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3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3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3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3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3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理解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赏析散文生动形象、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并学习运用文章的艺术手法;3、体悟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一)作者简介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二)写作背景(三)文体常识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特点:形散神不散(三)文体常识创造社: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6月上旬,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型了“创造社丛书”,最初收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及郭沫若的所译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创造社前期,作家们的创作侧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主张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及所介绍的外国作品形成了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文学。创办刊物先后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音攻破:混沌、柘、槐、扫帚、蕊、椽、廿、蟋蟀、嘶、檩、仄、陀、譬、颓、鲈2、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3、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可以改成“北平的秋”吗?4、这篇散文的文眼句是什么?5、在描写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任务探究混混沌沌(

)潭柘寺(

槐树(

扫帚(

)落蕊(

)一椽破屋(

廿四桥(

蟋蟀(

)嘶叫(

房檩(

平平仄仄(

普陀寺(

)譬如(

)颓废(

鲈鱼(

)(一)读文正音dùnzhèhuáisàozhouruǐchuánniànxīshuàisīlǐnzètuópìtuílú(二)结构梳理第一部分(1-2)

写对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第二部分(3-12)小院秋晨(3)秋槐落蕊(4)秋蝉残声(5)秋雨(6-10)秋果(11)记叙赞美北国之秋(12)议论第三部分(13-14)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胸臆眷恋

忧郁

孤独

“故都”两字点明写作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三)解题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四)文眼表达特点:①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用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作用:概括全文主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下文。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五)写作顺序三、深入研读,仔细品味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品秋味

自由诵读课文3-11段,抓住主要景物,概括作者是通过哪些画面或场景来写故都的秋味的。秋院清晨图

自由品味,交流分享,这些画面是如何体现“清、净、悲凉”的特点的?秋院清晨图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颜色视觉、听觉物象组合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秋草品秋味清澈清闲“清”静对牵牛花的蓝朵静谧宁静“静”衰败萧索“悲凉”槐树落蕊图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意境,也流露了眷恋故都之秋的情怀。秋蝉残鸣图秋蝉残鸣图“静”◎“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嘶叫

[来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雨霖铃》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闲话秋凉图

秋雨话凉图“静”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清”“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悲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都市闲人”(这里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秋果奇景图

秋日胜果图“清”◎“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悲凉”◎“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描写角度观察角度远近高低(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正侧面结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现实之景与想象之景结合)描写手法点面结合(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写多为点)描写景物的常见角度和手法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定点观察(在某一固定点观察景物)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而变换)工笔描写(对事物进行雕刻的描写)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笔描摹事物)

文章所写秋景都是北方的秋,为什么在第2段和第13段要写南国之秋?南国之秋:慢、润、淡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明确: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探缘由

郁达夫喜欢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郁达夫为什么喜欢秋的“悲凉”?思考角度点拨(知人论世)

1.作家个人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3.作家审美追求探缘由郁达夫为什么喜欢秋的“悲凉”?①与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有关。当时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作者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②与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③与作者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④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文人的积习,所以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1、烘托2、对比3、排比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