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1页
第29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2页
第29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3页
第29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4页
第29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9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系统已学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3.内容农业实行___________,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工业将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_______商业取消_________分配实行普遍___________,“不劳动者不得食”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_________”两种特色。5.影响(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共产主义[深化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从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其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3.内容农业以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_____________商贸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_________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____________,实行按劳分配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货币流通实物分配制4.作用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政治__________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_________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社会主义三、苏联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联成立,但其外部仍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仍是一个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2)1924年,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2.形成过程(1)工业化之路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斯大林(2)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影响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3.特点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思想_________之风盛行,思想集控个人崇拜4.评价(1)积极作用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_______。②为苏联赢得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化反法西斯战争(2)严重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_____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④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深化理解]

苏联抓住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一契机,从西方大量进口工业化建设急需的机器设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农业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_________的弊端日益严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苏共“_______”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2)内容领域措施结果农业方面(重点)①取消义务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③大规模_________和种植玉米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再度出现危机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_________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苏联模式二十大开垦荒地物质利益(3)评价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②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小修小补)。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_______。③运用________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经营自主权经济手段(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3)评价①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措施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③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3)结果: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_________,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政治领域[补漏欠缺知识]

史学界最新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苏联改革中存在许多不足和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主题探究(一)道路探索——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苏俄从1918年到1920年虽然实行了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在当时俄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对日后共产主义运动所产生的影响,都是相当重大而深远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为此,党制定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它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俄国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一)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

[史料探史]史料一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摘编自《全球通史》探究:(1)导致上述史料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什么?提示: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说明:列宁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史料二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在有着某些曲折的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但是,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有富余的农产品。——摘编自《列宁全集》探究:(2)根据史料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提示:余粮收集制政策的弊端给农民带来巨大伤害,一定要偿还;取消商品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恢复经济生活。[史论形成]多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从积极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二)苏联(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名家论史]观点一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观点二新经济政策产生于苏俄爆发尖锐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之时,其实施比较仓促,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的计划,因此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问题,在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中出现了恐慌。——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使苏联(俄)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如观点一)。但新经济政策实施比较仓促,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的计划,执行中出现了偏差,并不是完善的经济政策(如观点二)。[史论形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联(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联(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联(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5)苏联(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主题探究(二)路在何方——从“剥夺年代”

到“减速脱轨”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和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以遵循,所以需要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不断调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一)苏联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名家论史]观点一美国学者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观点二斯大林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在了过高的地位上,忽视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农业仅仅放在为工业服务的地位上,从农业上抽取得过多,“把农民挖得很苦”,结果使苏联农业生产、农业生活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1926年到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1.2%;轻工业增长6.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1%;农业仅增长0.26倍,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5%。——摘编自曹英伟《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观点一作者认为五年计划是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对苏联模式予以肯定。观点二认为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对苏联模式的一种批判。但我们应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去辩证地看待,不但要看到斯大林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应看到其弊端所在,以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史论形成]苏联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苏联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教训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战后苏联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及启示(1)改革措施

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启示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②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④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1.(2021·广东高考)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27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苏联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制定了五年计划,工业上发展重工业,农业上实行集体农业,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所以A项正确,C项错误;B项是客观作用,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D两项。答案:A

2.(2021·山东等级考)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解析:题干中拖拉机数量代表的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比例代表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结果,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数据都在提高,可得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的结论,故选B项;A、C、D三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答案:B

3.(2019·全国卷Ⅱ)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由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任务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答案:A

4.(2021·全国甲卷)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解析: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从侧面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满足人民的日常需要,说明当地政府看到了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故选C项。答案:C

5.(2020·山东等级考)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解析:由材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虽然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到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农业耕种中仍然大部分是手工播种,说明农业集体化的基础相对薄弱,C项正确。答案:C

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把握命题动向常规考法突出对苏联模式的考查,强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作用创新考法落脚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各政策的弊端上,意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1.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就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说明苏俄

(

)A.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

B.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C.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

D.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解析:“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说明列宁认识到资本的作用,要利用外国资本来恢复和发展俄国的经济,即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答案:B

2.下表是苏联实行“一五”和“二五”计划建设期间社会经济数据统计。据表可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

(

)

“一五”计划时期(1932年比1928年)“二五”计划时期(1937年比1932年)国民收入增长86%增长大于100%农业总产值—增长54%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增长1.32倍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8%提高82%A.使得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B.为苏联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C.实现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导致苏联的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解析:在计划经济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选B项。答案:B

3.李森科是一位确信后天的特性可以遗传的农学家,他的信念与斯大林认为改变环境就可以改变人类的信念相符。李森科在苏联生物学上的优势地位,使苏联的遗传科学足足瘫痪了近一代人之久。李森科现象揭示了

(

)A.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B.苏联计划体制的利与弊C.时代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D.苏联模式的文化根源解析:李森科的遗传学理论因与斯大林的认识有一致之处,被抬高了地位,结果使得苏联遗传学理论落后了一代人的时间,可见由于斯大林执政的时代背景,苏联遗传学的研究受到了阻碍,故选C项。答案:C

4.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

(

)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

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行新经济政策解析:据材料“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可知,苏联中央政府的这些措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而非加强重工业投资,排除A项;苏联始终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为1921年,排除D项。答案:C

5.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解析: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项,选C项;B、D两项材料中未体现。答案:C

新教材视野

[选自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P94“学习拓展”]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示]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列宁为什么要实施新经济政策?他的理论论据是什么?应该如何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它是否只有僵化的、消极的一面?该怎样看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它们是否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通过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分析、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身探索之得失,会更科学更深刻地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社会性、延续性、交融性,也就更能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在争论“姓资姓社”问题上的高瞻远瞩。

新考题印证

(2021·浙江6月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方法的角度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形式的角度是放弃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选择。第二小问,从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弊端角度进行回答,如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答案:(1)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价值: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新考向发掘

1.从1931年起,苏联开始对集体农庄下达生产计划指标,包括播种面积、作物结构、播种与收获时间、总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等,最后发展到连农作物的行距有多大,庄员家庭饲养的牛羊头数都由上级统一规定。这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A.集约化经营推动了农业发展

B.片面追求所有制变革的速度C.农业集体化大力配合工业化

D.经济体制存在着僵化的弊端解析:1931年起,苏联对集体农庄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过多、过死,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逐渐僵化,故选D项。答案:D

2.苏联执行“一五”计划时,正赶上席卷欧美的经济大危机,欧美过剩产能无法释放,大批产业工人失业,苏联借机引进西方的设备、资金和人才。据统计,苏联从西方获得了17亿美元贷款,世界工业设备出口一半到了苏联,还有不少欧美工人移民苏联。据此可知,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

(

)A.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B.工业建设严重依赖欧美的资本输出C.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由材料“苏联借机引进西方的设备、资金和人才”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引进西方技术和资金是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故选D项。答案:D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在农村,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村社队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实行并逐步完善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