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童”行法护成长-《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1页
与法“童”行法护成长-《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2页
与法“童”行法护成长-《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3页
与法“童”行法护成长-《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4页
与法“童”行法护成长-《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十分重要,这既是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如何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法规用“童言童语”进行教学呢?如何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使枯燥乏味的法治内容能真正入心导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创设主题情境,支持学生法治学习围绕法治的主题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在这一情境中,教师通过有逻辑的情境链,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假日小队、法治实践活动走出校园,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去人大代表联系点采访人大代表,也可以邀请人大代表进班级讲讲他们履职的故事,了解人大代表的具体职责、履职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收集一些人大代表的事迹,在课堂教学中分享他们为地方选民做的好事与实事。这样可以拉近人大代表和学生的距离,从多个角度感受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责任在肩、人民在心的恪尽职守的精神。学生是鲜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得法治教育真实发生。可以通过出示人大代表的三样法宝:视察证、接待本、议案和建议登记本。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你认为其中哪一样是人大代表最厉害的法宝呢?通过情境创设,学生交流得出一张小小的视察证亮明了代表的身份,这样人大代表才能更深入、更真实、更细致地了解民情。一本接待本就是一个便民的联系点,承载的都是老百姓满满的心声。而议案和建议登记本背后则承载着老百姓的心声与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期望。课后,可以布置“观察生活,撰写《提案书》的行动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区,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童言谈所想,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一个公民,要积极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着手,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这样可以不断强化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创设主题情境需要高质量问题及由此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引。在主题情境中,教学内容是有机统一的,要有序呈现,教学环节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由浅入深学生才能思考得越来越深入,情感体验也越来越强烈。二、组织案例探究,深化学生法治认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常规的做法虽然看似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但是这种照搬法律条文,讲法只讲法的教学方式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反思,难以发挥本学科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作用。在教学“宪法是根本法”这一课前,笔者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他们对宪法、宪法日几乎一无所知。因为这个内容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缺乏对宪法了解的途径与窗口。那么怎么让学生形成宪法意识,树立尊重宪法、维护宪法的理念呢?有的教师一开始直接出示一张“宪法宣誓”的图片,其实这一图片材料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波澜,因为它离学生生活较远,以此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并不现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出示几个经典案例,引领学生深度探究。案例1:某网红主播因改编国歌被刑拘5日。学生阅读案例后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有了宪法还需要其他法律?只有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剖析,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需要其他法律去维护宪法的权威。案例2:广西一高校发红头文件要求清查师生电脑手机。结合案例思考:你认为这所高校做得对吗?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你会怎么做?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宪法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有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通过案例的出示,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对宪法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此时,教师再播放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的视频,才能引起学生共鸣,思考这个仪式的意义,才能真正体会到宪法的权威性是至高无上的。三、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强化学生法治情感规则之所以会深入人心,是因为有了情感认同,所以在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只重视法治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法治情感教育。例如,在教学“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视频回放2015年年初的也门撤侨事件新闻,让学生感受、思考:几百名中国人的命运为什么会受到从普通民众到我国最高领导人的关切?通过新闻资料的回放与交流,学生明确了得到祖国的保护与帮助是作为中国公民身份所理应享受到的合法权益,是一件非常自豪与幸福的事。接着教师再出示一组数据:在2013年,我国驻外机构受理领事保护和协助案件共计4万余起,涉及了5万余名中国公民。在2014年,受理领事保护和协助案件近6万起,为7万余名海外中国公民提供了领事保护和协助。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中国派出18架次航班接回滞留在加德满都的中国公民683人。启发学生思考:一个个数字说明了什么?学生再次感受到祖国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一旦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了侵害,国家和政府都会义不容辞地提供保护与帮助,因为中国公民是我们每个人身份的归属。即时性、典型性、权威性的新闻资讯不仅为学生法治学习提供了鲜活的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信息素养,也让学生在分析时提高了法治思维能力,获得了情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四、引导学生自主辨析,促进学生法治行为当教材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时,教师不应该当下就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些矛盾点,因为这些矛盾点往往可以使学生迸发思辨的火花。例如,在讲授“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课时,教材中相对笼统地概述未满14周岁的人触犯任何罪名均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出示一幅漫画: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手拿“刑事免责”的护身符,得意扬扬地经过法律的大门。由此开展了一场题为“是否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反方的观点是“不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下是一段正反方学生的辩词。正方:这条法律法规是1979年制定的,相距现在已有四十年,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身心发展也较成熟了,法律应该与时俱进。反方: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未成年人“三观”还未形成,有改好的可能,而且可能性更大。正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避免有些人钻空子,也可以加大打击力度,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反方:是否要负刑事责任应该根据未成年犯罪的轻重来判,分级处理,不能一概而论。正方:如果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法没有判刑,他有再犯的可能,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反方:未成年人犯恶性案件的毕竟是少数,不能一棍子打死,以偏概全。…………有冲突性,即蕴含矛盾争议的话题能引发学生探究与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在争论中形成法治思维,发展法治情感,促成法治行为。五、结语小学阶段的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