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1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2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3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4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要点考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

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

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乂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

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

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

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

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

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

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

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

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

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

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

四、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友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五、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

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

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

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

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

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

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

透明,“藻、谷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J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

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芳交横,董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过户:窗户

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儿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

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

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②相V步于中庭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关系亲密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

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

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

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

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

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9、观潮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

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朦髓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

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

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

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课文分析:

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

群。

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

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乂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如银线”“玉城雪

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

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而结在“烟消

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

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

精彩表演。

第4段写观潮人数之多。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

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

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

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

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

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自幽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方:当……时出:发、起仅:几乎、将近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随波而逝逝:去,往

5、皆披发文身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匕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沃:因水淋洗

8、圳履平地履:踩

9、江壬上下十余里间干:岸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穷尽

11、朦髓数百朦髓:战船

12、乘骑界旗运枪舞刀。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珠翠罗绮溢目溢目:满眼

14、饮食百物皆倍宣常时穹:高

15、僦赁看幕,里席地不容闲也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虽:即使容:许、使

二、翻译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译文: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译文:玉城雪岭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译文: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

江亭教阅水军。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译文:一会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

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译文: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

挥刀的人

1、人物略不相睹。译文:人和物-点儿也看不见了

7、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译文: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

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8、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译文: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

发,浑身刺着花绣

9、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译文: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

10、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译文: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

(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11、珠翠罗绮溢目。译文: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1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

也不会空闲。

三、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朦睡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四、回答下列问题

I、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奇伟壮观。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湖的怎样的特点?

答:从形(仅圳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

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3、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

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答:“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内涵?

答: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7、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

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译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

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

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

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

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

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

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

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

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

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

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

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几里,满眼都是戴着首饰的妇女,穿着华丽的游人,车马堵塞了道路,

吃的用的各种东西都有比平时贵了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

会空下来。

20、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

船,拥建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

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

者仍I日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

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简洁

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然后,作者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写

“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

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乂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

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人的存

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日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室一小船,用直衣炉火拿:撑,戈ha:鸟的细毛

3、雾淞沆碰沆碰: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遇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5、余强饮三大自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二、翻译句子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

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

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

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三、回答问题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

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

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

淡愁绪。

四、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

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

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

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

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

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

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

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全文寥寥一百余字,把富

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

之美。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噤”叫

7、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匕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

高处和远处伸展。

4、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莺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

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

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

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

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3、文中“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

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

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

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莺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译文

没有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

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

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

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

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

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

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

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

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

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看到阳关。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

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

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传乎?衔

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课文分析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

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

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

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按贫乐道的精神。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造饮辄尽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如:若

3、兹若人之僖乎侍:类

4、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地方

6、每有会意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

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章自娱。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

士飘然而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

格特点?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

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

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

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

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

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

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

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日: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

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

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23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课文分析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以及对封

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的愤慨。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其

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才能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

8、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

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松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

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

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

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乂)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

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

里)马吧!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

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

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

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

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

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

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

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

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

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瞒人持汤沃灌,以

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

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

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课文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代表作品,这篇课文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感

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文章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习态度,用自己的切身体会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

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叮

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买

2、援疑质理援:提出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

4、俟其欣悦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热水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

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

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

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

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

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

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足

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

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

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

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

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

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

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

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

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

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等到他高兴了,就乂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

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

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

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

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

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

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

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

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25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恕己,曰奉壹。

课文分析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

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

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

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一、词语解释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氓,为屿,为崎垠:水中高地。屿:小岛。蛾: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怡然不动怡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一凄凉。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

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琼I、玉环相互

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

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

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

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

底的石面匕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

七星那样曲折,乂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

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

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

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问答题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5.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

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

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

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

感。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

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

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垠、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

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

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

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

恕己,一个叫奉壹。

26、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

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霭雨霏霏,速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涌歌互答,此乐何

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占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雒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课文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

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重

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从而成就了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全文一共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以及作记的缘由,其中有意识地

突出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部分一共三段,围绕“记”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

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作者先点出作记的主体“我”,从“我”的视角,描写亲身

所见的“岳阳楼之大观”,渲染出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接着用“然则”轻轻一转,引

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下边作者分两段,既写景又抒情,从阴晴两种

不同的天气引出人们的感受,表现出迁客骚人因物而悲或喜的心情。

第三部分,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议论,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中心,前边的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抒发这一政

治理想服务的。

一、词语解释

I)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越明年越:到了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缶IJ:规模。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

5)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

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

7)衔远山,吞长江衔:衔接。

8)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晖:日光。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10)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备:详尽

II)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露雨霏霏露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连月不开开:放晴。国:京城。

15)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去:离开。

16)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集:栖止。

⑺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

19)把酒临风把:持。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或异两者之为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嗟乎:唉。

26)不以物喜以:因为。心旷神怡怡:愉快。

二、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

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

上。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

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

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

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卜分悲伤的了。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登上这座

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

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

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

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三、问答题: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

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

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⑫、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⑬、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14)、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

⑮、《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⑯、“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

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

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

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