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_第1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_第2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_第3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_第4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考试说明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开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开展2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A、军事上:解放战争根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B、人心上:全国人民热烈拥护;C、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49.3;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根本政策、总任务;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D、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9;地点:北京;内容:中心议题、决定国名国旗等、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根本方针和政策〔2〕时间标志:;开国大典〔3〕历史意义:A、结束压迫剥削历史;B、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新纪元;C、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3新中国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A、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B、主要内容:①确立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根本政治制度;②规定了公民的根本权利和义务;③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C、特点:①表达原那么:人民民主原那么和社会主义原那么;②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意义:进一步稳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共同纲领》《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行代行4〔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确立和开展: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开展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目的是什么?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②民族分布特点1、实行原因大杂居、小聚居2、建立法律依据:①1949年《共同纲领》;②1954年宪法。3、概况:4、评价:5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省级自治区6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阅读材料后答复:西方的政治制度表达了什么原那么?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西方的政治制度表达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根本原那么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7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开展〔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重大转折;1、背景①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10〕②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两个但凡〕③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召开奠定了根底。2、内容〔拨乱反正〕A、思想路线B、政治路线C、组织路线D、伟大决策3、意义P82〔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开展完善;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根本方略;先后制定通过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那么》《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文件8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民主建设的初步设想;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根本方略2、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9“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设想的形成过程〔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一国两制〞设想具有了法律效力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③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设想。〔2〕“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0〔3〕“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的历程:A、香港问题的由来:B、香港回归的历程:中英会谈1982联合声明1984.12.胜利回归1997.7.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本法》19902、澳门回归的历程:联合声明1987.4.胜利回归1999.12.20.▲探究: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前提条件——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根本法》群众根底——渴望回归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港澳、中国、国际〕P88〔4〕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1三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元朝: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1683年: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1685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B、近代的大陆与台湾: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945年:国民政府代表中国收回台湾〔〕;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从此大陆与台湾长期隔绝。C、两岸关系的新开展---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政府与人民为了祖国统一做的努力: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③1992年l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12海峡两岸关系开展1979年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正式停火中央又提出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大三通〕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1991、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分别成立1992年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1995年江泽民提出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1年实现“小三通〞2005年连宋大陆行2023年12月15日真正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最终被打破奠定两岸商谈的根底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局面13有利因素:强大的祖国;正确的方针;共同的信念;交流的加强;国际的公认。

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力又是什么?④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⑤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14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方法……〞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A.中国政府不干预台湾外交事务B.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C.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欢送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2、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设想的最初动机A:解决香港问题B:解决澳门问题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