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1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2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3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4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⑥局限:它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代议制)包括君主立宪制和君主立宪制第1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背景(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开始—两次内战—1649年查理一世上断头台—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的评价:实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的妥协;意义:①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②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奠定政治基础二、确立与发展1、君主立宪制: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内容:限制国王权力(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事权),保证议会权力(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权)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1701年《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王位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的权力归议会。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①内阁的起源: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②内阁的出现:“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议国事于小密室形成内阁③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行政权逐渐移交到内阁④沃波尔时:开创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⑤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并得以完善内容:由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成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3、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英国原有的议会选举制度不利于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积极斗争;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内容:①放宽对选民财产的限制②选区重新分配议席评价:①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②促进了代议制的发展;③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④但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4、内阁权力的膨胀(议会中的第三院):19世纪70年代以后垄断了立法提案权和部分直接立法权;篡夺了财政权;加强对议会下院的控制.议会的行政监督控制权变得极其微弱了。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议会是权力中心;②国王统而不治(虚君);③首相是政府首脑;④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⑤选举权逐渐扩大;⑥内阁权力膨胀,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2、作用: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各国提供一种政治体制发展模式。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一、背景:“邦联制”使刚独立的美国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经济问题、债务问题、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问题)面临政治体制危机,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在统治集团内部已经达成共识。二、概况:1787年在费城制宪会议通过,1788年6月21日正式生效。1、主要内容:①确立联邦体制,加强中央(联邦政府)权力,同时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拥有一些州权;②中央政府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以后若以三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几位有效。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员批准,终生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③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而且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给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三、评价1、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2、积极作用:美国建立起总统制、联邦制和共和制为一体的国家,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使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3、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剥夺了妇女、印第安人、黑奴的选举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没规定人民群众的权益。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一、法国1、背景:政局动荡不安,党派林立;第三共和国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和帝制的政权形式反复较量2、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9年-间选);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3、评价:意义: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是工业革命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局限性:“一票共和”,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结果。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背景:德国统一(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铁血政策”,结果: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1)原因和条件: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④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2)评价:①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场;②为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④继承了德国军国主义传统。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主要内容: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授予皇帝巨大的权力,主宰议会;两院制的议会为立法机构;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3、评价:意义: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国家,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局限性: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军国主义传统,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次之,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三、资产阶级代议制1、概况:19世纪70年代确立,此后日益健全。形式: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2、意义: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局限: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国家元首的对比(产生程序、任期、权力)1、英国——国王:产生程序:世袭。任期:终身制。权力:“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没有实权。2、美国——总统:产生程序: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最多两任)。权力:行政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3、法国——总统:产生程序: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权力:行政权,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而且在参议院的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4、德国——皇帝:产生程序:世袭。任期:终身制。权力:巨大,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议会(国会)的对比:1、英国议会由国王和上下两院(贵族院和平民院)组成,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等2、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及州际贸易征兵及在紧急时期调动民兵。参议员:产生程序: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员:产生程序: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3、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产生程序:由地方参议会代表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员:产生程序: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4德国的议会由联邦议会(上议院)和帝国议会(下议院)组成: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背景:1、雅尔塔体制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二战结束,美苏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3、二战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美国:经济军事大国;苏联:政治军事大国)二、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三、形成:1、铁幕演说(序幕)2、美国“冷战”政策(实质:“遏制”共产主义):政治上:1947.3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经济上:1947.6马歇尔计划(实质:控制西欧);军事上:1949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3、苏联应对:1947.9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三、影响1、紧张局势: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10月,美国军事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越南战争(1961--1975)2、积极作用: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一、欧洲联合1、背景:根本原因: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政治因素: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关键因素:法德和解;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思想因素: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2、过程:(1)经济联合: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法德走向和解),1957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三个共同体的合并,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间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2)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法国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1973年欧共体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80年代之后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进了西欧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二、迅速崛起的日本1、概况:战后经济恢复,50年代中期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80年代末迎来泡末经济时代,但经济地位仍然举足轻重(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海外纯资产世界第一,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2、原因:社会改革(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美国扶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提供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特需”订货)。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发展外向型经济;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重视教育;80年代后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3、谋求政治大国三、中国的振兴1、1978年前:新中国成立改变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抗美援朝使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2、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世界首位;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重大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教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发展中国家崛起1、不结盟运动兴起背景: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国家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维护自身独立2、概况:正式形成: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南斯拉夫铁托、印度尼赫鲁、埃及纳赛尔)。特点: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经济新秩序。3、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第3课走向多极化一、背景:两极格局的瓦解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了死胡同。2、表现:东欧剧变,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直接原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叶利钦掌权,政权性质根本变化——《阿拉木图宣言》(1991.12.22签署,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崩溃。3、苏东剧变的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4、东欧剧变的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危机:各国未能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新思维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5、苏联解体的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各种矛盾;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二、表现1、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欧洲加快一体化进程,成立欧盟(1991.1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2、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普京措施使之走出低谷,在国际事务中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3、东方: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联合斗争,第三世界崛起;中国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四、多极化趋势的影响1.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2.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3.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如何应对多极化趋势1.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2.加强区域间的团结合作。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背景:经济基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欧洲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实践和理论研究二、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三、意义: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第2课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一、第一国际成立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1857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矛盾激化,工人运动掀起高潮,各国工人联系加强;1863英法工人伦敦集会抗议沙皇政府对波兰人民的迫害(直接促成);马、恩的理论指导2、概况:1864,伦敦圣马丁教堂,“国际工人协会“,临时中央委员会,英国奥哲尔和克里默,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内部斗争和阶级斗争。意义: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二、巴黎公社1、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2、概况:1871年3月18日革命发生,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革命措施:政权建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3、评价:性质: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意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经验是宝贵的,原则永存,精神不朽。失败是必然的:不论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根本原因);缺乏统一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没有经验借鉴(重要原因)。三、第二国际1、背景:19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