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与补缺练习_第1页
高考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与补缺练习_第2页
高考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与补缺练习_第3页
高考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与补缺练习_第4页
高考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与补缺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与补缺练习考点:1.汪曾祺《戴车匠(节选)》——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浓厚的文化意味”2.《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能够印证再现论思想的论据3.方勇《六论“新子学”》与李华《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分析司马迁对孔老排序的看法4.王开岭《父与子(节选)》与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印证【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分析司马迁对孔老排序的看法2.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浓厚的文化意味”3.文本二说“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4.理论应用:评价观点——“再现论”与“表现论”【考点示例】一、汪曾祺《戴车匠(节选)》——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浓厚的文化意味”【考点解读】1.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2.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3.语言“诗化”特点与结构“散文化”特点4.理论应用:“浓厚的文化意味”——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戴车匠(节选)汪曾祺戴车匠年纪还不顶大,不过他有时也想想老,想得还很暧昧,不管惨切安和,总离着他还远,不迫切。他不是那种一步即跌入老境的人,他只是缓缓的,从容的与他的时光厮守。是的,他已经过了人生的峰顶。有那么一点的,颤栗着,心沉着,急促的呼吸着,张张望望,彷徨不安,不知觉中就越过了那一点。这一点并不突出,闪耀,戴车匠也许纪念着,也许忽略了。这就是所谓中年。吃过了早饭,看儿子夹了青布书包(他知道他的生书已经在油灯下读熟,为他欢喜),拿了零用钱,跳下台阶,转身走了,戴车匠还在条桌边坐了一会。天气很好。街上扫过不久,还极干净。店铺开了门的不少,也还有没有开的。这就都要一家一家的全打开的。也许有一家从此就开不了那几块排门了,不过这样的事究竟不多。巷口卖烧饼油条的摊子热闹过一阵,又开始第二阵热闹了。烧饼棰子敲得极有精神(棰子是从戴车匠家买去的),油条锅里涌着金色泡沫。风吹着丁家绵线店的大布招卷来卷去。在公安局当书办的徐先生埋着头走来,匆忙地向准备好点头的戴车匠点一个头,过去了。一个党部工友提一桶浆子在对面墙上贴标语。戴车匠笑,因为有一张贴倒了。正看到知道一定有的那一张,“中华民国万岁”,他那把短嘴南瓜形老紫砂壶已经送了出来,茶泡好了,这他就要开始工作了。把茶壶带过去,放在大小车床之间的一个小几上,小几连在车床上。坐到与车床连在一起的高凳上,戴车匠也就与车床连在一起,是一体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先试试,踹两下踏板,看牛皮带活不活;迎亮看一看旋刀,装上去,敲两下;拿起一块材料,估量一下,眼睛细一细,这就起手。旋刀割削着木料,发出轻快柔驯的细细声音,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木花吐出来,车床的铁轴无声而晶亮,滑滑润润的转动,牛皮带往来牵动,戴车匠的两脚一上一下。木花吐出来,旋刀服从他的意志,受他多年经验的指导,旋成圆球,旋成瓶颈状,旋成苗条的腰身,旋出一笔难以描画的弧线,一个悬胆,一个羊角弯,一个螺纹,一个杵脚,一个瓢状的,铲状的空槽,一个银锭元宝形,一个云头如意形……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额,戴车匠的背佝偻着,左眉低一点,右眉挑一点,嘴唇微微翕合,好像总在轻声吹着口哨。木花吐出来,挂一点在车床架子上,大部分从那个方洞里落下去,落在地板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木花吐出来,宛转的,绵缠的,谐协的,安定的,不慌不忙的吐出来,随着旋刀悦耳的吟唱……平常日子,下午,戴车匠常常要出去跑跑,车匠店就空在那儿。但是看上去一点都不虚乏,不散漫,不寂寞,不无主。仍旧是小,而充实。若是时间稍久,一切,店堂,车床,黄雀,洋老鼠,姻姻,伸进来的一片阳光,阳光中浮尘飞舞,物件,空间;隔壁侯银匠的棰子声音与戴车匠车床声音是不解因缘,现在银匠棰子敲在砧子上像绳索少了一股;门外的行人,和屋后补着一件衣服的他的女人,都在等待,等待他回来,等待把缺了一点什么似的变为完满。—戴车匠店的店身特别高,为了他的工作(第一木料就怕潮),又垫了极厚的地板,微仰着头看上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也许因为高,有点像个小戏台,所以有那种感觉吧。——自然不完全是。戴车匠所做的东西我们好多叫不出名字,不知道干什么用的。戴车匠做螺姊弓卖。我们看着他做,自己挑竹子,选麻线,交他一步一步做好,戴车匠自己在小几上蓝花大碗中拈一个螺姊吃了,螺壳套在“箭”上,很用力的样子(其实毫不用力),拉开,射出去,半天,听得落在瓦沟里(瓦沟扫屋每年都要扫下好些螺壳来),然后交给我们。——他自己儿子那一把弓特别大,有劲,射得远。戴车匠看着他儿子跟别人比射,细了眼睛,半晌,又没有什么意义的摇摇头。为什么要摇摇头呢?也许他想到儿子一天天大起来了么?也许。我离开故乡日久,戴车匠如果还在,也颇老了。我不知因何而觉得他儿子不会再继续父亲这一行业。车匠的手艺从此也许竟成了绝学,因为世界上好像已经无需那许多东西,有别种东西替代了。我相信你们之中有很多人根本就无从知道车匠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没有见过。或者戴车匠是最后的车匠了。那么他的儿子干什么呢﹖也许可以到铁工厂当一名练习生吧。他是不是像他的父亲呢,就不知道了。——很抱歉,我跟你说了这么些平淡而不免沉闷的琐屑事情,又无起伏波澜,又无熔裁结构,逶逶迤迤,没一个完。真是对不起得很。真没有法子,我们那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淡沉闷,无结构起伏的城,沉默的城;城里充满着戴车匠这样的人;如果那也算是活动,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活动。——唔,不尽然,当然,下回我们可以说一点别的,我想想看。(有删改)问题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叙述时间比较模糊,几乎没有具体明确的时间标志,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近乎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B.文章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工作时娴熟的动作和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C.文章写戴家车匠店,也提到了侯家银匠店,通过店与店,人与人的和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D.作者说“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表达了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与愤慨之情。答案D解析D.“惋惜与愤慨之情”不当,并无“愤慨”之情,应为“忧虑”。问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运用“踹”“看”“装”“敲”“拿”等动词描摹出了戴车匠“走到他的工作中去”的“可感动”的状态。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相较于第一人称,有着更为便捷的自由发挥的机会,也便于抒发感情,增强作品的抒情意味。C.小说第三段描写了戴车匠工作的动人情景。语言长短结合,多用短句,清爽利索,节制而富有弹性,显示了戴车匠对生活的热爱。D.小说对戴车匠的形象做了精心刻画,尤其是他对传统技艺的虔诚态度,作者对这一形象的塑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答案B解析B.“也便于抒发感情,增强作品的抒情意味”错。一般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感情。问题3这篇小说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结构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请在语言和结构中任选其一,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语言的“诗化”: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如文章第三自然段“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瓤”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表达了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叹;②运用排比、叠词的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如“滑滑润润”“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小说的语言音韵和谐,意味悠长;③笔触细腻,用抒情笔调叙事,如文章第三段语言具有抒情性,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审美效果。结构的散文化: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轻淡地描写了戴车匠生活中的平淡的小事,时间的悠缓、叙事的悠闲,给小说带来了散文般的审美效果;小说没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向读者展示小城的风物人情、原始平和宁静的生活,从而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形式的赞许与向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语言的“诗化”:文章第三自然段“木花吐出来,旋刀服从他的意志”“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瓤”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木花、旋刀当做人来写,将木花比作兰叶、带草、新韭、番瓜瓤,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表达了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叹,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滑滑润润”“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小说的语言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瓤”“宛转的,绵缠的,谐协的,安定的”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韵味,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无声而晶亮”“木花吐出来,旋刀服从他的意志,受他多年经验的指导,旋成圆球,旋成瓶颈状,旋成苗条的腰身,旋出一笔难以描画的弧线”“木花吐出来,宛转的,绵缠的,谐协的,安定的,不慌不忙的吐出来,随着旋刀悦耳的吟唱……”,第三段语言具有抒情性,笔触细腻,用抒情笔调叙事,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审美效果。结构的散文化:“吃过了早饭,看儿子夹了青布书包(他知道他的生书已经在油灯下读熟,为他欢喜),拿了零用钱,跳下台阶,转身走了,戴车匠还在条桌边坐了一会”“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先试试,踹两下踏板,看牛皮带活不活;迎亮看一看旋刀,装上去,敲两下;拿起一块材料,估量一下,眼睛细一细,这就起手”“戴车匠看着他儿子跟别人比射,细了眼睛,半晌,又没有什么意义的摇摇头。为什么要摇摇头呢?也许他想到儿子一天天大起来了么”,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轻淡地描写了戴车匠生活中的平淡的小事,时间的悠缓、叙事的悠闲,给小说带来了散文般的审美效果;“很抱歉,我跟你说了这么些平淡而不免沉闷的琐屑事情,又无起伏波澜,又无熔裁结构,逶逶迤迤,没一个完。真是对不起得很。真没有法子,我们那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淡沉闷,无结构起伏的城,沉默的城;城里充满着戴车匠这样的人;如果那也算是活动,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活动”,小说没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向读者展示小城的风物人情、原始平和宁静的生活,从而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形式的赞许与向往。问题4有人评价汪曾祺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请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小说塑造了自然朴实的传统匠人——戴车匠的形象,他从容优雅,体现了一种淡泊宁静、悠然知足的文化遗风。②小说通过生活在故乡小城的一个普通人,展示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原始意味的民间生活形态,人物生活环境古朴自然,生活状态闲适、恬淡,人与人和谐共处,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③戴车匠是传统手工艺者的代表,作者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的赞美钦佩之情,在他身上寄托着作者浓浓的文化情怀。④作者说“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表达了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与忧虑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戴车匠年纪还不顶大,不过他有时也想想老,想得还很暧昧,不管惨切安和,总离着他还远,不迫切。他不是那种一步即跌入老境的人,他只是缓缓的,从容的与他的时光厮守”“他那把短嘴南瓜形老紫砂壶已经送了出来,茶泡好了,这他就要开始工作了。把茶壶带过去,放在大小车床之间的一个小几上,小几连在车床上。坐到与车床连在一起的高凳上,戴车匠也就与车床连在一起,是一体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小说塑造了自然朴实的传统匠人——戴车匠的形象,他从容优雅,体现了一种淡泊宁静、悠然知足的文化遗风。“烧饼棰子敲得极有精神(棰子是从戴车匠家买去的),油条锅里涌着金色泡沫。风吹着丁家绵线店的大布招卷来卷去。在公安局当书办的徐先生埋着头走来,匆忙地向准备好点头的戴车匠点一个头,过去了”“我们那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淡沉闷,无结构起伏的城,沉默的城;城里充满着戴车匠这样的人”,小说通过生活在故乡小城的一个普通人,展示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原始意味的民间生活形态,人物生活环境古朴自然,生活状态闲适、恬淡,人与人和谐共处,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小说第三段描写了戴车匠工作的动人情景。语言长短结合,多用短句,清爽利索,节制而富有弹性。作者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对以戴车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和品德的赞美钦佩之情。戴车匠是传统手工艺者的代表,作者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的赞美钦佩之情,在他身上寄托着作者浓浓的文化情怀。“或者戴车匠是最后的车匠了”,随着戴家车店的消失,传统工艺逐渐消亡,传统生活方式也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忧虑之情,对四十年前故乡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二、《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能够印证再现论思想的论据【考点解读】1.词语的语境义2.根据原文内容推断3.能够印证再现论思想的论据4.概括内容——形式论5.理论应用:评价观点——“再现论”与“表现论”文本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①当你看完一本经典的名著,亦或者精彩跌宕的悬疑小说,你会不会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手中那本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亦或者我们可以用一种更规整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文学的意义指向何方?②法国哲学家欧盖尼·弗尔龙在他的著作《美学》中提出:所谓艺术,即心灵情感的表现。他的这一定义拉开了文学表现论的序幕。秉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把文学视为是一种心灵的外化,无论是戏剧的演绎,还是诗歌的咏叹,都不过是传递内心情感的外在媒介。从更高维度看,不单单是文学,包括绘画的线条、音乐的旋律,这些艺术形式也一同参与了“表现论”的构建:其所拥有的特殊艺术语言都是人内心抽象情感具现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符号。一般我们普遍认为,弗尔龙的这一定义是对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特点的有力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以瑰丽多彩的想象、善恶美丑的对立以及澎湃昂扬的情感为基础,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一实践供给了表现论的理论基础。③但是表现论无法克服由其定义内涵所引发的现实诘难:如若说文学作品以抒发心灵为最终旨归,那么它的形成应该往有利于作者现实生存的方向行进,可海明威、芥川龙之介乃至中国的海子都以自我生命了断的方式作为人生叙事的结束,不免令人对表现论之于心灵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生疑。可见仅仅抒发情感,并无助于对于现实的改善,尤其是基于一些由现实问题产生的文学作品。④与表现论相对应的是再现论。后者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再现生活,真实呈现某种生活原型或背景。早在古典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便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对于文学本体作用的较早阐释。而在文艺复兴后,欧洲的艺术家将这一思潮从“对生活的还原再现”进一步明确指向现实社会,并赋予其一定的政治职能。至此再现论实践创作可以进一步迈向批判现实主义,通过主动呈现和暴露社会的丑态现象,引导读者对现实境遇的关注,司汤达的《红与黑》,哈代的《苔丝》等一大批此类作品相继应运而生。⑤不过在诸多批评者看来,再现论的现实批评作用实质上是一种文学的越俎代庖。如果文学的作用主要聚焦在政治批判性,它如何与历史、政治等学科区分?它是否有必然超过这些学科之上的对现实指涉作用?还是说它文学的使命本应该植根于自身特有的形式上,坚守自己特有的艺术立场?这也就催生了形式论。⑥形式论者强调任何一种艺术在产生特定效果时,都必须恪守自己的立场:即首先遵守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绘画重视自己的画面构图,音乐强调自己的旋律变化,正如文学应该寻觅属于自身不易被替代的表现手法。在形式论的文学观中,过于强调自身心灵感受的表现论和妄图指导外部世界的再现论都是一种“不本分”行为,真正的文学应该努力展现独属于自身有区别性的美。显然王尔德和唯美主义思潮是这一观点的绝对拥趸。⑦从以上各类理论的阐释,我们不难看出三类观点的共同之处:都渴望通过强调文学作用的方向来定义文学本体价值。不过这一思路易于陷入功利主义的陷阱,仿佛文学是先有特定作用才运用而生的工具。我们不认为文学的目的性先于它的存在本身,恰恰相反,文学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的学科,所以它必然首先以人为核心。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种不矛盾于以上思潮但又可以包含它们的更完满解释是:文学的产生只是在解释人的存在,展现人的生命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显现论。文学并不是一个好为人师的老先生非要揪着读者的耳朵听他唠叨,并且勒令你第二天还要复述他的话,他应该是一个阅尽沧桑的说书人,在讲完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生命状态后便转身离去,只留下听故事的人驻足叹息,感受到心中升起一股悲悯——这份悲悯来自渺小个体的人对宏大世界的无力。这或许是文学真正承载的属于人的渴望。问题1第⑤加点字“越俎代庖”在文中具体是指答案再现论的现实批评作用超出自己的范畴而去处理历史、政治等学科范畴的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写出“越俎代庖”在文中具体含义,即词语的语境义。“越俎代庖”的本义是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原文第五段“不过在诸多批评者看来,再现论的现实批评作用实质上是一种文学的越俎代庖。如果文学的作用主要聚焦在政治批判性,它如何与历史、政治等学科区分?它是否有必然超过这些学科之上的对现实指涉作用?”据此看出,“越俎代庖”的语境义是指再现论的现实批评作用超出自己的范畴而去处理历史、政治等学科范畴的事情。问题2以下选项可以根据原文内容推断出的一项是(

)A.由于表现论的文学思潮,欧洲文坛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B.《红与黑》等作品是基于再现论文学观的进一步发展。C.海明威等人的文学作品抒发对生命的绝望,导致作者的自尽。D.显现论主张解释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与其它三种主张完全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由于表现论的文学思潮,欧洲文坛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错。原文第二段“一般我们普遍认为,弗尔龙的这一定义是对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特点的有力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以瑰丽多彩的想象、善恶美丑的对立以及澎湃昂扬的情感为基础,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一实践供给了表现论的理论基础”,据此看出原文是说弗尔龙的定义对欧洲文坛的浪漫主义文学特点进行了概括,并供给了表现论的理论基础,不能推理出表现论使欧洲文坛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B.由原文可推断出结论。原文“而在文艺复兴后,欧洲的艺术家将这一思潮从‘对生活的还原再现’进一步明确指向现实社会,并赋予其一定的政治职能。至此再现论实践创作可以进一步迈向批判现实主义,通过主动呈现和暴露社会的丑态现象,引导读者对现实境遇的关注,司汤达的《红与黑》,哈代的《苔丝》等一大批此类作品相继应运而生”,据此看出再现论实践创作可以进一步迈向批判现实主义。C.“海明威等人的文学作品抒发对生命的绝望,导致作者的自尽”错。原文第三段“但是表现论无法克服由其定义内涵所引发的现实诘难:如若说文学作品以抒发心灵为最终旨归,那么它的形成应该往有利于作者现实生存的方向行进,可海明威、芥川龙之介乃至中国的海子都以自我生命了断的方式作为人生叙事的结束,不免令人对表现论之于心灵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生疑。可见仅仅抒发情感,并无助于对于现实的改善,尤其是基于一些由现实问题产生的文学作品”,据此看出原文并未说海明威等人的文学作品抒发对生命的绝望,是说对表现论之于心灵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生疑,无助于对于现实的改善。D.“显现论……,与其它三种主张完全不同”错。原文第三段“我们不难看出三类观点的共同之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种不矛盾于以上思潮但又可以包含它们的更完满解释是:文学的产生只是在解释人的存在,展现人的生命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显现论”,据此看出,显现论与其它三种主张并不是完全不同。故选B。问题3以下能够印证再现论思想的一项是(

)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诗言志,歌永言C.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D.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再现论者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再现生活,真实呈现某种生活原型或背景。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要反映社会生活,还要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时”与“事”实际上指的是国家和人民,强调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据此看出能体现文学的本质是再现生活。

B.“诗言志,歌永言”,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怀抱,歌是用来舒缓咏唱的语言。强调诗歌表达人的思想愿望,表现人的意志。

C.“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意思是文学创作要依凭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性情,不受任何格式、套路的限制。强调抒情不受形式的束缚影响。

D.“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思是此形象之外的形象、此景观之外的景观、此味道之外味道。这是古代文人对诗文鉴赏的一种方式,希望跳出诗文的表面,品味出更高更多的意境与知识,比如美学、哲学、禅学、人生、情感等。故选A。问题4以下对形式论概括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为人生而艺术 B.为快乐而艺术 C.为生活而艺术 D.为艺术而艺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关于形式论的看法,“形式论者强调任何一种艺术在产生特定效果时,都必须恪守自己的立场:即首先遵守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绘画重视自己的画面构图,音乐强调自己的旋律变化,正如文学应该寻觅属于自身不易被替代的表现手法。在形式论的文学观中,……真正的文学应该努力展现独属于自身有区别性的美”,据此看出“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的形式。故选D。问题5关于《窦娥冤》的文学作用属于哪一类,小明认为属于“再现论”,而小红则认为是“表现论”。假如你是小明(或者小红),请站在自己的立场与另一人对话,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评析。答案小明:我认为属于“再现论”。文学的本质是再现生活,真实呈现某种生活原型或背景。“表现论”把文学视为传递内心情感的外在媒介。《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官僚权贵对平民百姓的不公和虐待。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因此我觉得《窦娥冤》更多的是反映封建社会的现实,应属于“再现论”。小红:我认为属于“表现论”。文学是传递内心情感的外在媒介。而“再现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再现生活,真实呈现某种生活原型或背景。《窦娥冤》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作者把现实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强有力地突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因此我觉得《窦娥冤》更多的是反映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应属于“表现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再现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再现生活,真实呈现某种生活原型或背景。“表现论”认为艺术即心灵情感的表现,把文学视为是一种心灵的外化,是传递内心情感的外在媒介。关于《窦娥冤》的文学作用属于哪一类,小明认为属于“再现论”,而小红则认为是“表现论”。小明:我认为属于“再现论”。文中“再现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再现生活,真实呈现某种生活原型或背景。“表现论”认为艺术即心灵情感的表现,把文学视为是一种心灵的外化,是传递内心情感的外在媒介。《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官僚权贵对平民百姓的不公和虐待。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在现代中国,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和对人权的呼吁,都与《窦娥冤》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觉得《窦娥冤》更多的是反映封建社会的现实,应属于“再现论”。小红:我认为属于“表现论”。文中“表现论”认为艺术即心灵情感的表现,把文学视为是一种心灵的外化,是传递内心情感的外在媒介。而“再现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再现生活,真实呈现某种生活原型或背景。《窦娥冤》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作者把现实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强有力地突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因此我觉得《窦娥冤》更多的是反映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应属于“表现论”。【考题对接】一、方勇《六论“新子学”》与李华《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分析司马迁对孔老排序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子学”追求对先秦子学学术图景形成新的理解。旧的认识受《汉书·艺文志》“道统”叙事的影响,常特意将儒家尤其是孔子立于先秦学术的核心位置,民国以来的学者对此虽有所反思,但大部分人还是不自觉地沿袭该习惯,这具体反映在现代一些学者关于诸子学发展的历史描述中。比如,书籍目录多把孔子放在首位,似乎是以此标志子学的开启,然后为了脉络的连贯,继之以反儒的墨子和之后卫道的孟子,而年辈比他们都长的老子则被放在后面,与庄子组成一个单元,似乎他在诸子学发展上只代表一条副线。显然,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史中的独特位置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当然,这种将老子边缘化的做法可能是基于对老子年代的怀疑。但综合郭店简《老子》等出土文献和当前学界的主流判断,我们还是基本认同《史记》中的记载,认为老子就是孔子问礼的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传世的《道德经》与老子所作之书会有文本的差异,但是主体是一个。而从根本上来看,这种忽视老子的现象其实是文化惯性使然。在独尊儒术的传统下,人们排列典籍已经习惯将儒家尤其是孔子放在优先位置,从最早的《汉书·艺文志》到现代的《四部备要》,其中关于子书的排列无不循此原则。而在文化史上,也逐渐积淀成了“孔老”合称的说法,其蕴含的其实也是一种先“孔”后“老”的偏见。但是,按年辈来讲,老应在孔前,这才符合客观历史,那么上述说法中以孔为先显然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其价值立场简单来说便是道为儒辅、子为经辅。而在当下,“孔老”应该摆脱这一陈旧内涵,变成平等化、一体化的“孔老”,并以此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在诸子学发展史中,老子与孔子应得到一视同仁的看待,老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价值必须被正视。首先,老子所传《道德经》是最早的“私家著述”(此就思想性意义上的著述而言,兵法、史传不在此列),而这种思想性的私家著述正是子学的核心特质,相比于“述而不作”的孔子,老子更能标志子学的开端。其次,“周文重建”是诸子时代的思想争论焦点,其根本问题在于文明重建的依据与路向之争,而老子最早对周文展开反思,这可以说是为诸子时代的论战拉开了序幕。最后,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浑融博大的概念,其对于世界本原的独特理解与建构,为理解、包容百家间的争议提供了一个视角,庄子能超脱各家之争、司马谈能发现各家“殊途”之“同归”、《淮南子》能融汇诸派立场,正因为他们都选择了“道”的视角。可以说,老子为学派间的融通开辟了空间,为思想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他在子学开端时便给予学铺展了宏大的格局。综合以上方面,在诸子学领域,我们有必要改变孔先老后、孔主老辅的旧认识,应充分认识到孔老齐等的地位。甚至参考“周孔”的说法,亦可谓之“老孔”——在礼乐文化上,孔子承袭周公事业,故周先孔后,而子学发展史中,在孔子开展私学之前便已有老子体道乃至撰述,两者同样是前后相承,故亦可有老先孔后的排序。(摘编自方勇《六论“新子学”》)材料二:从春秋战国到独尊儒术之前,是中华文化发展变迁的关键时期。其间所取得的思想突破,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学术与思想的发端和发展,更在代代传习中逐渐内化于中华文化传统与国民气质,而孔子正是这一时代的开启者和重要参与者。与其他诸子不同,对孔子的推崇从子学时代之初就已然开始了。这背后的原因,正是传统中国对孔子文化地位的一致认可。以上的一切又与孔子作为子学时代开创者的身份密不可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点”,孔子又是链接起三代智慧与一统背景要求下的学术文化的重要一环,成为秦汉一统局面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力量。与孔子不同,早期有关老子的记载存在诸多可疑,老子的早期形象是模糊不清的。有关老子的早期文化记忆的阙如,使得我们无法对当时的孔老地位作出直接判断,而对子学时代孔子与老子地位的判定,或可以从彼时的儒道关系、孔老次序等记载中窥见一斑。通观整个子学时代,儒墨并提、儒先道后的情况最为普遍。早期孔老并称的问题,目前可见的最早且最直接的记载是枚乘在《七发》中有“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一句。其中明确把孔子置于老子之前,鉴于《七发》创作于独尊儒术之前,可见,当时孔先老后的地位已然形成。孔老并称、平置孔老的情况并未出现在子学时代,而恰恰是出现在了独尊儒术之后,人们对老子的认可又往往与儒学的发展相表里。汉唐之间,老子不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孔老并列的情况也愈加频繁。东汉时期,孔子和老子形象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化,道教的初期形态五斗米道也在此时出现。此后魏晋玄学的出现,更是儒道碰撞融合的产物。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判断问题放在两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变迁的大背景下予以历时性关注,可以发现,虽然孔子和老子的地位之尊均是文化重构和文化记忆重塑的结果,但孔老地位的逐渐平等却并非出现在子学时代,孔先老后才是子学时代孔老关系的真正面貌。此外,老子的地位升降往往与孔子地位的变迁如影随行,这也说明了孔老思想存在高度互补性。(摘编自李华《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旧子学将孔子的地位放得过高,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是新子学当下的首要任务。B.方勇认为“孔老”的排列顺序不符合客观历史,这种排序影响了后世学者的价值判断。C.《七发》最早明确提出了“孔老”一词,它的创作时间能够佐证孔先老后的形成年代。D.随着五斗米道和魏晋玄学的发展,东汉时期孔子和老子的形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目录的编排体现了学者对诸子学发展的态度和看法,研究者们要关注书籍的目录顺序。B.如果没有老子为诸子学派间的融通提供的空间,庄子、司马谈等人可能难以有通透的见解。C.探究孔老的排名问题要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只探究子学时代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偏颇的。D.学者们对孔老排名先后的问题争论不休,反映出历史上统治者在治国理念选择上的灵活性。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昔仲尼资大圣之才,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三国)曹丕B.经纬天地之谓文,戡定祸乱之谓武。自古不兼斯二者而称圣人,未之有也。孔子所以祀于学者,礼有先圣先师故也。—一(宋)司马光C.自古功业,惟孔孟最大且久。时雍风动,今日百姓也没受用处,赖孔孟与之发挥,而尧、舜之业至今在。——(明)吕坤D.孔子身后,异说蜂起,百家争鸣。有尊孔,有反孔。然而反孔的各派思想,终于不可大,不可久。——钱穆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下面是《史记》的部分目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司马迁对孔老排序的看法。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卷六十

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一、方勇《六论“新子学”》与李华《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是新子学当下的首要任务”错误。原文说“而在当下,‘孔老’应该摆脱这一陈旧内涵,变成平等化、一体化的‘孔老’,并以此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并没有说“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是新子学当下的首要任务”,选项无中生有。C.“《七发》最早明确提出了‘孔老’一词”错误。从原文“早期孔老并称的问题,目前可见的最早且最直接的记载是枚乘在《七发》中”来看,提出了“孔老”一词,“目前可见的最早且最直接的记载”的是《七发》,但不能说“最早明确提出”,选项略去限制词“目前可见”。D.“随着五斗米道和魏晋玄学的发展,东汉时期孔子和老子的形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化”错误。从原文“东汉时期,孔子和老子形象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化,道教的初期形态五斗米道也在此时出现”来看,二者并没有必然关系。故选B。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反映出历史上统治者在治国理念选择上的灵活性”错误。学者们对孔老排名先后的问题争论不休,应是反映了儒道的文化地位。故选D。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的关系。D.“有反孔”错误。材料二没有反孔的观点。故选D。4.①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解决方案的递进式结构展开;②首先,通过分析历史提出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史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状;③然后,从老子生活年代存疑与文化惯性两个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应构建平等化、一体化“孔老”关系的观点;④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老子在子学发展史中的贡献,强调应平等看待孔老或者老先孔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由“旧的认识受《汉书·艺文志》‘道统’叙事的影响,常特意将儒家尤其是孔子立于先秦学术的核心位置,民国以来的学者对此虽有所反思,但大部分人还是不自觉地沿袭该习惯,这具体反映在现代一些学者关于诸子学发展的历史描述中……显然,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史中的独特位置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可知,通过分析历史提出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史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状;第二、三段,由“当然,这种将老子边缘化的做法可能是基于对老子年代的怀疑”“而从根本上来看,这种忽视老子的现象其实是文化惯性使然”可知,从老子生活年代存疑与文化惯性两个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应构建平等化、一体化“孔老”关系的观点;第四段,由“综合以上方面,在诸子学领域,我们有必要改变孔先老后、孔主老辅的旧认识,应充分认识到孔老齐等的地位。甚至参考‘周孔’的说法,亦可谓之‘老孔’——在礼乐文化上,孔子承袭周公事业,故周先孔后,而子学发展史中,在孔子开展私学之前便已有老子体道乃至撰述,两者同样是前后相承,故亦可有老先孔后的排序”可知,,从三个方面分析老子在子学发展史中的贡献,强调应平等看待孔老或者老先孔后。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解决方案的递进式结构展开。5.①《史记》将孔子列于世家;而将老子列入列传,并且与法家的韩非子合成一传。世家记载的是王侯将相及重要人物,而列传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名人传记,世家的地位高于列传。②该目录反映出司马迁对孔子地位的尊崇,他认为孔子在历史上的成就与贡献高于老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可知,《史记》将孔子列于世家;而将老子列入列传,并且与法家的韩非子合成一传。世家记载的是王侯将相及重要人物,而列传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名人传记,世家的地位高于列传。司马迁把孔子列于世家,把老子列入列传并且与法家的韩非子合成一传,可见该目录反映出司马迁对孔子地位的尊崇,他认为孔子在历史上的成就与贡献高于老子。二、王开岭《父与子(节选)》与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印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父与子(节选)王开岭①有一条街,父亲总不让儿子挨近,总要找个理由,悄悄绕开。原来,这条街窝藏着全城的狗肉馆,一年到头,街边放满了栅笼,一只只憔悴的狗趴在里面,充当活物招牌。那条街上有股怪味,是恐惧的味道,是动物临终的味道,是血蒸发的味道,是告别身体的鲜毛皮在风里抽泣的味道……②这是个高尚的父亲。③他怕孩子吸入不良空气,他怕孩子的眼睛受伤,他怕幼小的心灵侵入毒素。他最怕的是,孩子在慢慢适应后变得坦然,在一次次惊愕和无能为力后变得麻木,最终,变成那些路人中的一个。④我不知道,这对童话般的父子,在东躲西藏的世间能躲多久,在绕来绕去的路上能走多远。但他们的存在,如金子般贵重。他们改变了人群的成分,重新编辑了我对人间的印象。⑤我想起一个高山上的习俗:一个猎人,在和野兽搏斗后,要用泉水和树叶洗净脸再回家,以免眼里有未散尽的凶煞,附体在婴儿身上。孩子断奶前,猎人不能捕杀哺乳期的动物,不能带沾血腥的兽皮回家,否则,孩子长大会成为歹人。⑥这是个美丽的迷信。大凡迷信,都有这种特点:后果不成立,但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⑦深夜,我欲搭一段美好时光入眠时,常把丰子恺的书搁在枕边。读漫画《趁爸爸不在》《瞻瞻的脚踏车》《爸爸回来了》《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总忍不住笑出声,头重脚轻的小人儿,如雀、如花、如蜜饯,芬芳的童音、玻璃球似的吵闹、向日葵般的手臂……被他们簇拥着,几乎忘了那个时代的愁苦与险恶。在丰子恺眼里,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⑧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⑨人生美学和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并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是美的成年人。⑩一个国家,若能从孩子对家长的使唤中发现公民的权利,从父母对骨肉的垂怜中认证自己的义务,从他们的彼此互爱中找到国与民的逻辑,从他们的亲热和信赖中反省自己的冷漠与隔膜……若将一个家庭放大无数倍,若天下之人是由一群群“丰子恺”和其“孩子们”连缀而成……那么,一个健美的时代莅临了,“国家”就有了“家国”的基因和属性,该生存共同体的气质和细节变了,道德、风尚也就变了,变得简明、温美、清纯、风和日丽。⑪看一个民族的生活美学,看一个时代的精神雅量,有个重要线索:要看它缔造和收纳了多少童话,看它的世俗文化和游戏规则是否激励、佑护童话人生,是否滋养童话发展,是否欣赏有儿童人格的成年人。表面上,童话是大人备给小儿的礼物,而更深层的真相是:童话乃成人对儿童的审美作业,反映了“大”对“小”的鉴赏力,本质上是“小”对“大”的馈赠。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群也定是险恶、龌龊、粗戾的。⑫儿童稀少,人堆里即缺少氧气和光线。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降临。⑬由于新闻职业,我每天要浏览大量媒体和网络信息,有一点是我担忧的:美和干净的事物太少,专心生活和认真说话者太少,能让孩子消费的东西太少,“热爱生活”的依据太少……我知道,这并非全部事实,而是兴趣和注意力所致,我们被自己的对立面绑架了。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我们丧失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⑭那天,我在微博上说:“中国是个麻团型社会,让人纠结的事太多,‘忧愤’近乎日常表情。但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时存在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对两者的消费应同样旺盛和隆重,甚至,随心灵艺术和生活主题的复位,后者应该居上。”⑮当代中国有种精神危机:由于粗鄙和丑陋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劫持,我们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这其实很危险,让生活有荒废的可能。我们从不乏思想的榜样,但鲜有生活的榜样,纯真意义上的生活,摆脱羁绊和干扰的生活,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生活。我们缺少生活的专业户。⑯如此背景下,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除了绝版的“动物世界”,除了文学史上那些经典童话,我们还有能力讲一个美好的故事吗?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⑰想起了埃·奥·卜劳恩,这位德国人虽然身在最黑冷的年代并被其吞噬,却献出了温暖的《父与子》。巧得很,《父与子》最早的中译本,序言作者正是丰子恺。他们的精神相遇了,这是神奇的缘分,这是两个伟大父亲的会师。文本二: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纹。题材之丰浩、细节之精准、纹理之细密、精神发现之独特、关怀视野之阔大、言说的锐度和思路的延展性……盖超乎我的想象。王开岭的文本显然属于一种手工,属于一种慢活。这使他的笔调又多了一种罕见的诚实和耐性。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准,他还唯美。如果用形象表达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的浪漫。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生动了他的体悟和才华。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王开岭使你很难重复他,你可以重复其材料,搬运其观点,但你无法模仿其纹理和气质。他不仅贡献了思想,还贡献了思想的最好的形式。(节选自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不让儿子挨近狗肉馆给“我”的心灵带来了震撼,文本一第④段中用“童话般”一词说明了父亲此举的珍贵,“东躲西藏”则暗示了世界的黑暗。B.“我”从这对童话般的父子联想到高山上的习俗,衔接自然,一方面表现了“我”对迷信的批判,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父爱的深沉和温暖。C.童话与成人精神体系之间是有辩证关系的,童话表面上是成人送给儿童的礼物,本质上却是在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批判实用、功利的成人世界。D.文本一用丰子恺的漫画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也用卜劳恩这个榜样父亲激励天下的父亲,要保护孩子童话般的纯真;二者跨越时空界限,丰富了文章内容。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散文,由日常故事引入,阐述了对于呵护儿童、涵养童心重要意义的深刻思考;文章结合现实情景,既意旨明确,又深入浅出。B.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议论、抒情:叙述展现情景,议论阐明观点,抒情增强感染力。叙述简明,褒贬分明,情真意切;笔法多变,意蕴丰富。C.文本一第⑫段将“儿童”比作“氧气”“光线”,比喻新奇。“氧气”给人生命活力,“光线”让人满怀光明、希望,其强调了“儿童”之于人类社会不可取代的价值。D.文本一使用设问,“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以犀利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质疑与忧思,体现出作者强烈的责任感。3.文本一在写“父与子”的关系时,多次提到丰子恺这一人物形象,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文本二说“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简要分析。二、王开岭《父与子(节选)》与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一方面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