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_第1页
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_第2页
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_第3页
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_第4页
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教育学试题一、选择题:1-45小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的是()

A.裴斯泰洛齐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培根B.洛克C.梅伊曼D.狄尔泰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4、制度化教育产生的标志是()

A.教育实体B.学校C.私立教育D.终身教育

5、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

A.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B.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教育的突出战略位置

C.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D.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裴斯泰洛齐人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无目的论

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7、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

A.勒图尔诺B.沛西?能C.孟禄D.达尔文

8、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维果斯基D.赞可夫

9、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文件是()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0、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将课程管理权赋予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

A.教学班B.年级C.学校D.社区

11、“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

B.巴班斯基的最优教学法

C.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D.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12、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规律是,从以()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A.自我B.父母C.老师D.社会

13、一般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始于()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

14、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教育家是()

A.墨子B.孔子C.董仲舒D.朱熹

15、“崇宁兴学”的发动者是()

A.蔡京B.王安石C.范仲淹D.司马光

16、科举考试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A.1900年B.1902年C.1904年D.1905年

17、清政府于()年派出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开端。

A.1870B.1872C.1877D.1880

18、1972年,在南京晓庄创立晓庄学校的教育家是()

A.晏阳初B.陶行知C.黄炎培D.梁漱溟

19、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出版的,它的作者是()

A.廖世承B.蔡元培C.陈鹤琴D.朱智贤

20、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的学者是()

A.智者派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21、1870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标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A.《工厂法》B.《福斯特法案》

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

22、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被认为是“传统教育学”代表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

23、()的颁布使美国普通教育开始由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标。

A.《国防教育法》B.《史密斯—休斯法案》

C.《中小学教育法》D.《生计教育法》

24、1840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和“幼儿园之父”。

A.瓦德蔡克B.福禄贝尔C.巴西多D.蒙台梭利

25、19世纪英国教育家()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

A.培根B.洛克C.斯宾塞D.赫胥黎

26、1876年建立的(),以学术性研究为主,在美国首创研究生院。

A.哥伦比亚大学B.耶鲁大学

C.威廉—玛丽大学D.霍普金斯大学

27、19世纪末,()创立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主义教育之父”。

A.约翰逊B.克伯屈C.帕克D.帕克赫斯特

28、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创立者是()

A.约翰逊B.沃特C.帕克D.帕克赫斯特

29、1879年()确定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性、免费性与世俗化三大原则,着力提高法国整体国民素质。

A.《法卢法案》B.《费里法案》C.《基佐法案》D.《费舍法案》

30、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性矛盾是()

A.主动性对内疚感B.勤奋感对自卑感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亲密感对孤独感

31、一般来说,偏爱社会科学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D.冲动型

32、发现式教学方法最大缺点是()

A.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B.导致学生机械学习

C.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D.太耗费时间

49、简述现代教育的社会文化发展功能。

50、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哪些问题?

51、简述赫尔巴特关于教育过程本质的论述。

52、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53、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在教学中的步骤。

54、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请联系实际对终身教育思想进行论述。

56、评述下列案例中班主任的德育观以及其采用的德育方法。

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班级里进行了“选差”的民主投票,教室里闹哄哄的。望着同学们挤眉弄眼的鬼脸和似乎暗示着什么的手势,我烦恼地闭上了眼睛。真的,我不明白这样的评选究竟有什么意义,人各有志,让他们折腾去吧,我还是专心致志地思考数学题吧。投票结束,班主任一身正气地走上讲台,当场唱票,宣布结果:“纪律最差,孙晓梅(假名,下同),32票;劳动最差,王信,30票,不少啊;礼貌最差,郭大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学习最差,李立,铁证如山……”。老师的声音像从地狱里发出来,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放学了,一切都在喧嚣中结束,那些当选最差的学生,谁也不肯回家。男生的眼中燃烧着怒火,女生则已经趴在桌上泣不成声了。望着窗外朦胧的雨色,我只觉得一股说不清楚的滋味涌上心头,突然,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我不明白,老师的“选差”究竟要对达到什么目的,这种“民主投票”有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要转学,我要退学,我宁愿做一个文盲,也不愿回到这样的班级和学校。(节选自钱民辉著:《学生实知实说》,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Ⅰ、学习的试误说、条件反射说、顿悟说均对学习进行了解释,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Ⅱ、试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BCBBDBCABC

11121314151617181920

DAABADBBAD

21222324252627282930

BCBBCDCDBD

31323334353637383940

ADDCDBACBB

4142434445

DBDBC

二、辨析题

46、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众、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2)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因此,教育民主化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要求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3)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型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有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选择转向注重培养,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

47、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冲动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

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