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二_第1页
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二_第2页
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二_第3页
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二参考答案对我国社会监督现存法律问题的几点思考社会监督是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社会监督对于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防止腐败和部门的不正之风,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等发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范围拓展,政府行政权力相对扩大,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行政行为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针对当前社会监督法律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就如何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社会监督的法律意义(一) 加强社会监督是建立法制国家的需要依法治国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都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治理国家。纵观世界各国,国家机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公民关系最密切。因而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众的,是行政机关。自然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都由行政机关执行。因此,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将从总体上决定我国能否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要实现依法行政,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监督体制,尤其是从法律上制约行政权力的行使和无限度的扩张,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控制和督促,才能达到权力的制衡,实现依法行政,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二) 加强社会监督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载体,天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在一个社会中,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合法性和垄断性等特征,因此作为个体的公民与作为组织的政府之间就存在严重的不对等关系,力量、手段上存在着不平衡,由此,公共权力在客观上对公民权利就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政府机关以及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公共权力的行使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而政府对公民的权利的侵犯又往往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大的威胁。当公民的权利受到其他公民、组织或其他强势集团的侵犯或者剥夺时,他可以向政府申请权利救济,而一旦侵犯权利的主体是政府而又需要政府的救济时,公民的权利便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因此,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三) 加强社会监督是规范公务员行为,遏制行政权力滥用的需要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一种,具有管理领域广、自由裁量权大的特点,由于与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又是最容易违法或被滥用的一种权力。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线的地方才休止”。所以,权力有腐败的必然趋势,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被西方学家视为一条真理。而行政机关的公务员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者,与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相比,腐败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又大大提高。腐败行为发生之后,虽然可以对之进行处罚,但是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巨大,后果严重,不仅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也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只有对行政权力进行制约,对公务员的行为予以监督,才能够遏制行政权的滥用,维护我国正常的法制秩序。二、 当前我国社会监督体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一) 缺乏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包括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在我国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主体广、层次多,上至国务院各部委下至乡镇政府都有制定“红头文件”的权力。长期以来,我国对此类文件的监督却甚为薄弱。而现实情况中,一个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危害是局部和有限的,而一个有误的抽象行政行为将带来大面积的灾害,可以说是祸害无穷。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行政诉讼法明确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1999年颁布的《行政复议法》虽然增加了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也仅限在第7条中所列举的对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和对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的审查。也就是说,我国的行政复议法仍然将大部分的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了复议审查的范围之外。而这些被排除在诉讼和复议受案范围之外的抽象行政行为,全有赖于权力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两种方式。但是诸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监督制度收效甚微,由于人大的监督缺乏力度,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规则,因此在没有外在因素介入的情况下,这种监督大多有名无实。(二) 行政监察机关不受司法的监督在我国,行政监察机关设在政府系统内部,隶属于人民政府,遵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是保障行政权力正常运行,防范滥用公共权力的发生,惩戒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维护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但是,行政监察机关的行为不受法院的司法监督却弱化了这些功能。尤其是我国的监察机关自身体制设置上的弊端,其同时要接受行政机关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双重领导。在这种领导体制下,监察机关受到多重的制约,特别是来自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的约束,一方面在人事上监督机关的负责人由行政机关任命或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兼任,另一方面监督机关的活动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也由行政部门发放。因此,监察机制的设置自身的弊端必然使得监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要偏袒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理。而在我国监察机构的行为又被排除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我国的《行政监察法》第41条规定“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国务院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或者复审决定为最终决定”而在《行政诉讼法》中第12条第4项规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而脱离了司法审查的监督,监察机构监察职能的实现更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三) 行政权行使过程中的对行政程序违法缺乏足够的重视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行为、履行行政职责或接受法制监督时所遵循的法定步骤、顺序、方式、方法和时限等内容。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双方对行政程序的认同和遵守是衡量一个国家行政法治的基本尺度,严格按照行政程序办事是依法行政的起码要求。然而在我国,行政权行使过程中违反行政程序的问题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行政程序建设的一大特征就是制度化与法治化特色不明朗,随意和肆意行政现象严重”。在实际的社会监督过程中,一是受到长时期重实体轻程序传统思想的影响,监督机关缺乏对于做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违反程序性规定亦属于违法行政行为的意识,忽略了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行为中应当遵守法定程序的监督;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亦没有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对于行政程序的规定分散在各类法律法规中,由此造成各个行业、各个类别的行政行为在行政程序上不一致,除了行政立法、行政处罚、行政复议三类行政行为基本统一外,其他各类行政行为在行政程序上不统一的状况还严重存在;此外,即使规定了一些程序规范的行政法律法规,多数也存在重事后程序、轻事先程序的问题,以及程序规范不具体、不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同时缺乏对于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的法律责任规定,这就使得法定程序很难得到严格的执行。(四) 司法机关对行政的监督缺乏力度我国宪法第126条和第131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监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分别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然而在实践中,司法机关的这种独立地位却经常受到挑战。由于法院和检察院在人权、财权、物权上受到同级政府的约束,因此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政府的牵制。司法机关的的独立性是形成对政府权力制约的重要前提,而过分强大的行政权力与相对弱小的司法监督权力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结构,影响了司法的独立性,因此使得司法机关对行政的监督难以发挥全部的功效,自然很难有监督的力度。(五) 社会监督缺乏法律的保障社会监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民监督,另一种是舆论监督。就公民监督而言,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行政机关政务信息的不公开,使得宪法规定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政务公开法,对于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序等都没有法律的规定,虽然近些年来推行的政府机构工作改革,一些行政部门开始了电子政务的建设,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信息的公开完全是依靠政府自觉、自愿的进行,因此政务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就没有保障;其次,由于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于政务公开持有抵触情绪,担心信息公开公众知晓内幕会给会给工作带来麻烦和阻力,极力阻挠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信息公开制度的开展便存在诸多的障碍。二是公民的监督权没有法律的保障。与强大的行政机关相比,公民无疑处于劣势地位,即便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有着普通公民无法比拟的优越地位,因此没有了法律制度完善的保障,公民的监督权自然是很难得以完整的实现。而在我国的法律中,无论是信访制度还是公众举报保障制度,更不用说对于违法违纪行为举报的奖励制度,统统缺乏法律明确系统的规定。这无疑使得公民的监督权处于有名无实的境地。就舆论监督而言,同样的问题是舆论监督立法滞后,新闻媒体缺乏法律的保障和制约。一方面在我国,新闻媒体受到行政机关的极大制约,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极大的阻碍了新闻监督的实施,当有对于行政机关不利的新闻报道要公布时,行政机关便会利用手中的职权施以威胁、千方百计地阻挠信息的公开报道。因此,虽然舆论监督对于社会监督效果显著,但是监督过程中困难重重。另一方面,近几年来舆论监督利益化有抬头的趋势。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媒体将舆论监督变成了生财的工具,作为维护地方和局部利益的手段,不但丧失了媒体的中立性和公正性,也失去了舆论监督的意义和价值。三、 社会监督体系完善对策社会监督中法律问题的出现,揭示了在我国当今社会监督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法律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亦有行政机构体制上的弊端。因此,完善社会监督体制,就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 加快社会监督立法进程,保障社会监督的法制化做好社会监督工作,立法要先行,社会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社会监督的前提和基础。缺乏了社会监督立法,就会造成社会监督机关无法可依,监督工作缺乏标准和依据,导致监督工作的不畅甚至是监督的随意性。因此只有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监督法律制度,才能积极有效的保证社会监督职能的实现。在我国,社会监督立法起步较晚,很多方面亟待完善,立法工作仍然是重中之重。针对社会监督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不仅仅是要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将抽象行政行为和检察机关的监察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中来,更要制定有关社会监督方面专门的法律法规,譬如《行政程序法》、《信息公开法》、《信访法》、《新闻法》、《反贪污贿赂法》、《个人财产申报法》等等,尤其是加快制定一部《监督法》,对各种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监督的对象和范围、监督的方式和手段、监督权行使的程序以及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权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达到依法强化监督,增强监督的可操作性的目的,为社会监督提供实体上和程序上的制度保障。(二) 实现司法独立,强化司法监督实现司法独立是司法机关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必然要求。积极的进行司法制度改革,使法院、检察院只代表国家执行法律,不受同级地方政府的控制和制约;在人事任免、财政预算等方面实现独立,使司法机关摆脱对地方政府的依赖;同时保障法官的独立地位,法官只服从法律的规定,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涉和上级法院的非法干预。此外,在审判监督中重视行政诉讼制度,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扩大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范围,以其独立性和中立性来保障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以强有力的司法审查来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行政权,以达到司法监督的功效。(三)完善群众监督机制群众监督是我国社会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监督来讲是不可或缺的。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为了更好的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就要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机制。首先,要从法律上保障群众监督权的实现,明确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程序和权限,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立法保障申诉人、控告人、举报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明确规定对当事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并且对此行为规定予以严惩,以此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其次是完善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建立国家统一的举报受理机关,继续加强信访工作的建设,健全保密和保护制度,严禁将举报的材料和有关情况透露或转给被举报单位或被举报人;再之要大力的推行政务公开,借助科技手段发展电子政务,搭建网络平台,扩大公众的对行政过程、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建立公众的公开评价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四)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社会监督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加强法制教育,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培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民主意识和接受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