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道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材料二: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母亲那痛苦而又无奈的表情,好似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首诗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在建安文坛上,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建安作者们没有被现实的残酷和苦难吓倒,更没有醉酒消沉,得过且过,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正如古人所言,文学亦写实亦传情,诗人们正是本着文学这一特色,很好地通过诗歌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尽显“建安风骨”。正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为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本篇以神龟起兴,言生命必有终时,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努力进取、志在千里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会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诗人们汲取汉乐府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创造出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学。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吐露出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以号召,可以说它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兼得的佳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丕的《大墙上蒿行》等作品中,也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诗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追求,即冲破樊篱、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建安作家的作品,从反映生活的方面来说,比汉代的诗人及词赋家要广泛得多;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词句的色泽和光彩,使之更华美。建安文学作者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从以上种种,不难得出,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摘编自汤树德《“建安风骨”构成的主要因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B.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C.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D.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B.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D.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3.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B.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C.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D.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4.材料二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爱喝稀粥王蒙①在我的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和河北的其他许多地区一样,人们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按道理是应该喝点汤的,我们河北人也常常喝粥。②家乡人最常喝的是“黏粥”,即玉米面熬的糊糊。乡亲们称做这种粥为“”,他们说“锅黏粥”,而不说什么“熬一锅粥”。新下来的玉米,有时候加上红薯,饭后喝上两碗,一可以补足尚未完全充实饱满的胃,二可以提供进餐时需要摄入的水分,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为一顿饭收收尾,做做总结,把嘴里的咸、腥、油腻、酸、辣味去一去,为一顿饭打上个句号。③喝稀粥的时候一般总要就一点老腌萝卜之类的咸菜。咸菜与稀粥是互相提味、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这一点无须多说。吃惯了这种搭配,即使吃白米粥、糯米粥、牛奶麦片粥、燕窝粥、海鲜粥,如我后来有幸吃过的那样,也常常不能忘情于老腌萝卜、云南大头菜或者四川榨菜,还有天源酱园、六必居、保定“春不老”的名牌特制酱菜。咸菜也是不断发展丰富提高的,常吃稀粥咸菜也罢,食者是完全用不着气馁的。④也有属于甜点性质的粥:赤豆汤,八宝莲子粥,板栗、杏仁、花生做的羹食等等。就不就咸菜,则无一定之规了。⑤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大米粥还是一种药,能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神止惊、防风败火、寡欲清心。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不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住考验而永存。⑥另一种最常喝的粥就是“黏粥”了。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吸吮着玉米面熬的稠稠乎乎、热热烫烫的黏粥,真有一种与大地同在、与庄稼汉同呼吸、与颗颗粮食相交融的踏实清明。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变得实在,玉米粥甚至给人一种艰苦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乡土意识、忧患意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的意识。玉米粥会叫人想到贫穷困难。此话不假,笔者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有过一天只喝两顿粥的经验,玉米粥拼命喝,喝得肚子里咣里咣当,喝得两眼发直。正因为如此,笔者才由衷欢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繁荣经济、人民生活提高等有目共睹的伟大成绩。同时,玉米食品又是和营养学、现代化、生活选择的多样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那个一些小子认为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圆的美国,炸玉米片、崩玉米花都是深受欢迎的大众食品,少量的玉米糊糊也可以作为配菜与主菜一道上台盘,为西式大菜增色添香。近年来,国内的玉米方便改良食品也方兴未艾。呜呼,吾乡之玉米粥也,且莫以其廉价简陋而弃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的生命力还远大着呢!⑦至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薏仁米以及其他等等,均融汇于一锅之中,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说下大天来,我们十多亿人口中的八九亿是在农村呀,忘了这一点可就是忘了本喽。⑧闽粤膳食中有一批很高级的粥,内置肉糜、海鲜、变蛋乃至燕窝鱼翅,食之生富贵感营养感多味感南国感,食之如接触一位戴满首饰的贵妇,心向往之赞之叹之而终不觉亲近。这大概反映了我土包子的那一面吧。⑨当然,不是说稀粥至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我们的餐桌上理应增添许多新鲜的、富有营养的饮食,饮食习惯上的保守是不足取的。其实讲到吃东西,我是很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包括各种东洋西洋土著乃至特异食品。这一点使我深觉自豪,这一点使我时而自吹自擂:鄙人口味,就是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嘛。我喜欢尝试新经验,包括吃喝,这样,活得不是更有滋味吗?对身体健康不是更有利吗?⑩但是,我对稀粥咸菜似乎仍然有特殊的感情。当连续的宴请使肠胃不胜负担的时候,当过多的海鲜使我这个北方人嘴上长泡、身上起荨麻疹的时候,当一种特异的饮食失去了最初的刺激和吸引力、终于使我觉得吃不消的时候,当国外的访问生活使我的肠胃不得安宁的时候,我会向往稀粥咸菜,我会提出“喝碗粥吧”的申请,我会因看到榨菜丝、雪里燕、酱茎蓝,闻到米粥香味而欢呼雀跃,因吃到了稀粥咸菜而熨帖平安。不论是什么山珍海味,不论是什么美酒佳肴,不论走到哪个地方,在不断尝试新经验、补充新营养的同时,我都不会忘记稀粥咸菜,我都不会忘记我的先人、我的过去、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哺育我的山川大地和纯朴的人民。我相信我们都会吃得更美好、更丰富、更营养、更文明、更快乐。(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不按道理喝汤而常常喝粥,是河北许多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B.作者家乡的“黏粥”不仅可以饱腹,还可以提供水分,甚至可以去除嘴里的味道,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C.作者认为粥喝得多、喝得久了,人对粥自然也就有了感情。比如人在生病的时候,会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D.作者爱喝稀粥,原因丰富,有内心不能忘记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有思念故乡的原因。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标题“我爱喝稀粥”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直接点明中心。B.第⑥段“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热热烫烫”等口语的运用,使文章浅显易懂。C.第⑧段写闽粤膳食中高级的粥,与作者家乡的粥形成对照,体现作者家乡粥的土气。D.喝稀粥是生活中的常见小事,作者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在小事中寄寓情感和思考。8.文中多处引用古诗、名句、谚语等,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王蒙曾说,要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点忠告,一点经验,一点建议,希望更多的人活得明朗一些”。请结合文本,谈一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忠告、经验或建议。(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②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含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节选自《左传》,有删改)材料二: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③,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节选自《榖梁传》,有删改)【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非能水也”(《劝学》)中“水”的用法不同。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C.“请以遗之”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两句中“遗”的含义相同。D.《榖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义不昵,厚将崩。(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榖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作揭傒斯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一、二句写诗人与友人一起围坐炉前,煮茶饮酒,火炉上炭火正红,热水沸腾。B.杜诗三、四句融情于景,诗人觉得见惯了的月色较平常不一样了,言有尽而意无穷。C.揭诗一、二句描绘了寒夜里疏星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月色下草木湿润的景色。D.揭诗“时闻”一句以声写静,写诗人听见枯叶落地的声音,更突显了夜晚的宁静。16.两首诗都叙写了在寒夜里发生的事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苏轼《赤壁赋》中,“客”因人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而生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幻想。(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深刻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约束和各种羁勒对他们来说,都要突破;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纵情欢乐,恣意反抗是他们的提倡。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①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毫无规范可循,②,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里有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拟的节奏音调……尽管时代的原因使李白缺乏庄周的思辨力量和屈原的深沉感情,但庄周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在李白的作品中确乎,③,奏出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最强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为整句,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特定时空范围的民俗文化,有的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有的是设计引导产生的。这些传统民俗,初衷多是解决现实问题,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总之,民俗能潜移默化地通过集体活动影响人们,倡导文化认同、内化伦理规范、增进社会团结的柔性治理作用。随着乡村传统社会关系变化,①。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传统民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出契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新民俗,成为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一种选择。很多传统民俗活动都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其精美的道具场景、讲究的仪式动作、感人的情绪氛围、和谐的互动方式,②。正因为民俗活动的艺术魅力,吸引大家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才形成③。当代艺术塑造新的审美风尚,是促进未来乡村文化的动力源之一。增强新民俗活动的艺术感,更好地让村民在交际互动中体验到信任、快乐、归属感等,才能增进团结、促成共识,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加点的“大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个大家架子。B.所谓大家文章,除掉卫道的门面话,抄袭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什么?C.他们相谈甚欢,直到晚上,大家才意犹未尽地走了。D.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消息,大家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了乡村传统民俗的保护,也提到了乡村新民俗的打造,这些对于倡导文化认同、增强乡村文化活力和振兴乡村文化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乡村民俗”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试卷·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都采用五言形式”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普遍采用五言形式”。)2.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3.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阐述了建安文学作品对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的反映。A、C、D三项,未体现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4.①列举实例:如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七哀诗》进行分析。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在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鲜明印象。(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5.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体现了诗人深感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这样的一种心境是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一。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句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建安作者们常在作品中表达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曹操正是希望通过招揽贤才,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大业的目标。③“忧思难忘”“忧从中来”等诗句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之情,慷慨而悲凉。(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B(“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错误,原文表述是“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但没有说“黏粥”比水果、甜食、冰淇淋更美味。)7.C(“体现作者家乡粥的土气”理解有误,这里应是体现闽粤膳食中高级的粥有富贵感,与作者记忆中家乡的粥有距离,但作者更怀念家乡的粥。)8.①第六段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阐述玉米粥使人懂得忧患意识的道理。②第六段最后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动地说明了伴随着国内玉米方便改良食品的方兴未艾,家乡的玉米粥也具有了远大的生命力。③第七段引用“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形象地体现了腊八时家家户户熬腊八粥的场景,寄寓丰收的喜悦之情。④引用这些古诗、名句、谚语等,使文章语言更显典雅,富有文学气息。(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①第三段写咸菜与稀粥的关系、咸菜不断丰富发展提高,作者鼓励常吃咸菜稀粥的人不用气馁,暗示人与人、外物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紧密联系,人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不必为当下的困境所局限。②第五段写米粥对生病之人的抚慰、作用等,告诉我们要培养宁静致远、清心寡欲、善良退让的品质。③第六段写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实在,使人记得家乡、具有忧患意识和安贫乐道意识等,启示我们做人不可忘本,要有忧患意识和安贫乐道精神等。④第九段写作者乐意尝试新事物,从中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勇于体验、兼收并蓄的精神,形成开阔的眼界。(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BDF(原文标点为: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11.C[含义不同,留下、给予/(前人)遗留下来的。]12.B(“始终没有任何动作”错误,根据后文“公闻其期,曰:‘可矣!’”可知,庄公一直在等待时机采取行动。)13.(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及早做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厌”、宾语前置、“滋蔓”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不昵”“厚”“崩”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共叔段丧失了做子弟的原则,应受到鄙薄。②但庄公在共叔段有不义不亲之举开始的时候,并未加以阻止,而是放任其野心,最终“克段于鄢”,可见庄公的处心积虑、费尽心机。③《榖梁传》认为庄公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既保住自己君主的地位,而且能够与家人和谐共处,但庄公并未这样做。因此鄙薄共叔段,更鄙薄庄公。(每点1分,酌情给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候之女为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逆生,使姜氏受到惊吓,姜氏因此不喜欢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到庄公继承了君位时,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姜氏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对庄公说:“一般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长,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您可能承受不起这样做的后果。”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么能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及早做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野草蔓延尚且难以铲除,更何况是您受母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仁义的事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不久之后,大叔便命令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明属庄公,暗归自己管辖。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君主,对此您打算如何处理?如果想让位给大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不同意的话,就把他除了,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用不着这样,他会自作自受的。”大叔又把那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土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又进言说:“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多了,得到的民众也就多了。”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大叔修葺城墙,屯聚粮食,修整兵甲武器,训练好步兵、车兵,将要攻打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