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

点1.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2.了解美苏对峙的具体表现,认识冷战的影响。学

导1.运用时空观念分析不同阶段美苏两极对峙的具体表现,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对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双重影响进行历史解释。2.正确认识冷战期间多极力量的发展,运用唯物史观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关键能力·课堂探究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必备知识·自主学习走进教材知识点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______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冷战爆发的背景(1)美苏两国的________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2)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3)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美苏国家利益3.冷战爆发的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1947年“________”,冷战爆发的标志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___________,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1949年“________”组织成立1955年“________”组织成立地缘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________________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德国分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4.两极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________正式形成。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________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________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两极格局美国苏联知识点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典型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和____________。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2.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____________的成立和发展,________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古巴导弹危机欧洲共同体日本3.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________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2)以“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________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4.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1955年________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________,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中苏关系两弹一星尼克松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知识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的竞争与缓和(1)竞争:1979年,苏联入侵________,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2)缓和①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②表现a.美苏交流: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b.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________;等等。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阿富汗两德统一2.两极格局的崩溃(1)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________”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________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2)苏联解体,________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________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_____________不可逆转。和平演变共产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启思助学

1.【学习情境】二战后国际秩序下图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漫画。思考:结合所学分析漫画的主旨。提示:美苏对峙,瓜分世界。2.【学习情境】美苏冷战根源下图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思考:图片揭示了美苏冷战发生的根源是什么?提示: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对立。3.【图示解史】美苏冷战4.【学思之窗】阅读教材P111“学思之窗”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思考:斯大林为什么说“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提示:从历史上看,苏联几次遭受外敌入侵,都是来自西部,经由波兰地区,苏联西部的安全对苏联至关重要。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不仅这样说,也的确把苏波边界西移,这引起美国的不满与疑虑。5.【图示解说】冷战的影响6.【学习情境】教材P112“历史纵横”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思考:概括指出二战后美苏从大国合作转向对抗的原因。提示:美国实力强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7.【社会情境】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上图是关于日本的漫画(【注】UN是联合国英文UnitedNations的缩写。)漫画反映了日本的什么要求?提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8.【图示解史】苏联解体的原因9.【学术情境】教材P115“历史纵横”“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思考:“和平演变”与苏联解体之间有什么关联?提示:“和平演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10.【学习情境】“星球大战计划”1983年,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如图)思考: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从经济上拖垮苏联。关键能力·课堂探究探究点一明争暗斗——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史料实证]——冷战的根源和两极格局史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因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摘编自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八种解释》史料一从“美国学派……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超级大国竞争”“核军备竞赛因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等关键信息概括得出原因,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史料二正如以前的慕尼黑政策放纵了希特勒侵略者一样,现在对美国和帝国主义阵营新政策方针的让步,必然会使这种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更加跋扈,更富侵略性。——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史料二概述了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对策,即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的原因。

(2)在史料二《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指导下,苏联等国家采取了什么行动?提示: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框架;美苏实力势均力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世界面临核恐怖的威胁。提示:行动: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历史解释]——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影响(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2)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得到发展,第三世界崛起。消极影响(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2)两强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3)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唯物史观]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探究点二谁主沉浮——多极力量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史料实证]——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史料一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政治大国的分量。”——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演讲(1983年)史料一介绍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史料二二战结束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改变着世界。——[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史料二介绍了新的政治力量对世界的影响。史料三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苏联的制度解体。——《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史料三主要论述了美国政府对苏联在意识形态的斗争手段,对苏联解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

[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日本提出了怎样的目标?

(2)史料二中的“新的力量”除了以上史料提到的力量还有哪些?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提示:目标: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示:力量:中国,第三世界。提示:原因:原有的苏联模式积弊太深;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影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使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使苏联的加盟国家和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动荡。[历史解释]——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基本矛盾(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股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唯物史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于长期竞争,实力相对衰落。(2)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趋势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3)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4)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知识体系][必备术语]1.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2.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3.美国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提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了北约组织。4.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起飞、中国崛起和第三世界兴起,说明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5.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随堂检测·强化落实1.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一项法令,决定创建“和平队”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教师、医生、护士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该法令旨在(

)A.应对全球性反战运动

B.配合联合国维和行动C.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延缓不结盟运动兴起答案:C解析:由材料“创建‘和平队’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教师、医生、护士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可知美苏冷战时期“和平队”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作为美国对外关系的“软实力”,有利于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目的在于和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C项;全球反战运动参与阶层广泛.参与者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项;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的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和平队”也创建于1961年,二者处于同一时期,不能起到延缓的作用,排除D项。2.图中所反映的事件表明(

)A.冷战加剧了核战争的风险B.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C.制约大国的力量不断增长D.欧洲只有合作才能保证自身安全答案:A解析:据材料“我们正在采取的行动只是消除对西半球国家安全威胁最低限度的必要措施”,结合材料时间是1962年,可知材料所指的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第一次面临核战争的威胁,故选A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美苏力量的对比始终呈现出美攻苏守的格局,排除B项;制约大国的力量主要是指欧洲、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排除C项;古巴导弹危机主要发生在美洲地区,排除D项。3.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封锁水路通道却开放空中走廊;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首脑秘密来往,信件达25封,且事后架设“热线”电话。这反映出美苏(

)A.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战略

B.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C.对峙中规避风险自我节制

D.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答案:C解析:苏联“开放空中走廊”、美国“保持了冷静”“秘密来往”、事后架设“热线”电话等都是在对抗和对峙中,美苏双方自我克制的表现,故选C项;题干中体现的是对抗时的自我克制表现,而不是对抗和缓和的交替,排除A项;二者的自我克制是保持对抗且避免对抗升级的表现,而不是寻求战略平衡,排除B项;双方始终没有放弃核威慑但也没有使用核武器,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4.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它指美苏双方均拥有可靠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就可威慑双方都不敢发动战略核袭击,避免核战争。到了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确保生存战略”取代“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这一变化表明(

)A.美国放弃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B.美国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战略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D.美国对苏联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答案:D解析:1980年代美国用“确保生存战略”的核战略代替1960年代的“相互确保摧毁”,表明美国掀起了对苏联的新一轮军备竞赛,D项正确;19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确保生存战略”的核战略和放弃军备竞赛不符,也不属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