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_第1页
高一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_第2页
高一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_第3页
高一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_第4页
高一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苏轼词两首》类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3、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4、感受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

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二、核心素养:

与学科核语言建构与运用: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

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

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苏轼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

诗人情感的关系,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

养。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

教学重点

法的运用。

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

教学难点

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材分析

教具互动一体机,录音朗读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先来顽赏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

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

壁怀古》

二、作者及作品: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板书要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

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

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

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

贡献是词的创作。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

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

风格。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

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工枯木竹石。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

坎坷不平,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

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板书要点),

1.写作背景: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

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

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

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

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

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2.解题: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赤壁怀古”一一怀古诗。怀古:

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目的还在于“写今”。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

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

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二)诵读品味

1.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大意,按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诵读节奏指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

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月。

诵读提示:“〜〜”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

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

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3.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4.集体朗读,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课文

1、理清思路:自读全词,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小组谈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上片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对古代

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片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2.赏析上片:

(1)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写景有何特点?在全词中

起什么作用?(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写景特点: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②风格雄浑:

“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④与对历史、

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脉相承一一历史的长河带

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对历史的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作用:“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

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

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思考,作者为何说"人道是"?(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

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处,而是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以抒胸怀。清人朱日浚

《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就是这样说的。

(3)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

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描绘出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的画面。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穿”以动写静,“堆雪”以静写动,“惊”“拍”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卷”“千”境

界广阔。

(4)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小组讨论,推

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

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

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3.赏析下片:

(1)思考,“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自由发言)

明确:(板书要点)夸张、借代。

(2)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2(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

补充。)明确:(板书要点)

周瑜儒将风流,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英俊潇洒、本领高超、扭转乾坤、从容镇定。

(3)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绝世美人为英雄作陪衬,使人物不

仅有“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周

瑜“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形象。“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

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

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橘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

“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4)讨论: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

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

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明写史,写周瑜,实写苏轼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二十多岁就被重用)壮志未酬(四

十多岁担任团练副使,虚职,无人赏识)

小结: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

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

尊还酹江月”。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

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诗人赞颂

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4.探究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

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

时悲观消极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

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

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

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这是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同时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一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

尘俗的味道。表现出苏轼既执著于人生又超然物外,既深切地感受到未能充分施展他的

政治才干的痛苦,又力求自我超脱、消解痛苦的旷达。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

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

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

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

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

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四)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讨论:《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一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小组讨论,

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

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

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

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

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2.思考,这首词是如何把写景、咏史、抒情紧密结合起来的?(小组讨论,推荐代

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①写景不离人,景是人物活动之景。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

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②咏史,写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和人生追求,更有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对自身经历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如,用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

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③景中含情,史中含情。直接抒情则是在与周瑜形象的对比(咏史)中,感到壮志

未酬、华发早生后进行的。其抒发的感情含有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表现了作者的豁

达、豪放的人生境界。

④烘托映衬手法的运用。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

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五)朗读背诵

自由朗读,体味情感,尝试背诵。

五、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1.怀古诗词特点:(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1)怀古诗常见情感:借历史古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抒发怀才不遇的感伤,

寄寓忧国伤时的情怀,感慨昔盛今衰的兴替。

(2)怀古诗常见结构及手法: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抒己志

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2.鉴赏思路:(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1)读懂注解,弄清历史背景(作者“怀”什么"古”)

(2)知人论世,领会作者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3)深入分析,体悟作者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4)总体把握,分析艺术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

六、课堂小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

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有伤感的情

绪,但从他笔下的景和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旷达、豪迈的情怀。

第二课时(《定风波》)

一、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板书要点)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被

贬的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而他却能以超人的旷达的胸襟泰然处之。这

首《定风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失之泰然”的大胸襟,大气魄。

二、诵读品味

1.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大意,按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诵读节奏指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3.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4.集体朗读,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课文

1.鉴赏小序:自读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环境:先雨后晴。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及写这首词的原因。

“沙湖道中遇雨”,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而作者去沙

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从他想在此买田终老的行为可以看出,现状已经如此,洗

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

状。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家置业,

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的一面。

2.整体,感知:自读全词,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小组讨论,推荐代

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上片:风雨中,我自踏雨吟啸,怡然自乐。写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片:风雨后,蓦然回首,一片云淡风清。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3.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

的态度?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小组讨论,推荐

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

(1)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鉴赏诗人形象:

(1)思考,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莫听”一一置之不理,表现出无所畏惧。“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

慢地走。面对突如其来的雨,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

悠然自在的神态。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

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

他小组补充。)

明确: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

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3)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小

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烟雨”,双关。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

任:表现出作者的镇定、洒脱、从容、旷达。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

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4)思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

度?(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

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

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

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

生态度。

(4)思考,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板书要点)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