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实验一、规划期人口预测与耕地需求量预测一、 实验目的了解规划期人口预测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掌握不同的人口预测方法和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适用性;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的预测方法二、 实验原理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和协调时期和区域土地利用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土地需求量和供给量受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影响。人口预测和耕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预测中最基本的内容。三、 方法步骤确定预测目的制定预测计划主要包括确定预测期限、收集资料的途径等。收集基础资料,并进行检验根据不同的预测目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人口资料包括历年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城乡比例、人口迁入迁出情况等。耕地需求量预测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均食物消费水平,预测区域粮食生产情况,人口数量等等。实施预测过程4.1人口预测方法4.1.1总人口预测4.1.1.1在人口变动比较稳定的地区,可按以下公式计算P=P(1+K)n±AP式中:P-规划期总人口(人);P0-规划基期年人口(人);K-规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年限AP-规划期间人口机械增长数(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根据计划生育指标,分析人口年龄与性别构成状况予以确定。人口机械增长,宜按平均增长法计算,依公安部门统计的多年人口净迁入(出)量计算平均值,并分析影响机械增长的因素予以确定。4.1.1.2在人口变动不稳定的地区,应分析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采用不同方法计算。(1x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较大的,应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趋势,按上述公式分段或逐年确定K值计算。(2\建设重大项目引起人口变动的,可按带眷系数法计算人口机械增长,此法是根据平均每个职工所带眷属规划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推算新建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它根据规划期内所确定的厂矿企业、对外交通运输等建设项目及其预定规模,确定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人数,再从整个城镇着眼,根据生产与生活配套的要求与规定,确定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职工的比例,推算规划期末职工总数,然后再根据单身职工,带眷职工与带眷系数,推算出城市总人口。计算公式如下: W、八AP=A[W(1-双〕C+Wc2 单式中:AP-新建项目人口机械增长数;A-新建项目迁入职工总数;K-带眷职工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w双-双职工占带眷职工的比例(%);c-带眷系数;w单-单身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3)受资源、生态条件严重制约的,应按环境容量法确定适宜的人口规模。4.1.2城镇人口与村镇人口预测城镇人口应为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村镇人口应为村庄和集镇常住人口的总和;城镇人口与村镇人口之和应等于总人口。城镇常住人口是指城镇建成区范围内常住的非农业户人口、农业户人口和集体户人口,不包括劳动、学习在城镇内耳居住在城镇外的“通勤人口”。城镇非农业人口是城镇人口的主体,预测时如果缺乏城镇农业户人口和集体户人口统计,可以城镇非农业人口数作为城镇人口数。规划期城镇人口的预测方法与总人口预测方法相同4.2耕地需求量预测4.2.1确定农产品需求量

各类农产品需求量根据计划指标确定,或采用以下公式计算:T=L+R+F式中:T—第i种农产品需求量;iLi—第i种农产品当地需求量;Ri—第i种农产品国家定购量;F■一第i种农产品净调出(入)量其中:Li=PxAi式中:A,一规划期第i种农产品人均占有量P一规划期总人口4.2.2预测农作物播面单产(7)i规划期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产7,可以采用增产因素法,或平均增长法计i算。4.2.3预测耕地复种指数规划期耕地复种指数(m),应分析水利条件和耕作制度,结合历年实际变动情况确定。4.2.4预测耕地需求量规划期耕地需求量(C)按下式计算:0=乎i0=乎i=1TiYixm(i=1,2...n)为简化运算,可先计算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耕地需求量,再按一定比例确定其他农作物的耕地需求量。分析预测误差四、实验报告要求

收集一定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人口预测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数据(要求至少20年);根据实验指导中所提供的方法,分别预测未来5年、10年的人口总数和耕地面积需求量,并详细写明所选择的方法、运算过程和结果。实验二、交通流量调查■_rJ实验二、交通流量调查■_rJ一、 实验目的从身边的交通发展情况着手,了解学校所在地附近交通干线的车流量、人流量状况,有利于学生正确评价城市交通状况,也可提高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 实验依据1.调查统计车种的划分按公安部门的车辆分类标准,汽车分为:微型客车、微型货车、小型货车、轻型货车、中型货车、大型客车、重型货车等车种。需要指出,对于非机动车的小客车当量计算,没有统一标准,可近似按10辆自行车折一个小客车。表1-小客车当量折算表车种自然车数小客车当量数微型客货车11小型客货车11中型客货车11.5大型客货车12重型拖挂车13.5摩托车10.5统计流向的划分由于各种流向通过路口时阻力不同,需要折成直行交通流来统一计算,故在每个进口处不同流向不同车种分别统计,一般左转车与直行车的折算比例是1.8:1,即通过一辆左转车所需时间是直行车的1.8倍。对于右转车一般按直行车计算,对受控制的专右车道应按左转车计算当量。三、实验工具包括计时器(手表、跑表X交通图、小旗、卷尺等,还要准备记录用的图表、记录本、文具盒、小刀、铅笔、垫板、纸张等;市内交通干线流量统计和调查表。四、实习内容和方法本次调查以圆明园西路与农大南路交叉口为调查对象。调查的日期也应有代表性既要有平常日期,也要有节假日;还要依据城市的性质,大小和位置,确定观测的时候,一般分连续调查和高峰调查两种情况,我们只进行交通高峰时段的流量调查。交通流量调查按照交通种类划分为机动车流量调查、非机动车流量调查和行人流量调查三种。流量调查一般以15分钟为一统计时段,以1小时为一累计时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本次调查选择的观察日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仅作为参考用。表2-调查当天天气情况日期天气温度风向风力湿度1、 路口流向流量的调查方法按照上述标准划分,进行交通流量调查时,应该按分车种分流向确定调查人数。对一个标准的十字路口,在一个方向的进口车道处,应设三个机动车流量调查员(左行、右行、直行三个流向各一个)、三个非机动车调查员、一个行人流量调查员(调查一条人行横道的双向行人流量),共7人,分4组,整个路口需28人,一般可增加2、3人做替补,每个小组设一名负责人,负责掌握调查起止时间及其它工作。2、 调查和记录各组学生按调查要求,带好所需用品到达调查地点,调查开始后须认真做好记录,并填写表3。表3-机动车通过量调查表路口名称面 绿灯时间 时间流\时车*X:00-:15:15-:30:30-:45:45-:00合计小客车小货车大客车大客铰接摩托车

大货车大货铰接农用车合计备注表4-机动车通过量调查表时间非机动车合计:00-:15自行车三轮车:15-:30:30-:45:45-:00合计表5-行人流量调查表时间行人:00-:15:15-:30:30-:45:45-:00合计五、实验报告要求.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是调查活动的重要环节,要求同学们写出调查报告,报告的内容除明确调查的目的、项目、方法外,主要应就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有关调查内容做出评价。.总结时,要以调查获得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又要结合城市的人口、面积,区位特点等自然的和经济的特点做出分析。实验三、土地利用平衡表编制一、 实验目的明确土地利用平衡表的作用,并掌握填写土地利用平衡表的步骤和方法。二、 实验依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编制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的过程中,通常要配合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而且不同的方案分别有相应的土地利用平衡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可以直观地显示各类用地的变化情况,其调入来源和调出类型以及各类用地数量平衡等情况。三、 实验方法与内容土地利用平衡表集中明确地反映出了规划期各类用地的变化情况。编制过程具体如下:资料准备土地利用平衡表是对各项规划指标的汇总和分析,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需要收集规划基期年各种用地指标及规划目标年各类用地指标,规划计划调整的各种用地面积等资料。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根据所收集资料,明确规划期间,规划指标和用地结构的变化情况,对各业用地进行综合平衡,各业用地综合平衡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用地数量综合平衡要“以经核定的各类用地供给量与需求量作为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的依据,如各业用地供求数量上出现矛盾则应以土地有效供给量为基础,根据规划原则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进行综合平衡”;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根据耕地保护的原则,注意各类用地的调整情况;平衡表在数量上必须与下一级行政区(乡镇)保持一致。采用附表中的格式,利用收集到的资料,逐项填写表格,对角线不填。土地利用平衡表中的变更栏是对规划期所有地类变更的分析和汇总,完成所有地类变更的分解,就填好了平衡表中对应的地类变更栏。然后对土地利用平衡表的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进行统计,计算规划目标年面积、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净增减面积。四、 实验报告根据所给的资料,对各业用地进行综合平衡,并说明综合平衡的理由和依据。完成土地利用平衡表。附表:土地利用平衡表的基本格式

地 类规划基期年面积调 整 后 地农 用 地建 设 用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城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设施用地7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建设用地城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设施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其它土地规划目标年面积期内增加(+,-)期内净增(+)减(-)实验四县级土地利用分区一、实验目的理解并掌握县级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以及其成果。二、实验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本质上是空间规划,它的核心是各类用途土地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分区方案中要对分区依据、类型、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土地利用分区类型和方式,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用二级分区,其中一级用地区依据土地的基本用途划分,二级用地区则依据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划分。从全国范围看,一、二级用地区的类型一般有:农业用地区即为保护和发展种植业需要而划分的用地区。其中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用地区、农业开发区、菜田保护区等二级用地区。园地区即为保护和发展果树、桑树、茶树及其它多年生作物需要而划分的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即为保护和发展林业需要而划分的用地区。其中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划分林业保护区、一般林地区、林业开发区等二级用地区。牧业用地区为保护草场和发展畜牧业需要而划分的用地区。可进一步划分牧业保护区、牧业开发区等。城乡建设用地区即城乡已建设和计划建设的用地区。可进一步划分城镇建成区、城镇规划区、乡村建成区、乡村规划区、独立工矿建成区、独立工矿规划区等。特殊用地区即为特殊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可进一步划分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区、军事用地区等。三、实验步骤和方法分区原则土地利用分区一定程度上是对规划方案和结果的体现。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区是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进行土地利用分区过程中,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原则: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质量的相对一致性;土地利用方式、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土地开发利用方向和整治、保护措施的相对一致性;与上一级分区界线相协调,并尽量保持下一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分区方法常用的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和聚类法。⑴综合法:又称经验法,是一种定性分区法,主要适用于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差异显著,分区界限明显易定的情况,要求具体操作人员非常熟悉当地的实际情况。⑵因素法:因素法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区,再将地域相连的类型区合并成为土地利用用地区域,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用地区域名称。⑶叠置法:又称套图法,适用于规划图和区划图见齐全的情况。具体操作时将有关相同比例尺图件上规划界线重叠在一起,以确定共同的区界。对于不重叠的部分要具体分析其将来的主导土地用途并据以舍取。(4)聚类法:是一种定量的分区方法,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土地利用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区步骤土地利用分区一般按准备工作、拟定分区指标、分区划线、整理分区成果几个步骤进行。⑴准备工作包括拟定分区方案,收集、整理分区所需资料和图件。具体分区时,应依据下列资料:作为编制规划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程、规章和计划、技术等资料。土地适宜性评价资料,或土地利用现状加上部分土地的适宜性评价资料(现状不合理需作调整的和待开发土地的评价资料)。土地需求量预测资料,各产业主管部门的用地计划和初步拟定的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城镇规划、村镇规划、各种保护区规划以及其他专项用地规划资料。具体划分哪些用地区以及分区名称的确定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总的要求是一个地域内的用地区类型不宜过多。(2)拟定分区技术指标分区技术指标应反映各类用地区对土地数量、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要求。土地数量要求是对土地面积、集中程度的要求。用地区的类型不同,对土地数量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划分用地区要求的土地面积较大,土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而建设用地要求的土地面积较小,土地集中连片程度较低。一个用地区的最小面积要求多大,用地区内主导用途的土地比重要求多高,要根据当地实际和实施管理的可能性及便利与否来确定。土地质量要求是对土地适宜性、限制性的要求。农业用地对地形、温度、水份、土壤等有严格的要求。建设用地则对土地地基承载力、地下水理深、洪水危害、坡度等有一定的要求,划分用地区必须考虑这些要求。土地区位条件要求是对土地与居民点、交通线距离等的要求。建设用地对土地区位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拟定分区指标时要予以考虑。⑶分区划线这一步是具体划定各用地区的界线,一般采用图纸叠加与分区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地形图、城镇规划图、村镇规划图、各种保护区规划或其它专项用地规划图等叠置在其上面,根据重叠的情况划定部分用地区的界线,再利用分区技术指标划定其它用地的界线。分区划线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城镇、村镇、工矿区及各种保护区规划,业经批准且用地界线明确的,在用地论证认为合理后,按批准界线划分;如果用地论证认为不合理,要同有关规划的编制部门进行协商,经协商修改并报规划部门批准后按修正界线划分;虽经批准但用地界线不明确的,在协商后按协商界线划分。采用主导因子法,利用分区指标进行分区划线。主导因子是以土地方向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对具体分区对象来说,如果某一主导因子超过某类用地区的临界值或标准值,即可以将其划入该类用地区。例如,若把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80%作为划分农业用地区的临界值,则当分区对象的耕地面积比重为80%以上时就可以将其划为农业用地区。分区对象的主导因子如不明显,则在综合分析后划分用地区。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按照农用地优先的原则,一般要把质量最好的土地优先划入农业用地区,依次是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等。各类建设用地区要尽可能利用质量较差而又能满足建设要求的地段,以保护农用地。特殊用地可以划分单一的用地区,也可以按“复区”处理。复区,即复合用地区,以重叠或复合形式出现,例如,自然保护区可以与林业用地区重叠,划为复区。用地区是按土地基本用途划分的,区内允许少量非基本用途的用地存在。分区划线要便于管理。例如,不要把一个完整地块分割划入两个用地区,分区要尽可能利用明显线状地物等。(4)整理分区成果土地利用区初步划定后,以土地详查资料为基础统计各用地区的面积,其中重叠区应单独统计,各区统计面积要同初步拟定的用地指标结果进行对照检查,如二者不相协调,应分析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修正用地区界线或用地指标,调整土地利用分区。各类用地区划后,相应确定各区土地利用原则,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等。四、实验报告要求根据所给图件和资料,选择分区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完成土地利用分区报告。分区报告中要明确分区原则、方法和结果,要说明分区的理由。实验五公路选线一、 实验目的掌握公路选线的原则和方法,能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合理确定公路路线的空间位置。二、 实验原理线路的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和道路的工程造等经济效益因素。以下具体说明不同类型区选线的特点:平原、微丘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没有纵坡限制,应力求取直短捷,一般允许设置几公里以上的长直线,为确保汽车安全,在长直线尽头不应设置小半径的平曲线。在微丘陵地区,受坡度约束小,为节省土石方工程量,路线往往沿地形铺设。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但为了方便使用也不能离开太远,必要时可修支线联系,当路线与铁路和其他公路相交时,尽可能正交或小于45°的角通过。合理处理路桥关系,对于小桥涵位置,原则应服从路线走向,但当斜角过大或河沟过于弯曲时,采取改河措施或适当改移路线,调整斜交角度以免于增加施工困难和加大工程费用。山岭、丘陵地区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自然条件下,公路有足够的稳固性。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小工程数量,降低造价,保证今后养护和运营费用最经济。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筑路材料供应方便,便于施工和养护。山岭、重丘陵地区的公路路线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路线不是顺沿溪谷、山坡选线就是翻山越岭,其线形可归纳为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和越岭线几种。沿溪线就是沿溪流铺设路线,选线时应综合考查定位、选岸和桥位选择三方面的问题:路线定位即确定线路位置的高低,定位时首先要考虑洪水问题,根据国家公路技术标准的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基应高出当地100年一遇洪水水位0.5米以上;二级公路路基应高出50年一遇洪水水位0.5米以上;三级公路路基应高出25年一遇洪水水位0.5米以上;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则可根据一般年景的洪水水位确定。选岸就是选择走河谷的哪一岸,除起、终两点同在一岸且相距较近而工程又不大的沿溪线可不考虑选岸外,一般都需要比较河谷两岸的地形、地质水流等条件以及农田水利规划等因素,尽量避开困难地段,以充分利用有利的一岸,当路线所沿的河流越大,水面越宽且河水越深时建桥工程就越大,此时对跨河的考虑就应越慎重,一般不中途改换河岸。桥位选择即选择线路跨河地点,应根据“大、中桥位服从路线总方向,路、桥综合考虑;小桥涵位服从路线走向”的桥位选择的原则,结合地形合理选定路桥配合方案,在纵面上,桥面高程必须满足设计水位的要求,并注意与两岸引道的衔接;在平面上要注意桥头的引道半径的配合,尽量避免采用较小的弯道半径。越岭线:越岭线就是当公路从山岭这一面翻到另一面时要求选择适当的垭口或山岗通过湿度路线类型(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线形)。越岭线在纵断面上受高差的限制较大,需要连续升坡或降坡;在平面上受地形的约束,弯道多且一般采用较小的平曲线半径,越岭选线要求:(1) 选择适当的垭口(这是越岭线选择的关键),垭口即在山脊两个山头面最低的地方,垭口选择应符合线路总的走向,标高要低,垭口两侧地形要便于公路展线,并应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2)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展线,常见展线形式有跨沟展线和绕山嘴展线。跨沟展线是公路沿山谷地形展线,从沟的一岸傍山逆水而下,到接近沟底时,常常绕两沟相夹的山脉突出山嘴图;(3) 回头展线,高差很大的越岭线为克服高差,或者避让一些特殊地形和难以处理的不良地质地段时,若隧道方案不采用,可布置回头曲线,但由于回头曲线标准较低,行车不便,增加了施工和养护的困难,因此,选线时应尽可能避免设置回头曲线;(4)控制纵坡。关键是合理利用地形,满足《标准》的要求,选择纵坡平缓的路线,一般在连续升坡或降坡的地段,原则上应避免出现反坡。布线时应在地形平直,地段可按规定适当放大坡度,在地形多变的地段,应考虑平曲线半径的大小,适当折减纵坡。山脊线和山坡线山脊线即沿平坦的山脊布置的线路,用于布置线路的山脊要地形开朗,有足够的宽度,但有利于线路通过的平直连续的山脊是很少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山脊线与山坡线结合布置公路选线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选线时应有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要进行现场选线和多方案论证选优。评价各方案的指标为:道路的工程造价、年度运营费用、占地面积损失。三、选线原则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选线,符合工程技术要求。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与其它通线路的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要经济合理,一方面要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运营经济效益,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布线方案。四、实验内容根据所给的地图资料,结合实验指导中提供的公路选线的原则和应注意的事项,对区域内公路线路的空间布置进行设计。在实验报告中要说明选线的依据和思考过程。实验六水库选址一、 实验目的初步了解水库选址的原则、依据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地形图确定拟建水库的位置。二、 实验依据水库建造是一项涉及工程、技术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本实验的依据是水利工程中对水库选址的定性要求。包括水库建造的地形地质条件等。主要依据如下:库址地形要肚大口小。肚大是指库址谷地宽广平缓,蓄水多;口小即谷口狭窄,以缩短坝长,节约投资。水源丰富,有足够的集水面积。大中型水库一般是拦河兴建,小型水库主要是拦蓄地面径流,库址最好选在常年流水的溪泉地带。库址河段应有适当落差,能集中满足发电要求的流量。库址地质条件好,地基稳固不漏水,在靠近库址附近,要有适宜开挖溢洪道的山坳。库址距离灌区进,地型要高于灌区地面,使得引水经济并保证自流灌溉。库区淹没损失小,淹没农用村庄,古迹及交通设施少,淹没区及水库泄洪路线应避开城市、重要工矿区等。水库集水区要求水土保持好,泥沙入库量少。一般在喀斯特地貌地区不宜修建水库,有大片沙层或漏水层的地区也不适应做库址。三、 实验步骤和方法收集资料水库选址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选址前要仔细调查当地政治、经济、技术等情况和地形地貌等地质条件。具体的资料包括地形地质资料、水资源需求数量和质量资料,水利工程标准等文字和图件资料。编制选址方案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分析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大致确定水库的位置。不要求对水库的工程标准进行计算。所以选址时根据实验原理中提供的选址原则和依据,在地形图上确定水库的位置。四、实验报告融会水库选址的基本原则和依据。针对给定的图件,可以大致确定水库的位置。提交实验报告中,要求说明确定水库位置的理由。实验七农田田块规划一、 实验目的掌握农田田块规划设计的原理和依据,了解灌溉,排水,防风,水土保持,机械作业以及作物生长生产管理等要求。学生应具备设计一定区域内农田田块的方向、大小、形状的能力。二、 实验原理农田田块规划设计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农田田块规划设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方便农村生活。农田田块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田块规模一般在平原机械化旱作地区,为发挥机械效率,要求地块具有较大的规模,而在丘陵水田地区,规模就不可能太大,在水稻田内还要进一步划分格田,以便精细整地,更好的控制稻田的灌排水和田间作业,格田的规一般为0.3—0.4公顷.田块方向田块方向设计应注意的内容:(1) 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田块的方向应保证作物从早到晚能吸收尽可能多的光能.一般认为,田块以南北方向布置较好,因为南北向时,既可以充分利用上下午的东西侧阳光,又避免中午阳光太强,温度太高而造成的作物“午休”现象.(2) 有利于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