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

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矣

i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

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从隋唐新制度的建立总结出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是推动国家和社

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

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需求,从唯物史观

角分析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选官、中枢机构及赋税等制度的创建、发展及完善,从历史

沿革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整体上把握

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并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新制度创立的重要性。3、从宏观上把握隋唐时期为维护我国统

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制度变革和历史贡献,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

国精神01

选官制度02

中枢机构03

赋税制度目

CONTENTS教学目标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会根据自己统治职能的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合当时国情的官吏选拔制度,以便不断补充和调整各级官僚队伍,保证本阶级统治意志的顺利推行。管理选拔制度已成为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学习焦点一:选官制度西周春秋血缘宗法血缘贵族世卿世禄制两汉道

能儒

吏察举制战国秦朝军功事功将吏士卒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

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上中中中

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一

品影响:逐渐成为士族特权的工具一

品二

品三

品四

品五

品六

品七

品八

品九

品官品九品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

家世、德才→家世九品中正制公門

卿上品無

族中正九品科举制的创建及完善科

举制特点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分科取士自由报名隋炀帝始置明经、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唯才是举唐太宗考试分为常举、制举并增加考试科目如秀才、

明法、明算等科,但仍以进士、明经为重择优录取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分科考试唐高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定期举行(隋唐)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隋唐两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了—《中华文化史》隋唐:科举制举时代。当然,南朝不干登个士林雅好义草辞赋,尉成风气,影响到北方。上流社会以文采相尚,也对以文选人的选举制度的产生有促进作用。——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思考: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的最大转变之一。隋文帝杨坚虽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依据:考试这实际上已经行成为四科,还是有为主,考试在中央区舍主要标志的科隋炀帝登基“文才秀美”科政府举行。从此废除了九品中正1不通。科举制科举制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

,又曰“一品白衫”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

无所恨。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撼言》卷一材料—: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

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

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科举制度)

“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

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科举制度对于隋唐或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

什么样的影响?一、选官制度史料研习进步性:1.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2.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扩大统治

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3、

读书一考试一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

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

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4.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一、选官制度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

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忽视实用性学问,

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2)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一、选官制度汉代形成中华帝国的常态: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对两千年的政治进程,综合考虑其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周期性三

者就可以得到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轨迹。唐

清文章文化儒生士人科举制官僚(文官)政治魏晋南北朝家世门第土族子弟九品中正制士族政治西周春秋血缘宗法

血缘贵族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战国秦朝军功事功

将吏士卒军功爵制官僚政治两汉道德才能

儒生士人察举制官僚政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选官制度任何一统治阶级都必须有一个“辅佐”的中枢机构来协助处理繁冗事务,而中枢机构的过度发展又必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引发

皇权旁落,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就需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

行的政务分工,分割、掣肘相权,加强皇权。学习焦点二:中枢机构时期中枢机构设置权力配置西

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

法于一身武帝后中朝和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和门

下省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

省掌审议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进皇

帝门下省

(政事堂)起草政令)(

执行政务)(

封驳审议)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

(政事堂)尚书省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三

制皇

帝时善

夫水

相刑

部兵部礼部吏

部决策机构公有事上报九

卿起

令)内史省工部民部门下省(管理政务)(审核政令)皇

帝尚

省县执行机构内外朝小月(默

(赀藏寂)

)仙11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

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学习焦点三:赋税制度聚焦焦点三:赋税制度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

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北

魏孝文帝:均田令(公元485

)魏晋:租调制1.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2.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3.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

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

民的生产时间)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隋唐:租庸调制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

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

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唐:两税法税收

平均土地

平均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特点:征收对象

人丁和

财产并重分夏、秋两季征收

唐:两税法自耕农→

商人、

官僚、奴婢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人丁为主

→人丁和财产并重租庸调→

户税、地税唐:两税法影响: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

转变。2、

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输庸代役”。3、

年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4、

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征收。归纳隋唐赋税制度有什么新特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征收的标准:人丁→

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多种成分→单一货币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定时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北宋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时期---一条鞭法清朝时期---地丁银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