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1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2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3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4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字音(一)

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

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有读f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有读jiān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二)

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1、

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王

原音wáng

破音wà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

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3、

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二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

发举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某人)进

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

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打洞

妇抚儿乳喂奶

名之者谁取名

公将鼓之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亲自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长处

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

废弃的事情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屠户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

(1)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1)动词挨着对着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兵

(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池

(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墨池记出

(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处(chù)(1)

名词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时候时间

乡书何处达

(3)chǔ

动词处在处江湖之远次(1)名词,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

(1)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

(1)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

(2)动词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负

(1)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

(2)动词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

(1)动词感动帝感其诚

(2)动词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观

(1)名词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a向

告之于帝b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

(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为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连词

wèi

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

(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

(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其

(1)代词

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c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乃

(1)连词a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夫

(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2)省略谓语

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时要补上

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宾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译时要补上(3)省略宾语

a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吴广以(之)为然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士卒都为(之)用者

念无与(之)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君与(之)具来

b省略动词宾语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

上使(之)外将兵(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5)省略介词

a省略“于”屠乃奔倚(于)其下

则题名(于)其上

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于)人

b省略(自)可译为

(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字音(一)

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间有读jiān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二)

异读字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1、

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王原音wáng破音wà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

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3、

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可汗kèhán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二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名之者谁取名公将鼓之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鞍马买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狐鸣呼曰孔子东游乃丹书帛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亲自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百废具兴废弃的事情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屠户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1)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可怜白发生比(1)动词挨着对着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曹操比于袁绍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墨池记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处(chù)(1)名词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2)名词时候时间乡书何处达(3)chǔ动词处在处江湖之远次(1)名词,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从(1)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道(1)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1)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1)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负(1)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1)动词感动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观(1)名词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a向告之于帝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为(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连词wèi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所(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问女何所思-……-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杂然相许(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其(1)代词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c特殊: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2)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乃(1)连词a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b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2)副词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夫(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2)语气词a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夫战,勇气也夫环而攻之而(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环而攻之而不胜(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黑质而白章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恂恂而起四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E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2)省略谓语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时要补上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宾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译时要补上(3)省略宾语a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吴广以(之)为然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士卒都为(之)用者念无与(之)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君与(之)具来b省略动词宾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上使(之)外将兵(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5)省略介词a省略“于”屠乃奔倚(于)其下则题名(于)其上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于)人b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5)何以例:何以战初三总复习诗词迁移背诵题一、说理:1、有关“学习”或“读书”方面的对联: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既有惜时之意,又有劝勉努力学习之意的诗句: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3、蕴涵哲理的诗词句: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4、既蕴涵哲理,又有登高之意: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5、表达雄心壮志: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6、无私奉献之意: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②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书: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③秃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神通。(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二、亲情:8、友情:A、有送别之意: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B、有祝愿之意: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9、手足情: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乡情: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11、爱情: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12、爱国: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伶仃洋》)②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③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三、状物:花13、梅: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14、荷: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15、菊: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16、鸟: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17、草: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18、动物: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19、山: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20、水: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21、长江: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22、黄河: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23、日: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②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24、月: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25、树: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6、风: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②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27、云: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28、雨: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29、雪: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四、其它:30、春: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③几家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A、春风: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B、春雨: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C、春草: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D、春花: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31、夏: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③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32、秋:①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33、冬: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②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34、颜色:A、红: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B、绿: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C、青: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D、白: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E、黑: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②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F、黄: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33、含“愁”: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34、含“酒”:①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35、运用典故: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③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6、既运用对偶,又带数字的诗句: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37、有推敲修改之意: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38、矛盾心理:①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②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39、由原意演化出新意: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一、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二、教学重点,难点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三、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

教学设想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六、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二)、之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①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②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④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练习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三)而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例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又,表并列关系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就”,“然后”,表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却,但是,表转折关系面山而居(《愚公移山》—着,也可不译,表修饰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而”字。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康肃笑而遣之。(着,表修饰)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4、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①屠惧,投以骨(《狼》)——把②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用③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2.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而”;或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①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用来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以致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五)其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2.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它们的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他们的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其中的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起指示作用,指乡人花钱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于“这”。练习解释下列黑色字。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指小石潭)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作为)3、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4、以我酌油知之。(凭借)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6、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他,指陈康肃)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①为乡里所患(《周处》)——wéi,被,表示被动关系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wè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wèi,"替"、"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wèi,“当”、“等到”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义兴人谓为三横(《周处》)——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成为③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记承天寺夜游》)——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七)于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向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一、选出和“卒之为众人”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或异二者之为,何哉?B.终为忠臣C.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D.始之为人情所患二、下面“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C.又留蚊于素帐中.D.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每个虚词的复习都先由幻灯片显示例句,再由学生完成例句,并且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其中虚词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