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05级教学大纲_第1页
地理科学专业05级教学大纲_第2页
地理科学专业05级教学大纲_第3页
地理科学专业05级教学大纲_第4页
地理科学专业05级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05级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s地球概论/AnIntroductiontoEarth

课程编码:1201300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

学时数:54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学时

学分数:2.5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考试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订日期:2005年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谢献春

一、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根据全国高师或综合大学《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的,结合中学教

学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参照现行的高中地理课本的教学内容,介绍现代天文学的

基本知识和最新成就,包括、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以及宇宙学、天体起源、

地外文明等内容,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3学时,

总计为54学时。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及其宇宙环境;使学生理解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

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

并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通过学习了解开展天文活动的方式、方法;掌握组

织野外天象观测方法和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采用CAI课件、录象、VCD、幻灯、投

影等电化设备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感性认识,结合较大量的

实验实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简明天文学教程》作者:余明等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地球概论教程》作者:刘南等科学出版社

《地球概论》作者:金祖孟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地球与天球

第一节地球坐标

一、地球自转与地理坐标

二、地球是的方向和距离

第二节天体与天球坐标

一、天体和天体系统:

天体概念及主要天体简介:天体系统概念和主要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二、天球和天球坐标

天球和天穹概念;天球坐标的一般模式,几种主要的天球坐标;天球坐标的应用;天体

的周日运动和太阳的周年运动

三、星空、星座与星表(实习)

星空区划和四季星空;星座的划分;各种星表与使用;星等与绝对星等;光度与测量;

光谱及其分析

附:实习一:天球与天球坐标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坐标的确立与用途,学会各种星图、星表

的用途和作用方法,天球仪和天文年历的作用;望远镜的原理的实操:掌握各种普及型天文

望远镜的基本性能,作用和观测技巧。

重点:四大天球坐标及其应用;难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及求解。

第二章时间与历法

第一节时间

一、时间和时间计量

二、忖间计量系统

恒星时、太阳时(视太阳时和平太阳时)、历书时、原子时、世界时和协调世界时

三、时间的种类

地方时、区时.、法定时、日期变更和日界线

四、时间服务

第二节历法

一、历法概说

二、历法的种类:阳历、阴历、阴阳历

三、历法其他成分

重点:时间的类型与区时理论、历法的原则;难点:时间计量系统、阴阳历

第三章天文望远镜与天文观测

一、天文望远镜的结构与性能

二、天文观测的内容

三、天文观测的方法与技巧

重点:天文望远镜的性能;难点:天文观测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太阳系与太阳系

一、太阳和太阳系(实习)

1.太阳概况

2.太阳的结构

3.太阳活动和磁场

4.日地关系

5.太阳系概况

6.太阳系概念的确立

7.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太阳

二、行星及其卫星(实习)

行星的分类;行星的主要特性;卫星;行星的新发现

三、太阳系的小天体

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陨星、行星际物质

四、研究太阳系的意义

第二节地月系

一、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结构;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地球的运动

二、月球(实习)

月球的大小、质量和形状;月面的物理状况;

三、地月系(实习)

地月系绕转、月相和朔望月

附:实习二:太阳系天体的观测

1、太阳观测:掌握太阳观测的特殊要求,学会运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太阳黑子的描迹观测,

进行太阳和黑子的拍摄。

2、行星观测:观测行星的出没规律,运用望远镜观测行星的形态和运动

3、月球和月相的观测:进行目视观测和拍摄观测

第三节恒星世界

一、恒星的物理化学特性

恒星的大小、质量和密度、恒星的亮度;恒星的距离;恒星的颜色和温度:恒星的光谱

二、恒星的种类

单星、双星、三星、四星、聚星、星团等

三、恒星的演化与多样化的恒星

主序星(矮星)、红巨星、白矮星、超巨星;稳定恒星、新星、超新星;中子星、脉冲

星、黑洞等

第四节星系世界

一、银河系

观测的银河、银河系的结构和组成、星云与星际物质、银河系运动

二、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的发现、星系的分类(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状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星系的

空间分布结构

三、六十年代以来星系研究新进展

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射电星系、类星体、活动星系

第五节大爆炸宇宙说简介

一、宇宙说原理

二、系统性特征

三、现代宇宙学的建立和发展

四、大爆炸宇宙说简介

重点:EI地关系、地月系;难点:恒星性质与多样性

第五章地球自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证明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

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速度、周期,极移和进动

三、不同纬度天体周日运动

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理坐标、昼夜交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难点:极移和进动

第六章地球公转运动

一、地球公转及其证明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

太阳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出没方位角、四季五带的形成

重点:公转的规律与地球效应;难点: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第七章日、月食

一、日食和月食

日月食的成因、日月食的条件、日月食的种类、日月食的过程、食限和食分、日月食发

生的次数、II月食周期

二、日、月食的观测

重点:成因与规律;难点:食限和食分

第八章海洋潮汐

潮汐现象、地球的潮汐变形、引潮力、太阴潮和太阳潮、海洋潮汐的规律性

重点与难点:引潮力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

讲实讨习课其小

章节多媒体教

主要内容授验论题外他计

学手段

426多媒体、

1地球与天球

44多媒体、

2时间与历法

224多媒体、

3天文望远镜与观测

8816多媒体、

4地球宇宙环境

224多媒体、

5地球自转

10212多媒体、

6地球公转

426多媒体、

7日、月食

22多媒体、

8海洋潮汐

361854

《地图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图与测量/Cartography&surveying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

学分数:2.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学时数:54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

考核方式:考试制定日期:2005年

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谢鸿宇、冯艳芬

一、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该课程是地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该门课程必须充分掌握地图投影、坐标

系统、地图符号等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应用测量学知识进行地形图的野外测图、用图工作,

了解专题地图制图流程及要点。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地图与测量》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图的构成、地图的基本要素,可以熟悉

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以及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要素的表示。本课程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

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训练,因此,实习环节是该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且

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课内实践以及习题,讨论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课堂讲授的主要

内容是基础知识,另外还需要通过习题、讨论加深印象,最后实践性内容通过课内实践来传

授。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逻辑性比较强,所以需要同学们学习过《高等数学》等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可

以研修计算机地图制图,专题地图编制的相关课程。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

蔡孟裔等著.《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潘正风等著《数字测图原理和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教材:

祝国瑞著.《地图设计与编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廖克著.《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2

武汉测绘学院测量学编写组《测量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85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的制作过程

第二节地图学定义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四节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

地图的功能,地图的应用,地图的类型。

重点:

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学的结构;地图的功能:地图的类型

难点:

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的功能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

第一节地球体

地球的三大表面,地球体的三次逼近

第二节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

大地坐标系,地理坐标

第三节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的意义,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变形,地图投影方法地图投影分类,地

图投影变换

第四节地图投影的应用

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地形图投影,区域图投影,世界地图投影。

重点:

地球的物理表面(大地水准面),地球的数学表面(参考椭球面);地球体的三次逼

近;大地经度、大地纬度;我国的大地坐标系;地图投影的意义:地图比例尺;长度

变形;地图投影分类(按变形性质分类);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地形图投影

难点:

参考椭球体的定位;大地坐标、天文坐标、地心坐标的关系;地图投影的意义;地图

投影的选择依据;地图投影变形

第三章地图概括

第一节地图概括概述

地图概括的性质,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

第二节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开方根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分类,简化,夸张。

重点:

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开方根规律的应用;分类;简化;夸张

难点:

地图概括的性质;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第四章地图符号

第一节作为地图语言的地图符号

地图符号与地图模型;地图符号的分类

第二节量表在符号设计中应用

地图符号的量表

第三节彩色

彩色的量度,色的表示,彩色的感受效应

第四节注记

地名;注记的作用与功能,注记的定位

重点:

地图符号的分类;地图符号的量表;视觉变量,视觉变量的组合;彩色的量度,色的

表示;地名;注记的作用与功能;注记的定位

难点:

地图符号与地图模型;彩色的感受效应;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图形视觉的心理效应

第五章地图表示

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

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比例圆的视觉尺度,点状符号的扩展,点状制图的

定位,点值图

第二节线状符号的构成

定位线表示图上连续的地物,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用线状符号表示定量的分布;

第三节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

定性信息的特征,适宜于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

第四节等值区域制图

定量数据的特征,数据的分级,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

重点:

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点状符号的扩展;点状符号的定位;点值图;定位线表

示图上连续的地物;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定性信息的特征;适宜于表示定征信息的

变量;定量数据的特征;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

难点:

比例圆的视觉尺度;用线状符号表示定量的分布;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数据的分级

第六章地图图型

第一节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

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其内容,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地形图

的类型

第二节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第三节地理图的设计与编制

地理图的编制特点,地理图编制过程,地理图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

专题地图的基本特性、类型、专题地图的应用

第五节专题地图的编制原理

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专题地图的资料及处理,地理底图的编制

第六节专题地图的设计

专题地图设计表示方法的选择,图例设计,图面内容的安排,色彩与网纹设计,

重点:

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其内容;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地形图的类

型;国家基本地形图;地理图的编制特点;地理图的编制过程;地理图设计的主要内

容;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专题地图的编制原理;专题地图设计;地图集的编制

难点:

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专题地图设计

第七章绪论

第一节测绘工作的任务及其作用,测量学的发展

第八章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第•节观测误差

第二节偶然误差的特性

第三节评定精度的指标

第四节误差传播定律,

第五节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第六节同精度观测值的中误差

重点:

观测条件,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特性;评定精度的指标,中误差,平均

误差,或然误差,容许误差,相对误差;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同精度观测值的中

误差

难点:

误差传播定律,观测值倍数的函数的误差,观测值和或是差的函数误差,观测值线性函数的

误差,观测值一般函数的误差

第九章水准仪及其使用

第一节水准测量原理,

第二节水准器

第三节水准尺和尺垫

第四节望远镜

第五节水准仪的构造与使用

第六节自动安平水准仪

重点:

水准测量原理;地球曲率对水准测量的影响;圆水准器,水准管的原理;水准尺的原

理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

水准仪的构造与使用

第十章水准测量

第一节水准路线的拟定

第二节水准测量的施测

第三节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四节水准尺的检验

第五节水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重点:

水准测量的路线拟定,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内业计算;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准

尺的检验与校正

难点:水准误差的主要来源

第十一章经纬仪及其水平角观测

第一节水平角观测的概念

第二节光学经纬仪

第三节经纬仪的电子测角原理

第四节经纬仪的安置

第五节水平角的观测方法

第六节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七节水平角观测的误差及其较弱的措施

重点:

水平角观测的原理,经纬仪的电子测角原理;经纬仪的安置,水平角的观测方法;经

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难点:

水平角观测的误差及其削弱的措施

第十二章光电测距

第一节脉冲式光电测距仪

第二节相位式光电测距仪

重点:

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原理

第十三章大比例尺地形测量

第一节大比例尺测图计划

第二节地形控制测量

第三节地形测图的准备工作

第四节测站点地测定

第五节图边测图及图的拼接

学时分配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采用何

种教学

讲实讨习小

早下主要内容手段

授习论题计

第一章导论33使用文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44字、图

一士

第三章地图概括22片、严

第四章地图符号33音等多

课内实践一2媒体课

符号设计及辨识

2件辅助

第五章地图表示33教学

课内实践二2

分区统计图的设计2

第六章地图图型33

课内实践三2

地形图的应用2

1824

合计6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采用何

种教学

d'E-士讲实讨习小

早下主要内容手段

授习论题计

绪论,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幻灯片

第七章第八章3

幻灯片

第九章水准仪及其使用3

课外实习一水准仪的认识及使用3

幻灯片

第十章水准测量3

课外实习二水准测量3

幻灯片

第十一章经纬仪及其水平角观测3

课外实习三水平角观测3

幻灯片

第十二章光电测距仪使用3

幻灯片

第十三章大比例尺地形测量3

课外实习四大比例尺地形测量3

181230

合计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IGeography)

课程编码:12013004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

学分数:6先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

象学与气候学

学时数:108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1周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制订日期:2005年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周平德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自然科学.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各专业的基础性主干课程.

(-)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固体地球表层的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包括岩石圈和大气圈在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大圈层和六大要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规律,空间分异规律

和不同等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划分与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等课程,

以及研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防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等问题打下坚实

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取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例分析讨论和野外实习等直观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联

系实际.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地球概论〉,其地质学基础〉〉和〈〈气象学与气候学》有密切联系,

或者说这些课程也是《自然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这些内容作为独立课程开出,故在

教学过程中不再重复,只在绪论中加以说明.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吴正主编"地貌学导论》广东高教出版社;黄锡铃主编〈〈水文学〉、《植

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特征

3.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章水文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重点,难点)

2.河流水文(重点,难点)

3.湖泊与沼泽

4.地下水(难点)

5.冰川

6.海洋(难点)

7.水资源与水环境

8.水文与水资源调查研究方法

第三章地貌

1.地貌的形成因素和基本过程(难点)

2.构造地貌

3.流水地貌(重点,难点)

4.喀斯特地貌(重点)

5.海岸地貌(重点.难点)

6.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7.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8.坡地重力地貌

9.应用地貌与地貌灾害

10.地貌分类与地貌调查(难点)

第四章植物

1.植物与环境

2.植物群落(难点)

3.植被类型(重点)

4.植物区系(难点)

5.植被资源

第五章动物

1.动物与环境

2.动物生态类群

3.动物区系

4.动物资源

第六章土壤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重点,难点)

3.土壤类型与分布(重点)

4.土壤资源

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

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重点)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难点)

3.综合自然区划(难点)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

讲实讨习实其

★,一M^体教学手段

早下主要内容授验论题践它小计

4

1绪论图文声

2021

2水文图文声

3地貌2241图文声

4植物141图文声

5动物6图文声

6土壤1424图文声

7综合自然区划82图文声

881082

合计

《自然地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实验/ExperimentationofPhysicaIGeography

课程编码:12013005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

学时数:36其中:实验/实践学时:36;课外学时:

学分数:1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笔人:潘安定

制定日期:2005年主审人:林媚珍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使

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掌握有关仪器和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学实验》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及技

能课之一,应该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必须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

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实验方法

和技能,掌握有关仪器和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二、实习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习方式:主要在实验室内利用已有仪器设备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实验

室完成相关实验项目,采用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学生习作法等教学方式为主,辅助采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powerpoint、放映录象带、制作幻灯片等。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2、使学生掌握地质图、地貌图的阅读、分析及应用方法。

3、使学生掌握各种天气现象及其观测方法。

4、使学生掌握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测定。

5、使学生掌握植物标本的分类检索。

三、实验安排与主要内容

本课程应是在学习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伴随课程

内容进行实践训练的实操技能。主要内容如下:

实验一、矿物、岩石观察鉴定

通过观察达到肉眼鉴定的目的。观察矿物的物理性质,晶体形态。鉴定三大类岩石,分

析矿物成分,并肉眼鉴定。重点掌握野外工作常用岩石鉴别简易方法。

实验二、地质图、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

阅读地质图、地形图,通过分析了解区域地质和地貌概况。

实验三、气象要素观测

学习对温度、气压、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的观测,重

点掌握观测的方法和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原理。通过实习,使学生认识天气现象,学会单

站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实验四、气候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天气图、气候图的分析,学会整理气候统计资料,阐述气候特征。

实验五、现代大气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正规气象站场和机构的参观访问,了解现代化仪器、见习正规气象工作,增进

对大气科学的全面了解。

实验六、土壤的实验室测定

将野外采集来的土壤分析样品(土样)及时地制备,为以后各项实验作基础准备工作。

试验七、土壤分析实验

选作土壤水分测定、土壤容量、比重、孔隙度的计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代换量

和代换性盐基测定、土壤代换性酸的测定中的一至二项实验。选学内容包括:掌握用烘干法

测定土壤水分,尤其掌握土壤最大吸湿水含量。学会使用一定容积的环刀,按照干土重计算

土壤容重、比重、土壤孔隙度。初步掌握用丘林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学会用两种速测法

测量土壤代换量和代换性盐基总量,由此鉴别土类及属性。学会用中性盐(KC1)处理土壤,

提取土壤中代换性氢和铝,用标准NaOH滴定,测定代换性氢和铝的总量。学会用酸度计及

混合指示剂比色法测定土壤PH值。学会用柏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测定土壤的氧化或还原反

应,计算出土壤EH值。

实验八、植物标本的观察与分类

植物标本观察及编制植物检索表,加强对植物系统分类的理解和掌握。选学内容包括:

植物细胞和组织、花、果实的形态观察,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雅致,植物检索表的使用练习。

实验九、实验案例设计

根据已掌握的自然地理学实验技能,自行设计一项实验测试方案,并提交实验室分析成

果报告。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

实习主要在本院实验室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卜:

拟开设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计划学

实验项目名称项目类型备注

1矿物的观察和鉴定验证性3必开

2岩石的观察和鉴定验证性3选开

3地质地貌图的阅读和分析验证性3选开

4温度、湿度、气压的观测验证性3必开

风、云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的观测

5验证性3选开

6降水、日照、蒸发的观测验证性4选开

7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验证性3必做

8土壤速效磷的测定验证性3选开

9土壤PH测定验证性3必做

植物细胞和组织观察验证性1必做

植物根、茎、叶形态观察验证性1必做

植物花、果实的形态观察验证性2必做

植物主要类群的观察验证性2选开

植物主要科、属、种的识别验证性2选开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观察验证性2选开

植物标本的观察与分类综合性3选开

自然地理综合体判别与分析综合性3必开

合计36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采取综合考查方式。根据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实操的表现、考勤、实验报

告和观测值班记录等情况评分,与课程平时成绩记分标准-致,并记入该课程平时成绩,占

总分30%;实验案例设计成绩占70%。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遥感概论(TelemetryGenerality)

课程编码:12013006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专业

学时数:54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

学分:2.5先修课程:自然地理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考核方式:考试

制订日期:2005年执笔者:夏丽华

审核者:林媚珍

一、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遥感概论》是地理专业的主要工具课,是地理研究,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基

础。

《遥感导概论》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遥感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内容上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而不是侧重介绍某一具体遥

感技术系统。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新的航天器和新传感器知识。在方

法上注重新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遥感的基本原

理和方法。增强适应信息时代的素质,在实践应用和操作方面提高能力,达到能独力操作与

分析的能力。在内容上了解遥感发展的前沿及发展趋势,理解遥感系统的过程,掌握遥感应

用的方法及图像处理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课时为100%。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

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遥感导论》课程是地理学的工具课程,每门地理课程都要用到遥感技术手段,与每

门课程联系密切,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遥感手段是获取数据的主要来源,所以

要先学习遥感课程,然后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学习。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作者:梅安新《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实习指导书:作者:刘慧平《遥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教学参考书:作者:吕国楷《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

2、遥感探测系统组成

3、遥感与常规观测手段的区别

重点:遥感的概念及应用领域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重点:地物波谱特征

难点:电磁辐射原理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了解主要的遥感平台及各平台的工作特点。

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

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扫描图像的特征。

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的区别。

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

重点: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

难点:中心投影的原理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数字图像的校正

数字图像增强

多源信息复合

重点:数字图象的增强

难点:数字图象的校正及数字图象增强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遥感制图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

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重点与难点: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

第七章遥感应用

地质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水体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植被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土壤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第八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本章主要掌握3S的基本原理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实

讨习课其小采用何种多媒体教

授验

早下主要内容论题外它计学手段

33

第1章绪论多媒体文字

电磁辐射地物光4116

第2章多媒体演示课件

谱特征

1

遥感成像原理与5411多媒体图像及演示课件

第3章2

遥感图像特征

44119

第4章遥感图像处理多媒体处理

遥感图像目视解346

第5章多媒体图像

遥感图像计算机4229

第6章多媒体演示与操作

解译

336

第7章遥感应用多媒体图片

213

第8章3S综合应用多媒体素材

215

53

合计884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理信息系统原理/Principle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码:12013007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

学分数:3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基础课、遥感概论

学时数:54其中:实验/实践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5年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王芳

一、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

业的必修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

理海量数据的通用技术。

它是以地理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动态的地理信

息,用于管理和决策过程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是计算机科学迅速发展的产物。

它在近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

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成为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种通用技术,GIS按一种新的方式去组织和使用地理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分析和

生产新的地理信息;同时GIS的应用改变了地理信息的分发和交换的方式,因此,GIS提供

了一种认识和理解地理信息的新的方式,从而使GIS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空间数据的学

我国迫切需要培养掌握GIS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应用经验的人才,使更多的人了

解GIS,使用GIS,发展GIS。

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与应用;使学生

理解空间数据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元数据的概念与作用等,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的采

集、编辑及空间信息处理方法,空间数据的分析功能,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

的基本软件的应用与操作。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际动

手能力,理论课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相结合。

(-)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自然地理基础、遥感概论

后续课程主要有:地理科学研究方法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学参考书:

邹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

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

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0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1地理信息系统的萌芽

2地理信息的特征

3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

4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1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2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学及地学数据处理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及电子地图

3地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科学

4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

5地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科学背景

2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简史

3地理信息系统理解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测绘与地图制图

2资源管理

3城乡规划

4灾害监测

5环境保护

6国防

7宏观决策支持

重点:GIS概念的理解、GIS的组成、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

第一节地理空间

1地理空间的定义

2地理空间的数学构建

3地理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4地理空间的距离度量

第二节地理空间信息描述法

1地图对地理空间的描述

2遥感影象对地理空间的描述

3地理信息数字化描述方法

第三节空间数据模型与结构

1概述

2空间数据模型

3空间数据类型

4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

5空间数据组织与编码

第四节空间数据质量

1空间数据质量概念

2空间数据质量评价

3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4常见空间数据源的误差分析

5空间数据质量控制

第五节空间数据的元数据

1元数据概念与分类

2空间数据与元数据的概念和标准

3空间数据元数据的获取与管理

4空间数据元数据的应用

重点:地理信息的数字化表达、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空间数据的元数据

难点: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的建立、空间数据质量的控制、元数据的标准化问题

第三章空间数据结构

第一节空间数据输入

1数据资源

2地图投影

3数字化

4空间坐标的转换

5空间数据类型转换

第二节空间数据压缩结构

1栅格数据结构

2减少栅格数据存储量的编码方法

3矢量数据结构

4矢量数据的编码

5栅格和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与选择

6栅格和矢量数据结构相互转换算法

第三节地理空间数据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