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新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满分120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那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1988年4月的一天,中国核潜艇在南海进行了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在水下数百米,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就要承受一吨多的重压。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严,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1963年4月,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盘号”进行深潜试验,在下潜近190米时沉没,艇上129人全部遇难。在深潜试验誓师大会上,很多人拿出了遗书,还悲壮地唱起了《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这时,62岁的黄旭华宣布要与大家一起下潜:“我是总设计师,我要对核潜艇负责,对艇上170名同志负责……”现场瞬间沸腾了,大家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由此,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深潜试验第一人。那天,南海浪高1米多。潜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气氛极度紧张,黄旭华依然全神贯注地测量和记录各种数据。试验成功了!人们握手、拥抱、哭泣。黄旭华激动难抑,写下四句话:“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他说:“我痴迷核潜艇工作一生,乐在其中。一个‘痴’字,一个‘乐’字,就是我一生的写照。”对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核潜艇配上洲际导弹和核弹头,不仅有核打击力量,而且有核报复力量。有了它,敌人就不敢向你发动核战争,除非敌人愿意和你同归于尽。所以,《潜艇发展史》的作者霍顿认为,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正因如此,1958年,中国政府在启动“两弹一星”项目的同时,也启动了核潜艇研制项目。中国曾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却被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那个水平也没有那个能力。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放出狠话:“我们的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中央组建了一个29人的核潜艇研究团队,黄旭华作为技术骨干入选。苏联专家撤走了,全国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也只接触过苏联的常规潜艇。他们只能从国外的报刊上搜罗有关核潜艇的信息,仔细甄别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没有计算机,他们就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若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黄旭华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件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记录在册。施工完成后,拿出来的管道、电缆的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黄旭华称之为“斤斤计较”。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为祖国挑选出来的1/29,黄旭华从34岁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把最好的年华铭刻在大海利器上。准确地说,是把最好的年华隐姓埋名地刻在核潜艇上。“别的科技人员,是有一点成果就抢时间发表;你去搞秘密课题,是越有成就越得把自己埋得更深,你能承受吗?”老同学曾这样问过他。“不能泄露自己的单位、自己的任务,一辈子都在这个领域,一辈子都当无名英雄,评了劳模不能发照片,犯了错误只能留在这里扫厕所。你能做到吗?”刚参加研制核潜艇工作时,领导曾这样对他说。黄旭华的回答是:“有什么不能的?比起我们经历过的,隐姓埋名算什么?”黄旭华出身于广东海丰行医之家。那时候的医生收入高、有地位,对黄旭华来说,学医从医是轻松而理所当然的选择。上初中时,日寇入侵,附近的学校关闭。14岁的他在大年初四辞别亲人,走了整整4天崎岖的山路,找到聿怀中学。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这所躲在甘蔗林旁边、用竹竿和草席搭起来的学校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学校,慢慢地越走越远,梅县、韶关、坪石、桂林……1941年,黄旭华辗转来到桂林中学。1944年,豫湘桂会战打响,中国守军节节败退,战火烧到桂林。黄旭华问老师:“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在中国土地上无恶不作?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好好生活,而要到处流浪、家破人亡?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我却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老师沉重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欺凌。”黄旭华下了决心:我不做医生了,我要学科学,科学才能救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不让侵略者为所欲为。抗战胜利后,黄旭华收到了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造船系的一名学生。这是中国的第一个造船系,在这里,他遇到了辛一心、王公衡等一大批从英美学成归国的船舶学家,为后来的造船救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常常以为,像黄旭华这样的一代英杰,是国家和时代选择了他;而走近他才会懂得,是他选择了这样的人生。1945年“弃医从船”的选择,与1958年隐姓埋名的选择,1988年亲自深潜的选择,是一条连续的因果链。他一生都选择与时代同行。“对您来说,祖国是什么?”“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难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得了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一天一天,流了93年,这血还是热的?”“因为祖国需要,就应该这样热。”(摘编自许陈静、郑心仪、姜琨《深潜》)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深潜试验失败,造成艇毁人亡的悲剧为例,说明了核潜艇深潜试验的高风险性。B.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比“两弹一星”更重要。C.虽然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分组计算,用磅秤“斤斤计较”,保证了核潜艇下水前后各项数据的完全一致。D.黄旭华亲身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既是为了提振信心和鼓舞士气,也是为了掌握现场第一手数据。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提到的1958年、1970年和1988年是我国核潜艇研究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同样也是黄旭华人生的重要时刻。B.文章引用了毛泽东“我们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狠话,充分彰显了国家领导人发展国防利器的坚定决心。C.文章多处引用黄旭华的自述和与他人的对话,具体展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几次关键选择,揭示了他的心路历程。D.黄旭华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目标“弃医从船”,在中国核潜艇的研究建造中付出了93年的热血。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黄旭华精神品质的一项是()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活名。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4分)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说起梅花苏菲①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②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③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④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有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⑤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⑥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⑦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⑧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⑨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才能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独自迎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么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⑩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11)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5.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梅”是用水墨画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的体裁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C.文章第⑨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的精神。7.请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8.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文本一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先生讳复,宇明复,姓孙低,晋州平阳人也。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本二张孝先曰:“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洙泗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风,游杨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介侍立执杖屦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余感古道而识于此。”(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注]游杨:“游”指游酢,“杨”指杨时,均为北宋著名理学家。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涂好正确的选项:枢密使韩琦言之A天子B选书吏C给纸笔D命其门人祖无择E就其家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年逾四十”的“逾”,指超过,越过,与“客逾庖而宴”“年逾花甲”的“逾”意思大致相同。B.学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又称教官、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C.“少举进士不中”的"举”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意思相同。D.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复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进士,于是在泰山南面隐居,著书立说。B.孙复学问渊博。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C.孙复因孔直温狂妄不当的谋划而受到牵连,后因赵概等人上书才免于被贬。D.孙复治学严谨。他研究《春秋》,不迷于传注,不曲解经义,探得经之本义。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2)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状物如在眼前,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季,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燕子趁晴而“争泥”,刻画传神入妙。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沙上”两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14.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6分)五、情景默写(6分)15.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不忍离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2)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3)古人常用香花美草传情达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借茅草表达爱慕之情。(4)《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5)《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6)《登泰山记》中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六、语言文字运用(9分)16.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荣获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很多评论家认为悲剧的虚无感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②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后,侯云德是谁?对这位初露头角的科学家,不少人都发出了好奇的一问。③纳米科技已从基础研究逐步过渡到应用研究,未来一二十年,纳米技术会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