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整理_第1页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_第2页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_第3页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_第4页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关系整理一、理论篇:〔下划线为红宝书上有的!〕1、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似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局部,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最小,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根底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3、国际体系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根本因素。4、世界体系5、国际合作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根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到达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6、国际机制机制(regime)一词源于拉丁文regimen,意指规那么、指导、指挥和管辖。国际机制最典型的定义有三种:1、斯蒂芬·克拉斯纳认为,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那么、准那么、规那么和决策程序。2、唐纳德·柏契拉和雷蒙·霍普金斯认为,国际机制是国际行为的机制化;3、奥伦·扬等人认为,国际机制是指国家间的多边协议,旨在协调某一问题领域的国际行为。国际机制的三个要素:共同的国际行为模式,协调国际间关系的原那么、准那么、规那么和决策程序,以及限制在某一特定的问题领域。其中的和核心是原那么、准那么、规那么和决策程序。1983年斯蒂芬。克拉斯纳主编出版的《国际机制》一书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国际机制的特点是:1、国际机制是国际社会机制化趋势的产物,表达了新自由主义理想化的模式;2、国际机制的要素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平安与开展和通过机制对参与者实施道义限制;3、机制是变化开展的,变化规律的核心是机制根本准那么的变化。国际机制的形成条件是:首先必须有一个在国际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大国,其次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平安与开展,第三,有关各方同意谈判和协商手段是解决国际危机的最好途径。国际机制的类别分为特定机制与一般机制、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进化机制与变革机制。国际机制的三个主要流派是格劳秀斯学派、国际机制修正结构主义派和传统结构主义。国际机制论关于国际社会秩序、稳定的观点,关于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地位,缓解南北矛盾的看法,以及关于实施国际关系平等原那么的主张,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西方国际机制论的实质是强调以美国为中心,强调以符合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为原那么和强调以西方价值标准为准绳,是为美国利益全球化的战略目标效劳的。7、国际制度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那么体系,这些规那么体系可以界定行为标准、制约国家活动、帮助国家的期望值趋同。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那么和章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2)国际规那么,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那么,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等;(3)国际惯例,指有着非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到达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贸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国际制度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权威性。国际制度虽然是无政府国际社会中的制度,是权力分散状态下的规那么,但却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那么,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那么,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国家是有效的。第二是制约性,指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目的是使国家行为符合国际制度的标准。但是,由于国际社会没有强硬的法律执行机制,国际制度制约作用和国家遵循国际制度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制度可以使理性自私的行为体较好地实现自我利益这种功能。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自愿行为,但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国家具有约束作用。第三是关联性。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制度会不断扩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个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8、国际社会根据布尔的定义,国际社会是“一个由国家组成的集团(或者更一般地讲,一个由独立的政治共同体组成的集团),这个集团不只构成了一个体系(即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构成其他个体权衡的必要因素),而且通过对话和共同规那么及制度,建立了引导相互关系及行为的准那么,使所有成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在于维护这些安排。〞在这种国际社会里,主权国家在交往中遵循特定的准那么,服从一定的目标,从事彼此间的合作,形成一种特殊的共同体。与这种国际社会相适应的国际关系,特别需要尊重道德和国际法,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与之相关联的运行机制和国际标准。这样,“国际关系一个未言明的事实是,它既不是霍布斯所描述的无政府状态下的相互冲突局面,也不是康德所说的简单超越国际无政府状态、实现联邦制或其他形式的自由联合,而是主权国家在没有统一国际政府情况下的合作与协调式的共处。〞9、国际秩序国际秩序被界定为国际活动的一种模式或安排。布尔认为,无政府社会的要点是促进和保护国际秩序,它支持国际社会那些根本的、主要的或普遍的目标。他确定了四种目标:维持国际社会;拥护成员国的独立;维护和平;帮助保护所有社会生活的标准根底,包括限制暴力(表达在战争法中)、信守承诺(表达在互惠性原那么中)及所有权的稳定性(表达在相互成认国家主权的原那么中)。布尔认为这些都是无政府社会的最根本目标,所有这些目标都具有道义性特点,它们不仅仅是手段性的或完全自利性的,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布尔还区分了世界政治的三种秩序:一是“社会生活秩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它都是人类关系的一个根本要素;二是“国际秩序〞,它是国际体系或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秩序;三是“世界秩序〞,它是作为整体的全人类之间的秩序。他进一步指出,“世界秩序比国际秩序更重要、更根本,因为整个人类大社会的最终单位不是国家,而是单个的个人〞,国家和国际社会只是暂时的———它们仅仅是人类关系的历史性安排,但是“单个的个人……是永久的和不可消灭的,在某种意义上由个人组成的团体那么不是〞。10、世界秩序斯坦利·霍夫曼在1980年出版的《支配地位,还是世界秩序》一书中,分析了世界秩序的含义并提出了世界秩序论的四个要点。霍夫曼认为世界秩序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定义要素:1、世界秩序是国家间关系处于和睦状态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式。2、世界秩序是国家间友好共处的重要条件和有规章的程序,它能提供制止暴力、防止动乱的有效手段。3、世界秩序是指合理解决争端和冲突,开展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开展的一种有序的状态。霍夫曼认为,世界秩序既不同于联合国体制,也不同于世界政府,它是世界政治深刻的、渐进的、但是有限度的变革过程。世界秩序论的四个要点是:1、霍夫曼认为,在全球层次上存在着三种秩序结构:A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种博弈规那么;B健全防止武装力量之间有直接军事冲突的机制;C有限战争—核军备控制,这是世界秩序采取的最初措施。2、世界秩序政策的目的在于促进国际社会的积极变化,主要表达为:A国际关系行为者的变化B对外目标的变化C权力性质的变化D国际等级制的变化E国际体系的变化。3、如何有效地推进世界秩序政策:A改造“旧正义战争理论〞B以和平理论为对外政策的根底C稳定核均势D实施新功能主义。4、美国应学会建立基于没有霸权的领导地位。霍夫曼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用“世界秩序〞代替“国际体系〞,实质上,在他那里,秩序就是持久的强权关系的特定格局。11、世界秩序新论世界秩序新论是世界秩序论在冷战后的新开展。1991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第一次宣布了美国世界新秩序的四项根本原那么,即和平解决争端、团结一致反对侵略、削减和控制核武器以及公正对待所有民族。克林顿上台后,根本上继承了布什政府的世界秩序战略,为此提出了恢复和加强美国在冷战后的世界领导地位的新战略“三支柱〞:经济、平安和民主。世界秩序新论的要点包括:1、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必须把世界新秩序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2、建立集体平安体系。布什在世界新秩序战略中强调两点:一是集体平安必须符合美国平安利益,二是集体平安的重点是建立地区性平安结构。3、谋求国际合作。首先是与俄罗斯建立合作关系,其次是需要盟国的合作与支持,另外也需要与中国的合作。4、推行实力政策。美国世界新秩序的实力政策更重视软实力的作用,试图以美国式的制度、体制、道义、民主、文明来改造21世纪的世界。5、进行必要的干预,这是建立和维持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保证。关于美国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在美国学者中也是褒贬不一。褒者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世纪之交的对外战略调整,世界新秩序是适时的战略口号。贬者那么认为,世界新秩序是乌托邦式的梦想,是民主、道义、人权思想与强权政治的结合,是不会成功的。12、国际正义指授予国家和民族权利和义务(如自决权利、不干预权利和所有主权国家被平等对待的权利)的道义准那么。世界政治中主要有三个层次的正义,即国际正义、个人正义和世界正义,从历史上来看,国际正义通常占主导。其主要构成为:交换正义和分配正义。交换正义是关于程序和互惠的正义,它包括国家间要求和反要求的过程。国家如同市场中的公司,每个公司在经济竞争的框架内尽最大努力争取成功,这预先假定了一个公平的比赛场地:所有的公司都根据市场的相同规那么比赛;同样,所有的国家按照国际社会的同一规那么比赛,正义就是比赛规那么的公平性,即同样的规那么以同样的方式适用于任何人。国际社会的比赛规那么通过国际法和外交实践来表达。这就是交换正义,它是国际正义的主要形式。分配正义是关于好处的,它涉及好处应当如何在国家间分配的问题。分配正义就强调:穷国和弱国应得到特别待遇,如开展援助等。这意味着不是所有国家都按照相同的规那么进行比赛,有些国家取得特殊待遇。与交换正义相比,分配正义处于次要地位,因为分配正义涉及的标准事务获得解决的最适宜框架是主权国家,分配正义通常被理解为国内政治事务而非国际政治事务。但是随着全球利益密切连接,分配正义的问题已经日益侵蚀到了国际关系中。13、国际平安新论1990年,约瑟夫·奈发表两篇文章《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和专著《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权力的性质》,最早地在学术界系统地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其根本内容是:1、冷战后各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2、软权力一般被界定为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价值标准,尤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体制;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3、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力而言的,软权力是合作型权力,而硬权力是对抗型权力。这两种权力并存、同样重要。软权力的源泉主要有二: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二是国际机制的规那么与制度。因此,软权力也就是一国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在国际事务中实现预想目标的能力。4、现实主义主张硬权力,自由主义倾向于软权力。但是软权力是硬权力的延伸和补充,两者可以互补。1996年之后,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软权力的研究重点转为信息时代的软权力的性质和特征。知识经济也为软权力注入新内容。软权力概念的产生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与范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它丰富了权力论的内涵,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生点,但它尚不成熟,仍显薄弱。然而软权力研究代表了一种开展趋势,有望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理论学的一个支柱理论。美国主张软权力的目的是:一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二是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我国学者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软权力的研究。14、和谐世界15、理想主义又称政治理想主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以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观察和处理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思潮,流派。核心思想是以道德标准和法理标准作为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原那么。兴起于20世纪初叶,被认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点。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8-19世纪格劳秀斯和康德的思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思潮,但并未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说。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研究重点是战争与和平之类的重大国际问题,并试图寻求防止战祸,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上矛盾和冲突的方法。主要观点有:1、人性本善,具有理性,趋于合作。2、道德和法理是拯救世界的关键。3、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为了共同利益,要让渡局部主权给国际组织。4、战争可以防止,战争的出现与人性无关。5、制止战争的方法:A实行民族自决;B废除秘密外交;C以集体平安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D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E诉诸国际公众舆论;F改变国内政治制度。理想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受到现实主义学派的批评,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思潮。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宣告了理想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彻底破产。16、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学派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渐形成的。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开展于40年代,到50,60年代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思想先驱以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代表。卡尔1939年出版的<<二十年危机>>奠定了现实主义的根底,1948年汉斯。摩根索发表<<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成熟,全面奠定了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根底。现实主义的根本假定: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平安,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平安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方法是均势。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以权力界定利益是一个最根本的原那么。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及开展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开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二战以后,现实主义理论逐步成为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论。现实主义的崛起,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现实主义学派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开展所做出的巨大奉献。现实主义最大的理论困境是,它只能通过背离自身的理论假定来弥补自身理论的缺乏,过分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力量,无视了国内因素的作用。17、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人性本善;通过教育、修养可以改善本恶;难以改变国家关系本质根本利益和谐,寻求合作,在道义和民主的根底上建立公正的关系竞争性关系,争夺权力;利益不可协调;以权力和利益为轴心国家目标许多,平安、经济开展、人权、正义生存,平安军事力量的作用有限非常重要国际组织的作用代表全人类利益,维护和平的唯一有效工具离开权力均势,名存实亡道德作用非常重要无关国家战略集体平安自助、结盟系统变迁逐步摆脱现实主义不会发生对未来的认识乐观:实现普遍裁军,建立民主政府,;悲观:历史的悲剧源于人的权欲,美好的目标只能局部实现;18、古典现实主义的根本逻辑人是自然产物,有其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自然本性。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而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利益。国家追求利益、谋求权力是个人私欲和生存意志表现,而且权力越大利益越大。但权力的零和性质国家追求自身利益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抑制冲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权力均衡,形成均势。19、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那么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那么应用于国家的行为。〞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行动时,评判其政策的标准是政策的政治后果。谨慎,即对不同政治行动的后果进行权衡,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就是制造民族灾难,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那么等同起来。所有国家都试图用全人类的道德原那么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只有从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才能对所有国家做出公正的评价。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或局部人的福利?’法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20、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2023〕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根底,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开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展开了先河。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根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重大的修正: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第三,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的目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1、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根本性质的体系。2、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根本行为单位。3、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结构选择〞。新现实主义学派的根本观点: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奉献是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上面。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续传统现实主义根本原理的根底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上至今影响不衰。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主要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拟政治学派。前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完全抽象化的国家失去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他相关属性;后者认为新现实主义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割裂开来。2、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无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3、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建构主义质疑国际体系去政府性,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21、试论述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点或者试论述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开展。新现实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修补、深化和开展。它与现实主义的比拟表达在:1、新现实主义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即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这是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2、在国际关系的因果关系上,现实主义强调世界是由互动国家组成,原因是趋于一个方向。而新现实主义强调,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的单位层次和结构层次上两个方向发生的。3、关于对权力的解释,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标。而新现实主义那么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国家追求的目标是平安,这是对现实主义的重大修正。同时对权力的追求是又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导致的。4、现实主义强调互动单位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对互动单位的影响;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但是否认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特征性的结构,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自治〞是在结构层次上无政府状态的对应物;现实主义强调了国家的异质性,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这一假设是不可取的。5、与现实主义相比,新现实主义对国家平安竞争的看法要相对乐观一些,认为国际体系并不鼓励国家毫无节制的进行竞争,相反,无政府状态促使国家采取防范措施,使它们维持而不是打破现状。6、现实主义无视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而新现实主义加强了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并提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7、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冲突,淡化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无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那么主张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的结合,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重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8、现实主义着重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新现实主义那么着重研究全球国家间的权力分配,主张结构分析。9、现实主义着眼于国家,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着眼于体系,认为世界包含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10、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现实主义着重归纳综合方法,新现实主义那么偏重推断演绎方法。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做了三个重大修正:第一,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开展到了无政府性。人性无法测量,也无法证否,以人性作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从根本上使国际关系学失去了科学性。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的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第三,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国家获取权力是为了国家的生存。在无政府条件下,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22、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的区别简言之可归结为两点:首先,传统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就是要不断地谋求扩大自身的权力,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当中;结构现实主义者那么认为,权力虽然重要,但却只是一种手段,国家最终所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平安。其次,传统现实主义重视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单元层次上的分析来解释国际政治后果;而结构现实主义者那么主要从结构层次入手,认为国际政治后果要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力量分布上来解释。23、防御性现实主义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开展的一个新的分支,代表人物有斯奈德、沃尔特、格里科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看法要乐观一些,主要观点有:1、虽然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平安常常是丰裕的而不是稀缺的,由于国家是有理性的,因而他们常常会通过权衡扩张行为的得失大小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为;2、国家获取平安的最正确途径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也就是说,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导致剧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行为;3、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方在〞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使同是追求平安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平安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平安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发动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防御性现实主义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寻求最大限度的平安的假设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坚持国家寻求最低限度的平安。第二,沃尔兹等的新现实主义通常会将国内政治排除在外,而许多防御性现实主义者那么经常使用国内政治来解释问题。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缺陷在于无政府体系和对平安的追求无法有效地推出国家要采取防御行为。从实践来看,它的适应面要更广一些,但无法解释二战中德、意、日等侵略国家的行为。24、进攻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开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米尔斯海默,代表作是《大国政治的悲剧》。进攻性现实主义从两个源泉获得了灵感:一是摩根索的权力论,二是华尔兹的结构论。由此提出了两个根本命题:第一,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第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煽动国家追逐霸权。米尔斯海默还提出了五个根本假定: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3、国家永远无法确定其他国家的意图4、生存是国家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持悲观态度,认为国际体系仍然处于〞人人为战〞的霍布斯状态,国家之间互不信任,甚至互为敌人。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这就使平安成为稀缺品,平安的稀缺导致国家之间常常发生冲突,一国要想在冲突中处于主动,维护自身的平安和利益,必须采取进攻性策略,因而当一国认识到相对力量正变得强大起来时,就倾向于向外扩展政治利益和实施对国际环境的控制,以求先发制人,实现自助。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硬核是:无政府状态导致大国追求权力最大化。进攻性现实主义是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过了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也超过了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缺陷:1、原创性甚少的理论,在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上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视角,缺乏原创性。2、极端的理论,把现实主义关于国家追求权力的程度和关于国家权力扩张的方式开展到了极端。3、反古的理论,完全不谈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暂时的倒退。25、试比拟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两者是现实主义范式中新出现的对应的两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点在于:1、两者都是结构性现实主义,与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一脉相承,但同时继承了人性现实主义的假定: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和物质主义本体论。2、对于国家为什么追求权力和追求权力的根本逻辑的问题,两者的观点大体相同,即国家追求权力是为了生存,因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迫使国家不得不为生存而担忧。区别在于:1、无政府状态中的平安状态: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是稀缺的,而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是根本充足的。2、国家目标: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目标是权力〔平安〕最大化,尽量获得新的权力,成为地区霸权;防止竞争国的崛起,维持临近区域至少两个大国间的平衡。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目标是,平安上奉行满意原那么,拥有的权力要能维持已有的权力位置,足够维持平衡危险对手即可,而不是权力最大化,权力过大会导致平衡联盟反而损害平安。3、国家战略走向: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应采取进攻性战略,打破现状,都是修正主义国家,进攻是指增加领土控制。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应采取防御性战略,维持现状,以平衡战略为主,平安困境导致进攻行为。4、国家不计后果扩张的原因: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是体系层次原因,并非不理性。防御性现实主义那么认为是国内层次原因。5、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基于对手的实力来开展自己的权力,而防御性现实主义是基于自己所受到的威胁而开展自己的权力。26、新古典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相对于新现实主义而言的,是最小现实主义中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罗斯、扎卡里亚、施奈德等。90年代中后期,美国一些学者认为,单元层次理论和体系结构理论都不尽人意,并开始尝试打破这两种层次理论的分野,谋求一种中庸模式,于是现实主义范式中出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分支。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亦即“倒置的第二意象〞理论。新古典现实主义一方面坚持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的核心命题,另一方面那么考虑了国家行为的另一个层面,将国家理论扩展到了国际国内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新古典现实主义引进了两个干预性变量:第一:国家决策者对权力的感知。第二:国家能力及其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具体观点有:1、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尤其是其相对力量物质能力是对外政策的首要驱动因素。2、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国际体系大性质相当模糊,平安也无所谓稀缺或充足,人们只有根据主观经验去解读,即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因此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和间接的,也就是说,体系因素和单位因素对国家对外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才称为新古典现实主义。3、国内层次重要性表达在:第一:对外政策由领导人精英做出,因此领导人对相对权力的认识至关重要。第二,权力分析必须考察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及国家与社会的结构。第三,体系压力决定对外政策大方向,但不能决定国家行为的具体细节。4、它强调平安并非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追求国家相对力量的上升。新古典现实主义作为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开展,强调了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系统变量和单位变量的结合,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思路和范例,解释能力得到加强。但是,它的弱点是不适合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27、新干预主义1994年,理查德·哈斯出版了《新干预主义》一书,首次提出新干预主义理论。此后,哈斯有出版了《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新战略》一书,对新干预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阐述,至此,新干预主义开始作为一种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为人们所了解。新干预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根底有两个方面:第一,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第二,宣扬人权的绝对正当性和普遍性原那么。其要点是:1、与新孤立主义不同,它认为美国应在解决国内问题的同时,给予地区冲突和全球问题以更多的重视。只要潜在的威胁存在一天,美国就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特别要加强与盟国的关系。2、与旧时孤立主义不同,它反对轻易的进行军事干预,强调典范力量和核威慑力量的影响力。3、新干预主义注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的综合实力。主张通过美国式的自由、民主、道义原那么和人权思想对外部世界进行渗透。这种新干预主义是保守现实主义与自由干预主义的结合,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军事手段是实践新干预主义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新干预主义的最高形式便是发动战争。新干预主义的对象主要是针对第三世界开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敢于对美国说“不〞的国家和所谓的“无赖国家〞。新干预主义对旧有国际惯例、国际法原那么,甚至《联合国宪章》均构成了极大冲击。由于这种理论符合西方大国对外战略的需要,西方大国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实践证明,新干预主义不仅无助于人类崇高理想的实现,反而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动乱和不安。28、新自由主义制度自由主义〔2023〕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开展起来的重要国际关系理论,是在学理上与新现实主义抗衡的主要自由主义理论流派,也是在批判和继承新现实主义的根底上形成的。1977年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的出版成为新自由主义重新崛起的宣言,1984年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成为成熟的国际政治理论,也开始了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全面论战,1993年鲍德温主编的论文集《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出版那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迅速开展成为与现实主义势均力敌的饿理论体系。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主要方法论工具是理性选择理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制度在标准行为体的行动、会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相互依存论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核心。根本观点是:1、在国际社会的状态问题上,该学派认为,它根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国际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体不存在很大的制约作用。2、在国际关系角色的看法上,新自由主义成认民族国家扮演着重要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3、在军事平安上,新自由主义认为随着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因素相对弱化,国际合作的范围明显扩大。4、在国家平安与经济开展问题上,新自由主义认为两者同等重要,新自由主义在重视国家平安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经济因素。5、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新自由主义认为,体系结构固然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6、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是因果关系,即在国际表达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7、国际制度促进合作。新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根本考虑,国际制度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本钱和减少不确定性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导致国家实质性合作。8、新自由主义接受了国家是单一、理性的行为体的假设,但认为正是因为国家的单一性和理性,它才需要国际秩序,才需要合理的解决冲突,才能够考虑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的需求派理论,强调了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行为体、尤其是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条件。这是新自由主义在理论方面的突破,但它在方法论方面没有新的奉献,而是严格的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另外,新自由主义还启迪和激发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新自由制度主义存在重大的饿理论缺陷:首先,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国际制度-----是为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效劳的;其次,新自由主义淡化国家实力的概念;第三,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只要双方均可得益,就具备了合作的条件。29、试比拟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异同点新自由主义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些根本假说,但是,却又从这些根本假说出发,否认了现实主义的重要结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根本不同。共同之处表达在新自由主义成认了新现实主义的三个根本命题:第一,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二,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享有主权,具有单一性和理性两个根本特征;第三,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行为的最高准那么。此外,两者都是体系理论。1993年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一书出版,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论战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鲍德温从六个方面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比拟:1、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新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无政府状态而无视了相互依存,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冲突;新自由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致无秩序社会,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冲突的冲要条件。此外,新现实主义比新自由主义更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2、关于国际合作。双方都成认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但在其可行性和可靠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持消极态度,合作依赖于国家权力,当两个国家只关心相对收益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零和搏弈,就没有合作的余地。新自由主义持积极态度,支持国际合作,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合作是正常的,也是经常发生和存在的现象。国际制度能保证国家合作,因为国家是理性行为体。3、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更关心相对收益,新自由主义那么认为,在平安事务中相对收益的考虑比在经济事务中更重要,国家的目的是获取绝对收益。4、关于国家的优先目标。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平安的第一性,这是由无政府状态所致,没有军事实力的保证很难取得经济利益。新自由主义那么强调即使在充满军事力量的世界中,国家也试图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经济领域更容易形成国际合作。5、关于实力和意图。新现实主义更为关注国家的实力而不是意图,认为实力是国家平安和独立的根底,同时更为关注国际体系中力量的分配。新自由主义那么强调国家的意图,认为实力仅仅是作为影响国家意图和偏好而言的。6、关于制度和机制。新现实主义者坚持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缺少超国家权威机构的协调或者强制的手段维持国际秩序情况下,国际制度及机制无法有效地起作用。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是理性的,国际机制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有效手段,国际制度可以实现国家间合作。基欧汉和奈还提出了两者的其他区别:1、新现实主义主张“以国家为中心〞的观点,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角色;新自由主义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据中心地位的国际社会角色,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增强。2、在军事平安上,新现实主义认为,对国家来说,权力、平安和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可能降至次要地位,军事实力的作用相对减弱,国际合作领域明显扩大。3、双方都重视经济因素。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必须依靠自身实力,以维持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为此可以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新自由主义那么视经济利益与国家平安同等重要,不能无视,也不能随便放弃或牺牲。4、在研究方法或层次上,两者也不一致。新现实主义是一种体系结构层次上的分析方法,重点在体系角色之间的权力分配上;而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体系过程层次上的分析方法,强调研究体系角色相互作用的权力模式。30、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出剧烈挑战,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阿希利、詹姆斯。德。德里安、沃克等。主要理论内容是:1、后现代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女性主义〔Feminism〕原泛指欧美兴旺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与运动,其核心是要求妇女享有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特色之处在于具有社会性别意识。代表人物有安。蒂克纳、丽贝卡。格兰特等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根本假设是:1、“个人的即是国际的〞,社会性别是国际关系的一个变量,妇女与男子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局部,但妇女却一直被“隐藏〞在国际关系背后;2、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建构国际关系的根本理论范畴,对现代国家与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深刻影响;3、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是为国际关系带来变革的认识论范畴。在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其三大主要流派。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分享一个共同的核心分析范畴,即社会性别,即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两点奉献:一方面,它打破了关于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套理性的、不带情感色彩的客观法那么的神话,指明它是明显地带有性别偏见的国际政治知识,女性和妇女被置于世界政治的边缘。第二个方面,它通过把性别话题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谋求重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而使这种理论更加接近世界政治的现实,引导人们更好地对世界做出理解和认识。31、约翰加尔腾的结构主义和平理论约翰·加尔腾〔1930—〕,是一位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颇负盛名的挪威学者,他积极倡导并竭力加以推广的“和平研究〞,以独特的结构分析法,拓宽了人们对于和平、帝国主义和世界秩序等国际问题的理解与把握。1、加尔腾根本的理论奉献在于他多年的和平研究凝成的结构主义和平理论。加尔腾和平理论的特色植根于他对行为体社会观和结构社会观的明确区分。行为体社会观主要关注国家之间的直接互动过程,结构社会观更加重视国家间关系的本质特征即结构。加尔腾的目标是想指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行为体社会观存在的缺陷可以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其他意识形态的社会观进行弥补。因次他是进行某种程度的综合,从而到达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社会的目的。2、加尔腾提出了帝国主义结构理论,认为帝国主义是一个纯粹的国际关系概念,它的根源与生产关系没有太大联系。国与国之间的帝国主义结构暴力关系根植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结构,这一交往结构限定了不同的国家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因而决定了边缘国家受中心国家剥削的交往关系。帝国主义的特征不仅表现在“中心〞和“边缘〞的不同地位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上,还表现在这种不平等关系面对变革所展示出来的强大抗拒力上。加尔腾的主要宗旨是揭示支撑这一不平等关系的帝国主义结构,随后开列打破该结构的战略对策,为彻底消除不平等的中心—边缘关系提供智力支持。3、评价:第一,加尔腾的和平研究思路,把和平问题从防止战争的狭小关注点提升到寻求平等的相互关系的标准高度,为人们认识当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综合性视角;第二,加尔腾的和平研究意在冲破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主义传统,触及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议题,又以反映全人类根本与长远利益的积极的世界潮流和趋势作为研究的价值指南,对中国学者有借鉴意义;第三,加尔腾的结构和平主义理论思路,如果不根据国际关系的新开展在具体内容和结构上予以重塑,也会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32、一体化的功能主义理论创立者为英国学者戴维·米特兰尼,其代表作是《有效的和平体制》〔AWorkingPeaceSystem〕。米特兰尼认为,20世纪,技术问题日益增加。解决这些问题无须借助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化的民族主义,而需要相关技术专家根据具体的需要或功能实现跨国合作,这样的合作将促进合作网络、国际机制和制度的形成和稳固。由于认识到合作的必要,在某一功能领域合作的成功将会推动相关国家合作态度的改变,从而实现合作领域的扩展和合作程度的深化,进而使和平标准得以创立,从而减少战争并最终消灭战争。33、新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继承了功能主义思想,其关注的重点是欧盟,特别是欧盟制度的开展过程。新功能主义强调,福利问题与权力问题不可分割,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精英人物是推动一体化的关键人物。如果精英们认为,可以从某一超国家组织的活动中获得好处,比方预期到撤除贸易壁垒后,市场将扩大,利润将增加,他们就可能与国外有类似思想的精英进行跨国合作。此外,政府领导人也在发挥作用,因为如果没有国家的参与,专家们的工作无人理睬,难以完成。因此,为满足特定的需要,各国官僚机构中的专家进行合作是推动一体化最有效的方式。外溢〔spillover〕是新功能主义的核心概念,即一体化过程中一个领域的问题将会提出另一个领域的问题,或要求另一个领域的解决方法,因此,一体化必然向外延伸,能从一个部门外溢到另一个部门。新功能主义认为,在一体化的初始阶段,外溢仅发生在不同的功能性任务中,但随着中心机构的成长,外溢逐渐会扩展到政治领域,一旦去除了实质性的障碍,中心机构外溢的速度将明显加快,最终将逐步形成超越主权国家的政治共同体。34、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成型并受到学术界重视,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奥努弗和亚历山大。温特。1999年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建构主义理论的成熟。建构主义分为激进的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两个派别。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有两个:第一,国际关系结构主要是国际政治文化,而不是权力和制度;第二,国际政治的文化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坚持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在世界观上,成认物质性因素存在的同时,重视观念的作用,强调只有通过行为体自身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才能具有实质性内容。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2、国家体系的根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3、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4、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构成关系。建构主义的三个核心概念是“标准〞、“认同〞〞和“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世界政治,为国际关系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重新设定了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议程,把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开辟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局面。35、传统主义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主要是从政治现实主义流派中分化出来的,它既保存了自己理论母体中的根本特征,又从政治理想主义流派中汲取了某些有用的东西。它不像现实主义那样突出权力和国家利益,而较为重视均势和世界秩序。他们指出,传统学派的饿研究方法仍然是有用的,重要的,哲学、历史学、法学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根底,现实主义研究方法细致、精确且富有逻辑性。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马丁·怀特、美国的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思·华尔兹和斯坦利·霍夫曼等。根本观点是:1、认为世界政治中充满着经常的纷争与冲突,由于缺乏制止这种冲突的国际权威机构,诉诸武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2、迄今为止能克服世界无政府状态的最有效途径是“世界秩序理论〞,该理论反对诉诸武力,主张扩大经济合作,开展多边关系,目标是建立温和型国际体系,手段是加强国际组织在维护和平方面的作用;3、主张用历史和现实的方法分析均势,认为从过去的五强均势到今天的五角均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4、强调伦理道义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36、行为主义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又称科学派或行为主义学派。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卡尔·多伊奇等人。该派主张对国际关系进行纯科学的理论研究;主张引进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国际关系进行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主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国际关系进行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主张价值中立,重视实证研究,力图将国际关系系统化、一般化和定量化。其科学哲学根底是科学实在论。从认识论角度上,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无区别。行为主义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学方法论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其推动下,西方国际关系学先后出现了国际系统论、沟通理论、博弈论、相互依存论、一体化理论等新的内容。它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西方国际关系学日趋活泼,推动了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开展。然而,行为主义理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远远没有到达像现实主义传统理论那样的成熟程度。37、后行为主义学派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克劳斯·诺尔和詹姆斯·罗森诺等人。该学派是在行为主义学派的根底上开展而来的,主张把国际关系学建成一门完全独立的理论学科,使其具有更大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在研究方法上,它主张把科学行为主义同传统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注重根底理论的研究,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定量分析,又注重定性分析;既要研究国际系统,又要研究行为者个体;既要注重边缘性、跨学科性,又要具有自身的特定界限和独立的学科体系。后行为主义实际上是对以前各学派的理论倾向、尤其是研究方法的一种综合,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学方法论的根本完善。38、先验理性主义39、后实证主义/后结构主义40、英国学派英国学派又称英国国际社会学派,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渐衍生开展起来的一支独具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它的生长历程根本不受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影响。之所以称其为英国学派,是因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在英国的国际关系院系接受教育或担任教学研究职位。之所以称其为国际社会学派,是因为该学派的中心概念是“国际社会〞。代表人物有E·H·卡尔、查尔斯·曼宁、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布尔的《无政府社会》被一致认为是英国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作。英国学派共同的研究思路和根本概念是:接受“国际社会〞的概念和思想,在研究方法上承袭传统的历史、法律、哲学反思法,在世界观上截然区别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研究对象上注重国际关系的秩序问题,在价值取向上赞同国家中心论。英国学派坚持“异质多元主义〞,研究的基点是怀特所界定的“3R〞传统,根本理论出发点是怀特的理性主义。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其特色在于多元主义;历史演进法是其主要研究方法。英国学派对丰富和开展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一定的奉献,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有启示作用;其理论缺陷,以科学观来看,其难以提出明确的因果关系假设,缺乏理论陈述的清晰度。国际社会这是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曼宁最先明确提出这一概念。曼宁认为,在国际上也存在一个社会,就是国际社会。国际社会是一种观念的实体,并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但是它也是有秩序的。国际社会的成员是国家。怀特说明了“国际社会〞的思想,即国际社会不同于国际体系。布尔的“国际社会〞观一方面借鉴了曼宁和怀特的思路,同时作出了一些修正。布尔认为,国际社会的根本目标包括两类:一类是任何社会都共同拥有的,另一类是国际社会独有的。判断一个国际体系是不是国际社会,要看该体系是否满足了实现这些根本目标的条件,具体包括:1、各国在实现这些根本目标方面享有共同利益,并形成共同利益的认同;2、各国之间默契地认同于一系列限定国家行为的规那么;3、国家间应建立一系列确保上述规那么行之有效的制度。关于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秩序的维持。首先,布尔认为,各国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并不一定有碍国际秩序的实现。其次,布尔坚决反对集体平安的理论与实践,认为集体平安与均势原那么相抵触,从而干扰惟有均势才能有效维护的国际秩序。布尔对国际社会的概念界定实际上包含了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两概念的区分,即国际社会一定同时是国际体系,但国际体系并不一定同时是国际社会。41、艾利森决策三模式〔1〕理性选择模式,它把决策者视为具有最大限度理性的人,整个决策过程是一种纯粹的理智过程,即决策者始终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决策的一般程序是:认定形势;选取目标;探求方案;做出决策。有限理性模式:又称理性过程模式,是对古典决策模式的实用化,以有限合理代替完全合理,以满意原那么代替最正确原那么。决策的一般程序是:形势判断;确定满意目标,选择一个符合最低要求的方案。(2)组织过程模式:决策是通过政府的各个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最后做出选择。(3)官僚政治模式:政府各部门的领导人所代表的利益各不相同,最后决策是竞争、妥协和选择的结果。(4)危机决策:针对突发性国际危机做出的决策,通常的决策程序是:接受信号、做出反响、信号反响、修正目标、再做出反响,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逐步调整、逐步接近事实。危机决策采用高度集中的方式。42、贸易和平论〔贸易自由主义〕。〔1〕对外贸易是获得主导权更为有效的手段。有史以来,国家一直通过军事手段和领土扩张寻求权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崛起,这些国家获得主导权、实现繁荣的手段是经济开展和对外贸易。相对而言,这些手段比武力扩张更为有效、更为划算。〔2〕为什么使用武力的本钱上升、效用下降呢?罗斯克兰斯认为,首要的原因是现代化改变了经济生产的特点和根底。较早时期,拥有领土和丰富的资源是成为强国的关键。今天,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信息的获得和资本是成功的关键。二战后,最为成功的国家是日本和德国这样的“贸易国〞。他们放弃了传统的军事政治策略,即军事上军费开支巨大,经济上自给自足。相反,他们选择的策略是推进国际分工,加强相互依存。而美苏依然奉行传统的策略,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3〕冷战结束使传统策略的急迫性下降,贸易立国的策略愈加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现实中,现代国家重新选择传统的策略,进行军备竞赛和暴力对抗的风险仍然存在,但可能性不大。43、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受到关注,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这种观点最早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米切尔·多伊利提出,后经布鲁斯、拉塞特、约翰、欧文等人完善。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该理论的两个根本观点是:第一,民主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战争不是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适宜方法。第二,尽管自由民主国家很少打仗,但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打仗。民主和平论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民主和平、民主政治和国际政治系统,认为单位层次上的民主政治结构与民主和平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民主和平论把这种因果逻辑归结为民主国家存在着政体上的两个根本限制因素:一是把民主国家间无战事归因为机制上的限制,即公共舆论或国内政治机构的监督与平衡对政府决策的制约作用;二是民主标准和文化因素,即民主国家之间有着相互尊重、合作与妥协的共同特点,这种精神气质说明民主国家之间不会以战争或战争威胁手段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相反,民主与非民主国家之间却缺少这些标准和限制因素。布鲁斯。拉塞特将之划分为文化或标准模式和结构或体制模式。民主和平论在冷战后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柱,对美国外交影深远,尤其表达在克林顿政府的扩展民主论中。民主和平论有着致命的缺陷:1、用有限的经验事实来证明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打仗这一“定理〞是一种错误的逻辑。2、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打仗是处于利益的需要。同样处于利益的需要,它们之间也会打仗。3、西方国家强行推行民主,必然会导致世界各地出现对抗和冲突。民主和平论实质是西方文化优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44、人权45、依附论46、两极稳定论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47、多极稳定论多伊奇和辛格认为多极结构比拟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时机较多,国家之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的反对。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48、两枝世界政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开展,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的极大兴趣。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罗斯诺教授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根本矛盾。冷战结束使国际关系从“两极〞向“两枝〞格局过渡,所谓“两枝格局〞即“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但罗斯诺认为,两者并非平分秋色,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在国际政治中的支配地位日趋削弱,而强调全球相互依存的“多中心国际体系〞的地位却日益凸显。罗斯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不乏犀利的洞见和系统的论证,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美中缺乏的是,善于创造新名词的罗斯诺有两处关键的概念建构〔“国家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权威领域〞〕容易让人产生迷惑。另外,罗斯诺所指的多中心世界政治实际上是结合“美国第一〞和“美国的世界领导责任〞的全球为中心的政治模式。49、霸权稳定论HegemonicStability从国际系统结构着手分析系统稳定、认为霸权结构是稳衡结构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基欧汉为该理论奠定根底,克拉斯纳予以补充,莫德尔斯基和吉尔平将该理论扩展到军事平安领域。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成认国际关系具有剧烈竞争的性质,现代民族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平安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霸权国提供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秩序,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稳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那么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体系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倒退。简言之,其主要观点是:1、霸权带来稳定说。2、霸主自我牺牲说。3、霸权必衰说。4、霸权丧失导致不稳定说。霸权稳定论的两个重要假设:一是霸权国为稳定的自由贸易体系提供领导角色;二是虽然主导国家获益,但小国也获益,国际公益使小国能获取更多好处。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公益〞和“搭便车〞说掩盖了大国剥削弱国和小国的实质,其目的主要是为美国的饿霸权主义辩护,鼓吹美国重振霸权国威力。霸权Hegemony该词来自于希腊语Hegemonia,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基欧汉将霸权定义为,一个单一的支配的世界的力量,确切的说,霸权指一国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的运作。在经济领域里,霸权意味着对物质资源的控制。吉尔平也认为霸权就是一个单一强国控制和支配着国际体系内的弱国家,但这种控制只是相对控制。所以霸权意味着一个单一的具有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支配着国际体系。霸权的实力主要来源于两种资源:其一是有形资源,如国内生产总值、石油进口依赖性的大小等;其二是无形资源,如一国对于自己国力和货币的自信程度,而经济力量是霸权实力的最基根源泉。霸权会经历产生、开展、强盛和衰落四个阶段,这都与实力有关。50、霸权周期理论/霸权更替学说Hegemoniccycle(秦亚青写)讨论霸权系统更替和霸权国兴衰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说,代表作有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和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该理论认为,霸权系统由于系统中主要单位权力增长的差异,系统中权力开始重新分配,因而导致系统失衡并逐渐造成系统性危机。霸权国本身也经历了兴起-成熟-衰弱的过程。大国间的不平衡开展是霸权更替的根本原因。当系统结构真实反映大国间相对权力地位,尤其是霸权国和其他大国相对权力地位时,当各大国均认为改变现有系统会失大于得时,霸权系统呈均衡状态,但是霸权国对维护现有系统有着最大的国际责任,要制定国际规那么、向国际社会提供诸如军事平安和经济秩序等公共物资,加之本身存在的报酬递减现象,因而其消耗总是大于资源。久而久之,所谓“帝国战线〞过长的现象使霸权国的国际承诺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力量越来越弱,综合国力日益衰退。同时,其他大国可以利用霸权系统稳定的有利条件,寻求自身开展。结果使系统中权力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现有霸权系统已不能反映其霸权地位,最后可能通过霸权战争,即世界大战,才能真正解决系统变革和霸权更替问题。该理论的主要学者认为新的霸权国往往不是旧霸权系统的挑战国,而是旧霸权过的同盟国。同时,衰弱时期的霸权国可以二次振兴,成为新一轮的霸权国。该学说把国际系统中的霸权更替看成历史的必然,把国际系统的不稳定状态和世界性战争归结于霸权国的衰退,其研究范围根本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系统,这就使其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51、长周期理论世界政治开展进程理论,亦称政治长波论。重点研究周期性开展和变化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乔·莫德尔斯基的《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和乔·戈尔茨坦的《长周期:近代繁荣与战争》。该理论从历史角度讨论自1500年以来国际系统的开展,认为全球政治系统呈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有一个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制定国际规那么、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世界秩序。每个周期约100年,经历全球战争、全球强国、非正统化、权力分散四个阶段。世界性战争标志着旧的领导国家的退位和新的领导国家确实立,因而是周期的开始与终结,长周期指两次世界性战争之间的时间。国际系统呈长周期开展的动力是国际权力的不均衡开展―――世界领导国家权力衰弱、权力逐渐分散、直至挑战国家出现,并引发世界性战争。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挑战国家失败,领导国家退位,经济根底雄厚的第三国成为新的领导国家。自1494年至今,出现了五个长周期:1494-1579年的葡萄牙周期、1580-1689年的荷兰周期、1689-1792年和1792-1914年的两个英国周期和1914年至今的美国周期。长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颇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试图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世界霸权的变化做出解释和预测,但有很强的历史宿命观。该理论关于世界领导国家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的假设也没有得到确切的论证。52、冲突论国际冲突是理解国际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冲突论和利益论、权力论一起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冲突的概念: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和非暴力的,有显性和隐性的,有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有可理解和不可理解的。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中。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肯尼思·沃尔兹提出了“三概念〞:1、“人性与国际冲突〞,人的私念和权欲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2、“国家与国际冲突〞,国家体制弊端日显,社会矛盾深化,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统治集团往往从对外冲突或战争中寻找出路,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在原因;3、“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冲突的外部原因。国际冲突的五种类型:一般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战与革命、国际战争。国际冲突的解决途径:1、政治解决途径,包括国家间的谈判、协商、斡旋和调停;2、法律解决途径,以国际法庭为主进行的调解、仲裁和裁定等;3、行政解决途径,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作的各种努力。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冲突论的影响锐减,然而,在博弈论与国际冲突方面仍有新的进展。53、地缘政治认为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和国家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政治理论。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拉茨尔最先提出地理政治的概念,20世纪瑞典地理学家基伦首次明确使用地缘政治一词。根本观点有:1、地理因素是国家权力的根底和国家行为的决定性因素;2、利用地缘环境可以扩大国家权力延伸的范围;3、技术开展可以改变对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和行为。二战前的重要学派:1、马汉的海权说,认为世界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谁控制海洋和重要海洋通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2、麦金德的陆权说,随着20世纪初铁路技术的迅速开展而提出,认为大陆强国才能称霸世界,谁控制东欧就可以控制“心脏地带〞,谁控制心脏地带谁就可以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就可以控制世界。3、杜黑的空权说,随着空军的出现而提出,认为谁控制了天空,谁就可以自由地延伸自己的权力,从而扩大世界范围内的控制能力。4、卡·豪斯霍弗的生存空间说,认为不断扩展生存空间是国家取得原料和市场以及人口增长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国家权力增长的必要条件。二战以后的重要学派是斯帕克曼的地缘地带说,认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即西欧、中东、南亚、东亚,是最重要的地带,谁控制边缘,谁就可以控制欧亚大陆,进而称霸世界。地缘政治论对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过很大影响。生存空间说曾为希特勒的侵略提供理论依据,心脏地带说成为美国考虑20世纪70年代战略三角关系的依据之一,边缘地带说也直接影响了美国战后遏制政策的形成。现在,地缘政治论的影响仍然很大,以控制重要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地缘说便是一例。地缘政治论往往成为地缘决定论,把地缘因素作为决定国家行为和政策的唯一重要因素,而不探讨地缘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对地缘因素的错误认识可能成为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54、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主要代表人物是前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缘经济学工程主任爱德华。卢特沃克。地缘经济学理论的要义在于,冷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重新组合,原先的地缘政治被地缘经济所取代,原先的军事集团竞争让位于经济集团竞争,当今国际关系的焦点是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实力竞赛,而不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军事对抗。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是:以日本为主导的环太平洋经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