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以试卷内阅读材料为情境命题类作文解读+课件36张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以试卷内阅读材料为情境命题类作文解读+课件36张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以试卷内阅读材料为情境命题类作文解读+课件36张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以试卷内阅读材料为情境命题类作文解读+课件36张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以试卷内阅读材料为情境命题类作文解读+课件3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阅读材料情境命题

作文解读

2023教育部命制四省联考·作文一(安徽、云南)【真现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题起源——

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联考作文一

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适用地区:海南、重庆、辽宁、云南、安徽、山西、黑龙江、吉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亮相高考——

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

01

从命题特点看考题本质

命题材料关联试卷阅读材料,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命题特点概述

从材料作文来看,命题有两大项:作文材料+任务要求。试卷阅读材料情境命题,简单地说,就是作文材料取材于试卷内相关阅读材料。材料内容来自试卷,对考生而言,审题难度相对降低,至少不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阅读和思考时间。本质上,只是作文材料来源方式发生改变而已。

命题特点概述

试卷阅读材料内容有四大版块:现代文阅读I(信息类文本),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

以上阅读材料,都会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或话题),这些主题(或话题)都有成为作文命题的母话题的可能。

命题特点概述

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联考作文以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为话题。《这里是中国》一文有较强的科学性,理性地说明了祖国山河之所以壮丽的根源,作文题要求考生以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将祖国之美以明确的文体(或论述或抒情)和个性化的表达重新诠释出来,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之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取语言文字运用II“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为话题,也是这种形式。甚至还有可能以其他阅读材料为作文话题。

命题特点概述

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

作文材料取材文言文阅读:

本试卷文言文材料二中写道:“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其实,何止是人主,一般人也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人们要想成功,只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命题特点概述

试卷阅读材料情境命题作文,只是在作文材料上做创新而已,作文审题与构思并没有变化。试卷内阅读文本是多样的,现代文阅读I(信息类文本)、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其都有可能成为作文命题材料。试卷阅读材料只是借文发挥,作文的本质是“移过来,说开去”。

命题特点概述

02

由材料引入到话题引申

试卷阅读材料引入

作文命题人引申

作文材料审读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引入)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引申)

【作文材料例析1】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联考·作文一

材料第一句创新性地从现代文阅读引入祖国之美,是引入。

材料第二句是审题的关键,也是这道题审题的难点,是引申。这句话分前后两分句,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祖国之美的具体内涵,即“名胜美”和“平凡美”。这一句引申太重要了,考生可以写“名胜美”,亦可写“平凡美”。这两种美属于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风格,带给人不同的享受,它们同属于祖国之美。只要考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欣赏美”的心灵,有一种“创造美”的志向,表达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即可。材料引入→→→→话题引申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引入)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引申)

【作文材料例析2】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

材料第一句“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是引入且初步引申。

材料第二句,是审题的关键,是引申。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审题一定要细心。其包含以下信息:①“空间”是对安静的延伸解读,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可以是物理空间,而联系“不被打扰”则是心理空间;②“放松、沉淀、成长”是安静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对“安静不被打扰”更深层次的解读,对考生立意构思有重要指导作用;③话题的对象是当代青少年,贴合考生的身份;④思考范围是“学习和生活中”,学习上有这种想法,生活中也有这种想法,指出了这种想法的普遍性。

材料引入→→→→话题引申

03

先理解内涵后精准立意

□立意精准是考场作文大前提,所谓立意大于天。□正确的立意从话题关键词的概念内涵中来。□审题紧扣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特别是要注意话题概念的引申拓展义,命题人暗含的提示语。

理解内涵

精准立意

作文材料第二句“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这是命题人给出的重要提示语,立意构思全寄于此句。通读作文材料,有五个关键词语,分两个层次:

安静,打扰,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作文立意例析1】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

①安静。安静是对热闹的调和,是独特的存在,更是生命的必须;在独处的安静中,我们更容易找到真正的自我,并能拥有深度的思考,实现真正的成长;②打扰。不被打扰,是暂时避开外界干扰,面对纷繁和嘈杂,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在疲惫中放松,在喧嚣中沉淀,在迷茫中思考,“我思故我在”;

【作文立意例析1】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概念内涵

③空间。寻找外部的安静空间,就是为内心的安静创造外部环境,真正进入“一个人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妙处”;④放松,沉淀,成长。安静状态下的身心放松,是基础层面;从放松到沉淀,可以说是质的升华。沉淀,是本次作文立意核心所在。安静求放松,但绝不是为放松而放松,放松是为沉淀服务;成长是超越,是和昨天的自己告别,是在展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放松后的沉淀,就是成长。

【作文立意例析1】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概念内涵

理解上面概念内涵后,就会明白命题人对安静的思考重在思考“沉淀和成长”的真实意图。考生把题目中“放松、沉淀和成长”具体化,与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对接,写出自己的个体感悟和思考,就能精准立意。

比如以下立意:

①在静静的空间里,我们独立地思考,把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学科素养;

②在静静的空间里独立思考,才能领略社会生活的本质;

③在静静的空间里体验人生,才能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作文立意例析1】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精准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女孩要保护好皮肤,清洁时要掌握好“度”,过度清洁就会损伤皮肤。的确如此,一些事情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但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说:突破极限,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作文立意例析2】2024届新高考高三模拟测试

这道作文题目很典型,命题质量高。“凡事有度”与“突破极限”,这是一道典型的观点对立二元思辨型材料作文。作文材料主话题是“度”,也就是限度,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临界线、底线、阈值等。

材料关键词句为“把握不好‘度’”与“突破极限”,前者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后者强调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作文立意例析2】2024届新高考高三模拟测试

矛盾双方:“凡事有度”与“突破极限”

从正常思维出发,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如何把对立两方阐释清楚呢?在两种观点都正确的情况下,厚此薄彼,即立其中一个,一定就要驳另一个,走向极端,这种立意思维明显错误。肯定两种观点,中庸论调,搞骑墙派,说“矛”好,又说“盾”好,没有一个明确集中的观点,也是行不通的。【作文立意例析2】2024届新高考高三模拟测试

矛盾双方:“凡事有度”与“突破极限”

立意构思方式参考一:

先A,后B,再A+B。先“凡事有度”(A),后“突破极限”(B),再“凡事有度”+“突破极限”结合(A+B),守度和破度适用于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从而体现出综合、客观的辩证思考。

【作文立意例析2】2024届新高考高三模拟测试

矛盾双方:“凡事有度”与“突破极限”

立意构思方式参考二:

肯定A和B,但不平均用墨,突出其一,采用“……固然重要,但……更能……”的逻辑步骤,这样更能集中笔墨,更好地展开论述。【作文立意例析2】2024届新高考高三模拟测试

矛盾双方:“凡事有度”与“突破极限”

参考立意:①“度”固然重要,突破极限却更加精彩(重点论述“突破极限”);②突破极限固然加精彩,但凡事有“度”也很重要(重点论述“凡事有度”);③守度行稳,立累土之基;破度致远,筑崇山之峻,是守住“度”还是打破“度”,不同情况不同选择。【作文立意例析2】2024届新高考高三模拟测试

04

由化虚为实到写得深刻

话题摆在面前,“看起来很好写,但是想写好了却很难”,难就难在“化虚为实”。材料作文,起于材料,但不止于材料。作文题目最后几乎都有“以上具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这样的要求,很明显,考生对话题要有深度思考。

由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观点,然后以此生发开来,透过现象看本质,“移过来,说开去”,联系社会现实谈道理,对观点进行“生活化”理解,这是作文的要旨。

话题:“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作文话题与考生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青少年学习压力大,生活中也会遇到诸多困惑,需要一个心理空间来放松舒压。考生可以“向内看和向外看”,向内看: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向外看,联系古往今来众多先贤名流及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作文化虚为实例析1】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

【精彩片段】静坐时光一隅,不是自我封闭,更不是放弃躺平,是在安静中沉淀思考的力量。梭罗垂钓在瓦尔登湖,在与四季的对话中,抛却了无边的欲望;史铁生静坐地坛,看着蜜蜂飞来,听露珠滴落,熬过了人生的低谷;刘慈欣躲开城市的喧嚣,引入封闭的自我安静中,寻觅内心的探究,让想象在沉淀中张开了双翼……作为青年的我们不缺光怪陆离的奇思妙想,我们往往缺的是独上高楼,让思想沉淀力量;缺的是灯火阑珊处,让灵魂真正丰盈。

【点评】段首主旨句子表明观点。以梭罗、史铁生、刘慈欣为例,分别描述三人寻觅安静、在沉淀中升华的场景,叙事干练,想象丰富,描写生动,事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