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报告(及附录)20000字】_第1页
【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报告(及附录)20000字】_第2页
【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报告(及附录)20000字】_第3页
【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报告(及附录)20000字】_第4页
【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报告(及附录)20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基本情况的问卷调研分析报告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依赖的群体,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提高交往能力,跟注重讲究交往的艺术,在幼儿园中,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对审美的愉悦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不是为了单纯掌握音乐技巧让幼儿听歌曲,需要让孩子之间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以及身体语言在音乐活动中能让幼儿体验快乐,陶冶情操。思维训练和音乐教学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完成幼儿音乐大纲要求的目标,还能通过几种易行、有效的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从而使音乐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培养交往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学习与同伴友好的交往,尝试大胆的交往,能够积极的交往。因此,本次选定该题目,对幼儿园中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幼儿交往能力展开研究通过在幼儿园的观察与访谈,了解中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行为出现的具体情况,针对具体情况思考和总结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掌握科学高效的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关键字:中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现状;交往能力目录TOC\o"1-3"\h\u26003摘要 11707关键字:中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现状;交往能力 11065第一章:绪论 45708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4310391.2国内外研究现状 563431.2.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5255311.2.2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5159101.3研究思路及方法 654381.3.1研究思路 6215981.3.2研究方法 69070第二章: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 7173752.1相关概念界定 7247982.1.1交往能力 7228812.1.2音乐活动 7250952.2音乐教学活动、幼儿交往能力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839602.2.1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859282.2.2幼儿交往能力的意义 923931第三章: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基本情况 925723.1社交主动性维度 10324303.2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维度 1117892.3社交障碍维度 12317112.4亲社会行为维度 13293062.5四维度总体分析 1421206第四章: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特点 15228854.1社交主动性维度 15128674.1.1情绪积极且乐于交往,能顺利与同伴进行互动 15306504.1.2交往被动不善领导,较少打抱不平 16138364.2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维度 1746434.2.1会用礼貌语和体态语,能用语言自身行为 17120764.2.2协商能力较弱,领会同伴意图能力不强 1884024.3社交障碍维度 1970524.3.1能较好的融入同伴群体,愿意发表意见的意见 19323974.3.2和同伴发生冲突,交往时遭拒绝 20218694.4亲社会行为维度 2194334.4.1关心同伴且乐于助人,愿与被拒幼儿相处 21326084.4.2合作能力不强,分享意识薄弱 221690第五章: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2363785.1音乐活动环境的创设 23257735.1.1环境创设主体 23187485.1.2环境空间大小 2351815.2音乐活动材料的提供 2363065.2.1材料数量的多少 23114965.2.2材料种类的丰富度 24221825.3音乐活动主题的设定 2412655.3.1主题创设遵循的原则 2466375.3.2主题更换的频率 24215195.4音乐活动角色的安排 25287615.4.1角色的设置 25229335.4.2角色的分配 25186895.5音乐活动的观察与介入 2523175.5.1音乐活动中的观察 25120125.5.2音乐活动中的介入 266267第六章:基于音乐活动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策略 27252756.1巧妙创设音乐活动环境,减少音乐活动冲突 27260806.1.1鼓励幼儿自主创设音乐活动环境 2747836.1.2布局灵活,避免拥挤 2755646.2合理投放音乐活动材料 27111656.3丰富音乐活动主题,促进幼儿交往能力 2768036.3.1主题遵循幼儿经验,提高社交主动性 2755826.3.2及时更换音乐活动主题,全面提升幼儿自主性 28225476.4角色选择多样化,协调分配音乐活动角色 28175166.4.1角色选择的多样性 28102016.4.2分配的公平性与全面性 28323446.5音乐活动观察,适时介入 28189386.5.1有效观察,隐性指导 28177666.5.2适时介入,助推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295402结束语 292372参考文献 3018274附录A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观察用表 3112257附录B关于音乐活动的教师访谈提纲 32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关于幼儿交往能力与音乐活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探索与其存在价值的重要意义自然是不言自明的,笔者通过阅读与对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2017的两个版本的艺术目标中发现,2017版的《纲要》新增了一个目标,就是“幼儿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从这里不难判断出其强调的语境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关于互动、主观能动性、集体、参与、社交、交往等概念,而这类词语概念都与交往能力有较为直接的关系。通过分析《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也可以发现,其三个维度中的社会参与、文化基础,都涵盖了艺术与社交领域相互依存的重要作用。(1)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幼儿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交往能力,发现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更有效的教师培养策略,从而丰富关于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理论。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中班音乐教学活动幼儿之间交往的现状进行观察与分析,探究目前幼儿园中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教师如何合理引导幼儿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幼儿音乐能力,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是反映幼儿心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有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参加各种活动的兴趣。幼儿园的任务是在各项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旋律感、感受和欣赏美妙音乐的意识,运用激力法,尝试模仿创编强化家园合作,巩固活动成果等途径和方法,并将音乐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和各科教学中,組织幼儿进行各种音乐活动,使幼儿的音乐兴趣得以激发,帮助幼儿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提高了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对每个人的整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具备广泛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强健的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等,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社会性能力。我们通过音乐这个幼儿喜欢,又轻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社会学者怕森斯(T.Parsons,1902-1979),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丁人的审美理解发展的五个阶段,并据此推出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相应的认知发展能力。俄罗斯幼儿发展教育学家与音乐教育学家的俄罗斯玩偶类型模式被用来概念化与理解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重要来源,以此说明影响音乐发出的各种因素是具有离散性的特征。“戈登序列音乐教学法”是美国埃德温•戈登创立的“MusicLearningSequence”音乐理论教学法。所谓的“序列”就是以孩子音乐学习的自然顺序去循序渐进的教学。每一阶段都有严谨的、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的设计,在遵循自然音乐学回过程的前提下提出的科学的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国外学者对于音乐教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范围较广泛,发展较快,理念不断更新,更具有发散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1.2.2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罗天驹(2020)认为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交往能力的培育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其研究发现幼儿交往主题的活动课对于音乐教学中的幼儿主动交往、被动交往的行为、幼儿对于同伴之间的情绪态度的良好状况和社会集体意识的重要认识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王帆(2018)在研究中表明培养交往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学习与同伴友好的交往,尝试大胆的交往,能够积极的交往。郭莉(2010)在研究中表明培养交往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学习与同伴友好的交往,尝试大胆的交往,能够积极的交往。周绮婷(2014)在研究中表明音乐活动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可以调整人的思想和情绪,通过情感层面的共鸣打开人与人交往的另一扇窗户。反映音乐对人的心理具有愉悦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是提升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方法。张薇(2016)研究中表明幼儿园对于音乐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就在与让幼儿能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发生创造性的行动。需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总而言之,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多多的展开研究,提出更多更好的改进意见,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1.3研究思路及方法1.3.1研究思路通过在幼儿园的观察与问卷,了解中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行为出现的具体情况,针对具体情况思考和总结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掌握科学高效的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3.2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观察量表的使用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本研究通过非参与观察的方法,对青岛某私立幼儿园为例中班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展开观察记录研究,在幼儿园教师同意后运用录音、录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笔者是对幼儿展开区域活动时进行观察,观察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交往能力的各种表现等。观察结束后及时进行整理分析,保证研究资料的真实,总结发现的问题。2.文献法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收集关于幼儿健康行为和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掌握理论内涵,借鉴文献中的办法。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支撑,并为本研究选题、研究思路、问卷编制以及论文撰写奠定坚实基础。3.访谈法通过访谈法,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临幼儿园中班音乐教学活动实施的真实情况,本文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制定了《关于幼儿园中班音乐教学活动的访谈提纲》(见附录二)对幼儿园6名中班教师和随机6名幼儿园中班的家长进行访谈调查。教师访谈以中班音乐教育的教材来源、师资情况、教学设备及存在问题等展开调查访谈调查,从根本上了解中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现状。家长访谈主要以家长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以及幼儿回家后是否进行音乐活动展开,了解目前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的现状。第二章: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2.1相关概念界定2.1.1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当今社会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社会技能,自古至今,从广义上去看待,无论是属于哺乳动物的人类还是除去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都存在的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基于某种环境下,每个个体只要感知到“非我”的其他个体的存在,必然会与之建立某种间接的、直接的联系与影响,因为基于“社会”中的每一分子,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影响的。而这种影响,也是基于不同的生命系统而进行的,如人类的基本感官是具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味觉等基本的五种最为常见的联系方式。而不同的学科则对人类的“感知”体系有着不同视角的说法与论据。而在幼儿的世界中,也具有属于幼儿的“社会”以及孩子们所需要去学习、了解的交往能力的存在和意义,而这也是作为独立生命体所不可回避的事件。因此,对于人类的交往能力而言,在保证幼儿的生理心理健康的情况下,越早的能够学习与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注重交往能力,那么也就越早的感受到在今天仍作为人类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一一交往能力的意义2.1.2音乐活动本研究中所强调的音乐活动聚焦在幼儿园中的音乐活动范围。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我国的省市之间的经济排名也具有不可小觑的差距存在,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环境中,宏观来看,由于其独特的经济优势能够在某种条件下所带动和牵引其他文化的环境与变化,如城市建设、园林建造以及工T行业的领先及优势,而在这样的“优势”条件下,教育、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如孙文云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所需要采取“五项对策”;包括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预、中高职与普通高校所加强的学前学科建设、园方统筹调配教学资源、引进优秀专业师资以及园方定期举行音乐教学交流活动等五项内容。而在本研究中,笔者则是以“学生”与“一线教师”共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研究的展开,正好对应的是其“五项对策”中的局部内容。而幼儿园中班幼儿的音乐活动也因地制宜,不同的省市、幼儿园的办学J陛质(公办、民办)以及幼儿园的等级(省级、市级、区级等)也回采用不同的条件。其中最为常见的活动有几种类型,如音乐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活动、音乐舞蹈活动以及音乐角、音乐打击乐活动等。而对于不同的幼儿园有着上述所说音乐活动开展的限制,如幼儿打击乐音乐活动也是在常规幼儿园中较为少见的,其原因也归根于“硬件”和“软件”上的不支持,如打击乐器的配备以及幼儿打击乐音乐活动的实施的困难性存在问题等原因。本研究所使用设计的音乐活动则是以“硬件上较易满足”和“软件上探索可能”的原则进行针对于幼儿园交往能力可能性提升的考虑。2.2音乐教学活动、幼儿交往能力研究相关理论基础2.2.1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1综合性婴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特征,为了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幼儿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特征以及幼儿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必须加以整合。它被认为是一种早期的音乐教育。幼儿的教育和教育工作具有科学的规律性。违反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原则可能会对幼儿的音乐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童谣是遵循幼儿教育原理并熟悉各个年龄段幼儿特征的老师。在幼儿音乐课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肯定会产生很大的教学效果。2形象性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掌握幼儿艺术家的形象,并通过幼儿音乐作品使幼儿感受到情感体验和美感。这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们会重复学习。反复的聆听和练习使幼儿们认识到音乐作品的美,使他们能够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情绪,感受美学带来的快乐,并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活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选择歌曲时,应该选择活跃,阳光明媚,健康且充满活力的音乐。教育应体现音乐中所表达的帮助,并赞扬关怀的崇高本性。音乐学前教育是在音乐中使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唤起幼儿的情感。例如《一分钱》是一种童谣。它的教育意义是表扬幼儿们的淘金行为。童谣没有直接的称赞,但整个童谣都使用了幼稚可爱的幼儿们的声音。生动活泼的旋律,表达了童谣中幼儿在路边捡起一分钱,并把钱给了警察叔叔。这正是这种童谣的教育意义。教师必须告诉幼儿,拾金不昧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与刻板的幼儿教育相比,这种视觉音乐教育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和记住。3趣味性幼儿音乐教育很有趣,音乐教育的乐趣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并可以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利用这种音乐教育的功能,幼儿们可以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所有知识,并在音乐教育教育活动中体验美妙的音乐之旅,从而促进幼儿的道德,智力,身体和美丽的全面发展。幼儿们在音乐教育中快乐地成长。2.2.2幼儿交往能力的意义1.有助于幼儿交往意识的培养三岁以后,同伴是娱乐、高兴和快乐的源泉。在孩子的心目中,这种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使得大多数孩子积极地与自己的伴侣寻找相同的兴趣爱好;一种双方可以交流的语言;公平平等的地位,会让孩子们很自然地一起玩、游戏。2.有助于幼儿的智能发展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同伴关系具有以下功能。首先,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社会化的需要,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其次,儿童的同伴交往不仅促进儿童人格和道德的形成;第三,它还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建构认知结构,对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伴或儿童获得特殊的信息渠道和行为规范参照系,帮助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从其他同伴那里获得丰富而有用的信息,从而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建构。3.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从交流和游戏中获得愉快的心情和精神上的满足。他们摆脱了交往中的障碍,如退缩的个性和自我中心,为孩子的健康交流和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基本情况本研究通过对Q幼儿园两个中班共计59名幼儿进行累计20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交往能力观察,用《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观察表》完成对59名幼儿的分析记录。在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和亲社会行为这四个维度各自设置五个观察项目。以“总是”“经常”“很少”及“从不”作为指标对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同伴交往能力进行研究。为了更加直观的体现幼儿在不同维度下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观察总表采用四分制计分法,即在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角度、亲社会行为三方面采用正向计分,“总是”计为4分、“经常”计为3分、“很少”计为2分、“从不”计为1分。进而统计20次音乐活动中幼儿在各项维度下的平均得分,得分越高表明幼儿在此项目下同伴交往能力越强。社交障碍维度采用逆向计分,即“总是”计为1分,“经常”2分,“很少”3分,“从不”4分,计算此维度各项平均分,得分越高,表明幼儿在此维度下社交障碍越小。在对所有数据进行记录后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下将从四个维度具体呈现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3.1社交主动性维度根据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及特点,社交主动性维度共分为“主动进行交往”、“顺利参与交往互动”、“成为活动中的领头人”、“好打抱不平”“音乐活动中情绪积极、擅于交往”这五项内容。表2.1:音乐活动中幼儿社交主动性得分情况(N=59)项目主动进行交往顺利参与交往互动成为音乐活动中的领头人好打抱不平音乐活动中情绪积极,擅于交往M2.732.272.462.392.92如表2.1所示,音乐活动中,社交主动性维度下得分最高的是“音乐活动中情绪积极、擅于交往”,平均得分2.92分,占满分4分的73%。每个儿童都喜欢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其生活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大多都可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活动氛围下进行交往互动。其次,“顺利参与交往互动”这一项目平均得分为2.78分,占满分4分的68.5%。音乐活动赋予幼儿以新的身份,即音乐活动中幼儿所扮演的身份,例如在《妈妈的吻》音乐活动中,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要照顾“宝宝”因此与扮演“宝宝的幼儿顺利进行互动”,扮演邻居的幼儿来串门,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与扮演邻居的幼儿又一次进行交往互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下,幼儿与同伴自然而然的产生着同伴交往互动。此外,“主动进行交往”平均分为2.73分,占满分4分的68.3%。主动性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提,主动性强的幼儿对事物有着积极向上的反应。“成为音乐活动中的领头人”这一项发展较弱,平均得分2.46分,占总分4分的61.5%,音乐活动中幼儿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音乐活动,较少干涉同伴音乐活动行为,很少成为音乐活动组织者,不善于带领同伴进行音乐活动。五项中发展最弱的是“好打抱不平”。此项平均得分2.39分,占总分4分的59.8%。中班幼儿推理能力开始萌芽,但其还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幼儿无法判断同伴间冲突的好坏程度,难以对其行为进行评判,这是幼儿打抱不平行为产生较少的主要原因。3.2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维度基于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将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维度分为:“会礼貌用语”、“会使用微笑、点头等体态语”、“能准确用语言解释自己的行为”、“能很快领会同伴意图”、“能与同伴顺利协商”五项。表3.2:音乐活动中幼儿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得分情况(N=59)项目会礼貌用语会使用微笑、点头等体态语能准确用语言解释自己的行为能很快领会同伴意图能与同伴顺利协商M3.223.192.862.632.66如图表2.2所示,音乐活动中,语言和非语言维度下会礼貌用语平均分为3.22分,占总分4分的80.5%,两个中班幼儿在角色中会经常使用“谢谢”“不客气”等礼貌语,《指南》中也指出,4─5岁幼儿在与别人讲话时要能够很好的使用礼貌性语言,不说脏话,粗鲁的话。此外,“会使用微笑、点头等体态语”平均得分为3.19分,占总分4分的79.8%,在同伴交往中,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处在言语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时候幼儿之间表露出的一个微笑,一个挥手就能作为同伴间传递愿意交往的信号。其次,“能准确用语言解释自己的行为”平均得分为2.86分,占满分4分的71.5%。研究表明,4─5岁是词汇量发展的关键期。音乐活动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运用准确的语言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能够提高幼儿对词汇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如图表2.2所示,“能顺利与同伴协商”平均仅2.66分,占总分4分的66.5%。中班幼儿协商行为有79.3%都发生在音乐活动活动中。与同伴进行有效协商有利于幼儿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维度下发展最弱的是“能很快领会同伴的意图”这项。平均得分为2.63分,占总分4分的65.8%。研究表明,4─5岁儿童的观点分析能力尚处于自我中心观点阶段。中班幼儿还处于较难理解同伴意图的阶段,常常会误会同伴的想法。2.3社交障碍维度音乐活动方式是幼儿时期重要的交往方式,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中可以采用音乐活动的方式融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基于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将社交障碍分为“小朋友音乐活动,他只做旁观者”、“受到同伴冷落”、“从不发表自己意见”、“在音乐活动中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和同伴交往时遭到拒绝”五项内容。表2.3:音乐活动中幼儿社交障碍得分情况(N=59)项目小朋友音乐活动时,他只做旁观者受到同伴冷落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音乐活动中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和同伴交往时遭到拒绝M3.022.932.902.692.83如图表2.3所示,社交障碍维度下发展最好的是“小朋友在进行音乐活动时,他只做旁观者”平均得分3.02分,占总分4分的75.5%,音乐活动方式是学前期幼儿重要的生活,也是他们喜爱的、感兴趣的、具体的活动。因此大多幼儿都会积极加入音乐活动,而不仅仅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其次,“受到同伴冷落”这项得分为2.93分,占总分4分的73.3%,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语言表达是普遍的沟通方式,但是在儿童世界中,他们的主要沟通方式却是音乐活动活动。幼儿的音乐活动交往是在自然而然的音乐活动情境下产生的,幼儿在共同音乐活动中产生默契,所有幼儿共同音乐活动,多数情况下不会受到同伴的冷落。“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项得分为2.90分,占满分4分的72.5%,音乐活动中幼儿处于同等的玩伴关系,在对于怎么玩的问题上大多都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同伴了解自己的想法,这对顺利开展音乐活动都是有益的。发展较弱的是“和同伴交往时遭到拒绝”,得分2.83分,占总分4分的70.8%。研究表明,幼儿的委屈感、自尊感与羞愧感等从4岁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遭到同伴拒绝使得幼儿产生自卑感,低落感,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活动中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关系”此项发展最弱,得分2.69分,占总分4分的67.3%,冲突行为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易产生的行为,幼儿由于角色分配,材料使用等原因发生冲突难,不利于音乐活动顺利进行。2.4亲社会行为维度根据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及特点,亲社会行为维度分成“音乐活动中能和小朋友共同合作”、“愿意给同伴分享自己的东西”、“对别人的不利处境产生同情”、“乐于帮助别的小朋友”以及“愿意与被拒幼儿相处”五个方面。表2.4:音乐活动中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分情况(N=59)项目在音乐活动中能和小朋友共同合作愿意给同伴分享自己的东西对别人的不利处境产生同情乐于帮助别的小朋友愿意与被拒幼儿相处M2.732.612.762.782.66如图表2.4所示,音乐活动中,亲社会行为维度下发展最好的是“乐于帮助别的小朋友”得分为2.78分,占满分4分的69.5%。研究指出,音乐活动活动是培养幼儿助人行为的有效形式。在音乐音乐活动情境下,幼儿通过对不同音乐活动中的扮演增进了对角色的理解,在同伴有需要时更愿意为同伴提供帮助。其次,“对别人的不利处境产生同情”得分2.76分,占总分4分的69%,在音乐活动中,幼儿从关注自身到关注他人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同伴的行为,给与其适当的关心与同情。此外,“音乐活动中能和小朋友共同合作”得分为2.73分,占总分4分的68.3%,合作是发展其同伴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合作的重要性,多给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愿意与被拒幼儿相处”发展较弱,得分2.66分,占总分4分的66.5%。音乐活动中,幼儿主动与被拒幼儿相处,能够让被拒幼儿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温暖与爱。“愿意给同伴分享自己的东西”此项得分2.61分,占总分4分的65.3%。4─5岁时幼儿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标准来来确定行为产生。在音乐活动中,分享行为通常表现在音乐活动材料的分享方面,因此在组织音乐活动时,如何合理投放音乐活动材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5四维度总体分析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亲社会行为共同组成同伴交往的基本结构。四个维度对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同伴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是相互性的。音乐活动是幼儿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沃土,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体验如何更好的与同伴进行交往、交流、合作,学会主动参与其中。为了进一步了幼儿同伴交往在音乐活动中的发展的特点,还需对四维度下幼儿具体发展表现展开分析。

第四章: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特点通过分析《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观察用表》中59名幼儿在20个项目的分数分布情况,结合相关案例,发现在社交主动性维度下幼儿表现出了情绪积极乐于交往、能与同伴友好互动、交往被动不善领导,较少打抱不平等特点;语言与非语言维度下产生了会礼貌使用口语,体态语,能用言语解释自身行为、协商能力较弱,领会同伴意图的能力不强等特点;社交障碍维度产生了较好融入同伴群体,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同伴发生冲突,交往遭拒。在亲社会行为维度下产生了关心同伴且乐于助人,愿意与被拒幼儿相处、合作能力不强,分享意识薄弱等特点。4.1社交主动性维度4.1.1情绪积极且乐于交往,能顺利与同伴进行互动如图表3.1所示,有近70%的幼儿都有积极的情绪并乐于与幼儿交往。研究指出,音乐活动时中班幼儿在“明显愉悦性”维度平均得分较高,情绪积极且兴奋。表3.1: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情绪积极、乐于交往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152616259百分比(%)25.444.127.13.4100表3.2:幼儿顺利参与到同伴的交往互动中部分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122617459百分比(%)20.3100从表3.2可知,大多数幼儿都能顺利参与到音乐活动互动中去,总是这样和经常这样的比例之和高达64.4%,仅有6.8%的幼儿不能顺利参与其中。案例1:《小苹果》音乐活动中樱桃和石头正在娃娃家开心的玩着,樱桃扮演妈妈,只见她一会拿着小铲子去翻炒锅里的菜,一会又去亲娃娃一下,脸上笑嘻嘻的。石头扮演爸爸,他正拿着玩具逗宝宝呢,不时不时的对樱桃说:“快看呀,宝宝也想玩玩具。”樱桃跑了过来:“宝宝正看你呢,好像是想玩玩具。”这时候小苹果来串门了:“我可以抱抱你们的宝宝吗?”石头又换了一个玩具给宝宝看,樱桃笑着说:“小苹果,你来陪宝宝玩玩具吧。”案例中,樱桃和石头的情绪都很积极,樱桃总是笑嘻嘻的,石头一会给宝宝看这个玩具,一会又看那个,两人之间有互动也有交流,小苹果来串门时,顺利参与到了同伴互动中去。愉快的情绪和乐于交往的态度使幼儿顺利参与到同伴的交往中,带给幼儿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心。4.1.2交往被动不善领导,较少打抱不平音乐活动中,被动交往占幼儿交往的主要方式,不善组织领导音乐活动,也较少替受到不公平的幼儿打抱不平。表3.3: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提出建议成为领头人的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919211059百分比(%)15.332.335.516.9100由表3.3可知,超过50%的幼儿很少和同伴一起音乐活动。中班幼儿处在联合音乐活动时期,幼儿习惯于根据各自的意愿进行音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幼儿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音乐活动体验,而缺乏领导意识。案例2《美味的蛋糕》在美食店里,乐乐一直忙着做面条和各种小吃,萱萱在当收银员,丁丁忙着给客人送餐,美食店的生意可好了,来了很多客人,丁丁跑了一趟又一趟,总是催乐乐:“你做的太慢了,还有好多客人等着呢!”乐乐也着急起来,慌乱中事物散了一地。虽然没有客人过来付钱,萱萱依然在收银台站着,时不时跑到旁边的小医院看一眼,丁丁和乐乐也没有想叫萱萱过来帮忙。案例中可以看出,音乐活动中幼儿只负责自己音乐活动部分,厨师就负责做饭,收银员就负责收银,乐乐和丁丁都没有建议让萱萱过来帮忙,音乐活动中发生障碍时,并没有幼儿站出来领导其他幼儿。此外,音乐活动中幼儿打抱不平的行为也出现较少,仅有11.8%的幼儿总能做到,近55%的幼儿很少会替同伴打抱不平。表3.4:幼儿好打抱不平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72023959百分比(%)11.833.841.113.3100案例3《小医生》音乐活动中,琪琪第一个进入了音乐活动区,今天她想当小护士。这时朵朵也来了,她拿起听诊器准备当医生。琪琪拿着护士服正准备换,洋洋跑过来一把抓住护士服说:“要当护士,我上次就当了。”琪琪力大无比,护士服眼看就要被抢走了,她带着哭腔说:“是我先拿的”一旁的朵朵正忙着戴听诊器,没有机会琪琪和洋洋。由案例可以看出,琪琪和洋洋为了争夺护士服产生了矛盾,而一旁的朵朵只是忙着戴自己的听诊器,最多只是多看一眼,也不会替谁打抱不平。幼儿难以判断纠纷的好坏,打抱不平行为很少出现。4.2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维度4.2.1会用礼貌语和体态语,能用语言自身行为两个中班幼儿使用礼貌语及体态语的情况如表10、表11所示。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20335159百分比(%)33.8100表3.5:幼儿会用礼貌语分布情况表3.6:幼儿会使用微笑、点头等体态语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11349559百分比(%)18.657.715.38.4100由表可知,55.8%的幼儿能经常使用礼貌语,1.8%的幼儿从不礼貌用语。从幼儿使用体态语情况来看高达57.7%的幼儿经常使用体态语,这对幼儿发现展同伴交往能力是有帮助的。表3.7:幼儿能用语言来解释自己行为的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142616359百分比(%)23.7100如图表3.7所示,23.7%的幼儿总是能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行为,44.1%的幼儿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语言解释自己行为,也有30%左右的幼儿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解释自己的行为。整体看来,两个中班的幼儿都能较好的用语言来解释自身行为。4.2.2协商能力较弱,领会同伴意图能力不强表3.8:幼儿能顺利与同伴协商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112319659百分比(%)18.638.932.410.1100如表3.8所示,有18.6%的幼儿能顺利与同伴协商,有38.9%的幼儿经常能与同伴进行协商,但仍有42.5%的幼儿难以与同伴进行顺利协商,由表2可知,幼儿幼儿此项平均分仅2.66分,幼儿与同伴协商能力还需提高。表3.9:幼儿能很快领会同伴的意图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112219759百分比(%)18.637.332.211.9100案例4《美味的蛋糕》小瑞、小敏和点点正在蛋糕坊忙碌着,小瑞是蛋糕师,正用橡皮泥开心的做蛋糕,她用蓝色的橡皮泥做好了第一层,紫色的橡皮泥做好了第二层,小敏说“这个蛋糕真好看呀,再有点果酱就太棒了。”小瑞说:“我去找一点。”点点一直在旁边做着小饼干,小瑞走开后,点点拿起4根小木棍插在了蛋糕上。小瑞回来后生气地说:“你把我的蛋糕弄坏了!”她又大声的喊老师:“于老师,点点破坏我的蛋糕。”说着还推了点点一把,点点委屈的说:“我这是在做生日蛋糕。”案例中小瑞责怪点点破坏了她的蛋糕,还对点点发起了进攻行为,但是点点是想帮小瑞把蛋糕做的更好,而小瑞误解了点点的意图,冲突就此产生。4.3社交障碍维度4.3.1能较好的融入同伴群体,愿意发表意见的意见音乐活动中,大多幼儿都能很好的融入同伴群体中。表3.10:小朋友音乐活动时,只做旁观者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28361459百分比(%)3.313.460.123.2100由表3.10可知,83.3%的幼儿都会很好的融入音乐活动中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而非做一个旁观者,音乐活动是隐形交往的语言。幼儿只有真正融入到音乐活动中,才会有交往的可能性。而对“易受同伴冷落”这一项观察同样发现,近77%的幼儿能够能够得到同伴的回应,受同伴冷落的现象相对较少。表3.11:幼儿受到同伴冷落的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310341259百分比(%)4.917.958.618.6100在意见的发表上,进行音乐活动时,多幼儿愿意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发表出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活动。案例5《理发师》音乐活动开始了,红红、娟娟、小宝、萌萌都跑了过来,红红说:“我今天要当理发师。”娟娟说:“我要当美甲师。”小宝跑到收银台旁边说:“我今天要当收银员。”萌萌想了想说:“美发师有两个,我也要当美发师。”这时有顾客来了,理发店里忙了起来。通过两个中班幼儿的研究发现,在发表意见上,幼儿的社交障碍较小。如表3.12所示,音乐活动中在幼儿“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情况中,5.1%的幼儿总是会这样,超过70%的幼儿能够发表意见。表3.12: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313281559百分比(%)25.31004.3.2和同伴发生冲突,交往时遭拒绝表3.13: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发生冲突,遭拒绝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516271159百分比(%)8.527.245.818.5100如表3.13所示,有近35%的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易与同伴发生冲突,45.8%的幼儿也会有发生冲突的表现。中班幼儿还不具备基本交往技能,因此常常与同伴发生纠纷。此外,社交障碍维度中幼儿还面临交往被拒的处境,如表3.14所示。表3.14:幼儿和同伴交往时遭到拒绝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213341059百分比(%)3.422.157.716.8100大多幼儿都能与同伴正常交往,但也有25.6%的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易遭受同伴拒绝。研究指出,幼儿早期同伴交往发展不良将会导致未来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如何在音乐活动中避免幼儿被拒情况的发生,仍具有研究价值。4.4亲社会行为维度4.4.1关心同伴且乐于助人,愿与被拒幼儿相处音乐活动中,两个中班幼儿大多都愿与被拒幼儿相处,关心同伴。表3.15:关心同伴,对别人不利处境产生同情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92919259百分比(%)15.3100如表3.15所示,超过64.5%的幼儿能够关心同伴,并乐于帮助其他幼儿,这对于发展其同伴交往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3.16:能够与被拒幼儿相处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72919459百分比(%)11.9100案例6《美味的蛋糕》音乐活动中轩轩本来在蛋糕店做糕点师,因为抢了同伴的蛋挞被老师批评了,蛋糕坊的幼儿也不愿和他玩了。他难过的来到超市这边,亮亮正在买东西,他的购物车里已经装了好多东西了,“轩轩,你怎么什么东西都不买?”亮亮问道,轩轩没有说话,低着头,“你怎么了?”亮亮又问,灰灰刚好经过,他说:“他抢别人东西被老师批评了,大家都不跟他玩。”亮亮说:“那你跟我一起逛超市吧,可不能抢我的东西。”轩轩终于说话了,“我有钱买东西咯。”案例分析可知,亮亮在音乐活动中能够很好的与被拒幼儿相处,不仅询问轩轩难过的原因,并且很情愿的与轩轩一起购物,最终让轩轩说话了。研究表明,经常被拒绝的幼儿长此以往可能发展为交往被动。因此,教师应关注被拒幼儿的交往。4.4.2合作能力不强,分享意识薄弱音乐活动中,幼儿在于同伴交往时还表现出合作能力不强,分享意识薄弱的特点表3.17: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合作能力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82227259百分比(%)13.437.345.83.5100表3.18: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分布情况项目总是经常很少从不总计人数(人)72325459百分比(%)11.93942.36.8100由表3.17表3.18可知,50.7%的幼儿在音乐活动能够很好的与同伴进行合作音乐活动,50.9%的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材料等,但仍有49.3%的幼儿合作能力不强,49.1%的幼儿分享意识薄弱。中班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与同伴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协调各种观点,学到了如何更好的解决与同伴间产生的冲突。音乐活动中两个中班幼儿在情绪积极,语言能力发展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其在合作,分享,协商,领会同伴意图方面仍需提高。依据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本研究从音乐活动中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主题的设定、角色的安排以及观察者介入的时间与方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使得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章: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5.1音乐活动环境的创设5.1.1环境创设主体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和幼儿是主要创设主体。当教师作为主体进行环境创设时,幼儿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即教师安排什么,幼儿充当什么。当幼儿作为环境创设主体时,幼儿在与同伴的协商过程中去创设音乐活动环境,包括环境空间大小,布局都有幼儿间协商产生,此过程不仅创设了音乐活动环境,也增进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现实中往往是教师作为环境创设字体较多,幼儿作为环境创设主体较少。教师A:环境创设一般是由我们老师自主完成,比如娃娃家在哪设置,理发店在哪里分布,环境布置都是由我们教师商量完成。教师B:偶尔我们会问一下孩子们的意见,但是具体怎么布置,材料摆放都是由我们教师来完成,孩子们太多,让他们摆放会很乱,我们来布置,速度快也省心。访谈中,两名幼儿教师都主张教师作为环境创设主体,因为幼儿太多,由他们布置会很乱,但正是在这个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幼儿才能与同伴进行协商,发表意见,交往能力在多次交换意见中才能发展起来。5.1.2环境空间大小音乐活动中环境空间大小布局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一定影响。案例7《超市大购物》音乐活动中凯凯、牛牛和小易都在超市里购物,超市在教室的一个小角落里,总共有两个货架,收银台在中间。凯凯第一个来到超市,他找了很久没有找到想买的东西,小易正在挑选皮筋,两个人刚好把货架都挡住了,牛牛左看右看也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不耐烦的挤到凯凯和小易中间,凯凯和小易也不甘示弱的想把牛牛挤开,三个人便推搡了起来,此时收银员朵朵说:“你们再挤货架就要倒了!”案例可知,音乐活动环境空间大小过于狭小,会导致幼儿直接冲突的产生。因此应教师应当当合理分配音乐活动环境布局,让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音乐活动空间。5.2音乐活动材料的提供5.2.1材料数量的多少在音乐活动材料数量的投放上,适当减少材料的数量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幼儿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合作、分享行为。教师A:材料投放时基本都是手头有多少就投放多少。对种类与数量没有特别考虑过,有些是后面慢慢添加的,一般也看什么样的主题对应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料数量不是投放的做多越好。这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应当按幼儿需求及音乐活动需要来投放。如因材料数量少而发生冲突时,应及时补充材料数量。5.2.2材料种类的丰富度教师B:材料种类越多丰富度越高越好,免得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发生争抢,我一般是尽可能多的投放材料,放一些仿真度高的材料,不然孩子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玩。材料种类的丰富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应符合音乐活动特点,太容易操作的材料容易使幼儿丧失同伴间共同探索的兴趣,教师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音乐活动需要进行材料投放。5.3音乐活动主题的设定5.3.1主题创设遵循的原则案例8《消防员》音乐活动新设置了消防车的音乐活动,冰冰兴冲冲的拿起方向盘准备当消防车司机,小果和小美争着要当消防队员。他们开着消防车在音乐活动区跑来跑去,一边跑,一边喊:“救火啦,救火啦。”可是跑了几圈也没有人需要救火。看到没有人理会他们,三个人兴致减少了,各自去了别的音乐活动区。案例中,三名幼儿兴致勃勃的参与到消防员的音乐活动中去,但是消防安全离幼儿太远了,不知道如何救火,只能开着消防车跑来跑去,因此他们很快就失去了继续音乐活动的兴致,同伴交往互动也减少了。5.3.2主题更换的频率教师A:音乐活动的主题一更换,材料、环境都得跟着改变,显得比较麻烦,我们没有具体到多久换一次,大概就是一学期换一两个主题吧。教师D:有时候领导会来检查,在那之前会重新布置一下,但是主题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根据访谈内容,教师对主题的更换不大重视,有时候一学期换两次,有时候会应付领导检查而更换布置方式。幼儿对同一主题多次音乐活动过后,便会产生厌烦感,失去音乐活动的兴趣,降低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性。5.4音乐活动角色的安排5.4.1角色的设置音乐活动角色的设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音乐活动中自然生成的角色,例如在《理发师》音乐活动中,有顾客来做美甲时,幼儿便由美发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美甲师的角色,此时创造了一个新的角色,另一种是教师设置好音乐活动角色,幼儿按自己自己意愿来选择。教师A:我通常会规定几个主要的角色,让幼儿知道一下,看看幼儿感兴趣程度。教师C:主要是先启发幼儿让幼儿知道这个角色区有什么角色可以去扮演,但没有硬性要求幼儿说必须要扮演什么,幼儿自己会想的。访谈中,教师会启发幼儿让幼儿了解有哪些角色可以扮演,再让幼儿决定要扮演的角色。这时幼儿之间就要扮演的角色发表各自的意见,语言表达与协商能力都在此过程中有了提高。5.4.2角色的分配角色分配的合理性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案例9《小医生》音乐活动开始了,乐乐和果果争着想当医生,两人正吵着,乐乐说:“你都当了好几次医生了,我还没当过呢。”果果说:“我就是要当医生。”这时候老师刚好经过,说:“就让乐乐当医生吧,他今天表现好。”案例中乐乐和果果都争着想当医生,但是老师以乐乐表现好为理由直接指定乐乐当医生,而忽视了果果还没有当过一次医生的情况。指定一些表现好或者经常受奖励的幼儿充当具体角色,这对于幼儿整体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样是不利的。5.5音乐活动的观察与介入5.5.1音乐活动中的观察音乐活动中,有些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分析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但也有教师忽视了音乐活动观察的重要性。教师A:在他们音乐活动时我会注意一下他们的整体情况,只要没有太吵闹的情况就行了。教师C:音乐活动中孩子们都表现的挺好的,知道怎么玩,我一般会去准备接下来要用的东西,他们有问题就会来找老师的。访谈中有的幼儿能够关注幼儿的音乐活动表现,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将音乐活动等同于自由活动,认为幼儿有问题就会来找老师,忽视了教师的观察对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5.5.2音乐活动中的介入音乐活动中教师适时的音乐活动介入与合适的介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案例10玩超市音乐活动时,小美当收银员,小雨买了很多东西正在结账,小美说:“你今天买的东西可真多。”小雨开心的说:“因为我刚从银行里取钱了。”小美正要告诉小雨需要付多少钱时,老师走过来说:“从超市买东西需要扫码付钱哦,小美你没有让他扫码就结账了呀。”小美和小雨像做错事了一样不敢说话了。案例中教师的介入看似是为了解决小美和小雨的问题,实际这种直接介入音乐活动的方式妨碍了音乐活动过程,阻碍了音乐活动的进行。了解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怎样做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第六章:基于音乐活动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策略通过分析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针对音乐活动中出现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关于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策略:巧妙设置音乐活动环境,减少音乐活动冲突;合理投放音乐活动材料;丰富音乐活动主题;合理设置与分配音乐活动角色;适时观察与介入五个方面。6.1巧妙创设音乐活动环境,减少音乐活动冲突6.1.1鼓励幼儿自主创设音乐活动环境让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环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幼儿与同伴进行协商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倾听同伴的意见,了解同伴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6.1.2布局灵活,避免拥挤教师在考虑音乐活动布局时,对于空间大小应当遵循适宜性原则,空间太大太小都不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在过于狭窄的空间内音乐活动时,往往会因为空间大小而引发幼儿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音乐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6.2合理投放音乐活动材料材料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种类,数量,都可能影响音乐活动的发展。材料种类的选择应当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幼儿过于熟知的音乐活动材料,可能会降低幼儿音乐活动兴趣,选择幼儿从未见过接触过的材料,容易使得幼儿对音乐活动材料的探索失去一定的兴趣。材料的数量应按照幼儿需要来投放,过多投放,容易丧失幼儿音乐活动的兴趣,投放太少,幼儿可能因为所需材料数量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情绪或与同伴发生争执。6.3丰富音乐活动主题,促进幼儿交往能力6.3.1主题遵循幼儿经验,提高社交主动性音乐活动主题的选择应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更贴近幼儿生活,比如在角色扮演音乐活动中,把消防车的音乐活动换成公共汽车的,幼儿则更为熟悉,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产生更多的同伴交往兴趣,社交主动性也容易得到发展。6.3.2及时更换音乐活动主题,全面提升幼儿自主性音乐活动主题的更换要顺应幼儿的发展,符合幼儿的兴趣,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应注重观察,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主题下幼儿的表现力是不同的,例如美食店音乐活动中,幼儿更多发展的是主动询问,发表意见的能力,而在娃娃家音乐活动中幼儿更多表现出的是合作与协商的行为。此外,当某一主题不再吸引幼儿时应及时更换主题,保持幼儿的音乐活动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性。6.4角色选择多样化,协调分配音乐活动角色6.4.1角色选择的多样性教师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记录幼儿角色选择与扮演的情况,发现幼儿倾向于只扮演一种角色时,要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内部原因,教师应丰富幼儿的多种角色经验,提升幼儿对其他角色的兴趣,在尊重幼儿自主权的同时鼓励幼儿尝试多样化的角色,在各种各样、富有变化的角色情境下提升同伴交往能力。6.4.2分配的公平性与全面性角色的分配应该遵循公平性与全面性原则。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说,更倾向于体验表现性强的角色,而对于表现力较弱的幼儿来说,在角色的选择上显得更为被动,教师安排什么,幼儿就会扮演什么。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确保每一位幼儿都能体验不同种类的角色。6.5音乐活动观察,适时介入6.5.1有效观察,隐性指导通过访谈可知部分教师在对音乐活动中幼儿的观察持有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幼儿有问题就会来找老师,因此忽略幼儿音乐活动观察的重要性,音乐活动不等同于日常音乐活动活动,教师及时有效的音乐活动观察能够准确分析出幼儿交往的特点并制定相关对策,解决幼儿在同伴交往时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同伴交往的能力。6.5.2适时介入,助推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容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直接介入可能会加深矛盾。如果教师以音乐活动中的角色的身份介入其中,则音乐活动依然会以融洽和谐的方式进行下去,此时教师的介入便会助推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互动,促进音乐活动的发展。结束语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对两个中班共59名幼儿进行了音乐活动中同伴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从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角度、社交障碍以及亲社会行为这四个方面出发探究了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结合音乐活动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五大因素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样本数量过小,由于时间关系只涉及了两个中班59名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相关的表现而未涉及小班大班幼儿,因此相关研究更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二是研究策略的实践性应用问题。对于研究提出的相关策略缺乏验证。笔者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将相关对策运用到实践中去,并总结更多关于提高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策略。关于音乐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