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届特等奖的两篇议论文_第1页
十五届特等奖的两篇议论文_第2页
十五届特等奖的两篇议论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建领航者智建领航者曹李馨:面包与诗(十五届现场决赛特等奖)(作文题:物质与精神)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二曹李馨“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由此看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大的精神野游。“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满承着人世烟火的思念,却无怨怼与悔意;斯螽动股,莎鸡振羽,蟋蟀入我床下,自然与人亲密无间,了无罅隙。《诗经》中,那些纯澈明净的句子如芙蕖嫣红涉江而来,润湿了一方心灵。那时,人们只知思,不知质。物质上极度匮乏的人们却有着丰盈的精神世界,像一场华丽铺陈的梦。沉睡在这片神圣土地的人们如何知晓,19世纪的西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掀起并备受推崇,西方人试图用分子结构、数学模型、量子理论疯狂地丈量世界。他们疯狂地攫取无知利益,征服的野心如文明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并愈演愈旺。近代中国,终于不幸地成为其扩张的牺牲品。西方工业文明的华彩开始冲击我国的传统美学。中国人逐渐明白,银河里没有潺潺流动的春水,所谓星辰也不过是一颗颗崎岖顽陋的石头。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激增,知识是工具,是饭碗,是敲门砖。诗意有什么用?社会讲求的是效率,追求的是速度。他们要让自己活得更好。这没什么不对。在我看来,物质利益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萨特曾言:“小孩子都快饿死了,文学还有什么用?”那么大多数人追求的物质即是小孩渴求的那块面包。它喂饱了人类社会,建立起一整套热气腾腾的社会体系和价值观。没有物质,人类仍处于混沌不堪之中。中华民族勤劳自强,自然不甘心落后,故相比于其他诸国,我们拼了命地赚取更多的面包,甚至不惜献上自己安宁、平稳的小日子。可是,我们能用面包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吗?试看周围人,斑斑怯弱,点点哀愁,是的,他们并不幸福。他们是钱理群教授口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套中人”,懂得社会的套路,知道如何去取悦别人,获得更多的面包。当挫折来临,“丧文化”由此产生,年轻一代“颓废到忧伤”,幸福感严重缺失,“葛优躺”中包含着强烈的怨愤与不满情绪。这是一个理性异化的社会。鲁迅先生这样解释:一是知识崇拜,“物欲来蔽,举世惟知识之崇”,二是文化地位下降,“使性灵之光,亦同趋无有也。”我们需要诗,需要那些来自古诗籍中的幽幽诗意,来侵染被尘封已久的灵魂。曾看过一个热词,叫“丹麦式小确幸”。小确幸,即小而确定的幸福。丹麦人“懒”,对面包少有兴趣,倒是钟情于阳光、海水,自行车道。一个人灵魂的轻盈与否才是他成功的评判标准。再如诗人木心,在杰克逊高地,看啭鸣的红胸鸟,五月阳光,鲜花,电线杆,体味一种静静的安然;梭罗,栖息于瓦尔登湖畔,想象鱼飞上天空,反思最真实的自我。或许有人会问,在这样一个浮躁之气日益盛行,大多数人都在追寻物质利益的今天,这种贵族式的诗意是否只属于诗人呢?我想也不尽然,我自己就曾体会过这样的诗意:那日去图书馆,刚下过雨,木质地板散着潮湿的水汽。我独自倚窗而坐,看天光从吴木窗格中泄下来,室内的一切都有着一层古旧而繁复的阴影。窗外开着大朵细白的荼蘼,香气怅惘幽婉。这景,像极了张爱玲湿漉漉的黄昏。图书管理员是中文系退休的老教授,举止优雅。很多个下午,我和她,相对而坐,浸润在时间的淡然香气中。我以为,这样的时光,甚是奢侈。海德格尔曾经问:“在技术化千篇一律的世界中,怎样才有家园?如何才有家园?”这个存在主义者,提出“存在即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栖息方式提出了最本真的关切。我们需要知识,需要面包来支撑我们的生活,固定我们的轨迹;我们更需要诗,活出轻盈的生活状态。唯此,才是圆满。六点整。这是北京的黄昏。暮色四合,一灯如豆。吃饱了面包的你,来和我一起读首诗吧。【获奖理由】本文以转喻的方式,用“面包和诗”为标题,揭示了“面包”所代表的物质性的成功和“诗”所代表的超物质的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思路开阔,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对于观点的阐述既切中要害,又合情入理。而作者所提倡的诗意的生活,也被描写得令人神往。本文荣获决赛特等奖。景象之于国人(十五届现场决赛特等奖)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赵旭曹文轩先生在上午的讲座中谈到:譬如山花水月、鸟趣蝉音,凡此种种,均为“第一世界”之范畴,概非人类创造而生,正如庄子所言“物各有主”。而人类将自己的情感投诸文章见之笔下,便是“第二世界”。这两种世界在唯物的哲学家看来,定然是亦真亦假,一实一虚,而中国人(尤其古人)总喜欢泯去二者界线,以“风景”作“意象”,便在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间架起一座金梁。景象对于国人来说好比面团,可捏成这样,也可捏成那样,随心所欲,便现种种相以应所求。譬如桃子一物,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果品,经国人加工,便成了长寿的象征:寿星要捧桃、麻古要捧桃,就连那花果山上三百寿数的孙悟空也为之甘而抢蟠桃园,于是“寿”与“桃”二字似乎紧密得再也分不开了。桃子也不是纯粹如花草的观赏品,它最终是要送入口中,于是,桃子的实用性便也具备了。众多如“桃子”一般的景就在国人的创造下融入了第二世界,成为现代文学所讲的“意象”。花鸟山水之类意象很早就见诸文学了,各种文学意象各得妙用自不必言,其历史之久、影响之远亦不必说,这里只谈意象之于士儒、宗教、市民心态三方面的映象。早期儒学中能让世人铭记的无非孔孟,将山水等景象引入儒学教育与儒家思想的也是这两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中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孔子面对一川水竟联想到同流水一样一去不返的时光,可谓之高见。于是,几千年来的士儒都继承了这一“水—时光”的景象模式,如苏轼《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便是接了孔夫子的话头,把月之盈缺扯来作陪,以论述自己的道理;再如李太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如李后主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凡此类诗文书写愁情,总归是绕不开一个“水”字了。而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亦如是,只不过情感稍变。如孔子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杜子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儒者胸怀刚毅之爱,以山水的情与貌为儒家思想作一种独特的注脚。再说宗教,此者更为明显。马祖道一叫徒弟看月,三人反应不同:怀藏禅师说正好读经,百丈怀海言道正好参禅,而普愿禅师则说这般月色正好赏月。由此马祖便得出“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超然于物外”的结论,由此可见,山水景象之于宗教,更有了一种功能,便是判断一个人的“见地”。魏晋时不仅有建安风景,还有名为“玄学”的类宗教思想,以情致寄诸山水,于无名大千之中取得乱世中的一点慰藉,如阮籍华康这样的名流无不流连山水,更有甚者服“石散”而求清修养身,虽是偏门之道,难掩古人对“第一世界”的热恋崇敬之情。景象本无主,但当它们被人命名,便成了青城山、普陀山……名山中往往还“被安排”了一位佛祖道君守佑,这也是景象见之国人心态的一大奇观。三者便要说景象与小市民间的联系。这里所指绝非贬义平民的意思,而是普罗大众。按古代的识字率算,恐怕万分之九千九百的人是读不懂阳春白雪的文章的,幸甚有小说绘本等文学形态供市民娱乐,于是很多浅显的比喻也进入了文学,这些比喻不如山水意象高大,却独有与小市民生活相映衬之处,如冯梦龙一段名句“眼见他起了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便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构筑文学中的意象,用浅白的道理道出文学中的哲理,这种浅显的意象之于市民文学贡献颇大,也可见意象之于中下层民众的映象。文章千古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意象与景致同国人的心理从未分开,意境情趣由景而生,由心而发,与中国士儒阶层、宗教理论、市民心态融为一体,像佛经中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获奖理由】本文没有正面按赛题提供的材料去写,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