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专题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
演变与发展
一、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政治的主要行为主体有国家、非国家组织。国家是世界政治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行为主体。构成国家的四个要素是:领土、居民、政府和主权。二战结束时,世界上的主权国家有50个,今天则达到了近200个。非国家组织是指除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政治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宗教组织、生态运动、种族集团和跨国公司等。其中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按照地域划分,国际组织可分为世界性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按照构成组织的主体状况划分,国际组织则可以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二、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及演变
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称为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格局或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
(一)、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1.雅尔塔体制是在战时协议的基础上建立的。雅尔塔体制是在战时协议的基础上建立的。所谓战时协议,是指二战后期美、英、苏首脑召开的一系列会议达成的协议。这些会议主要包括:
1943年11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的会议;
1945年2月在苏联里海沿岸的港口城市雅尔塔召开的会议;
1945年7月在德国(东德)波茨坦召开的会议。由于协议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所以称为雅尔塔体制。这些协议的内容可以归结成三大类;
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制定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阶段协同作战的军事计划。如,关于英美联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关于苏联在打败德国法西斯后立即对日宣战的问题。这一类协议属于如何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的问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胜利,这一类协议圆满实现。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美英苏三大国商定了对德国的基本政策: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战后德国必须解除一切武装。拆除德国的军事设施,分割德国,决定将德国分为三个占领区,由美英军占领其西部地区。由苏军占领其东部地区。同时三国还共同占领德国首都——柏林。后来法国也参加了占领,并强迫德国赔偿战争损失。对日本的处理。美苏的交易是,由于美国满足了苏联对日宣战的条件,苏联则默许了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苏联对日宣战的条件是;
(1)外蒙古国保持现状,即外蒙古独立;
(2)收回南库页岛(3)把千岛群岛交给苏联。千岛群岛包括北方四岛;
(4)满足苏联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要求。(中苏共管长春铁路,苏联租借旅顺口为海军基地,大连港为国际港等)(5)苏联承认蒋介石政府,并保证战后不支持中共打内战。
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美英苏三大国一致同意战后建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它的基本宗旨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联合国设有六个主要机构:
大会大会是主要审议机构,由联合国的全体会员国组成,每个会员国有一个投票权,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开始举行常会,12月25日闭幕,可以讨论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大会无权对任何成员国政府采取行动,但它提出的建议作为世界舆论的表达,具有道义上的影响力。联合国大会一般定于每年9月开幕。安全理事会联合国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授予安理会,联合国的基本宗旨主要由安理会实现,它是联合国体系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在联合国机构中享有特别重要的政治地位,并且只有安理会做出的决议具有强制性,联合国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其他五个机构的决议均是建议性的,无约束力。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俄)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永久的地位,在常任理事国中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大国一票否决的原则。非常任理事国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每年改选五个,不得连选连任。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54个理事国组成,负责协调联合国和各专门机构的经济和社会工作,通过磋商和建议来协调世界经济。它和联合国大会同时担当这些责任,因而其权力有限。经社理事会设有6个委员会,人权委员会就是其中的一个。它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议于1946年成立,是联合国系统审议人权问题的主要机构之一。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成员国由经社理事会按区域分配原则选举产生,现有成员国增至53个,任期三年。成员每年改选三分之一。人权委员会召开的联合国人权会议,每年3、4月份在日内瓦举行。人权会议主要审议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和政治权利、妇女权利、种族主义、国别人权等议题。会议期间,除53个成员国外,联合国其他成员国、非成员国、各专门机构、区域组织、在经社理事会具有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和为联合国所承认的民族解放运动组织等,都可以参加。自1990年起美国几乎每年美国都在大会上提谴责中国的议案。托管理事会
负责二战后没有获得独立的领土,托管制度的目的是促进这些领土居民的进步以及托管领土向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随着这些领土的不断独立,托管委员会负责的地方越来越少,可能会在联合国机构改革中取消。
国际法院国际法院是联合国主要的司法机关,设在海牙,它主要是政治组织,决定没有强制性。秘书处秘书处的任务是为联合国其他机关服务,并执行这些机关制定的计划与政策,由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若干人以及所需要的其他行政工作人员组成。秘书长5年改选一次,候选人由安理会推荐,由联合国大会批准,可以连任。
除了6个主要机构,联合国还设立了各种辅助机构。大会、经社理事会、安理会的辅助机构都很多。它们有常设的,也有临时的。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瑞士日内瓦设有欧洲办事处。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主要是根据第二和第三类协议建立的。雅尔塔体制主要表现为战后美英苏,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我们看看二战后美苏两大国如何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欧洲被一分为二,分裂为西欧和东欧;西欧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一分为二,分裂为西德和东德。西德是在美英法共同占领的西占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东德是在苏占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也就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经过第一次柏林危机后,德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德国,根据雅尔塔协议,对德国实行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四国成立盟国管制委员会。到1946年12月美英占领区合并,6月美英法实行单独的货币体系。在这种情况下,1948年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从4月1日起,开始限制柏林与美英法占领区的交通,6月苏联又全面切断美英法占领区同柏林之间的一切水陆交通和货运。这就是第一次柏林危机。之后虽然取消封锁,但加速了柏林的分裂。1948年柏林正式分裂为东西柏林,在此基础上,1949年9月20日,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政府,同年10月7日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西德的分界线就是东西欧的分界线。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蒙古国和中国的东北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
世界各个殖民地,除了保留英国原有的殖民地外,其他被德意日占领的殖民地纳入大国保护和联合国托管的轨道。由联合国托管的殖民地后来变成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战后建立的联合国是以大国一致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组织;实际上也主要由美苏两个大国所控制。2、雅尔塔体制也是在东西方的冷战对抗中建立的。
冷战指的是帝对社进行的除军事进攻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包括军事上进行遏制、政治上进行对抗、经济上进行封锁、文化上进行渗透等。二战后美国就运用了这一切非军事手段同苏联展开了冷战。
(1)冷战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对东欧的争夺;深层原因:第一,意识形态的偏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第二,遏制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美国早在二战期间已制定称霸全球的战略。(2)冷战政策的出台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急剧膨胀。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他多次强调谋求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不断强化反苏政策,加快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部署。在经过了1946年2月的乔治·凯南秘密电文和同年3月的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后,1947年3月杜鲁门在所提交的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了反苏、反共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罗斯福所制定的美苏合作战略的终结,宣告了“冷战”的开始。为了同苏联进行冷战,美国建立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是:政治方面,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方面,1947年6月实施马歇尔计划,并援助日本;军事方面,1949年4月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由美国、加拿大和主要西欧国家组成,这是美国一手操纵、对外遏止苏联、对内控制盟国的军事组织,1951年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样就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组织起来。针对美国建立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方面,1947年9月成立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经济方面,提出“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方面,1955年5月,鉴于西德被西方国家重新武装,在波兰首都华沙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也使社会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组织起来。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从此世界开始了两大阵营的对立;以及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新中国的成立是唯一没有按雅尔塔等战时协议的安排而发生的事情。新中国的成立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苏联不得不逐渐放弃它在中国东北取得的特权。由于蒋介石退踞台湾,美国也失去了它在中国南方的利益。
这样,从1945年二战结束至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经过十年的过渡期,在雅尔塔等战时协议的基础上和在东西方的冷战中,建立起了以太平洋两岸美苏为中心;以欧洲为重点;以亚太为侧翼;辐射全球的两极格局。
从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中,我们可以看到雅尔塔体制的实质:美苏两大国在全球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二)、50年代两大阵营对立
两大阵营的对立是50年代国际政治的突出特点,对立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50年代东西方冷战达到高潮,其中也有局部的热战,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的朝鲜战争。(三)、60年代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分化与改组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以前这些国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开展了民族解放运动。40年代后半期民族解放运动从亚洲开始,60年代在非洲达到高潮,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战后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也不断深入发展。二战后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使近百个国家获得独立,加上二战前获得独立的国家,总共有130多个。100多个民族国家的成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逐渐形成了一支新兴的力量一一第三世界。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最早是西方国家提出的,指除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外的第三世界,7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第一世界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指日本、西欧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毛泽东的第三世界的概念和西方最早提出的第三世界的概念内涵基本相同;都是指发展中国家。100多个民族国家的成立,也使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类型,即发展中国家经济。2.社会主义阵营解体。60年代苏联开始走向同美国争霸世界的道路,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控制,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激化,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由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完成的,包括:苏南冲突;“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苏阿关系恶化;中苏关系恶化。教训:首先,社会主义国家党与党之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其次,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正确对待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3.帝国主义阵营分化。60年代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坚决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主地位,主张建立欧洲人的欧洲。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同东欧国家、苏联和东德和解。日本在1960年同美国签署的<<共同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中删去了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的不平等条款。1968年,1972年,日本收回被美国占领的小笠原群岛、冲绳群岛。60年代虽然两大阵营出现分化,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仍然存在。由于各种原因,东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仍然需要苏联在军事上的支持和保护,苏联在军事上也仍然对它们具有控制力,所以华沙条约得以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同样,西欧各国也需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便通过这个组织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同时,北约的存在也有助于保持西欧各国之间的力量均衡,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四)、七八十年代,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缓和
二战后美苏争霸的态势:
1955年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苏联反霸。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美苏争霸是美攻苏守。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执政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争霸世界的道路,赫鲁晓夫把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发展成为霸权主义。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主要是从保障苏联的安全出发。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赫鲁晓夫推行“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道路,要同美国共同主导世界。为了达到同美国争霸的目的,苏联制造第二次和第三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但由于这一时期苏联的实力同美国相比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在最终解决危机时,苏联不得不妥协、退让。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在1958年。由于美英法占领的西柏林位于东德境内,所以美英法对西柏林非常重视,想把它办成面向东方的宣传橱窗,宣传西方的繁荣,向东德进行渗透。苏联则扬言要割除西柏林这颗毒瘤。1958年苏联照会美国,建议西柏林成为联合国管辖下的自由城市,提出美英法从柏林退出,并提出6个月的期限。美国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在西德和西柏林做了大量军事准备。结果赫鲁晓夫在美国强硬的态度下软了下来。第三次柏林危机发生在1961年。由于西柏林经济复兴和“自由化”的吸引,从民主德国逃往联邦德国的人数与日俱增,从战争结束后初期到1961年,大约有350万人逃亡西柏林,其中很多是技术人员,这给民主德国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并威胁着民生德国的安全。为了防止人员逃往西柏林和保证东德的安全,1961年8月18日民主德国沿着东西分界线构筑了隔离设施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他包括高13英尺的围墙和铁丝网,总长达154公里,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切断了两边人员交往,只在东西柏林交汇处设立9个过境站。美国政府警告苏联,任何对西柏林交通线的干涉都构成侵略行为。美苏双方的坦克开近柏林墙的两边,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由于苏联的实力不如美国,赫鲁晓夫又一次退让。古巴导弹危机是指,苏联利用美国入侵古巴失败的机会,对美国进行核威胁,它是美苏之间进行的一次核赌博。1959年1月古巴革命胜利。美国采取敌视态度,对古巴进行经济封锁,派遣雇佣军入侵,制造了“猪湾事件”。古巴转向苏联,寻求援助。1962年夏秋之交,苏联在古巴部署了42枚中程导弹。美国一经察觉便运用“强制外交战略”迫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出导弹。七八十年代美苏争霸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初美国反守为攻,80年代中后期两国关系走向缓和。
1.整个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转为苏攻美守。苏联所以能够对美采取攻势是因为:(1)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所以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解决,是由于苏联的实力不如美国,苏联吸取了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加速发展经济、军事实力。进入70年代,是苏联同美国经济发展差距最小的时期,军事实力与美国形成均势。
(2)由于70年代世界发生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增长,使苏联外汇增加,这增强了苏联同美国争霸的资本。(3)1969年上台执政的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实行收缩战略。60年代末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美国又陷于越战泥潭,国内反战运动高涨,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即以实力为后盾,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谈判为主要手段,在亚洲和世界实行收缩战略。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相对衰落的产物,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继续保持它的霸主地位而采取的一种对策。面对美国的收缩战略,苏联采取了进攻战略。苏联开始实施攻势战略,从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起。70年代后半期苏联发动了强大的南下攻势,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并在许多地方取得控制权;1975年介入安哥拉内战,通过武装古巴军队进入安哥拉,扩大了在南部非洲的影响;1977年插手“非洲之角”的斗争,取得在红海沿岸的驻军权;1978年,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取得租借金兰湾海军基地的权利(1979年越南同苏联签订协议,允许在2004年之前苏联免费使用金兰湾,由于俄罗斯维护金兰湾基地的经费紧张,现已全部撤出);1978年入侵阿富汗;通过与叙利亚、伊拉克、南也门等国家签订带有军事性质的和平友好条约,扩大了在中东地区的影响。苏联采取的战略是从亚非两侧包抄欧洲,最后夺取世界霸权。2.80年代初美国反守为攻。对于70年代后半期苏联发动的强大南下攻势,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布热津斯基惊呼:从北非,经波斯湾到印度支那的弧形地带出现了危机。为维护美国的利益,80年代初美国转守为攻,重新赢得主动。美国首先考虑它的后院——拉美,针对苏联对尼加拉瓜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美国支持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在北非,利比亚是苏联在地中海和美国较量的重要基地,苏联把先进的远程导弹运进利比亚,美国认为这是对其利益的挑战,借口利比亚支持国际恐怖组织,对它进行袭击。在中东,美国企图包揽巴以和谈,力图排斥苏联,并派出大批军舰在波斯湾护航。3.80年代中后期,国际政治的突出特点是美苏关系缓和。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改变了以前苏联同美国对抗的做法,积极同美国进行削减核武器的谈判,在世界各地实行全面的战略收缩,缓和同美国的关系。对苏联缓和同美国的关系,美国也做出了反映。1989年布什政府上台,提出“超越遏制”的战略,在坚持实力地位的同时,更多地运用非军事的手段,推动美苏关系,达到以压诱变、以压促变的目的,从外部推动苏联的解体。美苏关系的缓和表现在:
一是自1985年开始,美苏两国的首脑和领导人进行多次会晤,达成各种削减武器的条约。据统计,从1985到1990年,在短短的5年时间中共进行了8次美苏首脑会晤,46次外长会晤。其中1989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沿海的一艘船上进行了会晤,双方同意加速削减战略武器和减少欧洲驻军的谈判。这次会谈因风大浪急被戏称为晕船首脑会谈。这次会议被看作是冷战结束的基本标志,苏联解体是冷战的正式结束。
美苏关系缓和另一个表现是,美苏争夺的热点地区的形势普遍降温。1986年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撤完。1989年越南开始从柬埔寨撤军。安哥拉内战结束。尼加拉瓜大选后,内战也随之结束。(五)、80年代末90年代初雅尔塔体制崩溃
雅尔塔体制的崩溃始于1989年下半年发生的东欧剧变,结束于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导致了1990年10月两德统一,两德统一表明欧洲东西分治的界限消失;1991年6月经互会解散和7月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表明东欧国家已不再是苏联的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991年12月苏联原有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均宣布独立。12月21日,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知戈尔巴乔夫苏联总统的设置已停止存在,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辞去苏联武装最高统帅的职务,并把核按纽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至此,苏联正式解体,雅尔塔体制、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以其中的一极苏联的坍塌而终结。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
(1)它的建立有其历史必然性,反映了当时国际力量的对比;
(2)有积极作用,对于清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并保持欧洲稳定了起了重要作用,在两极格局中维持了美苏之间的“恐怖平衡”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消极作用在于:它是背着中小国家,由美、英、苏按照自己的国家利益制定的,践踏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分裂了德国、朝鲜等国家。也造成了美苏对世界的争霸和军事上的两极分化,成立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这是冷战时期世界紧张的根源。三、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在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世界向多元格局方向逐渐演进的发展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内部的演变之中,是一系列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多极化是历史的趋势。历史地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大势。其二,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不仅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还占到全球经济份额的半壁江山以上。正是以此为基础,美国得以称霸世界。可是此后,美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到2001年,美国国内总产值只占世界的28%。据预测,15、20年后,该数字还会进一步降低到15%—20%左右。以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份额试图控制其余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其三,经济全球化是制约单极世界的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即便是最强大的国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无法撇开别的国家,为所欲为。其四,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是多极世界的主张者。可以说,美国的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违背世人的意愿,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即便在美国国内,也存在反对的声音。小布什出任总统之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诉求有所增强,也采取了若干单边主义的行动,比如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以及不顾世界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背景下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的这些行经,就其结果而言,不仅没有能够达到心想事成的地步,反而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害人害己。但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会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阻挠和干扰。尽管相对实力有所下降,但美国的绝对实力仍然是明显地高于任何其他国家。甚至,美国一国的经济总量,比排在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四经济大国三家的总和还要多。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美国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换言之,美国有搞霸权主义的本钱。此外,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存在搞霸权主义的意愿。所以,在实现多极化发展中,充满了多极和单极的矛盾和斗争。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简单否定多极化趋势是不对的;但盲目乐观或者放弃斗争也是不可取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化发展趋势只能在曲折中发展。(二)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主要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赢得较长时间的世界和平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其主要原因有:其一,冷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局面已不复存在,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已大大降温,裁减军备、减少军费、防遏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其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随着国际形势由紧张趋向缓和,各国相应调整战略,把发展本国经济,推进新科技革命,改善民生放在首要地位。其三,全球化的趋势也决定了各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各国都清醒地意识到,本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离不开国际合作。但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仍然很多。不少热点地区、热点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民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而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违背国际关系准则,以种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军事入侵别的国家,也极大地威胁了世界和平。总之,当今天下并不太平。但是也应当看到,在造成世界不安宁的一些热点地区,和平的努力一直在继续,有的方面还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在中东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近年出现了改善的迹象;朝鲜核问题的谈判也在曲折中持续地进行。(三)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在“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调。“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新特点。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但是这种大国关系的调整还只是开始,大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冲突仍然存在,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仍然没有退出舞台,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建立健康而稳固的大国关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联合国是主权国家的组织。在冷战结束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进一步增加,共同性危机进一步加剧,从政治、安全到经济、文化、环境、难民、毒品等领域,各种问题的国别界线日益模糊,这些都要求加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也为其施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千年报告》中所言:如果我们要从全球化取其最佳而避其最恶,我们就必须学会如何更好地共同治理。各国可以在基于共同规律和价值的共同机构中共同采取行动,从而彼此扶持,彼此加强。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正是这样的机构。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以及大国关系进行积极调整的背景,都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与关系、制定共同的国际规则以及维护国际法原则等方面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霸权主义的外在威胁,由于财政危机、工作效率等内部原因,联合国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五)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在“冷战”时期,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因素不仅对各国国内政治,而且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结果往往导致政府的更迭,从而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外交,首先是经济外交,即为经济服务的外交,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冷战结束以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它们的关系一般不致脱离和平与发展这一主潮流。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各文明、各文化同居一个屋檐下的既相互交融又相互碰撞的局面。于是文明与文化的差异、摩擦与争斗,也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现今许多热点地区冲突的下面,都有宗教矛盾在起作用。此外冷战思维的作用,也是文化因素影响世界政治的具体表现。(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传统安全威胁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军事为主要手段的一国对另一国的威胁。其基本形态包括:军备竞赛、军事威胁和战争。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了传统安全威胁之外的其他威胁,其基本特点是主体和手段的多样化。在主体方面,除了国家,还有其他的国际行为主体;在手段方面,除了军事手段,还有经济、文化、生态等。其具体形态包括:武器扩散、疾病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公司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增强竞争力
- 2025-2030年中国桂皮油市场运行状况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履带式起重机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富硒农产品市场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女性护肤品行业市场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复合门行业市场现状分析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复合无机抗菌剂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圆锥滚子轴承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压缩空气干燥净化行业运营状况及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 粽子供应合同范本
- 冀教版英语九年级Unit 5 单词短语预习复习单
- 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 钢筋工工艺与实习(第二版)课件汇总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课件最全幻灯片(最新)课件电子教案幻灯片
- 煤矿从业人员考试题库全答案(word版)
- 洞顶回填技术交底
- 最简易的帕累托图制作方法简介PPT通用课件
-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标准
- 初二下分式混合计算练习1(附答案)
- (完整版)振幅调制与解调习题及其解答
- 抗震支架施工安装合同
- JJG 657-2019 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检测仪 检定规程(高清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