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约30°N,119°E)举行,开幕式当天一艘停靠在中国某港口轮船上的船员,于北京时间16点用航海六分仪测得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约30°。完成下面小题。1.该轮船最有可能停靠在中国哪一个港口()A.营口港(40°N122°E) B.宁波港(30°N,121°E)C.广州港(23°N,113.5°E) D.海口港(20°N,110°E)2.此届亚运会结束之后一段时间杭州日出方位及其变动方向示意图,正确的是()A. B.C. D.【答案】1.D2.A【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开幕时轮船的太阳高度为30°.开幕式当天是秋分日,各地都是昼长12小时,太阳的升落以正午12时对称升落,依据昼长及正午太阳高度可计算太阳升落的时速。海口港当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0°,太阳高度由0°升到70°用了6个小时可知太阳每小时升落约17°,海口港北京时间16点当地地方时15:20分,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70°为参照可计算出15:20时太阳高度大约为31°,D正确;营口开幕日正午太阳高度50°,太阳升落时度约8.3°,北京时间16时当地地方时16:08,此时太阳高度大约16.7°,A错误;宁波开幕日正午太阳高度60°,该日太阳升落时速为10°,北京时间16时当地地方时16:04,此时太阳高度大约20°,B错误;广州开幕日正午太阳高度67°,该日太阳升落时速约为11°,北京时间16时当地地方时15:34,此时太阳高度大约为26°,C错误。故选D。【2题详解】闭幕式之后太阳直射南半球,杭州日出东南;由于昼渐短,日出方向会不断南移。结合图示信息可知,A选项日出东南且南移,正确;B选项日出东南且东移,错误;C选项日出东北且北移,错误;D选项日出东南且东移,错误。故选A。【点睛】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昼夜交替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昼夜交替的地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直射点在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伊犁河谷是新疆最湿润的区域之一,文化遗址众多。学者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新疆伊犁河谷从夏朝西周到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的空间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各时期文化遗址迁移表现为由高海拔到低海拔的迁移过程,形成同一条河流从“上游至下游”迁移模式,与新疆典型的从“下游至上游”的干旱模式截然不同。下图示意伊犁河谷文化遗址分布。完成下面小题。3.本次文化遗址研究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A.数字地球全球定位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无人机技术D.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4.伊犁河谷早期文化遗址多分布于河谷阶地,相较于冲积平原,选址河谷阶地最主要的是()A.方便灌溉 B.适合放牧C.利于农耕 D.利于防洪5.伊犁河谷文化遗址的迁移模式与新疆干旱区截然相反,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下游洪水肆虐迫使新疆干旱区河流遗址向中上游迁移B.战争等人文因素使新疆干旱区河流遗址向中上游迁移C.伊犁河谷河流众多,使遗址变迁受水因素影响较小D.人口增多是伊犁河谷形成独特遗址迁移模式的主因【答案】3.B4.D5.C【解析】【3题详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确定的是“点”;遥感技术主要是收集地面的地物信息,可以远距离拍摄清晰的地面图像;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本次文化遗址研究首先要确定遗址的分布,可以“看”即遥感技术;研究遗址空间位置变化,要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B正确,ACD错误。故选B。【4题详解】早期生产力落后,聚落选址既要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也要能防灾减灾。河谷阶地地势高,既靠近水源,又抵御洪水,D正确;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引水灌溉、,更适宜人类耕种,受洪水威胁大,AC错误;河谷阶地和冲积平原对放牧影响差别不大,B错误。故选D。【5题详解】伊犁河谷地区“三山夹两谷”的“口袋”状地貌,利于接收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降水丰沛,河流众多,使其成为新疆最湿润的地区,遗址变迁受水的影响相对较小,C正确;新疆大部分地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河流上游人口数量剧增,扩大垦殖和屯田,上中游地区耗水严重,下游河流断流,用水困难,原有的农田、居住地被迫废弃,只能沿河溯游而上,寻找便于灌溉和饮水的新居住地及农作区,形成干旱迁移模式,A错误;战争等人文因素可以使干旱区的遗址、绿洲消失,但不会使同一条河流的遗址向中上游迁移,B错误;依据材料伊犁河谷遗址迁移模式主要受独特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形成,人文因素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点睛】干旱地区,人们泽水而居近水而作,水资源分布影响到人口聚落的分布;水资源数量的变化导致人口聚落的空间变化。“郊区化”指因城市中心在交通、住房、环境、安全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推动了高收入人口迁移至郊区居住。“绅士化”现象指政府政策影响下,高收入阶层从郊区迁入市中心并取代原有低收入阶层,城市出现居住空间重构。下图示意昆明主城区街区高收入人口居住空间结构,阴影区表示高收入人口聚集程度高。完成下面小题。6.据图推测对昆明主城区高收入阶层集聚区形成影响最小的区位因素是()A.居住纯度和经济收入 B.居住环境优越C.办公便利和人口密度 D.优质教育便利7.结合图文材料,有关昆明主城区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圈层地域的街区高收入人口比例分布差异较小B.传统中心区不再受高收入人口的青睐,符合郊区化模式C.高收入人口比例较高的街区都集聚分布在外圈层D.吸引高收入人群向主城区集聚,符合“绅士化”机制【答案】6.C7.D【解析】【6题详解】据图可知,高级住宅区靠近滇池、世博园,居住自然和人文环境好,B不符合题意;靠近北教场等优质教育区域,D不符合题意;收入和消费水平会影响高级住宅区分布,A不符合题意;市中心和郊区新城皆有高收入区分布有部分高收入阶层是从郊区搬到市中心,,说明办公便利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市中心与郊区人口密度差异大,但都有高收入区分布,说明人口密度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符合题意,故选C。【7题详解】由于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的制度因素驱动,自身优越位置吸引优质要素导入,进而吸引高收入人口迁入是昆明主城区高收入人口集聚区的形成机制,可总结为“新城绅士化”现象,D正确。高收入人口比例最高在三环和新城区域,主要在外圈层,但市中心也有分散分布,各圈层人口比例分布差异较大,A和C错误;传统市中心仍然有高收入区,并且新城高收入人口邻近市中心区域,B错误,故选D。【点睛】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灾害严重威胁文化遗产的安全性,下图示意气候变迁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8.影响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的四季变化 B.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地球运动的自转规律9.近年来,中国二十四节气在适用性方面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A.气候的变暖 B.城市居民不关注二十四节气C.降水的变化大 D.暑天天数增多,寒天减少10.近年来,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对西北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的挑战是()A.文物的风力侵蚀和空气污染会加剧B.文物的化学腐蚀和生物侵蚀会增强C.文物的温差风化和崩解会增强D.文物的冻融风化和热裂会增强【答案】8A9.D10.B【解析】【8题详解】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相一致,A正确。农业季节生产规律是人文因素,B错误。昼夜长短变化是其气候变化的一部分,地球自转不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9题详解】二十四节气适用性变化的表现是与原来的气候不一致,随着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北方暑天天数增多,寒天减少,D正确。气候变暖是原因,不是具体表现,A错误。跟城市居民不关注二十四节气、降水的变化大无关,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北方由暖干变暖湿,使微生物繁殖和生长增多,受到更加频繁的生物侵蚀和化学腐蚀,B正确。气候变暖湿,风力侵蚀会减弱,空气质量变好,A错误。气候暖湿日温差变小,温差风化和崩解减弱,C错误。气候暖湿日温差变小,冻融作用减弱,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的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等地理现象;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中国政府自1984年起多次提出鼓励耕地流转,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使耕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农村部文件显示,2003—2020年中国耕地流转率从4.75%上升到36.15%。然而,中国目前耕地流转市场尚不完善,存在较多无效流转和零租金流转,威胁着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下表示意我国不同地区村庄耕地流转情况。完成下面小题。调查区域调查村庄数量(个)耕地流转率(%)标准差零租金流转比例(%)标准差北方土石山区80西北黄土高原区8043东南山地丘陵区212西南山区19611.对于中国耕地流转规模不断增大,影响最小的原因是()A.城镇化的发展 B.山地多,平原少C.劳动力流失 D.政策调控12.根据材料,关于中国耕地流转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耕地资源禀赋约束越大越容易出现零租金流转B.零租金流转比例大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态势C.耕地流转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态势D.高交易成本不会加剧零租金流转13.中国山区耕地零租金流转现象对农业的影响,说法合理的是()A.利于耕地数量的增加 B.短期利于减少撂荒风险C.利于现代生产要素进入 D.利于耕地质量的提升【答案】11.B12.A13.B【解析】【11题详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和老龄化等问题。为此,中国政府自1984年起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出鼓励耕地流转,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在国家顶层设计支持下耕地流转规模也日益扩大,地形因素非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耕地净收益的变化主要受种植业成本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种植业成本快速上涨主要是由非农工资上涨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增加引起的,农户会依据家庭生计资源禀赋重新配置劳动力与耕地资源,将部分已无利可图的地块通过耕地流转市场转出甚至无偿转给需要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户或者直接撂荒,A正确。据图所知,零租金流转比例大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态势,排除B;耕地流转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态势,排除C;高交易成本可能会加剧零租金流转,排除D。故选A。【13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短期无利可图的山区耕地可以零租金流转,减少撂荒,B正确。耕地流转对耕地数量没有影响,A错误;山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带,零租金流转多是短期流转,流入人不会对其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若耕地零租金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可能会增加耕地过度开发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阻碍现代生产要素的进入,对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CD错误。故选B。【点睛】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马尾松,松科松属乔木植物,因其枝叶似马尾,故名马尾松。作为南方红壤区防治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马尾松对南方红壤区的生态恢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发现,马尾松人工幼林水土流失情况仍然严重,若在林下种植灌木、草本植物,则减流减沙效益会进一步提高。下图示意马尾松人工幼林。完成下面小题。14.南方红壤区主要植被类型是()A.常绿针叶林 B.常绿硬叶林C.热带季雨林 D.常绿阔叶林15.关于马尾松人工幼林坡面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与过程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A.南方红壤区年降雨量大且集中,对地面侵蚀能力强B.林下植被尤其是草本植物匮乏,林下植被覆盖度低C.人工幼林树冠覆盖层低,对雨滴动能的减弱作用弱D.南方红壤砂砾化严重,坡地土层薄,抗侵蚀能力差16.在马尾松人工幼林下种植灌木、草本植物会提高减流减沙效益的原因是()A.增加植被覆盖度 B.增强雨滴动能C.增加径流率 D.提高土壤肥力【答案】14.D15.C16.A【解析】【14题详解】南方红壤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为典型植被类型,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南方地区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坡地红壤疏松抗蚀性差,是该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A符合实际。植被覆盖度高低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程度,人工幼林因为树龄短,其树冠覆盖度比成熟林低,对降低雨滴动能作用有限,并非覆盖层低的缘故,因而需要在林下种植草本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度,B符合实际,C不符合实际;南方红壤砂砾化严重,坡地土层薄,抗侵蚀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D符合实际。根据题意,本题选C。【16题详解】马尾松林林下草本缺乏,增加植被覆盖度,能够快速形成过滤带、削弱雨滴动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蚀性、增加土壤入渗、促进水分下渗、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径流率、降低侵蚀率,A正确,BC错误;提高土壤肥力,不属于原因,属于结果,D错误。故选A。【点睛】我国江南丘陵基岩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造成土地贫瘠,逐渐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河网水系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城镇化水平最高、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近些年来剧烈的人类活动严重破坏该地区的河流系统。有学者通过对长三角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1960—2010年的河网密度与水面率的研究(河网密度是指流域内干支流总河长与流域面积之比值;水面率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值),分析不同城镇化地区的水系变化特点,探讨城镇化对水系演变的影响规律及机制。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内,其河网水系状况备受关注。根据上海市水务局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河道(湖泊)报告》,截至2022年年底,与6年前相比,上海河道、湖泊的数量增加了77%、27.5%,河网密度增加了5.5%。下表示意不同时期、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水系参数。水系参数时期高度城镇化地区(%)中度城镇化地区(%)低度城镇化地区(%)河网密度1960年1980年2010年水面率1960年1980年2010年(1)描述长三角1960—2010年间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河网密度与水面率变化情况。(2)推测1960—1980年间中度城镇化地区河网密度增加的可能原因。(3)除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外,城镇化还会对哪些水系特征产生影响。(4)上海市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河网密度与水面率在近6年内增加,说出其对城市生态环境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7.长三角各不同城镇化地区河网密度与水面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度城镇化和低度城镇化的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较大(或中度城镇化的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较小);高度城镇化和中度城镇化的水面率下降幅度较大(或低度城镇化的水面率下降幅度较小);1960—1980年间中度城镇化地区的河网密度增加,高度城镇化地区的水面率增加。18.1960—1980年,因为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基于农田灌溉需要,开挖大量干支渠;围湖造田;疏浚河道。80年代之前,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汛期洪水可能冲刷出新的河道。19.(河道)宽窄、(河床)深浅、(河道)曲直、流程、(流域)水系形态等。20.减轻城市内涝;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改善水质状况,减轻水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解析】【分析】本题以河流系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长三角1960到2010年间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均呈下降趋势,高度城镇化地区和低度城镇化地区的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较大,而中度城镇化地区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较小;高度城镇化地区和中度城镇化地区的水面率下降幅度较大,而低度城镇化的水面率下降幅度较小;中度城镇化地区在1960到1980年间,河网密度有所增加,高度城镇化地区的水面率有所增加。【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网水系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1960到1980年,我国人口快速增加,对粮食需求量增多,为发展农业进行灌溉,大量开挖干支渠,围湖造田,疏浚河道,导致河网密度有所增加;同时,该时期水利工程设施并不完善,汛期时洪水作用导致新的河道产生。【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得城镇面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河道的宽窄、深浅以及曲直等,同时,城镇硬化面积的增加有可能会影响河流的流程,水系形态等。【小问4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上海地区使得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在近六年内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可以起到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同时,水体面积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体质量,减轻水污染状况,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高铁是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的特色名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铁规划和建设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截止2020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已达万公里,超过其他国家总和。高铁对区域不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投资集聚、技术创新和人口集聚等三个方面。(1)联系地理知识,说出高铁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2)指出中国近年来高铁发展迅速的主要影响因素。(3)尝试分析高铁建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答案】(1)缩短地区间通行时间、降低通行成本、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加强区域间经济文化联系、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促进中心区技术、资金、信息扩散(扩散效应);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塑经济空间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地区集聚,抑制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不平衡(虹吸效应)。(2)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策支持;先进的高铁技术;国土辽阔;人口众多;高铁运输需求大等。(3)高铁开通利于吸引外地投资和产业转移,带动关联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单一和资源的依赖;高铁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便于接受中心城市知识溢出,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也有利于人口集聚,人才汇集。【解析】【分析】本题以高铁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干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交通区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高铁运行速度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地区间通行时间,降低通行成本,提高运输效率;高铁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了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信息要素流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导致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心地区集聚,产生虹吸效应,区域之间有可能导致发展不平衡。【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中国高铁规划和建设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主要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铁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撑,我国高铁修建技术较为先进;我国政府政策支持促进高铁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土辽阔,且人口众多,对于高铁的需求量较大。【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高铁的修建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本地区产业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本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同时,高铁作为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的特色名片,修建高铁有利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促进中心城市知识溢出,促进产业创新以及升级;同时,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人才汇集。【点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天山气温格局复杂多样,山体效应、逆温现象和差异性气温垂直递减分布显著,并对天山的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山体效应导致同海拔的天山山体内部气温(图示T₁)高于山体外部气温(图示T₂),天山北坡冬半年存在广泛而普遍的逆温现象,天山夏半年平均垂直递减率高达0.63℃/100m,而冬半年平均垂直递减率仅为0.55℃/100m,都是天山气温格局复杂多样的具体表现。下图为天山气温格局研究区示意图和山体效应模型图。(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天山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2)分析天山北侧冬半年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析天山冬半年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夏半年的原因。【答案】(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且主要热源,天山山体高大,地面辐射效应显著;天山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内部同海拔高度大气的过程中,被经过大气吸收较多,热量大为减弱;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进一步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了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2)天山北侧为坡地地形,山坡处冷空气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下冷上暖,形成逆温现象;冬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逆温现象;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空气湿度低,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形成逆温现象。(3)冬半年地面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温差小,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音乐教学期末总结
- 饭店服务员聘用合同书(33篇)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1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英语期中考试试卷(无答案)
- 快递区域承包合同范本
- 合伙开店合同协议书参考
- 未签劳动合同的劳动纠纷预防
- 格式统一的委托协议书
- 建筑器材出租合同范本
- 散装水泥购销合同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摸底调研卷
- GB/T 44352-2024燃油蒸发排放系统用活性炭通用要求
- 2024山东济南轨道交通集团限公司招聘49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市政道路交通疏导方案施工方案
- 医院统计信息报送工作制度
- 2024年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 第4课时简单加、减法
- “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申报书
- 中频炉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与职业伦理》全套教学课件
-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达标检测卷第三四单元新人教版
- 2024年下半年辽宁事业单位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