外。第二天他得知大火的消息后,

意识到自己从图书馆携出的这本书,已是哈佛牧师捐赠的250本书中唯一存世

的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找到当时的校长霍里厄克,把书还给了学校。

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了书,深深感谢了他,然后立刻下令把他开除。理由是,这

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让校规看守一切,比让道德看守更安全更有效”,这就是哈佛大学办学

的理念。隔行不隔理。一个企业同样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维护其正常的生产

经营管理秩序,确保经营管理行为的规范性、统一性和有效性。在创新管理中,

杨惠民按照“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的要求,把思路变成制度,依靠规章

制度指挥运作;把思路变成行动,强调一个干字。坐而论道,讲大话、讲空话,

说套话、说废话,在企业是行不通的。干工程必须看重一个“干”字,干才能

6

构筑文化强企的梦想

出效益。在杨惠民看来,一个企业把自己所倡导的理念经长期实践而持之以恒

地落到实处,渐渐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就等于为企业种植了生命的常青树,

就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大业基于大志,伟业成于宏图。只有胸怀大志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开

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必有超乎常人的抱负和超乎

常人的干劲。回眸六公司“文化强企”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员工们没有忘记杨

惠民上调后,党委书记黄锦波和董事长王广建搭档的那段峥嵘岁月。黄、王这

两位领头雁,都是个性鲜明、勇于冒险、善于冒险的企业家。前者稳健,有耐力;

后者英猛,有冲劲。2005年是王广建提出实施“一年打基础、二年争上游、三

年夺第一”的“三年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也是这对黄金搭档甩开膀子

大干的第一年。这以后的三年中,经过持之以恒地奋斗,他们实现了“惊人一跳”:

先是调整产业结构,成功取得房建特级资质,使铁路公路工程与房建工程平分

秋色,并驾齐驱;其次是实施战略大搬迁,机关由咸阳搬到古城西安;再就是

狠抓人才培养,通过内培外训,培养出合格的项目经理、总工、经营预算等高

级复合型管理人才逾百人,为其后六公司成为局集团公司干部的摇篮,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六公司已产生正处级干部14名,副处级干部26名,

副局级干部4名。精英荟萃,能人云集,心比天高,天道酬勤。六公司在中国

铁建系统想不优秀都难。2008年至2012年,他们连续4年进入中国铁建工程

公司20强,排名从第16名跃居第1名。

不断探索实践,筑梦文化强企

而今,在六公司每个员工的心中,文化强企不仅是梦想,是期盼,更是具

有紧迫性的强烈现实需求。追梦、筑梦已成为他们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成为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

支撑。采访中,六公司党委书记董增强深有体会地说:“这种文化支撑从哪里

7

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从自己的公司里,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发掘、生长、

繁衍出来的。”说得多好啊!六公司人对企业文化的探索和实践,确实证明了

这一点:从2000年自发的、零散的、浅层的学习模仿阶段,进入现在符合大要求、

体现国有企业特色,与本公司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新阶段,形成并展现企业的

独特文化魅力,并非一朝一夕,亦非一人一事所能奏效的。它经历了继承文化、

团队文化和发展文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艰辛过程。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中,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找出越多,企

业发展潜力越大;问题解决越快,企业发展越快;解决水平越高,企业发展成

本越小,品质越高,能力越强。譬如培育现场管理理念,在杨惠民担任总经理

的时候,比较偏重“刚性管理”,处处强调一个“严”字。那时,树立一个新

的管理理念还处在摸索阶段,建立和充实科学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

严为主是必要的。到了张文峰担任总经理时,他认为管理工作的本质是用人和

管人,而人是有思想的,一味严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威而不横、恩服人心。

现在企业的管理层,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比较多,这种人自尊心往往比较强,

倘若稍有疏忽,你就把他臭骂一顿、罚他的款,他就很可能甩手不干了。因此,

张文峰在主管六公司时,善于沟通,总是营造一种上上下下相互尊重、融洽相

处的工作氛围。正是他把“刚柔相济”的管理理念发挥到极致。张文峰上任总

经理时便警示自己:当“一把手”不搞“一霸手”;主管的工作“统揽”是职责,

但不能“包揽”;各方面的工作要“抓一把”,而不是“一把抓”。“文化强企”

这台戏,主管领导要学会领唱,要唱得好、唱得响亮。但领唱绝不是独唱,不

能总以为自己行,只顾自己发声,而要顾及不同的声音,善于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善于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发挥团队的作用,让各种唱法、

唱腔都融入大合唱中来,并且相互补台、相互帮衬、相互呼应。在张文峰看来,

当班长不当家长,说话管用又不搞“一言堂”,是主管的真本事、大智慧、硬

8

构筑文化强企的梦想

功夫。

纵观全局,在追梦文化自强、文化强企的实践中,六公司的历届领导都有

一份努力、一份贡献。但精力投入最多、工作用力最勤的还是黄锦波。在六公

司的十多年时间中,黄锦波从党委书记到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一直对企业文化

建设这一块抓住不放。六公司在中国铁建系统最早成立企业文化部,黄锦波也

时不时地生出一些崭新的理念,如:“创造对人类和环境充满关怀的建筑艺术

品”“诚信是最大的智慧”“认真善学,快速应对”“确保履约能力,与您共

同发展”“以我为主,注重精细过程;实现双赢,追求完美结果”“由理念起步,

按规则行动;以创新生存,靠团队发展”……他毕其精力要把六公司建成行业

一流的企业。这种目标定位,决定了他是在用文化经营企业。所以,企业的发展,

实际上是他把企业的着眼点放在人的观念转变和素质提升上,通过教育、培训

和奖罚,把企业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公司的各个角落,让团队的每

个分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理念创建,公司构建了以“精品人品同在,

质量生命共存”的企业精神、“只有风险才能发展”“求实、求是、求善、求忠”“不

唯书、不唯上”“科学管理就是合理分配”等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及行为

准则体系。为使这些理念、价值观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公司通过各种媒介和

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诠释。同时,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面

向企业、面向员工,利用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文化建设中的阶段性成果,开展“现

场管理文化年”“成本管理文化年”和“安全、质量文化宣传月”等活动,认

真总结宣传企业改革发展、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及时表彰劳动模范、

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员工的事迹,最大限度地展示企业形象。让所有的文化元

素在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中,铭刻在每个员工的脑海里,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上。

同时要求党委一班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狠抓学习、突出创新、营造和谐氛

围作为重要任务,使党建工作跟上了时代前进的节拍,实现了“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的目标。

9

前几届领导班子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和付出,也是现任领导班子的工作动

力。如区域经营一直是六公司生产经营蓬勃发展的优势,2008年2、3月间《中

国铁道建筑报》曾以较长篇幅连载了他们的经验,至今还有不少单位前来取经。

但总经理苗禾、党委书记董增强,不故步自封,不头脑发热,而是在继续创新的

道路上阔步向前。现在,六公司区域经营这块空间拓展得更大了。过去,从公司

驻区西安辐射全国,而今已从国内扬帆海外,动静不小。为了抢占市场,他们像

鹰犬猎食那样主动出击,像蜜蜂采蜜那样穿梭于业主之间,努力构建以诚信为敲

门砖的“交友文化”,即巩固老朋友、依靠好朋友、结交新朋友,努力拓宽经营

渠道。

苗禾、董增强以他们的雄胆卓识充分意识到:市场竞争是一场永无终止的竞

赛。在这场竞赛中,没有哪一家能够真正取得最后的领先优势,你的竞争对手永

远有机会追赶上来。何况国有企业回归市场是迟早的事,六公司要真正做大做强

做优,做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品牌企业,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紧

迫的工作要做。如企业的管理体制方面,要打破行政的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化要求,

对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进行公开选聘,市场化录用,而不是行政任命。对企业管

理层成员的考核,也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以质量、效益、竞争力为考核标准,

实行综合考核、系统考核,而不是简单以规模、利润为主要标准。

这一切都是苗禾、董增强两位主官心中筑梦文化强企的远大目标。而实现这

个梦想靠什么?归根结底还是靠人,靠有高尚品德操行的人,靠有回旋大市场能

耐的人。为此他们分别提出了“不留遗憾,创造奇迹”和“精致追求,育精尖人才”

的管理理念。同时,他们正在构建“廉政文化”,从“洁身自律,爱护员工和选

贤任能”三个方面,要求公司机关干部和各个项目部管理层成员老实做人、踏实

干事、清白为官,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原则,

认真负责,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当领导的只有勤政廉洁,才有底气,才敢作

10

构筑文化强企的梦想

敢为,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员工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如六公司沪昆客专

贵州段项目经理王新亮,上任后之所以提出“文化创新,管理再造”的工作

思路,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大刀阔斧地整顿队伍,就得益于他在选人用人

时能有效抵制不正之风。王新亮心知肚明,企业家用人、容人、感人、教人、

管人等领导艺术在于从自身做起,“能自治然后可以治人,能治人然后人为

之用”。在整顿队伍、改革机制的过程中,有的人,尤其是少数包工队的头

头脑脑,少不了要走他的后门。在队伍整改的那些不平凡的日子里,忙了一

天的王新亮,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兼宿舍,有几次打开门都见到有人从门缝中

塞进红包。王新亮看了看信封上的地址、姓名,捏了捏信封,知道这是有人

想用金钱打开他的后门,立时毫不犹豫地用电话叫来财务人员,上缴备案。

王新亮一方面批评行贿者的不义之举,一方面也明示项目部选队伍、聘人用

人都是采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作为衡量取舍的硬指标,工作是透明的,

从而为队伍整改提供了“硬杠杆”,拉出了“高压线”,杜绝了选人用人上

的暗箱操作。职工们说:无事跑官者因为“无事”可循,行贿说情者又“无事”

可说,在王经理那里得到的回应只是四个字:“此门不通”。王新亮以威严

排兵布阵,为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在制度上、方法上扎起了密不透

风的篱笆墙。

苗禾、董增强深信:如果六公司从机关到各项目部都有王新亮这样勤政廉洁

的模范,大家齐心协力,脚踏实地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一个“文化强企”的

美梦,就一定梦想成真。

是啊!梦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没有梦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我们深信,一个圆圆的、亮亮的“文化强企”之梦,一定会在不久

的将来,五彩缤纷地呈现在六公司全体员工的面前。

(原载2014年第4期《贵州铁道》)

11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斗磨隧道施工纪实

斗磨隧道因位居沪昆铁路贵州段控制工程之首而有着“高瓦斯突出第一隧”

和“不良地质博物馆”称号,也因其在中国隧道建设中的特殊地位而被称为“世

界喀斯特隧道施工皇冠上的明珠”。历经四个年头,中铁二十局集团建设者们

在这里抗击突泥突水,迎接瓦斯考验,不断科技创新,深深体会到了“穿越喀

斯特”的种种艰辛。

——题记

这里是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

每年的三月,印度洋产生的暖流沿着南亚次大陆一直向北吹去。遇到高大

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以后,猛然向东,越过不太高峻的横断山脉直接吹向

了亚洲大陆南边的云贵高原,为贵州带来了丰沛的降雨,所以贵州自古以来就

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

12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这里又是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岩溶地

貌发育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形态多样,层

峦叠嶂,沟壑险峻,云遮雾障。所以,“地无三里平”是黔中大地的生动写照。

揭开历史的帷幔,沪昆客专——这条中国版图上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的宏

伟工程,由沪杭客运专线、杭长客运专线和长昆客运专线三段组成。其中,长

昆客专从长沙向西途经贵州贵阳延伸至云南昆明,于2010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

革委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月举行开工动员大会。而斗磨山,人称“斗

魔山”,曾经被水文、地质专家判定为隧道修建的禁区。如今,修一条时速为

350公里的高标准高速铁路穿越这里,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技术标准更是达到

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天,让我们铭记。2010年12月25日,这是冬季山区里少有的晴朗日子,

开山的炮声打破了沉寂的土地,斗磨隧道这个被列为Ⅰ级高风险隧道的喀斯特

地貌高瓦斯、瓦斯突出隧道终于伴随着沪昆客专这条世界上跨度最大、地形起

伏大、地质结构最复杂的铁路,在经历多年论证之后走到了中国隧道建设事业

的前台。因斗磨隧道居沪昆客专控制工程之首,被专家们称为喀斯特地貌修建

高瓦斯隧道的“皇冠明珠”。它的建设将使我国高原复杂地质隧道施工的科技

水平实现新的飞跃,它的成功实践将翻开中国隧道建设史新的一页。

不畏难,挑战世界尖端工程

沪昆客专是我国铁路几次大提速以来,时速3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首次进

入大西南。这条专线是贵州通往华南沿海及华东、中南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

也是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命线之一,在区域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位于安顺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境内的斗磨隧道全长2076米,距离著名的黄果

树风景名胜区8公里,被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沪昆客专贵州公司共同列为Ⅰ级高

13

风险隧道,也是沪昆客专贵州段唯一一条被列为Ⅰ级高风险的高瓦斯、瓦斯突

出隧道,有“不良地质博物馆”和“高瓦斯突出第一隧”之称。原铁道部工程

管理中心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在激烈的竞标中,选择了中铁二十局集团这支

“文明之师”担负沪昆客专贵州段9标63.745双线公里施工任务。这个标段线

路走势如巨龙腾飞,气势磅礴:龙首高昂于关岭县岗乌山脉,龙尾甩在镇宁县

养马寨,龙身穿越岩溶密布、暗河密藏、瓦斯聚集的斗磨山。摘取“穿越喀斯

特皇冠上明珠”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中铁二十局集团的肩上。

伴随着祖国铁路建设步伐,这支“国家专业队”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20世纪50年代,他们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参加过解放战

争和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60多年来,先后参建

了120多条铁路、200多条公路和500余项地铁、机场、水利等工程的建设,

共获得鲁班奖及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73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1

项。辉煌的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被淡忘,他们又担负起了斗磨隧道建设的

千钧重担。

斗磨隧道从施工开始就被列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号工程,集团领导高度

重视,对斗磨隧道的科研和施工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选派六公司这支精良的队

伍担负隧道进出口的施工任务。集团公司领导多次深入斗磨隧道工地,组织施

工生产,明确了“克难攻坚,按期打赢洞内攻坚战”的总体思路,向重难点工

程增加了管理力量,并最大程度给予了资金支持。每一名参建员工的心中都深

深地印着“2014年5月20日”这个总工期,印着“开工必优,一次成优,确

保部优,争创国优”的斗磨隧道建设质量总目标。他们决心通过严格组织和管理,

凭借科技攻关和先进的设备,靠着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广大员工的奉献精神,

穿越喀斯特,实现中国隧道建设史上新的飞跃。

14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隐患多,魔障的威胁震撼人心

斗磨山,山内“魔障”重重。全新的未知领域,显得那么神秘而且令人生畏,

怎样才能将斗磨山的面纱揭开?一场斗“魔”之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

量地实现安全、质量、进度、环保等指标,不仅体现了建设者整体风貌,也体

现了央企在高铁工程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011年3月21日,参建员工第一次体会到了突泥突水巨大能量的一次释放。

这天,担负隧道出口正洞下导坑施工的架子队员工正在隧道进行出砟时,

现场负责人发现进洞100米处软泥有轻微移动,随即停止出砟,撤离人员,相

关人员按紧急处理方案分头做准备工作。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洞内工人撤离的一瞬间,塑状黏性土被强大的压力从

已经开挖成型的正洞超前上导坑岩石缝隙中挤了出来,伴随着地层深处沉闷的

石块撞击声。员工们刚刚离开作业面,就听一声山崩地裂的轰鸣,溶洞中填充

的塑状黏性土伴着巨大的石块,从隧道上方最薄弱处瞬时喷出,以排山倒海般

的强大力量吞噬着已经开挖好的隧道,推动着洞内的台车和各种工具材料,夹

杂着尖叫声,向洞外方向急速涌来。架子队长黄官兴站在台车上被推出60多米

远。员工们以百米速度逃生,泥石以百米速度追赶,只经过半分钟时间,隧道

上方开了一个直径40米的窟窿,隧道断面被泥石塞满近百米。

千余立方米泥石停止了追赶,大自然以其特有的姿态显示了它不可抗拒的

力量。洞内没有了照明灯光,高压风和高压水还在咆哮,仿佛在诉说着半分钟

前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这次突泥事件之后,项目部采取径向注浆、管棚加密等措施,组织员工清

理现场,整整干了三个月。

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想成功穿越喀斯特,除了迎难而上超越一道又一道难关,

15

没有其他的路可选!

斗磨隧道穿越高瓦斯段达535米,占总长的1/4还多,瓦斯压力最高1.3

兆帕。据专家介绍,施工存在瓦斯中毒、窒息、燃烧、爆炸等诸多灾害风险。

其中以瓦斯爆炸最容易发生。隧道中一旦发生瓦斯灾害,后果往往十分严重。

员工们同样不会忘记2013年9月16日上午9时10分,在掌子面钻炮孔遭遇的

一幕。

这天,正在隧道掌子面例行瓦斯监测人员发现,洞内瓦斯浓度突然升高,

很快就达到了0.5%的临界值,同时监控室瓦斯监控数据有上升趋势。洞口值班

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通知洞内人员迅速撤离的同时,瓦电

闭锁装置自动切断了洞内所有电源,通风机组及时加强洞内通风。当开挖作业

人员、值班人员全部撤离后,隧道洞口拉起了警戒线,任何人员不得随意靠近。

一个小时后,监控数值继续上升,峰值达到1.36%。在通风机组不断通风

稀释下,3小时46分钟后,瓦斯浓度开始回落至0.09%,属于正常值范围。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斗磨隧道的地质灾害严重困扰着施工。其中较大规模的突水突泥、塌方和

高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共发生了15次。在施工多次受阻和施工工期的双重压

力前,建设者们正视困难,直面现实,采取积极的态度,严格组织管理,开展

科技攻关,每一次都在全体人员的配合下化险为夷,工期没有因不良地质的干

扰而滞后。

保施工,科技创新成利器

科技在斗磨隧道的建设中显示着巨大的作用。在这里,科技和施工相伴而行,

比翼双飞。尤其在自然灾害面前,广泛开展的科研攻关活动发挥了它特有的威力。

依靠科技战胜不良地质,建成斗磨隧道,是中铁二十局集团各级参建单位

的共识。通过对斗磨隧道的特殊地质进行了深入研究,项目部制定了全面细致

16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的科研攻关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客运专线岩溶地质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预

测及施工关键技术》《斗磨隧道瓦斯突出工区接煤工法》等10项科研成果和工

法的编写,并在现场先后召开12次专家技术论证会和科研会。斗磨隧道科研投

入达4000万元之巨,其中投入3000余万元对现场所有进洞作业的机械设备进

行了防爆改装,穿上了“防爆外套”,并专配了一台C6多功能钻机进行超前地

质预报。在一个隧道内同时使用如此众多的地质预测预报技术设备,在国内也

属罕见。

针对斗磨隧道的特殊地质和施工难题,由原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原国家

安监局、长安大学、四川邻水矿山技术服务中心、重庆煤炭科学研究院、四川

煤田地质勘察院、六枝工矿矿山救护队和中铁二十局集团组成了科技攻关中心,

从现场的工程师、专家、大学教授,到工程院院士都加入其中,先后来到施工

现场“把脉”解决难题,在斗磨隧道建设工地组成了科研工作网络。

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沪昆铁路指挥部指挥长冯军武担任科研课题组组长,全

面领导现场的科研攻关工作。在技术设备上汇集了国内先进的煤矿有害气体自

动检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和可视监控系统、瓦电和风电闭锁系统、大功率防

爆供风系统、双回路“三专”供电系统和隧道洞口门禁系统,应用TST隧道地

震CT成像、地质雷达预报、超前水平钻等技术,对隧道地质进行全方位超前预报。

斗磨隧道科技攻关渗透进了每一道工序,指挥部一班人在深入剖析项目施

工结构及特点后认为:要实现隧道施工重难点突破,就必须即刻解决通风供电、

突泥涌水、断层瓦斯“三大难题”。

隧道施工风、电先行,如果不能保证洞内通风供电,那新鲜空气将无法输入,

有害气体将无法排出,作业粉尘浓度也将无法降低。项目三级班子成员共同商

讨应对措施,决定更换主洞的两台通风机和平导的两台通风机,保障了现场施

工的需要,突破了通风供电输送的难题。

为杜绝斗磨隧道突泥涌水引发事故灾害,他们将地质雷达从有线改装为无

17

线,使传输距离可达10公里,信号稳定、无干扰,并对应用的新型电路设计进

行革新改进。此举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对突泥涌水及岩溶发育地质段,主要

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围岩监控量测、水压监测及超前帷幕注浆等措施,取得了

治理突泥涌水的良好效果。

针对瓦斯突出的难题,他们成功应用隧道施工安全与工程管理紧密结合在

一起的监控系统。在解决瓦斯浓度、瓦斯压力、瓦斯涌出量等指标居高不下和

瓦斯积聚的难题时,他们采用管棚、帷幕注浆、隧中桥、打泄水洞和平导洞等

方法,穿越了溶蚀洼地、浅埋、溶腔、暗河、采空区和煤系地层等不良地质,

成功预防和化解了煤与瓦斯突出的风险。目前,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环境

保护均处于受控状态,并创造了最大月进度135米的记录,完成产值达到700

万元,实现了斗磨隧道施工的一个关键性里程碑目标。

“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高科技创新能力,体现一个企业的实力和价值。”

在隧道施工进入关键阶段,六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苗禾深入一线调研,要求“在

隧道施工与管理上,绷紧安全弦,形成专业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013年12月底,参建员工再接再厉,通过攻克高瓦斯、深煤层、多暗河、

多岩溶的隧道综合施工方法,实现了复工以来安全生产735天,共揭10道煤层,

累计揭煤40次,揭煤层总厚度达17米。

2014年5月20日,斗磨高瓦斯隧道施工掀开了新的篇章——历经逾千个

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实现了顺利贯通,误差仅为26毫米。他们终于摘下了斗

磨隧道这颗“穿越喀斯特皇冠上的明珠”!

战斗磨,铁军展现新风采

斗磨隧道工程凝结着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上场时的轰轰烈烈使他们激扬

过,也失落过,曾经炽热的心情使他们热血沸腾……悲喜交加的故事比比皆

是。开始由于图纸未到,按咨询图施工又遇到一个大溶洞,变更图纸,方案却

18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迟迟没批复下来,造成斗磨隧道于2011年9月29日被迫停工。

转眼到了2012年,为了扭转被动局面,集团公司领导经过精心斟酌,将指

挥部和六公司项目部分离,扁平设置项目组织,构建了三级管理体系:指挥部、

项目部和工程队,并重新配置了各级领导班子,明确了各级主要职责。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带着对沪昆的情感和对企业的责任,指挥

长冯军武、党工委书记王志军为首的一班人,将稳定队伍、筹集资金、创造条件、

恢复施工作为首要任务,理思路,理方法,统筹谋划,缜密部署,全力推进。

2012年10月,斗磨隧道开始复工,从整体策划、建设、质量安全管控、

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严格组织和管理,凭借科技攻关和先进的设备,依靠现

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广大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