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通论概述_第1页
民商法通论概述_第2页
民商法通论概述_第3页
民商法通论概述_第4页
民商法通论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商法通论

主讲教师安新宇

所在院系法学院

电邮:

MobilePhone:课程教学实施规划课程性质《民商法通论》是高等财经类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公共限选课程和局部非法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我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设经济法课程,后为有别于独立法律部门的经济法,课程名称更改为经济法律概论,鉴于授课内容为民法和和商法内容,现已将课程名称改为民商法通论。课程特点民商法通论教学对象是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内容注重法律根底知识的讲解和法律标准的阐释,教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而不强调法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课程教学实施规划民商法通论课程内容繁杂,既包括法律的一般理论、法律关系,法律体系与法律法律渊源,介绍《民法通那么》的内容,包括法律行为、代理制度和诉讼时效。讲解我国民法部门中的《物权法》和《合同法》的根本知识、根本理论和根本制度,讲解商法中的商事组织法中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介绍《破产法》、《证券法》法律制度与法律条文的根本含义。课程教学实施规划教学内容第一局部民商法根底知识。学习同民商法密切相关的根本知识,包括法律的一般理论、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诉讼时效制度,了解和掌握民商法中的法律术语的含义,目的在于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理解物权法与债与合同以及商事法打下根底。第二局部物权法律制度。通过学习,理解物权的概念和物权法的根本原那么,物权的类型,自物权和他物权制度,物权的保护方法,熟悉物权法的重要法律规定,并且可以初步分析相关物权法的案例。课程教学实施规划第三局部合同法律制度。主要向同学们介绍的合同法的根本理论、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担保、合同的变更与转让、合同的终止,以及违约责任,通过这一局部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熟悉掌握合同根本制度的法律规定、主要内容及其在具体案例的运用。第四局部商事主体法。商事主体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还有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现代商事主体公司。我们通过学习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法,以及公司法,了解公司和企业的设立条件、程序,组织机构等内容,了解商事组织纠纷的类型及纠纷解决。课程教学实施规划课程目标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和学习,使我们比较全面了解和掌握民商法的根本术语、根本知识、根本技能,熟悉主要的民商法的重要的法律标准内容,促使我们思考各种现实中的法律问题,提高运用民商法进行自我保护和解决各种法律纠纷的能力。关于教材及其教学资源主要教材:2023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经济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参考教材:《民法总论》,梁慧星著,法律出版社出版教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法律信息网;我校经济法律概论精品课程相关内容课程考核考察:上课期间布置两次作业;安排案例分析,成绩占30%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70%总目录:第一章法律根底知识第二章物权法第三章合同法第四章公司法第五章竞争法第一章民商法根底知识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第三节代理理论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一、法的概念与特征二、法与法律、法律标准三、法的渊源与法系四、法律体系一、法的概念与根本特征在学习法的概念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法的词义。汉字“法〞的古体是“灋〞,《说文解字》廌部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可见,古体法的根本涵义是刑戮、罚罪,也有标准的涵义,引伸的涵义是公平。廌据说是古代的一种神兽,能辨是非,曲直,据说古代裁判案件时,裁判官如遇疑难案件无法得出判决结果,那么由廌神裁,被廌所处者败诉。英语法的表述是“Law〞,英文的古体拉丁文的法是“Jus〞,有规那么、公平、正义等涵义。就法的起源,形成了许多学说,有代表性的是神意说、社会契约说等。神意说,法是神的意志。在古埃及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他的命令就是神的旨意。另外一种有代表性的学说是社会契约说,该学说认为,最初人们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为了摆脱孤独、贫困、危险的“自然状态〞,防止相互之间的互相袭击,而订立契约,建立一个共同遵守的规那么,就是法。这些学说的共同点是,法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就有法的存在。法也是永恒不变的。马克思认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法的产生和开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埃及传说中的司法女神汉穆拉比法典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法的概念法是一种社会标准,一种行为规那么。法是特定国家判断人们行为是非曲直的标准。但标准人的行为的社会标准不仅仅有法律标准,还有道德标准、宗教标准、党的章程等。法作为社会标准的一种,与上述其他标准的显著区别就是法是一种出自国家的标准。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行为标准的总和。可见,法是出自国家的标准,只有国家才能创制法律标准,法创制的方式有两个途径:一是国家制定;二是国家认可。提问:如何理解国家制定和国家认可?〔二〕法的特征法是出自国家的行为标准:法是一种行为标准,通过调整人的行为来控制社会关系。道德、宗教、政党、组织内部规那么等都属于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的标准。但是,只有法律才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标准,法表达了国家意志,在一国的主权范围内具有权威性与统一性。法的效力具有普遍性: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解释〕的法,在国家主权范围内普遍适用。任何人,包括本国公民和外国人〔除非具有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使节〕均应遵守和执行该国法律。一国法的普遍性程度仍可互有差异:一般法、特别法。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法律属于特别法,仅在特别行政区适用。〔二〕法的特征法具有国家强制性:任何行为标准均具有强制性,宗教标准、道德标准等。但是只有法以〔潜在的〕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制不等于简单暴力,也不是法的唯一实施保障。法律的实施主要靠人们的自觉遵守和执行。法的内容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与其他行为标准的不同在于,其他标准内容以义务为主,而法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权利义务,强调两者之间的平衡。因为一个社会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是相当的,法律本身作为一种利益分配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利益和负担有效配置,社会主体在享有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对他人、社会集体和国家的义务,假设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必然随之产生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二、法律标准〔一〕法与法律标准的关系〔二〕法律标准的逻辑结构〔三〕法律标准的分类〔一〕法与法律、法律标准的关系法与法律标准法由法律标准组成的。法是一个有机系统,法律标准是法的最根本的细胞,是法的根本要素之一。法律标准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标准。具体的说,法律标准是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法律后果的准那么;法律标准规定普遍的行为模式,具有适用的普遍性和可重复性;法律标准的可操作性较强,确定性程度高,可指导人的行为。〔二〕法律标准的逻辑结构

假定:适用条件,“如果〞模式:行为规那么〔可为、应为和勿为〕后果:“否那么〞〔既可以是肯定的后果也可以是否认的后果〕行为人的身份

行为发生的时空条件有权、可以不得滥用权利合法后果

违法后果:需要对因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二〕法律标准的逻辑结构我国《婚姻法》第24条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一法律标准的三个构成局部如下:

假定——如果夫妻的一方死亡,且留有遗产的。〔因为继承始于被继承人死亡。这是法律标准适用的条件。〕

模式——另一方有继承其遗产的权利。〔行使继承权是行为人的行为准那么本身。〕

后果——如果夫妻一方的死亡是他方谋害所致,他方那么丧失继承权。

第20条: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三〕法律标准的分类以法律标准本身的性质为标准的分类法律标准是人们的行为规那么。人们的行为各种各样,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行为模式,一是可以做的行为,二是应该做的行为,三是禁止做的行为。而这三种行为模式又可概括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类型。与这三种行为模式相适应,可以将标准人们行为的法律标准分为三大类别。授权性标准:授权主体可以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标准——可以;义务性标准:规定主体必须为特定行为的标准——应当;禁止性标准:规定主体不得为特定行为的标准——禁止〔三〕法律标准的分类按照标准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的不同,或者说权利义务的刚性程度不同,分为两种任意性标准与强行性标准任意性标准:在法定范围内允许行为人自主确定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标准〔合同〕强行性标准:所规定的义务具有确定的性质,不允许主体单方或协议变更其适用的法律标准〔公司法注册资本〕〔三〕法律标准的分类依法律标准确实定性,分为三种:确定性标准:明确规定了行为标准的内容,无须援用其他规那么来确定本规那么的法律标准准用性标准:没有明确法律标准的内容,但明确了可以或应当援用其他规那么来使本规那么的内容得以明确的法律标准委任性标准:没有明确法律标准的内容,而授权某一机构予以具体确定的法律标准三、法的渊源和法律体系法的渊源法律体系〔一〕法的渊源法律渊源的涵义法的渊源又称为法律的形式,指来源不同因而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法的外在存在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历史类型的法律渊源有所不同,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法律渊源也不尽相同。早期的法律形式是不成文法,习惯法、宗教标准、判例法。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成文法形式,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法经、秦律等。我国现行法的渊源类型-成文法我国由于属于成文法国家,主要以制定法作为法律渊源,判例不是法律渊源。成文法是由国家特定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采用文字条文表达形式的法律。不成文法是由国家特定机关认可具有法律效力,而不采用文字条文表达形式的法律。我国现行法律渊源的种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宪法“宪法〞既是法律渊源概念。也是法律体系概念。作为法律渊源,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区别于其他法律渊源的特征:宪法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规定的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原那么,公民的根本权利和根本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那么等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其他法律的规定是宪法规定的原那么在某一方面的具体化。宪法的地位和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法律特别注意:此处我们是在特定意义上讨论“法律〞这个词的。在中国法的理论与实践中“法律〞这个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其狭义上,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的标准性法律文件。“法律〞的分类根本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根本社会关系的法律。根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对根本法律进行局部修改,但不能同该法律的根本原那么相抵触。根本法律之外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通常规定和调整根本法律调整的问题以外的比较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此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具有标准性内容的决定和决议,也属于法的渊源。发布这些决定和决议通常是为了对已经公布生效的标准性文件进行修改或补充,因此,它们与被修改或补充的标准性文件具有同等效力。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和发布的标准性文件的总称。行政法规的效力仅低于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为“条例〞、规定〞、“方法〞等。依照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国务院还有权发布决定和命令,其中具有标准性内容的,也是法的渊源,与行政法规具有同等效力。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特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本行政区域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地方性事务的需要而制定和发布的标准性法律文件的总称。以下地方的权力机关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资料:较大的市国务院先后4次批准了19个城市为“较大的市〞,即:1984年10月第一次批准的唐山、大同、包头、大连、鞍山、抚顺、吉林、齐齐哈尔、青岛、无锡、淮南、洛阳、重庆共13个市;1988年3月第二次批准的宁波市;1992年7月第三次批准的淄博、邯郸市、本溪市;1993年第四次批准的苏州、徐州市。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属于法律渊源〕国务院所属部委根据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标准性法律文件。地方政府规章〔不属于法律渊源,但法院审理案件可以参考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会所在城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的标准性法律文件。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基于审判经验发布的指导性文件以及法律文件。司法解释在司法实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司法解释的形式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缔结确实定其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国际条约是国际间相互交往的一种最普遍的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国际条约本属国际法范畴,但对缔结或参加条约的国家的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社会组织和公民也有法的约束力。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条约也是该国的一种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判例法判例是法院就诉讼所作出判决之先例。判例法是被国家成认具有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律。在英美法系国家,司法中存在着“遵循先例〞的原那么。因此判例成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渊源。上级法院的判例对下级法院有约束力。判例法的优点:开放性与灵活性判例法的缺点:繁琐、难以掌握大陆法系一般不成认判例法作为法律渊源的地位,但这只是说判例不具有正式的法律约束力,并不意味着判例对于实际的司法活动没有影响。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定期印发的判例选编对实际的审判活动有巨大影响。补充材料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特征法律的表现形式是成文法还是不成文法,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一个重要区别。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以成文法为主体,英美法系国家那么以不成文法为其法律的根底,而以成文法为补充。同时,两大法系也呈现出靠拢的趋势,大陆法系国家局部法律领域开始适用判例法,而英美国家也日益重视法典的编纂。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大法系: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四、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概念法的体系是关于一个国家众多的法律标准按照什么样的结构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常而言,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被划分为假设干法律部门,而每个法律部门又由假设干法律制度构成,每项法律制度又是由一定数量的法律标准组成,每项法律标准又是由假设干法律概念构成的。自然人民事主体制度民法部门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标准按照一定的原那么和要求,根据法律法律标准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假设干法律部门。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国家法律完备、法制健全的最根本的标志。四、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特点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标准构成的整体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法七大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在协调。门类齐全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根本的法律部门应该具备,不能有缺漏;结构严谨是指法律体系内部根本法律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那么构成完备结构;内部协调是指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立法层级低的法律标准不能与立法层级高的法律标准向冲突。补充材料大陆法系--它是以罗马法为源流,在近代法国和德国民法的根底上开展形成的法律的总称。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法系。法国、德国、瑞典、奥、意、荷、比、西班牙、葡萄牙等绝大局部欧洲国家以及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为大陆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它是以英国14世纪以来的普通法为根底,以英国法和美国法为核心的法律的总称。属该法系的国家主要是英国、美国和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缅甸、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补充材料两大法系的差异:第一,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第二,法官权限不同第三,诉讼程序不同

〔二〕法律部门法律部门的概念与划分标准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称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宪法及相关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法及非诉程序法第二节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二、法律关系的根本构成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标准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内容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与法律标准的关系法律标准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法律关系是法律标准对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调整后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标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法律关系。法律标准是抽象的、在一定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法律标准被视为纸上的法,而法律关系是经法律标准调整后特定主体之间发生的具体的权利义务,是对特定法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在的法。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法律标准是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具体〕的当事人之间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法律标准存在形式为可能性的权利义务;而法律关系那么是现实生活中实在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一种意志关系。法律关系既反映国家的意志,也表达当事人的意志。所有法律关系的背后,都隐藏着国家强制力。只要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国家强制力就会显现出来,权利受到侵害的一方有权请求国家机关责令侵害方履行义务、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法律关系的类型民事法律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社会法律关系二、法律关系的根本构成

主体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内容

客体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享有权利的一方是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法律关系主体的类型公民〔自然人〕:本国公民、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企业法人〕;其他组织〔分公司等不具有法人资格但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法律活动的主体〕国家:国际公法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单的问题:野生动物或宠物等是否可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自然人〕非法人组织〔其他组织〕

法人国家〔特殊主体〕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体权

力行

力企业资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主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任何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应具有权利能力。所谓权利能力,又称法律人格或主体资格,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资格,它反映了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可能性。它是参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法律关系主体要自己参与法律活动,必须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所谓行为能力是权利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必然无行为能力。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不应混淆的两个概念。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没有行为能力。对于自然人来说,权利能力人人平等,但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并不是从出生就当然享有,也不是一切自然人都具有行为能力。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主体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所有公民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在我国,一切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均具有平等的权利能力,非依法律不得限制和剥夺。公民的权利能力可以分为一般权利能力〔即民事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选举权利能力、劳动权利能力以及婚姻权利能力等〕。一般权利能力为公民普遍享有,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特殊权利能力以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为条件才能享有。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完全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识别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无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识别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社会组织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社会组织也应当具有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法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在法人成立时同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同时消灭。法人的权利能力并不是一律平等,而根据法人的章程的规定不同而不同法人的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不同,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而法人通过法人代表人或其他代理人实现。法律关系的要素二: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主体享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或自由。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某种限制或约束,表现为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要求。权利类型谁享有的权利:个体权利、组织权利、国家权利等;对谁可以主张的权利:绝对权力和相对权利对什么客体〔东西〕享有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要素二:内容义务多种多样的分类:谁承担的义务;义务的类型:法律义务;约定义务;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如何履行义务: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法律关系的要素三: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客体的主要类型:物〔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行为〔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智力成果作品〔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货币〔证券或票据法律关系的客体〕人身利益〔人格或身份法律关系的客体〕人身利益包含人格利益与身份利益,是人格权与身份权的客体。人格利益是与人作为主体不可分割的利益,例如生命、身体、肖像等。身份利益是人基于社会中的所处的地位与该地位不可别离而生的利益。例父母子女关系而生的父母对子女的监护。物。物是指可以为人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行为。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如加工承揽制作,工程承包,抚养教育子女等。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一般表达为法律义务,如不得毁损公共财物,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智力成果。智力成果包括作品、创造、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科学发现、商标和商业秘密等。货币及有价证券,是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某种财产权的凭证。例如,股票、债券、汇票、支票、本票等。客体

物行为〔作为,不作为〕智力成果货币或有价证券人格利益三、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法律事实法律事件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原因.法律主体法律标准权利义务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具体主体间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原因什么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法律标准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种类事件:人的死亡与出生;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时间的经过人的行为〔人有意识的活动〕法律行为,即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事实行为,即与表达法律效果、特定精神内容无关的行为。许霆案的法理分析第二章根本民事法律制度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第二节代理制度第三节诉讼时效制度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三、无效民事行为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五、附条件的附期限的法律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被称为是民法总那么局部最为抽象的概念之一。《德国民法典》建立了高度兴旺的法律行为制度,并在大陆法系国家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开展。也有人将法律行为制度称为是合同、遗嘱和婚姻行为的一般规律。换句话说,法律行为是抽象出合同、遗嘱和婚姻中的共同要素——意思表示而形成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设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设立、变更或终止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最主要的法律事实。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我国《民法通那么》除使用民事法律行为概念以外,还创设了民事行为的概念。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够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表意行为。民事行为除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外,还包括无效的民事行为等不合法民事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意欲到达某种预期法律后果的内在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自觉自愿的行为,而非受胁迫、受欺诈的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法律的要求或者不违背法律的规定,才能得到法律的成认和保护,也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意思表示是指旨在实现某种法律后果的个人意志表达方式。意思表示包括意思和表示两个方面。意思主要是指当事人欲使其内在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效果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心的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为行为相对人所了解。外部表示方式一般为明示,但特定情况下,默示也可以作为表示方式。意思与表示的关系?意思表示并不必然就民事是法律行为,通常需要多个乃至其他要件的支持。如口头遗嘱、合同、房屋买卖等。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民法〔私法〕的核心就是民事法律行为自由民事事法律行为是实践私法自治的主要手段、是私法自治的工具。在民事领域,通常认为,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就是可以为的行为,法律允许主体基于个人之自由意思创设法律关系,其权利义务法律还给予保护。在某些情形下,法律通过强行性法律标准干预〔干预〕主体的意思自由及其后果。例如,禁止重婚、代孕〔借腹生子〕等。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意思表示类型〔意思表示发出是使意思表示生效的必要条件,依据是否具有相对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完成时即可产生法律效力,例如公司决议、抛弃动产、口头遗嘱等。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否需要到达〕对话的意思表示,在表示为对方了解时发生法律效力。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意思表示的发出或到达的各种障碍可归责于发出人的可归责于接受人的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单方法律行为与多方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诺成法律行为与实践法律行为二、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行为的成立,应当符合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即必须具有当事人、意思表示、标的三个要素,除此之外,实践性民事行为的成立还必须有标的物的交付。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因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法律行为成立与法律行为生效的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主体适格:主体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主体不合格,那么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等待有资格的人决定法律行为的效力。意思表示真实:行为人应当自愿为意思表示并真实地反映其内心意愿。如果意思表示不真实,那么法律行为的效力通常不稳定,成为可变更可撤销的行为,等待撤销权人、变更权人来最终决定法律行为的效力。内容合法:符合法律的法律的强制性或禁止性法律标准,如果违反强制性或禁止性法律标准,那么法律行为可能绝对无效。当事人可以宣告行为无效,法院、仲裁机构也可以依职权直接宣告行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口头形式:当面交谈、交谈等书面形式:合同、数据电文推定形式沉默形式三、无效民事行为〔一〕无效民事行为〔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一〕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效果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无效民事行为当然无效无效民事行为绝对无效无效民事行为的分类全部无效和局部无效〔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例外情形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如何理解欺诈?欺诈的构成条件?欺诈民事行为法律后果?依据《合同法》与《民法通那么》〕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乘人之危所为的民事行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述〔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三〕撤销权〔四〕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一〕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概述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由于行为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或者意思表示不自由,导致非真实的意思表示,可由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与无效民事行为的区别行为成立后的效力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之前该行为是已经生效的合法行为,而无效的民事行为那么自始无效。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对于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只有撤销权人有权行使撤销权,而就无效民事行为,不仅当事人,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均可以主张其无效。〔一〕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概述行为效果不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有选择权,其可以保存、变更或者撤销该行为。如果撤销权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或要求变更民事行为的局部内容,那么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仍然有效。行使时间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其撤销权的行使有时间限制。如果超过该法定期限〔自当事人知道或应该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无效民事行为不存在期限限制。〔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因重大误解而为民事行为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较大损失的意思表示,表意人基于此意思表示为民事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变更或撤销该民事行为显示公平的民事行为一方当事人利用自身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对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那么实施的民事行为〔三〕撤销权何谓撤销权撤销权是权利人以其单方的意思表示变更或者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的权利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的事由〔一方以欺诈、胁迫以及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的情况下为民事行为,受害方可以撤销给民事行为〕撤销权须经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撤销权行使的期限〔除斥期间〕〔四〕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在成立之时具有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民事行为无效或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被撤销法律效力后,不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力,但是,将产生法律规定的法律后果。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追缴财产五、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民事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具有的法律特征将来发生能否发生不确定的事实条件可以约定条件必须合法所附条件的分类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条件〕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消灭条件〕〔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效力附条件的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在当事人之间已经产生了法律关系,当事人各方应受该法律关系的约束。因此,在条件成就与否没有确定之前,行为人不得损害另一方将来条件成就时可能得到的利益,也不得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正当阻止条件的成就,否那么视为条件已经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行为,是指当事人设定一定的期限,并以期限的到来作为效力发生或消灭前提的民事法律行为期限的分类a.延缓期限b.解除期限第二节代理制度案例分析陈章庆诉张菊娥案李二娇诉张士辉案购置电脑纠纷案第二节代理制度一、代理的根本理论二、代理权三、无权代理四、表见代理陈章庆第三人张菊娥张向晨杨为仁被代理人代理人复代理人买卖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委托关系一、代理的根本理论代理的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代理关系中的当事人代理人:是代替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被代理人:是代理人替自己实施法律行为的人第三人:是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三种关系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权关系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实施法律行为的关系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承受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关系一、代理的根本理论代理的法律特征代理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能够在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因此代理行为主要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一、代理的根本理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根据《民法通那么》的规定,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非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而以自己的名义代替他人实施法律行为,不属代理行为,如行纪、寄售等受托处分财产的行为。我国《民法通那么》对代理的这一要求,与英美法中的代理具有不同的意义,也不同于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中的代理行为。一、代理的根本理论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代理行为的目的在于与第三人设立、更或终止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只有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才能实现代理之目的。这使代理行为与其他委托行为,如代人保管物品等行为区别开来。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地为意思表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有权根据情况,独立地进行判断,并进行意思表示。非独立进行意思表示的行为,不属代理行为,如传递信息、居间行为等均不属代理行为。一、代理的根本理论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尽管代理行为是在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进行的,但却在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了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其法律后果当然也应由被代理人承担。该法律后果既包括对被代理人有利的法律后果,也包括不利的法律后果。这使代理行为与无效代理行为、冒名欺诈等行为区别开来。一、代理的根本理论代理的适用范围代理适用于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同时也适用于法律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如:申请行为、申报行为、诉讼行为等。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或行为性质必须由本人亲自进行的行为不能代理如遗嘱、婚姻登记、收养子女等。具有严格人身性质的行为,也不适用代理如约稿、预约绘画、演出等一、代理的根本理论根据法律规定,只有某些民事主体才能代理的行为,他人不得代理。如代理发行证券只能由有证券承销资格的机构进行违法行为也不得适用代理。一、代理的根本理论代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代理与委托代理与代表代理与行纪一、代理的根本原理代理的种类委托代理。这是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而发生的代理。被代理人的委托可以基于授权行为发生,也可依据合伙关系、职务关系等发生。委托代理中的授权行为一般以代理证书〔亦称授权委托书〕的形式表现。根据《民法通那么》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代理证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名称、代理事项、代理的权限范围和代理权的有效期限,并且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一、代理的根本原理法定代理。这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代理。法定代理通常适用于被代理人是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情况。根据《民法通那么》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指定代理。这是基于人民法院或者有关单位的指定行为而发生的代理。指定代理适用于被代理人既无委托代理人,又无法定代理人而又有特定事项需要代理人代理的情况。二、代理权代理权产生的依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或其他机关的指定代理人的授权行为代理权行使的一般要求代理人行使代理权必须符合被代理人的利益,不得利用代理权为自己牟取私利,必须做到勤勉尽责、审慎周到,以实现和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二、代理权代理权滥用的禁止常见的代理权滥用的情况代理他人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行为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滥用代理权的法律后果滥用代理权的行为,视为无效代理。代理人滥用代理权给被代理人及他人造成损害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三、无权代理无权代理的概念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进行的民事行为无权代理包括三种情况没有代理权的代理超越代理权的代理代理权终止后而为的代理三、无权代理无权代理的后果本人追认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如果经过本人追认或者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无权代理人所为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视为有权代理。表见代理无权代理人所为的代理行为,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在此情形下,被代理人应当承担代理的法律后果。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善意的无过失当事人的利益。学理界称此种情况为“表见代理〞。三、无权代理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a.代理人没有代理权b.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c.客观上有使相对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的情形d.相对人基于这个客观情形而与无权代理人成立民事行为。表见代理的情形a.被代理人对第三人表示已将代理权授予他人,而实际并未授权b.被代理人将某种有代理权的证明文件〔如盖有公章的空白介绍信、空白合同文本、合同专用章等〕交给他人,他人以该种文件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c.代理授权不明d.代理人违反被代理人的意思或者超越代理权,第三人无过失地相信其有代理权而与之进行法律行为e.代理关系终止后未采取必要的措施而使第三人仍然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除上述情况之外,无权代理均不对被代理人产生任何法律效力。无权代理行为视同为无效民事行为,并产生与之相同的法律后果。第三节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根本原理二、诉讼时效的种类与起算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一、诉讼时效根本原理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债权请求权〕,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权利的权利。意义是一项旨在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进而到达促进物的流通和利用的制度。特点有债权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而且该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一、诉讼时效根本原理诉讼时效届满,债权人的实体权利依然存在,为实现其实体权利,债权人仍有权向债务人请求其履行债务,债务人履行债务,法律成认其债务履行的效力。如果债务人拒绝履行债务,债权人享有起诉权,如果债务人以债权人的债权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拒绝履行,法院认为债务人的抗辩有效,应驳回债权人的诉讼请求,由此致使债权人的胜诉权消灭。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因此,其具体内容,如有关时效期间的长度、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等都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协议变更或限制。一、诉讼时效根本原理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