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A.社会人员可自由流动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D.地缘社会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宗族色彩比较浓厚、形成了同姓、同宗、同族生活的格局,因此,社会伦理适用于亲戚和同族。春秋时期,人伦不再全是亲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这表明以前同族生活的格局慢慢被邻里乡党的地理分布所取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地缘社会逐渐形成,D项正确;材料可以反映当时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增强,但并不表明当时人员可以自由流动,排除A项;社会伦理关系将异族纳入其中,并不表明宗法观念的淡化,排除B项;儒家思想当时刚刚产生,影响力有限,排除C项。故选D项。2.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这两处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A.法律制度的严苛 B.基层组织的结构C.基层自治的状况 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国家规模宏伟,而官僚统治有其限度,国家行政权力渗透到广大基层社会,不得不在官僚之外吸收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让他们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他们主要处于县乡以下的“里”这个行政层级,出任里正、父老之类的“里吏”,根据材料可知是关于秦朝基层社会秩序的管理和设计,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秦律严苛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的具体状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基层社会的层级设置,未体现行政效率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3.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 B.白银开始成为税收支付手段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D.政府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租庸调制可能会导致占有田地少的农民与占有田地多的农民承担相同的租调,引发赋税负担不均,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的多少为计税依据,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C项正确;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也即赋税的征收,不再以丁男为单位,而是以资产、土地来计算,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依户纳钱(铜钱),依田纳粮。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排除B项;据材料“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可知唐朝仍然注重户籍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4.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可知,元朝政治上虽实行南北分治,但文化上士人南北交流频繁,有利于推动南北文化的融合,反映了当时国家统一对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北人南往是为了游历江南,并非崇儒信仰的驱动,排除B项;南北文化虽有差异,但结束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且材料未反映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中统治政策和文化现象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潞安有著名的丝织业,最盛时“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其机则九千余张,分为六班七十二号”,但当地不养蚕缫丝;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A.手工工场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 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专业化趋势明显C.江南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D.自然经济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千里无一桑株……潞安有著名的丝织业……但当地不养蚕缫丝……”,可知明朝时期,成都、潞安的丝织业发达,但是不种植桑株,阆中地区种植桑株,但是并不发展丝织业,说明地区专业化分工较为明显,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和手工业的专业化趋势,无法得知江南地区其他经营状况,排除C项;此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6.如表为1838—1862年英国工业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对表中信息的解释合理的是()年度数值(单位:磅)1838—18428824951843—184720904061848—185216644161853—185717388721858.英国获得对华贸易特权 B.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C.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8—1862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838—1862年英国工业品输华值分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迅速增长,说明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国获得了在华贸易特权,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推动对华贸易,排除B项;1858-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仍然存在,但英国工业品输华值增加,说明并没有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排除C项;近代民族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7.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旨在()A.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贯彻孙中山训政思想C.组织各派反袁革命势力 D.阻止袁世凯登基称帝〖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191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教仁通过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将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此宋教仁此举旨在维护民主共和,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把建立中华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训政即第二个时期。在国家统一完成,即中国国民革命成功结束后,军政阶段即随之结束,训政开始。这与材料时间点不契合,排除B项。宋教仁此举意在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并非为了组织反袁革命势力,排除C项。据所学,袁世凯复辟帝制是1915年,排除D项。故选A项。8.如图是1930年赣西南地区和闽西地区党员成分的占比情况。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农民成为革命领导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30年(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30年赣西南地区和闽西地区中共党员成分中农民比例最高。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苏区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因此党员中农民数量增加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A项正确;当时中国革命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变化,排除B项;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C项;工人阶级的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而农民是同盟军,排除D项。故选A项。9.九一八事变后,部分东北军和东北义勇军领导的早期抗战相继失败。此时,###在东北建立多支抗日游击队,至1935年底,抗日游击战争区域扩大到40多个县,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遍及东北各地。这可以用来说明()A.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B.*###*成为局部抗战的领导力量C.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殖民计划破产 D.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东北)。据材料“###在东北建立多支抗日游击队……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遍及东北各地”,可以看出在###的领导下,游击区域扩大,东北地区抗日斗争发展迅速,这些都得益于党的领导,结合时间1935年,可知*###*成为局部抗战的领导力量,B项正确;此时是局部抗战时期,敌后战场还未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共的领导作用,无法得出日本对东北的殖民计划状况,排除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0.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如图意在()A.鼓励农民为巩固政权努力奋斗 B.激发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C.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序推进 D.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结合宣传画上的口号“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可知,该宣传画是为了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该宣传画的主旨是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不是巩固政权,排除A项;社会主义革命于1956年完成,而人民公社化运动于1958年兴起,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于1958年兴起,而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11.197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日本引进外国技术之多,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到1973年3月止,日本引进外国技术共25742项,这“使日本减少了进口,节省了外汇支出”。这篇报道()A.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得到落实 B.预示经济领域出现改革新动向C.体现对日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建设 D.反映中美建交开阔了国人视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民日报》报道了关于日本引进外国技术的信息,结合改革开放相关信息,说明中国也将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预示经济领域出现改革新动向,B项正确;1978年12月才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材料只介绍了《人民日报》关于日本引进外国技术的报道,不属于对日外交政策,排除C项;1979年中美才建交,排除D项。故选B项。12.公元4世纪,日尔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A.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 B.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C.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据材料“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封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的欧洲存在多元权力主体,社会结构呈现多元特征,A项正确;俄罗斯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排除B项;不仅仅是基督教阻碍着欧洲的统一,C项片面,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3.15~16世纪之交,本想探寻通往东方航线的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下方新路线的简介表可以用于证明西欧的探险()时间事件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1497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抵达印度1610年哈德逊获得英国支持,探索北美洲,发现通过大陆的西北通道1642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A.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建立 B.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C.使世界各地通过海路建立直接联系 D.得益于工业文明的先进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5-16世纪(世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哈德逊、塔斯曼等人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这些航海探险,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C项正确;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1519-1522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14.被称为“印尼国父”的苏加诺认为民族主义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排他主义,他将团结了*###*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穆斯林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这一主张意在()A.获得亚洲各国人民的同情支持 B.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C.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D.表达对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印尼)。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苏加诺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穆斯林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目的是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亚洲各国人民对印尼的态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苏加诺的目的是“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属于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团结了*###*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可知,苏加诺以中国国共合作为例,目的是号召印尼国内团结进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不是“表达对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排除D项。故选B项。15.美国的外交倾向往往不受总统更换的影响。1955年初,美国正式在亚洲地区实施海外教育项目,强调“通过分享知识、技能和技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要“促进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更好的理解;增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据此可知,该项目()A.扩大了北约的势力范围 B.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C.标志冷战重心转向亚洲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对亚洲和其他地区进行文化输出的方式,争夺地区影响力,说明该项目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北约是军事政治集团,材料是教育方面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美国冷战重心一直是欧洲,而且材料没有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证明重心转向亚洲,排除C项;材料是美国在亚洲和其他地区实施海外教育项目,“殖民体系瓦解”指的是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推翻宗主国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6.如图为表现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2021在任)贸易政策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政治多极化成为了时代潮流 B.美国市场经济体制受到破坏C.经济全球化成为一把双刃剑 D.贸易壁垒破坏市场发展前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7—2021(美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贸易战,试图通过贸易战收取关税利益并让制造业回流美国,通过舆论战混淆是非欺骗世界人民等方式维护美国霸权,破坏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据所学,政治多极化指的是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政治力量相互作用,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非政治方面,排除A项;特朗普贸易战破坏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与前景,非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据所学,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材料特朗普挑起贸易战是逆全球化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的边疆治理制度》材料二顺治年间达赖五世进京,顺治帝待以殊礼,并赐给达赖五世黄金550两、白银11000两,大缎1000匹及珠宝玉器和马匹康熙年间清宗室之女固伦荣宪公主、和硕端静公主等七人,下嫁科尔沁蒙古部的亲王、郡王雍正年间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认为“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始设置驻藏大臣;在西南先后改东川、乌蒙、镇雄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乾隆年间颁布《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据《中国大通史·清(1644—1840)》整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边疆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边疆治理中的制度创新。(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治边理念的变化。〖答案〗(1)特点:借鉴汉唐边疆治理政策,以防守为主;重北轻南(着重防范北方游牧势力;怀柔南方,对南方边疆以羁縻政策为主);卫所与土司制度相结合;重塞防、轻海防。(2)制度创新:在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重视对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3)明朝边防理念以防御为主,清朝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明朝继承华夷有别的传统观念,清朝强调华夷一家;明朝体现出间接治理的思想,清朝重视直接统治。〖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治边之策”可知,借鉴汉唐边疆治理政策,以防守为主;根据材料“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可知,重北轻南(着重防范北方游牧势力;怀柔南方,对南方边疆以羁縻政策为主);重塞防、轻海防;根据材料“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可知,卫所与土司制度相结合。【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可知,在蒙古地区设盟旗制度;根据材料“《理藩院则例》”可知,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根据材料“在西南先后改东川、乌蒙、镇雄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可知,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根据材料“颁布《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可知,重视对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小问3详析】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可知,明朝边防理念以防御为主,清朝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根据材料“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可知,明朝继承华夷有别的传统观念,清朝强调华夷一家;根据材料“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始设置驻藏大臣;在西南先后改东川、乌蒙、镇雄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可知,明朝体现出间接治理的思想,清朝重视直接统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疏议》中的量刑原则原则内容尊长卑幼相犯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夫、妻妾相犯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良贱相犯凡下犯上递加一等,上犯下递减一等主奴相犯原则上相用父祖子孙相犯之例,主犯奴减免,奴犯主加重——摘编自李放《法学问题集解》材料二公元5世纪晚期,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智人”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史称“蛮族法典”。公元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典》规定,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而在罗马人自身之间发生争讼时,则适用罗马法。8世纪该法典进行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主要内容是(1)在序文中引用圣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2)尊奉教皇为全世界宗教界的领袖,承认教会的释奴权力和方式具有法律效力。(3)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张学仁《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量刑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蛮族法典”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共同地位。〖答案〗(1)主要特点:礼法结合;尊卑分明。原因: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继承魏晋以来法律经验;借鉴隋朝统治的教训。(2)历史背景:日耳曼民族的迁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日耳曼有部落习惯法传统;罗马法律体系完备;基督教的地位举足轻重。(3)共同地位: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一“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以及表格中其他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礼法结合以及尊卑分明。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且有利于维护统治;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继承魏晋以来法律经验;唐朝吸取了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西时期的欧洲。结合所学,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并逐渐渗入罗马帝国内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一系列王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可以得出日耳曼民族的迁徙以及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据材料二“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日耳曼有部落习惯法传统;据材料二“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律体系完备以及基督教的地位举足轻重。【小问3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世界)。结合所学《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可以得出唐律和罗马法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为题,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根据材料,简述本小组的研究思路。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阐释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答案〗小组首先确定了本次研究主题《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研究目录从多条主线(副主题)出发,由浅入深,涉及思想发展、制度扩张、殖民扩张。形成对18世纪以“扩张”为主要特征欧洲社会的研究思路。示例一:《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一、道路的探索创新:尝试走西方的道路一走俄国的道路一走自己的道路二、理论的探索创新:学习西方政治理论一马列主义一毛泽东思想一邓小平理论等三、制度的探索创新:统一战线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创新等四、文化的探索创新:科技教育的发展进步、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等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探索创新”这一时代特征展开研究,分别对百年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以全面、消晰力证“探索创新”是横向辐射且纵向贯穿百年的突出时代特征,这是20世纪中国留给今天的宝贵财富。(设计内容,理由)示例二:《20世纪世界——动荡与调整的时代》一、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与调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与崩溃: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动荡与调整”进行设计,分类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体系三大部分,有利于把握20世纪不同国家的探索与发展,从不同视角审视20世纪的历史,从而对百年世界的整体特征绘出准确而生动的画像。〖解析〗研究思路:本题要先从整体出发,确立符合时代的主题,然后再具体进行细化,可以细化为从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等方面进行说明;标题及其设计理由:本题先要确立一个世纪的时代特征,然后再进行细化,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如确立《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为标题,然后就可从道路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创新进行说明,再如《20世纪的世界——动荡与调整的时代》为标题,可以从不同社会性质面临的动荡与调整进行说明。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