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联大的力量〔上篇西南联大:一所消逝66年的大学记者强这是一所已经解体消逝了66年的大学,但她始终存于很多人的心中——一部分人是曾在这所大学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日子,如今垂垂老矣,却念念不忘;另一部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所由清华大学、大学、南开大学"联合"起来,因抗战被迫迁至"西南"的大学,空前绝后。在持续8年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在这里传承中华文化,在泥墙陋室里保持知识明灯不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时,介石邀请了众多知名人士在庐山举行国是谈话会。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国立大学校长梦麟、私立南开大学校长伯苓都在庐山开会。事变的消息传开,几位校长都接到了学校发来的加急电报,要求他们迅速回校应变。平津告急,学校危在旦夕。10天后,梅贻琦致电清华教务长光旦,"今早重要会议,当局表示坚决,并已有布置",国民政府决定将三校迁往组成国立临时大学。当年年底,陷落。临时大学被迫再迁。但是有600多学生退学参战或转学、回家乡,还有820名学生表示愿意前往。第二年4月,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至1946年7月。南迁蓬乱的头发,黑黢黢的皮肤,草鞋和裤腿上满是泥巴。没有人相信他们曾是衣冠楚楚的白面书生。
当时的中国,北大、清华和南开的迁移并不是特有现象。随着战火逐步蔓延到华北各地,北方和长江下游的一所所大学纷纷迁往陆。到1941年初,战前的114所大专院校中,已有77所迁移。临时大学的师生分为3路,于1938年2月起程,一路到,经乘船到越南,再到;一路到广西,再经越南到;还有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历时68天、行程1663.6公里,横跨3省到,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能加入旅行团徒步到的学生是经过挑选的,最终有244名体格健壮的男生被选中,11位教师参加了步行,其中有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教育学系教授黄钰生、生物学系教授继侗和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即便有省主席治中委派的中将黄师岳担任旅行团团长,这一路也充满了艰险:师生们在湘西遇到土匪,在穿过公开售卖鸦片的集市,夜晚要么是露宿,要么睡在曾经吊死过女人的屋子里……但一路走来又是有趣的。学生们在教授指导下,社会学系的调查农村状况,经济学系的采集当地生产生活资料。黄钰生听见老乡唱山歌就很兴奋,两个多月行程结束,他采集到2000多首民歌。而昆虫学家毛应斗一边走,一边用网子抓蝴蝶做标本。吴征镒则是采集树叶——他是植物学家。曾昭抡教授从不抄近路,宁愿绕行著名的二十四盘。联大教师、后来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征镒在《长征日记》中记载,曾先生走路一丝不苟,"每上下坡必沿公路走之字折,因此大约是全团走路最多的。"而每当步行结束,不管走得多累,曾昭抡都会写段日记。最独特的是学生查良铮,他带着一本英汉字典出发,每天记几页单词,然后就撕去那几页,到时,字典已化为乌有,单词都装进脑子里了。走累了,闻一多会用英语唱一曲风行一时的美国歌《胡安妮塔》和《桑塔·露西亚》。有的学生则热衷于打桥牌。他们匆匆赶完别人要花两倍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然后找一处地方打牌,等别人追上来都走远了,就赶紧撵上去,再跑到前面去打牌……终于走进的金马碧鸡坊时,当地人看到的是一群年轻的小伙子,蓬乱的头发,黑黢黢的皮肤,草鞋和裤腿上满是泥巴。没有人相信他们曾是衣冠楚楚的白面书生。
跑警报警报一响,师生一起跑出去,敌机飞到头上,大家一起趴下,过后学生抬头一看,哦,原来是某某老师啊,相视一笑,拍拍土,又回去上课了。在的日子并不太平。社会学教授费孝通后来在一篇名为《疏散》的文章中说,跑警报成了日常的课程。"经验丰富之后,很能从容应付。"战火的不断蔓延,使得警报几乎天天有。年轻的费教授就把翻译《人文类型》当做早课。"因为翻译不需要有系统的思索,断续随意,很适合警报频繁时期的工作。"大家慢慢摸索出早上十点多最有可能来警报,费孝通想,一跑就得三四个钟头,要下午一两点才能回来,于是一吃过早饭,他就让"太太煮饭,警报来时,饭也快熟了,闷在锅里,跑警报回来一热就可以吃了。"一路上遇到跑警报的,多是联大的熟人,跑警报于是就成了朋友们聚谈的机会。"警报帮助了不少情侣,有警报的日子天气也必然是特别晴朗的,深秋和初冬的太阳是别外的可爱,风也温暖。在这种气候里,谁不愿意在郊外走走。"1940年9月的一天,日军轰炸联大,费孝通踏着砖堆找到屋子,"整整齐齐一个院子,现在成了一座破庙,全都压在一寸多厚的灰尘下。我房里的窗,玻璃全碎了,刷去桌上的灰,一叠稿子还好好的,所损失的只是一个热水瓶。""到厨房里端出一锅饭菜,饭上也有一层灰,把灰夹走,还是雪白的一锅饭,我们就在院子里坐下来,吃了这顿饭。"联大的师生们都经历了战火洗礼。经济学家岱回忆说,警报一响,师生一起跑出去,敌机飞到头上,大家一起趴下,过后学生抬头一看,哦,原来是某某老师啊,相视一笑,拍拍土,又回去上课了。早年在清华读书时因为踢足球意外失去一条腿的光旦教授,拄着拐杖跑警报,一边跑一边自嘲说,看,我跑警报不比你们慢吧。那些远去的大师有人说联大的学生都是天才,这不见得,他们还是一般的学生,一般人在某种条件下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主要是联大的学风使他们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8月下旬,。记者探访位于师大学校的西南联大旧址,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藏有大量文献实物的纪念馆记载,联大当时有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最多时拥有近3000名学生,是战时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不只是学生众多——更多的是那些大名鼎鼎的教授。友兰说,我们遭遇了与南宋同样的命运,被异族驱逐到南方,但我们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哲人、学者,济济一堂。这是联大教授的学术丰产期。还在临时大学时,汤用彤就完成了《中国佛教史》第一卷,金岳霖的《问道》也问世了,友兰著名的"新六书"之一《新理学》也杀青。而有名的也不仅是教授们——联大的通才教育将课程设置口径放宽,让学生自由选择。文法学院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数理化概论,每课都由两三位教授同时开课。有一年,闻一多、游国恩和罗庸各自讲授《楚辞》,学生旁听,激发独立思考。寅恪有次讲隋唐史,第一堂课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联大教授很少有人年复一年照本宣科,以开创闻名。于是,学生们像追星似的去听优生学家光旦的社会学讲座,红学大家文典关于红楼梦的专题,钱穆的中国通史即便是在早晨六点到七点开课,仍然很受欢迎。其实,选修钱穆中国通史的不过数十人,旁听者多达数百人,站着听课是常事。想想都使人兴奋:闻一多讲《诗经》,许维遹讲《左传》,文典讲《庄子》,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老师各展所长,学生大饱耳福。商学系教授岱后来评价说,有人说联大的学生都是天才,这不见得,他们还是一般的学生,一般人在某种条件下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主要是联大的学风使他们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自由的学风并不意味着散漫。由西南联大校友会1996年编辑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1937年至1946年,共有8000名学生通过了联大的入学考试,最终联大学籍毕业的本科生近2500名、专科生约200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籍的本科生1280名、研究生74名——总计毕业约4000名,既是当时中国毕业生最多的高校,又可见其严格。被迫的最佳选择因为有了联大,使得战争未能打破文化传统,教育得以延续,使学生能够在虽然艰苦但精神仍存的环境里从事学业。
1994年《读书》第12期刊载了学者泳的《西南联大的启示》。较之于此前有些文章只限于对联大历史的追忆,泳认为,联大的成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应将其视为知识分子群体合作的典。从历史表象上看,三校南迁,设立西南联大,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但随着1937年抗战的全面爆发,三校南迁对当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来说,也是唯一的最佳选择。因为有了联大,使得战争未能打破文化传统,教育得以延续,使学生能够在虽然艰苦但精神仍存的环境里从事学业。这种联合确是被迫的选择,但也体现了某种优势。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于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复员北返,至当年7月31日宣告结束。为感人民的支持,联大将师学院留在,改称国立师学院,1984年,更名为师大学。1946年5月,梅贻琦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中最后一句感慨道"本校之存在……与抗战相始终,而实将与国同休,永垂无极也。"〔本文写作参考《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联大教授》、《联大八年》、《中国的大学》等书"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但是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阐释了他的另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西南联大,可谓大师云集。
在当年极度艰苦的环境中,大师们坚持学术研究。1943年3月,英国科技史专家约瑟访问联大后称赞说,中国科学工作者在边远地区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勇气。西南联大的力量[下篇]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记者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其实联大还有一幅解释校训的对联:"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已经消逝66年了,西南联合大学还被人们念念不忘。"联大人"的性情、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性魅力。而联大,这所不普通的大学,就是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化身。1946年1月29日,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闻一多,为研究生王瑶毕业的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和光旦——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谨将有关事项开于后,即乞核定。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至纫公谊,敬颂,道安。闻一多上卅五,一,廿九这封几十年前的短笺,让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泳如今感慨万端。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封日常的工作信函,但泳认为,其实它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而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梅贻琦接到这封公函,连同名字、日期,只批示了几个字:"照办琦一,卅"。泳说,教授前一天写信,校长第二天就批了,可以想见教授的地位。联大的合作与宽容伯苓:"我的表,你带〔戴着。"梦麟:"不管者所以管也。"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梅贻琦的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在《中国的大学》一书中这样定义什么是大学:"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梅贻琦曾是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伯苓的得意门生。到了三校联合成了联大时,南开大学校长伯苓对北大校长梦麟说,"我的表,你带〔戴着。"这是俗语"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而梦麟则对清华校长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月涵先生多负责"。身为联大三位常委之一的梦麟后来还说过,"孟真〔傅斯年的字责我不管联大事,我说,不管者所以管也。"其实梦麟深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他对友人说过,"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痛的事。而在战乱的年代,与两所不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于难上加难。"而主要负责联大日常事务的梅贻琦,看上去似乎是无为而治。校园里流传着不知是谁做的打油诗,模仿梅贻琦说话的语气:"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梅贻琦事无巨细,一丝不苟。而他在每一个踟蹰斟酌之后,处事都很坚定。中文系教授朱自清评价说,有人也许惊奇,为什么梅先生在种种事件上总不表示他的主见,却只听大家的。这的确可惊奇。但是可惊奇而且可敬佩的是他那"吾从众"的态度和涵养。梅贻琦并非没有主见,宽容是为了三校合作。当年谈及联大的精神传统时,梅贻琦说,这传统就是大学的自由,清华的和南开的活泼。貌似无为而治,实则是为了保持大学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育才先育人"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今,师大学校园的一角被设立为西南联大纪念馆,草坪里竖着梅、、的雕像和几块石碑,刻着他们的名言。其中一块是伯苓说的"育才先育人"。梅贻琦对育才的述就更为清晰些:"吾们在今日讲学问,如果完全离开人民社会的问题,实在太空泛了。在中国今日状况之下,除安心读书外,还要时时注意到国家的危难。""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人,在于教授的言传身教。泳研究发现,联大三位常委,伯苓生于1876年,梦麟1886年,梅贻琦1889年,大致比南开、北大、清华初创的时间早15年左右,这决定了他们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是中国传统的〔分别是上洋工学、南开学堂、北洋水师学堂,而大学教育则是现代的〔留学国家分别是美国、美国和考察日本教育。而联大的教授也大多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前受过完整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年长的大约50岁,也有像钱钟书、华罗庚、省身这样刚刚学成归来的少壮教授,年龄不过30岁。可以说,抗战前中国第一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者主要都集中在西南联大。这些教授的共同特点是,虽然他们多数有留学欧美的经历,但在伦理道德层面却明显留有儒家文化的色彩,可以说在专业和政治意识上倾向西方,而在生活的层面上还是中国化的。这个特征使他们成为当时的道德楷模和精神领袖。泳认为,在国家面临危亡的历史时刻,这些为人师表的教授身上表现出的精神,实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这些教授骨子里是有真精神的。"他举例说,当年抗战即将胜利时,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申府先生曾夸赞说,"这几年来,国人中表现的比较规矩、公正,最能感觉、关怀国家,忍受的苦难也比较多,不失为固穷的君子的,就是若干大学教授。""这一切我以为应当归功于上世纪那一代传统的读书人,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在封闭环境中完成的,但他们又是能开眼看世界的中国读书人。"泳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做人比做学问重要。年近92岁的联大校友良驷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说,"做学问和做人都是一辈子的事,有的人学问好,却干坏事,没学好怎么做人嘛!"做人,这是联大人念念不忘的根本。一所"谁也不怕谁"的大学"在西南联大,教授的权力之大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对于来自上边的命令,如果感觉不合理,要么据理力争,要么就公开抗议。"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联大研究热逐渐兴起。当人们怀着浓厚兴趣追问这所已经消逝多年的大学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大学时,发现当年的大一新生心田这样说过:"你想知道什么是联大吗?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一进去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师大学教授、西南联大研究者立德写过一本名为《西南联大的斯芬克斯之谜》的书,试图揭开联大的诸多"谜团"。立德认为,联大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她就是大学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衙门"。这种说法来自联大教授文典,他的名言"大学不是衙门"。北大先贤蔡元培更是反对把大学办成衙门式的,他说,"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而大学独立是现代大学的特征。泳研究发现,以清华大学为例,1925年在留美预备学校里设立大学部,1928年正式建立,到1937年已成世界知名大学。"最重要的成功原因是她在开始时能吸取现代大学的精华,就是大学独立和教授治校,这是现代大学的命脉,切断了这个命脉,大学的一切就都要变形。"泳翻阅联大史料得出结论,"当年国民党也千方百计想在大学插足,但收效不大,因为那里的教授不买这个账。"泳说,当年大学里每做一件事,都要先考虑教授们的反应,看看能不能过了他们这一关,要是他们不同意,事情就做不成,特别是大事。因为大学不是行政机关,教授是这里的主人,大家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教授才有大学,大学是依赖教授而存在的。在大学里最不能得罪的人就是教授。尊重教授,是办好大学的第一要事。"在西南联大,教授的权力之大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对于来自上边的命令,如果感觉不合理,要么据理力争,要么就公开抗议。"1941年前后,国民党想加强对西南联大的控制,要求当时担任院长以上职务的教授都得参加国民党,时任法商学院院长序经听了就敢说,"如果一定要我参加国民党,我就不做这个院长。"后来也没人敢把他怎么样。那时大学教授可以自由流动,在校他们不必害怕校长,更不必害怕教育当局,不合适就走人,此处不留自有留处,整个心态是从容而平静的,因为教授都知道自己的价值,管教育的人也都知道是因为有了教授才有大学,而不是有了大学才有教授,这就是教授治校的传统。联大学生、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回忆当年的那段时光是"谁也不怕谁的日子"。他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年资和地位,可以说谁也不怕谁。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直言指出教师的错误,而教师因此对学生更欣赏,做人和做学问的风气都是好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的精神"对于大学,国家社会要持不干涉的态度,国家社会要予他们研究自由,并且要给予他们选择人才的自由。外面的人,不能干涉。""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很多研究者都为西南联大的精神着迷,那是一种特有的气质。泳认为,一所大学消逝了近70年,还是让人不断提起,而且充满敬意,说明这所大学的核心价值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中所说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而对这种精神的理解,联大教授均作出过独立的思考与阐释——联大教授友兰在那篇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史》中说,"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他在《南渡集》中还写过一篇《大学与学术独立》的文章,说得更为透彻:对于大学,国家社会要持不干涉的态度,国家社会要予他们研究自由,并且要给予他们选择人才的自由。外面的人,不能干涉。联大另一位著名教授傅斯年有一篇《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的文章,一开头即说,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这中间不包括工具主义,所以大学才有他的自尊性。这中间是专求真理,不包括利用大学作为人挤人的工具。哲学家、黑格尔研究专家贺麟当年在联大写过一篇《学术与政治》,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她有她的大经大法,她有她神圣的使命,她有她特殊的广大的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针对当时把宣传灌输与教育混为一谈,社会学系教授光旦批评说,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教授们的这些观点影响到联大学生,经济系有个学生叫马灿华的,也撰文支持说,所有真正的思想都应是从怀疑中产生的。梅贻琦针对一些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认为"是未察自由主义之真谛也"。他说,"所谓无所不思,无所不言,即学术自由〔AcademicFreedom而已矣。""在联大里,没有强迫,只有诱导,没有盲从,只有信仰。联大的存在和光荣的获得,既是依靠自由和活泼的传统,联大的师生绝不自私独占这全国人民所羡慕的传统,这传统必须普及全中国。"1945年12月,西南联大即将解散、三校复员北返之际,梅贻琦如是说。"闻一多,朱自清,奚若,吴宓,寅恪,文典,序经,光旦……"这是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几十年前就已熠熠生辉,如今念起更显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刚毅坚卓"的精神。他们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从那时起,就在书籍和口碑中流传。联大学生眼中的教授形象各异1946年7月,由西南联大《除夕副刊》编纂的《联大八年》一书记载了联大的102位教授,是由学生来写心目中的教授形象,每位教授的描述不过数百字,栩栩如生,读来别有风味。"物理系教授都比较瘦,吴大猷先生是个例外。当他穿着一件较小的长袍来上课时,简直活像一个鼓足了气的气袋。他讲课的特点是说得快,写得快,擦得快,心手迟钝者,实在颇有望洋兴叹之感。""知名的自学数学家华罗庚,一腿失健,走起路来右腿总在画圆弧。有一次临大考,同学们都很紧,华先生走上讲堂说了一句,今天不考了,改上一堂课吧,结果皆大欢喜。"数学系还有位教授毓淮先生,"讲课异常认真,反复讲解,一定要使你明白之后才能罢休"。他为人谦虚,"有一次一个问题讲错了,忙向同学说,刚才有点糊涂。"哲学系教授友兰留着长髯,常常身穿长袍,远望颇有些得道的气象。一次他去上课,路遇金岳霖,金教授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先生答:"到了天地境界了。"两人大笑而过,各自上课去了。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蔚然成风,熏滋养着联大学子。而商学系主任岱,"平时最难讲话,脸上不露一丝笑容"。这位26岁回国即任清华法学院长的"老教授",只有在办公室才接见同学,但讲话决不超过三句。"你如果在学校章程之外找他啰嗦,他会取下从不离嘴的烟斗,说一声,出去。"联大学生周明道记得一桩旧事:有次,一名同学在选课单上填了门"国济贸易",先生用铅笔一指"济"字,说"改一改"。那同学马上改为"暨"字。先生便用红笔把这门课一划,写了"大一国文,3学分"。经济学家岱活了97岁,晚年自称"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在联大学生们的记忆中,他讲课"直如背讲稿,有条不紊,没有一句废话,记笔记最方便,而且掌握时间分秒不差,往往他也刚好讲完,下课钟声响了。有一次他讲完了课还没敲钟,后来一查,原来是钟敲晚了。"岱身材高大,常常西服笔挺,一表人才,却一辈子独身。"教书是他全部生命的诠解,几近一种式的虔诚和投入。"泾阳人吴宓教授抱歉一笑,"好像今天不得已要委屈你一下"西南联大有四位出名的单身教授:经济系的岱,哲学系的金岳霖,生物系的继侗,外文系的吴宓。吴宓是泾阳人,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学贯中西。曾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外文系教授。吴宓主学外文不能说掌握了西方的语言文字就满足了,还要了解西方的文化精神,并且对中国文学也要有相当的修养和研究。有关吴宓教授的故事很多,流传在联大学生的口碑中。傅举晋第一次见吴宓,只见是"一脑袋呈炸弹型,身着紧身细腿旧式西装的中年人"。吴宓和另一位教授文典的关系要好。文典是研究庄子的专家,有时他讲课,吴宓也会去旁听,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教授闭目讲课,每到得意处,便向后排望,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啊?"吴宓就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看到两位名教授可爱的模样,同学们就哄笑起来。而吴宓讲课时"常常一面敲黑板或桌子,一面有节奏地念着讲词"。到了考试时,"吴先生总是半小时前就到讲堂,穿着非常正式的服装,如临大典,同学进去,他就很谦和地递一份考卷给你,并且有点抱歉的向你一笑,好像今天不得已要委屈你一下。到下课钟响时,吴先生不像别的先生催你交卷,相反的,他很紧的向同学说,不要慌,慢慢写,不要紧。"很多后来的著名学者都曾是吴宓的学生,比如钱钟书、禺、季羡林。蒲城人仪祉之子、西方语言文学大师赋宁,是吴宓在联大时的高足,"师徒俩谈话,常常用法文"。籍教授奚若当面批评介石西南联大还有位籍教授,奚若,是吴宓在泾阳崇道书院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故事流传更广。奚若是朝邑人〔朝邑县,1958年因修建水库撤县并入大荔县,改为朝邑镇,早年曾参加同盟会,191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习,后认识到国家富强须靠政治,遂改读政治。在1928年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时,奚若就以敢讲话著称,公开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战时,身为西南联大教授的奚若是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当时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人员,一律要加入国民党,奚若拒不填表。奚若的弟子杜汝楫1988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有一次,奚若当着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说国民党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介石听得不高兴,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奚若盛怒之下拂袖而去。后来,他接到寄来的开会通知和路费,当即回一电报,"无政可参,路费退回。"从此再也不参加国民参政会了。在联大师生眼中,奚若是"敢怒敢言的老政治学者",他批评国民党腐败的官僚,说,"拿国民党的钱为共产党做事,以自己的腐败衬托出别人的前进。"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清华、、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货物出口代理合同
- 2024年度门面租赁合同违约金
- 2024年广东汽车驾驶员客运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钦州办理客运从业资格证2024年试题
- 2024年赣州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仿真考试题库
- 2024年度学校绿化项目施工合同
- 2023届新高考化学选考一轮总复习训练-阶段过关检测(一) 化学基本概念
- 2024年郑州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试
- 2024年乌海c1客运从业资格证怎么考
- 网络“烂梗”对青年精神生活的误导及其矫治
- 基于SICAS模型的区域农产品品牌直播营销策略研究
- 病例讨论英文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液压与气压传动》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实验报告)试题及答案
- 【课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
- 相对湿度计算公式
- 2024版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防治指南解读 课件
- 商业银行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情况报告
- 英语连读发音技巧讲解
- 危货运输车辆挂靠协议
- 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