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解题模型之测量平均速度的其他方式模型(含答案)_第1页
初中物理解题模型之测量平均速度的其他方式模型(含答案)_第2页
初中物理解题模型之测量平均速度的其他方式模型(含答案)_第3页
初中物理解题模型之测量平均速度的其他方式模型(含答案)_第4页
初中物理解题模型之测量平均速度的其他方式模型(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解题模型之测量平均速度的其他方式模型一.选择题(共1小题)1.(苏州期末)用秒表和米尺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时,根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法,较合理的是()A.先选定一段时间,测量纸锥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算出速度B.先选定一段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算出速度C.预先选定三段不同的距离,分别测出对应的时间,算出三次速度,取速度的平均值D.预先选定三段不同的时间,分别测出对应的距离,算出三次速度,取速度的平均值二.填空题(共2小题)2.(2021•平顶山模拟)在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的放大图,请回答:(1)EF段纸锥运动的路程是cm,E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是m/s;(2)A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3.(2020秋•海门市期末)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在长约0.5m的细玻璃管内注入水,管内留有一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管口后,再用橡皮筋在管上做出等距离(10cm)的记号。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如下现象:(1)小明把玻璃管倒过来,将玻璃管竖直放置,观察气泡在上升运动过程。(2)他迅速拿起秒表开始测量气泡经过每个橡皮筋的时间,并把路程和时间记录在如表中,由此可知:小气泡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气泡在40cm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是cm/s。路程s/cm010203040时间t/s02.24.36.28.0(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小雪认为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操作上都需要改进。你认为可改进的地方有:①,②。三.实验探究题(共12小题)4.(太原期末)小明设计并完成了探究“皮球从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后,竖直落至地面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的实验。请帮他补全实验报告:(1)实验原理:;(2)测量工具:;(3)实验步骤:。5.(2020秋•苏州期末)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5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52.503.755.006.25(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实验中将玻璃管分成若干等分的目的是。(3)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用的时间为7s,则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m/s。(4)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选填“快”或“慢”)。(5)上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6.(2022春•明山区校级期中)小明想测量下落的物体的平均速度。(1)实验前为能准确测量泡沫块运动的距离,小明练习了刻度尺的使用,他用一把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一块橡皮的宽度。①他的测量方法如图甲所示,图甲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错误的一项是。A.使用了没有零刻度线的刻度尺B.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C.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物体D.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②改正错误后,刻度尺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橡皮的宽度为cm。(2)如丙图所示,他在桌子的旁边竖立一个刻度尺,在泡沫块上绑上一个氢气球。将泡沫块的底边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A点),使泡沫块与气球一起由A点静止下落,先后测得泡沫块由A点到达B点和由A点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①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②实验数据如表,根据实验记录,表格中括号内的信息应为。运动范围路程s/dm运动时间t/s()由A至B4.5010.45由A至C9.001.5由B至C4.500.90③由实验得出,泡沫块在下落的过程做的是(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理由是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④为求泡沫在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小明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其中计算正确的方法是(填“1”或“2”)。方法1:v===6dm/s方法2:V==6.75dm/s⑤为了计时准确,该实验中想使泡沫块下落时间长一些,可采取的方法有(写出一点即可)。7.(2020秋•乐陵市期末)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2)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cm的路程;(3)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的图象是。(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8.(香坊区校级月考)在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小雪选用长8cm、内径10mm的均匀玻璃直管进行实验,在管内注满水,在管的下方用注射器注入小气泡。测量小气泡在管内上升过程中的速度。(1)该实验的原理是。(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和路程,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选填“快”或“慢”)一些。(3)小雪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根据小雪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气泡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时间t/s路程s/cm004128241236164820609.(大连期中)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0.2s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如图甲所示。(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2)图乙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3)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小球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cm,则小球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m/s。10.(肥城市期中)小明同学是位魔方爱好者,学习了“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后,小明想在家进行“测量圆柱形魔方滚上斜面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探究,于是他找来了一个如图甲所示的圆柱形魔方、两个大小和形状均相同的正方体魔方,借助于两块相同的长木板搭建了两个斜面如图乙所示放置。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1)该实验中需要用测量魔方滚动通过的路程,利用机械停表测量魔方滚动的时间。(2)开始实验后,小明将魔方从左侧斜面的最高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使其滚下,然后正确测量出魔方从右侧斜面底端A点滚上去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并将部分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中,魔方通过C点时停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魔方在AC段运动的时间为s。(3)由实验数据可知:魔方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c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通过计算可知魔方在AB段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魔方从斜面底端滚动到斜面顶端的运动是(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测量的物理量AB段AC段路程/cm4080时间/s2.0(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在魔方未到达A点就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选填“大”或“小”)。11.(恩阳区期中)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从A点到F点是作直线运动;(2)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是cm.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cm/s.(3)小球在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12.(2021春•柳州期末)用如下实验测量小明短跑时的速度。(1)在室外测出距起点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2)让4名同学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3)让小明从起点开始跑完40m的路程,分别记录小明通过10m、20m、30m、40m处时的时间t1、t2、t3、t4。根据以上实验,4名同学需要用(填一种计时工具)记录时间,根据记录的数据,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出小明前10m内的速度和后半程的速度分别为和(均用题中数值及符号表示)。13.(2021•安庆二模)小明和同学们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1)根据该实验的原理,小明他们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误差的存在,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高于水平段BD的高度。(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如表中。路段距离s/c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AB50.000.451.11BC50.000.600.83CD50.000.750.67DE100.000.931.08(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14.(2020秋•宜都市期末)小强想探究锥角不等对纸锥下落快慢的影响,他采用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如图甲所示,做成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他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以此来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1)小强的探究方案是否科学:(是/否),理由是:。(2)小强选用纸锥B测量其下落速度,他用每隔0.2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下纸锥B下落过程的照片。将照片打印出来后,再用尺测量该照片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测得照片上E,F两点间的距离是cm,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是s。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是m/s。15.(2020秋•句容市期末)如图甲所示的是小明同学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1)图甲中“0”位置不标在玻璃管底部,原因是气泡开始的运动是(选填“匀速”或“变速”)的。(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实际操作时小明发现气泡运动的(选填“路程”或“时间”)不易测量,同桌小华思考后建议用粘性较大的色拉油代替水做实验,小华这样建议的依据是换成色拉油后气泡的运动比在水中(选填“快”或“慢”)。(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她所测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气泡的运动(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5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52.503.755.006.25

初中物理解题模型之测量平均速度的其他方式模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小题)1.(苏州期末)用秒表和米尺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时,根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法,较合理的是()A.先选定一段时间,测量纸锥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算出速度B.先选定一段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算出速度C.预先选定三段不同的距离,分别测出对应的时间,算出三次速度,取速度的平均值D.预先选定三段不同的时间,分别测出对应的距离,算出三次速度,取速度的平均值【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分析】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可知要测量速度必须先测量时间和下落的距离;选定一段时间,纸锥在空中下落的距离有时候不便于测量,可选定一段距离,然后用秒表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解答】解:由于纸锥下落在空中的距离不好测量,因此需要先选定一定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利用v=算出速度,故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案设计,分析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到纸锥在空中下落时的距离不好测量。二.填空题(共2小题)2.(2021•平顶山模拟)在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的放大图,请回答:(1)EF段纸锥运动的路程是20.0cm,E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是0.4m/s;(2)A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1)根据图示读出路程的大小,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小。(2)在时间相同时,根据路程判定速度的大小变化。【解答】(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E到F的路程为80.0cm﹣60.0cm=20.0cm=0.200m,照相机每秒拍照2次,则EF之间的时间为t=0.5s,则纸锥下落的速度是v===0.4m/s。(2)相邻的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相等,由图可知,从A到D纸锥下落的过程中,相邻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变大,从D到F纸锥下落的过程中,相邻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变,根据v=可知,速度先变大后不变。故答案为:(1)20.0;0.4;(2)先变大后不变。【点评】题通过纸锥下落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速度的计算、速度大小的判定,难度不大,知道相邻两点间的时间相等是解题的关键。3.(2020秋•海门市期末)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在长约0.5m的细玻璃管内注入水,管内留有一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管口后,再用橡皮筋在管上做出等距离(10cm)的记号。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如下现象:(1)小明把玻璃管倒过来,将玻璃管竖直放置,观察气泡在上升运动过程。(2)他迅速拿起秒表开始测量气泡经过每个橡皮筋的时间,并把路程和时间记录在如表中,由此可知:小气泡做变速(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气泡在40cm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是5cm/s。路程s/cm010203040时间t/s02.24.36.28.0(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小雪认为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操作上都需要改进。你认为可改进的地方有:①选用较长的玻璃管,并增加橡皮筋记号间的距离,②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实验题;解题方法;长度、时间、速度;实验基本能力.【分析】(2)根据表格中关于路程与时间的相关数据,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求得气泡的平均速度。(3)从便于测量时间的角度分析解答。【解答】解:(2)由题意知,每10s内,气泡运动的路程是不相等的,所以气泡是在做变速运动;从表格可以看出整个的过程中气泡通过的路程s=40cm,时间t=8s。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得气泡的速度:v===5cm/s。(3)从实验器材的选择上来说,为了能精确测量时间,应增加气泡运动的距离,故应选用较长的玻璃管,并增加橡皮筋记号间的距离;从实验操作上来说,把玻璃管倒过来后,不应迅速拿起秒表测量,而是应该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原因是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故答案为:(2)变速;(3)选用较长的玻璃管,并增加橡皮筋记号间的距离;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注重了对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环节的考查,属于常见探究式实验考查的内容。三.实验探究题(共12小题)4.(太原期末)小明设计并完成了探究“皮球从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后,竖直落至地面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的实验。请帮他补全实验报告:(1)实验原理:v=;(2)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3)实验步骤:让皮球从不同的高度竖直落下,测出每次的路程s和下落的时间t,根据v=求出每次的平均速度,比较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看是否一样。【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科学探究能力.【分析】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其中s用刻度尺测量,t用秒表测量,要探究皮球从不同高度静止释放后,竖直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是否一样,需要让皮球从不同高度下落,测出平均速度即可,据此解答。【解答】解:(1)实验原理:v=;(2)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用刻度尺测量皮球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皮球从开始下落到接触地面的时间t,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3)实验步骤:让皮球从不同的高度竖直落下,测出每次的路程s和下落的时间t,根据v=求出每次的平均速度,比较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看是否一样。故答案为:(1)v=;(2)用刻度尺测量皮球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皮球从开始下落到接触地面的时间t;(3)让皮球从不同的高度竖直落下,测出每次的路程s和下落的时间t,根据v=求出每次的平均速度,比较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看是否一样。【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测量的实验设计,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是一道难题。5.(2020秋•苏州期末)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5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52.503.755.006.25(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运动(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实验中将玻璃管分成若干等分的目的是能较精确地了解气泡运动规律。(3)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用的时间为7s,则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0.08m/s。(4)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选填“快”或“慢”)。(5)上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实验基本能力.【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2)根据实验目的分析;(3)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4)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5)将表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解答】解:(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运动的;(2)实验中将玻璃管分成若干等分的目的是能较精确地了解气泡运动规律;(3)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用的时间为7s,则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v===8cm/s=0.08m/s;(4)要测量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然后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故答案为:(1)运动;(2)能较精确地了解气泡运动规律;(3)0.08;(4)慢;(5)如上图。【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测平均速度的注意事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明白实验的原理和描点法作图法是关键。6.(2022春•明山区校级期中)小明想测量下落的物体的平均速度。(1)实验前为能准确测量泡沫块运动的距离,小明练习了刻度尺的使用,他用一把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一块橡皮的宽度。①他的测量方法如图甲所示,图甲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错误的一项是A。A.使用了没有零刻度线的刻度尺B.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C.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物体D.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②改正错误后,刻度尺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橡皮的宽度为1.90cm。(2)如丙图所示,他在桌子的旁边竖立一个刻度尺,在泡沫块上绑上一个氢气球。将泡沫块的底边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A点),使泡沫块与气球一起由A点静止下落,先后测得泡沫块由A点到达B点和由A点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①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②实验数据如表,根据实验记录,表格中括号内的信息应为速度v/m•s﹣1。运动范围路程s/dm运动时间t/s()由A至B4.5010.45由A至C9.001.5由B至C4.500.90③由实验得出,泡沫块在下落的过程做的是变速(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理由是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同。④为求泡沫在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小明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其中计算正确的方法是1(填“1”或“2”)。方法1:v===6dm/s方法2:V==6.75dm/s⑤为了计时准确,该实验中想使泡沫块下落时间长一些,可采取的方法有换一个更大的氢气球(写出一点即可)。【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实验基本能力.【分析】(1)①根据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判断对错;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①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所以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②实验要测量平均速度,所以表格中要由速度项,即表格中括号内的信息应为速度v/m•s﹣1;③泡沫前4.5dm内用了1s,后4.5dm用了0.5s,泡沫通过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不同,所以泡沫块在下落的过程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④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计算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故方法1正确;⑤想使泡沫块下落时间长一些,可让泡沫受到的阻力大些;【解答】解:(1)①根据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因此A不属于错误,符合题意,B、C、D属于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②由图乙知,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橡皮的一端与1.00cm对齐,另一端与2.90cm对齐,故橡皮的长度为2.90cm﹣1.00cm=1.90cm;(2)①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所以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②实验要测量平均速度,所以表格中要由速度项,表格中括号内的信息应为速度v/m•s﹣1;③泡沫前4.5dm内用了1s,后4.5dm用了0.5s,泡沫通过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不同,所以泡沫块在下落的过程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④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计算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故方法1正确;⑤想使泡沫块下落时间长一些,可让泡沫受到的阻力大些,如换一个更大的氢气球;故答案为:(1)①A;②1.90cm;(2)①秒表;②速度v/m•s﹣1;③变速;不同;④1;⑤换一个更大的氢气球。【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平均速度的测量及平均速度的计算。7.(2020秋•乐陵市期末)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12.50cm的路程;(3)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的图象是C。(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实验基本能力.【分析】(1)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注意刻度尺读数的时候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此可读出从A点到F点距离;(3)由图可知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和从A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这两个时段的速度,通过比较可知它们的大小关系;(4)根据小球的运动状态可以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解答】解:(1)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理由是: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则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的路程为12.50cm;(3)由图可知,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路程sCE=8.00cm﹣2.00cm=6.00cm,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时间tCE=2×0.2s=0.4s,则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vCE===15cm/s;从A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sAF=12.50cm,从A点运动到F点的时间tAF=5×0.2s=1s,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vAF===12.5cm/s,则可知,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4)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过程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远,所以小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C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变速;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12.50;(3)大于;(4)C。【点评】本题通过一张频闪照片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刻度尺的读数、速度的简单计算以及对应运动图象的认识,题目难度不大。8.(香坊区校级月考)在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小雪选用长8cm、内径10mm的均匀玻璃直管进行实验,在管内注满水,在管的下方用注射器注入小气泡。测量小气泡在管内上升过程中的速度。(1)该实验的原理是v=。(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和路程,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慢(选填“快”或“慢”)一些。(3)小雪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根据小雪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气泡做匀速(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小气泡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时间t/s路程s/cm00412824123616482060【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1)该实验的原理是v=;(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和路程,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慢一些;(3)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解答】解:(1)该实验的原理是v=;(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和路程,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慢一些;(3)由表格数据可知,小气泡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故小气泡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1)v=;(2)慢;(3)匀速;小气泡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点评】本题探究“气泡的速度”,考查测量原理及数据分析等知识。9.(大连期中)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0.2s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如图甲所示。(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变速(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图乙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C。(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3)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小球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cm,则小球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0.8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实验基本能力.【分析】(1)小组拍照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由图可知:相同的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越来越大,速度逐渐变大;(2)小球是在做加速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是逐渐变大的,由此选出图象;(3)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球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相机拍照间隔的时间是相同的,由图可知:在相等的间隔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逐渐变大,小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2)由照片中小球的运动轨迹可知,小球运动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图C符合题意;(3)照片上A与B之间为3个时间间隔,所以运动时间为0.6s,小球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v===80cm/s=0.8m/s。故答案为:(1)变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等;(2)C;(3)0.8。【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分析图象的能力,这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需要掌握。10.(肥城市期中)小明同学是位魔方爱好者,学习了“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后,小明想在家进行“测量圆柱形魔方滚上斜面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探究,于是他找来了一个如图甲所示的圆柱形魔方、两个大小和形状均相同的正方体魔方,借助于两块相同的长木板搭建了两个斜面如图乙所示放置。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1)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魔方滚动通过的路程,利用机械停表测量魔方滚动的时间。(2)开始实验后,小明将魔方从左侧斜面的最高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使其滚下,然后正确测量出魔方从右侧斜面底端A点滚上去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并将部分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中,魔方通过C点时停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魔方在AC段运动的时间为5s。(3)由实验数据可知:魔方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13.3c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通过计算可知魔方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魔方从斜面底端滚动到斜面顶端的运动是减速(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测量的物理量AB段AC段路程/cm4080时间/s2.0(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在魔方未到达A点就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小(选填“大”或“小”)。【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1)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魔方滚动通过的路程;(2)从图中读出魔方通过C点时停表的示数,即为魔方在AC段运动的时间;(3)从图中得出小车在BC段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从图中得出小车在AB段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并与vBC比较大小关系,得出魔方从斜面底端滚动到斜面顶端的运动情况;(4)如果在魔方未到达A点就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时间偏大,根据v=可知平均速度vAC的变化情况。【解答】解:(1)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魔方滚动通过的路程;(2)魔方通过C点时停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5s,则魔方在AC段运动的时间为5s;(3)小车在BC段的路程sBC=80cm﹣40cm=40cm,时间tBC=tAC﹣tAB=5s﹣2s=3s,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13.3cm/s;小车在AB段的路程sAB=40cm,时间tAB=2s,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20cm/s>vBC,故魔方从斜面底端滚动到斜面顶端的运动是减速运动;(4)如果在魔方未到达A点就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时间偏大,根据v=可知平均速度vAC偏小。故答案为:(1)刻度尺;(2)5;(3)13.3;大于;减速;(4)小。【点评】本题为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考查器材选择、速度计算、实验结论、误差分析等知识。11.(恩阳区期中)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从A点到F点是作变速直线运动;(2)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是4.00cm.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12.50cm/s.(3)小球在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实验基本能力.【分析】(1)(3)由照片求出小球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由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关系判断物小球做什么运动;(2)照片中小球两位置之差就是小球的路程;数出时间间隔,求出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v=求平均速度。【解答】解:(1)(3)由照片可以看出,小球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不相等,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小球在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2)由图可以看出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是4.50cm﹣0.50cm=4.00cm,小球在A点的位置坐标为0cm,在F点的位置坐标是12.50cm,则小球由A到F的路程为s=12.50cm,A到F所用的时间t=5×0.2s=1s;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v===12.50cm/s。故答案为:(1)变速;(2)1mm;4.00;12.50;(3)EF。【点评】这是一道实验题,解题的关键是:看清频闪照片,由照片求出物体的路程、运动时间,然后做出判断,由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12.(2021春•柳州期末)用如下实验测量小明短跑时的速度。(1)在室外测出距起点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2)让4名同学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3)让小明从起点开始跑完40m的路程,分别记录小明通过10m、20m、30m、40m处时的时间t1、t2、t3、t4。根据以上实验,4名同学需要用停表(填一种计时工具)记录时间,根据记录的数据,可以利用公式v=计算出小明前10m内的速度和后半程的速度分别为和(均用题中数值及符号表示)。【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3)4名同学需要用停表记录时间;利用公式v=计算速度;小明运动前10m所用的时间为t1,根据v=可知平均速度为;后半程的路程为20m,所用时间t后=t4﹣t2,根据v=可知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解:(3)4名同学需要用停表记录时间;利用公式v=计算速度;小明运动前10m所用的时间为t1,根据v=可知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的路程为20m,所用时间t后=t4﹣t2,根据v=可知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v后==。故答案为:(3)停表;v=;;。【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的有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13.(2021•安庆二模)小明和同学们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1)根据该实验的原理,小明他们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误差的存在,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高于水平段BD的高度。(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如表中。路段距离s/c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AB50.000.451.11BC50.000.600.83CD50.000.750.67DE100.000.931.08(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74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2)让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小球滑下的位置越高,小球具有的速度越大;(4)根据表中数据得出BD段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球在BD段的平均速度。【解答】解:(2)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sBD=50.00cm+50.00cm=100cm=1m,tBD=0.6s+0.75s=1.35s;则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BD==≈0.74m/s。故答案为:(2)同一高度;(4)0.74。【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注意事项、平均速度计算等知识点,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14.(2020秋•宜都市期末)小强想探究锥角不等对纸锥下落快慢的影响,他采用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如图甲所示,做成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他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以此来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1)小强的探究方案是否科学:否(是/否),理由是:未控制纸锥质量或迎风面积不变。(2)小强选用纸锥B测量其下落速度,他用每隔0.2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下纸锥B下落过程的照片。将照片打印出来后,再用尺测量该照片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测得照片上E,F两点间的距离是3.50cm,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是1.4s。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是1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实验题;分析、综合能力.【分析】(1)从控制变量法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探究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只改变锥角,保持其它量不变;(2)从刻度尺上读出EF之间的距离,注意选择选取纸锥同一部位测量;根据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分析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根据照片上运动的距离和缩放比例可以得出相应时间内纸锥实际运动的距离,用v=求速度;【解答】解:(1)用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不仅锥角发生变化,纸锥的质量或迎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所以不科学;(2)从照片选取纸锥同一部位测量纸锥移动的距离,E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3.00cm,F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6.50cm,则EF之间距离为6.50cm﹣3.00cm=3.50cm;从E至F点有7个时间间隔,故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t=7×0.2s=1.4s;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EF之间的实际距离s=3.50cm×40=140cm=1.4m,对应的时间为1.4s,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vEF===1m/s。故答案为:(1)否;未控制纸锥质量或迎风面积不变;(2)3.50;1.4;1。【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关键能够读懂题意,能够从图中确定相应的路程和时间。15.(2020秋•句容市期末)如图甲所示的是小明同学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1)图甲中“0”位置不标在玻璃管底部,原因是气泡开始的运动是变速(选填“匀速”或“变速”)的。(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实际操作时小明发现气泡运动的时间(选填“路程”或“时间”)不易测量,同桌小华思考后建议用粘性较大的色拉油代替水做实验,小华这样建议的依据是换成色拉油后气泡的运动比在水中慢(选填“快”或“慢”)。(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她所测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气泡的运动可以(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5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52.503.755.006.25【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分析】(1)刚开始气泡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2)气泡运动越慢,越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3)将表一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分析图像的特点,然后得出结论。【解答】解:(1)因为气泡刚开始运动是变速的,所以“0”位置不标在玻璃管底部;(2)气泡运动的,如果气泡运动的较快,则气泡运动的时间不容易测量;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换成色拉油后,色拉油的粘性较大,则气泡的运动会变慢;(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然后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即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1)变速;(2)时间;慢;(3)如图;可以。【点评】此题考查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此外还考查实验数据的处理、作图等,难度不大。

考点卡片1.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知识点的认识】(1)在研究涉及到几个变量的物理问题时,常常采取只允许一个条件改变、其它条件不变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控制变量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中.例如:在研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确定对象是电流以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先控制一个物理量﹣﹣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另一个物理量﹣﹣﹣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最后综合这些关系得出结论.又如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2)探究性实验一般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命题方向】物理规律中经常出现有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实验结论的表述用控制变量法的这些都是中考命题的关键.例1: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玛丽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弱了,吉姆认为乒乓球弹性是否减弱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能够证明玛丽的说法是否正确的是()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比较反弹后落地的距离B.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2)要想比较两只乒乓球的弹性大小,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方案后,选择正确答案.解: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不能控制球的初速度相同,无法根据反弹后落地距离比较弹性大小,故A错误;B、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没有控制球的抛出速度相等,不能根据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判断弹性大小,故B错误;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没有控制高度相等,故C错误;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控制了球的初始高度相同,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可以判断球的弹性大小,故D正确;故选D.点评:一个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时,一定采用控制变量法,一定要注意保证其它因素是相同的.例2: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导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序号衣服材质衣服布料层数长波紫外线透过率1天蚕丝112%225%3化纤128%4214%5全棉T恤(白色)17%6全棉T恤(黑色)14%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分析: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在进行检测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中衣服材质、衣服的颜色、衣服布料的层数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探究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变量不变.该实验中是通过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体现防晒效果的,在分析实验数据时要注意变量和不变量.解:(1)根据题干中的检测方法可知,该实验是通过比较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2)比较实验1、2或3、4可知,衣服的材质和颜色不变,长波紫外线透过率随衣服布料层数的增加而降低,即防晒效果好;故可得结论:其它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3)分析实验1、3或2、4数据可知,防晒效果与衣服的材质有关,并且其他条件相同时,棉料的衣服比化纤防晒效果好;分析实验5、6可知,防晒效果与衣服的颜色有关,并且其他条件相同时,衣服的颜色越深防晒效果越好;根据以上分析,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故答案为:(1)长波紫外线透过率;(2)其它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3)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合理即可).点评:在物理学中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时,必须要使用控制变量法,这样才能保证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本题的解答中,首先要明确变量有哪些,再根据题目要求看哪个变化,哪个需控制,并逐一分析表中数据.因为数据与物理量较多,分析时应细心才好.【解题方法点拨】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接触比较多的一种探究方法,需要掌握.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知道应该控制哪些因素不变,改变哪些因素;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要注意实验时的控制变量.2.速度与物体运动【知识点的认识】(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经常发生变化.(2)初中所指的运动一般是机械运动:①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非匀变速);②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命题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