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2版)考研配套试题库(含名校真题)_第1页
《社会学概论》(第2版)考研配套试题库(含名校真题)_第2页
《社会学概论》(第2版)考研配套试题库(含名校真题)_第3页
《社会学概论》(第2版)考研配套试题库(含名校真题)_第4页
《社会学概论》(第2版)考研配套试题库(含名校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社会学概论》(第2版)考研配套试题库(含名校真题)简答题1.简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河北大学2016年研]答案: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其形式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如下:1.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保障的直接目的是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使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病、工作、伤残、生育时,基本收入不受影响,为人们提供一道维护社会安全的防线。2.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社会保障还通过征缴保险费(税),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积累和消费的比重,调节经济增长过热和消费过度膨胀,发挥平衡社会供需总量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3.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标准,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起到化解矛盾、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的作用。4.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政治的稳定剂。社会保障通过各种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经济保障,调节社会矛盾,避免人们由于生存危机、心理失衡而导致社会冲突,造成社会震荡。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社会减震器的功能,是预防政治动荡的稳定剂。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社会保障通过文化福利设施普及文化教育,特别是通过“文化救助”使那些低收入、无经济能力享有文化生活的社会成员得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滋养。6.社会保障的功能是在合理、适度的社会保障条件下获得的正面效果。反之,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及其实施不够合理、不适度(不足或过度),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效果。2.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3.试析社会政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答案:社会政策是国家运用立法、行政手段制定的基本方针或行动准则。当代各国社会政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作用特点和作用方式两个方面来分析。1.社会政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作用的特点①社会政策通过公共行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市场机制和家庭等非正式群体不同的是,社会政策以公共行动的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向全体公众,按照普遍性的原则向所有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而且通过一定的公权力或其他公共性的规则和途径去筹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公共资源。最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承担着“兜底”的角色,即要保障所有人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因此,社会政策在满足公众基本需要方面主要是发挥了“托底”作用。②社会政策与市场机制和家庭协调运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社会政策要弥补市场机制和家庭的功能不足,但它并不是代表要排斥或替代市场机制和家庭的作用,而是多方合力发挥保障,以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政策不仅可以与市场机制实现分工合作,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约束不合理需要的作用,也可以与家庭实现合理有效的分工合作,包括尽可能详细地分析由家庭承担保障个人各方面基本需要责任的利弊,同时在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让家庭也能够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排斥家庭的作用。2.社会政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作用的方式社会政策以多种方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科学准确地了解民生、有效地调动和合理高效地配置使用民生保障资源,以及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具体表现为:①科学准确地了解民生需要,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需求分析和评估,同时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②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大量的资源,通过国家公权力和其他有组织的主体,在法律的框架下采用公共行动的方式去筹集资源是最有效的方式;③合理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民生保障资源,组建庞大复杂的政府组织体系,设计复杂的项目体系,建立复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体系,并且应用各种管理和服务手段去优化其资源分配和使用过程;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行动最终要落实到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这是相当复杂的体系,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在各个方面的民生需要,还要考虑合理有效的保障和服务方式,包括现金保障、实物保障和服务保障等。4.简析科学开展社会调查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案:科学开展社会调查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社会调查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与此同时,这也为社会学研究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科学开展社会调查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1.科学开展社会调查,有利于从有经验的现实依据出发,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并完善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们形成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的指导原则,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既有客观实在的特征,又富有主观意向的特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而正确的开展实践则是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因此,科学展开社会调查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当下的社会状况,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2.科学开展社会调查,能够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3.科学开展社会调查,有利于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好群众路线,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社会方方面面真实情况,才能在制定政策、谋划工作、解决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习近平同志在《谈谈调查研究》中指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五个“深入”就是让领导干部抓住国家和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大事要事,聚焦对党的全局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焦点,因时而进、因势而谋、因事而新,在观念、思路、措施、方法、机制等方面主动适应,时时跟进,使调查研究更好地服务领导决策,推动工作落实,引领创新发展。4.科学开展社会调查,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可见,科学开展社会调查,有利于清醒认识世情、国情,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5.科学开展社会调查,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治理能力的迫切要求,领导干部唯有开展深入唯实的调查研究,才能系统了解和整体掌握治理的实际情况,这无疑是提升治理科学性的前提性工作。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开展治理工作的基本功,首先体现在对于客观实际情况的全面把握和科学分析,通过在调研中获取和掌握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科学把握,以此提高对于治理工作的认识和判断,丰富治理思路,完善治理能力结构,科学及时有效地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挑战,提高治理的前瞻性、预见性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总之,科学高效的治理离不开深入唯实的调查研究,应在调查研究中开展治理工作,双向推进,同步运行,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既定方向上,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和定型。5.城市化的主要类型与特征。[华东师大2017年研]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1.城市化的主要类型城市化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出现了纷繁复杂和规模宏大的局面,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的类型都呈对应状态出现。①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②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③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按照城市化进程中地域空间发挥效用的形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④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按照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同步,可划分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为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⑤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从分析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角度出发,可分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型工矿业产生两个方面。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2.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③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④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6.问卷调查[北师2015年研]答案:问卷调查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标准化的问卷作为资料收集工具的一种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是一种典型的定量研究手段,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获得丰富的量化资料,并对这些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从而获得研究结论。问卷调查主要是按照有特定设计要求的问卷、程式化的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来收集研究资料,因此,“标准化”是问卷调查中的一个极为明显的基本特点。7.参照群体[厦大2019年研;中央财大2011年研]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作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有时候也并非如此。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会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8.论述社区工作的目标、功能,以及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社科院2011年研]相关试题:简述社区工作的目标。[简答题,湘潭大学2016年研]答案:(1)社区工作的目标。满足社区需要是社区工作目标的核心内容。社区工作就是为满足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等各种工作对象的需要,提供专业服务、发掘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进一步来看,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有:①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生活素质;②改进社区关系,改变权力分配;③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④发挥居民的潜能;⑤培养互相关怀及社区照顾的美德;⑥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⑦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2.社区工作的功能。概括来说,社区工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行动以及社会稳定等四个方面。①社会福利功能,指立足社区居民的福利需求,开发和利用社区的社会福利资源,以解决社区的问题,改善社区的生活,促进社区的进步。诸如社区计划、社区组织、社区募捐、社区基金会、社区照顾、再就业辅导等,都是实现社区社会福利功能的重要工作或载体。②社会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是社区工作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社区工作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为社区居民提供包含福利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以及管理服务的过程。③社会行动功能。社会行动是社区工作的一种介入方法或工作模式,也称为“社区行动”“抗议行动”或“冲突模式”。社区工作的社会行动功能,在于达到合力解决社区问题,维权与增权,争取所需资源,改善社区环境及生活素质等目标。为此,社区工作者会与社区居民一起组织社会行动,向公众表达他们的问题及困境,并向政府或者侵权者(如开发商对拆迁居民利益的侵害)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回应居民的呼声,解决实际的问题。④社会稳定功能,指社区工作在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控制各种非稳定因素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社区工作通过运用各类方法,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或者预防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发生,实现社会稳定。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稳定功能,表现为社区管理与组织具有的社会控制作用及运作机制。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稳定功能实现的好坏,有赖于社区是否拥有一套社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服务的体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运作机制。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稳定功能,还蕴涵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环境卫生等各项社区事业计划和社区生活中。3.社区工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之一,对当前我国的和谐社区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工作主要有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行动以及社会稳定的功能。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实务范围至少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社区法律、社区科技和社区经济发展,不仅社区建设实务范围基本覆盖社区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所有领域,而且更加强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社区政策目标是努力谋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和谐一致。当前中国社区的迅速发展,加之社会工作在内地的发展,使得中国社区实务范围不断扩大,社区实务主体是社区发展取向的社区建设,社区实务主题是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综合发展。社区工作方法对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影响显而易见。9.请分析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答案:(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①在欧洲,11~15世纪的中世纪被视为黑暗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宗教神学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则成了卑贱的婢女。这种对人类精神的禁锢严重地阻碍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实现了人的解放,工业革命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对于长期禁锢于神学统治下的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②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社会问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金钱关系代替了一切,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分裂。2.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完成,更加显示了自然科学方法的巨大威力。这些启发了社会思想家对社会的认识:可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对于数学和物理学功底都相当深厚的孔德,产生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于是孔德产生了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的想法,这就是社会学。孔德将自己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做法,清楚地反映了自然科学方法对他建构社会学的影响。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的还有圣西门。圣西门在《人类科学概论》中曾指出,要将关于人的科学提高到以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水平,赋予它以实证的性质,把它建立在像物理学等其他领域中所使用的那种观察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孔德将这种想法推进了一步,创立了社会学。10.试论城乡差距。[中央民大2016年研]答案:在任何社会,城市与乡村都存在发展水平上的一定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而在中国,因为“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这一发展差距更为明显,以致农业农村部原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于1988年提出了“二元社会结构”,用来指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分割城乡、歧视农民的制度安排而人为构建的城乡隔离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造成了乡村村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边缘化。1.政治方面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在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内,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也因此导致了中国农村社会在政治上的不平等,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这表明,在二元结构尚未松动的时期,农村社会在整个中国政治中缺乏代表性,丧失了一部分的权利,这是城乡不平等的结果,却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不平等。2.经济方面孙立平教授曾提出“社会断裂”,在他看来,“断裂”的一种表现即在城乡之间,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如果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转变,也将不会继续保持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而会形成一个断裂的社会。在中国,由于种种限制移民的政策,如户籍制度等,1985年~1990年只有1.5%的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在一个工业化时代,大量人口继续被束缚在土地之上,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由于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要远小于对非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民从出售农产品中获得的收入,在人均的意义上越来越微不足道,农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能赢利的产业,甚至越来越不能成为一个产业,而成为农民自我消费、自我维持生存的一种自然经济活动。如果说在50年代到80年代农民还可以用农业的收入换来品种和数量有限的工业品的话,在今天,许多农民反倒已经无法做到这一点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民不从事其他产业的经营的话,他们反倒比过去几十年更像小农。从目前我国形势看来,农民之所以被甩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之外,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导致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小规模经营无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根据许多地方调查的结果,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只够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和农民显然无法与日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成为一体。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如果不能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摆脱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农民收入无法得到提高,更不用说赶上城市人高水平的收入。3.社会福利方面①由于户籍制度的作用,农村社会无法享有与户籍制度相对应的城市人才能享有的社会福利,包括医疗、养老等,这进一步导致农村村民生活负担的加大,一场天灾或人祸就会轻易摧垮一个农村家庭。②在教育、生育、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国家和社会对农村的投入明显不如城市,这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最鲜明的是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农民下一代向上流动困难,他们一出生便“输在起跑线上”,这又进一步固化城乡差距。③城乡不平等不仅表现在农村,在城市也有明显表现。在中国,大量农民以农民工的方式流动到城市之后,并没有从事投资经营的资本,他们有的只是劳动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从事那些城市人不愿从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特别是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或具有某种危险性的工作。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政府都制定了种种规定,明确规定许多工种是不许他们从事的。因此,他们事实上是被排斥在城市的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的。更重要的是,一张农村户口使得他们在社会身份上无法成为他们居住和工作于其中的那个城市的一员。他们没有城市的户口,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和其他城里人能够享受的社会福利。他们的孩子不能在城里的学校里念书。他们往往居住在狭小拥挤、秩序乱和卫生差的城乡结合部。同时,他们还要为取得在城里居住和工作的资格支付多种费用。图海纳曾归纳过法国的社会结构:从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变为一场马拉松。他的意思是说,过去的法国社会,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在这样的一种结构之中,人们的地位是高低不同的,但同时又都是在同一个结构之中。而在今天,这样的一种结构正在消失,而变成一场马拉松。今天的法国,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样,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即被甩到了社会结构之外。被甩出去的人,甚至已经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而是处在了社会结构之外。他认为,现在法国还在继续跑下去的只有四五百万人,其余都是掉队的了。坚持跑下去的,就是那些被吸纳进国际经济秩序中去的就业者。图海纳所说的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正在今天的中国发生,最突出的便是城乡差距严重,所以中国亟待打破“二元户籍制”和“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使中国农村与城市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发展。11.怎样分析社会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和选择性?答案:(1)社会制度变迁过程的复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制度的理解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的一般精神来理解,而要从基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生活关系来理解。制度的生成、演化发展是由特殊的主体的人参与和推动的,呈现出特殊的实践性、目的性。制度生成的逻辑起点是特殊的人的需要,人类社会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与现实自然条件限制的矛盾及其解决催生了各种社会制度。作为生产交往关系结构表现的制度是在特定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着物质生产力,同时也相应地建构着生产的、社会的及政治思想的诸多制度关系。同时,社会制度的演化发展总是渗透着人的意识和目的,人的多样性决定了制度的复杂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往往是以社会中群体、阶层、阶级等样态出现的,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和融合,往往使制度演化充满了复杂性。2.社会制度变迁的选择性社会制度与人们的社会选择行为互为前提、互为因果。随着社会发展程度和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社会制度的选择性也越明显。大量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表现出人类对社会制度的选择性。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类对不同社会发展原则、社会发展模式或社会发展制度的选择。第‘章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12.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社会化的五种类型。[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2.举例说明预期社会化。[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研]3.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研]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4.逆向社会化。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13.试析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概念的异同。答案:(1)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概念的相同之处“社会建设”概念来源于中国本土,其含义与国际上经常使用的“社会发展”概念最为类似,甚至可以说是相同。二者都强调各类组织和公众力量的行动参与,都是强调了有计划地构建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制度体系、运行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二者目标一致,都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福祉。2.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概念的不同之处社会建设更加具体,偏向于行动;社会发展比较抽象,是一个综合过程。“发展”的基本意思是指社会有机体自我成长和演化的过程,代表的一种“成长”“进步”的含义,表现为社会制度在运行和演化过程中不断地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从而不断健全社会功能。而“建设”一词则更加强调相关主体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主动采取的积极行动,通过深化改革,不断优化社会结构,就内容上来说,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14.试析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和措施。答案:统筹城乡发展是指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考虑,树立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统筹的思路,解决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1.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①城乡优势互补原则。统筹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注重各自的特点与长处,进行优势互补。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健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中国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很大,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走出各有特色、符合各地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包含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顶层政策措施的改革,也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体制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两者相互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主要措施①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通盘考虑和安排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②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③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尤其要在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政府要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商业网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乡村联系城市的硬件设施得到尽快改善。优先发展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让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和住房等关系农民群众民生的问题。④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将农民就业纳入统一的社会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和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⑤统筹城乡社会治理。改变目前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城乡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促进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良性互动。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将社会流动人口纳入整个社会服务与管理体系,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和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以及社会化。⑦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第8章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5.什么是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如何阐释社会的本质?答案: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他们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历来强调,社会是一种关系。他在阐释什么是人的本质的时候,也是这样表达的。他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3.社会系统思想。马克思提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于社会有机体,有时候马克思也称之为“统一体”。那么,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或构建的呢?马克思指出:首先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产生一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形式,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定的政治国家。这些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马克思阐述道,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4.马克思阐释了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对于社会系统及其运行规律做出过一段极为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总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16.简述小组工作的功能。[华南理工2018年研;南京大学2016年研;浙江师大2012年研]答案:社会小组工作的功能有八个方面:1.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帮助其在情绪、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这个功能通常体现在一些治疗性的小组中,通过工作员设计的一些有目的的活动,运用一些专业技巧,来帮助组员解决其行为、情绪、态度和认知方面的问题,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2.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而不是治疗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小组并不是为了治疗组员的问题,而是为组员的个人成长和能力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协助组员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3.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利益的“问题”组员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小组的这个功能通常体现在一些行为和价值观矫正的过程中,特别是针对一些在认知和行为层面存在严重的反社会倾向的组员,通过专业的工作手法,帮助组员认识、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学习并巩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价值观。4.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巧的过程。人在一生中不断面对再社会化的过程,会遇到很多适应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小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组员在小组环境中,学习适应社会规范,学习人际相处的技巧,解决在再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5.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并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享和学习中,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学习到可能会发生的困难的解决方法,同时小组组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能够为组员提供一种支持和帮助。6.社会运动。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使其学会领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小组工作除了关注个人层面、组员层面的需求之外,还关注社区和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一些社会目标小组中,小组会调动组员,参加社会行动,促进社区环境的改变,甚至社会政策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会协助组员学习一些参与和领导社会行动的技巧,通过参加社会行动,增强组员的社会责任感。7.问题解决。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民主决策,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参与过程中,组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小组工作最容易体现的一个功能。8.社会价值。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通过参加社会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组员很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借此可以提高其自信心,进而实现其社会价值。17.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美国化。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向有何变化?答案:对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美国化的理解,以及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的变化归纳如下:1.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美国化①现代社会学理论中心转移的背景20世纪初,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逐渐从欧洲转到美国。这不仅仅是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变化使然,而且也因为社会学首先在美国得以成功地制度化。社会学的发展期正逢美国的大学体系急剧膨胀的岁月,社会学得以在美国的大学体系中迅速立足,成为被公认的正规学科。②发展方向美国学者对欧洲社会学进行了实用主义的改造,形成了两个有特色的发展方向:a.以罗伯特·帕克为领袖、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注重实地调查、都市社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研究;b.偏重社会心理和行为研究的理论研究。相比起来,前者的影响要远大于后者。③结构功能主义为美国社会学理论赢得世界性声誉的,是20世纪30年代帕森斯所开创的结构功能主义。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帕森斯的理论雄踞世界社会学理论的霸主地位,学界有人将这个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称为“帕森斯主义的时代”。2.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向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向是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社会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①哈贝马斯朱根·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传人,他真正将马克思和韦伯的理论传统贯通起来。他在《沟通行动理论》中提出用“沟通理性”(municativerationality)来替代现在几乎已窄化为科技理性的“理性”概念,并企图通过对理想沟通情境的建构来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危机。②吉登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重新解读三大经典社会理论家的基础上,提出“结构的二重性”理论,该理论认为结构既是行为的中介,又是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在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吉登斯用这个概念来化解社会学理论中一直存在着的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的二元论问题。③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经典社会学理论遗产与法国特有的认识论传统结合在一起,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思路融为一体,通过场域、惯习和资本这些基本概念,体现出从关系性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奥秘的鲜明特征。④福柯法国思想大师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也译为《纪律与惩罚》)和《性史》等著作中将富于洞察力的历史分析和不断涌现的理论创见几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入探讨了权力、知识与自我的关系,探讨了权力关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场所、方式和技术,尤其是各种微观权力(micro-power)的运作,从而使他独特的“身体—权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权力分析范式成为社会批评以及研究社会转变的有力工具。⑤新功能主义以杰夫·亚历山大等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一方面对老功能主义的一些缺陷进行了批评,另一方面又在充分吸收众多当代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功能主义,将冲突理论、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的基本思想真正整合进功能主义的框架中去,建立起一个新的多向的一般理论。⑥理性行动理论以詹姆斯·科尔曼等为代表的理性行动理论,借鉴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开创了法人行动研究的新方向。⑦中国社会学由于中国社会学理论在学科重建中相对滞后,所以中国社会学理论界目前还处在带着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怀去系统地、准确地、深入地引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习阶段。18.社区工作[北大2019年研;杭州师大2018年研;北师2016年研;武大2014年研;西北师大2014年研;华中农大2013年研]答案: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指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19.怎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社会制度变迁的动力?答案:(1)从宏观角度分析社会制度变迁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变迁是新制度对旧制度扬弃的过程,既有对旧制度的否定,又有对旧制度的肯定,是连续性与突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制度、制度变迁的研究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而又重点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社会根本制度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演变,即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二是指某种具体制度的产生、演变和更替,如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工厂组织制度的变迁、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等。对于社会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恩格斯也明确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可以得出结论:①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体现在人类的一切社会经济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类之所以能从原始社会跨入文明社会的大门,就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出现的结果,从使用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生产,又是使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决定性力量,而“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把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郎基诸位公民更危险的革命家”正是它们最终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兴起。另外,在新的社会制度产生以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新的社会制度的最终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靠政治权力,而是由于它所代表的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的结果。②在阶级社会里,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直接推动力是阶级斗争。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是最根本的原因,但不是社会制度变迁的唯一的、可以单独起作用的影响因素。由于在生产中的地位不同,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不同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利益不同,发展生产力的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要求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变革,而落后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反对变革。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更替与变革。因此,阶级斗争是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2.从微观角度分析社会制度变迁的动力从微观的角度看,应当从社会行动入手揭示社会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①社会行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行为,当人们的选择目标和意识不断发展变化时,人们的选择对象、选择手段和选择领域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必然引起制约选择行为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②社会行动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会不断变化,环境中的资源、信息、位置、网络等因素的变化必定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功能效力、作用方式以及同一环境中各种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变化。③社会成员的行动目标、行动手段和行动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行动方式的变化,而行动方式的变化本身就是制度的变化。此外,引起社会制度变迁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认识活动。20.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冲突?答案:(1)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冲突群体社会冲突,是指不同利益群体间因社会利益的差异和对立而产生的外部对抗.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形式。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是社会冲突,社会冲突中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引发群体性事件。当前中国社会中的群体内部冲突、群体之间冲突都有增多的趋势。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利益分配不公。最近十几年来,社会加速两极分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自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形成一个断裂的社会。巨大的贫富沟壑所引起的负面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已显得尤为突兀。贫富差距不仅仅表现为收入差距,还表现为财富占有、社会资源调配、分配不公、教育不平、不正当致富等等方面。贫富差距过大损坏了社会公正原则,引起社会摩擦,导致矛盾增多。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往往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盲目吸引投资,以高昂的环境代价、资源代价和群众利益的损害换取GDP的增长。结果经济发展了,而社会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被忽视。甚至一些地方区域出现“权金化”的趋势,一些地方部门与民争利、官商勾结,严重侵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长期生活于官场“小圈子”,缺乏对老百姓的基本感情,不作为、乱作为,将鱼水关系变成了水火关系。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形式表现出。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也日益增长,将不断地主动争取本属于自身的权利。而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参政意识还是相对滞后的。整个社会的管理方式与民主意识不适应,导致矛盾激化。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出现的矛盾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拖延或压制,群众开始时采取的行动是上访、投诉,但在长期上访无果的情况下,产生了相对的剥夺感,最后爆发了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③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信访是我国的社会成员利益受损时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救助形式,是一定时期基层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与冲突的“痛苦指数”,是我国一项主要的利益诉求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主要利益诉求渠道制度虽然在保障信访人权利等方面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没有体现出信访制度改革的方向,在实践中不能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信访洪峰,而且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信访制度将矛盾过分集中地推向中央,同时信访移交等方式,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政府在信访工作中即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而有些政府迫于上级机关压力,错误认为没有人信访就是稳定,或怕上级政府追究责任,每年为了息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截访,收买或打击、迫害访民,而不是解决访民所要解决的问题,使问题得不到化解,从而激化。2.正确协调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冲突①要加快行政制度改革,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我国应加快推进行政制度改革,明确政府角色,界定政府职能。权力必须退出市场,防止与民争利,调整政府与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形成本和谐的“官民关系”,从根本上杜绝“权金化”的趋势。明确政府角色,界定政府职能,应有意识地培育城市社区委员会、农民协会和其他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体系,以便有效地起到国家与民众之间社会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协商各层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团结。②妥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努力共建和谐社会。一是建立健全利益疏导机制。必须在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等社会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全社会的社会矛盾有效疏导机制,在民主法制的体系之内,运用经济、行政、司法、思想政治工作等综合手段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使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情绪和能量有顺畅的渠道释放和化解。二是完善利益约束机制。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对利益主体的法律约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利益,杜绝在利益的取得过程中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减少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同时加强道德建设,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科学选择利益行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③建立群体性社会冲突应对机制。我国政府对突发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在政府的行政框架内,采取统一管理,分级、分类负责的危机管理体制。它要求职能明确、反应敏捷、运作灵活、统一高效的监测、预防、处理突发危机组织体系。但是,从目前的管理实践来看,我国还有相当的距离。其原因是我国对突发危机的管理工作还没有进入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框架,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危机管理组织和应急体系。④要强化公职人员执政为民的意识。正视作风不正和腐败问题,有助于我们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重构干群鱼水关系,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恢复与广大群众的骨肉亲情,才能真正有效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注重常态化解基层矛盾。⑤建立全面系统的预警防范机制。预防工作要从基层做起,在治本上下功夫。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第一线的核心作用,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综合协调,统筹解决,形成指导思想一致,政策方法一致,行动步调一致,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局面,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一方平安。2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因主要包括:1.人类生产活动的特殊性。人类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或行为,这种利用一方面表现为客观的规律性(地域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主观的能动性(选择性)。即人类生活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那么,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就有必要遵守这两种关系。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2.社区服务[华中农大2014年研]答案: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群众参与为基础,既突出重点对象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的区域性、社会性的福利事业。具有福利性、地域性、群众性、互助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福利、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广义的社区服务是指整个社区建设的具体项目,包括社区卫生、环境、文化、福利服务等。狭义的社区服务主要指由社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的社区服务站对社区居民提供的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下岗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后勤保障服务等。23.简述农村社区区别于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河北大学2015年研]相关试题:如何理解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异同?[湖南师大2016年研]答案:(1)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含义①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不仅包括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人口,而且还包括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如家族、邻里、农会等。人们通过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交流感情,共同解决生活和生产等方面的问题。②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其主要特点是:a.人口集中,异质性强;b.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c.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d.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e.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f.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2.农村社区区别于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①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城市社区中,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几乎无法看到农业生产活动。②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聚居的规模小,与城市的高密度环境不同,农村所占地理面积较大,总人口较少,再加上劳动人口外流,从而人口密度远低于城市。③农村社区居民之间血缘、地缘关系浓厚,具有较强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归属感。农村社区中,主要偏向于一种“熟人社会”,血缘与地缘是其最重要的链接纽带。而城市社区中,业缘与趣缘的重要性远在血缘之上。④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简单,同质性较强,社会整合程度高。农村社区中的成员往往都是扎根于此,而因血缘纽带极其重要,从而其社会整合程度要远高于人际关系相对比较松散的城市。另一方面,因农村社区除农业生产以外,基本没有过多的第二或第三产业,因而其经济结构非常简单;在其简单的经济结构与较紧密的人际关系共同作用下,社会结构自然也没有城市社区那样复杂。24.科层制的特征。[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河北大学2017年研]答案: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明确的分工。科层制把从事的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与正式职位捆绑起来而使之合法化。2.明确的职权等级。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实际上,明确的职权等级是组织实行大规模责任制和协作必需的原则。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循一整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在具体情况下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求得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一切人和事。在这里,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最高权威,它规定成员的权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办事,即本着严肃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5.量才用人。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度。6.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并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25.结合角色理论的观点,谈谈我国社会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代际关系。[人大2018年研]答案:(1)角色理论现今社会,人们在团体中生活,无论是临时性的还是长久的团体,每个人都具有自身在团体中的身份,占据某一位置的同时分担任务与发挥作用。在团体内,当个人身份与任务得到全体团员认可时,个人就产生了相应的团体角色。米德作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引入了角色概念。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受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角色理论将社会看作一个舞台,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就像在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特定的角色,并使角色成为组织与社会群体构建的基础。个人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在相应位置上,进行自身角色义务履行的过程,也是人与社会产生联系、发生关系、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个人只有对自身角色的相关权利与义务有正确的把握,才能够实现自身角色的成功扮演。2.我国社会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代际关系①代际关系的社会化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并不能自动地实现社会化。a.在传统经济社会中,代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家庭内部。中国的孝道文化观念和社会范式更多地强调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准则,因而只能调节资源在家庭内部的代际转移与分配,而无法调节社会资源的代际转移与分配,这是一种封闭式的代际资源转移模式。b.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代际转移则主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品等的社会转移和交换机制实现,因而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转移模式。②社会代际关系的社会心理结构转变伴随着社会转型,以“效率”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价值理念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不仅改变了社会代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基础,也逐渐弱化了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的地位。a.在传统社会,家庭代际关系占主体地位,由于老年人对家庭资源的掌控度较高,使得老年人群体在社会代际关系中也成为资源的主要占有者,社会代际关系的社会心理结构也相应地呈现出“尊老、敬老”的特征。b.在现代社会,以“效率”为价值导向的社会机制安排,当家庭内部抑或社会范围里的资源稀缺时,社会代际分配机制往往会倾向于年轻人而非老年人。导致老年人社会地位的下降。③老年人问题和老龄危机凸显在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和社会利益结构重新构造的转型社会背景下,当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甚至存在不公平倾向的时候,当具有基础性质的社会制度安排、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的时候,当优良的传统社会道德被忘记的时候,老年人问题和老龄危机就已经植根其中了。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只不过是使我国的民生制度安排和社会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显现出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真正涵义是:能否在经济、社会转型和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条件下,建立起公平、合理、有效的国家制度安排和社会代际关系调节机制。26.再社会化答案: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27.为什么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社会分层现象?答案:社会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是社会分层。它根据经济和社会地位差别的一定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其实质就是反映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原来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所划分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已经逐渐被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阶层所取代。我国现阶段之所以还存在社会分层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农业劳动者阶层处于明显劣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所承受的各种负担普遍超过10%。城市对农村资源抽取日益严重,这主要表现在土地征用、“剪刀差”和农村资金向城市倒流等几个方面。对农民土地的占用让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除了得到有限补偿外,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几乎没有从征地一方得到任何保证和安排,沦落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游民”。2.产业工人的地位迅速下降进行“抓大放小”的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抓大放小”就是要搞好大型企业,放活小型企业。搞好大型企业的措施之一,则是所谓“减员增效”。“减员增效”改革的结果是直接的大规模的下岗。3.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社会阶层的地位迅速上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分化和流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个体工商户业主阶层;②私营企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③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外资企业中方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群体;④所有这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雇工群体。4.贫富不均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在明显加快。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部分低收入家庭绝对收入水平的持续下降,以及收入的高度集中化已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下位阶层的相对剥夺感,这将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5.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同为公民却享受不同的国民待遇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当其冲的原因还是僵化的户籍体制,即农民虽然可以外出,但不能实现永久迁移。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下,资本大量向利润率高的城市地区集中,农村日趋凋敝,而农村的永久居民——农民,当然成为利益受损者。6.中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等腰三角形结构”富裕阶层的人数极少,中等收入阶层太少,下层贫困阶层人数太多,这十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中国社会阶层状况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力度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目前它仍处在快速的分化与重组之中。我们在了解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的前提下,还要及时注意到慢慢浮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以便尽快找出应对之法,最终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做出贡献。总的来说,未来的五个主要制约因素(政策因素、制度障碍、体制阻力、观念影响、方向不明)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强调共同富裕、强调各阶层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同时,必须密切注意大变革时期各阶层的变化情况,正视其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利益关系调整后出现的种种失衡,从而在科学的认识与动态的调整中,较为平稳地实现中国社会关系、社会阶层结构与群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8.何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制度变迁主要与哪些因素相关?答案:(1)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含义诱致性制度创新概念及理论是由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在经济史中,“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是各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出现”。而“要素市场的出现是由生产单位间的这些差异所引致的制度创新”。由于边际产品在生产单位间的差异的存在,市场交易就会是互利互惠的。也就是说,市场交易就会带来利益。由此可见,诱致性制度创新在创新的成本小于收益的时候,或者说当交易费用较低时,会诱致人们选择创新行为。2.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动制度的变迁。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有:国家、集体行动和交易费用。①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②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也就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是指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就制度变迁而言,一个新的、高效率的制度框架,能否对一定社会群体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在制度创新和选择上达成集体行动,即采取合作。集体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③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或费用。交易费用理论是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如果一个制定、实施和维持一项制度的成本降低,其净收益无形中得以提高,那么,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求也就自然增强,制度变迁的动力也就提高了。29.什么是科层制?试分析科层制的功能及可能的缺陷。答案:(1)科层制的含义科层制是一种以规则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由韦伯提出。其要点有:①管理人员分层分级行使职权,其权力来自相应的职务和地位;②职责分明,实行考核制度;③有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办事程序和自下而上的反馈系统等。韦伯认为,科层制来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借助于罗马法的形式法律原则,它是国家统治管理的理想形式,也是高度理性化的组织形式。它排除从感情和传统出发而采取的行动,一切行动均借助于理性的决定。这种从感情与传统决定转到理性的决定称为理性化过程,科层制即这种理性化过程的重要表现。2.科层制的功能①科层制对于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运行以达成目标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②科层制是一种合理化的管理方式,在保证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的管理方式。③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组织标。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③科层制具有保证组织高效率运转的条件。3.科层制可能的缺陷①形成“官僚主义人格”。科层制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使组织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组织成员有时会把遵守规则当作目标。②产生“训练出来的无能”现象。科层制组织按专才选用人员,当组织环境发生变化,受过专门训练的成员会手足无措,从而影响组织效率。③错失时机。科层制强调遵守规则,常常导致程序优先于实现组织目标。过于强调正确的程序,可能失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严重的会威胁组织生存。④科层制事本主义原则将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成员之间的感情沟通缺乏,最终会影响其积极性。30.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文化有哪些功能?答案:(1)文化的要素①符号a.符号是社会交往的媒介,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指示或表达自身意义以外事物的东西。b.符号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含义简明形象,促进了人际沟通与理解。c.与此同时,符号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中,同一符号人们赋予它的社会意义不同。有时,人们还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同一社会意义。②语言a.语言有口头语与书面语之分,它是一套象征符号系统,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利用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