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是:中国何处去早期先进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地主阶级
放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
义和团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器物”变革(洋务运动)
↓“制度”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
开山导航观念更新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环境的传播语境1、政治经济环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2、革命环境: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3、思想文化环境:“以西为师”转向“以俄为师”“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影响(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何在)俄十月革命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榜样,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范式”4、民族心理氛围:从资本主义的“异议”到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近代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蔑视→痛恨→学习→怀疑(转折点:一站)→否定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呢(十月革命的启示)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了怀疑呢?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进一步暴露。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路径及其差异(一)、日本路径:“学理的”马克思主义1、因缘投机:日本成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十月革命前)(1)中日两国地缘投近,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日本学习西方比较成功(3)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影响扩大(4)日本朝野人士比较重视留日中国留学生的教育2、学理解读:日本语境的马克思主义3、效果向度A、积极向度:二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思想条件。三是推进了早期中国知识精英世界观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主体条件。如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等。B、消极向度:(1)日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元典的翻译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文本在中国的传播。(2)日本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范式影响中国早期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其一、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却忽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其二、对社会主义伦理的解读。其三、对马克思主义侧重公有制的解读。(二)欧洲路径:“行动的”马克思主义肖子暲(肖三)在谈及他留法勤工俭学原因时强调:“法国是文明先进治国,谁人不晓?他的政治、教育、科学、艺术,那一样不在别国之先,而不落别国之后?”“要晓得,法国的人的精神真是自由、博爱、平等的信徒。”——张允侯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57页。1、为何是“法国”:留法勤工俭学(1)留日渠道日益不畅(2)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张扬,吸引广大中国青年去法国寻求治国方案(3)留法费用较低(4)中法两国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二)、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一是主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三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要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来完成。”四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五是消灭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实行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和阶级与国家的最终消亡等。3、双重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有:(1)原生态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学习和向中国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更牢。(2)影响了国内一批先进分子在世界观层面上的转变。其消极影响主要有:(1)一定程度上片面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难免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具体实践上出现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列宁的建党学说倾注了更多的关注,这种理论的偏差会导致具体行动上的偏差。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理论重视不够,认识不足。(2)“行动的”马克思主义影响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维范式的形成。解决中国问题的思维范式:暴力革命、阶级斗争、组织政党。历史的合理性与应用的时空有限性极其曲折。(三)、美国语境:“空想的和基督教的”马克思主义1、留美学生为什么没有成为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第一、从留美学生群体看,留美学生多注重吸收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侧重于知识留学第二、早期美国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有限。2、美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来到中国的?早期影响中国的美国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是贝拉米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基督教社会主义(其代表主要有布利斯、赫伦、伊利等)第一、直接渠道:由美国直接传播到中国。1888年美国学者爱德华·贝拉米出版了《百年一觉》(今译《回顾:公元2000—1887》)一书,该书首次传入中国,刊登在1891年12月至1892年4月的《万国公报》上(第35册至第39册),名为《回头看纪略》。第二、间接渠道:假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许多日本的知识分子留学美国并接受基督教思想,进而由基督教徒转而关注社会主义。美国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美国人对欧洲社会主义理论所做的概括是当时日本社会主义者的重要思想渊源。美国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影响了日本的社会主义者,然后日本的社会主义者又影响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四)、苏俄语境:“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为重要的一条路径是苏俄。“这条被西方人称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东方线路的途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它也是最晚的然而也是最为有力的一条途径”1、革命感召: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引力第一、俄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所唤起的模仿效应。瞿秋白:“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生出极大的变动,掀天动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响……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都要来讨论研究俄国”。——《瞿秋白文集》第二、国情的相似性及列宁主义在内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基本上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受到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家长制传统支配的具有浓重东方文化基因的民族和国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对物质的强调、对政治的重视、对人民群众作用的看重等。第三、苏俄政府的对华宣言受到当时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把沙皇政府独自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并“拒绝接受中国因1900年义和团起义所负的赔款”以及“废除一切特权”等,并提出要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支持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第四、苏俄政府“东方战略”的推动苏俄和共产国际制定了旨在促进东方革命运动、进而呼应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东方战略”2、以苏解马:俄国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以苏解马”,特指20世纪初以列宁为代表的苏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过程中,苏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一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二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三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四是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的理论3、以俄为师: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第一、对暴力革命思想的认识第二、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认识第三、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第四、对农民问题的认识4、语境变换:革命的成功经验也可能会“水土不服”积极的影响: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向中国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下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比较重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消极影响(“水土不服”):一是部分留俄学生理论多于实践,以致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着“教条主义”的倾向。(王明、李立三等)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强调和夸大马克思列宁主义某些个别观点的倾向,如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1、选择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某一部分理论被优先选择传播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步。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部分被早期中国知识精英有选择地先后介绍到中国。一般来讲,唯物史观最受重视(特别是十月革命后),然后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后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优先选择传播唯物史观的原因:一是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动力,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向。二是唯物史观为中国人民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三是唯物史观使中国人民找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主体力量。选择性传播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它往往诱导人们各取所需、断章取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甚至是片面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造成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上的误差和消极影响。2、传播的主观性传播者选择的主观性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上的差异性。浓厚的主观性导致各取所需或附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意义减少”,“意义扩大”,甚至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梁启超把社会主义的要义归结为“土地归公,资本归公”,这很显然使社会主义“意义减少”了;他以“大同学说”来解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对于人类未来社会愿景的规划与大同学说如出一辙,这无疑又使社会主义“意义扩大”了;他不仅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有用的“迷信”,这又曲解了“社会主义”。孙中山:“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之精髓,亦不外此三者。”把社会主义看作“人道主义”,把社会主义的精髓看作“博爱、平等、自由”,这无疑使社会主义“意义减少”。3、梯次性对马克思主义的“梯次灌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间上交错。少数知识精英的第一次灌输和中国化;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第二次灌输和中国化;更为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第三次灌输,第四次灌输……4、多路径多语境马克思主义文本来源的多路径使多种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空间上并存。五四以前,被动接受日本文本。五四后,主动选择法文文本(主要以周恩来、蔡和森、李维汉、赵世炎、邓小平等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为主),也部分地选择德文文本和英文文本(从美国等)。此后,俄文文本一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本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5、中国式解读在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思想中,人们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憧憬,既有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等古代社会主义思想,也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如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之点”,成为中国早期知识精英选择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社会思想基础,即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传统式的解读。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吾中国固夙有之”,“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之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孙中山:“共产主义在外国只有言论,还没有完全实行,在中国洪秀全时代,便实行过了”“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蔡元培在介绍《社会主义史》一书时也认为:“中国本有一种社会主义的学说,如《论语》记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行为规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注重的试题及答案
- 项目文档管理的基础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考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人才培养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师证书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及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知识框架梳理试题及答案
- 亮化工程幕墙施工方案
- 拦截钻孔考察方案范本
- 海底设施铺设工程建筑考核试卷
-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物理试卷含答案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行政复议法-形考作业2-国开(ZJ)-参考资料
- 诊所中药饮片清单
- AOI直通率持续提升报告
- 来料检验指导书铝型材
-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射频收发系统
- 工程项目监理常用台账记录表格(最新整理)
- Purchase Order模板参考模板
- 质量保证体系调查表
-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