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由考生自己留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约5000-3700年前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符合该时期的是()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良渚文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述现象农业、手工业和精美玉器,社会分化现象出现与良渚文化相符,D项正确;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与材料说法不符,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时期大致一致,排除B项;仰韶文化主要栽培粟,排除C项。故选D项。2.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政治动荡 B.思想解放 C.经济发展 D.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的社会转型和变革,D项正确;政治动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的变化,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思想解放只体现了材料“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经济发展只体现了材料“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3.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A.秦朝确立了贵族政治 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 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钱穆强调的是秦朝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是当时中国统一的新局面的要求,具有合理性,C项正确;A项并非钱穆主要想说明的观点,排除A项;题目材料不涉及郡县制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对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没有提及秦朝的暴政及其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4.西汉时的长安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同时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该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A.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B.与民休息政策的实施C.诸侯王势力的削弱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时的长安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同时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作物传入中原,中原的生产技术传到了西域,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民族融合,排除A项;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策,丝绸之路开通时已经是汉武帝时期了,排除B项;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集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A.①后蜀②后周③北魏④宋 B.①后蜀②北魏③后周④隋C.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宋 D.①西晋②北汉③后周④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被西晋统一,①是西晋;十六国末期,北魏统一北方,②是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③是北周;420年,低级士族出身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④是宋。综上分析,C项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C项正确;ABD项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6.唐代以前,中国女子衣装严裹,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到了唐代,女子开始穿短袖,着男装,骑马郊游等。这说明当时()A.社会氛围多元开放 B.少数民族文化的强大C.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大众审美标准多样化【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唐代以前,中国女子衣装严裹,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到了唐代,女子开始穿短袖……”,可以看出唐朝以后,伴随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强盛,社会更加的开放,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男女社会地位平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大众的审美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7.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社会阶层的流动C.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 D.门第观念的淡化【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以后,在统治集团中的寒门子弟占比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相对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的机会,C项正确;西汉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是材料体现的现象,并非其产生的原因,排除B项;门第观念的淡化是材料现象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8.宋朝初年以交通路线为依据设置“路”这一行政机构,改变了汉州和唐道固定区域、固定住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而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措施旨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拓展宋朝疆域范围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打破血缘门第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宋代设置“路”这一行政机构,且“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有利于避免出现地方割据现象,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9.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辽金对峙时期……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知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华文化,C项正确;辽金自称“中国”与生活习俗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区域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排除D项。故选C项。10.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也”,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不再列人“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当时。商人还取得了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这些均表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改变 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C.工商皆本思想初步产生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商人所获得权利可以看出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项正确;宋代依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没有被彻底改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商税在税收中所占比重,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主张,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1.元杂剧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层知识分子,由于元朝前期没有实施科举制度,他们失去了通过科举当官的希望,于是就从事话本、诸宫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地位较低B.元杂剧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的途径C.废除科举客观上促进了戏曲发展D.读书人通过杂剧表达对元政权的抗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元代前期一度停止科举,仕途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便从事戏曲创作,这就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说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地位较低,排除A项;当时从事元杂剧创作和表演并不能提升知识分子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读书人通过杂剧表达对元政权的抗议”,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不少描述17世纪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状况的史料中经常出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等文字表述,这些表述说明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终结 B.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知,这一时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D项正确;当时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在实行,没有终结,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B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13.1684年,康熙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处海关。1757年,乾隆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A.促使中国朝贡贸易逐渐衰落 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康熙开放海禁到乾隆“独口通商”,说明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C项正确;朝贡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此时并未衰落,排除A项;清朝统治者并不注重海权,排除B项;D项错在“完全断绝”,排除。故选C项。1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A.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延伸 B.是英法两国勾结侵略的罪证C.是日本“脱亚入欧”跳板 D.是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开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以判断,这场战争是英国于1840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生产力,为了便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A项正确;1856年英法两国勾结,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脱亚入欧”的跳板,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部分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李小庆评价洋务运动,认为“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洋务运动()A.背景的偶然性 B.内容的局限性C.目的双重性 D.影响的深远性【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根据材料“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可知,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未触动到封建专制制度,B项正确;洋务运动出现的背景并不是偶然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D项。故选B项。1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嗯?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强调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识;依据材料“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强调的是主权属于人民,人人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增强了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增强了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CD两项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CD两项。故选B项。17.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指出:“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旨在说明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群众结合 B.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不得人心C.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D.中国不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答案】C【解析】材料“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体现的是陈独秀认为民众的觉悟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8.从1922年初到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期间有30余万工人参加了大小100多次罢工,这些罢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领导组织的出现 B.工农武装割据的推动C.民族矛盾的持续上升 D.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期间有30余万工人参加了大小100多次罢工,这些罢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可得出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领导工人运动,A项正确;B项是1927年才开始,排除B项;当时民族矛盾并没有持续上升,排除C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D项。故选A项。19.下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时间轴。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于()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始于1927年,主要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20.2022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85周年祭,也是第九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A.忘记历史,铸剑为犁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C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D.记住历史,铭记仇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设立公祭日表明了铭记过去,勿忘历史;“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体现了要珍爱和平,C项正确;国家设立公祭日的目的是勿忘历史,而非忘记历史,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公祭日,与科学发展无关,排除B项;国家设立公祭日的目的是希望人们珍爱和平,而非铭记仇恨,排除D项。故选C项。21.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材料反映A.中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B.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材料体现了中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排除B项;C项夸大了滇缅公路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A项。22.在抗战胜利一周年之际,报人赵超构说:“胜利一年,留下来一句话“胜利成灾”。胜利是老百姓的力量,可是胜利的果实,却被少数人独占了去,像那些接收大员,官僚财阀,投机商人,都被胜利喂饱了,至于劳苦大众、公教人员、抗属难民,却过着比战时更苦的生活,这就是所谓“胜利灾”了。”这一现象反映出A.国民党政府罔顾民意准备内战 B.国民党政权迅速败亡的原因C.民主人士能自由表达政治诉求 D.人民群众对胜利到来的不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意在表达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但人民的苦难没有结束,原因在于国民党的搜刮和腐败,而国民党的行为加速了它的败亡,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民意的表达,也就不存在“罔顾民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抗战胜利后民众生活依然艰难,而非民主人士表达政治诉求,排队C项;人民群众不满的是胜利后的生活而不是胜利本身,排除D项。故选B项。23.宣传画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重的时代信息。如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老人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喜悦之情,该画作反映了()A.土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C.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风貌 D.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老人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喜悦之情”,结合所学,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拿到选民证,体现真正意义的当家做主,C项正确;1952年土改完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24.时代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特定内涵并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时代精神共同反映出的特定内涵是()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救亡图存、民族解放C.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D.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可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先进楷模人物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有艰苦奋斗和奋发图强,C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突出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与民主科学内涵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在建国之后,不存在民族解放内涵,排除B项;解放思想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5.《贵州改革开放40年丛书(贵州卷)》中指出:“进入新世纪,贵州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这主要得益于()A.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趋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进入新世纪,贵州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国家将贵州发展提升到在全国发展战略中的更高层次,充分体现了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B项正确;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贵州经济发展不是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A项;“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排除C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趋势”不是当前贵州经济发展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贵州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制度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8分,共25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根据图一,列举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2)观察图二,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并说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