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首【历史时空】1、政治: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2、经济: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3、思想: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9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自主研习·攻克必备知识必备知识重难点拨一、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西方与中国的差距(1)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主要殖民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2)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背景: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2)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3)影响:表明中国禁烟决心。英国认为中国禁烟损害了其利益,宣布对华战争。3、结果(1)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2)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3)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4、影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历史遗留:英国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②根本原因: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③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被拒绝。2、过程①1856年10月,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③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4、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2.表现(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徐继畬《瀛寰志略》,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响:睁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18、19世纪之交清政府对外态度的特点。提示:特点:①鄙视外夷,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②闭关自守;③维护宗藩外交;④排斥外洋事物。3.何谓“领事裁判权”?提示:“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4.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第二次鸦片战争新增的通商口岸6.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方的态度及其原因。提示:态度:①广泛介绍西方著述和(天文历法)知识;②平等看待外国;③赞扬西方的政治制度。(6分,言之有理即可)原因: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挽救危机的需要);②中国士大夫在鸦片战争中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③受明清西学东渐的影响;④清朝专制制度日益腐朽,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某些优点7.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提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内涵。8.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点提示:⑴借口不同:前者以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利益为借口;后者以列强的“修约”要求遭到拒绝为借口。⑵规模及程度不同:前者由英国一国发动,主要在东南沿海进行。后者由英法发动,俄美参与掠夺,战争由东南沿海直到京津地区。⑶战争影响不同:前者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中国丧失更多权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9.【本课图示】合作探究·必提关键能力考点鸦片战争及新思潮的萌发【史料探究】考向1鸦片战争材料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解读:“理由”即接口,它是冠冕堂皇的,但其真正的目的是:“商务”、“开放更多的港口”及“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鸦片)贸易”。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理由是什么?其主要目的何在?尝试作答答案修正提示:理由:中国禁烟运动(虎门销烟);主要目的:保护鸦片贸易,开放更多港口,与中国发展商务——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考向2第二次鸦片战争材料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州)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英、法、美)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解读:列强提出修约要求是19上世纪中期欧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及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欧美经济政治形势变化下的产物。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与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尝试作答答案修正提示:提出“修约”要求的原因:①工业革命扩展,英国等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对华商品倾销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对华贸易逆差继续扩大;③与中国地方官府打交道不顺畅;④战后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经济损失;⑤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有关于双方协商修约的规定。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①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规定,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予遵守不得轻易改动;②清政府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考向3新思潮的萌发材料(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材料四: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解读:魏源等人的新思想,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首倡者,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但限于对西方的肤浅的认识,对中西方制度、技术的优劣认识流于片面。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鸦片战争期间“睁眼看世界”思想的认识。尝试作答答案修正提示:①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的新思想,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②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但由于受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有限。【深度讲解】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二、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强练模拟·备考直指核心一、选择题:1.1839年3月,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名学子入贡院“考试”,试题中包含的问题有“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由此可知()A.禁烟已成为社会共识B.林则徐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C.清末知识界关注社会问题D.林则徐为禁烟运动做准备工作【解析】A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结合题干中林则徐召集三大书院的学子考试可知这不是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排除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结合题干中关键词“林则徐”“鸦片”“弊端”“禁绝之法”等可得出D正确。【答案】D。2.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

B.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C.英方记载有违基本的事实

D.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解析】材料鸦片战争期间民众的表现可见,当时中国民众的观念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许多人还看不到民族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故选A项;民众主动为英军服务,并非英军利诱,排除B项;材料“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知,材料有一定的可信性,排除C项;材料中只反映的是中国民众和英军的关系,没有涉及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态度,排除D项。【答案】A3.《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劄(同“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申明A.冲击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

B.使中国丧失部分政治主权C.表明西方以平等对待中国

D.体现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解析】根据材料“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选A项;“平行之礼”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并未损害领土等政治主权,排除B项;《南京条约》为中国战败被迫签订的条约,处于不平等地位,排除C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体现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与“平行照会”无关,排除D项。【答案】A4.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嬗变

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解析】材料清康熙时独立制定关税税则,掌握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丧失关税自主权,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嬗变,故选A项;材料反映出清政府丧失关税自主权,但没有体现出英国商人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列强的侵略导致关税主权的变化,而非自身管理的问题,排除C项;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侵略战争,排除D项。【答案】A5.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这反映了清政府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积极维护国家的主权C.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解析】无意派遣驻外大使说明清政府没有以平等观念对待外国,说明其仍坚持夷夏观念,故选C项;“开始”说法欠妥,排除A项;对外派遣大使是国家维护主权的有力举措,清政府对此无动于衷不能说明其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排除B项;“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说明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外交规则并不熟悉,排除D项。【答案】C6.1862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致上海道台的信函中称:“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上述材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B.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C.租界逐渐成为“国中之国”

D.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解析】“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表明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故选C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在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中,排除B项;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之后,排除D项。【答案】C7.英国近代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与外国冲突的记述时,多次出现“forcedto”(被迫)、“weak”(虚弱)等词,这些记述反映出A.英国的教育领先于中国

B.教科书违背了历史事实C.近代中外冲突过于频繁

D.列强炮火下中国的困境【解析】近代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被迫”“虚弱”恰恰说明中国国力疲弱,在面临西方入侵时诸多的无奈,故选D项;“被迫”“虚弱”说明的是中国国力疲弱,与英国教育水平无关,排除A项;英国教科书的描述一定程度上符合近代中国国力“虚弱”的史实,排除B项;材料是对中国国力的描述,与中外冲突频度无关,排除C项。【答案】D8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做了规定。这反映出A.清廷舍弃了传统华夷观

B.清朝利用国际法维护利权C.英国谋求扩大侵华权益

D.中英间形成平等外交关系【答案】C9.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师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静制夷”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相互交错、互为参差之势。上述种种制夷思想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

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

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解析】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主张的共同点是“制夷”,这体现还保留传统的华夷观念,故选A项;认识到开启民智,但是体现不了“首要”,排除B项;其中有的主张不是没有实施,比如后来的洋务运动,排除C项;统治阶级在“制夷”的手段上有分歧,但没有“根本”分歧,,排除D项。【答案】A10.某学者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仍认为只要能够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并不难回到“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的盛世。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A.传统观念依然有影响力

B.向西方学习成为历史潮流C.民族危机己经空前严重

D.华夷观念遭到了彻底颠覆【解析】据材料“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仍认为只要能够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和材料“并不难回到……的盛世”说明魏源对于世界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士大夫阶层仍然沉醉于天朝上国之中,反映传统观念依然有影响力,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全社会的互动不能体现向西方学习成为历史潮流,排除B项;材料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而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排除C项;根据所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然坚持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观念,排除D项。【答案】A11.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A.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C.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解析】通过题干中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可知,他对该制度持肯定态度,说明其对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已经有所认识,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一些看法,不能扩大为“洞察了世界大势”,排除A项;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持肯定态度,并不等同于他要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C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而题干之意主要是论述魏源对近代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没有涉及抵抗西方的侵略之意,排除D项。【答案】B12.魏源认为土“夷”专指“残略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而洋“夷”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魏源的这一思想A.恪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B.主张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C.与当时主流社会思想相吻合

D.利于士大夫接受“师夷”思想【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魏源将“土夷”与“洋夷”进行对比,并指出“洋夷”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意味着魏源对“洋夷”持肯定态度,在当时“天朝上国”思想流行的情况下,这种观点有利于更多的士大夫接受“师夷”的主张,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10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材料二1864年4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1868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4分)(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6分)【解析】(1)据材料一“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材料二“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据材料一“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材料二“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2)据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得出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据材料二“李鸿章”“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郑观应进一步指出”结合所学得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4分)(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6分)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咸丰年间,古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途”,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李军《论清代夸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10分)【解析】第一小问特点,“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可得认为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无本质区别,调和两者矛盾;“以求通经致用”可得主张经世致用。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作答。对学术界而言,有利于促进传统儒学的更新;对社会而言,促进了思想解放,使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答案】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4分)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启发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6分)第10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自主研习·攻克必备知识必备知识重难点拨一、太平天国运动1.酝酿(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2)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了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2)定都天京:_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4)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图谋不轨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5)后期防御战: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1860年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6)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①内容: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②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判断正误(1)《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资政新篇》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5.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二、洋务运动1.背景(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2)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2.目的:“自强”“求富”。“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3.内容举措实施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工业(官办)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筹划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4.评价(1)进步性: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局限性①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事实证明目的未能达到。②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三、边疆危机1、概况: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2、左宗棠收复新疆⑴背景: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中央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⑵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⑶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3、中法战争⑴背景:法国在1883年8月控制了越南后,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⑵经过:1884年8月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在刘铭传的领导下,多次击退法军;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⑶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四、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⑴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⑵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⑶1894年,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2、过程①丰岛战役: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②平壤战役:清军在平壤大败。③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但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占领山东半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影响《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⑴概况:从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⑵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五、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2.瓜分狂潮(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2)强占租借地: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1.太平天国运动时空坐标示意图2.太平天国的时代特点提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3.如何认识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提示:《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这个纲领突出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但纲领所反映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4.如何认识评价《资政新篇》?提示:《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提示:(1)主观方面:农民阶级不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断送了革命前程。②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2)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共同镇压,敌人力量过于强大。6.近代工业≠民族工业提示: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工业是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7.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示:洋务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由此发端。同时洋务派还筹划海防,并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使中国的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也开始起步。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提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清政府的中央官员和地方实力派官僚,他们的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虽然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因为没有改变清王朝腐朽的政治制度,从而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提示: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0.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提示:中国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国是不败而败。而法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所以法国是不胜而胜。“三国干涉还辽”提示:“三国干涉还辽”这一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交换条件。【本课图示】合作探究·必提关键能力考点一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史料探究】考向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材料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解读:二人都反对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但前者的目的在于“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后者的出发点在于强调“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问题: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对此加以分析尝试作答答案修正提示:刘锡鸿①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②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艺的做法。郭嵩焘①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②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③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制度。考向2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进程材料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任务是繁重而又艰难的。在其早期阶段,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个任务落到了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身上。他们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从创办军事工业开始,逐步扩展到兴建民用企业;从创办重工业开始,逐步过渡到兴建轻工业。对创办军事工业,他们一律采用“官办”的方式;对经营民用企业,他们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这些构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特点,是它区别于西方一般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地方。——胡滨《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解读:注意断句和分开层次,从领导力量、发展顺序及创办方式等方面加以梳理。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特点。尝试作答答案修正提示:领导先天不足(或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发展顺序异常(或先军事工业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重工业后过渡到轻工业);创办方式特殊(或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深度讲解】一、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史学观点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分析革命范式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现代化范式迈出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整体史范式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文明史范式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史范式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唯物史范式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兴办的民用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2、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化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二列强侵略加剧与瓜分狂潮【史料探究】考向1甲午中日战争材料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三、澎湖列岛。……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六款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应享优例豁除……——中日《马关条约》(节录)解读:“侵略权益”可以据材料逐条归纳,要结合19世纪末列强对外输出出资本及瓜分领土、划分势力范围等新的侵略要求加以归纳。问题:据材料,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哪些侵略权益?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哪些新特点?尝试作答答案修正提示:侵略权益:①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在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通商口岸自由贸易权;③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权等。新特点:①大片割占中国领土(瓜分领土);②掠夺性赔款;③开放口岸深入内地(长江上游);④输出资本。考向2瓜分狂潮材料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杨奎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解读:找关键甲午战争成为列强瓜分狂潮的开端看史料“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抓核心甲午战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问题:据材料,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相关史实,对这一论断加以说明。尝试作答答案修正提示: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深度讲解】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的表现1、此前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此后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2、此前在侵华中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此后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3、此前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此后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4、此前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此后列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华”。5、战前列强的侵略初步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开始;战后列强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强练模拟·备考直指核心一、选择题:1、“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民众焚教堂、驱教士,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该材料反映了()A.民众反侵略自觉意识大大增强

B.中法战争中民众踊跃参加战斗C.反洋教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D.洋教侵略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解析】材料“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可知对当时的人民群众来说外国教会也是侵略的一个象征,故反洋教也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C项;材料中明确指出是“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民众”有相应的反侵略行为,故可知并非自觉反侵略而是受到了侵略战争的感召,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并非直接参加战斗而是进行“焚教堂、驱教士”等活动,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洋教侵略是西方侵略的一部分,但并非中国主权丧失的主要原因,而是西方战争侵略后不平等条约中的附属品,排除D项。【答案】C2.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A.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B.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正义性C.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解析】根据“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信息,结合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以及洋货大批涌人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知,马克思认为使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故选B项;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仅是对题干部分内容的解读,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信息,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B3.下表为太平天国的出版和宣传机构(部分)及其职能。由此可知,太平天国出版和宣传机构的成立()

机构名称职能诏书衙撰写诏旨、谕告、编书,填写兵册、家册镌刻衙刊刻诏旨、谕告、书籍及饮印戳记刷书衙印刷诏旨、谕告、书籍删书衙删改孔孟和诸子百家之书宣诏衙收发、分送各种文书A.以毁灭儒家文化为主要目标

B.旨在宣传洪秀全的宗教思想C.推动了中国舆论宣传近代化

D.有助于其思想和政策的宣传【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太平天国的出版和宣传机构用于宣传政府思想及政策,故选D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太天平天国希望借此宣传其思想政策,以加强思想控制,并且其中的删书衙也只是“删改孔孟和诸子百家之书”,并未毁灭儒家文化,排除A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太平天国的出版和宣传机构目的是宣传政府政策及思想,排除B项;太平天国的此种做法,依然带有封建统治的色彩,不是近代化的宣传方法,排除C项。【答案】D4.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材料表明()A.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B.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在中国缺乏实施条件C.太平天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想出现背离D.太平天国的思想很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解析】据材料“‘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可知太平天国并没有把“平均主义”的理想变成实践,故选C项;据材料“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洪秀全并没有融合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排除A项;材料中的“平均主义”来自中国传统民间宗教而不是基督教,排除B项;“平均主义”思想容易发动群众斗争,排除D项。【答案】C5.1894年黄海大战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名称火炮/门鱼雷发射管/架总排水量/吨总兵力/人平均航速/节北洋水师19555632100212610.2日本联合舰队26856840840391614.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日本综合国力的强大

B.清朝政治制度的腐败C.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

D.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解析】图中表格展示了中日海军力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的对比,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日本海军的军事力量,没有反映日本的综合国力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海军军事力量,不能反映清朝政治制度是否腐败,排除B项;表格仅体现了黄海大战前中日双方海军实力对比,无法体现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C项。【答案】D6.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署当日上奏清廷“挽救英、俄为同盟,许其保辽、保台”。台湾绅士代表向英国领事提出:在中国保有主权情况下,将行政权与各种捐税交予英国以换取英国的保护。上述行动说明台湾官绅()A.在保台策略上分歧严重

B.寄希望于国际干预C.放弃了自主保台的努力

D.主张国际共管台湾【解析】从材料可知台湾官绅为了保住台湾,希望在给予外国一定特权的基础上,由外国帮助收回台湾,体现的是台湾官绅为了保台,寄希望于国际干预,故选B项;从台湾巡抚和台湾绅士代表提出的主张,可知都体现出在保留中国主权的基础上获得外国帮助,守住台湾的意见是一致的,排除A项;材料中台湾巡抚和台湾绅士代表提出的主张建议,违抗清政府的割台条约,就已经体现出台湾人民自主保台所做的努力,排除C项;从材料中“由清政府挽救英俄同盟”和“在中国保有主权情况下”,可知台湾官绅是希望保留台湾归属中国的权利,并不是主张国际共同管理台湾,排除D项。【答案】B7.张之洞主张“开利源,以救中国之贫弱”,担任湖广总督后,在武汉发展实业,兴办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从侧面反映了晚清()A.张之洞率先兴办洋务运动军事工业B.实业救国思潮开启了武汉的近代化之路C.地方官员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D.湖北的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重视支持【解析】由材料“张之洞主张开利源,以救中国之贫弱,担任湖广总督后,在武汉发展实业,兴办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可知张之洞作为地方官员后,以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近代工业,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故选C项;李鸿章率先兴办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排除A项;“开启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央政府的重视支持”与清政府当时的统治举措不相符,排除D项。【答案】C8.洋务运动期间,盛宣怀以官的身份积极争取官方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他又以商人的眼光和经营手段管理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这反映了()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艰难

B.官督商办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中体西用思想已经发生了新变化【解析】根据材料“盛宣怀以官的身份积极争取官方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他又以商人的眼光和经营手段管理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可知,盛宣怀借助官的身份争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以商人的经营手段管理企业,这种官商结合的做法在当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盛宣怀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创办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盛行于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盛宣怀发展企业的做法,不涉及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答案】B9.下图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企业分布图(局部),据此可知()A.洋务派注重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B.近代民族工业均衡发展局面凸显C.民用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军事企业D.洋务企业创办呈现东多西少态势【解析】据图片可知,洋务企业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搭配出现,据所学,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资料、技术、原料、运输的问题可知洋务派注重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排除B项;据所学,民用企业是为军事企业服务的,其比重不可能高于军事工业,排除C项;据图片洋务企业集中在直隶、山东和长江沿线不是呈现东多西少态势,排除D项。【答案】A10.1904年清政府任命候补道员谭学裴创办溥利呢革公司(北京清河制呢厂的前身),1908年破土动工。公司名为“溥利”,因为是官商合办,寓意官商可以普遍得到丰厚的利润。这家公司的创办()A.沿用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某些做法B.标志北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C.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得益于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解析】从材料中这所公司是官商合办,可知,与洋务运动兴办的民用工业允许商人入股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做法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溥利呢革公司是清政府任命官员创办的,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能标志北京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排除B项;材料中的溥利呢革公司是官商合办的,与私人经营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符,不能体现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排除C项;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是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A11.表1某学者研究洋务派军事企业的信息

江南制造总局1867至1905年,自造各种机器692座,各种工具11万件福建船政局1883至1895年,共自造机器66座。1872年制成拉轧机后船所用的铁梁等均能自造天津机器局“仿造康邦汽机,所省煤斤甚巨”由表1可知,该学者()A.注意发掘与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B.认为其摆脱了对外国人才的依赖C.比较关注企业的生产效益

D.关注到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解析】由材料“自造各种机器692座,各种工具11万件”、“共自造机器66座。1872年制成拉轧机后船所用的铁梁等均能自造”“仿造康邦汽机,所省煤斤甚巨”可知洋务企业以“自强”为旗号,自主建造机器有利于抵御列强侵略,增强民族意识,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两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排除A项;洋务运动并未摆脱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排除B项;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追求生产效益,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排除C项。【答案】D12.据记载,某一企业“创办之初,暂在军需项下通融筹拨。同治六年,议兴船工,两江总督曾国藩奏请在江海关解部四成洋税酌留二成案内,以一成为制造轮船之用。八年,两江总督马新贻附奏,请以酌留洋税二成全数作为制造之用”。此类企业()A.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产生

B.缓解了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解析】从材料“创办之初,暂在军需项下通融筹拨”、“以一成为制造轮船之用”和“请以酌留洋税二成全数作为制造之用”,可知该企业是江南制造总局,它是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大机器生产,并且雇佣工人劳动,带有了资本主义色彩,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条件,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故选C项;实业救国思想兴起于19世纪末,当时处于光绪年间,与材料中同治年间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是清政府投资兴建的,产品装配给军队,并不投放市场获利,不能起到缓解晚清财政危机的作用,排除B项;经济近代化主要指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故洋务运动企业不是直接促进经济近代化,而是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藤原洋认为,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认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摘编自蒋丰《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材料二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瞩目。但甲午战后,由于清政府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变得更为薄弱了,洋务运动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了巨大挫折。——马立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的巨大挫折。(6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欧美进口技术”可知日本技术先进,中国技术落后;材料一“把科技应用于军事”可知重视军事,中国政策不重视;根据材料一“举全国之力”可知日本全力以赴,中国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还可以从“把甲午中日战争当成外交”看到清政府寄希望于国际社会,而不是自己;还可以从清政府内部对于洋务运动态度不同,分析矛盾重重。(2)根据所学,可以从甲午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去分析,巨额赔款使得清政府财政空虚,经济发展受限制;允许列强投资设厂,有利于西方资本输出,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割占台湾引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引发中国人民的的抗争,义和团运动。【答案】(1)原因:中国军事力量和作战技术相对落后;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团结一致;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未能全力以赴;仅依靠政府力量,未发动广大民众参与。(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挫折:洋务运动过早结束;巨额赔款及外资涌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和高涨。(6分,言之成理即可)14.(12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材料二“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舰队”建立的原因。(4分)(2)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甲午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5分)(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3分)【解析】(1)据所学洋务运动相关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几个方面概括,可得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且程度不断加深,清廷挽救统治危局;经济,洋务运动兴起,军工民用企业的创办;思想,“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传播;个人,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推动作用。(2)据材料一日本“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可得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据材料二“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可得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据材料二出处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可得日本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3)第一小问理解,据材料三“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可得甲午战败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第二小问史实,据所学甲午战争后相关知识可得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答案】(1)原因: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且程度不断加深,清廷挽救统治危局;经济,洋务运动兴起,军工民用企业的创办;思想,“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传播;个人,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推动作用。(4分)(2)原因: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2分)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2分)日本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1分)(3)理解:甲午战败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1分)史实: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至少列举3个,2分)第11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自主研习·攻克必备知识必备知识重难点拨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2)维新思想的兴起: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2.“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激起朝野上下反对声浪。(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6.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兴起: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农村。3.八国联军的镇压: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判断正误(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极端镇压的态度。(×)(2)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性和保守性。(√)三、八国联军侵华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天津陷落,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3.结果(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2)当时,南方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4、《辛丑条约》的签订(1)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②向各国赔款白银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亿两。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2)影响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④《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提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提示:(1)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2)进步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3)启蒙性: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如何认识义和团的历史影响?提示:(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4.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提示:(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盾。5.“东南互保”提示: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本课图示】合作探究·必提关键能力考点一甲午战争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探索【史料探究】考向1戊戌变法运动材料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读:“除旧措施”可以依据材料逐条归纳,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对于失败原因,结合材料中措施,从主观和客观等两个方面归纳。问题:根据材料,概括“百日维新”中颁布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并据此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尝试作答答案修正提示:措施:①变革官制:“合并衙门,裁汰冗员”;②改革军事:裁撤绿营;③变革教育:设立京师大学堂;④变革习俗: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等。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文明开化等。失败原因:①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招致广泛反对;②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③没有严密的组织;④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很强大,阻挠变法的开展。考向2义和团运动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兵法易,劝学拳,要灭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拔线杆,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解读:材料中的“只因鬼子闹中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拔线杆”及“大清一统庆升平”等信息提供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尝试作答答案修正提示:特点: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鬼子),反帝具有坚决性;②(以神道为武器)具有浓厚迷信色彩;③(挑铁道、拔线杆)具有盲目排外色彩;④对清政府缺乏认识(扶清与爱国没有明确区分,界限模糊)。失败原因:主观上,义和团运动具有落后性,缺乏先进力量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深度讲解】一、戊戌维新运动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二、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时期时代背景历史阶段具体表现鸦片战争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民族意识开始萌发开明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目国际形势,他们收集、翻译外国书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严复喊出了“救亡”口号,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及新文化运动影响民族意识逐渐升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民族意识全面高涨中国的民族意识由潜隐状态跃升到激烈状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