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_第1页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_第2页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_第3页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_第4页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体会公式的发觉和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

理解公式的本质,会应用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受探究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育学

生观看、发觉、归纳、概括、猜测等探究创新力量,进展推理力量和有条

理的表达力量.培育学生的数形结合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布满着探究性和制造性,并在数

学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与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公式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导过程、构造特点、语言表述(学生自

己的语言)、几何解释.

2、会运用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几何解释.

2、完全平方公式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问题1:请说出平方差公式,说说它的构造特点.

问题2:平方差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问题3:平方差公式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举例说明.

问题4:想一想、做一做,说出以下各式的结果.

(1)(a+b)2(2)(a-b)2

(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别说说理由,并且不直接给出正确评价,还

要连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试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

块试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

(1)四块面积分别为:、、;

(2)两种形式表示试验田的总面积:

①整体看:边长为的大正方形,S=;

②局部看:四块面积的和,s=.

总结:通过以上探究你发觉了什么?

问题1:通过以上探究学习,同学们应当知道我们提出的问题4正确

的结果是什么了吧?

问题2:假如还有同学不认同这个结果,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连续

探究.(a+b)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请你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加以验证.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到猜测、感觉得到的不肯定正确,只

有再通过验证才能得出真知,但还是要鼓舞学生大胆猜测,发表见解,但

要验证)

问题3:你能说说(a+b)2=a2+2ab+b2

这个等式的构造特点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构造特点:右边是二项式(两数和)的平方,右边有三项,是两数的

平方和加上这两数乘积的二倍)

问题4:你能依据以上等式的构造特点说出(a-b)2等于什么吗?请你

再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加以验证.

总结:我们把(a+b)2=a2+2ab+b2(a-b)2=a2-2ab+b2称为完全平方

公式.

问题:①这两个公式有何一样点与不同点?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这两个公式吗?

语言描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

这两数积的2倍.

强化记忆: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心,和是加来差是减.

三、例题讲解,稳固新知

例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2)(4x+5y)2(3)(mn-a)2

解:(2x-3)2=(2x)2-2o(2x)o3+32

=4x2-12x+9

(4x+5y)2=(4x)2+2o(4x)o(5y)+(5y)2

=16x2+40xy+25y2

(mn-a)2=(mn)2-2o(mn)oa+a2

=m2n2-2mna+a2

沟通总结: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确定首、尾,分别平方;

(2)确定中间系数与符号,得到结果.

四、练习稳固

练习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练习2: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练习3:

(练习可采纳多种形式,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也可学生独

立完成后,学生相互批改,力求使学生对公式完全把握,如有学生消失问

题,学生、教师应准时帮忙.)

五、变式练习

六、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

2、我们在运用公式时,要留意以下几点:

(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是任意代数式;

(2)公式的结果有三项,不要漏项和写错符号;

(3)可能消失①②这样的错误.也不要与平方差公式混在一起.

七、作业设置

#592498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2

把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洁的

方法一一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详细问

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

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以下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教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

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

求解.

二、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教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教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

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l)x(2x+l)=0(2)3x(x+2)=0

由于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

(l)x=0或2x+l=0,所以xl=0,x2=-12.

(2)3x=0或x+2=0,所以xl=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觉,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

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

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1)10X-4.9x2=0(2)X(x-2)+x-2=0(3)5x2-2xT4=x2-2x+34

(4)(x-l)2=(3-2x)2

思索: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x-3)(x-5)=10X2,.\x-3=10,x-5=2,;.xl=13,x2=7

B.(2-5x)+(5x-2)2=0,A(5x-2)(5x-3)=0,Ax1=25,x2=35

C.(x+2)2+4x=0,.*.xl=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l

三、稳固练习

教材第1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把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

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

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592497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娴熟

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详细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

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

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方,方程

(l)x2=4(2)(X-2)2=7

提问1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

的特别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

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

(教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

平方式;

⑸变形为(x+p)2=q的形式,假如q-0,方程的根是x=-p土q;假如

qO,方程无实根.

二、探究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2)ax2+bx+3=0

假如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

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WO),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l=-b+b2-4ac2a,

x2=-b-b2-4ac2a(这个方程肯定有解吗?什么状况下有解?)

分析:由于前面详细数字已做得许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

成一个详细数字,依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始终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ax=-ca

配方,得:x2+bax+(b2a)2=-ca+(b2a)2

即(x+b2a)2=b2-4ac4a2

V4a20,当b2-4ac20时,b2-4ac4a2^0

(x+b2a)2=(b2-4ac2a)2

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

即x=-b±b2-4ac2a

/.xl=-b+b2-4ac2a,x2=-b-b2-4ac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W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

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

b2-4ac2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用公式法解以下方程:

(l)2x2-x-l=0(2)x2+l.5=-3x

(3)x2-2x+12=0(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

入公式即可.

补:(5)(x-2)(3x-5)=0

三、稳固练习

教材第12页练习教⑴⑶⑸或⑵⑷⑹.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把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

式,留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留意各项的系数

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

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4

#593897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娴熟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生疏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忙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简洁的规律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稳固

1.表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

角形对折,折叠两局部是相互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

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NB=N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

底边上的中线;NBAD=NCAD,AD为顶角平分线,ZADB=ZADC=90°,AD

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别的状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

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

出猜测。

2.你能否用已知的学问,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测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别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

到NA=NB=C,又由NA+NB+NC=180°,从而推出NA=NB=N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表达?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o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假如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ZB=30°,求N1和

Z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

“三线合一”可知AD是ZX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NADC=90°,

Z1=ZBAC,由于NC=NB=30°,ZBAC可求,所以N1可求。

问题1:此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

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N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稳固

1.推断以下命题,对的打“,错的打“X”。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相互重合()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2.如图⑵,在ZSABC中,已知AB=AC,AD为NBAC的平分线,且N2=25°,

求NADB和NB的度数。

3.P54练习1、2o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o

“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

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查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NCBD,

ZBOE,ZBOC,ZE0D的度数。

12.3.2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把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力量.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忆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学问

L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推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ADE都是等边三

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N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4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

PB=PQ=QC=AP=AQ.求N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明显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

又知4APB与A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

可推得NPAB=30。.

3.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11题.

2.已知等边a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意A,B,C,P四点中的任意

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12.3.2等边三角形(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二、新授:

L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

角平分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

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假如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

于斜边的一半

留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

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管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

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

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

4.补充:已知如下图,在AABC中,BD是AC边上的中线,DB±BC于

B,

ZABC=120o,求证:AB=2BC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得NABD=30o,如能构造有一个锐角是30o的直

角三角形,斜边是AB,30o角所对的边是与BC相等的线段,问题就得到解

决了.

#592557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5

一、素养训练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

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力量训练点

逐步培育学生会观看、比拟、分析、概括等规律思维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究、发觉,以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

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

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

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拟、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

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N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

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NCAB

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简单答复.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

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学问.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

生感到怀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奇怪、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

形的学问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

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

就可用学过的学问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

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答复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

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别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

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

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快乐地发觉,不管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

的比值是固定的.大局部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