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实施策略_第1页
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实施策略_第2页
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实施策略_第3页
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实施策略_第4页
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实施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实施策略*摘要:跨学科学习关注转化意义,关注整体的学习结构和组织,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在实践中理解真实情境的方式,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根据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整合程度,跨学科学习可以分为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统整的跨学科学习和聚焦社会问题的超学科学习三种类型。推进跨学科学习可采用如下策略: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结合跨学科学习的类型,建构跨学科教学模式;加强评价引导,建构跨学科学习评价方式。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学习方式;跨学科教学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身处一个复杂、易变的时代。在真实的世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难以解决,往往是因为我们试图从局限中解决。但许多问题是不能孤立解决的,需要借助不同的观点、方法。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在解决真实问题时变得力不从心。跨学科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进而从整体上进行解决,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能力的学习方式。林崇德指出,我国的课程教学相对忽略了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在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时,一些学者更为强调学生各类跨学科素养的养成,认为这是决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刑。2015年发布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要求中小学各学科用10%的课时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并能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或综合相关学科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吸取了这一经验,把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全国课程教学的要求,且要求在教材层面必须保证将10%的跨学科内容设计出来⑵。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统整性、联系教材知识与外在生活世界的学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o本文将主要分析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实施策略,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如何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跨学科”这一词语的英文为interdisciplinary,意思是“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涉及不同领域的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其的解释是“属于、关于或涉及两门或多门学科的;学科间的”。20世纪20年代,“跨学科”最早由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提出,随后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吴多士公开使用,用于表示、促进不止一个学科进行综合研究⑷。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一词语开始在教育界普及使用。跨学科的“跨”代表了超越一个学科的传统边界进行教育活动,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作用,以达到单一学科无法触及的目的。因此,参与者必须超越只是简单地将一门学科的知识添加到另一门学科,必须开始整合知识以创造一种新的理解方式。杜威认为,学习者应该有更广泛的成长。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要思考设计跨学科学习,需要我们在经验世界中识别情境,在情境中思考可以探究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内容囱。跨学科学习强调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活动。相比学科学习,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更具情境性、整体性和结构性面。跨学科的“跨”不仅是一个理论整合的概念,而且包含了一种实践活动的含义。例如,鲍克斯•曼斯勒认为,跨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对一个主题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理解。这一理解超越单学科的范围,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信息、资源、概念、工具技术、观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起来,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创新。克莱茵认为,跨学科学习能够整合知识和建立一个新的话语层次,作为团队教学,跨学科兴起的动机一般是为了服务社会需求[7]o例如,苏格兰政府强调民主、综合的价值观,为了增强学习者的体验,在《构建课程3:教学和学习的框架》中以国家政策的方式对跨学科学习和整体学习方法给予了支持[8]o关于跨学科学习,休姆斯强调了影响其有效实践的四个重要问题:跨学科的概念要清晰;确保跨学科的联系是可信的、合理的、紧密的;与教学策略有效联系;能克服学校支撑不足的障碍s。这种以跨学科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定义概念的方式,对识别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是有帮助的。国内,张华教授将跨学科学习界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起来,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生成新的跨学科逻辑,然后探究问题或主题,发展学生“跨学科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0]0专注于单一学科的学习无法满足学生的跨学科理解。跨学科学习接受并尊重不同学科所拥有的知识,以帮助解决日常生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汤新华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几门学科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同时展开,涉及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衔接,不同课程资源的组合,不同教学团队和各个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ll]o王月芬以特征的方式,从目的、思维、整合和价值四方面描绘了跨学科学习:用真问题,产生新理解;用多种学科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解决综合性问题;在真实的问题情境、生活、社会中整合学科知识;在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收获与学科学习不同的新内容。跨学科学习是直接让学生在动态发展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升核心素养™。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包括:运用整合与统一相结合的方法,综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关注转化意义,关注整体的学习结构和组织,以达到为学生0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3・4I课改前沿一课改前沿一以创造一种在实践中理解真实情境的方式的目的。它具体表现为:(1)将两门或多门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开展学习;(2)导向生活世界,有真实的问题情境,与实践相联系;(3)学生会产生跨学科的理解;(4)学生会对一个主题产生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理解,能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5)学生能收获单学科学习所不能获得的知识,能运用多种学科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创造产品,或解释现象、解决问题;(6)学习中需要整合不同学科课程的资源。二、跨学科学习的特征厘清了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特征。跨学科学习相较于传统的单学科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一) 综合性跨学科学习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综合性。学校课程的发展经历了“综合课程一分科课程一综合课程”的过程。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前的教学总体上都可以认为是跨学科的教学,其以“师徒制”为主要特征。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发展,以及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发展,单一的“师父”很难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内容,由此,教学逐步发展到由专业学科教师传授本专业知识的分科教学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对传统的只注重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批评,要求教育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时的教育家开始对分科课程进行批判,提出了要关注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儿童的各种能力。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提出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体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在当今时代,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任何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科技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都不是哪一门基础学科所能单独解决的。因此,开展以综合性为主要特征的跨学科学习,打破单一学科课程的藩篱,在更广阔的学习场域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让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二) 实践性跨学科学习注重实践性。跨学科学习旨在改变传统教学过多关注知识性学习、相对忽视实践性学习的问题。它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本身,而且明白其实践意义。有研究者认为,跨学科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既要动脑也要动手的学习活动,运用包括信息技术手段的观察、游戏、社会调查、实验、设计制作、宣讲等活动开展学习[l31o我们认为,跨学科学习要以实践性活动为主,突出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取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当前的基础教育过多关注知识性学习,不仅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也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学生陷入海量的知识泥潭中无法自拔,而真正需要养成的素养和能力却没有时间学习。因此,《课程方案》明确规定要有10%的课时保障指向实践性的跨学科学习,既有利于减轻学生因不必要的重复学习、机械学习导致的学习负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三) 社会性跨学科学习面向社会现实问题,通过跨学科学习解决当前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是跨学科学习的目的之一。单一学科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科内的知识和问题,对社会现实缺乏综合性、整体性思教学月刊■中学二教学管理2023・4。^5课改前沿一课改前沿一以教学月刊■中学教学月刊■中学二教学管理2023・4。^7铮铮课改前沿罗罗教学月刊•中学版,36教学管理2023・4_考。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关注社会重点、热点问题,赋予学习以现实意义,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就能够理解学习的意义一学习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与社会之间构建起思维的桥梁。当然,我们也要通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养起将来为更加美好的社会努力奋斗的情怀。有研究者认为,STEAM跨学科课程的多元价值取向,其中一个就是“社会生活整合取向”,即以“社会议题”为载体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等[l4]o三、跨学科学习的类型根据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整合程度,本文把跨学科学习分为三种类型: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统整的跨学科学习和聚焦社会问题的超学科学习。(一)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主要是指为解决具体问题,依托于某一国家课程,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实践,强调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基于主干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尝试围绕某一主题打通学科界限,开展具有实践属性和跨学科属性的学习。这种类型的跨学科学习是在某些主题上建立“学科合作”的,它的主干学科明显,学科的界限清晰,学习方式灵活、方便、多样,可随时进行。赵传栋在《跨学科学习:神奇的学科跨越>[l5]一书中,探讨以某一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分别从“德育的跨学科学习”“语文的跨学科学习”“数学的跨学科学习”“体育的跨学科学习”等方面全面探讨了基础教育各学科如何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问题。如在“语文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下,分别探讨了“数学与语文”“物理与语文”“生物与语文”“历史与语文”等话题。北京市中小学用10%的课时开展的实践活动课程,大多采用的也是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下面以小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进行阐述。学生不能解决具体情境下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用题,通常不是计算能力不行,而是对真实情境缺乏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不准确,导致不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和美术教师、语文教师合作,带领学生学习这一主题的知识。数学教师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前,首先与美术教师合作: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平行四边形,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认识、描绘平行四边形,加强识别图形的能力。然后再和语文教师合作:语文教师发给学生两篇关于平行四边形的作文,带领学生欣赏,然后以“我认识的平行四边形”为主题,指导学生在作文课上写说明文或散文,加强学生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经过跨学科的协同、多维度的学习,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准确性方面有了改善。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数学学科为主干并涉及美术、语文等学科进行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学科跨度不大,其主要目的还是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单学科的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从基础教育的实践层面来讲,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在可行性上是最强的,可推进面也是最广的,可以说任何学科、任何学段都可以使用。任何教育变革都必须考虑实践的可行性。在当前以分科教学为主的情况下,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便于在实践中的全面施行。同时,我们也认为,通过实施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能逐步养成中小学师生的跨学科学习理念,有助于其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水平。

(二)多学科统整的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统整的跨学科学习,是指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内容进行的主题学习,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融合。它可以是国家课程中综合性课程如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科学、艺术、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等的学习,也可以是“大概念”统领下的综合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STEAM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统整的跨学科学习。表1所示的案例由越南河内大学的三位教师开发,他们在河内教育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的资助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提供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分别在六、七、八、九年级开设STEAM课程。表1以“智能风扇”为主题的六年级STEAM教学计划"主题智能风扇学习目标主题学习后,学生能够:选择智能风扇的设计方案制作一台智能风扇编写代码编程并激活传感器设置和测试控制参数分享设计创意时间3小时小组规模8名学生学习任务/问题学会去做行动风扇是如何让你感觉凉爽的体验浓度为90%的酒精随身体蒸发风如何增加对流热的损失讨论风扇的结构风扇的风速多少比较适合人体用传感器测风速用传感器测温度制作一张能让你感觉舒服的风和温度比率表定义智能风扇你有什么想法让风扇更智能吗测量人体与风扇之间的距离阅读传感器目录讨论传感器解决方案如何制作一台风扇测量风扇叶片角度阅读风扇制作图制作风扇如何让风扇更智能学习相关代码写代码编程装配带有传感器、风扇和计算机的实验装置对风扇进行测试和评估用传感器测量风速设置和测试控制参数调整风扇叶片角度公开展示口头表达想法演示结果反馈改进案例中,学生的学习涉及科学问题、数学问题、工程问题和技术问题,还涉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综合而言,STEAM教育从其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指整合多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学习。其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以某一个主题来带动、整合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以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提升跨学科学习素养。&&课改前沿多学科统整的跨学科学习比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学科跨度更大。从实践层面上来讲,多学科统整的跨学科学习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并构建一定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其实践的可行性。(三)聚焦社会问题的超学科学习张华认为,超学科学习即完全融合学科、以真实生活主题或问题为内容的学习,是欧美国家的高中生普遍采用的跨学科学习方式[l71o超学科学习已经完全跨越学科界限,直面社会现实,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的就是一种超学科学习。此外,一些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也有超学科学习的特点。郑州市第七十一中学开发的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化学习课程一SEED课程,是一种聚焦社会问题的超学科学习课程。SEED由Scene(情境Experience(体验)AExploration(探究)和De-sign(设计)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seed的意思是种子,取在学生心中种下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种子的含义"8LSEED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真实体验,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课内外融合。如其七年级课程“生活需要创意”,要求学生通过与社工服务站合作,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当有人敲门时,失聪人士并不能及时察觉。基于此,学生确定活动任务——制作无声门铃。学生利用3DBuilder软件设计和建模,并以图片、视频和文字记录整个实践过程,之后再进行检测与展示。超学科学习往往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科界限消弭,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都不再重点关注学科问题。当然,社会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超学科学习过程中,也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只是超学科学习以问题解决、综合素养培育为核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学习、学科素养培育为核心。四、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一) 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教育变革的推进,关键在于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只有教师内心真正认同教育变革,教育变革的目标才能实现,教育变革的意义才能达成。跨学科学习的实施也是如此。跨学科学习进入《课程方案》中,并且明确要求占有一定的比重,那么一线教师就要学习、理解《课程方案》的理念和要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研机构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理解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等,不仅要告诉教师跨学科学习是什么,还要指导教师怎么做,以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二) 结合跨学科学习的类型,建构跨学科教学模式一方面,相关教研机构或学校骨干教师,可结合跨学科学习的三种类型,建构跨学科教学模式,供一线教师参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教师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再通过模式的建构进行推广。(三) 加强评价引导,建构跨学科学习评价方式教育评价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跨学科学习的落实需要在评价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方案。这里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层面;二是教师层面。从学生层面来看,要关注如何鼓励、引导学生真正进行跨学科学习。从教师层面来看,应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可以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实施跨学科教学,并为教师搭建交流、展示与评比的平台,把实唱教学月刊•中学版,38教学管理2023・4课改前沿课改前沿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3・4施跨学科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教师在实施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a参考文献: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2):145-154.崔允漷:新课标到来后,课程和教学将有这些变化![EB/OL].(2022-01-21)[2023-0312].https://www.sohu.eom/a/518030481_121118944.董艳,孙巍,徐唱.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跨学科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11):70-71.刘仲林.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3(2):9-16.DEWEYJ.MyPedagogicCreed[M].NewYork:ELKellogg&Company,1897:292.IVANITSKAYAL,CLARKD,MONTGOMERYG,etal.Interdisciplinarylearning:Processandoutcomes[J].InnovativeHigherEducation,2002(2):95-111.KLEINJT.Interdisciplinarity:History,theory,andpractice[J].Poetic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