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清国际政治_第1页
张海清国际政治_第2页
张海清国际政治_第3页
张海清国际政治_第4页
张海清国际政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力量第一节 核武器与国际政治第二节 国际军控第三节 战略威慑第四节 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力量AIP

9

19世纪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指出:“战争是政治以其他手段的继续”。这个“其他手段”无疑主要是指军事手段。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当常规的外交手段不能解决问题时,有关行为体(主要是国家)就会诉诸武力,战争解决。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社会是一个

“无政府”的社会,不存在由一个最高政府来调控的政治过程,因此,通过战争解决问题的诱因是永远存在的;有人甚至以战争为核心环节来分析国际关系。无论如何,一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控制外部环境,实现政策目标,获取最大利益,必须以必要的军事力量为依靠。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防”,因而,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战时如此,和平时期亦然。国家在和平时期的各种外交,也常常要以军事力量作为依靠和后盾。

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以此简单推论,凡军事力量强大者,其国力也绝对

强大。正如前论权力的辩证特征所示,军事力量

和国力之间的关系,也包含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一方面,一国军队的数量,武器装备的数量、性

能及水平,以及军费开支额度等等,是该国军事

力量的客观指标。它们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军

力和国力水平。但这些指标也有一个相对比较的

问题。譬如,在巴列维统治时期,伊朗能将大约

二千辆坦克和四百多架飞机同时投入战斗,这相

当于1940年希特勒用于侵略法国的军力。但以70年代后期的标准而论,伊朗的这种军力水平甚至

还算不上一个大国。此外,这些指标还有一个与

国家经济指标相互平衡的问题。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情况:一些原来相对较弱的国家,倾一时之力建立起相当可

观的军事力量,这对它们在地区格局乃至世界格局中提升

自己的战略地位相当有利,但是否在总体上和长远地增强

了国家实力,却很值得怀疑。德、意、日法西斯为了战争

而将整个国民经济军事化,其后果已是众人皆知。80年代以前苏联的军力水平达到巅峰状态时,它的整体国力却到

了不堪重负、濒临崩溃的边缘。伊朗、伊拉克等国也提供

了这方面的例子。它们的军力水平可能相当高,大概已能

制造某些类型的核武器;但它们不是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关于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的比例关系及其对一国综合国力

的影响,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曾有精辟的论述。

另一方面,军力与国力的关系,还有一个主观的方面。军队指挥人员的战略战术水平与作战指挥能力,军队的战争经验与士气,决策层使用武力的决心和意志等等,均构成军事力量的主观指标。如果没有这些主观因素的配合,前述的客观指标就不能转化为实际的军事力量;各种硬件条件再好,也不等于增强了国家实力。在这当中,决心和意志是一个相当重要主观心理因素。在相同的客观指标下,如果没有使用军事力量的意志(或者是受到严重制约而不能使用),并且这一点被对方清楚地知道,那么实际的力量就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具有决心使用武力的意志,对方也清楚地知道并相信这一点,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被看作是力量强大的国家,而不论在某一个特定场合它是否真的有意图使用武力。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军事力量,武器的发展对于国家(以及其他行为体)的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对于国家间关系

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类的战争武器已

经历了几次革命性的发展:第一次是从棍棒石头到大刀长

矛的“冷兵器”发展为机枪大炮的“热兵器”;第二次是

从“热兵器”(常规武器)发展到核武器。据说还有第三

次发展,即从核武器发展为太空武器、信息武器、基因武

器等等。不过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此有不同看法。他曾

说,他不知道人类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会用什么武器打仗,但肯定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武器:棍棒和石头。爱因斯

坦无非道出了我们时代的“黑色幽默”:核武器可以将人

类文明包括武器文明全部毁灭。

在常规武器条件下,决策者可以大致准确地计算出一场战争的得益和代价。他可以按照“理性人”的假定,通过衡量得失而决定一场战争该不该打和该怎么样打。但是核武器改变了这一切,在双方都拥有核武器的条件下,战争中就没有了前方和后方的区分,没有了战斗人员和平民的区分,归根到底是没有了所得和所失的区分,没有了胜利和失败的区分。常规战争是“你是我活”,核战争是你死我也死。这样一来,核武器实际上是不能使用的。但一家有了核武器,另一家就得要有,否则受到的威胁实在太大。由此便生发出核垄断问题,核威慑问题,核均衡问题,核竞赛问题,核扩散问题,核裁军问题,核禁试问题,如此等等;以及核条件下的常规武器的作用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对于当代的战争概念、国家的外交策略、国际政治格局等等,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第一节核武器与国际政治

目前世界上共有五个国家拥有核武库。美国于1945年第一个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依次下来是苏联(1949)、英国(1952)、法国(1960)、中国(1964)。此外,印度于1973年也爆炸了核装置,但宣称它将用于和平事业而非军事目的。大多数专家相信以色列拥有的材料与技术可使它在几天时间内制成核武器并将其安装。还有一些国家如日本、阿根廷、巴西、伊拉克、巴基斯坦、南非、韩国、北朝鲜等都可能制造核武器,被称为“核门槛国家”。

美国是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1945年8月6日,一架美军B-29轰炸机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9日又将另一颗投到长崎。美军的原子弹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核时代的开始。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核武器竞赛,它构成战后国际关系史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一、冷战期间超级大国的核军备与核竞赛

1949年苏联科学家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远比美国情报人员预计的要早。苏联拥有核武器,使美国的核垄断

仅仅维持了四年便宣告终结、当时的美国舆论把“丧失核

垄断地位”作为美国在40年代后期的“三大丧失”之一,可见此事对美国的冲击振动极大。苏联拥有核武器,也意

味着核竞赛时代的开始。从此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

武器竞赛在公开水平上逐步展开,并愈演愈烈。不过,在

5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即核竞赛的早期阶段上,因为航空技术的先进,美国在核武器的运载能力上远远领先于苏联。

美苏核竞赛的第一个重要回合是从发展裂变武器转到发展聚变武器。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均属裂变炸弹。虽然原子弹的爆炸力大大超过一般常规武器,但美国在战后进行的有关战略轰炸的研究表明,210架满载炸弹的B-29轰炸机可产生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破坏量,120架B-29轰炸机则可产生相当于长崎原子弹的破坏量;而这样的规模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并不难集结。核聚变武器(例如氢弹。或称热核炸弹)的破坏力远超过裂变武器,它的爆炸当量比裂变武器要大几个数量级。美国在1952年末爆炸了第一个聚变装置,苏联在不到一年后也取得了同样的成绩。不过美国在运载装置上仍继续领先。到1954年,大量的聚变武器开始进入美国的军火库,配备到B-52轰炸机上、直到今天,B-52仍是美军战略导弹的主要运载者。

美苏核竞赛的第一个重要回合是从发展裂变武器转到发展聚变武器。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均属裂变炸弹。虽然原子弹的爆炸力大大超过一般常规武器,但美国在战后进行的有关战略轰炸的研究表明,210架满载炸弹的B-29轰炸机可产生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破坏量,120架B-29轰炸机则可产生相当于长崎原子弹的破坏量;而这样的规模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并不难集结。核聚变武器(例如氢弹。或称热核炸弹)的破坏力远超过裂变武器,它的爆炸当量比裂变武器要大几个数量级。美国在1952年末爆炸了第一个聚变装置,苏联在不到一年后也取得了同样的成绩。不过美国在运载装置上仍继续领先。到1954年,大量的聚变武器开始进入美国的军火库,配备到B-52轰炸机上、直到今天,B-52仍是美军战略导弹的主要运载者。

核武器竞赛的另一方面是制造可用于战场的接近常规武器的小型核武器。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将发展这种战术核力量作为防御西欧与南韩的重要手段,以对付苏联在常规武器上领先的优势。到50年代中期,美国在战术核力量方面取得领先地位并开始将它们部署到西欧与南韩。

然而,苏联在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大大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它不仅给美国的科技优势一个沉重打击,而且带来重要的军事影响。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技术上意味着可以运用跨越大陆的导弹来发射核武器.聚变武器与洲际导弹的结合,必将引起战略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苏联率先做到这一点,在美国朝野引起了一片关于“导弹鸿沟”的恐慌,即担心美国在运载手段上落后。可是在实际上,直到6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并未制造出大量的洲际导弹。

尽管美国担心会处于战略劣势,它在50年代核武器竞赛的各个方面还是领先于苏联的。美国几乎在全球范围内部署

它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包括地中海和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舰,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中程导弹,以及围绕于苏联集团边缘

地带的基地上的中程飞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实际上是苏联试图挑战美国核优势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失败后,苏联才开始集中力量制造洲际导弹。与此同时,美国也加

紧研制自己的洲际导弹,以期填补所谓的导弹鸿沟。美国

还开始制造可从核潜艇上发射的海基导弹。大约在

60年代中期,美国的核优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此后美国大概是希望相对稳定一下,而苏联却开始努力追赶,使美国的优势逐渐减弱。到60年代后期,苏联实际上已消除了美国核力量在数量上的优势。进入70年代后,美国核武器在精确性与可靠性方面的质量优势也逐渐被苏联赶上。核武器竞赛进入一个“实质上对等”的阶段。70年代的重大技术突破是发展了“多弹头重返大气层

装置”。配备这种装置的洲际导弹可以同时摧毁几个目标、美国在1970年开始将多弹头装置装备在洲际导弹上、5年

后苏联也做到了这一点.

1972年,美苏领导人签订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SALT-1),它对美苏两国的核运载设施的数量和双方的反弹道导弹作出限制。但是,条约没有限制核武器在质量上的改进,核竞赛仍在继续。到1979年,双方又在努力谈判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SALT-11),但是美国参议院没有批准这个条约。

80年代初,美苏核竞赛实际上进入对峙阶段,双方分别在这个或那个方面占有优势。有些美国人,包括当时的总统

里根,认为美国在苏联的第一次核打击的威胁面前呈现出

脆弱性,他们强调苏联在导弹总量、发射装置总数、冷发

射能力等方面领先于美国,另外一些美国人则持乐观态度,认为美国的核力量仍然安全,核威慑仍然有效,因为美国

在弹头总量、潜艇技术、航空技术等方面领先于苏联。80年代后期,核武器竞赛变得日益混乱.武器系统的费用日

益昂贵,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日趋激烈。随着武器装备本

身的复杂化,舆论对于核优势与核劣势的争论,核战略与

核技术的争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琐碎,难以形成统一

的意见。二、核战略与政策

战后美苏之间大规模的核武器竞赛以及对全球格局的种种谋划。极大地刺激了有关战略问题尤其

是有关核战略与政策问题的研究。事后比较起来,一般都认为,美国的核战略在确保其国家利益的

基础上较具计价还价的灵活性。苏联方面可能过

分拘泥于要与西方的理论有所区别〔例如认为威

慑是资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其核战略有点僵硬

和大而无当。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当代国

际关系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核战略的实

施是一项费用极其昂贵的工程,为什么要发展这

样或那样的核装置或核武器系统?在这种问题的

背后,就有某种战略理论与逻辑作支撑。西方的

核战略理论与政策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简要介

绍几个较重要的问题。(一)关于威慑战略得以起作用的逻辑条件

什么是威慑?前两德总理施密特在《西方的战略》一书中曾经指出,威慑这一原则就是“用灾难超过可能达到的好处的恐吓,使潜在的进攻者慑服”。或者说,一方运用足够的阻吓力量使对方确信不值得发起攻击,以达到《孙子兵法》中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有些军事分析家进一步将威慑的方法具体分为三类:目标否定威慑,惩罚烈度威慑,以及战败结局威慑。

所谓目标否定威慑,是指让欲发动攻击的一方相信,即便打赢战争,也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或取得预期的利益,从而使其相信已失去战争理由而放弃攻击。所谓惩罚烈度威慑,是指让欲发动攻击的一方相信,被攻击方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报复,会给攻击方造成不可忍受的惩罚性损害,从而迫使攻击方重新权衡利害并放弃攻击。在这里,重要的是确定“不可忍受”的界限所在。被攻击方实施惩罚性报复的能力必须大于攻击方承受报复的能力,否则便谈不上威慑。换言之,攻击方对遭受惩罚的预期承受力越大,对其实施威慑的难度也越大。而所谓战败结局威慑,则是让欲发动攻击的一方相信,它在战争中没有取胜希望,战之则必败无疑,从而放弃攻击。

威慑战略古已有之,只是在核时代条件下尤其被广泛运用.由于核武器具有超大规模的毁灭性杀伤力,它不能被真正使用(广岛、长崎是特例),所以核战略基本上就是威慑战略。又由于美苏都拥有核武器,都实施核威慑战略,结果便形成“相互威慑”:双方都威慑对方,也都在对方的威慑之下。这种“威慑平衡”的有效维持,本质上需依赖于人的理性。即双方都明白,一旦发起进攻,必然招来毁灭性后果。但是,谁能保证对方不会丧失理智铤而走险?谁能保证对方不会出现误算(以为自己有能力一次性摧毁对方)?万一出现这种情况而遭受核打击,是否真正具有报复能力,就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美国的战略思想特别强调“确保摧毁”。

所谓“确保摧毁”(MAD),实际上属于上述“惩罚烈度威慑”的范畴。即在遭受核打击的情况下,保证具有核

报复能力,给对方以摧毁性的惩罚。换句话说,就是要提高核武器系统在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因此,核武器的数量、发射装置的机动性和隐蔽性等等,就变得非常重要。总而言之,威慑要有效,必须以“确保摧毁”为基础。美苏双方都是这样想的,也都是这样做的;美苏双方的核武器竞赛,就是要形成一种“相互确保摧毁”的局面。(二)关于三重核体系的存在理由

美国的核威慑能力建立在一个庞大的三重核体系,即三个相对独立的核武器发射系统的基础之上,

它包括陆基发射系统(地下与地面的发射装置)、海基发射系统(潜艇)、以及空基发射系统(战略空军)。为什么需要这样?原因即在于要“确

保摧毁”。一旦潜在的敌人发动核打击并突破一

个或两个防御体系,另外的体系仍然有足够的力

量实施抵抗和报复.自70年代末以来.由于苏联

导弹的精确性有很大提高,以及由于巡航导弹技

术的发展,许多人质疑这种三重体系是否还有存

在的必要。不过直到90年代初,美国的核威慑力

量仍然维持这种三位一体的格局。(三)关于核武器的制导精确性的实际作用

既然核武器能够造成极大规模的破坏与摧毁,那么,有什么必要仍然花费大量金钱去精益求精地提高核武器在目标打击上的精确性呢?应当说,如果真的爆发一场全面对抗的核战争,精确性问题可能确实不见得特别重要。但是,核战争并非必然是全面战。只要相关手段配合得当,它可能是有限的战争。这是战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核战略理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是“有限核战争”的一个著名的鼓吹者。倘若真是如此,那么核武器的精确性就是一个必要的技术前提。在有限度的、局部性的核对抗中,打击的目标将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而可能是一个指挥部、一个控制中心、一个通讯基地、或一个地下军火库.因此,核武器的精确性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一旦能够实现这种精确的有限的打击,也将使国家在处理常规战争和核战争问题上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四)关于大最拥有核武器的必要性

美苏双方所拥有的核武器已经足够将对方毁灭十数次,为什么双方仍然要大量生产核武器?从实际情况来看,可能有三种因素推动了核武器的扩张趋势.

第一,是追求核优势。在核武器竞赛中,只要有可能,每一方都希望能够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地位。这种诱惑永远存在.事实上在美苏核武器竞赛的大部分时间里,双方不管采用哪一种具体策略,最终在骨子里还是希望拥有核优势。因此,不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是一种始终难以遏制的冲动。

第二,是“确保摧毁”的需要。前面已经分析过,成功的核威慑是以报复的确定性为前提的。对于任何一个决策者来说,他永远难以确定自己所拥有的核武器是否可以幸免于敌人的第一次核打击。为了保证在第一次核打击后仍有足够的报复力量,为了使对方确信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扩充自己的核武库,以增加安全系数。所以,尽管美苏双方都宣称发展核力量只是用于报复性的核自卫而不是用于第一次打击。但由于核战争的不确定性太大,双方都仍然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核武器储备。

第三个因素,则是为了展示国力。核武器是国家实力的一个象征.虽然这种象征有很大的心理因素成分.但不可否认它对于国家的形象是有影响的.在常规战争中,“武器越多,力量越大(不否认还有其它因素起作用);在核战争条件下一般也还是如此。(五)关于核武器的政治作用

如果按照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政治以其它手段的继续”,而核武器因为杀伤力太大不能实际使用,那么,核武器是否属于这类能够延伸政治的”其它手段”呢?换句话说,国家在解决各种国际关系问题时,能会将核武器的使用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国家是否因为拥有核武器而增加了解决国际关系问题的实力和能力?对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如果以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和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为例的话,我们可以说核武器对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国力没有任何增加。

美国在越南战场上从未真正打算过使用核武器,实际上也不可能使用。苏联在阿富汗战场上的情况也是一样。英国

与阿根廷的马岛之战也是同样的例子.在这类情况中,核

武器因为太强大而变得在具体的政治军事较量中没有用处。也就是说,核战争不是政治的继续.这是核武器带来的一

个政治观念上的重大改变。核战争的后果是人类文明的毁

灭,因此政治家不可以将核战争作为继续推进政治目标的

手段来使用。但是另一方面,没有人能够否认,美苏拥有

核武器就是拥有了最可怕的杀伤武器,就是拥有了对任何

一个对手实施毁灭性打击的能力。在此情况下威慑就发挥

了作用。美国与苏联当然会利用这种威慑力影响有关各方

的各种可能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就增加了美苏

的国家力量,因而具有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意义和作用。也

就是说,虽然核战争不是政治的继续,但核威慑是战争的

继续。总之,核武器的作用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它对一

国的国力增加有时会很有用,有时又毫无用处。三、核扩散问题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核大国的对峙,形成相互核威慑的局面。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各国人民得以摆脱美苏核大战的威胁。但是冷战的结束也带来另外一个新问题,就是核扩散问题。冷战后出现的两种情况使西方国家的舆论尤其对核扩散问题格外敏感和担忧。一个情况是苏联解体后,原来属于苏联的那些核武器现在分别属于若干个国家、例如,现在的乌克兰拥有176枚核导弹,2000多个核弹头,一下子成为核大国.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也分别拥有数十枚核弹。令人忧虑的问题不仅在于核国家数量的增多,更在于核武器的指挥系统的分散。原苏联的庞大的核武库是在一个集中统一的指挥系统之下的,美苏之间的长期谈判使两国领导人在核武器问题上有某种程度的共识与默契。而这些都已随苏联的解体而消失了.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情况比苏联解体之前更不受控制,因而更危险。

一方面,掌握核武器的独联体各国的政治动向变得更复杂。如果极端民族主义者上台,并对使用

核武器问题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的话,将容易引

发核危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和管理上的

失控,可能已经有某些核装置、核原料以及核技

术通过非法途径流传到其它国家。总之,苏联解

体的后遗症之一就是直接引发了核分散与核扩散。另外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正

在力图掌握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和原料。现在拥有

核能力的有六个国家(以独联体作一个国家算),有专家估计,到2010年,核国家的数量将增至20个。更极端的估计是,到本世纪末将有接近40个国家能掌握核武器。

核扩散之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是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的。冷战的结束使原来长期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地区矛盾重新凸现。这些矛盾在新的条件下构成了大大小小的冲突热点。这些冲突和对抗以及由此引发的安全顾虑,是刺激有关国家发展核武器的客观因素.在这当中,有些国家是要急于改变或提升自己在地区格局中的地位,或打破某种被孤立、被封锁的状态;有些国家是面对安全上的威胁急于寻求抗衡的手段。总之,它们都希望借助掌握核武器而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讨价还价的筹码。一般来说,要建立一支真正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需要有许多条件的配合,需要有一个过程,难以一蹴而就。相比之下,掌握几件核武器反倒是较容易办到的事情.而核材料、核技术乃至核专家越来越容易得到,也是刺激核扩散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核武器有巨大的威慑作用,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通常被看成大国,至少是军事强国,这也是推动有关国家希望掌握核武器的一种心理因素。不仅国家如此一些非国家的行为体例如恐怖主义集团,也希望掌握核武器,从而可以进行核讹诈。这就更增加了核扩散问题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核武器具有极大规模的杀伤力和破坏性,如果任由核武器不受限制地扩散,将会对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构成极大的

威胁。在此意义上说,核扩散确实是一个需要各国政府和各

国人民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限制核武器的扩散,直至最终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应当是国际社会的努力目标。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核扩散问题的复杂性。扩散

是因为有冲突,冲突的产生,除掉其它历史文化因素之外,

其深层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确实有这样一

些国家,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它们在现存的国际秩序框

架下长期不能得到发展,长期处于屈从地位,或长期不能解

除安全上的威胁;因而急切希望通过掌握核武器而快速地提

升自己的国力与军力。仅仅指责这些国家的行为而不努力改

革现存的国际秩序,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是有欠公平的.

如果不割断历史,那么毋宁说首先是超级大国的无限制的核武器竞赛,将全球置于核毁灭的威胁之下,核扩散是超

级大国核竞赛所遗留下来的后患。作为一个原则,反对核

扩散是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的。但是不能不看到,冷战

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方面仍然拥有核优势,一方面利

用核扩散问题作为打压其它国家的手段。反对核扩散有时

候是核大国霸权主义的表现.因此不妨说,在特定条件下,为对抗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而掌握核武器,有其历史的正

当性。中国就是站在这个立场上来发展核武器的。最根本

的问题还是现存国际秩序的不合理性质,这个问题不解决,核扩散问题就难已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二节国际军控第三节战略威慑第四节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力量安年科夫等(2013)一、军事力量与国际关系在安年科夫等(2013)俄罗斯军事专家看来,当代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军事政治格局(它左右着主要国家的军事政治形势)具有两个特征:在现有军事力量中,世界力量中心确实存在,用来满足其对外政策的需求,以及用于保障全球进程的不间断性;世界力量中心在压制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信息的行动中,不希望别国的这些方面列入自身已确定的全球资本主义结构。军事力量与国际关系

在上述这种军事政治格局中,很多国家想方设法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旨在捍卫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利益。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它在国际关系体系中依然担负着重要使命。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取决于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能力,以及政治精英在国际舞台上使用军事力量的目的。

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并不一定就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和坚决地使用。它可能不过是“自己的东西”而已,仍旧是未被利用的条件——如果政治精英不追求坚定的目标和对自己的武装力量提出这些目标的话。只有当本国军事实力与外国军事实力进行积极的相互协同,也就是当它得到运用的时候,军事实力才是保障实现一定目标的力量。军事力量与国际关系

因此,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在其影响国际关系体系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定的潜在影响力,而不是作为本身的作用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对国家军事政治来说,军事力量是主要工具,借助这种工具,政治领导人可以实现自己的外交政治需求。二、军事政治形势的本质与特点1、军事政治形势的概念

军事政治形势是以政治目的使用军事力量相关的条件和国家因素的总和。

军事政治力量具体配置、作战特点及其关系状态为具体的实时状态。

军事政治形势表现为某个国家政治形势和某一地区或国际关系形势的一部分。2、军事政治形势的类型根据规模可对军事政治形势分为三类:国际军事政治形势:全球范围内,整个国际社会军事力量分布及其军事政治关系特性状态。地区军事政治形势(区域性军事政治形势)。某个国家国内军事政治形势。

根据历史条件、具体阶段和各方之间关系的特点,军事政治形势可以合理地划分为和平时期军事政

治形势与战时军事政治形势。3、影响军事政治形势的要素军事政治关系主体;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的立场和个人素质;各方的利益和意图、各方的目标、计划、军事学说;各方的实力(地缘政治、经济、人口、科学技术、精神心理、信息等);各方军事力量(编成、状态、配置、力量对比);各方之间军事政治关系类型(特点)、状态、特征和趋势;各方进行的军事政治活动、活动的方法和形式。4、构成军事政治形势的具体关系这些关系可能包括:公然敌对相互对抗克制观望(不完全信任)关系伙伴(一定的相互理解、信任)关系友好关系结盟以上若干关系的交集一种关系转化为另一种关系5、分析军事政治形势构成因素的顺序确定军事政治形势主体;查明和评估军事政治形势主体的利益和意图;评估军事政治形势主体现实和潜在的实力;评估武装力量和其他力量组织的状态;评估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的立场和个人素质;评估媒体活动的方向与特点;评估军事政治形势主体的实际活动。三、军事力量效用的概念

肯·布思:军事力量的效用只能在一个国家框架内被预测:它是某个特定的民族对总价值和总成本的平衡。计算可能改变,所以这种预测是主观的现象。【引自布思(1979)《战略与民族优越感》】四、武装暴力的基本类型

武装暴力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行动样式。

武装暴力的基本类型包括:武装起义、游击斗争、武装恐怖、军事封锁、炫耀军事实力、军事政变、战争、军事冲突、在别国领土上部署军事基地。五、武装暴力的隐形样式向国外出售、转让、提供武器,在其他国家领土上存在武器,军火贸易在大国出口中占有主要地位,并被视为对盟国、对不稳定地区施加影响的行动手段之一。在军事学说制定、武装力量创建和给予某些发展中国家帮助,包括军事专家们提供的帮助。建设军工企业,发展军事基础设施。这是通过提升国家综合军事实力,使得国家加入军备竞赛,从而使这些国家背负军事支出沉重负担而扩大国

家军事力量的样式之一。六、21世纪军事冲突的特征武装力量确立了其在实施军事行动中的中心作用。掌握武装冲突的战略主动性是获取军事政治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武装冲突的特点是:在战斗过程中面临敌人打击的不仅是军事设施和部队,同时也包括涵盖国家所有基础设施在内的经济设施、居民和领土。因此,有效的民防系统必不可少。在武装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武装冲突中解决政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军事冲突的特征尽管扩充了的力量集团在威胁产生阶段的作用增大了,但战备资源对武装冲突的结局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作战行动的特点是运动战与阵地战结合。侦察破坏活动和游击战被看作为常规战争的一部分。统一的指挥中心和高度保护的情报搜集与处理中心对防御方具有决定性意义。在部队集群中,除战役编成(战斗队形)的常规要素外,还应具备实时运行的侦察情报中心;自动化、高度保护的部队及武器管理系统;空天力量及资源;高度保护的后备力量。21世纪军事冲突的特征在现代战争中,必须具备相应的力量和资源以打击敌人驻扎在冲突地区外的远距离高精度武器和远程航空兵。主要注意力应集中于在所有指挥环节中建立稳固的双重部队(力量)指挥系统。事实上,在所有武装冲突中,获胜的关键是瓦解对方的精神意志,造成对方指挥机构内部混乱。在武装冲突中,双方的、尤其是高级指挥部的精神及心理稳定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针对对方军队和居民的信息宣传工具对武装冲突的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七、现代武装冲突的重要阶段西方国家军事专家认为,武装冲突和战争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夺取信息领域的主动权和优势(在社会意识和部队及武器指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第二阶段:在空天领域占据优势。第三阶段:在海上及陆地获取优势,击溃或削弱敌方力量。第四阶段:这是武装冲突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应该巩固取得的胜利,并创造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条件。美国防部2012年度中国军力报告选析中国正致力于长期的全面军事现代化,并希望通过改善军力来赢得“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国领导人认为,军队现代化是利用好21世纪头二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