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具体表现:1.政治: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安全2.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3.思想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获得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口流动,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文物保护取得更多共识。4.民族解放运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增强;1961年,不结盟运动;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年份试卷考点2021全国乙卷冷战思维山东卷不结盟运动广东卷欧洲市场海南卷柏林危机浙江卷不结盟运动河北卷美苏关系重庆卷肯尼迪2022江苏卷苏联宣传河北卷美苏交往海南卷美苏交流浙江卷万隆会议2023全国甲卷冷战和两极格局湖北卷世界银行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第47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时空定位及主要线索:1.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是新教材的新增知识点,其中的共性话题是旧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霸权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2.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美国建立霸权失败的必然性、第三世界国家斗争的正义性,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失败的标志,而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挫折;3.相关时期的重点事件需要了解其基本史实,但细节识记的意义并不大。备考建议:命题分析:本讲是高考的高频率考点,突出核心素养,以选择题为主,试题情境较为明显,图片、漫画类材料较多,大题考查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冷战与两极格局目录1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3两极格局的瓦解知识点1: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1947-1991年)1.冷战的概念:(1)含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使用的术语。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2)概况:①从内容看:包括政治上反苏反共,经济上封锁打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军事上建立包围圈和军备竞赛,文化上以资产阶级自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②从对象看: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对资本主义国家扶植控制,对新兴民族国家进行争夺;③从方式看:以非战争形式的对抗为主;④从范围看: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此外,美苏还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争夺,通过扶植代理人展开“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3)“冷战”的手段:①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②政治:颠覆其他国家政府。③外交:外交封锁、对抗。④军事: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组建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⑤文化:文化入侵,相互攻击对方不懂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知识点1: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1947-1991)2.原因:(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2)直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双方战时同盟的基础消失;(3)根本:美苏双方国家战略冲突加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具体表现:①美国:综合国力(称霸可能性)、道义因素(称霸合理化)、全球扩张战略。②苏联:西部边界缺乏天然屏障,历次外敌入侵畅通无阻。视波兰为领土防御“安全地带”。严守边境、确保东欧、局部扩张、保障国家安全战略。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材料二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材料三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4)内部(现实)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5)外部原因:他国干涉,铁幕演说对“冷战”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6)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②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③日本与西欧的衰落;④世界人民对于战争的反思,要求和平。知识点1: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1947-1991年)2.原因:材料四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与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饱经沧桑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和平砥柱》(铁幕演说)材料一
【历史纵横】
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材料二
(凯南)电报中认为,为了求得安全,苏联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整理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遏制战略解析》问题探究:
两份报告在措辞上有何共同点?提示:夸大其词,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差异,互不信任,甚至以“自现预言”的方式“制造敌人”,体现了“冷战思维”。知识点1: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1947-1991年)3.“冷战”开始标志及具体表现:(1)政治:美国: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①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②实质: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企图领导称霸世界。③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是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标志美苏冷战开始。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为应对美国的挑战,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材料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我们一定要使那种希望存在下去。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在起领导作用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且一定会危及本国的繁荣昌盛。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问题思考: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1)自由国家:资本主义国家;(2)少数武装分子:共产党武装;(3)外来压力:苏联知识点1: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1947-1991年)3.“冷战”开始标志及具体表现:(2)经济:美国:1947年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①目的:直接: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根本:控制西欧经济,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②实质:马歇尔计划则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③作用: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材料一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材料二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问题思考:你如何理解美国的“慷慨”?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怎样的关系?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关系:杜鲁门主义表现为政治上公开的反苏反共;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联合欧洲各国共同反苏反共。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问题探究:
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法、苏、英对马歇尔计划的不同认识,请结合漫画谈谈你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提示:图一:法国的漫画揭示了马歇尔计划对于欧洲援助的国家对象有所选择会造成欧洲分裂。图二:站在苏联立场揭露了美国的真实意图。美国通过给西欧各国提供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巩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图三:英国站在自身的外交政策以及与美国的盟友关系的立场等角度,对马歇尔计划进行支持和帮腔。因此,我们要全面地看待马歇尔计划,它即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知识点1: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1947-1991)3.“冷战”开始标志及具体表现:(3)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军事:1955年5月,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4)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马歇尔计划的推行,促使两大阵营对抗升级;美苏势均力敌,基于各自国家利益互不信任;苏联对东西柏林交通的封锁。加剧了美苏冷战对抗;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时事热点:当前的俄乌冲突源自于俄罗斯对抗北约东扩。俄罗斯提出北约不再东扩、不接受乌克兰作为北约成员等要求,核心乃是美俄深层次的全面对抗。历史解释: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20日,西占区货币整合为一,发行西德马克。苏占区发行东德马克并切断西占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试图以此完全控制柏林。但因美国持续空投未能实现。1949年5月柏林解除封锁,而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宣布成立。领域国家措施时间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美国苏联杜鲁门主义1947.3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美国苏联经互会1947.7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1949.1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美国苏联“北约”1949.4“华约”1955.5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国苏联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1949年成立,德国分裂综合能力:
归纳两极格局对抗的表现(二)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1.含义: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2.标志:1955年,华约建立,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3.特征:①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集团要比苏联阵营强大,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②阵线分明:美苏对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③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④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局部热战。⑤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内部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⑥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知识点1:冷战与两极格局概念辨析:冷战、两极格局和雅尔塔体系的关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一)冷战的发展1.总体特征:双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对抗。2.缓和: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3.对抗:(1)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
1958年,苏联要求西方国家在6个月内将驻军从西柏林撤出,遭到美、英、法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面对西方强硬态度,苏联放慢步调,不久赫鲁晓夫收到艾森豪威尔的访美邀请,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柏林墙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知识拓展:
三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知识点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一)冷战的发展3.对抗:(2)古巴导弹危机:①过程: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母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弹头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备战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3)评价:①在这两次危机中,美苏都不想冒危机升级而发生军事冲突的的危险,双方都心照不宣地为对抗留有余地;②体现了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即通过谈判解决危机;③但是就其所带来的战争尤其是核战争的风险而言是空前严重的,并促使它们考虑防止核战争的措施。材料一
第二次柏林危机中,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赫鲁晓夫著:《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问题思考:
如何看待美苏间的对抗?知识点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①联合的原因:必要性:A.求发展:(根本)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B.求安全: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可能性:A.历史: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B.教训:对近代以来无数战争的反思;C.客观:马歇尔计划;D.法德和解。②进程:A.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C.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材料一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戴高乐材料二
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堆瓦砾,是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从古代到近代,欧洲多国曾称雄于世界,昔日的欧洲列强都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阿登纳(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回忆录》
知识点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2)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①日本经济起飞的表现:A.1955年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B.1956—1973年经济实现高速发展;C.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②谋求政治大国地位:A.要求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B.要求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C.要求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増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提示:(1)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2)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3)重视科技和教育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4)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军大量的“军需订货”的有利时机;(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等。材料
到1949年(后),亚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不能不影响到日本。……面对着这种新的形势,美国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一个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堡垒,而这样一个堡垒又不得不以极高的速度建成。从朝鲜战争爆发起,美国军队就向日本企业发出了大量有关武器、运载工具零部件和其他军用物质的订货单。为了帮助实现这个目标,美国被迫紧急地复兴日本的经济,这样就使还在执行的日本经济非军事化的政策迅速中止了。同时,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成为必不可少的了。……从1950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日本的企业由于军用物资的巨大需求而发达起来。……对于日本来说,这种发展是极其幸运的。——摘自(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问题探究: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在二战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①原因:苏联大国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②分裂: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有19个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党拒绝参加。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公开分裂。(2)中苏关系的破裂:①原因:苏共二十大(1956年)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苏联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路线。②破裂:1958年4-7月间,苏联向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遭中国拒绝。苏联下令撤走了所有苏联驻华专家以及一切援助。1959年9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共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知识点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知识点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3.中国复兴: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正式访华;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政治力量。4.第三世界崛起:(1)万隆会议: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②主张:反帝反殖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③影响: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②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参加不结盟国家5个条件: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注意:不结盟运动并非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合作,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知识点3:两极格局的瓦解(一)美苏关系:1.紧张:
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2.缓和:①1985年以后,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二)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这是苏联最高领导人30年来首次踏上中国的领土。知识拓展: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以空间定向能和动能武器技术为主的长远研究计划,是一种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战略防御系统。1983年3月23日晚,美国总统里根在电视演说中首次提出。1984年,美国国防部建立战略防御计划局,全面负责此项计划的实施。出台背景:是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是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②美国推行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③苏联解体(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退让和妥协,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四)启示:知识点3:两极格局的瓦解材料
从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0%左右。到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双方不信任竟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轨道的民航客机当做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问题探究:持续半个世界的冷战给人类带来哪些启示?历史纵横:
“和平演变”战略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启示:1.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2.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重视教育,促进科技文化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3.军备竞赛消耗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4.冷战思维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5.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消极:①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德国甚至世界分裂,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威胁世界局势: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③破坏世界和平: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④不利于国际经济秩序改进: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⑤强权政治色彩浓厚: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擅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2)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③客观上有利于科技发展;④新兴力量崛起,孕育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核心素养:
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时间特征美苏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6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中-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既缓和又紧张苏攻美守美强硬政策;苏联全面收缩①苏军撤出阿富汗;②两徳统一;③美苏签署《中导条约》和《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条约》;④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星球大战计划”。①美国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②结束越南战争;③苏联入侵阿富汗缓和:①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②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③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紧张: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综合归纳:
冷战的过程中的美苏关系的演变。美:扶蒋反共到孤立中国,中美对抗;苏:友好的同盟到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缓和、建交;中苏:严重恶化。中美:曲折发展;中苏: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思维导图:高考真题演练:1.(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解析】
考点:美苏的冷战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D2.(2022·海南高考)下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B.意识形态的斗争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D.冷战对峙的加剧高考真题演练:【解析】
考点:美苏的冷战。
根据图片信息,在苏联漫画中美国为导弹装上和平鸽的头像和尾巴,反映了当时苏联讽刺美国的冷战政策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说明当时美苏双方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故选B项;美苏之间的对峙主要以冷战的形式进行,排除A项;图片中美国人为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美苏双方并未突破冷战的界限,排除C项;苏联中的漫画将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对峙相对缓和,并未直接揭露美国的冷战政策,排除D项。B3.(2022·江苏高考)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展览地点主要展品莫斯科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纽约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高考真题演练:【解析】
考点:美苏冷战。
据上表,可知1959年美苏通过举办国家展览宣扬本国实力,美国展出苏联薄弱的民生工业产品,苏联则展出其具有优势的重工业产品,说明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故选B项;美苏两国都具有优势,无法比较两者谁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苏冷战,不属于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美国展出了轻工业产品,苏联展出了重工业产品,两者没有对比性,排除D项。B4.(2022·山东高考)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高考真题演练:【解析】
考点:欧洲联合的背景。
据材料“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受它统治”可知,如果欧洲国家不采取措施进一步联合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会被更为发达的文明(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即欧洲社会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塞尔旺—施赖贝尔著作《美国的挑战》),故选C项;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对欧洲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两极格局的不满,排除B项;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项。C5.(2021·重庆高考)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高考真题演练:【解析】
考点:美苏冷战。
由材料“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可知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的书中,叙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因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的是世界性的战争,通过战争的警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州移动外呼外包项目框架合同
- 个人信用贷款抵押合同
- 小产权二手房购房合同样本
- 户外广告牌制作施工合同
- 29基于AI智能的目标导向评改【基于智能测评的中小学学科作文教学】PDF版论文集
-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电厂热经济指标》课件
- 牛皮癣患者的护理
- 年产xx玻璃纤维套管项目建议书
- 特殊级抗菌药物会诊单及申请表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2.1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课件
-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图形分类》
- Q-RJ 557-2017 航天型号产品禁(限)用工艺目录(公开)
- 食品安全法培训课件
- 曹龙骐版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全解
- 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 AWS D8.10M-2021 汽车焊接质量规范.钢的激光束焊接
- 建设工程项目临建标准化图集
- 爱护公物_从我做起ppt
- 幼儿园绘本故事:《感谢的味道》 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