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公共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公共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公共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公共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經濟學的基礎

方法论基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演绎方法与归纳方法博弈论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實證分析,是指與事實相關的分析,而規範分析則是指與價值判斷有關的分析。前者關注的問題為“是什麼”,強調經濟理論要客觀描述事實;後者是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回答“應該怎麼樣”,並力圖按照特定的價值判斷調整或改變現實。實證經濟學企圖超脫或排斥一切價值判斷,只研究經濟本身的內在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並作出量的測定。規範經濟學則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提出某些標準作為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指南,樹立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並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準。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二者並不是絕對地互相排斥的。規範分析要以實證分析為基礎;而實證分析也離不開規範分析的指導。公共經濟學的研究自然既離不開實證分析,也離不開規範分析。演繹方法與歸納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弟和亞當·斯密的著作中,既有抽象的基本原理推論,又有歷史的統計資料分析,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更是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高度統一。而從大衛·李嘉圖開始一直到馬歇爾(除歷史學派外),經濟學家基本上只注重理論的演繹而忽略歷史的歸納,從而使理論經濟學和經濟史學逐漸變為兩個互不相干的分支學科。演繹方法的標準是:理論是否能夠容納或包含更多的經驗內容。經驗內容越多,越具有可檢驗性(證偽性),從而越是較好的或進步的理論。歸納方法的標準準則是:理論與經驗證據是否最相符合,即理論越是符合經驗證據就概率越高,從而就越好。作為邏輯方法的歸納法和演繹法之間存在著互補性。博弈論方法博弈論最早是由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710年提出,1713年詹姆斯·瓦爾德格雷夫首次提出了博弈論中的極大中的極小定理,即損失的大中取小法,尤如中國古話中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博弈論是研究決策者在某種競爭下,當成果無法由個人完全掌握,而結局須視局中人共同決策而定時,個人為了取勝應採取何種策略的一種數學理論和方法。它包括合作博弈(cooperativegame)和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game)兩種類型。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假設存在一種制度,對於局中人之間的任何協議都有約束力.合作博弈論的重點在群體,探討合作的形成過程以及合作中的成員如何分配他們的得利。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中則不存在這種制度,而唯一有約束力的協議是自我實施的協議,即若給定其他局中人打算按該協議行動,局中人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也將按該協議行動。非合作博弈論的重點則在個體,揭示他應採取的對策;納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就是指這種自我實施協議的非合作博弈論狀態。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博弈論在公共經濟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公共經濟學作為主要研究政府行為方式的科學,它的研究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社會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易等問題,這一系列的“相互”加到一起就構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經濟關係、生產關係或社會關係。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又稱交易費用分析法;經濟人的行為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結果。在同一事件中,不同的人對收益和成本的主觀評價是不同的。1、經濟人行為的成本函數

經濟人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一切給他們帶來負效用的因素,都要進入其行為的成本函數,即成本是為獲得收益而付出的代價,它具有機會成本的屬性。經濟人具有隨機應變、投機取巧、利用一切機會為自己謀取更大利益的行為傾向,因此,除生產性支出外,經濟人行為的成本就來自別的經濟人損人利己的機會主義行為。

經濟人行為的成本函數可用公式表示為:C=C1+C2=f1(r,w,c)+f2(p,q,d)式中C1——交易成本,它由所消耗的人力r、物力w和財力c所決定:C2——心理成本,它由機會主義行為被查處的概率p、發生次數q和懲罰強度d所決定。2、經濟人行為的收益函數:公式:R=f(s,m)

式中:s——物質因素;m——精神因素。意識形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s和m上,即具有不同意識形態資本的人對s和m的主觀評價不同,從而有不同的R。3、成本—收益分析是瞭解和引導經濟人行為的有效工具。公共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一、公共經濟學的理論架構二、從利己主義到利他主義的觀念調整三、公平與效率原理四、邊際效用論五、帕累托原理六、委託與代理理論公共經濟學的理論架構第一是“基本假設”

在公共經濟學領域內,經濟人與理性經濟人假設、資源的稀缺性假設、人們對福利標準判斷的主觀性的假設、公平與效率關係的對立統一假設、政府職能隨經濟增量變化而變化的假設等等。第二是有許許多多準確的概念。

任何理論架構都不外乎是由許許多多“概念”所組成的。一般來說,概念是對社會現實可以定義的最小單位,同時也是理論的濃縮。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由一些要素構成其基本理論框架的,這些要素通常是:基本假設、概念、現象範圍、特定理論、問題、檢驗方法和價值觀念等。基本的理論架構應該包括:第三是有“特定理論”。

“特定理論”則是關於兩個或多個概念的陳述。其實,理論無非是在多個概念(包括假設)之間用推理架起的因果關係的橋樑,是對許多社會問題在概念基礎上的說明。

所謂“問題”,則是指建立在某種假設之上的,以特定概念為構件的特定理論所提出的某一現象範圍內尚未得到適當解釋的現象或疑惑。具體到公共經濟學,就要解答或加以系統說明的,就是政府與個人有目的的行為如何會在不同的制度環境中有不同的表現,或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的行為規律及其社會影響。第四要有“检验方法”。

檢驗方法講的是如何判定理論本身可信度的手段。重视基本假设、概念及理论构建,强调基本假设、概念和问题,尤其是关于问题的解答。因为正是它们构成了整个理论的“基本要件”。從利己主義到利他主義的觀念調整B的選擇A的選擇交代不交代交代(1)6,6(3)0,6不交代(2)6,0(4)1,1市場經濟遵循利己主義的觀念,但利己主義造成對自己利益的損害則是客觀存在的,這一點人們可以從嫌犯的兩難選擇中得到證實。嫌犯的兩難選擇是用博弈論(gametheory)來證明的,當每個個人都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來行事時,將使所有的人都蒙受損失,其結果被稱為零和對策(zeroSum—game)或納什均衡(Nashequalibrium)。從表面上看,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是針鋒相對,實際上二者之間也是相輔相成,有著內在聯繫的。方法論上的利己主義把個人(他或她的行為和利益)看做是分析和規範化的基礎,而社會則被視為一種個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總量效果,相應地,政府和國家便成為個人得以通過它而尋求自身利益的一種機構。米塞斯指出,構成方法論的利己主義原理的內容有三項:

第一、任何行為都是由一些個人做出來的。

第二、人生就是社會動物,但這個過程是發生於人與人之間的。

第三、集体是无法被具体化的。公平與效率原理公平,它是指如何處理社會經濟活動中各種利益關係,也就是所謂合理分配。效率,它是指人們工作所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成果的比率。在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時,我們必須堅持效率與公平兼顧。清楚公平效率並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問題,政府永遠是公平第一企業永遠是效率優先,政府通過追求公平實現福利最大化,企業通過追求效率,實現利潤最大化。邊際效用論邊際效用論起源於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威廉·斯坦萊·傑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里昂·瓦爾拉幾乎同時而獨立發表的三部具有相同經濟理論傾向的著作。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內容可表述為:在一定時間內,隨著一個人的消費的某一產品的效用增加,它的總效用也會相應增加,但每增加的一個消費產品,對消費者的滿足程度是遞減的。邊際效用函數為:MU=ΔTU(Q)/ΔQ。邊際效用會遞減的原因一是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對消費者來講增加同一物品的消費,由於重複使用,生理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刺激效應就減弱了。二是假定一種商品有多種用途,這些用途的效用又是不同的,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肯定是將物品首先用於效用最大的地方,依此辦理,這樣物品被消費的邊際效用也是遞減的。帕累托原理帕累托原理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於1896—1897年撰寫的《政治經濟學講義》中提出來。它包括帕累托最佳、帕累托無效和帕累托改進。帕累托原理包含三個方面:

1.交換的帕累托最佳條件;

2.生產的帕累托最佳條件;

3.產品替代的帕累托最佳條件。帕累托最佳社會在既定的生產技術和既定的每個消費者偏好函數條件下,生產資源的配置情況已達到了最佳狀態。這種所謂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也就是指用一定總量的生產資源從不同途徑生產出來的國民收入達到了社會福利的最大值。帕累托無效帕累托無效是指資源配置沒有造成某個個人福利損失的情況下,通過資源配置的重新調整還能使其他人的福利得到增加,這意味著原由資源配置還沒有達到最佳狀態,還有調整的餘地,這時的生產資源配置稱為帕累托無效。帕累托改進帕累托改進則是將帕累托無效狀態調整到帕累托最優的過程,是指使資源的重新配置從沒有犧牲某個個人的福利損失,就可以增加其他人福利的狀態,調整達到要想重新配置使得增加某個個人的福利,必然將犧牲其他人福利的狀態。委託與代理理論1、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及其委託代理關係的產生;2.代理成本及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徑,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資金等費用;(2)代理人為追求非貨幣物品所導致的企業成本上升和利潤減少;(3)由代理人的決策與委託人利潤最大化的最佳決策之間存在的差異所導致的企業效率的損失。

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徑經理勞務市場的競爭對代理人行為的約束;產品市場的競爭對代理人行為的約束;資本市場的競爭對代理人行為的約束。

我國的國有企業存在著委託代理關係,在不放棄國家擁有剩餘取權的前提下,把國有企業改造成現代企業產權制度,其實質就是通過出資人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的分離,在國家與企業法人之間形成特定的委託代理關係,從而使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相容。既然委託代理關係是現代企業產權制度的一個顯著特徵,那麼前述的委託代理理論可為我國企業改革方案的選擇提供若干有益的啟示。

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主要內容公共經濟學理論的形成混合經濟的產生公共部門第一節公共經濟學理論的形成一、市場經濟中的公共經濟問題稀缺資源的自然壟斷;交易費用問題;教育滯後;國民健康問題;公共安全問題。二、按社會性質的產品分類

1、公共產品:指公眾所必須使用,且社會每一成員對這一產品的使用不會導致其他個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損失,這一產品在產權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兩個特點:所有權上的非排它性和消費過程中的非競爭性;

2、私人產品:具有產權明確而又可分割的特性表現在:一是所有權上的排他性;二是消費上具有競爭性。3、准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是指不完全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徵的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一般具有“擁擠性”的特點,即消費者增加到一定數值後,就會出現邊際成本為正,不像公共產品那樣邊際成本為零。4、不同性質產品的判斷及行為主體:

(1)產品性質的判斷;

(2)不同產生的生產主體;

(3)政府生產私人產品的條件;5、行為主體的錯位及其後果返回所有權上的非排它性概念:指這一產品的消費過程中無法排除不支付價格的人的消費。特點:公共產品在技術上就不易於排斥眾多的受益者-如海上的航標燈;即使存在技術上的排他性,但排他成本非常昂貴,一般不會輕易採取排他手段(排他成本高於排他收益)-如路燈。返回消費過程中的非競爭性概念:

指這一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增加消費者的消費,不會削弱現有消費者的消費水準。從生產者的角度來講,是指生產的邊際成本為保持不變;而邊際消費成本為零。返回私人產品的兩個性質第一個性質,保證了私人產品所有者有權對使用該產品的人索取價格,要求有償使用;第二個性質,保證了私人產品所有者可以單個地向該產品使用者索取價格,得到投入的回報。返回第二節混合經濟的產生市場經濟中的資源配置市場失靈的原因市場失靈的表現返回一、市場經濟中的資源配置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的方式:資源配置是指如何把有限的生產要素配置到社會迫切需要的眾多領域、眾多部門的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上去,以實現最佳的資源使用效率。(1)社會經濟活動中配置資源的四種方式:習慣命令市場計劃(2)計畫與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計畫,是指人們側重於對未來經濟活動的主觀安排,一個合理的計畫需要符合組織和協調部門之間、企業之間、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的經濟活動的客觀要求。計畫有宏觀與微觀之分。

市場是商品經濟特有的現象,凡是有商品經濟存在的社會都會有市場。市場是商品交換順利進行的條件,是商品流通領域一切商品交換活動的總和;是商品供給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實現的商品流通的總和。具有兩個突出的特徵,一個是平等性,另一個是競爭性。(3)計畫機制和市場機制:

計畫機制包括計畫的制定、計畫的實施和形式、計畫實施的評估體系及對計畫的糾偏系統等;

市場機制有一般市場機制和具體市場機制之分。2.市場經濟與新教倫理(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新教倫理的內容:

①強調人的主體地位;②強調自由意志與人的自由的重要性;③大力提倡節儉和勤奮;④提出道德起源於理性而不是感覺的觀點⑤推行責任與創新。新教倫理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衝破封建宗教束縛的結果,它的產生又促進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2)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發展市場經濟利用了新教倫理,具體地說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之中:①精到的資本核算與合理的勞動組織;②依靠技術進步與社會法制。3.資本主義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成績和優越性:(1)刺激了人們積累財富的巨大熱情,促進資本積累;(2)防止了資源的閒置和無效率,使稀缺資源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生產力空前發展;(3)導致了社會專業化分工和勞動生產率水準的提高;(4)推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民主與政治民主建設及新的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念的形成和穩固。4.民主從那裏來產生於資本主義時期的民族國家和民主政治,是資本主義利用好市場經濟的社會制度條件。民主首先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市場經濟對經濟民主的要求催動才產生了政治民主:(1)搞市場經濟就必須實行真正的民主,而實行民主就要對權力實行必要的監督;(2)對權力實行多種形式、多層次的制約與監督是人類文明的成果。返回二、市場失靈的原因概念:“市場失靈”是指利用市場法則的結果造成對市場發展的阻礙。市場失靈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過程中存在的:(1)自發性;(2)滯後性;(3)不穩定性;從根本上說,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是對市場行為的過分依賴與放縱。返回市場失靈的表現1、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平這是因為市場運作要遵循資本與效率原則,資本與效率原則又存在“馬太效應”。通常用洛倫斯曲線(Lorenzcurve)和基尼係數(Giniconefficient)來反映收入與財富分配的不公平狀況。馬太效應馬太效應(Matthew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K.Merton)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返回洛倫斯曲線返回Y財富IBA人口PO洛倫斯曲線可以計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基尼係數:基尼係數=AA+B當A=0時,基尼係數等於0,這時收入絕對平等;當B=0時,基尼係數等於1,這時收入絕對不平等;實際基尼係數總是大於0而小於1。基尼係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係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2.“外部效應”問題:“外部效應”指經濟或個對外產生的影響,成本外溢叫負外部效應,收益外溢叫正外部效應。表現在:(1)生產的正外部效應;(2)消費的正外部效應;(3)生產的負外部效應;(4)消費的負外部效應;(5)消費的正負效應的轉換。3.競爭失敗與市場壟斷競爭失敗是因為競爭的條件在不斷發生改變促進規模擴大的因素有:

(1)技術進步;

(2)市場擴大;

(3)企業為獲得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而進行的橫向與縱向的合併。壟斷形式:自然壟斷,技術性壟斷,

規模性壟斷,政策性壟斷等。4.失業問題;5.公共產品與搭便車;6.消費者的合理無知(包括生產性消費與生活性消費的無知);7.市場調整過程的代價;8.區域經濟協調與國際收支平衡問題;9.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返回第三節公共部門返回一、混合經濟的產生1、混合經濟產生的條件:

(1)生產力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2)市場失靈。2、混合經濟體制的定義:混合經濟又稱為有控制的市場經濟,或雙重經濟。人們一般對混合經濟模式有三類定義:(Ⅰ)把混合經濟定義為資本主義特徵和社會主義特徵的並存;(Ⅱ)把混合經濟定義為市場因素與計畫因素混合;(Ⅲ)則把混合經濟定義為國家借助於宏觀調控、宏觀經濟政策和政府組建的公共部門而進行的對市場管理。3、混合經濟體制的不同模式原因:(1)各國的發展水準不同;(2)各國社會與政治結構的不同;(3)各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不同。西方國家幾種典型體制:(1)以美國為典型的國家需求管理型混合經濟體制;(2)以英國和瑞典為典型的福利國家型混合經濟體制;(3)以德國為典型的社會市場型混合經濟體制;(4)以法國為典型的強調供求管理的指示性計畫型混合經濟體制;(5)以日本為典型的國家發展導向型混合經濟體制。二、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公共部門一般指政府部門,泛指擁有公共權力,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以謀取社會的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組織體系;以及由政府投資、開辦,並以國有制形式運作的公營企業、學校、醫院等組織體系。私人部門是指家庭和私人企業(廠商)。公共部門的劃分:狹義的:中央政府部門;廣義的: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及包括非金融公共企業。公共部門所從事的是沒有盈利或低盈利的部門,是私人部門之所不願從事的,這些部門就是讓私人部門來經營也會造成嚴重的福利損耗,這種福利損耗大於企業獲得的效益。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職能方面的比較是有所不同:政府部門的行為往往具有強制性,而非政府部門的行為對於其行為接受者來說則是自願選擇的。中央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國防、郵政、造幣、以及調節區域間與國家間的商業活動等。地方政府的職能主要有以下各項:教育、福利、員警與消防,以及其他地方性的服務,如公共圖書館,污水處理與垃圾處理等。三、公共部門與國有企業廠商生產公共產品的損失;公有企業的效率之爭。一個有效率企業的基準:(1)企業購買投入品時,其價格達到投入品市場中通過競爭所實現的水準;投入成本應有競爭性。(2)在當時可能利用的技術條件下,實現投入品的最優組合;使用最可能的先進技術;(3)以最優生產規模進行生產;(4)以可將費用降低為最低的最優銷售管道進行銷售;(5)在勞務、人事、財務方面不存在“經營上的懈怠”導致公共企業低效的根源(1)集體行為的動機:

破產

——競爭;(2)個人動機;(3)公有企業的官僚行為。官僚制度的弊端:

第一,官僚組織中評價官員的目標多樣化;第二,傳統激勵機制不適用於政府工作,公有企業經理的努力程度與工作的成功之間關係甚微;第三,官僚機構的主要目標是追求機構最大化;

第四,官僚厭惡冒險的特性是官僚機構創新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4)公有企業低效率的制度原因第一,公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性受到嚴重削弱;第二,主管部門繁多,職責不明確;第三,對公有企業的管理具有政治化的明顯傾向。(5)低效率的產權經濟學解釋;(6)“公地的悲劇”。有經濟學家明確認為,只要對擁有公有產權的公共產品的使用進行嚴格的限制,它們的使用仍然是可以非常有效率的。例如美國國家公園的例子。設計良好的激勵機制也可使其達到較高的效率:①特許投標制度;②區域競爭;③社會契約制度、成本調整契約;④給予價格上限管制。公共產品的供給

第一節公共產品供給與搭便車行為第二節公共產品供給的均衡分析第三節公共產品供給的定價第四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短缺第五節公共產品供給的國際比較及狀況分析一、公共產品的搭便車行為與效率損耗由於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因而難免產生搭便車的問題從道德行為講是人的利已性或稱利已主義從自然行為講是公共產品自身行為講是公共產品自身存在的非排它性搭便車行為的產生,使市場對公共產品的配置無法實現最優化搭便車本身使資源成本無法收回,影響了資本投入的回報,是一種缺乏效率的表現二、私人部門非盈利目的的公共產品生產

普遍發生的原因:廠商生產公共產品是自我價值的體現間接服務於經濟利益為企業未來服務,到學校設獎學金、獎教金,免費為大中專學生建實驗基地,資助在企業建博士後流動站,並與個人簽訂今後科研成果轉讓協議、人才流動的協議等三、私人部門提供公共產品的福利損耗以大橋為例來說明私人部門生產公共產品的福利損耗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其費用來自稅收企業行為政府化:1、是企業在競爭發展中直接或間接地採用政府行為2、是企業本身擁有許多政府職能,實現企業的准政府化導致的問題企業之間競爭不平等複雜化了企業、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影響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影響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返回一、公共產品供給的局部均衡對公共產品供給的局部均衡分析是公共經濟學理論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問題為什麼私人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是水準相加,而公共產品的社會需求是垂直相加呢?公共產品的局部均衡分析實際上是假定以個人繳納的稅來負擔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的。而不假定稅是由個人受益程度決定的二、公共產品供給的一般均衡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一般均衡分析,是解決社會資源如何在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配置的問題,其基本的理論模型是薩繆爾遜於1954年在他《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一書中提出來的。在只有私人產品的市場中,假定只有兩個消費者A、B兩種產品X、Y,兩種生產要素L、K,則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條件是:

MRTSxLK=MRTSyLK(用於生產兩種產品的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MKSAxy=MKSBxy(A,B兩人消費兩種產品的邊際替代率相等)MKSAxy=MKSBxy=MRTxy(生產的邊際轉換率等於消費的邊際替代率)在存在公共產品的情況下,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條件是:

MKTSxLK=MKTSGLK(用於生產兩種產品的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MRSAxG+MRSBxG=MRTxG(生產的邊際轉換率等於消費的邊際替代率之和)

在存在公共產品的情況下,消費的帕累托最優和產品組合的帕累托最優的實現條件較只有私人產品的市場情況下是有所不同三、公共產品供給的其他均衡理論1.庇古均衡資源如何在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之間進行最佳配置的問題

2.林達爾均衡

中心問題:如何表述存在公共產品的經濟體系中資源的最佳配置或高效率配置

核心問題:雙方討價還價過程中的偏好顯示問題

3.准公共產品均衡返回一、邊際成本定價原則

公共產品生產是作為由政府直接經營的企業,也是指國有企業

公共產品供給的定價問題也就是對國有企業所生產的公共產品的定價

公共產品定價的原則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邊際定價原則是公共產品生產體現效率的表現

核心問題:

政府對“國有企業”發出的“指令的”性質,以及國有企業的自主權程度

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形式,對企業定價的影響自然是不同的。兩種不同形式的企業:

1、政府規定企業目標和約束條件2、企業決定其定價政策,以便在約束條件限制下使其目標函數達到最大

二、競爭性價格機制的引入

1.實行價格聽證制度

公共產品的定價價格聽證會的成員組成頒佈《政府價格決策聽證法》的原因

2.實行公共的招投標制度

引入競爭性價格機制三、對公共產品供給的價格管理

政府對價格管理的四種情況:①對公共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的價格管制

②對於某些國家稅收重要來源產品的價格管制

③作為產業政策的一部分的價格管理

④穩定經濟為目的的價格控制,特別是為穩定基本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的價格而進行的控制

1.對公共事業和自然壟斷行業的價格管制

年份198119831985198719891990匈牙利30.931.332.031.232.633.0OECD福利國家30.330.430.430.630.530.6OECD低收入國家18.218.820.120.920.921.0社會福利性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

2.保障政府收入的價格管理

為了確保國家的財政收入,許多國家對一些商品確定最低價格,政府禁止以低於規定的價格銷售,甚至對這類商品實行專賣權,以使稅收得到保證.從公共產品生產和銷售的角度講,只有政府有足夠的收入,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行,才能有足夠的用於公共產品生產的支出3.作為產業政策的價格管理

以農業產品來說明歧視性的農業價格政策多發生在正在進行工業化的國家當中

農業的價格保護政策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一些中等發達國家中

4.為穩定經濟而採取的價格管制措施

(1)通貨膨脹控制

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2)價格體制改革

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管制價格改革還要與民主政治相聯系,與幹部體制改革相聯系

返回一、農村公共產品現狀主要表現:

1.基本公共設施供給不足

2.醫療衛生體系不夠健全

3.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4.公共品可選擇的空間狹小

二、農村公共產品短缺原因探析

源於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不合理

源於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

源於政府財權與事權劃分

源於公共產品不合理的籌資機制

三、如何緩解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短缺理順各級政府公共產品供給責任,做到財權與事權的對等

積極推進農村稅費制度改革,理順公共分配關係

構建多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劃清責任、精簡機構。抓緊制定保障農民權益和供給農村公共產品的相關法規

返回一、中國公共產品供給狀況調查

政府教育類公共產品國際比較

1、從總體來看,我國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雖逐年增加,但比重仍不高

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單位:%)國家和地區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國6.74.95.25.4日本5.85.04.73.6法國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國---2.512.412.我國教育投入的不足,社會成員知識資本指標低

據2004年國家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成人(15歲以上識字率)88.4%,發展中國家是78.4%。世界平均成人識字率79.1%。義大利是98.5%。泰國則為92.6%。人文發展指數世界是0.729,發達國家是0.933,中國是0.745,發達國家中美國是0.939,發展中國家中泰國0.768比我國高。中學入學率,大學生入學率我國分別是50.3%,12.5%,同為發展中國國家的泰國則分別是55.2%和36.8%。而同時期的發達國家美國分別是87.1%和70.7%,日本則為100.0%和47.7%。據150多個國家提供的資料看,已有約45%的國家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從以上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社會成員知識資本是偏低的。

3.我國政府的教育支出,其結構存在不合理之處

主要表現在(1)義務教育支出力度小於非義務教育、(2)農村義務教育支出力度小於城鎮、(3)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支出小於富裕地區

公共醫療衛生類的國際比較

(1)我國公共衛生支出不足,總體資源不足,公共衛生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

(2)我國有關衛生費用和醫療保險覆蓋率的國際比較表明,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成本效益較差

(3)衛生系統財務負擔分配不合理

公共基礎設施國際比較

(1)城市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力度雖逐年加大,但有效供給能力與世界水準差距較大

(2)城市市政公用設施能力

公共交通快速發展市政設施建設發展相比偏低城市綠化穩步發展

社會保障類公共產品的國際比較

(1)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社會覆蓋面偏低(2)社會保障覆蓋面偏低(3)我國未就業人口和未充分就業人口占總勞動人口比例較高(4)我國對貧困人口的社會福利與救濟程度低於國際水準環境保護類公共產品的比較

大氣污染

(1)中國的大氣污染主要屬於煤煙型污染,其中以煙塵和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部分大中城市出現煤煙和機動車尾氣混合型污染。

(2)北方城市的大氣污染要重於南方,大城市的大氣污染要重於中小城市

二、中國政府公共產品狀況總體評估

有效判斷供給狀況應注意兩點:

相應的橫量標準找出彼此的差距我國進入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要改變,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並已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大、城鄉差距比較嚴重,就業、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務方面問題比較突出的國家之一三、中國政府公共產品狀況分析

中國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基本原因:

1.我國的公共需求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1)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長,並將逐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市場需求的主流

(2)隨著人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公共需求的結構變化相當快,並逐漸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

(3)由於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結構和公共需求的主體進一步分化,並由此使社會矛盾複雜化

(4)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快速變化,就業、人口、資源、環境等矛盾和問題快速顯現,並使公共需求的供給面臨嚴重不足

(5)廣大農民在義務教育、醫療、養老保障等方面潛在的公共需求開始轉化為現實需求

2.我國的公共服務面臨巨大壓力

3.公共品供給內部經費分配不合理

4.

政府服務領域的問題沒有理順理清5.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偏低6.政府行政觀念嚴重滯後公共選擇

第一節阿羅悖論及其求解第二節公共選擇中的不同主體第三節公共選擇情況下的尋租第一節

阿羅悖論及其求解

主要内容公共选择的准则阿罗悖论的内容阿罗悖论的求解返回二、阿羅悖論的內容美國經濟學家、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K·J·阿羅(K·J·Arrow)在其《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亦我們知道的投票悖論(又稱阿羅悖論)。所謂投票悖論就是指如果存在著至少三個可由社會成員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備選方案,就可能出現迴圈的選擇結果。即採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規則,最終的選擇結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依賴於投票過程的次序安排,不同的投票次序會導致不同的集體選擇結果,如果人們事先知道這種關係,就會在投票之前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投票順序。第一選擇第二選擇第三選擇個人1ABC個人2BCA個人3CAB1、投票規則:AB先PK,勝者然後與C相互PK,則C獲勝。2、投票規則:AC先PK,勝者然後與B相互PK,則B獲勝。3、投票規則:BC先PK,勝者然後與A相互PK,則A獲勝。在一次全民選舉中,總共有5個候選人A、B、C、D、E競選總統,經全民投票後,結果如下:

ABCDE 33%BDCEA 16%CDBAE 3%CEBDA 8%DECBA 18%ECBDA 22%請問誰能當選總統?在一次全民選舉中,總共有5個候選人A、B、C、D、E競選總統,經全民投票後,結果如下:

ABCDE 33%BDCEA 16%CDBAE 3%CEBDA 8%DECBA 18%ECBDA 2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將制定一個怎樣的規則,(盡可能是已在現實中應用的)讓自己能夠在本次選舉中勝出!

ABCDE 33%BDCEA 16%CDBAE 3%CEBDA 8%DECBA 18%ECBDA 22%答案(不是唯一的):1、簡單多數原則:A當選2、打分制(54321):B當選3、一對一PK:C當選4、每次淘汰一個:D當選5、先淘汰3個:E當選結論:不同的選舉規則就會導致不同的選舉結果。即便是在選民的偏好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三、阿羅悖論的求解基本解法:偏好結構的調整——從雙峰偏好到單峰偏好事先確定好投票程式或議程(模糊面紗)策略行為和選票交易利用偏好強度不同的選擇中位投票人定理用腳投票返回6、用腳投票用腳投票需要有以下這些假定:⑴所有公民具有完全的流動性。⑵完全瞭解所有社區的特點。⑶存在著充分的社區選擇範圍,包括公民期望得到公共產品的可能數量。⑷各社區之間沒有利益上的溢出效應。⑸在各個個人收入方面,沒有地理上的限制。6、用腳投票用腳投票的現實案例:1、洋插隊與出國潮。2、孔雀東南飛與民工潮。(杭州開計程車的不同)3、證券市場的競爭。(百度、巨人)4、高校競爭與企業競爭。(exit、voteorvoice)返回第二節公共選擇中的不同主體主要内容单个选民的选择政党的选择官僚集团的选择特殊利益集团的选择返回第三節公共選擇情況下的尋租主要內容尋租現象產生的原因尋租活動的經濟分析尋租活動的治理返回二、尋租活動的經濟分析1、尋租活動的經濟界限2、尋租活動的結果3、尋租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返回部分地區交通廳長犯罪檔案

盧萬裏性別:男出生年月:1947年最高職務:貴州省交通廳原廳長中紀委處理情況: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罪名: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偷越國(邊)境罪(2559萬,5536.9萬,2651萬元)刑罰: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財產2005年12月16日被執行死刑部分地區交通廳長犯罪檔案

鄭道訪性別:男出生年月:1947年最高職務:四川省交通廳原副廳長中紀委處理情況: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罪名: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刑罰: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財產以受賄罪判處被告人鄭道訪妻子高家蘭有期徒刑十五年,判處被被告人鄭道訪之子鄭勤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處沒收二人財產。部分地區交通廳長犯罪檔案

劉中山性別:男出生年月:不詳最高職務:四川省交通廳原廳長兼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設開發總公司原董事長中紀委處理情況:開除黨藉,開除公職處分罪名:貪污罪、受賄罪刑罰: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部分地區交通廳長犯罪檔案

牛和恩,廣東省交通廳原廳長李向雷,廣東省交通廳原副廳長褚之田,廣西交通廳原副廳長馬其偉,湖南省交通廳原副廳長章俊元,江蘇省交通廳原廳長阿曼·哈吉,新疆交通廳原廳長王興堯,安徽省交通廳原廳長趙詹奇,浙江省交通廳原廳長(人民幣560.77萬餘元、1萬元新幣和7.6萬美元。)畢玉璽,北京市交通局原副局長(辦案人員僅從畢玉璽家中就搜出現金1000多萬元。)部分地區交通廳長犯罪檔案

曾錦成性別:男出生年月:不詳最高職務:周口地委副書記、地區行署專員、河南省交通廳原廳長中紀委處理情況:開除黨藉,開除公職處分罪名:貪污罪、受賄罪(20多萬)刑罰: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受賄所得贓款、贓物全部予以沒收,上交國庫省委:我以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名義向組織保證,我沒有收人家的一分錢,絕不做對不起組織的事,堅決維護黨的光輝形象。部分地區交通廳長犯罪檔案

張昆桐性別:男出生年月:1942年最高職務:河南省交通廳原廳長中紀委處理情況: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罪名:受賄罪和挪用公款罪(100多萬)刑罰: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立下廉政軍令狀:讓廉政在全省高速公路上延伸!部分地區交通廳長犯罪檔案

石發亮性別:男出生年月:1948年最高職務:河南省交通廳原廳長中紀委處理情況: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罪名: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刑罰:無期徒刑。(1900萬)石發亮剛任廳長時,大打廉政牌,不論大會小會,言必談廉政。講到動情處,竟然眼眶濕潤,令許多在場的幹部深受感動。石發亮曾大喊廉政口號,提出:“一個‘廉’字值千金”,細化成“兩個原則”:“不義之財分文不取”,“人情工程一件不幹”。特別提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特別提示:不要試圖改變人性,而是努力改變制度。不要讓人不想貪,而是讓人不能貪、不敢貪1、尋租活動的經濟界限尋租活動是要花費成本的,它包括尋租者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支出,以及心理成本(一種負效用)。尋租者就是用這種成本來“購買”政府管制和壟斷利潤的,因此,尋租成本實際上就是政府管制的顯示價格。理論上這種價格也有一個均衡值,由尋租的邊際成本與其邊際收益(壟斷利潤增量)相等這一條件所決定。

Q2Q0Q1QODESCAC=P1P0bRcdaP2P圖4-5尋租活動的經濟界限由於壟斷,商品供給量Q2小於均衡數量Q0。此時由於供不應求,買方願以價格P2購買,從而使賣方獲得超額利潤(租金)P1P2ad(即P2×Q2-P1×Q2)。其中即(P1bcd)為尋租成本,R(即p2bca)為壟斷利潤扣除尋租成本後的餘額(即P1P2ad-P1acd)。由此可見,尋租花費的原則是小於或等於收益期望值P1P2ad,花費一旦超過收益期望者,尋租便會終止。即尋租活動的經濟界限是R≥0。“我不怕幹部、只怕幹部沒愛好”經司法機關審理,共有300多名犯罪分子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中包括部級幹部至少4人,廳局級幹部23人,處級幹部84人。另外,紀檢監察機關還對196名涉案的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作出了黨紀政紀處理……涉案幹部之眾創下共和國經濟犯罪案件的最高紀錄。

1、尋租活動的經濟界限一般而言,尋租成本的支付對於尋租者個人來說是值得的。通過這種支付,他買到了穩定的、有保障的超額利潤收入。因此對尋租者個人來說,這種成本支出是“生產性”的,它為尋租者“生產”出超額利潤(租金)。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部分支出是非生產性的,它沒有生產出任何新的物質產品,而只是尋租者對既定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尋租者由此獲得的收入是非生產性利潤收入,對社會尋租而言負和博弈的存在是經濟資源配置無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返回2、尋租活動的結果(1)尋租活動的最大受益人往往是設租的政府。P2pP1OQ2O1QDE1MRBE2圖中陰影部分P2P1BE2就是壟斷利潤,或稱租金。這種租金產生於壟斷價格OP2高於正常均衡價格P1。它是社會消費者剩餘的損耗,是以消費者支付較高的價格作為支撐的。

2、尋租活動的結果(2)尋租情況下壟斷的社會成本

在圖中,Pc是競爭性價格,Pm是壟斷價格,在競爭性價格下,消費者剩餘是R+L+G,而在壟斷價格時,消費者的剩餘只有G了。三角形面積中的L是消費者因壟斷而導致的消費者剩餘的淨損耗,R代表壟斷者獲得的租金。

價格邊際成本數量0LRPmPcG圖4-7尋租情況下壟斷的社會成本為了尋找這種租金,一些特殊利益集團會積極地投入資源以便保持壟斷地位。因此,壟斷的真實成本就不只是消費者剩餘淨損失,而是投入到尋租行為的全部資源。

2、尋租活動的結果(2)尋租情況下壟斷的社會成本

保持壟斷地位的支出政府部門對這類支出作出反映的努力尋租行為所引起的第三方的各種扭曲行為2、尋租活動的結果(2)尋租情況下壟斷的社會成本

(3)尋租活動的消極後果(總結)第一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尋租者進行遊說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以及為疏通層層關係而支出的禮品與金錢;(私企攻關費)政府官員為使尋租者支付的賄金達到自己滿意的水準以及為掩人耳目而付出的時間、精力與資源;政府為對付尋租者的遊說與賄賂而進行反遊說、反賄賂所耗費的時間、精力與資源。(紀委)(3)尋租活動的消極後果(總結)第二是經濟效率的下降人們為了爭奪租金,耗費了大量的社會經濟資源,卻不為社會創造出任何財富。尋租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產方式的實施,提高了社會的生產成本,使經濟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運行。獲得政府特許的壟斷企業往往沒有強烈的激勵去改進技術、提高產品品質、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增強市場競爭力,由此造成了生產活動的低效率,從而降低了經濟效率。所以當尋租者得逞時,由於政府管制而形成的壟斷將使社會付出福利代價。(3)尋租活動的消極後果(總結)第三是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在尋租社會中,生產者未必能夠多勞多得,而沒有從事生產活動的設租者卻可能大發橫財,這對努力工作的生產者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削弱了發展生產的激勵。(3)尋租活動的消極後果(總結)第四是造成社會公害它毒化了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破壞了社會的正當價值觀念,破壞了社會公平的基本原則,腐蝕了幹部隊伍,引致政府官員的腐敗,造成了部門與行業的不正之風,破壞了社會穩定。3、尋租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1)官僚政府下的壟斷尋租模型假定我們考察一個企業(L)與政府官員(S)雙邊交易的尋租模型。假設L、S兩方從事某項交易活動,L方通過事前預付或事後回扣的方式向S方行賄B,以換取租金R。在這過程中,除賄金B之外,L方還會發生一些其他尋租成本,如心理成本和時間、精力支出,以及一些為掩人耳目而支出的費用。因此L方的尋租成本LC大於賄金B。對S方來說,他在受賄的同時也存在受賄成本SC1和(或)設租成本SC2。其中包括預期一旦事故敗露可能受到的懲罰PC和受賄與設租的心理成本MC,即SC=SC1+SC2=PC+MC,為S方總成本。因此,維持此項尋租活動的必要條件是:R>LC>B>SC=SC1+SC2=PC+MC3、尋租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1)官僚政府下的壟斷尋租模型R>LC>B>SC=SC1+SC2=PC+MC1)只有當R>LC時,L方才有利可圖,才會產生尋租行為。R>LC在形式上對S方是不等價交換,實際上由於R不歸S方所有,只有當S方把R提供給L方,才能得到報酬B。在這個意義上,B可被視為R的一部分,它可被預付,也可作為回扣。可見S方既是設租者也是尋租者。S方設租的目的是為了分享租金,因此,受賄者就是受租者,也就是尋租者。沒有受賄的設租者與行賄的尋租者的“串謀”,租金是無法尋覓的。此處S方可以是政府官員(如在我國),也可以是政治家(如在代議制國家)。3、尋租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1)官僚政府下的壟斷尋租模型R>LC>B>SC=SC1+SC2=PC+MC2)對S方來說,B>SC是他參與尋租活動的前提。SC是預期被查處的概率p、懲罰強度d和監督成本C的函數,且與p、d正相關,與C負相關。因為監督成本越高,監督越難於實施,受賄越易於得逞。3)具有實質意義的收益,對L方是R-LC,對S方是B-SC。因此,當R與SC一定時,LC-B越大,行賄與受賄的激勵越小;LC-B越小,行賄與受賄的激勵越大。宣佈行賄為非法,並加以嚴懲,無疑會加大LC-B。3、尋租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被視為非法並加以監督的S方的活動可分為三種狀態:①接受L方的B和提供R給L方都屬非法;SC=SC1(B)+SC2(R),B-SC=B-SC1(B)-SC2(R)≥0,B≤B*

B>SCB=SCSC2(R)SC1(B)SC(B,R)B<SC45

B*B1*B2*B,ROSC圖4-8設租者的成本——收益分析3、尋租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②接受L方的B為非法,而提供R給L方為合法;SC=SC1,B-SC1≥0,B≤B1*B>SCB=SCSC2(R)SC1(B)SC(B,R)B<SC45

B*B1*B2*B,ROSC圖4-8設租者的成本——收益分析3、尋租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③提供R給L方為非法,但受接L方的B卻被事實上認可。SC=SC2,B-SC2≥0,B≤B2*

由此可見,宣佈受賄與設租皆為非法,將對S方構成緊約束。此時B的價值最低,從而削弱了S方設租的激勵。

B>SCB=SCSC2(R)SC1(B)SC(B,R)B<SC45

B*B1*B2*B,ROSC圖4-8設租者的成本——收益分析3、尋租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2)代議制政府下的競爭尋租模型“創造壟斷的活動形成一個競爭的行業。”當租金廣泛存在,人們普遍尋租之時,誰不主動地為爭奪租金而奮鬥,就意味著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從而產生了尋租競爭。可以預期,在一定時期內,雖然說有相當多的人都把資源用於獲取壟斷的努力之中,但卻只有極少數人會取得成功。在尋租博弈中,雖說有租可尋,但花費了血本也未必就能在眾多的尋租者中獲勝。於是在不完全資訊條件下,一方面,尋租者願意花在尋租活動上的成本必須小於他可望從尋租競爭中得到的收益期望值,而且成本越小越好;但是另一方面,為了尋租的成功,他又不得不增加下注,花費直到與其收益期望基本值相等的費用去取得租金都是值得的。3、尋租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2)代議制政府下的競爭尋租模型在競爭性尋租模型中,租金與競爭的激烈程度存在著某種聯繫,競爭越激烈,租金獲得的數量越少,尋租成本越大,設租者的得利越大。一些尋租者在特殊情況下,為了潛在租金的獲得,直接導致尋租成本高於尋租收益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主要圖的是對設租者權力的控制,以使他們為自己長遠的尋租服務。對設租者而言,並不能認為尋租者之間的競爭越激烈越好,主要還有一個安全問題。因為依靠設租的是公共權力,如果競爭越激烈,但獲得的賄賂收入越不安全。所以設租者願意放棄即時得利,與尋租者一樣也看重長期得利。我國現階段的反腐敗已十分艱難,尋租者與設租者已有機地將公共權力作為他們生死相依的共同體,而產生了尋租排它性。

返回三、尋租活動的治理1、監督尋租的博弈模型不監督監督尋租不尋租經濟人監督機構F–C,–F–C,0–R,R0,0圖4-9監督博弈的效用矩陣圖概括了對應不同純策略組合的效用矩陣。其中,R為所尋租金,C為監督成本,F為尋租成本(包括賄金和罰金)。假設只要監督機構實施監督,尋租就會被發現,且C<F。三、尋租活動的治理1、監督尋租的博弈模型在這個博弈中不存在純策略納什均衡,只有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在求解以前我們給定p代表監督機構實施監督的概率,q代表經濟人尋租的概率。給定q,監督機構選擇監督(p=1)和不監督(p=0)的期望收益分別為:U1(1,q)=(F-C)q+(-C)×(1-q)=Fq-CU1(0,q)=-Rq+0×(1-q)=-Rq當監督與不監督無差異時,U1(1,q)=U1(0,q),解得q*=C/(F+R),即,如果經濟人尋概率小於C/(F+R),監督機構的最優選擇是不實施監督;如果經濟人尋租的概率大於C/(F+R),監督機構的最優選擇是實施監督;如果經濟人尋租的概率等於C/(F+R),監督機構隨機地選擇監督或不監督。三、尋租活動的治理1、監督尋租的博弈模型給定p,經濟人選擇尋租(q=1)和不尋租(q=0)的期望收益分別為:U2(p,1)=-F×q+R×(1-p)=R-(F+R)pU2(p,0)=0×p+0×(1-p)=0當尋租與不尋租無差異時,U2(p,1)=U2(p,0),解得:p*=R/(F+R),即,如果監督機構實施監督的概率小於R/(F+R),經濟人的最優選擇是尋租;如果監督機構實施監督的概率大於R/(F+R),經濟人的最優選擇是不尋租;如果監督機構實施監督的概率等於R/(F+R),經濟人隨機地選擇尋租或不尋租。三、尋租活動的治理1、監督尋租的博弈模型因此,混合策略納什均衡是p*=R/(F+R),q*=C/(F+R),即監督機構以R/(F+R)的概率實施監督,經濟人以C/(F+R)的概率選擇尋租。這個均衡的另一個可能的(或許更為合理的)解釋是,經濟中有許多個經濟人,其中有C/(F+R)比例的經濟人選擇尋租,(1-C/(F+R))比例的經濟人選擇不尋租;監督機構隨機地對R/(F+R)比例的經濟人實施監督。三、尋租活動的治理1、監督尋租的博弈模型不監督監督尋租不尋租經濟人監督機構F–C,–F–C,0–R,R0,0圖4-9監督博弈的效用矩陣監督博弈的均衡與所尋租金R、尋租成本F以及監督成本C有關。尋租成本越高、所尋租金越多,經濟人尋租的概率越小,而監督成本越高,經濟人尋租的概率就越大。為什麼所尋租金越多,經濟人尋租的概率反而越小呢?這是因為,所尋租金越多,監督機構越重視,相比之下監督成本就不算什麼了,因此,所尋租金越多,監督機構實施監督的概率越大,尋租被查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而經濟人反而不敢尋租了。

p*=R/(F+R),q*=C/(F+R)三、尋租活動的治理1、監督尋租的博弈模型當然,這個結論與我們面前關於監督技術和監督成本的假設有關(即只要監督機構實施監督,尋租就會被發現,且C<F),如果所尋租金越多,經濟人越肯投入資源去琢磨更好的辦法逃避監督,從而使尋租行為更難被發現,該結論就不一定成立了。此外,所尋租金越多,經濟人就越有去賄賂監督機構的官員意願,在這種情況下,上述結論也難以成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尋租成本越高,經濟人尋租的積極性就會下降,監督機構實施監督必要性也就隨之降低。

2、尋租活動治理的具體方法使經濟人不願為使經濟人不必為使經濟人不敢為使經濟人不能為2、尋租活動治理的具體方法(1)使經濟人不願為在政府官員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敬業精神、工作責任感和事業心、榮譽感等,從道義上提倡官員廉政,自潔自律;利用宣傳輿論工具對尋租活動予以揭露,形成一種反尋租的意識形態和道德環境。使經濟人的偏好體系發生昇華,更加追求高層次的(精神)需要,自覺放棄和抵制尋租行為。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也正因為如此,短期內也許多數人都達不到這種境界,從長期來看,也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但只要堅持必有所獲。

2、尋租活動治理的具體方法(2)使經濟人不必為在政府公務員中進行人事工資制度改革,實行裁員加薪,讓政府官員的收入與其肩負的使命相稱,使之能過上中產階級的、穩定又體面的生活,從而不必為有風險的“蠅頭小利”而從事尋租活動。對把尋租者的賄賂全部上繳的官員,可獎勵其所繳錢物的部分乃至全部,以鼓勵其堅持原則的行為,並使之制度化。(高薪養廉)2、尋租活動治理的具體方法(3)使經濟人不敢為制定出反尋租的政策和法律規章並嚴格加以執行。公開政府官員的收入和財產,使尋租者難逃應有的懲處,從而加大尋租成本,抑制政府官員主動設租、尋租的行為。

2、尋租活動治理的具體方法(4)使經濟人不能為①杜絕設租。要杜絕設租就必須制約權力,放鬆對經濟活動的政府管制,取消種種有差別的優惠政策,縮小乃至消除尋租空間,從而消除無意設租、被動設租和主動設租現象,使經濟人無租可尋。②消散租金。當設組不可避免時(如對計程車的限量管制等),則要採取措施使租金因競爭性加入而消散或以稅收形式收歸財政。如變暗租為明租,使政府管制的內容具有競爭性;公開拍賣證照、批文、特許權等,政府採購和投資專案建設實行公開招標,使效率最高的廠商優先使用社會的稀缺資源;徵收資源壟斷稅,以消除先天性收益能力方面的差異,其稅額以不超過所獲租金為限,因為只有對經濟租金徵稅才不會影響要素的供給。由此使無意設租和被動設租所設之租金消散。

近20年來,中國的土地市場的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效。據統計,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土地的面積、價款分別由1999年的1082公頃、114億元,提高到2003年的5.19萬公頃、2937.76億元。全國國有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宗數占出讓總宗數比例逐年提升。在市、縣一級的許多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益已占可支配財政收入的20~50%,個別地方可達80~90%,這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國有土地的“招拍掛”國有土地的“招拍掛”國有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宗數占出讓總宗數比例返回1、投票悖論:(又稱阿羅悖論)所謂投票悖論就是指如果存在著至少三個可由社會成員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備選方案進行投票選擇,可能會出現迴圈的選擇結果的情況。2、峰值:是指如果把關於公共產品量或公共支出量的議案按順序,比如按數量大小排列,則其中必有一種議案所獲得的偏好較大,這種偏好較大的議案稱為峰值。3、選票交易:在簡單多數規則下,獲勝的多數將得到的利益可能少於失敗的少數而付出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少數人便可能試圖進行選票交易,以防止這樣的情形發生。這時的選票交易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一些人賄賂另一些人,使他們投票贊成自己所贊成的方案。二是兩方面達成某種協議,在一類問題上甲方支持乙方,換取乙方在另一類問題上支持甲方。名詞解釋返回名詞解釋4、中位投票人:是指對某一議案或公共產品需求量持中間立場的人,他正好把另外偶數個投票人分為興趣或意願剛好相反的兩組。5、用腳投票:是指在自由開放的情況下,選民通過區域間、不同組織間的自由流動而表達自己的意願。6、投票費用:可以分為與投票行為本身有關的費用,以及為決定參加投票而收集資訊所需的費用。7、特殊利益集團:是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組成的、對政府決策施加影響的團體。8、相機決擇(discretion):就是由政府根據不同的經濟形勢採取不同的政策手段,以達到預定的政策目標。9、尋租(rentseeking):是指為獲得政府法規支持所形成的壟斷利益(租金)而進行的活動。在私人壟斷存在的情況下,會有壟斷利潤產生。當政府介入經濟活動,運用經濟政策(包括法規在內的制度約束也是經濟政策手段之一)來調節經濟時,不但存在有市場中形成的私人壟斷,而且還產生了政府所允許的壟斷。10、無意設租:即政府為彌補市場的不足而干預經濟生活時產生的租金,由於干預的方式方法不當,造成了政府失靈,使該租金無法消散,這可以說是好心辦了壞事,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相脫離的而產生的租金。返回名詞解釋本章思考題1、阿羅悖論及其求解?2、如何利用偏好強度不同求解阿羅悖論?3、如何用腳投票求解阿羅悖論?4、多黨輪流執政行為的消極後果有哪些?5、政府官僚(員)在公共選擇中有哪些主要特徵?6、特殊利益集團是怎樣影響公共選擇的?7、尋租活動的消極後果主要有哪些?8、試述尋租活動的治理原則?返回首頁1、阿羅悖論及其求解?美國經濟學家K·J·阿羅(K·J·Arrow)在其《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亦我們知道的投票悖論(又稱阿羅悖論)。所謂投票悖論就是指如果存在著至少三個可由社會成員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備選方案,就可能出現迴圈的選擇結果。即採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規則,最終的選擇結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依賴於投票過程的次序安排,不同的投票次序會導致不同的集體選擇結果,如果人們事先知道這種關係,就會在投票之前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投票順序。他認為在以民主方式下進行社會選擇或稱公共選擇的過程中,最常用的方式是多數投票規則。多數投票規則要求:一項提案在付諸執行以前必須擁有n/2以上的擁護者(n是投票者的數目)。在一個民主制的國家裏其決策過程中有兩種不同的多數決策形式:一是直接民主制,社會選擇直接取決於選民的投票;二是代議民主制,有一些公民被選出來反映各部分公眾的利益,然後由這些代表進行社會選擇。求解的主要方法有:1、偏好結構的調整——從雙峰偏好到單峰偏好2、掌握好投票程式或確定議程。3、策略行為和選票交易4、利用偏好強度不同的選擇5、中位投票人定理6、用腳投票返回2、利用偏好強度不同求解阿羅悖論?在簡單多數決策模型中,沒有考慮個人表示對幾個問題的偏好強度的狀況。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只是按一人一票並將它投在自己所相對偏好的方案上。但在市場上,消費者可以表示自己的偏好強度的,即他可以對自己中意的物品支付較高的價格,這較高的價格就顯示了消費者的偏好程度。這種偏好強度的不同既體現在不同的消費者之間對同一商品有不同的偏好強度,還體現在同一消費者對不同消費品的偏好呈現非規則性,這一點在不同消費者之間又有不可比性。這樣我們可以模仿市場價格機制設計出,“打分投票制”(PointvotingSystem),假定有3個投票者,每人被給予100分,允許每人將分分別打在A、B、C三個不同的選擇方案上,對每個選擇方案打多少分就顯示了投票者的偏好強度,其結果可以用表說明:表三選擇順序選擇成員第一選擇第二選擇第三選擇個人1702010個人2105040個人3504010積分總和13011060投票結果,方案一得了130分,是三個方案中得分最多的一個。這一做法的好處是投票結果一般不會出現迴圈,因此可以保證方案選擇具有傳遞性。當然這種方案也不是無懈可擊的,一方面兩個方案得分可能是相等的。那就需要進行第二輪投票來決出勝負。另一方面對一個人來說他明知只有投票得分最高的才能當選,分數有可能集中在某一方案上,而不是分散使用,那樣就再次落入迴圈的老路上去。打分投票,根據個人偏好強度投票只能說是一種思路與可供選擇的方法,股份制企業中一股一票,就是根據市場經濟的資本偏好強度來決定的,實施的前提是股份分散程度高,不易串謀等。返回3、用腳投票求解阿羅悖論?將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內的公民作為分析的例證,對公共產品的消費或公共決策作出決定,為達到帕累托最優。用最為簡單的方式來解決,那就是用腳投票。用腳投票需要有以下這些假定:⑴所有公民具有完全的流動性。⑵完全瞭解所有社區的特點。⑶存在著充分的社區選擇範圍,包括公民期望得到公共產品的可能數量。⑷各社區之間沒有利益上的溢出效應。⑸在各個個人收入方面,沒有地理上的限制。假定⑴和假定⑷傾向於在各自的目標不相抵觸的地方有意義.社區越大,脫離的代價越高,因而流動性越小.所以退出小的社區比退出大的社區的選擇更合理.但另一方面,社區越小,提供任何特定公共產品所帶來的利益越可能溢出到其他社區裏去,引起各社區間的外部效應和非帕累托最優配置。用腳投票來解決公共選擇的問題也是有條件的:①用腳投票是通過將個人聚集在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