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课件_第1页
黄帝内经课件_第2页
黄帝内经课件_第3页
黄帝内经课件_第4页
黄帝内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论第一章节、《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二章节、《内经》的学术体系第一章节

《内经》的成书与流传《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节⑴.比较研究:①医经七家:记载《内经》书名的现存最早文献《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但其他六经均佚,独《黄帝内经》传存于世。⒈《内经》为现成最早中医学经典著作—医家之宇②引文书籍:《内经》引用了大量古代医书:《五色》、《上经》、《下经》、《本病》、《揆度》、《奇恒》等达21种,但这些被引用的医书也已亡佚。③为四大经典之一,其它经典均晚出于《内经》。

④最早医学文献资料:尚有一些古代医学文献,其撰著时代并不晚于《内经》,如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导引图》等14种等。然而此类文献,无论其内容的丰富程度或其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均不足以称之为“经典”而与《内经》相提并论。①包含有丰富而科学的医学理论、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与方法;②同时还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③并且运用古代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两千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的理论、原则、技术及其所确立的方法论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而古今无数中医学术家,或者理论上独树一帜,或者防治疾病效验如神,究其成功之因,亦均以《内经》为立说之本。这足以证明《内经》在中医学中的至尊地位。⑵《内经》理论内涵⑴.年代考——主要有四种意见:

①成书于黄帝时代

②成书于战国

③成书于秦汉之际

④成书于汉代,主要是西汉,有一些篇章成于东汉。2.《内经》的成书年代①缺乏确凿证据,推理多于考证;②对“成书”的概念认识不一;《内经》成书年代的争鸣主要观点:《内经》当成书于西汉。①《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根据《七略·艺文志》摘编而成,《七略》(已佚)是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代(公元前32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收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因此《内经》的成书年代不晚于公元前32年,即西汉末年。②司马迁《史记》(公元前104~公元前91年)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录了远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收录了包括医史人物及医学著作在内的历代科技文化及人物史料,而《黄帝内经》却没有记录,显然《内经》成书应在《史记》之后。《内经》成书年代的争鸣⑵内容考证:《内经》不是一个时代,一滚地方的医学成就,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将其汇编成书可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春秋战国到西汉,是中国诸子百家学术发展鼎盛时期,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史上极为重要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潮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已形成四大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所涉及的医家有歧伯、伯高、少俞、少师、雷公等多位,《内经》则是医经派的代表作之一。《内经》162篇,是春秋战国乃至西汉末期各医家医学理论及治疗经验的总结,是一部论文汇编。《内经》成书年代的争鸣⑴关于黄帝①“黄帝”是一个有道明君;②“黄帝”是一个伟大的氏族——黄帝族,到春秋时代谓之“华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氏族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所以历代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为荣,而且为了追本溯源,也常把一切文化制度,都推源到黄帝,托名为黄帝的创造,以体现学有根本,并成为一种时尚。正如《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内经》冠以“黄帝”仅是托名而已,非为“黄帝”所作。⒊《黄帝内经》书名由来与作者①经:本义——指织物的纵线引申——常道,即义理、法则、原则,在书籍中指可称为经典、典范者。吴崑(kun):“万世宗法,谓之经。”②内:与“外”相对而言。历代文献常以“内”、“外”命篇。分《素问》、《灵枢》两部,各81篇,合162篇,内容各有侧重,紧密相连,浑然一体。⑵关于《内经》①梁代全元起:“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歧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②《素问》正是从天地宇宙宏观出发,运用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和论证天人关系及人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确有陈源问本。宋·林亿《新校正》:“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就是说之意。③有医家认为:“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④马莳、吴崑、张介宾等认为《素问》之义即“平素问答之书”。黄帝与岐伯等人平素互相问答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篇而名为《素问》。⑶《素问》的含义①经考证,“灵枢”之名,系唐·王冰热衷于道教,自起道号“启玄子”,把《道藏》中的《玉枢》、《神枢》、《灵轴》等名称加以改造而成,其含义蕴涵着深刻的道家思想——重人的思想。②推崇张介宾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

综上所述:《内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也非出自一人之手,称“黄帝”仅是托名,它是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众多医家的论文汇编。

1心与⑷《灵枢》的含义休息一下!《黄帝内经》的流传第二节《内经》的传本主要有四大类:《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经》,另有《脉经》⑴《素问》传本①全元起注本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注《素问》,为《内经》最早注本,今亡。②王冰注本唐·代宗应元年(公元762年)王冰在全元起注本基础上注《黄帝内经素问素问》,改书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流传至今,改动不大,成为后人注释《内经》的基础。⒈《内经》的传本⑵《灵枢》传本①《灵枢》最早称《九卷》,北宋时失传;②《针经》是《灵枢》的另一传本,汉晋之际,经王叔和、皇甫谧等部分或全部收集辑入《脉经》《甲乙经》等书中,北宋初期《针经》残缺不全,1091~1092年宋政府通过朝鲜高丽使节把当时已失传或罕见的中国古医书传回国内,其中包括《针经》,并刊印颁行,惜北宋之末,南宋之初,历史动荡,许多书籍毁于此时。③《九墟》《九灵》,已佚。④目前,据《灵枢》史崧序,在南宋初期《灵枢》传本失传,因此南宋·绍兴乙亥年史崧将其“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八十篇”重新校正,扩为24卷,流传至今。⑶《太素》传本唐·杨上善《太素》30卷,现存25卷,皆注释《内经》原文,其所列原文之序与现存《素问》《灵枢》排列不一,故认为是《内经》的另一传本。

⑷《甲乙经》传本

《甲乙经》由《素问》《九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组成,成书于256年,10卷,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著作之一,亦是《内经》最古传本之一。《内经》为医之经典,“医家之宇”,演绎发挥、考校编次、注释研究者达200余家,著作400余部。类分研究主要:注解研究校勘研究

⒉《内经》注家与注本Ⅰ全部类分:《内经》162篇“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类经·序》)代表:

①唐·杨上善《太素》类分研究最早一本30卷,现存25卷,注释《内经》原文19类: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输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书中有关《素问》部分保存了王冰改动之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②明·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著作,注文义理周详,影响很大,注释《内经》原文12类: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⑴类分研究《内经》著作Ⅱ选择类分:认为《内经》是前人总结经验和理论的材料,由于古今不同,必须选择地吸收,这较全部类分确实进了一大步。

①元·滑寿《读素问钞》为选择性类分首创。按相关内容、分门别类、以类相从,钩元提要,分为12类:藏象、经度、脉候、疾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该书后经明·汪机增补注释,易名为《续素问钞》。

②明·李中梓《内经知要》系摘《素问》《灵枢》之要,编纂而成,2卷8类,执简驭繁,成为医学入门读物: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疾能Ⅲ调整编次类分:《素问》《灵枢》各篇原文内容完全不动,仅将其篇次重新类分。代表:清·黄元御

《素问悬解》:养生、藏象、脉法、经络、孔穴、疾论、刺法、雷公问、运气

《灵枢悬解》: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藏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Ⅰ单注《内经》著作:①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对《素问》进行整理编次的同时,对全书各篇作了系统而详尽的注释,“敷畅玄言”,对经旨多有发挥,对后人启发和影响很大,成为后人注释《素问》的基础。②明·吴昆注《素问》俗称《素问吴注》,以王冰的24卷为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然擅改经文,是其不足处。③清·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乃继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鉴于“隐庵《集注》义意艰深,其失也晦”,其注简捷明白,要言不繁,每篇还分小节,眉目清楚。⑵注解研究《内经》著作Ⅱ全注《素问》《灵枢》著作:①唐·杨上善《太素》、明·张介宾《类经》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注文义理周详。②明·马莳通注《内经》为《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马氏娴于针灸经脉,其所注《灵枢》颇为人称道。③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张志聪率门人集体注释的成果,对前人之注,取其精华,厘正误说,新意不少。④日·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丹波元简所著《素问绍识》精选诸家注释,持论公允,注重考据;对各家注释有分歧者,提出自己观点,或存疑以备后人思考抉择,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古精于校勘者少,代表:①1057年林亿《新校正》今存于《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②1825~1872胡澍《素问校义》③俞樾《内经辨言》④1848~1908孙治证《素问王冰注校》⑤1878~1969沈祖绵《读素问臆断》⑥1804~1876日·喜多村支宽《素问札记》⑶校勘《内经》著作船到岸了!《内经》源流考第二章节

《内经》的学术体系《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第一节

脏腑

藏象经络精气神病因病机发病疾病病理传变医学理论病证诊法诊病方法断病法则治则论治治法

《内经》学术体系疗法养生摄生康复哲学(精气论、阴阳五行论)

天文历法医学基础地理学

气象学数学社会学基本框架结构图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第二节一.形成条件㈠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⒈解剖学基础⒉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⒈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观象是思维过程的起点⒉辩证思维⑴整体思维⑵变易思维《系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⑶相成思维:相反相成。《系辞》说:“阴阳和德而刚柔有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并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⒊哲学思想战国秦汉以精气、阴阳、五行之说为代表,贯以道气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辩证观(“尚柔、主静、贵无”)。

1心与㈡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⒈天文历法⒉地理学⒊气象学

1心与㈢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渗透二、构建方法第一层次:中国古代哲学——气的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既是世界观,又是建构《内经》理论的重要方法;第二层次:与之相关的整体、系统方法、辨证方法是古代哲学方法的延伸;第三层次:在哲学方法指导下采用了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直觉领悟、揆度奇恒等独具特色的方法。属具体方法。①司外揣内:指对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一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如《内经》“藏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表知内”现代控制论“黑箱”方法。

②援物比类(取象比类):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的现象或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听知识和结论。如《素问·示从容论》“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德·康德:“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③直觉领悟:是在对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性。

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慧然独悟”“昭然独明”

《医学心悟》“学者,心之学也;悟者,心之悟也。心学之而必悟之。”即潜心研究,探微索隐,而有所领悟。吴鞠通:“进而病谋,退而心谋”然后有得。

④揆度奇恒: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测度事物的正常与异常。揆度:揣度、测度;奇恒:是拿一般的情况(恒)与特异情况(奇)作比较,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确认异常之所在。

如《素问·示从容论》“别异比类”。科学的发展在于不断深入研究认识对象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事物的相同点与差异点把握得越多,越精细,探求事物的本质也就越深。船到岸了!《内经》理论研究《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第三节一.独特的医学理论

1.人体观①“人与自然相参”“生气通天”;②“道器观”“精气论”。①根据“奇恒常变”观念,“揆度奇恒”确立了自己的疾病理论;②关于疾病发生、发展《内经》以“邪正相争”阐明其机理,从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审求其病理意义的病因学、发病学理论,称作“审证求因”;关于病理变化机制《内经》着眼于动态分析整体机能失调的方式、状态和过程,提出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变为基础的表里出入、寒热进退、邪正虚实、气血运行紊乱和疾病传变等理论。

2.疾病观①《内经》提出“审机论治”的诊治原则,后世演化为辨证论治,将治疗个体化,强调治患病之人;提倡各种方法配合应用,强调综合疗法;它的逆从求本、标本缓急、病治异同以及虚实补泻、寒热温清、因势利导等治则,颇似系统调控方法;②对于疾病预防提出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并有效指导了各种自我健身法的实施,在世界保健医学上独树一帜。

3.疾病防治观二、方法论特点㈠整体观: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整体把握生命规律㈡恒动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辩证对待生命活动㈢功能观: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㈠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世界是一个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主要有天人地方位季节气候行星牲畜谷物音调颜色滋味形神构成社会并与社会密切联系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内经》:

1.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内经》藏象理论是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宰的组成的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精气血津液,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成一个整体。①这五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进行着调节和控制,从而维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状态,构成了一个生命活动整体。

张介宾《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②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以心为主导,形成密切协调的有机整体。《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府之大主。”《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五脏六腑之间“不得相失”,“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③形体和精神是生命两大要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整体《灵枢·天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⒉天人合一:泛指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1)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①人类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存本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②人类生存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③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人体对不利的自然环境还有一种保护性适应。从四季来说,容易产生季节性的疾病。《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从一日来说,人体疾病往往随昼夜阴阳消长而进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此外《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我国东西南北中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食物种类与气血、体质、肤色等关系作了论述。《素问·六微旨大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王充《论衡》:“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⑵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是指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既然人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缩影,同样人体的某些局部,也可以看作是整个人体的缩影。《内经》应用天与人统一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多种诊法。近年有人提出“生物全息律”说,与《内经》上述思想有明显的联系。⑶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阴阳五行是宇宙事物的普遍规律,也是人与天道统一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表述自然规律为天道,“天道者,五行阴阳而已”(清·戴震《原道》)。人与天道具有密切的联系,《灵枢·通天》:“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内经》应用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的方法,按照事物的功能、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将天、地、人三大类别的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框架中,借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和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种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充分地反映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中。

“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包括两个系统结构:①五脏系统的联系结构——五脏一体:人体的各种脏腑组织,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通过五行的归类构成了以五脏为主体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②“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相互通应,密切联系着的。

《内经》把人体看作是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从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中认识人体的整体性,因而使《内经》理论体系具有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典型特征。现代,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种医学模式的正确性。新近转换的现代医学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不及中医学的形—神—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更加完善。⒉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理论意义⒈内涵: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内经》:①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起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健康和疾病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的。其内在的动力和源泉是阴阳;②借助阴阳学说观点阐述人体生命活动中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㈡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现律

⑴《内经》认为事物内部阴阳两方不断运动变化,是事物存在和消亡的根本《中基》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⑵运动变化是永恒的

“恒动观”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①物体的位置不断转换移动的现象;②事物形态和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总之《内经》时期分析、认识人体生命过程各种运动、变化规律的思维方法是:运动变化是生命诞生和终止的象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3.运动变化是“永恒”的,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需要在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之中,抓住适当的一个阶段,把它视作相对静止和稳定的状态,并进而认识各个阶段所特有的性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分析自然界之气的变化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即将五天之气视为相对稳定的“候”,十五天之气视为相对稳定的“节气”……。中医对“证”的认识(见下述)。⑴辨证论治理论正是以“运动变化”为思想基础的①《内经》不仅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天体、人的生理活动,同时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分析和认识疾病。《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六日厥阴受之”,即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运动变化。②人体疾病是邪气和正气两方面矛盾斗争反映出来的状态和过程:

一方面,邪气和正气矛盾斗争的特殊性决定疾病寒热、虚实的性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另一方面,邪气和正气矛盾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证型的相互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寒则热,重热则寒。”⒉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现律的理论意义⑵是养生保健的科学依据:人类生命过程的永恒运动与变化,同时,生命过程存在着相对稳定的阶段性,提示医学家根据阶段性考虑养生防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各有特点,婴幼儿、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一年中以春夏为生长之时,一日中晨午应之,故此时当修养生机;秋冬为收藏之期,一日中暮夜应之,男女老幼此时皆当修益精气,养精蓄锐以促生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天年》皆有所论。⑶代表医学发展的方向:

社会的前进,生命科学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换,身心医学的兴起……这一切均预示着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学的方向,是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思想的方向,是以形一神一环境为模式的医学方向。⒈内涵: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素问·五运行大论》:根据事物外在表现,可以概括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括而来的。《内经》将功能观的内容概括为“形神关系”:㈢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现律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整个古代,“生理学只要超出最显而易见的事惰(例如消化和排泄),便是纯粹的猜想”;“只有尸体中才有部分”。《内经》形神关系:形生神,神御形,形与神俱①形生神:形体产生功能。关键是形体为基础,没有形体组织器官,便没有神的产生,此言生命过程之始。《灵枢·经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天年》更强调:“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具体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忧恐。”②神御形:生命过程开始之后,功能活动的主导作用。《素问·移精变气论》、《灵枢·天年》反复强调: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③形与神俱:

《素问·上古天真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寿夭刚柔》提出以形气关系判寿夭和疾病预后:“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又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题解原文校注内容临证讨论第一段阴阳的概念与应用阴阳应象:指事物内部阴阳双方的运动变化有其相应的表象与之相应。阴阳有名而无形,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才能体现出来。大论题解“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藏府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集注·卷二》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原文校注神明之府:神——神于内,指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明——明于外,指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外部征象。府——场所→根源变化莫测者谓之神明——王洪图

空间——广泛性:万物均有阴阳阴阳时间——永恒性:万物始终存在阴阳变化变化之父母变化根源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变化动力

万物之纲纪——分类纲领

(二)可以用阴阳作为纲目来概括事物的属性向上、向外、在上、在表、光明、躁动、温热——属阳,“积阳为天”向下、向内、在下、在理、晦暗、沉静、寒凉——属阴,“积阴为地”阴阳——天地之道一、阐释了阴阳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医学领域(一)阴阳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二、论述了阴阳的特征、作用及分布(一)特性1、部位特性阳上阴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外阴内:“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2、状态特征:“阴静阳燥”3、功能特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升阴降,以云雨为例阴阳升降清阳——天——云对立互根

↑↓↓高下相召云雨变化浊阴——地——雨升降相因天地之间,有阴阳升降4、性质特点:阳热阴寒阳清阴浊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二)作用主生长收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推动气化和成形——“阳化气,阴成形”(三)分布清阳——上窍、腠理、四肢——上、外浊阴——下窍、五脏、六腑——下、内“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清气在下——飧泄,治以升清部位反常浊气在上——

胀,治以降浊三、举例说明了阴阳反常所致的病证讨论: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二、“治病必求于本”1)肾阴肾阳为本清·冯兆张在《锦囊秘录》2)脾肾为本李中梓《医宗必读》3)脾胃为本明·黄承昊4)证之两纲六变为本《景岳全书·求本论》5)病因为本《丹溪心法》6)病机为本清·韦协梦《医论三十篇》7)证候为本印会河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第二段阴阳转化与应用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校注1、阳为气,阴为味:气,药物饮食之气味;味,药物饮食之滋味。2、P30①②③④⑤

讨论药物饮食之气、味与人体之气、形、精的阴阳属性及相互化生关系。3、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食之味属阴,多沉降而走下窍;凡药食之气属阳,多升散而达上窍。4、发热:温阳助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马莳认为以气味辛热纯阳者为壮火,辛甘温和者为少火。气,指人身之精气。张介宾将壮火、少火释为人体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血亦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气味太过,损伤形精气:“味伤形,气伤精”2、异常:相损相伤

形、精、气相互损伤

气味化生形精:“味归形”,“气归精”,“气生形”1、正常:互资互促形精产生气化:“精化为气”气化产生形精:“精归化”,“化生精”一、形精气化之间的关系二、气味的属性及其作用1、味(阴):味厚者——阴中之阴(纯阴)——泄泻(大黄、芒硝)味薄者——阴中之阳——通利(木通、泽泻)“阴味出下窍”2、气(阳):气厚者——阳中之阳(纯阳)——发热(乌头、附子)气薄者——阳中之阴——发泄(桂枝、麻黄)“阳气出上窍”三、五味的属性及其作用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药物的五味划分阴阳:辛走气,性主发散,甘入脾,灌溉四旁,均作用于无形之气,故属阳;酸主收敛,苦主泻下,二者合用又有上涌作吐,下行作泻之功用,均作用于有形之物,故属阴。讨论少火壮火理论的意义“热伤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炅则气泄”——《素问·举痛论》“火者,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论》一、提高对少火生理活动的认识1、少火是生理活动的动力少火→正气——生命活动2、注意保护少火(1)外避邪气(2)内调七情:过激→化火→伤阳(3)避免过用二、加深对病因病机的认识1、病因:少火→壮火——火热邪气2、病机:壮火→伤正:自伤:火→气互伤:火→阴三、指导运用温热药(1)辨证而施:桂枝下咽,阳盛则毙(2)照顾阴液:八味——六味+附桂(3)适度而至:无太过第三段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回: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指厥逆之气,气由下向上逆行。言逆行之气上行,满于经脉,神气耗散,游离形骸。校注冬季感受寒邪,不即时发病,至来年春季阳气发越产生温热疾病。春季感受风邪,不即时发病,留连于夏季,克伐脾土,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夏季感受暑邪,暑汗不出,暑热内伏,至秋季,新凉外束,产生寒热往来的疟疾。夏秋之交,感受湿邪不即时发病,至冬季,湿郁化热,冬寒外闭,乘袭肺金产生咳嗽。

伏邪发病: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寒伏化热2、春伤于风,夏生飨泄——风伏克脾3、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暑伏凉遏4、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湿伏犯肺

寒证用寒药——“重寒则热”——真寒假热寒热误投热证用热药——“重热则寒”——真热假寒

阴胜——则寒太阳胜——则热过用辛甘太过——“阳胜则阴病”阴病——阴液虚寒用酸苦太过——“阴胜则阳病”热阳病——阳气虚一、五味太过导致阴阳失调二、寒热伤人的病变举例1、寒伤:病变——伤形(形伤则稽留不化)表现——肿(营血郁遏化热成肿)2、热伤:病变——伤气(气伤则壅闭不通)表现——痛(气机阻滞不通而痛)3、寒热先后伤:先痛而后肿——气机阻滞在先,而后影响形体先肿而后痛——形体受伤而后影响气机形津液形体风胜则动:风气太过,损伤肝筋,引起肢体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火胜则肿:火热太过,血壅肉腐,聚为痈疡红肿;燥胜则干:燥气太过,耗伤津血,引起人体内外干涩;寒胜则浮:寒邪太过,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或寒凝津滞);湿胜则濡泻:湿邪太过,脾被湿困,失于健运,升降失常水谷不分而致泄泻稀溏。三、五气太过导致阴阳失调关于“濡泻”,有认为当校为“濡”。四、五气及五志的产生及为病1、产生:五气——四时——生长收藏——寒暑燥湿风五志——五脏——气机——喜怒悲忧恐2、病变:喜怒伤气——五志伤于内,损伤五脏气机寒暑伤形——五气伤于外,侵犯形体肌表冬伤于寒——寒伏化热——春必温病——重阴必阳春伤于风——风伏克脾——夏生飧泄——重阳必阴夏伤于暑——暑伏凉遏——秋生痎疟——重阳必阴秋伤于湿——湿伏犯肺——冬生咳嗽——重阴必阳(阳位)五、阴阳转化的病机规律——伏气为病的规律如何理解“秋伤于湿”与秋伤于燥的关系?讨论四季:春、夏、秋、冬,以四立为界;五季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运:从大寒始,每季各占73日余六季:即六气,亦可称为风、火、热、湿、燥、寒季,从大寒始,每季各占60日余《内经》关于季节的划分:第四段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书,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张志聪注:“阴阳之道,其在人者为男为女,在体则为气为血。”之,与也,和也。2、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自东向西旋转。人站在地球上仰观天象,可见太空日月星辰自东向西运行,东方为人体之左,天左旋也,而大地则是自西而东旋转,西方为人体之右,地右动也。张介宾注:“阳左而升,阴右而降。”简言之,天为阳,左行;地为阴,右行。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故有左右为阴阳道路的说法。

校注:一、提出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整体结构二、阴阳说明事物的相对性阳上气左火男天阴下血右水女地阴阳的矛盾对立运动产生万物故曰:“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三、阴阳互用的密切关系

阴——守于内——为阳之根(阴精)(藏于内)

阳——使于外——为阴之用(阳气)(形于外)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第五段阴阳亢盛为害及调摄阴阳养生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回: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后表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放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谈之能,从欲快志干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原文校注1、七损八益:

①调节阴阳

②不同年龄阶段应当注意的养生方法

③古代房中术2、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高世拭注:“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时而省察之,智者之事也。察异者,于强老各异之日而省察之,愚者之事也。”3、身长清:清,同凊,寒冷。

主寒:身寒战栗厥冷

伤阳:汗出——阳气虚弱,卫表不固

身热喘粗汗不出——阳气郁闭,腠理闭塞

《素问·脉要精微论》:“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

齿干烦闷一、阴阳偏盛的病变1、阳胜2、阴胜主热伤阴

阳胜—热邪伤阴,胃阴竭绝—阴竭不濡

—急下存阴—承气汤阴伤—寒邪伤阳,脾阳衰败—阳微不化

—温阳通下—大黄附子汤二、阴阳偏盛病变的预后腹满————脾胃衰败三、阴阳偏盛证与四时气候的关系阳胜——能夏不能冬——夏热助阳阴胜——能冬不能夏——冬寒助阴1、掌握人体生长发育规律,重视中年养生。2、调摄精神。四、调理阴阳为养生的关键所在“人至中年,肾气日衰,加之逸欲,便成虚损。”李挺《医学人门》“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兴论》第六段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养生问题(自学)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是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惧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方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第七段治病必求阴阳及早期治疗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干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急、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1、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阴:阴分——体内,五脏,阴经,右部,下部等阳:阳分——体外,六腑,阳经,左部,上部等杨上善,张志聪引:引导经络之气从阴分引导经络之气以调节阳分的虚实,从阳分引导经络之气以调节阴分的虚实。2、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见到细微的变化就知道疾病的发展趋势,这样治疗就不会有差错。校注3、审清浊而知部分审察色泽的明润与晦暗,而得知面部病色的分部。4、词解3权:秤锤。“冬应中权”—沉衡:秤杆。“秋应中衡”—浮规:作圆之器。“春应中规”—弦矩:作方之器。“夏应中矩”—洪5、尺寸寸,及寸口脉。尺,指尺肤诊。

一、早期诊治的重要性(“治未病”的思想)皮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脏二、不同邪气侵犯的部位规律天之邪气——多为温热阳邪——外邪无形,伤人五脏地之邪气——多为寒湿阴邪——多从皮毛入,伤皮肉筋骨饮食寒热——多为饮食不节——有形实邪,伤人六腑

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疏通经气以左治右调整阴阳以右治左诊断以我知彼——以常衡变以表知里——司外揣内审察病情以观过与不及——辨清虚实把握病机见微得过——见微知著三、针刺诊疗法则2、治疗1、阴阳为纲四、阴阳及四诊在诊断中的意义察色按脉阳明润光泽浮滑阴晦暗枯槁沉涩题解脏气:人体五脏之气法:效法、象法、取法时:即春、夏、秋、冬四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是本篇的中心论点,以讨论脏气和四时的关系为主题,故名篇。取法四时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帝曰(P246):愿卒闻之。歧伯曰: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病在肝……死生之期也。原文内容提要2、五脏病“愈”、“甚”、“持”、“起”的时日原则。1、运用五行生克理论阐释五脏与时令的关系。3、五味对五脏的苦、欲、补、泻作用。(见第七章)1、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天人相应的生理观“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人形:指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及其功能。四时:概指一年之四季、一月之时日、一日之时辰等时令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四季时日时段

肝春甲乙平旦(寅卯)心夏丙丁日中(巳午)脾长夏戊已日昳四季(辰戍丑未)肺秋庚辛下晡(申酉)肾冬壬癸夜半(亥子)

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六气(六节、六步)

古人以“天干甲子”记天度,甲子一周六十日,称为一节,六节而为一年。

干支甲子

1.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木火土金水

2.十二地支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水土木土火土金土

3.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癸酉

甲戌

乙亥……癸亥2.五脏病愈、甚、持、起预测——天人相应的病理观传其所胜以胜相加痊愈加重相持好转其所生之脏当旺时其制约之脏当旺时其生己之脏当旺时本脏当旺时五脏

心长夏

夏长夏

夏长夏

春长夏

冬五脏疾病预后转归的时节规律五脏疾病预后转归的时日规律五脏

肝丙丁庚辛壬癸甲乙

心戊已壬癸甲乙丙丁

脾庚辛甲乙丙丁戊已

肺壬癸丙丁戊已庚辛

肾甲乙戊已庚辛壬癸五脏疾病病情转归的时辰规律五脏时辰肝心脾肺肾

平旦慧静甚

日中

四季

下晡甚

静慧静

曰昳

夜半静甚

静慧3.五脏苦欲补泻

按五脏的喜恶特性分别施治: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柴胡、佛手、香附、川芎等辛味药疏肝理气,顺其性为补;芍药、乌梅等酸味药物性收敛,反其性为泻。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思考题为什么治病必须“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结合本篇内容,试述你对疾病转归的认识?素问·六微旨大论(节选)

亢害承制

自学六:指风、火、热、湿、燥、寒六气;微旨:极精湛微妙的理论。本篇对六气运动变化的规律,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论述,为了强调这是一篇原则性很强、包罗广泛的篇章,故名。题解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全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原文内容提要讨论六气主时的方位和时间。(略)讨论“亢则害,承乃制”的理论,用以说明事物内部的阴阳五行动态平衡关系。目的要求理解“亢则害,承乃制”的含义及意义。经文辑录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题解灵兰:即灵台、兰室,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秘典:珍重之辞,即秘藏之典籍。本篇讨论十二脏腑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内容至关重要,值得珍藏秘传,如文中所说“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故篇名“灵兰秘典”。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1、膻中:胸部两乳之间正中部位,宗气所聚之处。经穴名,别名上气海,属任脉。心包络。2、仓廩:

贮存粮食的仓库。《礼记·月令》:“谷藏曰仓,米藏曰廩”。古代用于装粗粮的地方曰仓,装精细粮食的地方曰廩。3、化物:

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变化物质的功能。张介宾注:“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日化物出焉。”校注4、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

王冰、张志聪、马莳等作注认为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故肾气充盛则筋骨强健,动作敏捷,精力充沛,生殖机能正常,胎孕得以化生,其功能多,作用强大。唐容川曰“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中,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指精力充沛,强于劳作。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伎巧:

伎同技,多能为技;巧,精巧,才智。伎巧指技能,才智。5、决渎:决,通也;渎,水道也。疏通水道之意。6、州都:州,水中陆地。都,《水经注·文水》:“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州都,水液积聚之处。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读之官。”

——张介宾“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张介宾7、气化:气机产生的变化。六气的变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等。后世医家则把“气化”内涵逐渐扩展,引伸为一切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涉及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能量的化生、输布、排泄及其相互转化等。(一)比喻地位1、君主之官2.相傅之官3、臣使之官一、十二官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地位(二)寓指特性1、将军之官2、中正之官(三)表明功能1、仓廩之官2、传导之官3、受盛之官4、作强之官5、决渎之官6、州都之官原文分析二、十二脏腑的相互关系三、强调了心在十二官生理功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原文分析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第二段医学探微第二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

节,度也。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之数六十,六六三百六十日成一岁,故称天度为“六节”。一年分为六个时间段节。

本篇前半部分论述天体运动规律和气、候、时、岁等天度的建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阐释了天度、气数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未选)。后半部分着重讨论了藏象学说的基本点,主要包括脏腑的基本功能、阴阳属性及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故以“六节藏象”作为篇名。题解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原文2、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液,此泛指精、血、津液等生命物质。脏气和调,则化生精、血、津液,精(广义)充则神自旺。校注1、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吴昆注:“气合而有形,谓阴阳二气交合,而生万物之有形者也。因变以正名,谓万物化生,各一其形,则各正其名而命之也。”3、罢极之本:(1)从错简角度释(3)从肝生理、病理角度解释罢极—四极(丹波元简)罢极—能极(李今庸)动作劳甚,谓之罢极(王冰等)肝者,将军之官,如熊罴之任劳,故为罢极之本(高世栻)罢,通疲,怠惰、松弛。极,通亟,紧急、迫急。(成肇智)4、转味而入出:转味,输送水谷精微及糟粕。指脾及五腑对水谷精气及糟粕升降出入的作用。5、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否定说②“胆”为“膻”之误③“十一脏”为“土脏”字之误①衍文肯定说①胆对五脏六腑的神志具有决断功能(王冰、马莳)②胆主少阳春生之气,余脏从之(李杲、张志聪)③胆主半表半里,通达全身阴阳(张介宾、李中梓)④胆强气勇,能助正抗邪(程杏轩)原文分析一、五脏的主要功能及其与形体组织的联系心为本—生之本所藏—神所充—血脉所化—面肺为本—气之本所藏—魄所充—皮所化—毛肾为本—封藏之本所藏—精所充—骨所化—发肝为本—罢极之本所藏—魂所充—筋所化—爪脾为本—仓廩之本所藏—营所充—肌所化—唇原文分析二、五脏的阴阳属性及与时令气候的关系五脏心肺肾肝脾属性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太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至阴外应季节夏气秋气冬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